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野望公开课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教育教学精彩课件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教育教学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野望》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野望》,学习诗人的抒情手法和描绘自然景物的技巧。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中的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野望》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自然景物的技巧。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例题讲解:挑选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诗人的修辞手法和描绘自然景物的技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随堂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5.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野望》2. 诗人:杜甫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4. 描绘自然景物的技巧: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描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描绘自然景物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但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大自然,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3. 板书设计的内容4.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要求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建议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第13课 唐诗五首《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野望》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也是唐代律诗的开山之作。
教学中,作者结合律诗常识,按照“望"秋景、“望”作者、“望"自己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以及景和情,让学生学会在困境中面对孤寂,坚持前行。
教材分析《野望》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也是唐代律诗的开山之作。
其对仗之工整,押韵之合规,节奏之分明,都值是唐诗的典范。
这首诗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借景抒情,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又不甘于孤寂想有所作为,却苦于没有机会,最后无奈选择归隐的悲愤无奈、不甘之情。
教学时要紧扣情、景这两个要点来教。
教学构想近体诗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唐诗五首》所选诗歌都是律诗。
所以学本诗首先要结合课后资料对律诗的常识做一个要点介绍,让学生更能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情和景等诗歌鉴赏的要点。
学本诗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诗歌,感受诗歌,品味诗歌,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并且学习体会作者不甘于平庸的人生境界。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鉴赏、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抓住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体会作者孤独、徘徊、无所皈依的内心世界。
3.抓住典故感受作者卓尔不群、高洁傲世的人格形象。
4.体会作者孤寂的深层原因,学会在困境中面对孤寂,坚持前行,收获自己的锦绣前程。
教学重、难点1.赏析意境之美,体会王绩孤寂、无所皈依的内心世界和高洁傲世的精神品质。
2.理解王绩孤寂的深层原因,学会面对孤寂,在孤寂中奋然前行。
教法与学法教法诵读点拨法:点拨学生根据律诗的停顿诵读诗歌,读时注意对动词、形容词的重读。
精讲点拨法:点拨学生注意抓住形容词、动词理解诗歌主要意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补充法:补充王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的际遇。
拓展迁移法:引导鼓励学生通过“望景”、“望王绩"来观望、关照自己的人生,收获成长的启示。
《野望》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教案一、教材依据本教案基于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中的短篇小说《野望》进行设计。
该教材内容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野望》的主旨和主题;2.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掌握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5.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小说。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中的情节,唤起学生对《野望》的印象。
同时,提出以下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他的野心是什么?- 他在实现自己的野心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野望》小说,并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故事中的情节发展是否合理?为什么?3.文学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讲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小说中出现的常见文学修辞手法,并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4.讨论与思考(15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是否认同主人公的野心?- 你是否认为小说中的主题与现实有关?为什么?5.写作练习(30分钟)学生根据所给的写作题目,运用学过的文学修辞手法撰写一篇短篇小说。
题目如下:题目:《我的梦想》要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的短篇小说。
四、课堂延伸1.阅读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与《野望》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分享。
2.写作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读和展示,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3.虚拟写作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关于《野望》主题的写作虚拟实践,如写作拓展、创作比赛等。
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况。
《野望》王绩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王绩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野望》。
2. 通过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准确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观点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野望》的主题和情节。
2. 学习并运用适当的文学分析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精读材料《野望》的文本。
- 提前研究并准备好相关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
- 准备适当的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 阅读材料《野望》。
- 准备笔记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和了解背景知识1. 教师介绍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问题:- 你对《野望》这个标题有什么感觉和猜测?- 你知道《野望》的作者是谁吗?- 你对《野望》这个作品的背景和主题有什么了解?第二课时:文本分析和主题解读1. 教师简单介绍《野望》的作者王绩,并让学生自主阅读《野望》。
2.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野望》的主题和情节,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和答疑。
第三课时: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1. 教师介绍并讲解常用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如主题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分析等。
2. 学生阅读《野望》并运用在前一课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文学分析。
3.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四课时: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1. 学生独立阅读材料《野望》。
2. 学生单独完成相关阅读理解题。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并讨论不同观点和答案的合理性。
4.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课时:总结和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野望》的主题和情节,并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
2. 学生撰写简短的读后感,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点评和提问,补充相关知识和观点。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3《野望》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3《野望》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野望》一、导入新课在文人的眼中,田园牧歌的生活往往被渲染成一幅迷人的中国文学画卷,犹如一首浪漫的诗篇。
然而,每位选择隐居的文人并非都能如陶渊明那样完全心无旁骛、沉浸在清幽的自然之中。
这首诗如同一幅艺术品,以精致的筆墨勾勒出王绩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这个意境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旷野的宁静,仿佛是置身于一幅宏伟画卷之中,远离尘嚣。
王绩通过文字的巧妙组合,勾勒出一种渴望远方、仰望星空的心境,犹如在宇宙的辽阔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今日,让我们一同品味王绩的《野望》,深入探寻他在文字间展示的复杂心境,就像是漫步在一片充满哲思的意境中。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共同感知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首先,我们来进行正音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学生1:(读诗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老师:不错,正音很准确。
接下来,我们逐句翻译,强调字形。
哪位同学分享一下对第一句的翻译。
学生2:东皋薄暮望,是站在东皋望着远处的意思。
徙倚欲何依,是在徘徊不定,不知道要依托在哪里。
老师:很好,翻译得很到位。
现在,我们继续看第二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学生3:树树皆秋色,是说所有的树都变成了秋天的颜色。
山山唯落晖,是山岭上只有落日的余辉。
老师:不错,你理解得很透彻。
接下来,谁来解释“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4:这是说牧人正在驱赶着牛群回家,而猎人则骑马带着猎物回来。
老师:很好,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很清晰。
最后一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理解。
学生5:这是说相互对望着却不认识对方,然后用长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怀念着采薇的美好。
老师:很棒,你捕捉到了诗人的感情表达。
在整体感知诗意的过程中,大家都表现得很出色。
让我们回顾一下,你们在翻译和理解诗句时都注重了什么?学生6:我们注意了字形和字音的准确性。
《野望》PPT优秀课件(2024)

赏析角度
从诗歌的意境、语言、结构等角度进 行赏析,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美 感和内涵。
2024/1/30
9
重点词汇及句式解析
重点词汇
列出《野望》中的重点词汇,包括难懂的词语、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等,进行 详细的解释和举例。
句式解析
针对诗歌中使用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进行解析和 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句式。
2024/1/30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1/30
7
全文朗读及录音
2024/1/30
全文朗读
播放《野望》全文的朗读录音, 引导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和节奏。
录音材料
提供高质量的录音材料,确保发 音准确、语调自然,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8
逐句解读与赏析
诗句解析
针对《野望》中的每一句诗,进行详 细的解析,包括诗句的含义、表达的 情感、使用的修辞手法等。
初唐时期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 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
盛唐时期
自开元、天宝年间到安史之乱 爆发前夕。这时期唐朝国力强 盛,经济繁荣,文学创作也步 入巅峰。
中唐时期
自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以前。 这时期唐朝社会动荡不安,诗 歌创作风格也表现为浪漫空灵 。
晚唐时期
自黄巢起义到唐朝灭亡。这时 期唐朝社会矛盾尖锐,诗歌创 作风格也表现为浪漫感伤。
以自然风景和田园生活为题材,注重意境的营造和 情感的抒发
对后世影响
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 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
2024/1/30
20
王绩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01
《秋夜喜遇王处士》
王绩《野望》公开课课件

王绩
诗人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 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 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 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 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有避世的思想。
写作背景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 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 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 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诗意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 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 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 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 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 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 作。
朗读
野望
王绩
•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注释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 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 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
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 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 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 皋子”。 •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 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
野望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 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 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 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学习目的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
(重点)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 诗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王 绩 ( 约 589-644) , 字 无 功 , 号 东 皋 子 ,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 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 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 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 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 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 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
精读品味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诗人如何的情感? 【答案】达出诗人如何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 写黄昏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 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 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 依的愁绪涌上心 头,且无法安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 心理上的不安静色彩,体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 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 怀采薇。
注释: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 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 方隐居不仕。
译文: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 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 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归纳总结
惆怅孤寂 野望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叙事抒情
远景 静态 近景 动态 抒情
13 唐诗五首 《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 唐诗五首《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之八上13课《野望》《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诵读和粤语听读,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律诗的对仗与平仄之妙。
(重点)2、通过揣摩动词“望"徙倚”“相顾"长歌”,读懂王绩无处归宿的彷徨与孤独。
(重点)3、通过辨析“晖"皆”“唯"返”“归"字的用法,体会王绩用字的精到。
(难点)教学重难点1、通过合作诵读和粤语听读,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律诗的对仗与平仄之妙。
(重点)2、通过揣摩动词“望”“徙倚"相顾”“长歌”,读懂王绩无处归宿的彷徨与孤独。
(重点)3、通过辨析“晖”“皆"唯”“返"归”字的用法,体会王绩用字的精到。
(难点)【教学目标确立依据】1、依据选文特征。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
作者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
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2、依据基本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练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
但受制于生活阅历不足等因素,极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需要技巧指引方能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内心情感与艺术之美。
全诗表面看似描述了一幅静谧安详的山家晚秋图,然而细究其情,我们更能看到一个因仕途不得志,彷徨孤独的诗人内心。
3、依据编者意图。
《野望》是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洗去雕饰浮艳的朴素之美和律诗初备的格律规范。
同时,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感世抒怀,寄情于景。
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情怀之高尚。
4、依据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野望》优秀课件

作业三:制作《野望》的演示文稿
总结词
内容丰富、设计精美、演示效果良好
详细描述
在制作《野望》的演示文稿时,需要准备 充分,内容要丰富,包括对诗歌的分析、 对主题的探讨以及对艺术风格的评论等。 在设计中,要注重色彩搭配和版面布局, 使演示文稿看起来更加精美。在演示效果 上,要注重表达的清晰性和准确性,使观 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作业二:探讨《野望》的主题思想
总结词
主题深刻、意境深远、反映时代特征
VS
详细描述
《野望》这首诗的主题是深刻而独特的,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写, 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和思考。在意境 上,诗人运用了细腻的描写,使诗歌的意 境更加深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 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 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复习,总结学习内容和难 点,巩固知识
04
课后作业
作业一:分析《野望》的艺术风格
总结词
风格独特、色彩浓厚、情感表达直接
详细描述
《野望》这首诗的风格非常独特,诗人运用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语言上,诗人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描写,使诗歌的色彩更加浓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诗 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
课程目标
掌握《野望》的文 学特点、艺术风格 和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 学的热爱和兴趣, 提高文化素养。
理解诗人王之涣的 生平和创作背景, 探究诗歌中所表达 的情感和思想。
课程内容
《野望》的创作背景介绍。 诗歌的意象、意境及表达手法分析。
诗人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诗歌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探讨。
2024年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精彩课件部

2024年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精彩课件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唐诗五首——野望》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对唐诗五首的深入解读,重点分析诗人王维的《野望》这首诗。
通过对诗歌的韵律、意境、修辞等方面的剖析,让学生全面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野望》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唐诗五首,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野望》中意境的把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诗人的情感表达,唐诗五首的韵律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唐诗五首——野望》学习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田野景色,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野望》。
2. 课文讲解:详细解读《野望》这首诗,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讲解诗歌的韵律、意境、修辞等。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唐诗进行鉴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首唐诗的鉴赏,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唐诗五首的韵律特点,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主题:《野望》2. 结构:起承转合3. 重点:情感表达、韵律特点4. 难点:意境把握、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野望》中的意境,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互动性6. 板书设计的结构化7.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效性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2024年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部编

2024年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部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诗五首——野望》这一章节,详细内容为:王维的《野望》诗。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野望》这首诗,体会其意境和韵律美。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3.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野望》诗中意象、意境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野望》原文、注释、译文、背景知识等相关内容。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
2. 诗词朗诵:让学生集体朗诵《野望》,感受其韵律美。
3.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结合诗词内容,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唐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野望》2. 诗歌原文、注释、译文3. 诗歌鉴赏方法及技巧4. 教学重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杜甫的《望岳》诗,写一篇鉴赏文章。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从意象、意境、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唐代诗歌,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解析中的意象、意境分析。
2. 例题讲解中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杜甫《望岳》诗的鉴赏文章。
一、诗词解析中的意象、意境分析1. 意象:诗中的山、水、林、鸟等自然景物,以及落日、孤云等时间、空间元素。
2. 意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
野望公开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野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野望的概念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野望的种类和特点,并能运用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野心与追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野望的概念和特征。
2. 分析野望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发展动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野望的概念解决问题。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野望”。
步骤二: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野望的概念和特征,包括人们对于未来目标和追求的渴望,以及对于更好生活的向往。
步骤三:野望的种类和重要性(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望的种类和重要性。
野望可以分为个人野望、团队野望和社会野望等。
并解释野望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或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野望的价值。
步骤四:如何培养野望(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野望。
包括制定目标、积极主动的行动、克服困难和障碍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野望,并帮助他们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步骤五:野望的实践(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针对个人或团队进行野望规划,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野望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野望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并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的野望》,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野望,并简要说明如何实现这些野望。
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课堂讨论和个人经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野望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发展动力。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优质课件部编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优质课件部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部编版《唐诗五首——野望》这一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唐诗整体解,特别是通过对《野望》这首诗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受唐诗韵律美、意境美,理解诗人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野望》这首诗基本内容,理解诗中意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他们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情感,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中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韵律美。
重点:《野望》基本内容、诗人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野望》原文、译文、赏析等。
2. 诗词鉴赏辅助资料。
3.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野望》景象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野望》,感受诗歌韵律美。
3. 解读:详细讲解诗中关键词语、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赏析:分析诗人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野望》主题相近唐诗,进行对比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象诗,提高他们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野望》原文2. 诗中意象、情感3. 唐诗韵律美、意境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野望》主题,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象作文。
答案:参照《野望》写作手法,运用丰富意象,描绘出一幅美丽自然画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他们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是教学内容选择与解读,是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还有作业设计中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选择与解读《野望》这首诗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每一个细节,从而把握整首诗精髓。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部编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部编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野望》一诗,掌握诗句的基本意思。
2. 分析和赏析《野望》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中描绘的山水田园景色,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野望》诗句的深入理解和赏析。
重点:诗句的基本意思、艺术特色和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田园画,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诗句理解:让学生自读《野望》,讲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对疑难词语进行解释。
3. 赏析: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境、情感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4. 例题讲解:挑选一句诗句进行深入剖析,讲解其艺术特色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仿写或赏析,加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1. 《野望》2. 内容:a. 诗句基本意思b. 艺术特色:对仗、意境、情感c. 诗人情感:对自然的热爱、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对《野望》一诗进行赏析,不少于300字。
2. 答案示例:从诗句的对仗、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诗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山水田园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理解2. 赏析技巧3. 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一、诗句理解1. 古汉语词汇:如“徙倚”、“萧瑟”等,需要解释其现代汉语意义。
2. 诗句意象:如“山山唯落晖”、“树树皆秋色”,需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感受自然景色。
3. 诗人情感: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如对自然的热爱、向往等。
1. 解释古汉语词汇,举例说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2. 利用图片、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句意象。
3.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13课《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把握疑难字句,读懂这首诗的大意。
2.结合课文插图,发挥联想和想象,还原诗中所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反复诵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读出层次、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4. 通过分析、理解这首诗的思路和章法,了解五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歌布局谋篇的巧妙。
【教学重点、难点】1.诗人“相顾无相识"的孤寂以及在仕与隐之间纠结的迷茫。
2.诗歌从叙事到写景,再到抒怀的结构和章法,以及五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是诗的时代,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一个顶峰,群星璀璨,名家辈出,诗歌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达到极高的水平。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唐诗就是这个时代的名片。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初唐开始我们的唐诗之旅,来学习一首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的作品。
二、初步感知诗歌:1.阅读全诗,为不会读的字词注音。
2.交流自己注音的字词:皋、薄、徙、倚、晖、犊、薇3.齐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三、把握诗歌所写的时间、地点和景物1.这首诗的题目中关键词是哪一个词【明确】望。
2.后面的那首《黄鹤楼》其实也是写望,那么《黄鹤楼》能不能叫“野望”【明确】“野"是指野外、山野,野望就是在野外、山野之中眺望。
3.诗人是站在哪里望呢【明确】东皋。
4.请一个同学读注释1(王绩简介)。
王绩这个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也就是不喜欢官场的繁文缛节。
他曾三仕三隐,做过官,后来在他的家乡东皋隐居。
那么,这首诗是写于他做官时期还是隐居时期呢【明确】隐居期间。
5.这首诗写的具体时间是什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明确】傍晚。
薄暮、落晖。
6.哪两联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景物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树、山、牧人、牛群、猎马(猎人)、禽。
《野望》公开课ppt课件

;.
14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结合(1分)、远近结合(1分)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1分)颈 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1分)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1分)表达 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1分)
;.
19
;.
20
作业
1、背默本首诗。 2、本课金榜习题中相关题目
;.
21
谢谢!
;.
22
;.
23
;.
12
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3
课文品读
展示分享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 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
17
;.
18
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何异同? 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是田园诗。但其风格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野望》写的是 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而《归园田居》(共五首)则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回归自然 的自由与欣喜。 两首诗在艺术上总体都是一种质朴自然的风格,但在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上却是不同的。王绩是“出走者”, 落寞于曲高和寡,高蹈孤立;陶渊明是“归来者”,欣喜于无拘无束,自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