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地质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
地灾防治知识培训工作总结
地灾防治知识培训工作总结地灾是指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增强人们对地灾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地灾防治知识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地灾防治知识培训工作,现在我来总结一下这些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首先,我们组织了一次地灾防治知识培训讲座,邀请了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进行讲解。
通过这次讲座,参与者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预警机制、应急措施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其次,我们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了一些地灾防治知识普及视频,并在社区、学校等场所进行播放。
这些视频内容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地灾防治知识传播到了更广泛的群体中,提高了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另外,我们还开展了一些实地演练活动,模拟地震、滑坡等灾害情景,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应对灾害的过程。
这种实践性的培训活动,让参与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也增强了应对灾害的能力和信心。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参与者对地灾防治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我们在社区、学校等场所推广了地灾防治知识,提高了地质灾害防范的普及率。
最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一些群众对地灾防治知识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入,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总的来说,地灾防治知识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宣传普及,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中。
地灾防治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灾防治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日益突出。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也给社会经济的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
本文基于对地质灾害的分析,探讨了地灾防治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真研究和实践,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减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可行性分析一、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指由于地壳活动导致的地表变动或地下脆弱物质运动而对人类活动和生产造成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往往给受灾地区的人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给当地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生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地震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发生时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防止地震的发生是当务之急。
此外,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给当地地区的人们造成极大的伤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二、地灾防治可行性分析1.地质灾害的防治必要性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必须加大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
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也对当地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对当地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2.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地灾防治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需要采取多种手段综合防范。
例如,地震的发生与地球内部的地壳构造和地表地貌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地质勘探和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政府在地灾防治工作中应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地灾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制化水平。
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地灾防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地震知识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
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4次大地震活 跃幕,每个活跃幕持续约10~20年左右,有活动高潮与低 潮交替的现象。目前已进入了新的活动幕。
三、地震效应
地震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结果,称为地震效应。
地震 破坏 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 地面破坏效应
次生灾害效应
其主要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断裂,地震所造成的 建筑物和地面毁坏,以及水面的异常波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 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 经济发达,西部人烟稀 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地 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4、中国地震灾害 我国地震灾害的周期性
我国地震活动呈现出时间上的明显的周期性。由于东 西部构造运动的差异,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 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地震周期大约为300年左右,西部为 100~200年,台湾为几十年。
(4)温度应力说 (5)黏滑说
岩浆冲击学说
是日本学者石本己四雄于1931年提出的,他认为,地壳部存在的岩 浆,因物理化学变化使岩浆产生巨大的推力。当局部地段围岩强度较底 时,岩浆就会突破围岩向地壳最软弱的部位侵入,而引发地震。他的依 据是:①地震的P波(纵波)在扩张传播的形态;②日本及环太平洋地 震带中地震带与火山活动带相一致。
(3)地下采空区塌陷诱发地震
采矿形成的采空区会使围岩压力重新分布,导致围岩变形、脆 性破裂,严重时可造成岩体应力和应变能的集中释放诱发地震;另 外顶板突然冒落的冲击力也会诱发地震。
二、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3)大洋海岭地震带
地灾报告需要的主要基础资料
地灾报告需要的主要基础资料地灾是指由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灾报告是对地灾情况进行简要汇报和记录的文档。
为了编写出准确、详尽、具有参考价值的地灾报告,我们需要收集和整理以下主要基础资料:一、地质资料地灾的发生与地质结构和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编写地灾报告时需要收集相关的地质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地震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性、地层等,这些资料有助于分析地质变化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进而制定应对措施。
二、气象资料自然灾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编写地灾报告时也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气象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降水量、降雪量、湿度、风力、气压等,这些数据能够揭示地质灾害的多种形式和机制,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三、人口资料地灾是影响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因此人口资料是编写地灾报告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人口资料包括当地的人口数量和构成、生活条件等,这些资料有助于评估地灾对人口影响的程度,及时制定救援、安置计划。
四、环境资料在编写地灾报告时,还需要收集与环境相关的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当地的水、土、空气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等方面的情况,这些资料有助于评估地灾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降低其的损失。
五、地灾预警资料地灾的预警是防范地灾发生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地灾预警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地震预警、滑坡预警、泥石流预警等,以及各种预警系统和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效果评估等,这些资料有助于提前准确地掌握地灾情况,做好防范工作。
六、地灾记录资料在编写地灾报告时,还需要参考以往的地灾记录资料。
这些记录资料包括最近几年的地质灾害档案、防灾抗灾措施、应急预案、救援和转移记录等,这些记录资料既为分析前期防范成效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制定事后调查的方法和方案提供参考。
七、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在编写地灾报告时,还需要参考相关的法规、规章和标准,如《地震应急预案》、《山体地质灾害防治规定》等,这些法规、规章和标准为分析地质灾害的原因和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制定地灾防范和救援措施也是必须遵循的标准和程序。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发言稿(三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发言稿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组织者给我这个机会发表我的观点,分享我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理解和思考。
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应对这一挑战。
然而,面对日益频繁和严重的地质灾害事件,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我们的防治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是由于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力学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不仅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还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预警机制,我们可以更早地发现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其对人民和经济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理解,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合理的土地规划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在土地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规划和管理措施,确保土地利用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我们应加强公众的意识和参与。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治工作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建立起灾害应对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和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最后,我们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机制,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球化和多边化。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打造高效、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
重大地灾防治路在何方重庆武隆“6·5”特大滑坡崩塌的阴影尚未离去
重大地灾防治路在何方重庆武隆“6·5”特大滑坡崩塌的阴影尚未离去重大地灾防治路在何方重庆武隆“6?5”特大滑坡崩塌的阴影尚未离去,贵州关岭“6?28”山体滑坡灾害就悄然降临。
汶川地震引发的高速碎屑流还让人心有余悸,甘肃舟曲等极端天气诱发的泥石流灾害又敲响了警钟。
地质灾害预报难度究竟有多大,地质灾害防治是否有规律可循,在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如何凸显科学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大作用,前不久,在国土资源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西部复杂山体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学术论坛”上,这些问题成为与会专家、代表关注的焦点。
武隆“6?5”、关岭“6?28”等罕见灾害,暴露地灾防治新难题对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和预警预报,要尊重科学。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在论坛上强调,地质灾害发生发展机理极其复杂,影响和决定地质灾害险情灾情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时时都在变化,可能会形成非常多甚至无限多的灾情或险情,依靠现在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还不可能准确做出定时、定点的预测。
因此,科学的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十分必要,在侧重微观由表及里研究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侧重由里及表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管理层服务,为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对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更有实际价值。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国际滑坡委员会副主席殷跃平提出,关岭地质灾害是一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碎屑流复合型灾害,虽与2009年6月5日重庆武隆特大滑坡同属高速远程滑坡,但这起特大地质灾害来得更加隐蔽、突然,难以防范。
以前,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主要是采取房前屋后群防群治的模式,这起特大滑坡暴露了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一些新问题。
殷跃平说,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全国完成了覆盖山区丘陵的地质灾害调查,圈定了近20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但调查的深度远远不够,尤其是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的研究和控制地质灾害形成演化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调查远远不够。
去年夏天发生在大渡河流域等地的几起特大地质灾害和今年发生在关岭的罕见地质灾害,都充分反映了这一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课程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摘要: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介绍,阐述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进而指出地质灾害防治的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分类危害防治意义一、地质灾害的简要介绍1.1 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简称地灾,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
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1.2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疆域辽阔,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人为工程活动的性质及强度差异大。
广义上的地质灾害有数十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可以罗列如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沙漠化、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煤与瓦斯突出、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层燃烧、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侵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按地质作用,分为内生地质灾害、外生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根据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按灾害发生及持续时间,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
前者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课程教学探索
“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课程教学探索穆文平,张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旨在为我国培养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方面的高素质科研与工程实践人才,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主要介绍课程背景、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教学模式与特色、课程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有机融入地质报国的思政元素,该课程的教学探索可为同类型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特色;教学效果[基金项目]2017年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驱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JGYB201703[作者简介]穆文平(1988—),男,内蒙古清水河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张彬(1975—),男,四川什邡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42-0077-04[收稿日期]2021-08-10【探索与实践】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第一次召开的研究生教育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推进国家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贯重视研究生培养,1952年建校伊始就成立了研究生班,1986年成为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2020年学校出台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十项举措,其中“课程建设固本”是教育改革举措之一。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备受社会关注,而研究生课程建设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1]。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按照我国现有的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属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的地质灾害共有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不稳定斜坡。
我县最主要的灾害类型为滑坡,其次为崩塌,再次为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
二、滑坡、崩塌诱发的主要因素、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或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
、地震引起坡体晃动或强烈振动破坏坡体平衡。
、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水库水体不断地冲刷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或边坡、地下采空、塘库堰蓄水或渗漏、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其它建设等改变和破坏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
三、滑坡监测的简易方法和手段、设桩监测:在滑坡裂缝两侧埋设简易观察桩。
、设片监测:在挡土墙等建(构)筑物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或纸条。
、设尺监测: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
、刻槽监测:在滑坡前缘剪出带内刻槽。
定期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变化,以及裂缝形态和开裂延伸方向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初步判断滑坡的发展趋势。
四、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兆、滑坡体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涸、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现象。
、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不断发生。
、崩塌的脚部有凹腔或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现象和嗅到异常气味。
、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五、滑坡、崩塌出现险(灾)情采取的措施、立即发出制定报警信号,险区人民群众马上撤离,并相互转告。
、按照《预案》和“两卡”明确的撤离方向和路线进行撤离和转移(必须首先人员撤离,确保安全前提下,其次是财产转移)至避灾场所,并妥善安置好衣、食、住、行。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地裂缝
中国东部部分地区地裂缝分布示意图(王景明,2000)
a
33
中国各区地裂缝 发育程度对比表 (王景明等 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
成因之争 成因的研究,始于西安地裂缝的讨论。
地面沉降成因论:认为 西安地裂缝是因为过量 抽取地下水而引起地面 沉降所致,在差异沉降 陡变带上,由于两侧变 形差大于岩土体的极限 应变能力而发生地表破 裂,而局部地质构造只 对其起控制作用。—— 吴在宝,钟龙辉,1986 年
认为西安地裂缝是因为基底伸展断裂系在横向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并同时叠加了地下水开采的影198619942006五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构造地裂缝构造活动断层蠕滑构造活动形成地裂缝隐伏构造地裂缝采矿抽取地下水等人类活动非构造因素诱发地裂缝地震活动构造活动形成地裂构造地裂缝成因机制框图1构造地裂缝是在构造运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的结决定地裂缝活动的性质和展布特征决定地裂缝发生的时间地段发育程度构造地裂缝内因
中国东部部分地区地裂缝分a 布示意图(王景明,2000) 22
平面上:地裂缝多呈带状分布;且裂缝一般 呈直线状、雁行状或锯齿状。
剖面上:多呈弧形,V形或放射状。
规模上:多数地裂缝长度为几十米至几百米 ,长者可达几公里;宽度在几厘米到几十厘 米之间,最宽可达1m以上;裂缝两侧垂直落 差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大者可达1m以上, 但也有没有垂直落差者。
a
30
四、中国地裂缝的分布
中国地裂缝主要 是断裂构造蠕变 活动而产生的构 造地裂缝。(王 景明等,2000)
汾渭盆地、太行 山东麓平原和大 别山东北麓平原 形成了三个规模 巨大的地裂缝发 育地带。
1982年,出现4条近SN向地裂 缝,构成长约500m,深约2.53.0m,宽约15m 的地裂缝带。
湖北省武汉市地质及地震概述
泥盆纪(D):上泥盆统(D3)五通群 石炭纪(C):下石炭统(G)高骊山组与和州组 中石炭统(C2)黄龙群 上石炭统(C3)船山群 二叠纪(P):下二叠统(P1)栖霞组与孤峰组 静 上二叠统(P2)龙潭组与大隆组 中生代 三叠纪(T):下三叠统(T1)大冶群 侏罗纪(J):下侏罗统(J1)武昌群 白垩纪(K) 新生代 第三纪(R):东湖群 第四纪(Q):下更新统(Q1)雨花台砂砾层
组
磨
白云纳长石英片岩、含绿帘白云纳长石英片岩夹浅粒岩、白云石英 黄陂县境内伏马山、甘露山、祈
盘 片岩及纳长阳起片岩。
嗣顶一带。厚度 1 792~2 194 米。
元
红 寨 以绿帘白云纳长石英片岩、白云纳长石英片岩为主。其中部较多绿帘
组 泥片岩、绿泥阳起片岩、阳起绿帘石岩。绿色片岩自西向东渐减。
古
芸
白云纳长石英片岩、含白云纳.长石英片岩、含绿帘白云纳长石英片 黄陂县境内:刘家山、双峰尖、
6km
北翼产状:NE<22º~41º。
7
太阳山向斜
长约 22km 宽 核部为红安群磨盘寨组上段,两翼为红安群七角山组下段。南翼产状:NE<23 º;北翼
岩。底部为半石墨片岩、大理岩、石英岩和磷锰矿层。青山口一带下部为
细 白云岩,上部由纳长石英片岩夹纳长阳起岩白云母片岩。
太
大 飞 下部含角闪二长条带状混合岩,西部混合岩化程度加深为二长眼球状 分布在新洲县黄林一带,厚度
古
别 虎 混合岩磷铁石英岩。上部斜长角闪岩,含角闪黑云盘长眼球状混合岩、黑大于 1 031 米。
及土地堂等地。厚度 20 米。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二篇)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一、预防、预警1、水突变。
大滑坡或崩塌前,可能出现断流多年的泉水复活,泉水、井水突然干涸,井内水位突变等异常。
2、动物惊。
可能出现家畜惊恐不安,老鼠乱窜不进洞等现象。
3、树木枯。
可能会出现树木枯萎或歪斜等异常现象。
4、坡脚凸。
滑坡时,前沿坡脚处的土会出现上隆的现象。
5、裂纹现。
在滑坡中部或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纹,标志着滑坡体已经进入临滑状态。
6、岩石裂。
大滑坡前,会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按压的声音。
7、山势陡。
山体坡度大于45度,或山坡成孤立山嘴、凹形陡坡等形状以及坡体上明显的裂缝,都容易形成崩塌。
二、躲避地灾准备1、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
在危险区之外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用地。
要把地质安全放在第一位,避免从危险区又迁到另一危险区。
2、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
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要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
事先约好撤离信号,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制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论。
3、预先做好必要的屋子准备。
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使群众在避灾过程中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
4、落实公布责任人。
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及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
通过村民大会、有线广播等办法,对拟定的避灾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必要时还应组织模拟演习,以检验避灾措施的实用性,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方案进行完善。
个人平时也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救逃生的本领。
首先观察、熟悉环境,预先选定好紧急情况下躲灾避灾的安全路线和地点,多留心注意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前兆,动员家人做好随时安全转移的思想准备。
一旦情况危险,及时向主管人员和邻里报警,先将家中老人和小孩转移至安全处。
三、应急要点1、两侧逃。
感到地面震动,应以最快速度向两侧逃离。
向滑坡体上方或下方跑都很危险。
浅析湖北省地质灾害区划及其研究现状
浅析湖北省地质灾害区划及其研究现状【摘要】本文主要对湖北省地质灾害区划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浅析。
在介绍了湖北省地质灾害区划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概述了湖北省地质灾害区划的情况,分析了湖北省地质灾害的特点,并总结了地质灾害区划的研究现状。
还探讨了湖北省地质灾害的预警与防范措施,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最后在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为湖北省地质灾害区划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与防范工作,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关键词】湖北省、地质灾害、区划、研究现状、预警、防范、优化建议、展望、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地跨鄂西南、川东北、豫北,因其地势复杂、地质多变而面临着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湖北省频繁发生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影响。
湖北省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包括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地形地貌复杂、岩溶地貌发育等。
尤其是在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方面,湖北省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区划是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湖北省地质灾害区划及其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未来的地质灾害预警与防范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湖北省地质灾害区划进行概述,并分析该省地质灾害的特点,探讨目前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篇章需要对为什么要研究湖北省地质灾害区划及其研究现状进行解释,要突出研究这一领域对于地质灾害防范和应对的重要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1.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影响。
研究地质灾害区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灾害发生的规律,提前预警和防范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科学规划社会发展布局:通过对地质灾害区划的研究,可以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等,避免在高风险区域盲目开发,减少灾害风险。
地灾简介
地质灾害简介(一)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 )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河流冲刷、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二)六大地质灾害的判别1、滑坡指在山坡岩体或土体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一般由降雨、河流冲刷、地震、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
近年来,由于斜坡前缘切坡、后缘弃土加载、庄稼灌溉等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滑坡比例明显增加。
滑坡也俗称“地滑”、“走山”、“垮山”和“山剥皮”等。
滑坡的分类滑坡的分类有很多种。
按滑动面与层面关系的分可分为均质滑坡(无层滑坡)、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三类;按斜坡岩土类型分可分为: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堆填土滑坡、堆积土滑坡、破碎岩石滑坡、岩石滑坡六类;按滑动力学性质分可分为牵引式、推落式、平移式和混合式四类;还可按发生年代分为现代滑坡、老滑坡、古滑坡等。
滑坡临滑前的前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2)在滑坡体上多处房屋、道路、田坝、水渠出现变形拉裂现象,且裂缝在近期不断加长、加宽、增多。
地灾实训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也在不断上升。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地质灾害防治人才,我国开展了地质灾害实训项目。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实践技能。
二、实训目的1. 熟悉地质灾害的基本类型、成因和危害;2. 掌握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防治的基本方法;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增强学生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训内容1. 地质灾害基础知识(1)地质灾害的类型: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2)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人类活动等;(3)地质灾害的危害: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破坏等。
2. 地质灾害调查(1)地质灾害调查方法:现场勘查、遥感调查、无人机调查等;(2)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撰写。
3. 地质灾害监测(1)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地面监测、地下水监测、地震监测等;(2)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搭建。
4. 地质灾害防治(1)地质灾害防治方法:工程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实施。
1. 实训准备(1)组织学生进行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培训;(2)安排实习地点和实习单位;(3)制定实习计划,明确实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2. 实习过程(1)现场勘查:学生分组进行现场勘查,了解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和危害;(2)遥感调查:利用无人机进行遥感调查,获取地质灾害影像资料;(3)地质灾害监测:搭建监测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4)地质灾害防治: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实施。
3. 实习总结(1)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收获;(2)进行实习答辩,展示实习成果;(3)总结实习经验,为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五、实训成果1. 学生掌握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实践技能;2. 学生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学生增强了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责任感。
地灾科普书籍
地灾科普书籍
地灾科普书籍是关于地质灾害的知识普及性图书。
下面列举了一
些用中文写的地灾科普书籍:
《地质灾害》: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地球的动力背景和地质构造背
景下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通过详细
且易懂的文字和插图,读者可以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防范措施。
《地震科普:地震的来龙去脉》:此书详细介绍了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地震破坏力等。
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数据,读者可
以深入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火山灾害科普》:本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火山
的基本知识、火山喷发的形式以及火山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对于对火
山感兴趣或者居住在火山区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泥石流危害及治理》:本书从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发展过程以
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着手,详细介绍了泥石流的特点和预防措施。
更适合从事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读者。
《滑坡与地质灾害防治》:本书全面讲述了滑坡的成因、类型、
规模和预测等方面的知识。
并介绍了滑坡预防、监测和治理的方法,
对于地质环境工程师、勘察设计人员和防灾救灾工作者具有很高的参
考价值。
这些书籍是地灾科普领域的经典著作,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进行阅读。
不仅可以扩大对地质灾害知识的了解,
还能帮助人们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
地灾治理方案
地灾治理方案一、背景介绍地灾是指地壳运动、地表地下水循环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其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地灾问题,制定科学的地灾治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评估与监测1. 地灾评估地灾评估是制定地灾治理方案的基础。
通过对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水文水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评估地灾的程度和潜在威胁。
评估结果可用于确定治理方案的优先级和紧急程度。
2. 灾情监测地灾发生前的监测对于及时采取措施减轻灾害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包括地下水位监测、地震监测、斜坡位移监测等,可以提前发现地灾隐患,预警人们并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三、防灾减灾措施1. 地质灾害防治针对地质灾害,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防治。
如在高风险地区建设防护工程,如拦砂坝、垂直排水井等,以减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此外,合理规划建设和人口迁移也是减灾的重要手段。
2. 土石流预警与应对土石流是地灾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制定土石流预警与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预警系统的建立需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以及实时的水文监测数据。
同时,加强土石流的排除工作,保持河道畅通,定期进行巡查清理,降低灾害风险。
3. 地震灾害防范地震是地灾中最为致命的一种,因此,加强地震灾害的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包括加强对地震带地区的建筑物抗震能力要求,推动地震监测与预测技术的研发,提高公众地震防灾意识,以及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等。
四、灾后恢复与重建地灾发生后,及时的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恢复与重建需要综合考虑灾害类型和灾区特点,进行重要设施、基础设施、生活设施的修复和建设,以及相关经济和社会的恢复。
五、宣传与教育地灾治理工作需要广泛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自然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制作宣传资料,举办讲座和培训,结合社区对应急设施、避难场所等的介绍,提高人们对地灾治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六、技术支持和国际合作在地灾治理过程中,技术支持和国际合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和类型
中国地质大学
二、现代及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一)岩石圈的快速颤动 —地震
(二)岩石圈的水平运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三)岩石圈的升降运动—河流阶地、深切河曲、多 层溶洞
中国地质大学 红海-未来的新大洋
中国地质大学
河流阶地
中国地质大学 三、古构造运动 地层接触关系
1. 整合接触conformity:产状基本平行,地质 年代连续。 2. 不整合接触关系unconformity:上下地层时代 不连续。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英国剑桥大学H. Jeffreys (1924)等地 球物理学家坚决反对,断言: 1.洋底是坚硬的,硅铝质大陆在硅镁 层之上发生大规模漂移在力学上根本 不可能。 2.离极力和潮汐摩擦力太小,无法推 动陆块。
中国地质大学
反对浪潮高涨
Wegner在逆境下坚持真 30年代以来随着深震源
第二章
构造运动
中国地质大学
第二章、构造运动
第一节:岩层产状 第二节:构造运动及其表现
中国地质大学
第一节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要素
走向;倾向;倾角; 岩层产状类型与地质界线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
直立岩层
中国地质大学
一、岩层的产状要素
产状:是地壳中任何面状构造(包括层面、断层面、褶皱
中国地质大学
2.海底扩张学说
.
20世纪50年代,随着海底调查积累 了丰富的海底地质和地貌资料,尤 其是古地磁学的进展,导致赫斯 (H.H.Hess,1962)和迪茨 (R.Dietz,1961)几乎同时提出海底扩 张的观点。
中国地质大学
海底扩张学说主要内容:
大洋岩石圈在洋中脊处裂开,地幔岩浆从这里涌出, 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并把先期形成的岩石 向两侧对称地推挤,导致大洋海底不断扩张。另一 方面,扩张的大洋岩石圈在到达大陆边缘的海沟处 后,将沿着消减带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重新消 亡于地幔中,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因此,海 底扩张实质上是全球洋壳在不断地循环变化, 2 ~ 3 亿年内更新一次。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3.板块构造学说
基本思想
对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现象的认可,最终导致了廿十世纪最 重要的自然科学发现之一——板块构造学说。 其基本思想为:
1. 固体地球由上覆刚性的岩石圈和下伏塑性的软流圈 所组成。 2. 刚性岩石圈可分大小不等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 作大规模的运动,驱动力来自地幔物质的对流。 3.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界则活动,是岩浆、地震、 构造活动及变质作用的主要场所。 4. 板块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位移可达几千公里。
中国地质大学
第二节 构造运动及其表现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和类型 二、现代及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三、古构造运动
中国地质大学
构造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组成岩石圈物 质的机械运动。 类型:按运动方向分: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按时间分: 古构造运动(古近纪及以前)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 现代构造运动(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
1 2
我们研究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 我们怎么研究?
3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 空间信息 科学
环境科学
机械与自 动化控制
工程建设 土地利用
需要各个专业的同学去研究!
2
地质学基础知识简介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对地质学的基本认识
1
1、地球知识: 普通地质学是地球科学基础分支, 它研 究地球结构、物质、演化及其动力(地学院)
平错型板块 边界
离散型板 块边界
汇聚型板 中国地质大学 块边界
板块边界类型小结
中国地质大学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板块边界处是地震、构造活动、岩 浆作用、变质作用与造山运动的主 要集中地,同时与地表作用关系紧 密。
中国地质大学
板块构造与地震
中国地质大学
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
李德威教授的理论
李德威教授认为,随着资料的不断积累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板块构造 学说的片面性和错误性越来越明显。片面性很容易理解,空间上只涉 及不到地球半径三十分之一的岩石圈,时间上连中生代以来的板块形 态和运动都说不清楚,运动方式上只强调水平运动。其实,在我看来, 板块构造学说的错误性是很明显的。要证伪一个假说,最好先从定义 上入手。 板块构造学说的定义是:以洋中脊、俯冲带、转换断层为边界的刚 性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或地幔对流驱动下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导 致板缘变形。这个定义的5个要点都存在严重的错误。
的轴面等)的空间位态。它是以其空间延伸方向及其倾斜 程度来确定的,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
走向:岩层面与任一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线的两端
方向称为走向。 倾向:岩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 为真倾斜线,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岩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 的夹角。
2
2、利用资源:寻找利用矿产、能源、土地等(资 源学院) 3、减轻灾害:减轻地震、火山、洪水、泥石流、 地面沉降、沙漠化等灾害(工程学院)
3
4
4、保护环境:保持人、地关系的平衡(环境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
构造问题
第一章、全球板块构造
第二章、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
第一章
全球板块构造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质大学
第一章、全球板块构造
中国地质大学
联 合 古 大 陆 的 形 成
联 合 340Ma 古 397Ma 大 陆 465Ma 的 解 520Ma 体
268Ma
15Ma
80Ma
130Ma 189Ma 216Ma
中国地质大学
Wegner对漂移机制的解释
• A.Wegner认为: 较轻的大陆硅铝层浮 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 漂移,类似冰山在海 面之上浮动。 •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是离极力、潮汐摩擦 力。
中国地质大学
全球板块构造学说按照时间分为 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
1、地槽—地台学说 2、大陆漂移学说 3、海底扩张学说 4、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中国地质大学
1、地槽-地台学说
地槽—地台说简称槽台说,其基本论点是:地壳运动
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地壳此升彼降造成振荡运动, 而水平运动则是派生或次要的。驱动力主要是地球物 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上升造成隆起,物质下降则 造成凹陷。主要的构造单元有地槽和地台两类,地台 是由地槽演化而来的。
•其中,断层面是一个将岩块或岩层断开成两部分的破 裂面,两部分岩块沿该破裂面发生位移,它可以是产 状稳定的平直面,也可以是顺走向或倾向发生产状变 化的曲面。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为断层线。
中国地质大学
断层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构造运 动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或变位的形迹。两种基本的 地质构造类型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中国地质大学
褶皱构造 褶皱及其类型
褶皱是由岩石中的
各种面的弯曲而显 示出来的变形。 褶皱的基本类型有 背斜和向斜两种。
CHAPTER1
LOREM IPSUM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板块的划分:
根据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全球岩
石圈一共可以划分为 17 个板块,其中,规模较大的 7 个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南极板块,欧-亚板块, 非洲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南美板块和北美板 块
中国地质大学
板块的粗略划分
中国地质大学 板块边界类型
根据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可以确定三种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 1、离散型板块边界 又称建设性、生长性边界。即两侧板块沿 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地幔对流物质不断沿边界涌出并添加到两 侧板块边缘,形成新的洋壳。所有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都是本 类型板块边界。 2、汇聚型板块边界称破坏性边界,边界两侧的板块相对运动, 发生挤压,对冲或碰撞。 3、平错(剪切)型边界这种边界既不形成新的岩石圈,原来的 岩石圈也不会消减,两侧板块也没有褶皱变形。相当于转换断 层,主要分布于大洋内,也可在大陆上出现,例如美国西部的 圣安德烈斯断裂。
带(670 km±)发现和深 大断裂(达到地幔)理 论流行,在人们心目中 造成地壳深深扎根于地 幔内的印象,不可能作 大幅度移动。 对于原有的地质证据提 出种种质疑: 从此大陆漂移说得不到 海岸线形态——巧合 主流学术界认可,进入 长达30年(30~50年代) 生物分区——陆桥说 的衰落阶段。 古地磁——磁极漂移说 理,为了运用天文测量 成果证明格陵兰正在离 开欧洲。1930年11月他 50岁生日那天,于格陵 兰乘雪橇途中意外遇难。
中国地质大学
岩层的产状要素示意图
中国地质大学
二、岩层的产状类型与地质界线
岩层的产状类型:岩层在空间上的产状有三 种基本类型,即水平的、垂直的和倾斜的, 具有该三种产状的岩层分别称之为水平岩层、 垂直岩层和倾斜岩层。 地质界线:地质体及构造面与地表的交线称 地质界线。 地质地形图:将地质界线绘制在地形图上所 获得的平面图。
背斜:核部由老地层
组成、两翼由新地层 组成,岩层凸向地层 变新方向的褶皱。 两翼向两侧倾斜。 老地层位于中间,新 地层位于两侧(中间 老两边新) 。
中国地质大学
向斜:情况刚好
与背斜相反。 核部由新地层组 成、两翼由老地 层组成,岩层凸 向地层变老方向; 两翼地层向核部 倾斜,平面上老 地层位于两侧, 新地层位于中间 (中间新两边老)
中国地质大学
2、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起源于20世纪初,由德 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Wegener)提 出,他认为全世界大陆在3亿年前曾连 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 陆(Pangea),围绕它的广阔海洋称 为泛大洋。泛大陆于约2亿年前开始破 裂并发生大规模的大陆漂移后,才慢 慢分离形成今天的陆洋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