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中央一号文件:指导划时代的中国农村改革
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影响
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影响作者:康东云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6期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值得所有人关注,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促进农业的发展,我国粮食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央一号文件政策保障三农稳定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对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并确定了需要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一、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7--1936)实现了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土地革命的经验,提出耕者有其田。
在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成立农民协会。
2,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时期(1937--1945)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3,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6年后,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二、完全的计划经济时期1,无休止的体制变动和政治运动(1953-1957)再次使用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划分阶级阵线、开展阶级斗争。
2,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78)1961年以后的调整和不问断的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则证明了在人民公社集体生产体制下,无法解决农民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甚至无法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
在这一时期也不乏有好的建议。
例如60年代初期出现的“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得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许多领导人的赞同。
大学生村官资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时隔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
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公布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
至此,中央在新世纪已连续出台了五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鉴于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作用,我们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次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供大家回顾和参考,从中可以看出中央在农村改革和发展方面的政策轨迹。
突破僵化体制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联产承包制是伟大创造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这个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当前的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是我国农村的三大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的10个一号文件
时代背景——1983年的“一号文件”很明 确提出联产承包不仅在贫困地区,偏远山 区可以搞,别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并不 是不可以搞,同时强调,联产承包不一定 都包到户,有的愿意包到组,有的愿意实 行专业承包都是可以的,可以百花齐放。
时间:1983年1月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 村工作的通知》
2008年9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 涛在河南考察工作。这是胡锦涛在焦作市武陟县万亩玉米丰产示范田察 看玉米长势,向当地农民了解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新华社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 是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要大力 加强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不断完善有利于农业农 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 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 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统 筹城乡公共资源分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 领域和范围,不断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时代背景—— 1997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 连续7年增长不到4%,不及城镇居民收入 增量的五分之一。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 收入持续徘甚至减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也陷入低增长期。 面对“三农”严峻形 势,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国民经济全局出 发,对城乡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做出重大 调整: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 任务。更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 业,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得到再 三强调。 时间:2004年2月8日
时代背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
(三)1984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促进农村 1984年 商品生产的发展问题,1984年 商品生产的发展问题,1984年1月1日《关 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 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 年农村工作的通知 1985年 (四)1985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改革农产 品统派购制度问题,1985年 品统派购制度问题,1985年1月1日 《关 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1986年 (五)1986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进一步摆 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问题, 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问题,1986 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 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 年1月1日《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
二要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 二要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 三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三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 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四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 四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 五要全面推进农村改革。 五要全面推进农村改革。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再见! 再见!
5、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6、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 7、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8、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特点 特点: (三)、特点: 强基础、抓基本和重基层。 强基础、抓基本和重基层。 )、惠农政策 惠农政策: (四)、惠农政策: 三个明显” 三个调整” 四个增加” “三个明显”、“三个调整”、“四个增加”、 四个提高” 两个大幅度” “四个提高”和“两个大幅度”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 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1982~1986“中央一号文件好!”
1982~1986:“中央一号文件好!”作者:徐庆全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第04期改革开放初期的5个“一号文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心声,记载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按下了18个鲜红的血手印,分田到户,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
邻村得知后,也模仿着干起来。
1979年6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到凤阳听了有关大包干的汇报后,当即表示支持。
凤阳县小岗队18个农民包产到户的壮举,率先敲响中国农村改革的鼓点。
不准落户口—“黑户口”—社会主义“依存户口”在既往社会主义公有体制的词典里,“包产到户”在宪法里找不到支持的释义。
甚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红头文件中也找不到明确根据。
三中全会发出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有两个明确的“不许”——“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但这个文件也能让人看到改革的迹象:农村劳动组织“可以按定额记工分,可以按时记工加评议,也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
这个“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农村政策,农民只看到了“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充满希望的小窗口——包产到户不准落户口,“到组”的“也可以”,也是他们长期求之不得的啊。
“也可以”的“包产到组”随即开始撕破“两个不许”的禁锢。
到1979年国庆前夕,“包产到户”、“分田单干”在农村已成不可遏制之势。
此时召开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将三中全会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几经修改,去掉“草案”二字,作为37号文件正式下发。
修改后的《决定》,把“草案”中的“两个不许”,改为“一个不许”、“一个不要”:“不许分田单干。
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
”在中央红头文件中,语气如此和缓的“也不要”,此前罕见。
这小小的文字修改,给农民打开了一条门缝,“包产到户”从这条窄窄的门缝挤出去,虽然是“黑户口”,但开始了“野蛮”生长。
跨越藩篱 超越梦想——写在中央第10个一号文件公布之际
国农 民的心坎 。
收 、推 动 农 村 社 会 发 展 的 气 势 磅 礴 的 主 旋律 ,是
我 国城 乡社 会 走 向和 谐 发 展 、致 力 于 共 同 繁 荣 的
18 9 2年 1月 1日 ,中共 中央 发 出第 一 个关 于
设 进 一 步 促 进 农 业 发 展 农 民 增 收 的 若 干 意 见 》3 0
日正 式 公 布 。这 是 近 5年 来 第 5个 关 于 “ 农 ” 三
问题 的中 央一 号文 件 ,也 是 改革 开 放 以来 第 1 0个
以 “ 三农 ” 问题 为 主题 的 中央一号 文件 。 今 年是 改 革开 放 3 0周年 ,当我 们 站 在 中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的新 长 征路 上 回 眸 时看 到 ,在 这 一 系
“ 农 ” 问题 的 一号 文件 ,总 结 了具 有划 时 代 意 义 三
的 农 村 改 革 ,进 一 步 放 宽 了农 村 政 策 ,肯 定 了 “ 包 ” ( 产 到户 、包 干到户 )制 。 双 包 18 9 3年 1月 ,第 二 个 中央 一号 文件 《 当前 农
时代 最强音 。
18 —18 92 06
谱 写 中国改 革进 程的 五个辉 煌篇 章 波 澜 壮 阔 的 中 国改 革事 业 ,发端 于农 村 。 研
t庆雷±房产・0 8年第 1 20 期
村 经 济 政 策 的若 干 问题 》 正 式 颁 布 。文 件从 理 论
上肯 定 家庭 联 产 承包 责 任 制 “ 在 党 的领 导 下 中 是
加农 民 收 入 是 全 面 建设 小康 社 会 的重 大任 务 。更
一、中共中央有关“三农”的若干一号文件(1982年-2015年)
一、中共中央有关“三农”的若干一号文件(1982年-2015年)(一)中共中央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布的关于“三农”问题一号文件(1982年-1986年)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
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4、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
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5、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
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二)新时期有关“三农”的若干一号文件(2004年-2012年)1、2004年1月,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从10个中央“1号文件”看农村改革30年的政策演进从1982年到2008年,中央先后出台了10个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
1号文件意味着高度重视,意味着不同寻常,意味着非抓不可。
下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5个1号文件(1982-1986)的政策框架、新世纪5个1号文件(2004-2008)的政策框架以及综述10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主张等三个方面,重温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政策脉络。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五个1号文件的政策框架(1982-1986)(一) 1982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联产承包制的性质问题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1981年12月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第1个1号文件)。
1、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纠正了并在继续纠正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左”倾错误,对农村政策作了重大调整,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出现了二十多年来少有的大好形势。
全国农村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规模的变动已经过去,此时,已经转入了总结、完善、稳定阶段。
2、内容:文件对农业生产责任制,改善农村商品流通,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作了规定。
强调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长期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
3、特点:文件不但肯定了联产承包制,认为包工、包产、包干,主要是体现劳动成果分配的不同方法,而且从理论上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4、意义:文件影响深远。
由于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联产承包制越来越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二) 1983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第2个1号文件)。
一号文件
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11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
2004年——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发布,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
2004年——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等。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等。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全套课件(含22个精美课件)(17)正式版
•
解决农民增收事关发展全局
•
最近六七年来,农民增收持续困难。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每年平均只增长4%左
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
重。这为2003年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了非常重要的铺垫。
•
为简化会议程序,中央在1997 年作出规定,各个行业、部门的会议,除分管领导外,中
央领导一般都不出席和讲话。2003年初,新当选的总书记胡锦涛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作
重要讲话,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惯例。胡总书记在会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
专题十四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
• 22年前开始的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成功地指 导了划时代的中国农村改革。2004年,当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系于农村的关 键时刻,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农村工作。
•
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建国
35周年盛大游行中,当一列农民游行队伍高抬
部门的部级领导同志组成,负责研究确定文件的重大问题;二是各有关部门的司局长,负责
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三是工作班子。
•
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协调不下二三十次。文件组各个层面都多次组织座谈会,
仅回良玉副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就有3次:第一次,请农业和农村方面的专家,听取他们的意
听取他们的意见。第三次,召开部分省区市主管农业的副书记、副省长座谈会。文件起草班 子也多次进行调研,召开部分省区市的农业综合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文件进行了研究。会议同意文件稿提交中央
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并明确表示,经审定后将作为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下
农业发展四十年 政策保障是根本——学习系列中央一号文件体会
农业发展四十年政策保障是根本——学习系列中央一号文件体会作者:万宝瑞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8年第10期万宝瑞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四十年来,我国先后发布了 20 个“中央一号文件” ,在一系列农业政策指导和推动下,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收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农”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离不开政策保障、科技支撑、资金投入等。
其中,政策保障是根本。
一、农业政策的演变与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与成就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91 年。
中国农村改革发端于 1978 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 ,随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犹如星星之火,短短几年时间就扩展至全国。
1982-1986 年,连续发布了 5 个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创造的经验,排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为农村改革顺利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其中,1982 年 1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启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发展格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宣告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农户成为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
1985 年,国家将粮棉油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的统购统派制度逐步改革为以计划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的制度。
政府对农产品大幅度提价,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粮食产量由 1978 年的 30476 万吨增长到1991 年的 43529 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33.6 元增长到 1991 年的 708.6 元。
同时,开始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产业活动和发展乡镇企业,农业生产结构、农村经济结构趋于多元化,乡镇企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1988 年乡镇企业总数已发展到 1888.2 万个,总产值达到 4764.3 亿元,职工总数达到 9545.5 万人。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深化系列制度改革,激发农村活力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深化系列制度改革,激发农村活力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系列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称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时代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标志和引领。
该文件的主要目的是坚决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农”问题解决,促进我国农村持续发展,激发农村活力。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托管经营,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定向调整试点,开展土地要素流转试点,全面启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释放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支撑。
另外,对于提高农民财产权保护,文件提出了加强农村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方案。
通过完善农村林权制度,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还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物流、农村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发展,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让农民在现代化的农村中享受优质、可持续的服务。
我们可以看出,中央一号文件是推进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促进农村发展、振兴农村经济,从制度上推动农村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等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农村活力,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改革给予的福利。
在具体操作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多项举措。
比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通过精准扶贫、产业扶持等方式,助力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了完善农村发展政策体系,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流转制度,解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快建立农村电商、快递、物流等体系,推广“互联网+农业”模式,促进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流通等方面的发展。
可以看出,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就是深化系列制度改革,从而激发整个农村地区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实质帮助。
通过连续批准多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要将乡村振兴纳入到国家发展的大战略,这是争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
“一号文件”里的改革进程
龙源期刊网 “一号文件”里的改革进程作者:来源:《中华儿女》2017年第03期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到统筹新农村建设……每一年新春之际,中央“一号文件”都如约而至,都关乎“三农”,至今已连续16年。
这些权威发布,都像是在春耕备耕前,给广大农民的一份厚礼,也如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很多村干部和农民,都是兜里揣着“一号文件”走向田间地头开始新一年劳作的。
1982年,中央发布第一个“一号文件”。
此后连续五年发出涉农“一号文件”,重点解决了农村体制上的阻碍、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大发展,进而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物质和思想动力。
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使几千年温饱不保的中国农民,在历史的瞬间,有了越过贫困、从温饱线上逐步向小康迈进的信心和希望。
进入新世纪,中国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实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质的飞跃,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但“一号文件”依然持续聚焦“三农”,通过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农民休养生息,重点强调了农民增收,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
中央“一号文件”也早已不再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而是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农业稳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问题依旧存在。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而“一号文件”的作用,正在于对这些问题的引领与指导。
正如一位多年参与“一号文件”起草的“三农”问题专家所言:“对‘一号文件’的历史作用,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
从中央一号文件看中国农村改革历程
作者简介:任美霞(1996—),女,河南鹿邑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王银凤(1974—),女,安徽岳西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业组织、“三农”问题。
/ 调查思考 /
· 93 ·
改革的信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伴随着从农村到城市 的转移进入第二个阶段。
. A开ll座谈Ri会g,h在ts经过Re集s体er研v讨ed后.起草了“省委六条”,这
份草案受到多方面的质疑和批判,但是邓小平在看过 “省委六条”后拍案叫好,肯定了其中解放思想、胆子
放大一点的做法[1]。“省委六条”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 要信号。
1978 年江淮地区遇上百年难遇的旱灾,而安徽又 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在这生死关头,9 月,安徽省委 召开秋种紧急会议,提出“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 人耕种”,会议决定让农民“借地度荒”。1978 年 11 月 小岗村全队秘密召开会议,决定分田单干,将约定写 在一个烟盒上,18 位农民在“生死状”上按上红手印。 到 1979 年, 仅 1 年时间小岗村全队通过包产到户实 现粮食大丰收,向国家缴纳粮食的实际数量是粮食征 购任务的 9 倍, 油料实际缴纳数是统购任务的 83 倍。 小岗村从“讨饭队”跃升为“冒尖队”,包产到户的做法 引起了安徽省多地效仿,面对这一状况,万里考察时 说到:“包产到户如果要检讨,我检讨。只要老百姓有 饭吃,能增产,就是最大的政治。” 1.2 包产到户从非法到合法
包产到户的做法在中央引起了巨大争议。1980 年, 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对安徽省一些地 方“率先突破思想束缚,因地制宜采取包产到户”的做 法给出肯定回复。对当时一部分人认为包产到户不符 合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看法,邓小平指出:“有的同志 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
杜润生农村改革的重要推动者
杜润生农村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8年第23期他参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初的包产到户试验和中国农村问题决策的制定;改革开放后,他主持起草了改变中国农村历史的1982 年中央“一号文件”,创造性地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声疾呼,推动包产到户中国改革的起点是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农村改革。
然而,改革开放新时期到来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却规定“不许包产到户”。
改革起点的两个标志事件竟然是“不等式”,而从中斡旋的改革推动者正是杜润生。
当改革的春风吹散阴霾,农村工作需要他时,杜润生第一时间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因为有农村工作经验,他被任命为1979 年刚刚成立的国家农业委员会( 以下简称“国家农委”) 副主任。
当时,包产到户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有争议的问题。
在1980 年召开的中央长期规划会议上,杜润生借机提出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
他说:“贫困地区要调那么多粮食救济,交通又不便利,靠农民长途背运,路上就吃了一多半,国家耗费很大,农民所得不多。
建议在贫困地区搞包产到户,让农民自己包生产、包肚子,两头有利。
”1980 年9 月,杜润生受中央委托,在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发言,为国家农委代中央草拟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文稿作说明,着重谈了处理好包产到户的问题。
在杜润生发言前,与会人员对包产到户问题发生激烈争论。
大家的意见严重不统一,使得会议无法继续。
杜润生的发言只有2000 多字,却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他在发言中讲了包产到户的由来、性质和好处,同时把各方的意见兼容并包,机智地选择了能够避开争论、容易统一双方认识的问题做文章。
他阐明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暗中搞起来的包产到户,是解决长期以来没法解决的燃眉之急——温饱问题的好办法。
当时尽管受“左”的影响大,可哪个省的“一把手”敢夸口说自己省里没有温饱问题要解决呢?于是,听了杜润生的发言,相持不下的“一把手”们,对包产到户问题采取了妥协折中的态度,很快通过了代拟稿。
名校调研系列卷八年级下期末综合测试(一)名校调研系列卷
名校调研系列卷八年级下期末综合测试(一)名校调研系列卷话题:名校调研系列卷文化大革命活动总结中国名校调研系列卷八年级下期末综合测试(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不包括()A.制定了《共同纲领》B.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C.决定进行土地改革 D.决定新中国才采用公元纪年2、2004年2月24日,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去“蓝岭号”抵达上海,进行访问。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和这个舰队有关()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A.农业B.重工业C.轻工业D.商业4、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关于经济改革的中国要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完善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制建设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D.全面发展外向型经济5、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于()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三大改造完成C.党的八大召开D.十一届三中全会6、我国政府对台湾一贯坚持的方针是()A.武力解放台湾B.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D.和平统一祖国7、港澳回归祖国,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A.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B.国家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C.“一国两制”构想被有关方面接受 D.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实力增强8、我国实行的体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民主改革C.土地改革 D.改革开放9、在改革开放中,被赞为“一夜崛起之城”的经济特区是()A.深圳 B.天津 C.北京 D.澳门10、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率先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A.缅甸B.苏联C.印度D.蒙古二、归纳列举题(共15分)11、请列举与下列信息相对应的人物(5分)⑴抗美援朝战争中舍身堵枪口的战斗英雄——⑵大庆油田工人,被誉为铁人——⑶1993年新加坡会谈时海协会的会长——⑷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者——⑸万隆会议是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中国总理——12、请列举与下列信息想对应的时间⑴西藏和平解放——⑵文化大革命开始——⑶经济特区开始设立——⑷中国十五大召开——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3、请列举与下列信息相对应的事件⑴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⑵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会议——⑷1971年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⑸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三、材料分析题(20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三农问题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三农问题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开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立。
一、历史回忆〔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见中国历史第三册P35:内容和评价〕太平天国制定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但这只是空想,平均主义思想在当时无法施行。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见中国历史第三册P84〕HY采用“平均地权〞的方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二〕中国一共产HY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1、土地革命时期〔见中国历史第四册P14〕中国一共产HY在根据地开展以“依靠贫雇农,结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道路的土地革命。
2、解放战争时期〔见中国历史第四册P79〕中国一共产HY在解放区实行土地HY,1947年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建国初期〔见中国历史第四册P108〕1950年制定HY土地HY法,在新解放区进展土地HY,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4、HY改造时期〔见中国历史第四册P117〕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运动,建立农业消费社,走HY道路。
通过对农业的HY改造,把消费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消费力。
5、全面建立HY时期〔见中国历史第四册P123〕根据HY建立的总道路〔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地建立HY〞〕,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进步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1960年HY开场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消费,坚决纠正“一共产〞风。
6、文化大革命时期〔见中国历史第四册P131〕由于过分强调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消费停滞不前,后在HY和邓小平主持HY工作期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开展。
中央一号文件简析
19种体系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
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
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还要确保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种植粮蔬作物,可以说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一方面守住耕地红线,一方面还是要通过科技的力量提高单产、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强化粮食安全。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已完成了从“两权分离” 到“三权分置”的过渡,农村的“三块地改革”包括农村土地征收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
土改的三条底线包括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
在耕地红线和土地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向规模化要效益是重要的突破方向。
据报道,我国有承包耕地农户数2.07亿,通过土地流转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小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在规模化发展的路径过程中,小农户、流转户在生产过程面对农产品价格、收入的风险相对较高,“保险+期货”的创新方式能够在服务乡村产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中粮期货有限公司 张大龙 投资咨询资格证号:Z0014269已经公布了2021年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2元、128元和130元,其中籼稻同比提高20元/吨、粳稻持平。
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1.13元/斤,同比提高20元/吨。
两大口粮最低收购价的提升,也反映出托市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能够有力促进基层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供给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个中央一号文件:指导划时代的中国农村改革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三农”
1993年以来,中央每年召开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每年出台一个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已经成为惯例。
但2003年却先后召开了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下发了两个文件,为20年来所仅见。
新一届中央刚刚选举产生不久,为准备2003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召开会议。
在2002年12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就提出,要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为2003年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了非常重要的铺垫。
为简化会议程序,中央在1997年作出规定,各个行业、部门的会议,除分管领导外,中央领导一般都不出席和讲话。
2003年初,新当选的总书记胡锦涛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惯例。
胡总书记在会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这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
这也解释了总书记到会作重要讲话的深层原因。
因此可以说,2003年从上到下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比以前提高了。
2003年底,第二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从表面上看,这一方面是出于对1978年12月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拉开农村改革序幕的纪念,另一方面也由于2004年春节是在1月份而使会期提前。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央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后认为,2003年在遭受非典和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农业和农村保持稳定发展,目前的局面来之不易,很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同时,近几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
解决农民增收事关发展全局
最近六七年来,农民增收持续困难。
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每年平均只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
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着农产品的生产。
据统计,2002年与1997年相比,农民来自农业的人均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00元左右。
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事实也恰恰如此。
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
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显然已不可能再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去强迫农民种粮。
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首先必须让种粮农民能赚钱。
因此,即使为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的稳定供给,也必须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制约着农村的购买力,抑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启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限制。
现实表明,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还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正是基于这样一系列的考虑,中央认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
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会得以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因此,中央在确定文件的基本内容时,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上。
37条具体政策的创举和突破
参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代表们认为,“一号文件的政策之多、力度之大相当少见,是多年来含金量最高的一个关于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文件”。
综观9大部分22条内容,具体政策达37条之多,触及到很多深层问题,其中不乏创举和突破。
――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件强调了“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提法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尚属首次。
这一分析也至为深刻,也非常符合实际。
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看,二三产业中就业的员工有46.5%是农业户口,目前这个比重还在继续提高。
即使使用2000年的数据,在服务业中,农业户口的从业人员也已占到52%,加工制造业中超过60%,建筑业尤其是建筑工人占79.8%。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中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
――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成为重要的战略考虑。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受过好的科技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当前城镇就业人员越来越多地从生产第一线退出的情况下,进城的农民工短期内又很难成为熟练工种,如果不注意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不仅不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最终也将严重影响我国的产业竞争力。
――征地制度改革引人注目。
我国法律虽然明确规定只有公益性用地才可由政府征用,但目前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事实上基本没有区分。
其后果至少有三:由于公益性征地的补偿标准很低,征地范围被扩大后,农民在失地之后普遍得不到足够补偿;经营性用地通过政府形式强制征用,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政府变相成为经营主体后,背离了其职能,对土地的管理陷入盲区。
因此,无论对于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还是对于政府职能转变,这次征地制度改革的意义都非常重大。
――对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作出硬性规定。
文件明确了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的义务,要求其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动作,是一个新的创举。
(了望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