马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28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2021/7/24
29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 理,不是依主观上如何而定, 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 果而定。真理的标准 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邓小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2021/7/24
30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才能正确地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 内容。
2021/7/24
20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 性
3.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 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
2021/7/24
21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1.真性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
• 真理都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正确认 识,这是无条件的。
• 在一定条件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相互转化。
–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推动真理发 展。
– 真理发展是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并接近 绝对真理的过程。
– 任何真理都不是认识的终点,而是真理 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梯。
2021/7/24
25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㈢真理和谬
1.真理误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 真理能够反映无限存在和发展的 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
2021/7/24
22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2.真性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第二章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思想
两条不同认识路线
能动反映的特点: 第一、摹写性即人的认识必然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在思维 中再现 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等。 第二、创造性即人对于对象的反映不仅有对它各种信息的接受,更有对它 们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等。 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 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 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⑵价值的特性
第一、客观性(需要、对象、过程与结果) 第二、主体性(相关性、自我性、自调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变换性、发展性) 马 斯 洛 需 要 层 次 论 第四、多维性(具体性、全面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⑴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⑵价值评价的特点
第一、知识认识对象是客体,求“真” ;评价认识以价值关系为内容,求“善”与 “美”。 第二、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知识性认识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第四、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会产生差异或矛盾。
实 践 !
主体?
认 识 ?
客体?
⑵从实践的特点看:具有直接现实性与普遍性的特点。
⑶逻辑证明是实践证明的重要补充。
2.实践检验真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⑴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特点:操作性、工具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课件
2.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 的客观内容。
3.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3. 中介:
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 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 括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 的程序和方法
4. 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 关系。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讨论:
1.对于一幅两可图,为什么甲和 乙的解释不同?
2.古希腊哲人说:如果没有理性, 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3.凡是眼睛所见到的,都是真实 的。
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
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需 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特点和作用
1、非理性因素
包括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非认识能力的心理要素和幻 想、想象、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性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content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0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0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促使人类不断探索和发现
新的知识和真理。
0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真理
性。
04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真理的客观性及其在实践中的检验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决 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真 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异而改
变。
真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 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与
实践的形式
01
02
03
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是满足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人类在生产实 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的实践活动,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运用科学 方法进行探索、验证的实 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 的重要手段。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1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 感性 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二者 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 分开。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 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物
感觉和思维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 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但有原则的区别。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1、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事物都在 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 用于我们的感官,才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 影像与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觉与事 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 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 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 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 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要划清两条基本界限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 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演示课件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26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概念: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认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最后,真理具有主观的形式。
从形式看
人的主观的 认识、思想
真理
相一致
从对象看
客观事物的本 质及其规律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得到检验和发展。
21
实现第 二次飞 跃的条 件
第一,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需要经过实践理念、实践方 案、实践手段等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还必须为实践主体(群 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22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7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 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 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 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27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这是真理的唯物论) 从真理的辩证法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
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
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及其原因(主客观 条件的限制、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
思考与探讨
• 世界是否可知? • 世界上是否存在人类无法认识或无法彻底认 识的领域? • 人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反映程度是否存在某 种无法突破的限度?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 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 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思想 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 认识的不同回答
• 二者的共识:都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外界 对象。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33
辨
析
• 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实践先于认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认识是什么? •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思
考
• 主体的认识能否消除主观认识与客观 实际之间的差异,达到 “客观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 识、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 次能动的飞跃。 • 感性认识:对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 各个方面的认识,没有深入到事物本质的认 识。 • 理性认识: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 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马基第二章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 .科学实验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 .实践的主体是()A .绝对精神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 .人D .人的意识3 .实践的客体是()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 .客观物质世界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 .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 .实践的中介是()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 .感觉B .知觉C .表象D .分析12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 .形而上学的观点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 .诡辩论的观点D .相对主义的观点14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主观唯心主义B .客观唯心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机械唯物主义16 ,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 .客观真理论D .形而上学真理论17 .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 .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 .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源和流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其基础。
第二,旧唯物主义不懂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
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③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2)理性认识①理性认识是人脑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的认识。
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③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唯理论与经验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材料要真实可靠。
第二,思维方法要科学。
第二章马基
是否在实践当中考察认识问题;
是否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 认识是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两个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 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 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 验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 义路线。 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人之所不学而知 者,其良知也。”
柏拉图:“知识就是回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 认识是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
其一,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 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 限,都不能被推翻 。 其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 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 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近,这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问题,反对实用主义的真
理观。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坚持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的涵义: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 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 而改变。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坚持一元真理论; 反对多元真理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基第二章及第三
社 响会及C意各o识自p内具y部有rig各的h形历t 式史20之继0间承4-的性2相。01互1影Aspose Pty Ltd.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唯 心史观)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ted wi首 社 一 方thC先会切式Aos,赖活决ppyo物以动定rsige质生的着h.St生存前社2lEi0d产 和 提 会v0ea4s活 发 , 的lu-f2a动 展 物 结o0tri1及 的 质 构o.1Nn其 基 生 ,EAoTsn生 础 产 性pl3yo产 , 活 质..s5e方是动和CP式人及面litey是类其貌nLt人其生;tPdr.类他产制ofile 5.2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 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2物质世界及其发 展是无限的,所以认识无边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E真va理lu的at内ion容o是nl客y. 观的;检验真 ted w理ith的A标sp准os也e.是Sl客ide观s的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真理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反映事 物的正确性也是有条件有限的。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辩证统一 又是辨证转化的。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E区va别lu就a在tio于n主on观ly是. 否与客观相符。 ted真通下w理过相ith与与互CA谬 谬 转osp误 误 化pyor是 的 。sige对 斗h.St立争2li的来0d0e,实4s-真现f2o理;0r1.与真1N谬理EATs误和p3相谬o.s5互误eC联在Plit系一eyn,定Lt tP真条dr.理件ofile 5.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 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 绝对真理。
•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 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 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2、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 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 特定的实践目标。
•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 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 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 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 人的需要的关系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 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4、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 证统一的。
•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 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 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 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 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 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 (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 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 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修改版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 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 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是摹写+创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 动飞跃。
1、感性认识
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所谓感性认识就是指人们 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 片面和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 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接性、具体 性。
谬误向真理转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既然超出真理的适用范围、条件会使真理 变成谬误,那么恢复其原有的范围和条件,就可使 谬误重新转化为真理; 第二、谬误是真理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通 过吸取教训也可使谬误转化为真理;
第三、在同谬误的斗争中不断发现真理,促使谬 误向真理转化,这是真理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认识发展过程中 的两个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有着质的差 别,但它们又不是互相隔离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 依赖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 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把 握事物本质及内部联系,从而达到认识的目的, 指导实践的进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PPT演示课件
为君王定国安邦出谋划策,为个人一展抱负各显其能,
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千古风流。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8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价值观念对主体认识过程的影响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主体在认识之前必须对客体进行选择,以什么作为
认识和研究的对象。第一是出于对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专长的考虑,扬己所长才能早日成功。第二是对社会发 展的趋势的预测,没有人会选择已经被社会淘汰的领域 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1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意志——认识过程的悟性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具有非凡的坚强意志, 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2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和毅力,就无法攀上科学的高峰
多媒体教学课件
1
目 录 DIRECTORY
◆绪 论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价值观念影响主体对客体进行选择的时候,有人 考虑社会需要多一些,有人考虑个人因素多一些。但 无论如何,只考虑社会需要完全不考虑个人因素是不 存在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影响
理性因素是可以逻辑化和精确化的因素,包括阐述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非理性因素是认识主体的意志、情感、 直觉、想象、本能等的精神和心理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2 - 3
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对象 主价 要值 特评 点价
第二,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 关的知识性认识
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对象
真
知识性的认识
善
评价性的认识
美
评价性的认识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 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真理
确定性、 无条件性
互相渗透互相包含
近似性、 有条件性
真理
绝对性
反对绝对主义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相对性
反对相对主义
坚持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必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 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相 对 主 义
绝 对 主 义
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 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如何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 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 的科学认识。 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 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2、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方面:
首先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 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 一为前提的。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
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 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 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 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 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 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第一
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
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2章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1
3、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我们的理论是 发展着的理论, 而不是必须背得 烂熟并机械地加 以重复的教条。”
47
‚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 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 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 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 主义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 应该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 进。‛ ——列宁
2 2 2 a +b ≠c
真理的相对性
第二,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 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 的反映。
构成世界的基本 粒子何其多!
思考: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关系怎样?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一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指一切认 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实践的检 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 性。
没有调查,就没有 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 查,也没有发言权。
实践标准的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条件性、有 限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一是指一定历 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深 度和广度的限制;二是指实践检验认 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实践标准 的确定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
中国不是贫油国
64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 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 性特点。实践的这种特点,是它作为检验真 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也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 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65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琴诗》
66
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马基原理第二章(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与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2 3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笛卡儿的先验主体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 ”的命题,认为“自我”是认识的主体,也是确 定的实体。“自我”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 ,因此“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 实体的存在,“自我”是一切认识的可靠基础。 笛卡儿的主体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实体,一个脱离 人类历史和社会实践的绝对的个别,它固守在“ 我”之中,迈不出自我。它对物质存在、世界存 在的认识需要借助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认为上 帝把关于事物本质的明确观念赋予给自我,使认 识得以可能。这样,笛卡儿最终要通过上帝搭起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
Company Logo
没有知识作为依托的信仰是迷信。科学没有宗教 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则是盲目的 教育的唯一功能就是打开通向思考和知识的通道, 而学校作为人们进行教育的杰出的机构,必须完 全为这一目标服务。
人类进步的精神进化越是深入,我就越是坚信通 向真正的宗教之路不在于对生命和死亡的恐惧之 中,也不存在于盲目信仰之中,而在于对理性知 识的努力追求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如 果一个牧师希望他的崇高的教育使命得到公正的 对待,他就必须成为一个教师。——爱因斯坦
Company Logo
发疯的钢琴 18世纪英国著名的主观唯心论者贝克莱认为 :人类认识的对象或者是实实在在由感官印入的 观念,或者是由于人心的各种情感作用而感知的 观念,或者是借助记忆和想象而形成的观念。因 此,人类所能知道的只是观念,观念的来源是心 灵而不是事物。可感事物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 它们的存在依赖于人们的感知。所以,物质实体 没有自身存在的理由,即使它存在,人们也不可 能知道;它不存在,也不影响人们对观念的认识 。当时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把贝克莱的观点 比作一架发疯的钢琴,在发疯的时刻,以为自己 是世界上唯一的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 它身上。但由于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他认为这 种体系虽然荒谬之至,但最难驳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 红! 甜! 圆!
感 觉 表象是主 表象是主 体对过去感 觉与知觉到 的客体的回 忆和再现。 忆和再现。
知觉是 知觉是 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 联系的综合 反映。 反映。
(3)感性认识的特点 )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 直接性: 存在中介, 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 感知。 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 表面现象。 表面现象。
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 ( 2 ) 感性认识的形式 : 感觉 、 知觉 、 表象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特征 的直接反映。 的直接反映。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外部现象和表面 特征的综合反映。 特征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主体对过去感觉与知觉到的 客体的回忆和再现。 客体的回忆和再现。
感性认识三种形式:感觉、 感性认识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真理向谬误转化的情况: 真理向谬误转化的情况: 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①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都有它适用的时空条 件,如果超出这些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如果超出这些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全面的,如果把其中某一方面片面化, ②真理是全面的,如果把其中某一方面片面化, 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谬误向真理转化的情况: 谬误向真理转化的情况: 失败乃成功之母。 ①失败乃成功之母。 谬误可以从反面提出发现真理的正确道路。 ②谬误可以从反面提出发现真理的正确道路。
第二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以实践为基础的 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 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 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 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运用于认识论, 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 科学的认识论。 科学的认识论。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中 有理性认识 判断
这花是红 这花是红的
概 念 感 觉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
注意: 注意: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的条件和途径 (1)必须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2)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及其正确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二、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 认识的本质: 反映
1.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 路线) 路线) (1)物→感觉和思想 ) 感觉和思想 反映论) (反映论) (2)思想和感觉 物 )思想和感觉→物 先验论) (先验论)
3、把握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意义 把握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意义 (1)它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为防止和克服“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2)这一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 础。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2、理性认识 、
(1)含义: 含义: 它是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 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 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 , 从 而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 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 判断、 ( 2 ) 理性认识的形式 : 概念 、 判断 、 推理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 、 一般本 质的反映。 质的反映。 判断是运用概念揭示事物之间以及 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 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 , 由已 有判断推出新判断。 有判断推出新判断。
红花! 红花!
2、坚持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 、坚持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 动的反映论( 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考察认识,而辩 )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引入认识论。 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运用于认识论。 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判 断 概 念
鱼 鸟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鱼是用腮呼 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 的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猫头鹰长羽毛 猫头鹰是鸟类动物
推 理
(3)理性认识的特点 ) 间接性, 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 物中直接产生, 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 上,经过思维活动才产生的对事物的 间接反映。 间接反映。 抽象性, 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 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 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 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 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 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二、本章结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 涵义: 涵义: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 规律的正确反映。 ( 2 ) 人类的认识能够正确反映无 限发展的客观世界。 限发展的客观世界。
2、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 涵义: 涵义: 从广度看, (1)从广度看,真理只是部分地反 映客观世界。 映客观世界。 从深度看, ( 2 ) 从深度看 , 人对客观世界的 认识只能达到某种程度, 认识只能达到某种程度,是近似正确 的反映。 的反映。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的意义: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的意义 1、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应采取既坚持 、对待马列主义、 又发展的科学态度。 又发展的科学态度。 2、它是批判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 的思想武器。 的思想武器。
(三)真理和谬误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1.区别: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区别: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2.联系: 联系: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相比较而存在; (1)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 相斗争而发展; (2)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从认识到实践
1 、 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 要性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 2 )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 才能达到目的。 才能达到目的。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1.各种颜色的 1.各种颜色的 鱼 2.各种嘴形的 2.各种嘴形的 鸟 1.用腮呼吸的水 1.用腮呼吸的水 生动物 2.有羽毛的动物 2.有羽毛的动物
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反映具有摹写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
(1)含义: 含义:
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 获得的, 获得的 , 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 面特征的认识。 面特征的认识 。 它是认识的初级 阶段。 阶段。
牛顿: 牛顿:光是 粒子” “粒子”。 惠更斯: 惠更斯: 光是波。 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既 爱因斯坦: 有粒子性,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波动性。
光的本性之争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 复以至无穷, 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循环的内容, 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认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 识发展的总规律) 识发展的总规律)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实 践 标 准 实 用 标 准 众 人 标 准 权 威 标 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 2、这是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 (1)普遍性 ) (2)直接现实性:使理论变为现实 )直接现实性:
(1)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 ) 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 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 (2)检验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认识 )检验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认识 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 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 (3)实践且只有实践:它是人们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作指导的、 )实践且只有实践:它是人们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作指导的、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又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又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会产生 客观实际的结果。 客观实际的结果。 (4)实践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照,从而确定主观同 )实践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照, 客观是否符合。 客观是否符合。
感性认识 反映现象
理性认识 反映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 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表现为: 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表现为: 主体的价值观、 ①主体的价值观、目的和要求影响着感知活动的 方向 ②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着感性认识的深度与 水平 ③感性认识的结果要用理性形式表述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因素,表现为: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因素,表现为: ①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对象 ②理性认识要以感性形式为物质外壳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