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人口剧增不和谐的音符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复习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复习知识点

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1、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台风)、(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

2、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3、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资源破坏,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我国不仅建立了气象、海洋、地质及生物等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还建设了牢固的防灾减灾工程。

5、2007年6月11日,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对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进行了规定。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分为:(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6、面对自然灾害,人们不断探寻科学、有效的方法抗击灾害。

从而提高抗灾能力。

7、“风云四号”气象卫生成功发射。

有利于提升国家对灾害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8、为了防止河流泛滥,我国修建了很多防洪堤坝。

9、为了防御自然灾害,科技工作者正在不断研究,发明各种抗灾技术。

10、在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法律也是约束人的行为、减少自然灾害的生分手段.为了防治洪水,防御、减轻洪涝灾害,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1997 年8月29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白1998年1月1日起施行: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进行了第三次修订。

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侵占、毁损水库大坝、堤防、水闸、护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设施以及防汛备用的器材、物料等。

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作者:刘珺珺李慎中来源:《求学·文科版》2018年第06期【热点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断及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被提出和得到重视,我们可以看到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

因此,2018年高考地理将更加倾向于考查人地协调观的价值取向问题。

【必备知识】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给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损失的一种现象。

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等。

(2)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如生物、土壤的破坏,造成土地沙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的现象。

2.环境问题成因、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环境问题的成因①人口增长过快,形成庞大的人口压力(社会系统);②经济规模扩大,资源、能源消耗增多(经济系统);③传统发展模式下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开发速度超过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资源短缺、生态破坏);④人类将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①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压力;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③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④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力度;⑤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⑥加强国际协作等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意义①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②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延长产业链,使产品多元化,增加附加值;④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关键能力】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1)危害: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包括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

如河流上游水土流失一方面会导致地表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贫瘠,粮食减产;另一方面会使中下游地区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旱涝威胁加重等。

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由于地球自然力量的突发变化,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和损失。

地球上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屡见不鲜。

这些灾害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破坏。

比如,地震会导致土壤液化,破坏植被和农田;洪水会淹没土地,冲刷土壤,对水生物种群造成极大伤害;干旱会导致植被凋谢,土地退化。

这些灾害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珍稀植物和动物遭受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遭到损害。

其次,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影响到人类社会。

许多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环境,如农业、渔业和旅游业。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这些产业受到重创,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

例如,洪水可以淹没农田,导致粮食短缺;干旱可以减少渔业资源,使渔民生计岌岌可危。

此外,土地的退化和水源的污染也会使居民生活环境恶化,造成人口流动和贫困加剧。

除了经济影响,自然灾害还对人类社会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灾害会带来恐惧、焦虑和悲伤等负面情绪,人们可能会失去家园和亲人,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在长期暴露于自然灾害的环境中,人们也可能对未来感到不安,产生心理创伤。

这些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及时关注和支持,以帮助人们重建他们的生活。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自然灾害视为纯粹的灾难。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然灾害也有助于调整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

例如,地震后的土地液化和洪水冲刷会带来新的土地形态,为生态系统的再生提供机会;干旱可以促使农民采取更合理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和团结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紧密度。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适应策略。

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应该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保护植被覆盖、减少土地退化,以提高生态系统对灾害的抵御能力。

在社会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能力。

2023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过关测试题(有答案)

2023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过关测试题(有答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过关测试题(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一、我会填1、我们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等。

2、循环经济包括产品的清洁生产、()和()。

3、()是“世界地球日”。

4.()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的规律。

5.除了()的原因外,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也会诱发或加重()。

6.导致“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气体是()。

7、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土地、()、()、()。

8、世界各国通过()、()等方式来限制人类对地球的伤害。

我国还把()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9、人类也一直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在斗争过程中,人类形成了()、()的抗灾精神。

10、近百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需求的增加,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

11、对我国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

12、()孕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二、我是小法官()1、月球和火星不适合人类生存。

()2、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说明了目前科学技术条件下再造一个地球是不可能的。

()3、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4、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广。

()5、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干旱给我国造成的损失最大。

()6、山区山洪、泥石流的高发期,在山区露营时,选择在山谷扎营。

()7、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也会诱发和加重自然灾害。

()8、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可以节约资源。

()9、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小学生无所作为。

()10、人害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三、我会选1.世界环境日是()。

A.2月2日B.4月22日C.6月5日D.7月11日2.当泥石流发生时,向()的山坡上跑。

A.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B.平行于泥石流流动方向C.泥石流流动的反方向D.泥石流流动的下游方向3.为了保护环境,我国制定了()。

环境学基本理论

环境学基本理论

◆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沙漠化、荒漠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 森林锐减
草场退化、土地退化
湖泊的富营养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 资源耗竭
矿产资源危机 能源危机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紧缺 土壤资源的退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 环境污染
水环境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
土壤环境污染
生物污染
物理环境污染
◆ 人口剧增
人口剧增 的结果 使得 上面所有的问题 都 被大大地 放大了
第一章 环境学基本原理
环 境 学
第二章 水环境
第三章 大气环境
第四章 土壤环境 第五章 固体废物 第六章 物理环境 第七章 生物环境
第一章 环境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环境 环境多样性
人与环境的和谐
环境规律 环境科学
第一节 环 境
什么是环境?
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 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中心事物是环境最主要的属性,环境服务的 对象和重点,是环境的主体。
人与自然和谐
第四节 环境规律
什么是规律
规律:亦称法则。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
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事物背后并决定或 支配现象的内在因素。 客观性 隐蔽性 普遍性 稳定性
重复性
强制性
适应性
环境规律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环境基本规律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环境基本规律 1 环境基本规律 2 环境基本规律 3 环境基本规律 4
精神文化 诗歌小说 散文戏剧 农牧业 经济 制造业
戏曲小品
电影电视 文化传统
话剧歌剧
雕刻美术 音乐……

生态环境知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知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知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问题,认识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保护环境、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

这种生活状态对于人类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水、食物、能源等,这些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如果我们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就能够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大规模森林砍伐导致的生态破坏等。

如果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能够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在高压、高负荷的环境中,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与自然和谐共生,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就能够减轻压力、放松身心,提升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人类、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状然而,当前的现实状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和谐共生。

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凸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状。

首先,自然灾害频发。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如暴雨引发的洪涝、飓风引发的风灾等。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测试卷含答案【综合卷】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测试卷含答案【综合卷】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测试卷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打破地球万物和谐的最主要的破坏者是()。

A.动物B.人类C.自然2.自然灾害危害程度或紧急程度最严重的用()表示。

A.蓝色B.黄色C.橙色D.红色3.我国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

A.民族团结B.扶贫C.环境保护D.发展经济4.下列不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A.燃煤电厂正在排放废气B.沙漠在悄然扩大C.电动汽车的普及5.在中国被称为“母亲河”的是()。

A.渭河B.辽河C.长江、黄河二.填空题(共5题,共22分)1.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地球,实现(),我国把()列为基本国策。

2.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台风、洪涝、()、滑坡、()、病虫害等。

3.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程度、()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

4.为了保护地球家园,要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发展。

5.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所需要的()、()和资源等。

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与我无关,我并没有破坏环境。

()2.保护地球是成年人的义务,小学生则不需要保护环境。

()3.当灾难发生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贡献一份力量。

()4.离开了地球,人类照样能够生存。

()5.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例。

()四.连线题(共1题,共8分)1.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人们设立了很多保护环境的节日。

2月2日中国植树节4月22日世界湿地日6月5日世界地球日3月12日世界环境日五.简答题(共5题,共36分)1.假如离开了地球,人类还能生存吗?2.自然灾害会造成什么后果?3.说一说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如何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5.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不合理行为,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要留住绿水青山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六.材料题(共1题,共9分)1.2020年春节是一个难忘的春节,也是我们最长的寒假。

2021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考试【附答案】

2021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考试【附答案】

2021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考试【附答案】(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填空题(共20分)1、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我国不仅建立了______、______、地质及生物等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还建设了牢固的______系统。

2、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______等正以惊人的速度________。

3、人类居住的地球,约71%的面积被______覆盖。

_____仅占地球表面的29%,但却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

4、中国坚定不移在______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5、每个人都是______的个体,即使默默无闻,即使没有取得什么显著成就,他也拥有生而为人的______。

6、破坏森林,使森林无法涵养水源,易造成______。

破坏森林,使森林无法保持水土,易引发______。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______。

8、科技的发展______世界。

人们要_____科技,让科技______为人类造福。

9、我们天生爱学习,在学习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_____,我们都能学得好。

10、要实现科学梦,需要更多的人普及______、弘扬______、传播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星球能够提供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是()。

A.月球B.地球C.火星D.金星2、我们应该拥有一颗()的心,这样生活才能更美好。

A.宽容B.自私C.愤怒D.抱怨3、处世让人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这说明()。

A.金无足赤,人各有别 B.宽容是是非不分、懦弱的表现C.善于宽容,利人利己 D.宽容就是迁就别人4、欧洲、美国在迎送宾客和朋友时流行()。

A.握手B.贴面礼C.拥抱礼5、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国务院C.最高人民法院D.最高人民检察院6、下面体现语言尊重重要性的俗语是()。

A.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B.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世界卫生组织的主要职能是()。

新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套】

新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套】

新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套】(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填空题(共20分)1、______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2、______让人们彼此宽待、和睦相处,它是我们和谐、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

3、宽容让人们彼此______,______相处,它是我们和谐、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

4、破坏森林,使森林无法涵养水源,易造成______。

破坏森林,使森林无法保持水土,易引发______。

5、地球孕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生存的______。

6、人类居住的地球,约______的面积被海洋覆盖。

陆地仅占地球表面积的______,但却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

7、反思能够帮助我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过去。

8、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______的人,其中很多人是我们非常______的。

9、在我们做了______以后,可以反思事情的______,吃一堑,______。

10、______的意识、______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伤害。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蒸汽机是()发明的?A.牛顿B.爱迪生C.瓦特2、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这句话作者是()。

A.韩愈B.李白C.苏轼D.陆游3、以下反映了全球变暖问题的是()A.岛屿正遭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B.海洋上大面积的石油泄漏C.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受破坏4、《汉谟拉比法典》被刻在一块石柱上,这块石柱被珍藏在()的卢浮宫。

A.德国B.中国C.美国D.巴黎5、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是()。

A.宪法B.环境保护法C.土地管理法D.水污染防治法6、据史料记载,金字塔在建造过程采用了最简单的工具是()。

A.坡道、滚筒和杠杆B.平道、滚筒和杠杆C.坡道、滚环和杠杆D.坡道、滚筒和铁杆7、“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测试卷及答案【必刷】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测试卷及答案【必刷】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测试卷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对地球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B.地球生产充足的食物,供我们果腹充饥C.地球奉献丰富的土石和森林,供我们建房造物D.地球上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无休止的开采2.人类居住的地球,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A.21%B.29%C.71%D.30%3.下列属于抗灾精神的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B.一言既出驷马难追C.学海无涯心存高远4.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是严重,用()色表示。

A.黄B.橙C.红5.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关于灾难的电影,表明人类已经逐渐意识到地球生态环境的()。

A.好转B.恶化C.不变二.填空题(共10题,共50分)1.清洁能源包括()、()、()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通过()、()等方式来限制人类对地球的伤害。

3.地球出现了()、()、()等问题。

4.现在,人们已经把()用在了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里,来减缓地震对房屋的破坏。

5.()孕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6.除了()的原因外,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也会诱发或加重()。

7.在茫茫宇宙中,有一个孕育()的()星球,那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

8.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我国不仅建立了()、()、地质及生物等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还建设了牢固的()系统。

9.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地球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10.世界最大的平原是(),地势低平,位于()洲。

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人类用特有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2.离开地球,人类一样可以找到适合居住的星球。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测试卷含答案【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测试卷含答案【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测试卷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在()人们的房屋是依河而建的。

A.中国乌镇B.寒冷的北极C.哈尼族人的村寨D.美国的农场2.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严重级别,用()表示。

A.橙色B.红色C.黄色3.以下会对水资源造成巨大伤害的是()。

A.工厂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B.燃煤电厂排放废气C.小军总是没有拧紧关水龙头4.在地震发生时,我们要学会自救自护,下列避震措施正确的是()。

A.身在室外时,迅速跑到室内躲避B.立即乘电梯下楼逃生C.来不及跑到室外时,可以双手抱头蹲在墙角或结实的家具旁5.清洁能源包含:()。

A.太阳能、水能B.风能、生物能C.以上都是二.填空题(共10题,共66分)1.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的精神共同应对灾难。

2.旱灾、台风、洪涝、地震等是我国主要的()。

3.在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过程中,人类形成了()、()的抗灾精神。

4.自然灾害()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也()在与自然灾害进行着()。

5.在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法律也是约束()、减少()的重要手段。

6.除了()的原因外,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也会诱发或加重()。

7.生物赖以生存的()、()、()等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而面临枯竭;()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地球出现了()、()和()等问题。

8.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让我们行动起来,把()还给森林,把()还给大海,把清澈留给()。

9.面对自然灾害,人们不断探寻()、()的方法抗击灾害,从而提高抗灾能力。

10.2007年6月11日,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对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进行了规定。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分为: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依次用()、()、()和()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测试卷及答案【精选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测试卷及答案【精选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测试卷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为了防止河流泛滥,我国修建了很多()。

A.大桥B.水渠C.防洪堤坝2.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

A.基本国策B.义务C.法律3.减少秸秆焚烧,是为了减少()。

A.空气污染B.噪音污染C.浪费粮食4.下列属于“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是()。

①随地吐痰②毁林开荒③围湖造田④过度放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表示自然灾害严重的是()。

A.橙色B.黄色C.蓝色D.红色二.填空题(共10题,共54分)1.人类居住的地球,约()的面积被海洋覆盖。

陆地仅占地球表面积的()。

2.尽管自然灾害还会发生,但是我们会尽最大的力量全国上下形成()共同体。

共同防御减少自然灾害对我们的()。

3.地球约()%的面积被海洋覆盖,陆地仅占地球表面积的()%。

4.()导致了全球范围内气候混乱,加剧了()、()、高温等气象灾害,进而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和伤害。

5.由于人类过度开采资源,无节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等,地球出现了()、()、()等问题。

6.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和病虫害等。

7.旱灾、台风、洪涝、地震等是我国主要的()。

8.尽管自然灾害还会发生,但是我们会()的力量,全国上下形成()、共同()、()自然灾害对我们的危害。

9.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

10.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通过签订()、制定()等方式来限制人类对地球的伤害。

我国还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

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小学生不用理会自然灾害,因为那是大人的事。

()2.环境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3.红色是气象灾害特别严重的预警信号。

()4.发现有人触电后,应立即关闭开关,切断电源。

()5.蓝色预警信号表示一般。

()6.自然灾害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测试卷【学生专用】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测试卷【学生专用】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下列属于抗灾精神的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B.一言既出驷马难追C.学海无涯心存高远2.对地球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B.地球生产充足的食物,供我们果腹充饥C.地球奉献丰富的土石和森林,供我们建房造物D.地球上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无休止的开采3.为了防止河流泛滥,我国修建了很多()。

A.大桥B.水渠C.防洪堤坝4.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B.人与自然已经和谐C.破坏自然必将威胁人类自身的发展D.保护环境必然要停止对资源的开发5.用冰砖垒砌冰屋的是()。

A.中国哈尼族人B.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C.俄罗斯人6.地球是()的星球。

A.蓝色B.灰色C.绿色D.白色7.地震发生时,错误做法是()。

A.及时、有序撤离B.护住头部C.回家带走贵重财物8.据悉,我国奥运会所有场馆都采用了中水回用系统,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100%。

五棵松体育馆通过中水、雨水和自来水“三水合一”,充分发掘可再生水资源,有效减少外排流量,每年可节约自来水约17万立方米。

我国奥运会所有场馆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我国()。

A.人口压力过大B.生态平衡遭到破坏C.水资源相对紧缺D.环境污染严重9.下面的生活场景,可能是()的前兆。

A.台风B.地震C.泥石流D.火山喷发10.下列哪一个不包括在循环经济里?()A.把树砍了又栽上B.产品的清洁生产C.资源的循环利用D.废物的高效回收二.填空题(共10题,共50分)1.如果人类不能()自然,必然受到大自然的()。

2.人与自然是()。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这是无法抗拒的()。

3.循环经济包括产品的清洁生产、资源的()和废物的()。

4.()孕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5.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人类不断(),运用聪明才智,将自然界赋予我们的清洁能源与()相结合,大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环境学基本理论 第三节 人与环境的和谐

第一章  环境学基本理论  第三节 人与环境的和谐
第三节 人与环境的和谐
——环境学核心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
提高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
渔 猎 文 明
农 业 文 明
工 业 文 明
后 工 业 文 明
和谐程度提高
五大环境问题 ——人与环境和谐
人口剧增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耗竭 自然灾害
适应生存 环境安全 环境健康 环境舒适 环境欣赏
五大环境问题
➢ 自然灾害
环境安全面临的挑战

生物安全


食品安全


核安全

环境安全的量度
量度
防灾设施 防灾机制
减灾机制
完备状况 建设标准
预防新灾害形成 应对反应速度
资源物资储备 灾害后恢复能力 快速反应能力
环境健康
地方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氟病 •癌症 •心血管病 •克山病、大骨节病 •生物性地方病
环境健康面临的威胁

废弃物增加

水资源短缺


资源耗竭
土地资源紧缺

能源危机

矿产资源危机
生 存
生态破坏
生物多样性锐减
森林锐减
沙漠化和荒漠化
适应生存的量度
量度背景
资源的有限性 人口极限
量度
环境承载力 人口容量
自然资源供给指标 社会支持条件指标 污染承受能力指标
资源平衡分析法 数学规划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
环境安全
天文灾害 地质灾害 气象水文灾害 生物灾害


➢ 生态破坏


➢ 资源耗竭


➢ 环境污染
➢ 人口剧增

名词解释——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环境: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类赖以⽣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2.五律协同:制约⼈类发展的规律有五类——⾃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

⼈类要实现的重⼤战略⽬标,其⾏为必须同时遵循五类规律,并且使五类规律的作⽤都成为协同者,从⽽使五类规律都成为实现的⽬标的动⼒,这种状态即为五律协同。

3.环境规律:环境规律是⼈类与环境相互作⽤的规律。

4.TSP:总悬浮微粒物,分散在⼤⽓中的各种粒⼦的总称5.飘尘:指可在⼤⽓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它分为PM10(粒径⼩于10um的颗粒物)和PM2.5(粒径⼩于2.5um的细⼩颗粒物)6.降尘:指⽤降尘罐采集到的⼤⽓颗粒物7.酸⾬:酸⾬:平均降⽔低于PH5.6的⾬8.慢性肺部阻塞疾患:⽓管炎,⽀⽓管炎,⽀⽓管哮喘,肺⽓肿等9.温室效应:地球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能量相对多,⽽散失到⼤⽓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从⽽使地球表⾯的温度得以维持10.温室⽓体:⼤⽓中强烈吸收地⾯的辐射,产⽣温室效应的⽓体11.⽔圈:海洋、陆地、⼤⽓中的固态⽔,液态⽔构成的⼀个⼤体连续、相互作⽤⼜相互不断交换的圈层称为⽔圈。

12.⽔资源:⼀般仅指地球表层中可供⼈类利⽤并逐年得到更新的那部分⽔量。

13.⽔灾害:指⽔过多,过少所形成的对⼈类⽣存和发展的不利影响14.洪灾:由于⽔体(江、河、湖等)中的⽔量超过其最⼤容纳限量⽽溢出的现象15.旱灾:指特定地域长期⽆⾬或严重少⾬以致⽔资源供给不⾜,⽽对⼈类⽣产、⽣活、和⽣态环境所发⽣的严重影响16.⽔污染:⽔污染是指⽔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导致其化学、物理、⽣物或者放射性等⽅⾯特性的改变,从⽽影响⽔的有效利⽤,危害⼈体健康或者破坏⽣态环境,造成⽔质恶化的现象。

17.点污染源:排污形式为集中在⼀点或⼀个可当作⼀点的⼩范围,实际上多由管道收集后进⾏集中排放,主要点污染源有⼯业废⽔和⽣活污⽔18.⾯污染源:污染物⼀般分散在⼀个较⼤的区域或范围通常表现在⽆组织性,主要指⾬⽔的地表径流,含有农药化肥及的农⽥排⽔,畜禽养殖废⽔排放以及⽔⼟流失19.⽔体富营养化:适量的N、P为植物⽣长所必需的,但过多的营养物排⼊⽔体,则有可能刺激⽔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物的⼤量繁殖,导致⽔中溶解氧下降,⽔质恶化,鱼类和其他⽔⽣⽣物⼤量死亡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适应生存的角度讲,人口容量可定义为:在 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生态、环境在保障人 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所能够供养的最大 人口数。
对人口容量的量化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源平 衡分析法、数学规划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三类。
24
9.2 适应生存
人口容量影响因素 : 一、地域的开放程度 二、时间规定性 三、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四、生活水平的高低 五、分配方式与社会制度 六、不同目标下的人口容量 七、承载人口的基础。
5
五大环境问题 ——人与环境和谐
人口剧增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耗竭 自然灾害
适应生存 环境安全 环境健康 环境舒适 环境欣赏
6
五大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


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

人口剧增
7
◆ 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
天体撞击、太阳辐射异 常电磁异暴、宇宙射线
地质灾害
火山、地震、岩崩
然环境允许的阈值内进行这种交换,才是安全、有
效和合理的。如果超过了某个阈值,就破坏了人与
环境的和谐平衡,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危及人类
自身的安全。
4
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人类社会的发展
提高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
渔 猎 文 明
农 业 文 明
工 业 文 明
后 工 业 文 明
矛盾伴随发 展全过程
和谐程度提高
基本要求是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 保障相对充足的资源供应。
16
9.2 适应生存
生态学中的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 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 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态 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适应的结果:形成各种生存特征(手段), 依靠这些特征,生物一方面可以免受环境 不利因素的影响和伤害,另一方面还能有 效的从其环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和信 息,以保证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种群的延续。
气象水文灾害 水灾、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潮…
生物灾害 病虫害、森林火灾、物种灭绝……
8
◆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沙漠化、荒漠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
森林锐减 草场退化、土地退化
湖泊的富营养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9
◆ 资源耗竭
矿产资源危机 能源危机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紧缺 土壤资源的退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17
9.2 适应生存
环境学中的生态适应是指 人与环境的协调过程
也可指 协调过程的结果 。
18
9.2 适应生存
人既具有生物生态属性又具有社 会生态属性。
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环境的生物 生态适应是人类形成了不同的人 种和不同的体质形态。
作为社会的人:人对环境的社会 生态适应形成了不同的文明(文 化)。
通过环境承载力来度量人与环境和谐程 度主要有自然资源供给指标、社会支持 条件指标、污染承受能力指标等三大类 指标。
23
9.2 适应生存
“人口容量”(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又称人口承载力或者人口承载量, 是适应生存能力的重要量度。“适度人口”这 一概念可以追溯到早期西方人口论中的《适度 人口论》。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内,对人口容量 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2.环境安全
过去:天文、地质、气象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因素形 成的环境灾害。目前:大量人为的环境灾害。
1.适应生存
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
15
9.2 适应生存
适应是通过行为、生理和遗传变异 等方式产生与与环境有利的关系过 程。
适应生存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 层次。
人与外界环境不停地交换着物质和能量,这种交换 过程一旦停止,人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据研究,人一生中大约要和外界交换的120倍身体重 量的物质,其中蛋白质约1.6吨,脂肪约1吨,糖类 约10吨,水约50吨(人体重量的75%是水分)。
人类在不断地向自然环境索取物质能量的同时,又
不停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和无序的能量。只有在自
19
9.2 适应生存
适应生存的条件下,人们仅能够勉强维持基本 的生理需求,需要时刻提防危险物的攻击以 及一些危及生命的灾难的降临,生存状况基本 上和其它动物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这样的和谐背景下,人类只能够使多数人维 持基本的生命需求而生存下来,人口的死亡率 很高,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都很缓慢;人类向 环境索取,受制于环境,也无力建设环境,人 与环境之间主要处于适应生存的状态。
10
◆ 环境污染
水环境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 土壤环境污染
生物污染 物理环境污染
11
◆ 人口剧增
人口剧增的结果 使得上面所有的问题 都被大大地放大了
12
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 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 人口剧增
威胁人类生存 限制人类发展 侵害人体健康 危及人类安全
13
人与环境和谐
人类发展的五个阶段 66亿人口的生存现状 由物质到精神的提高
适环 环 环环 应境 境 境境 生安 健 舒欣 存全 康 适赏
和谐度增加
14
人与环境和谐的5种环境需要

与 环
5.环境欣赏
物质需求已经得到相当充分满足, 精神需求成为主要内容。


4.环境舒适
需要比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作为基础。


3.环境健康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 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
20
适应生存
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
人均耕地减少
人均粮食减少
人口剧增

废弃物增加

水资源短缺

资源耗竭
土地资源紧缺
以 适
能源危机

生态破坏
矿产资源危机
生 存
生物多样性锐减
环境污染
森林锐减
沙漠化和荒漠化
21
适应生存的量度
量度背景
资源的有限性 人口极限
量度
环境承载力 人口容量
自然资源供给指标 社会支持条件指标 污染承受能力指标
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1
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主要内容: 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9.2 适应生存 9.3 环境安全 9.4 环境健康 9.5 环境舒适 9.6 环境欣赏
2
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3
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作用于环境
资源平衡分析法 数学规划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
22
9.2 适应生存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是在一定时期、范围 和环境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 引起环境功能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 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 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