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背景 原因类设问
历史非选择题不同设问的答题方法总结
【主观题答题规范要求】文综历史主观题是决定我们历史成绩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考试当中我们必须要予以高度的重视。
在历史主观题做答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做到四大规范要求:一、读题要规范:今年山东高考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和运用,特别是在卷面中呈现大量的材料,因此在做题过程当中我们要规范阅读材料的程序,应当做到如下几个方面:1、读引言(题引)。
文综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西和主题,体现命题者的立意和命题意图。
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
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命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例举1:《2009届烟台高三第六次文综试卷》T27: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密切关注民生。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出了许多重大努力。
这道题即一民生问题为立意,考查古今中外历史上解决民生的相关问题,在做题的过程当中我们思考的方向应当朝向相关的民生内容。
例举2:人权问题相关2、读材料正文: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信息。
对有些材料我们要根据材料当中的“。
”、“……”、“;”或根据材料内容划分材料层次,并简单概括材料个层次的中心。
2、读材料出处: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以后的考试中要高度重视。
例举1:《2009年高考模拟训练题(一)》T29考查福建农业相关问题是,所引用材料出自《农政全书》,我们据此可以判定,材料所言为明代福建农业引入高产作物相关内容。
二、审题要规范:在平时的考试当中,好多同学总是抱怨所答内容不能得分,仔细分析大家的卷子,会发现主要问题一是基础知识薄弱或者表述不准确,二是对题目的规定性没有很好的研究。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背景、原因类答题方式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背景、原因类答题方式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答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举例说明: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时,主要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列强无暇东顾等方面来回答。
注意: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六:原因类材料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历史非选择题的设问术语及应对措施
历史非选择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
常见设问术语
“分析”
要求考生对所给材料或 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 探究其内在联系和原因
。
“简述”
要求考生简要阐述所给 材料或知识点的主要内
容或特点。
“评价”
要求考生对所给事件、 人物或观点进行评价, 给出自己的看法或认识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结合相关史实,深入分析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影响或意义。在回答时,考 生需要清晰地阐述影响或意义的各个方面,如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
示例
结合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分析联合国成立的意义。
“对比……的异同点”
总结词
对比异同点
详细描述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比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 的异同点。在回答时,考生需要准确找出对比对象之间的 差异和相似之处,并分别进行阐述。
应对历史非选择题的技巧与策 略
熟悉常见设问术语
总结词
熟悉常见的设问术语是解答历史非选择题的基础,有助于快速理解题目要求,准 确把握答题方向。
详细描述
历史非选择题常见的设问术语包括“分析”、“说明”、“评价”、“简述”等 ,这些术语要求考生针对题目所给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阐述。考生应通过练 习和总结,熟悉这些术语的具体含义和答题要求。
示例
对比19世纪中叶英国宪章运动和美国废奴运动的异同点。
“归纳……的特点/趋势”
01
总结词
归纳特点/趋势
02 03
详细描述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归纳某一时期、事件或现象的特点或趋势。在回答时 ,考生需要全面梳理相关史实,提炼出特点或趋势,并进行逻辑清晰的 阐述。
历史题型分类及答题模板一背景、原因类
历史题型分类及答题模板题型一背景、原因类题目·设问方式·破题思路1.宽泛性设问:在题目没有设置限定词的情况下,有关历史事件、现象的背景、原因、条件、因素、依据等可从国际及国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2.限定性设问:(1)根本原因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
②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
③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
④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或社会制度入手。
⑤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事件内因入手。
⑥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入手。
(2)主观原因(内因)和客观原因(外因)。
(3)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直接原因往往是离事件发生最近的因素。
(4)主观原因:包括引发历史事件的主观、客观等方面的重要因素。
·典型例题(山东高考)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2)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信息速读政治 1688年,光荣革命国内经济 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1670-1776年国际 18世纪中期英国建立世界殖民霸权1807年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解析:“1670-1776年”,英国建立世界殖民霸权,国内则完成资产阶级革命;“1807年”,工业革命正在英国蓬勃展开,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非选择题(主观题)一、分值分配:共4道大题/总分52(14+12+14+12),题2小问,常为8+6、8+4、6+6等分值(少数清况会有3问)。
二、时间分配:(考试共75mi n,选择题用时20~25mi n)非选择题用时SO~S Smi n,一道主观题的用时控制在10~12mi n内,最多不超lSmin(每小问可视分值分配时间)。
三、主要类型:(题目多为综合考察)概括归纳类、特点特征类、背景原因条件类、影响作用意义类、评价评析评述类、比较类、认识启示类、(新题型)史料价值类;开放性题目。
四、答题要求1用词科学学用转化语言,进行专业化表述,减少口语化用词!2书写表达(1)网上阅卷速度快,故规范答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把得分点作为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2)看分答题(如果答题没把握则宁滥勿缺、多多益善)。
(3)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指要点多,并非文字多,同一个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语言来阐述,不要重复论述同一角度).五、解题方法和技巧1特点变化类问题答题角度主体人物或政府或民间-自匕巨牙旦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目的维护统治或具有多重目的过程顺利或曲折方式和平暴力、民主、妥协、平等协商自上而下等内容重点在哪里?体现某种思想空间地理范围领域、规模大小时间发生的时间早晚(如历史悠久),经历的时间长短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等、现实深远等2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类问题解题角度:(1)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文化: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3角度上升(材料:微观/具体一宏观/性质)(1)人物:从具体人物上升到其代表阶级;如孙中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2)事件: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同一性质的事件;如鸦片战争一列强侵华战争。
高考历史题型突破 原因、背景、条件类
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二轮·历史
材料三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 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 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
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
二轮·历史
材料三 1973年5月,尼克松向美国国会提交长篇外交咨文。他指出,在同 美国的关系中,“日本不再需要也不再能够几乎完全集中力量从事经济发 展或者保持充当小伙伴的习惯了”,日本也“不再是一个在更广泛的外交 领域中依赖美国的区域性的太平洋国家”,它已经“在一个日益扩大的范 围内自主地行动了”。 ——[美]理查德·斯特宾斯、伊莱恩·亚当
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 未能建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 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二轮·历史
题型突破专题 题型一 原因、背景、条件类
二轮·历史
一、问题特点 原因类问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情况。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 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和条件都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回答“条件”注 意客观性,分析原因注重主观性。很多情况下,原因、背景和条件可以通 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 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二、解答技巧 1.首先要注意设问词,区分不同设问词的内涵。比如,经济政治背景、主 观条件、客观因素、内因、外因、直接原因等。只有正确理解这些设问 词的内涵才能正确解答试题。 2.表述过程中,注意答案的层次性。将最重要的原因放在最前面,可以用 主要(根本)、重要、直接的顺序,也可以用内因、外因的顺序,逐次递进、 整体规划。 3.必须重视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比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归纳等基本思维方式,任何技巧都要建立在坚实的学科能力基础之上。
(完整版)高考历史最强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最强答题模板――非选择题篇一轮复习进行的怎么样啦?大家都说需要历史大题的答题模板,历史君不辛劳苦总结了一下,大题类型多,材料杂,但无外乎材料和论述两大类.方法也多,但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这些方法同学们要看,择其善者而从之!大题常见思维模式1、模式1:模对比近代不平等条约:时代背景+签约国+内容+对中国危害;2、模式2:统一局面:背景+由谁统一+政权建设+地位+疆域+结局;3、模式3:农业发展的表现:工具发明与改进+耕种方法+生产经验积累+农作物种植和推广+开垦荒地、施肥+兴修水利+开发边疆;4、模式4: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部门的扩展+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商业:商品种类+集市和城市+货币+对外贸易;5、模式5:文化特点:时代特征+风格+影响+世界地位+是否兼收并蓄+是否全面发展;6、模式6:分析革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矛盾冲突+谁参加谁领导+以何手段发动+导火索;7、模式7:分析战争胜败原因:性质+领导因素+民众因素+战略战术因素+内部关系+敌方的战备+交战国双方综合国力因素+国际因素;8、模式8: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的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9、模式9: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条件:资本+雇佣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环境+市场;10、模式10: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观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干部条件); 11、模式11: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前代;12、模式1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注:这一点在上一期的答题模板中就提到啦,所以呢?它很重要哦~】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4、历史原因类:(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2)原因深度:→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一般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史上最全的答题模板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史上最全的答题模板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条件=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物质条件)+政治基础(制度、政策、政局)+思想基础+个人因素(主观愿望、努力)+历史因素(历史积淀、社会习俗)+外部条件原因:A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B深度:→直接→主要→根本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规模速度)+新发展新变化(比较)+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3、历史原因类: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考虑,也可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等方面考虑。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政治+经济+思想);(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6、内容类:(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农业经济=人口+土地+技术(工具+耕种方式+水利+生产经验)+作物(推广+新品种)+布局A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B手工业经济=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工具+技术(特色)+产品+规模+分工+布局+中心+……商品经济=城市+市场+商品+货币+边贸+外贸+交通+……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经济(工业革命)发展要素=社会环境(制度、政策)+市场+技术+资金(资本)+劳力(自由劳动力)+原料(能源)+经济结构+经营方式+经济政策+个人作用……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结局(成功或失败)7、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主题,是什么与什么的比较;其次确定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最后确定比较项,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高考历史题原因背景类的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题原因背景类的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高考历史 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影响 意义类设问
------值得拥有!------精品文档!意义类设问非选择题答题模板影响2012 高考历史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在政治1.设问类型:上、经济上有哪些影响,对中国或者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等。
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这类问题在回答2.时应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切忌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1答题模板——第一大类影响类设问:1.分项分析,可从三个小方面分析。
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如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经是否改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政治影响主要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需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变化等;国际关系方面的影响主要看是否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是否影有利于两国或者该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否会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从现实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2响国际关系的格局等。
(深远影响是指对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的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从主观影响和以后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
(3客观影响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从主观动机(目的)、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
------值得收藏!!珍贵文档------------精品文档!值得拥有!------全面分析: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客观、理性地分2.国际化分析:主要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析事物的影响。
3.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考虑。
转化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将4.二是将普遍工业革命对印度的影响转变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如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参战各国的影响转化为对中国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的影响等。
小专题五背景(条件原因)类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课件--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总复习
三、答题模板
1.限定性设问:按答题方法,问什么答什么。 2.宽泛性设问:“××××的背景”或原因 ①时代大背景:时代特征或目的(为了什么)。 ②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从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③个人的积极推动或政府的重视。 ④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概括。
[典型例题] (2020 年江苏卷·节选)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是“人和世界的发 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 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 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 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
——据[意]彼特拉克(1304—1374 年)《热切想看万事》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 1600 年的伦敦港。
16 世纪末,伦敦港是世界贸易新轴线的中心。 此前英国开展了一系列探险活动。佛朗西斯·德雷克甚至攻击 了运载香料的葡萄牙大帆船及满载黄金、白银从美洲返航的西班
牙帆船,并作了第二次环球航行。“商人冒险家”和船主利用发 达的大西洋贸易给伦敦港提供了好机会。莫斯科维公司、皇家贸 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弗吉尼亚公司为第一个不列颠殖民帝国奠 定了基础。
学以致用: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这属 于宽泛性的设问。结合所学可知,从当时的经济(资
审题精准化 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工商业的发展)、政治(新兴资产 阶级的形成)、思想(基督教会的思想钳制)等方面概括 回答
概念透彻化 主观原因(经济+政治)+客观原因(思想)
(续表) 背景=经济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工商业的发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 西洋沿岸;伦敦港占有地理优势,水陆交通便利(发达的大西洋贸 易给伦敦港提供了好机会);英国开展的海上探险活动和海上掠夺 活动刺激了商业发展;英国有较强的海上军事力量;英国赢得了 殖民争霸战争,拓展了海外市场,有利于伦敦港的发展;英国建 立了一系列海外商业公司,有利于海港经济的发展等。
【高考历史】突破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背景、原因类设问.doc
突破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一一【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答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1(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3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举例说明】: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时,主要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列强无暇东顾等方面来回答。
注意: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典例调研】调研1 材料一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
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
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
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严复《法意》材料四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
非选择题设问术语与应对措施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非选择题设问术语与应对措施一、背景、条件、原因类设问[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某历史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某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应对措施](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①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②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③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①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②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注意: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典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
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
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
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严复《法意》材料四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背景原因类设问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答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举例说明: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时,主要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列强无暇东顾等方面来回答。
注意: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典例调研调研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
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
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
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严复《法意》材料四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
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
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说》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严复对这一现象发出悲叹的根源。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关键信息:材料一皇考(雍正)以来大权从未旁假材料二天下是君主之产业材料三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材料四孙中山坚持革命解题突破:第(1)问要求回答“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即原因。
根据“皇考(雍正)以来”可知,雍正时期的某一措施使得“大权从未旁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军机处的设立有关。
第(2)问包括两小问,第一小问要求提炼材料观点,根据材料的出处及材料对君权的评述可知,作者反对君主专制。
第二小问要求回答材料观点产生的原因,结合答题模板,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概括。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的“根源”结合答题模板,从当时的社会层面进行分析。
第(4)问,可将问题转化为“孙中山先生坚持革命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就很容易回答了。
答案:(1)理由: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2)观点:君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矛盾激化(或反对君主专制)。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上,儒学的新发展(或理学、心学走向极端)。
(3)现象:维新变法中改革派压制不同政见。
根源: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国人对言论自由缺乏深入认识。
(4)原因:推翻专制,实现民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能力提升根本原因、根源是指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对事件有较大影响的原因,一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思想基础等方面分析。
如调研1第(3)问中的根源,就是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分析的:在长期的专制统治下,人们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专制思想,还没有产生言论自由的思想观念。
原因有时也可以理解为目的,如调研1中的第(4)问实际上是考查孙中山坚持革命的目的。
调研2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之物,梯航毕——摘自《清实录》林则徐《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
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
”——摘自《林则徐使粤两稿》(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君臣的“世界观”。
材料二随着西力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
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
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国》(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
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月)(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材料四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
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60年中国之“世界观”》(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世界观”发展到第二阶段的时代背景。
第三阶段中,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世界观”的变化轨迹,对此你有何认识?关键信息:材料一清朝时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材料二中国对世界的认识的变化材料三周恩来的世界观材料四60年来中国对世界看法的变化解题突破:第一步,审清设问。
第(1)问注意限定条件“鸦片战争前”“清朝君臣”。
第(2)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是如何看世界的,第二小问实际上是问哪些因素使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第(3)问,注意时间限定“20世纪20年代”。
第(4)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代背景,第二小问要求回答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是如何进一步开放并融入世界的。
第(5)问是开放性设问,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第二步,提取相关的信息。
第(1)问,从“天朝抚有四海”“万国来王”“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等可知,当时清朝君臣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仍是以往的朝贡思想。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夷’到……‘西’再到……‘泰西’”回答。
第二小问,套用“答题模板”。
这里的原因显然是具体的原因,而且也要明确,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综合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西力东渐”“一系列战败之后”“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来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的出处《共产主义与中国》可知,此时的先进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4)问,第一小问结合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重大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成就回答。
第二小问,主要是把握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陈述相关史实。
第(5)问是开放性设问,从原因、特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陈述,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步,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案。
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往视为对清朝的效忠纳贡。
(2)变化: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对西方认识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3)转变: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而转向学习俄国的革命经验。
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时代背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任答两点即可)措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与世界接轨;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缩小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加入APEC 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倡导“和谐世界”理念;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
(任答两点即可)(5)轨迹:近代方面,从以世界中心自居到向西方学习再到以俄为师;现代方面,从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到走向对外开放再到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角度1:“世界观”变化的背景和原因。
“世界观”的变化是对中国和世界的客观形势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反映;“世界观”的变化是伴随着中国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而发生的。
角度2:“世界观”变化的特点。
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简单(片面)走向成熟;由被动转向主动。
角度3:“世界观”变化带来的影响。
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有利于各国(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可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解答非选择题出现失误的原因及解决办法(1)没有思考,看到题目就答,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