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美学展望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美学展望
谢凝
摘要:技术美学正是技术和美学两大学科交叉并融合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晶,它研究一切技术领域中有关美的问题,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社会人的审美鉴赏能力。
已融合到物质生活中。
技术美学对于美化工作和生活环境。
优化工业产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开拓了广阔的途径。
技术美学的原则是追求技术产品和技术活动的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的统一,追求产品的物美价廉以及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协调性、生产工艺过程的合理性与和谐性的统一。
从日常生活的日用品,到电脑的发明,应该看到技术美学今后的发展趋势将会日新月异。
关键词:技术美学未来工业设计发展艺术性
“技术美学”是近年来国外很时髦的一门学科。
其内容就是研究各种工业产品怎样设计才符合国际上时兴的式样。
大家所熟知的,如汽车的外形年年变化,收音机、电视机、服装、日用品、各种科学仪器、机床、机柜、机箱,以至于各种工具、零件也都有年年变化的趋势。
在变化中又是有规律的。
掌握变化的规律与趋势,才能使设计出的产品经过制造、成批生产,投入市场之后刚好符合当时国际上的“流行型”和“流行色”。
技术美学的影响是很广泛的.不仅体现在对工业产品设计的渗透,而且还包括对建筑、室内、服饰设计、广告、招贴、包装设计等产品产生很大影响。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比如家具设计,展示与空间设计等等,都会成为技术美学
研究与受惠的对象。
随着设计活动不断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技术美学这门新兴的学科也不断实现学科的自我完善,逐步摆脱美术学的影响,独立成为一门全新的前沼学科。
今天,虽然对技术美学这门学科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尚未能达到真正的成熟和完善,技术美学本身的特殊性却在不断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明晰起来。
技术美学集科学、经济和艺术为一体,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社会性。
这使得我们认识到技术美学研究必须对研究对象经济的特质、技术特质和社会特质予以足够的重视。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更新异常加速.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与责任感。
一、技术美学的起源
技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美学应用学科,诞生于本世纪 30 年代。
它开始运用于工业生产中,因而又称工业美学、生产美学或劳动美学;后来,扩大运用于建筑、运输、商业、农业、外贸和服务等行业。
50 年代,捷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建议用“技术美学”这一名称,从此,这一名称被广泛应用,并为国际组织所承认,1957 年,在瑞士成立的国际组织,确定为国际技术美学协会。
1962年苏联成立技术美学科学研究所。
1987年10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在北京成立。
现代设计美学伴随着工业设计运动的兴起而诞发展。
技术美学是现代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技术美学是美学原理在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是设
计观念在美学上的哲学概括。
技术美学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问题,而且涉及文化学、符号学以及各种技术科学知识。
技术美学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生产中的美学问题,也就是生产美学、劳动美学等问题。
它研究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主观因素如何积极地作用于劳动者,以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也研究运用美学原则改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等客观因素如何使劳动者产生审美情感,以提高劳动热情和效率。
另一方面是研究劳动生产中与美学问题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
它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劳动生产的经济、实用、美观和工艺需要而进行的设计。
这种设计不仅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而且还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
二、技术美学的内容
技术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原则:(1)劳动生产中的美学问题,包括生产中审美因素的影响,以及劳动者自身审美观念和水平、美学观点和修养等;(2)产品的艺术设计。
包括从美学的角度制定艺术设计的方法;(3)对产品的使用功能、产品标准化等进行的美学研究。
技术美学的原则:是追求技术产品和技术活动的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的统一,追求产品的物美价廉以及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协调性、生产工艺过程的合理性与和谐性的统一。
在当时人们只是提出这么一种名词,预测了美学在技术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必然趋势。
而技术美学正是技术和美学两大学科交叉并融合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晶,它研究一切技术领域中有关美的问题,渗透到我们生
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社会。
人的审美鉴赏能力。
已融合到物质生活中。
技术美学对于美化工作和生活环境。
优化工业产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开拓了广阔的途径。
三、技术美术在工业设计中的体现
作为一个工业设计的学生来说,个人认为技术美更表现为在生产产品的技术操作过程中人的身心愉悦满足和带着极大的兴趣,这主要体现在工业设计中根据宜人尺度对人—机遇面关系的处理。
所以技术美应成为人类整个技术活动过程中自觉追求的目标。
通过物的组合秩序实现生活环境与人的和谐,通过提高生活趣味引导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通过物与人关系的体验展现人性的提升历程。
我们在学校学的《人机工程学中》中提到技术美学协调人—机关系,在参与生产的技术活动中全面理解丰富技术的内涵,因为只有不丧失内在目的和人文关怀的生活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工业设计对技术的全面理解就应是以技术美本体提供的人性尺度为依据,在技术活动中不断丰富建构技术美学的内涵。
可以说,工业设计与技术美学是在技术美本体制衡下的一种互动关系。
作为技术美学形下部分的工业设计,为美学提供形下的直接经验。
技术美学的形上价值又为之提供规范和人文导向,二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类始源性的审美形态。
对技术美的深刻理解不能停留在外在颜色、形态、对称性等感性直观形式方面,不同于对艺术美的非功利关系的鉴赏、观照,而是要融入到包含着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自然规律和伦理规范的内容中去,把趋真、向善、审美有机统一起来。
重在建一种
人和自然和睦共存、共同进化的合理社会关系。
从学校到社会,从公司到跨国企业,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引导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越重视技术美术,越来越重视美学。
四、技术美学的未来发展
21世纪,带来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带来了科技的发展。
也带来了开阔的视野。
人们的需求在社会推动下不断提高。
这种需求的提高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各种日用品,文化用品以至产品包装等,既要做到“美观大美运用,我想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作为交叉学科,技术美学担当了重要角色,实现了它对产品的渗透并积极促进与推动了工业化设计水平的提高。
由此可见,技术美学在工业上的应用,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丽、安全、我们的工作更加方便。
除此以外,技术美学对于产品的渗透还会通过文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美国的硅谷文化,苹果电脑文化,还有微软文化,都充满了创新精神和独特的个性风格。
技术性和人性浑然一体是设计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智慧和感情的表现。
由于设计理论在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上遇到了许多挑战,技术美学愈发显得重要。
我相信世界在发展。
人类终将会受到技术美学带来的更大恩惠。
会的发展而更加深远。
因此,我们决不可以仅仅停留在纯美的层次上展望未来,尤其要集中力量研究在今天的中国,美学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它的规律,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
我相信,只要我们的设计师能把握以下几点的设计要求:一、注意实用性,即产品设计要
考虑外形美观、使用舒适,适合人体特点和审美心理:二、注意科学性,即产品设计要适应材料和技术条件;三、注意流行性.即产品设计要符合流行式样:四、注意国际性.即产品设计要做到国际通用、互换或共同组合等。
我们的产品设计水平就一定能有质的飞跃。
这不仅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我们工业化时代设计的腾飞。
未来技术美术发展个人认为将着重于更为根本的人类技术活动的审美化即人类生存状态的审美化。
技术美学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工业设计,而是广泛用到建筑、商业、城市建设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技术美学研究对于改善劳动环境、改善人类的生活有重要作用。
展望下技术美学发展趋势更有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设计师的设计眼光,使我们的设计更加人性化。
而在现代这个工业产品无处不在的社会,一种特别的美学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它诞生于工业化大生产开始的机器大工业时代,经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主义风格以及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到现在日益的完善和丰满。
这就是技术美。
它的出现一方面造就了更人性化的技术,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美的形式。
当然,它更是工业产品美学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与手工业生产所创造的工艺美有根本上的区别。
工艺美是个体劳动的产物,其承载品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带有很大的感性艺术色彩。
而工业产品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技术美的特性及表现方式。
不可否认,工业产品中的美学存在形式——技术美,从工艺美术到现代主义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技术美在设计中的
地位越来越重要,设计师只有把握技术美与设计的关系,才能设计出适销的产品,为自己的设计增值。
【参考文献】
[1][俄]H·西拉耶夫.劳动美学[M].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62.
[2]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四川:武汉大学出版社。
[3]李砚祖编著.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