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地理高效课堂教案第1周:必修三 1.2第二课时教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地理教案吧。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1、天圆地方2、浑天说3、麦哲伦环球航行4、地球卫星照片5、地球是圆的6、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附:板书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3、纬线和经线4、经纬网定位环节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第一节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篇2)教材分析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高二上学期地理高效课堂教案第6周:必修三 3.1第二课时
因材施教
2
的经济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山西进行了产 业结构调整,围绕煤炭的综合利用,构筑了三条产业链,提高了煤的 综合利用程度和增加附加价值。
教学后记:
3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煤会减轻本地环境污染,而造成使用地的环境污染;输出电会增 加本地的环境污染,每一种方式对生产地和使用地会产生不同的影 响;(3)从输出成本来看,输电成本低,而输煤成本高;(4)山西缺 水,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其实,除以上外还可罗列一些资料 数据,但就是以上几点,也足以让人感到世间事物的复杂性。输煤好, 还是输电好?不是简单地否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它们是各有利弊 的,正因为如此,这两种方式一直并存。 2.阅读下面的资料,分析山西省煤炭的市场将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 山西省应采取什么对策实现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
因材施教
1
但燃煤发电会造成当地大气环境的污染。 (3)从运输成本来看,输电的成本较低,而输煤需要建设铁路、
公路等交通设施。煤炭在运输过程中还会有损耗,运输成本较高。 (4)山西省是缺水省份,而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点拨:课文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或 数据。(1)出口 1 吨煤的价格为 160 元,而 1 吨煤发出的电可值 600 多元;(2)输出
(1)“西气东输”将使晋煤失去部分市场;(2)“西电东送” 将 使晋煤在东部的市场分额进一步减少;(3)今后核电和水电的比重将 大幅上升,国内对晋煤的需求减弱;(4)山西煤的开采因种种原因不 具优势。以上资料的引申信息有:山西煤炭工业将面临市场缩小、其 他能源竞争的压力。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不预先采取预防措施,及 时调整产业结构,山西经济将不可能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 开放初期,山西省产业结构十分单一,这种以出售原材料为主的经济 结构,首先对运输形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 胁。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国内能源市场需求减弱,将对山西以煤为主
高二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1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地理教案篇1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地理高二教案优秀15篇
地理高二教案优秀15篇高二上学期地理教学计划篇一一、教材分析高二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内容与选修教学内的学习,学习任务重。
而必修三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还增加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
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新学期主要教学任务是必修地理3,必修1和必修2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学习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
因此,从必修1、必修2到必修3,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在面上拓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更有利。
必修3的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核心内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对这一核心内容的表述是“以??为例,分析??,了解??”,各个版本的教材也都是采用具体的案例来呈现这部分内容的,可以看出必修3的教学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抓住必修教学的核心在于借助精选的案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剖案例,最终要能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3教学的核心,在实施教学实践时,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的细节,而应关注案例的分析过程和规律、方法的提取,要确定学生是否掌握了方法,可以通过同类的案例进行验证,以进一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教学任务执行方法1、规范集体备课程序重视团队协作,依靠团体力量,发挥集体优势,集中集体智慧,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成功经验,这要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和行动。
高二上学期地理高效课堂教案第3周:必修三 2.1第三课时教案
地理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班级)授课题目 2.1 荒漠化的防治第三课时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三维目标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难点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课型□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因材施教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
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着荒漠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板书:(二)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的威胁2.扭转土地的退化3.恢复土地的生产力我们有信心去预防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已经发生的荒漠化都应是我们防治的对象。
在防治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本着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整治。
(三)防治的原则请同学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图2.14、2.15【知识拓展】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我国荒漠化现状,并为解决这一生态问题出谋划策。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度利用,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西部地区又是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为了加快西部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针对水系分布特点,将西部地区划分为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珠江流域及西南诸河地区、风沙草原区四大区域,区别特点,分区治理。
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发展过程,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治理。
(四)治理的措施治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的分配河流的水资源,并且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篇1学生情况分析: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地理学习,高二文科班学生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文科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仍明显的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训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了。
教材分析:高二第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地理必修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而必修三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本学期所讲内容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选修教材第一册全部内容。
教学任务及总要求:1、学习高中地理选修教材掌握人口与环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文化与文化景观、旅游活动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使学生拓宽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总论,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湖以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等知识。
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主要措施:1、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强化对初中的地理教学一一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2、充分利用现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3、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4、精讲精练,适量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重难点知识,熟悉各种高考题型,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
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上的水文环境及其变化;2.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3.了解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城市化进程;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水文环境及其变化;2.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3.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城市化进程。
三、教学难点1.城市化进程的影响;2.气候变化的科学解释;3.地球水文环境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讲授;2.观察实验;3.分组讨论;4.课外阅读与资料整理。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水文环境及其变化1.水文环境概念及其分类;2.世界主要河流;3.中国主要河流及其流域特征;4.人类活动对水文环境的影响;5.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
第二课: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1.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影响;3.中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分区;4.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课: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城市化进程1.城市概念及其分类;2.世界主要城市及其特点;3.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分析;4.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六、教学评价1.思考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2.课堂测试: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3.实验报告:对课堂实验进行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及其意义;4.学生小组讨论:按照小组分工,调查本地区水资源状况,并撰写研究报告;5.学科竞赛:各班进行地理科学竞赛,展示所学知识及其运用能力。
七、教学思路本课程侧重于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应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同时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包括讲授、观察实验、课外阅读与资料整理等,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思考题、课堂测试、实验报告、学生小组讨论、学科竞赛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高二上学期地理高效课堂教案第4周:必修三 2.2第二课时教案
说明雨林土壤的肥力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图2.23中的A、B、C、D分别对应图2.22中的四个阶段。A表示原始森林的土壤肥力状况;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3)结合图2.24,评价迁移农业的休耕期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不同影响。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农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又会对热带雨林产生怎样的影响?
地理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班级)
授课题目
2.2雨林的开发和保护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重点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难点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课型
□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因材施教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作为生产力很高的生物群落,由于其生物循环旺盛,其主要养分集中在地表植物体内,但是热带雨林环境具有脆弱性。
迁移农业作为一种传统的耕作方式,在人口数量很小时,对雨林的破坏是有限的;当人口过多时,迁移农业频率和规模过大时,对雨林的破坏是严重的。其他对雨林的开发方式也是一样的。
通过两组图表的对比,说明迁移农业休耕期的长短(以15年为界限),对雨林恢复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特别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相对土地面积减少,耕作的频率将随之加大,这必将加速雨林的衰亡和土地肥力的减退。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区域发展差异。
下面我将从本节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这就使该节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国、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
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主讲→引导点拨→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范文2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范文2篇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范文2篇在学习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上都依赖老师:课前等老师来,课上等老师讲,课后等老师布置作业,这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范文2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二地理必修三优秀教案(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材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引入)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及其与地表地貌的关系。
2. 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
3. 分析地震和火山的形成机制。
4. 认识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 地球的内部结构- 板块构造理论- 地震与火山活动- 气候系统的变迁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多媒体资料和模型,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动画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地球内部是如何分层的?”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知识讲解1. 地球内部结构- 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和特点。
- 通过图表展示各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
- 讨论地壳厚度变化对地表地貌的影响。
2. 板块构造理论- 解释板块、板块边界和板块运动的概念。
- 结合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说明板块碰撞的结果。
- 讨论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3. 地震与火山活动- 定义地震和火山的基本概念。
- 分析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震和火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气候系统的变迁- 描述气候系统的组成要素。
- 探讨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上展示其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
总结归纳在课程的教师应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地震和火山的新闻报道,分析这些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思考如何减轻这些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教师应在每次教学后进行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二上学期地理高效课堂教案第3周:必修三 2.1第二课时教案
地理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班级)授课题目 2.1 荒漠化的防治第二课时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三维目标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重点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难点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课型□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因材施教(二)人为因素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虽然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并且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调查表明,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教师引导学生,并提出相关的知识点)读课本图2.5“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所产生的。
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原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板书:1.原因:(1)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2)人类自身的活动不当2.表现:(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分组讨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三个主要人为因素的影响,完成对应填空:人为因素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学生回答,适当补充)人为因素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农垦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人口过快增长也是荒漠化发生的重要原因。
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人们迫于生计而无可选择地采取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落后的灌溉方式等非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形式,从而加快了荒漠化的发展。
请同学阅读下面材料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掘井”“灌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高二上学期地理高效课堂公开课获奖公开课教案第3周:必修3.2第1课时教案
地理高效讲堂教课方案:(讲课日期:年月日礼拜班级)讲课题目 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第一课时1.认识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三维目标 2. 解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柔弱性。
3.认识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由。
重点雨林的全世界环境效应。
难点雨林的全世界环境效应。
课型□讲解□习题□复习□议论□其余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因材施教一、森林的作用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动室” ,可见在自然界中,森林在调理天气、稳固大气成分、修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侧重要作用。
别的,森林还拥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抽烟滞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能。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森林的环境效应。
修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抽烟滞尘。
板书:修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抽烟滞尘(活动研究、指导读图)读“世界主要森林散布表示图”,解析:(教师出示问题)课件展现:1.世界森林覆盖率减少的原由。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散布在哪些地域?森林散布的成因是什么?3.为何当前生界森林大多散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域?4.为何中纬度地域森林散布较少?森林散布的地域差异问题,我们要用历史的看法去看。
在人类历史以前,森林的散布主要限制于地形、天气与水文状况,除了干旱、半干旱地域以及高寒地域可能出现荒漠、荒漠和草原以外,陆地的大多数面积皆为各种森林所充满,但是自从有了人类,状况就发生了根天性的变化。
跟着人口的增添和发展,对森林的损坏日趋加大,特别是中纬度的平展、润湿半润湿地域,人口密布,森林遇到的损坏更为突出,甚至有许多地方变为了无林区。
(指引学生经过事例解析,帮助学生学会解析地理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活动的内容设计固然分为三个题目,但本质是一个完好的思路:热带森林的木材企业——砍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添——全世界天气变暖——两极冰川消融——海平面上涨——吞没沿海低地——沿海国家心系木材企业。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教案
⼈教版⾼⼆地理必修三教学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纲、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教版⾼⼆地理必修三教学教案,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教版⾼⼆地理必修三教学教案(⼀)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的空间单位,它是⼈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定的指标和⽅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然环境有差异,⼈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量都在800毫⽶以上。
但⾃然环境对⼈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不同。
(2)具有⼀定的⾯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湿地区。
(3)既是上⼀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可进⼀步划分为下⼀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部分,⼜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的不同,所⽤的指标和⽅法不同,⼈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教版⾼⼆地理必修三教学教案(⼆)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们⽣产、⽣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平、发展⽅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思考回答。
2.长江三⾓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洲的年降⽔量⼤致和我国降⽔量的普遍规律⼀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主要来⾃东南季风等⽅⾯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量由于受东⾯有长⽩⼭的阻挡,降⽔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洲和松嫩平原河⽹密度的差异,对农业⽣产会产⽣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洲地区因河⽹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较为分散。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三教案设计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三教案高中必修三地理教案: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4.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5.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雨林的脆弱性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启发讨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1.森林的作用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⑵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
此外,还具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
2.世界森林现状⑴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
⑵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图 2.17)。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思考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点拨:关于森林分布的地区差别问题。
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去看。
在人类历史之前,森林的分布主要制约于地形、气候与水文状况,除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寒地区可能出现沙漠、寒漠或草原之外,陆地的大部分面积皆为各类森林所布满。
可是自从有了人类,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他们对森林的破坏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中纬度的平坦、湿润半湿润地区,人口密布,森林受到的破坏更加突出,甚至有不少地方变成了无林区。
⑶森林急剧减少现状及危害①现状:a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b作为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在2020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受到破坏。
高2地理必修3说课教案
高2地理必修3说课教案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高2地理必修3说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2地理必修3说课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和处理:1.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3.教材思路分析:本节课主要三部分内容使用3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4.课时安排:共3课时,本课时内容: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5.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6.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通过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突破本课时中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⑴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 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20-高二上学期地理高效课堂教案第1周:三1.2第二课时教案
难点
1.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
2.运用有关资料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
课型
□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因材施教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 "3S〞的关系
(1 )联系:
既互为独立开展又相互促进 .
(2 )区别
①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
2.数字地球
(1 )概念
指数字化的地球 ,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 ,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
地理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班级|||)
授课题目
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地理科学思维去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2.通过具体的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掌握与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习方法 .
重点
1.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
用卫星 ,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简称GPS .
2.组成:
空间局部 - -GPS卫星星座(图).7);
地面控制局部 -一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局部 - -GPS信号接收机 .
3.特点
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高二地理必修3教案
Z i x u n t a i前言黑龙江垦区是寒地优质粳稻主产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几年水稻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存在品种布局不合理,空育131品种种植面积过大,品种抗病能力下降等问题,难以保证水稻生产的稳健发展。
为改变这一现状,加快品种更新的步伐,促进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提高。
把原有表现好的和新引进的21个品种,进行品种比武试验,旨在寻求适应本地区搭配空育131种植的水稻品种。
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水稻品种(品系)有21个:龙粳21、龙粳24、龙粳25、龙粳26、龙粳27、龙粳29、龙粳30、龙粳31、龙粳34、龙粳36、龙粳37、垦稻9、垦稻10、垦稻12、垦稻16、垦稻17、垦稻20、垦稻21、垦稻22、绥粳4、莲稻一号。
对照品种:空育131。
1.2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设在前锋农场科技园区进行,供试土壤为草甸白浆土,土壤质地粘性、肥力中等,土壤化验结果分别为:pH5.7、有机质30.4g/kg;碱解氮149mg/kg;有效磷27.1 mg/kg;速效钾148.3mg/kg。
试验地秋翻、春旋、泡田搅浆地。
1.3试验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无重复,设22个处理,每个品种6行,宽窄行种植,插秧规格(40-20)×10寸,每穴3至5株。
统一肥水管理,返青后,立即施分蘖肥,亩施尿素6kg。
水稻孕穗期、齐穗期防治稻瘟病,2%加收米80ml+50%多菌灵80g/亩;小区灌溉采用浅-湿-干的灌溉方式;成熟期进行人工收割;比较产量与抗逆性。
2试验田间调查项目2.1不同品种水稻间秧苗素质差异由实验可以看出:与对照空育131相比,秧苗综合素质表现最好的是龙粳29,叶龄3.4、根条数8.4、百株地上部鲜重7.2g、干重2.1g、百株地下部鲜重3.2g、干重0.8g;其次是龙粳30,叶龄3.4、根条数8.3、百株地上部鲜重7.1g、干重1.7g、百株地下部鲜重3.2g、干重0.8g。
精品高二地理必修三优秀教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优秀教案【导语】高二本身的知识体系而言,它主要是对高一知识的深入和新知识模块的补充。
以数学为例,除去不同学校教学进度的不同,我们会在高二接触到更为深入的函数,也将开始学习从未接触过的复数、圆锥曲线等题型。
老师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地理必修三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二地理必修三优秀教案(一)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1、相对位置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⑴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⑵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⑶为我国战略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⑷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⑸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1、自然条件:⑴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 GPS 信号接收机,就能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 所处的地理坐标。利用 GPS 为导航服务也成为—种新兴的行业(图 1.8)。 5.GPS 卫星星座 GPS 卫星星座由 21 颗工作卫星和 3 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 它们均匀分布在六 个轨道平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 GPS 卫星。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2.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 教师指图讲解,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过程有一般性了解。 3.应用 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用到。 (1)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 信息。通过对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建立能反映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关系, 揭示区域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 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 行更精确的分析、评价。 (3)在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 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4)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关系 (1)联系: 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2)区别 ①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
3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 称 GPS。 2.组成: 空间部分——GPS 卫星星座(图).7);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3.特点 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4.应用 (1)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2)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如: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 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 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 (3)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 导航
地理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 年 月 日 星期 班级 )
1.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 1.培养学生用地理科学思维去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维目标 2.通过具体的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掌握与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习方法。 1.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重 点 2.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1.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难 课 点 2.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