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变技术发展
2024年AMT变速箱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AMT变速箱市场发展现状引言自动机械变速器(AMT)是一种基于手动变速器的半自动变速器,其结构和功能类似于手动变速器,但由电动机和电子控制单元控制变速器的换挡过程。
AMT变速箱因其较低的成本和更容易调校的特点,逐渐在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本文将对AMT变速箱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AMT变速箱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手动变速器和全自动变速器,AMT变速箱具有以下优势:1.成本较低 - AMT变速箱采用电控技术,相对于全自动变速器的液压系统和传感器,成本更低。
2.更易调校 - 由于AMT变速箱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动变速器结构,因此其调校和故障排除相对容易。
3.节能环保 - AMT变速箱通过准确控制换挡时机和电动机的辅助力矩,使得车辆更加节能和环保。
AMT变速箱市场现状AMT变速箱市场在过去几年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以下是主要观察到的市场现状:1.市场规模的扩大 -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开始采用AMT变速箱,推动了AMT变速箱市场的扩大。
2.技术提升 - AMT变速箱的技术不断提升,换挡速度更快、换挡顺畅度更高,更加符合驾驶员的需求。
3.应用领域扩展 - AMT变速箱不仅在小型车中广泛应用,也在SUV和商用车等更大型的车辆中得到应用,扩大了其市场覆盖面。
4.市场竞争加剧 - 随着更多厂家加入AMT变速箱市场,市场竞争程度增加,厂家需要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技术水平以保持竞争力。
5.法规推动 - 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法规要求汽车制造商采用更节能和环保的变速器,AMT变速箱作为一种节能和环保的选择,得到了政府的推动。
AMT变速箱市场的未来趋势基于目前市场现状和趋势,我们可以预测AMT变速箱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1.技术进一步提升 -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MT变速箱的换挡速度和顺畅度将会进一步提高,提升驾驶体验。
2.逐渐替代手动变速器 - AMT变速箱将会逐渐取代一些传统的手动变速器,成为经济实惠且容易操作的选择。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及 时 处 理 , 从 而 导 致 变 电 站 综 合 自动化 系统无法进行发展 。
罐 词 】变电站 综合 自动化 系统 关键 技术
.
2 2保维护主要包含变 电器、线路、电容器 、 母线维护 以及备用 电使得供 电降低 ,半径供 电 在 变 电站综 合 自动化 系统 中,主 要利 用 之 间是小于 3 0 0 m。变压器 要选用 Sl 1质量非 常好的变压力进行使用 ,在应用 的过程 当中最 好是选择高效能 的配 电变压器 ,此外 ,在 统一 区域 内进行装置监控器相关设备 ,利用一些 电
:
示 出来 , 这样 方便 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监管。
前我 国的综合 自动化应用发展相对其他 国
家用户之间的需求 ,使用统一的配 电变压器数 据,和农村的实际性情况来进行联合 ,同时还 要依照实际性的功能 因素大小 ,无功变压器之 间的分散实际状况 ,使用相应的配 电方法 ,尽 最大程度提升 电能的效用 ,有效降低 电能之间 的消耗量。
A u t o ma t i c C o n t r o l ・ 自动化控制
变 电站综合 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及发 展趋势
文/ 赵建平
电网的电力消耗量 ,控制 电能的流速 。
进行整体管理许多 间隔 ,在发展过程 中也会形 成 由一个模板来进行管理 的间隔单元 ,从而达 到 了因为 区域 位置 的不相 同导致 的大 面积扩 散,这样一来不但 降低 由于相关故障 的出现而 该系统直接受到影响 ,大量提高该系统功 能的
2变 电站综合 自动化系统 的核心技术
2 . 1信 息收 集和处理技术
一
般 情 况下 都是 利用 交流采 样方 式和 直
自动变速器毕业论文
自动变速器毕业论文自动变速器毕业论文引言:自动变速器作为汽车传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动换挡、提高行驶舒适性等优点,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的主流配置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自动变速器的原理、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趋势,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自动变速器的原理自动变速器通过液力传动、齿轮传动等方式,实现汽车发动机输出转矩的调节,从而实现车辆的换挡和行驶模式的转换。
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液力偶合器或离合器,实现发动机和车轮之间的传动。
二、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历程1. 早期的自动变速器早期的自动变速器采用液力偶合器,由于其构造简单、操作方便,成为最早应用于汽车上的自动变速器。
然而,液力偶合器的效率较低,无法满足高速行驶和燃油经济性的要求。
2. 手自一体变速器的出现为了提高自动变速器的效率和经济性,手自一体变速器应运而生。
手自一体变速器结合了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的优点,使得驾驶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手动换挡或自动换挡。
这种变速器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驾驶的乐趣和驾驶员的参与感。
3. CVT变速器的发展连续可变传动(CVT)变速器是近年来自动变速器领域的重要突破。
CVT变速器通过无级变速的方式,实现发动机转速与车速之间的精确匹配,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驾驶舒适性。
CVT变速器的发展前景广阔,已经成为许多汽车制造商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自动变速器的未来趋势1. 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燃油经济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混合动力技术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
自动变速器在混合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整体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2. 电动化的发展电动汽车的兴起将对自动变速器的设计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电动汽车通常采用单速变速器或无变速器的设计,这对传统的自动变速器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未来的自动变速器将需要更加注重电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3. 智能化的进一步推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的汽车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历史及其最新技术进展和在现有车型上的应用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历史及其最新技术进展和在现有车型上的应用摘要:汽车自动变速器即通常所说的自动操纵式变速器。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自动变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中高级轿车上。
自动变速器可以根据发动机的负荷和汽车行驶速度,自动地改变传动系的传动比,获得良好的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
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历程、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以及近些年来汽车自动变速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汽车,自动变速器,发展,应用1.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历程汽车自动变速器是随着车辆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纵观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自动变速前期、液力自动变速阶段、电控自动变速阶段和智能变速阶段。
1.1自动变速前期最早在1904年出现了离合器和制动器等摩擦元件操纵变速的行星齿轮机构,该机构首先用于英国Wilson Picher汽车上。
1907年福特车上大量使用行星齿轮变速器,它的出现实现了不切断动力进行的“动力换挡”,并避免了固定轴式变速器中的“同步问题”。
而液力耦合器的出现为自动操纵的实现提供了可能,1938年至1941年美国GM 和Chrysler公司采用液力耦合器代替离合器,省去了驾驶时的离合器踏板操作。
随后出现了液力自动变速去的前身,开始了车速和油门两个参数信号,用液压逻辑油路控制的液力自动变速时代。
1.2液力自动变速阶段该阶段以1939年的通用Oldsmobile车上的Hydromantic开始,以液力自动变速器的普遍应用和迅速推广为特征。
这个阶段的液力自动变速由液力变矩器和行星齿轮变速器组成,控制系统是通过液压系统来实现的,控制信号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反映油门开度大小的节气门阀和翻涌车速高低的速控阀来实现,其控制系统是由若干个复杂的液压阀和油路构成的逻辑控制系统,按照设定的换挡规律,控制换挡执行机构的动作,从而实现自动换挡。
代表性的产品有:丰田A40系列自动变速器、通用的4T60E、EF、CHPE9等系列产品。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综述
标准 ” 在工业控制通信上实现了。 随着 未来数字化变 电站快速 发展 的趋势 , I E C 6 1 8 5 0标准按照通信体 l 我 国变 电站 自动化 的发展 系和 功能设备把 变电站 自动 化系统 分成三层 : 问 隔层 、 过 程层 、 变 电站 根据动能将变 电站 二次部分传统分成 四类产 品: 故障录 波、 当地远 层。 间隔层设备是 由每一个间隔的保护 、 控制或监视单元构成; 过程层 设 动和监控、 继 电保护 。变 电站 自动化发展根据 系统模 式出现顺序分成三 备 典范 的 为远 方 I / O、 执行器和智能传感器 ; 变 电站 层 设 备 是 由数 据 库 的 阶段: 计算机 、 远方通信接 口、 操作员工作台等构成等。 ( 1 ) 第 一阶段 : 面 向功能设计的集 中式 R T U加常规的保护模式 2 . 2 变电站 自动化系统 向数字化 、 高集成化 、 标准统一化 的趋 势 8 O年代 以前 , 是用 R T U为基础 的远动装 置和 当地监控 作为代表的。 发 展 这个系统事实上 是增设 R T U装置 ,但是在二次接线和常规 的继 电保护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集成 电路 的快速发展 , 各个大规模类 型的集 成 电 的基础上 , 主要功能是和远方调度通信 实行“ 二遥 ” 或 ‘ 四遥” ( 遥控、 遥 路将会运用在测控装 置和继 电保护上 , 比如 高速数据 的采 集系统 、 可编 测、 遥 调、 遥信) ; 安全 自动 装置的联结及继 电保 护经过硬接点接入 或者 程的逻辑器件 C P L D 、 F P GA 3 2位 C P U、 大容量 的 F l a s h 、 嵌入式实 时操作 串行 口通信的 比较多。这一类 系统被称作为集 中 R T U模 式, 这个模式 当 系统、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D S P等等 。此类新器件的运用将会让测控和保 前仍在一部分老 电站有少量使用 , 这个阶段就是 自动化 的初级阶段。 护装置 的电路板 更加的集成化 , 有更 强的数据存储 、 装 置通信 以及 处理 ( 2 ) 第二阶段: 面向功能设计的分散式测控装置和微机保护模式 能力。把间隔的保护、 控制、 故障录波、 事件记录 以及系统数据处理 的功 在9 O年代的初期 ,广泛应用单元式微机保护程序和面 向功能设计 能, 通过模 块化的设计集在统一 的一个 多功能装置里 面是可行 的, 间接 的分布式微机测控装置 。保护与测控装置还相对来说 比较独立 , 通过通 同站级之 间以及间接间和间接 内部 的通 信可 以使 用统一的 网络即光 纤 信 的管理单元能把许多信息传送 到后 台或者调度段计算机 。主要特 点是 用太 网来实现 。高集成化系统 的快速发展 , 可 以使成本 降低 以及使 系统 根据功 能划分 的安全 自动装置和继 电保护测控装置独立运行 , 通过数据 可靠性加强 , 这样有利于实现运行管理 的统一 。目前 已经在很 多低 压站 通信单元进行信 息的交换 , 应用 了网络技术和现场 总线 。这种 系统 的电 实行 了 。 缆互联仍然比较 多, 推广性的效用不强。 2 _ 3 变 电站 自动数字化 系统的发展趋势 ( 3 ) 第三阶段 : 面 向间隔、 面向对象设计的分层分布式结构模式 ( 1 ) 数字化 , 随着信息化的广泛深入 , 投 向数字化 电网和数字化变 电 9 0年代 中期, 随着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 的快速 发展 , 就采用 了把 间 通信数字化、 隔作为对象 设计保护测控单元 , 使用的系统结构 为分层 分布式 , 形成 真 站 开发研究的 目光越来越 多。电网的数字化包括 四个方面 : 管理数据化 以及决策数字化 。 正的分层分布式 自动化系统 。当前 国内外的主流厂家都使用 了分层分布 信 息数字化 、 ( 2 ) 信 息数字化: 就是指 电网信 息源 的数字 化, 实现测 量信息 、 市场 式的系统结构模式 电压等级在 1 1 0 k V以下的变 电站, 要求一体化的保 控制信息和 管理信息等所有信息从模拟信号转换到数字信号的过 护测控装置、电压等级在 1 1 0 k V以上的保护测控 根据间隔分类设计, 对 信息、 以及对一次 设备、 自动化设备 、 二次保护及 自动装置 和监视 、 采集控 于规模 比较大的超高压变 电站, 为了减 少中间的环节, 防止通信的瓶颈 , 程, 制装备等所有 电网装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电网有超强的时空特性 , 需 要求测控装置直接和监控后台进行通信, 甚至要求监控和保护网络独立 采集和控制装备的二维或三维的时变信息 。信息数字化 的 目的 组 网, 因为采用 了先进 的面向对象设计和 网络通 信技术 , 系统 的扩 展方 要监视、 是信息共享和数据集成 , 主要就是以数字化变 电站为主体。 便和配置灵便 。 ( 3 ) 通信数字化 : 指的就是数字化变 电站 与集控 中心或者 调度 自动 2 变 电站的 自动化 技术发 展趋 向 化主站之间的数字化 。数字化电网监控分析决策需要有畅通、 安全、 快速 2 . 1 I E C 6 1 8 5 0 标 准 的推 广 应 用 的网络环境和准确 、 实时 、 有效运行信息的无 阻塞传递才能进行。 I E C 6 1 8 5 0是 以国际的电工委 员会 T C 5 7制订 的《 变电站通信 网络和 ( 4 ) 决策数字化: 电网数字化的根本 目的是 电网的稳定、 安全 、 优质 、 系统》 为准则 的, 是在网络通信平 台的基 础上变 电站 自动化 系统的唯一 经济的运行 , 一定要具有很强 的分析和决策功 能, 实施稳 定控制 、 经 济调 国际准 则, 也是 国家 电力行业的标准的基本 。I E C 6 1 8 5 0制订 的思路是: 度、 紧急控制的在线闭环 , 达到稳定、 安全、 优质、 经济运行的 目标。 ( 1 ) 互操作性的提高, 工程 实现 的方便性 ; ( 5 ) 管理数据化 : 包括建设设备生产 、 运行等大批基础数据 的各 种运 ( 2 ) 面 向对象 , 就是面向设备: 用系统 , 从 电网的规划 、 运行、 管理 、 维护 、 勘测、 设计等 相关环节 的流程 ( 3 ) 满足应用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 ; 信息化 。电力调度 自动化 的数字化给 电力调 度 的视 角带来 了崭新 的改 ( 4 ) 应对 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 的挑战 。 变, 比如说可视化技术、 遥视技 术、 全球定位系统 ( G P S ) 技术、 虚拟现实技 指导工作 的方 向为: 符合现代科 学技 术水平的通信体 系, 实施 完全 术、 地理信息系统 ( G I S ) 技术 、 遥 感技 术等很 多新兴技术将会深入应用在 的互操作性, 体系下兼容 , 在现代技 术水平 的通信 技术和标准信息平台 , 未来的调度 自动化系统中。 实现开放性的系统通过标 准化的数据交换接 口, 比如这个标准运用到所 3 数字化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发展 中的主要问题 有类型 的分散 式 S C A D A系统 。I E C 6 1 8 5 0不但应用于变 电站通 信, 还应 在三个层次中, 数字化变电站的 自动化系统的研 究正在 自下而上逐 用 于 控 制 中 心 和 变 电 站通 信 。 步发展 。目前研 究的主要 内容集中在过程层方面 , 诸如智能化开关设备、 经过多年 的讨论和酝酿 ,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刘强兴 贫永胜
摘 要
讨论 了 国变电站 自 我 动化技术的发展阶段及现行主流 变电站 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结构, 分析
了 运行管理模式与变电站自 劝化技术发展的相互作用,并结合!EC 61850标准和数字化变电站的
推广展望了变电 自 站 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阶段
变电站二次部分传统按功能分为四大类 产品 继电保护、 故障录波、当 地监控和远
动。四大 世纪90 年代 初期, 单元式微机保护及按功能设计的分散
测控单元 均采用分层分布式的系统结构, 形
成真正意义上的分层分布式自 动化系统。
2 3 间隔层
4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IEC61850 是国际电S 委员会TC57 制 定的 (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
为基于 网络通信平 台的变电站 自劫化系统
当地监控功能作为当地运行人员的人机 交互窗口,以图形显示、报表打印、语音报 警等各种方式实现当地 ‘ ’ 四遥”即对系统运 行状况进行实时监视,通过 “ 五防”系统联 锁控制开关及刀闸的跳合, 并对断路器合闸 操作自动检同期, 按VQC原理调节变压器挡
式微机测控装置得以广泛应用, 保护与测控 装置相对独立, 通过通信管理单元能够将各 自 信息送到后台和远方调度。特点是继电保
护( 包括安全自动装置 )、 按功能划分的测控
装置独立运行,应用了现场总线和网线技 术, 通过数据通信进行信息交换。此系统电 缆互联仍较多,扩展性功能不强。 c 面向间隔、面向对象设计的分层分布 式结构模式。 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 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 网络及通信技术的飞速 发展, 采用按间隔为对象设计, 各保护装置、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虽晚于欧美 , 但后来者居上 。于 17 年在关西电工 95 公司和三菱电气有限公 司的协助下 , 开始研究用于 配 电变站 的数字 控制 系统 ( 为 S ̄ S-I , 17 称 I ' )于 99 年9 月完成样机 , 同年 l 月在那须其竹里变电站安 2 装并进行现场调试。18 年开始商业化生产 。 90 8 年代以后 , 0 研究变电站综合 自动化系统 国家
高运行 管 理水平 和 自动化 水平 。
机和大规模集成 电路组成的 自动化系统 , 代替常规 的测量和监视仪表 ; 代替常规 的控制屏 、 中央信号系 统和远动屏 , 用微机保护替代常规的继电保护 . 改变 常规 的继 电 保护装 置不 能与外 界 通信 的缺 陷 。
变 电站综 合 自动 化 是 将 变 电站 二 次 设 备 ( 括 包
原来 的人工操作 、 人工监视 、 人工抄表、 记录等 , 依靠 原有 的 电磁 型 , 晶体 管 等旧技术 装备 , 或 而不 进 行技 术改造 必 然 没法满 足安 全 、 稳定运 行 的需要 , 不 更谈
收稿 日期 :0 11—4 2 0 20 作者简介 : 桂五一(9 7一)男 , 16 , 山西 壶关 人 , 工程师 , 现从 事供 电技术管理工 作。
3 国内外变 电站 自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技术的发展过程
3 1 国外 变 电站综 台 自动 化发 展概 况 .
测量仪表 、 信号系统、 继电保护 、 自动装置 、 远动装置 等)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 电子技术 、 , 现代 通信技 术和信号处理技术 , 实现 对全变电站 的主要设备 和 输电线路的 自动监视、 测量 、 控制和微机保护 , 能够 与调度通信 , 同时也能够与局域 、 上级计算机网络兼 容, 实现 综合 性 的 自动化 系统 。 因此 . 变电站综合 自 动化是 自动化技术 、 计算机 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科技在 变电站领域 的综合利 用。变 电站综合 自 动化系统可采集到较齐全的数据 和信息 , 利用计算机 的高速计算能力 和逻辑判断功 能, 可监视和控制变电站各种设备的运行和操作。
AMT技术发展现状
AMT车辆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及国内现状1前言车辆的自动变速技术是车辆改进和完善传动系统的一个重要方向,从1939年带有液力变矩器的全自动传动系统问世以来,自动变速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近代微电子技术在车辆上的应用,使得自动变速技术在车辆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自动变速技术在车辆上的应用主要有三种:AT(Automatic Transmission)传动系统、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传动系统、AMT(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传动系统。
AT传动系统是指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变速器组成的自动变速系统,这种变速系统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60年的发展,其技术已十分成熟,目前占据着自动变速系统的主导地位。
AT在美国和日本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国产的自动变速车采用的都是AT传动系统。
AT传动系统简化了操纵、提高了舒适性和车辆平均速度以及行驶安全性和通过性,但是,它还存在传动效率低、结构复杂、制造困难、成本高等缺点。
无级传动CVT是驾驶简便、提高车辆燃料经济性的理想装置,但传动带的强度和寿命问题,以及传动带与带轮之间的滑磨等问题限制了CVT的传动效率,目前采用CVT产品的车型主要有:Nissan M6Hyper-CVT、Audi Multitronic CVT 等。
AMT传动系统是在原有有级固定轴式机械变速传动系统基础上增加自动变速操纵系统ASCS组成的。
AMT具有传统齿轮变速器传动效率高、成本低、易于制造等优点,同时也具有操纵方便的自动变速功能。
2AMT的原理AMT是在传统的固定轴式变速器和干式离合器的基础上,应用微电子驾驶和控制理论,以电子控制器(ECU)为核心,通过电动、液压或气动执行机构对选换档机构、离合器、油门进行操纵,来实现起步和换档的自动操作。
AMT的基本控制原理是:ECU根据驾驶员的操纵(油门踏板、制动踏板、转向盘、选档器的操纵)和车辆的运行状态(车速、发动机转速、变速器输入轴转速),综合判断,确定驾驶员的意图以及路面情况,采用相应的控制规律,发出控制指令,借助于相应的执行机构,对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进行联合操纵。
2024年自动变速箱市场前景分析
自动变速箱市场前景分析概述自动变速箱是一种通过自动化设备完成汽车换挡的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汽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自动变速箱市场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
本文将对自动变速箱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全球自动变速箱市场规模逐年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这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技术进步:自动变速箱技术不断创新,提高了换挡的平稳性和性能,增加了用户的舒适性和使用体验。
尤其是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和电动自动变速箱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2.汽车销量增长:全球汽车销量不断增长,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崛起,为自动变速箱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环保要求加强: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手动变速箱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自动变速箱作为更环保和经济的选择,将进一步受到用户的青睐。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全球自动变速箱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由几家大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垄断。
这些公司在技术研发、生产能力和全球市场渠道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同时,一些新兴厂商也在不断涌现,通过技术创新和价格优势来挑战市场龙头企业。
然而,自动变速箱市场的进入壁垒较高,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和生产之外,还需要满足复杂的技术和性能指标。
因此,市场上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大企业之间,新兴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市场发展趋势1.电动化: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自动变速箱将成为未来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
电动自动变速箱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驱动效率,并提供更好的动力输出和驾驶体验。
2.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变速箱将逐渐成为市场的新趋势。
智能变速箱可以通过学习用户的驾驶习惯和路况状况,自动调整换挡策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驾驶体验。
3.节能环保:汽车行业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自动变速箱作为节能环保的重要技术手段,将受到更多政府和用户的关注和支持。
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精)
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精)现在,国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正在快速发展。
这种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对变电站进行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以提高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随着数字化电气量测系统和相关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正朝着数字化方向不断发展。
2.国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国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在欧洲和北美,这种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国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虽然国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还不够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应该加强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并加快推广应用。
同时,应该加强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4.国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虽然国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还不够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应该加强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并加快推广应用。
同时,应该加强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站层设备主要负责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命令的下发。
系统具有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高灵活性、高安全性等特点。
该类系统被称为分层分布式系统或第3代综合自动化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
该系统采用现代化的软硬件技术,实现了对变电站各种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和监测,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我国,该类系统已经开始逐步推广应用,成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主流。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目前,国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或集中控制系统(SCADA)作为主控制系统,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与远程调度中心进行通信。
自动变速器发展现状
自动变速器发展现状自动变速器是指能自动调节汽车传动比的装置。
它比手动变速器操作更加简便,能够提供更好的驾驶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因此在汽车市场上广受欢迎。
下面将对自动变速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发展历程: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最早的自动变速器采用了离合器和齿轮系统,通过液压控制来自动调节传动比。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感器、控制电路和电脑技术的应用使得自动变速器的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发展趋势:1. 动力性能的提升:随着汽车动力的不断提高,自动变速器也需要适应更大的扭矩和功率输出。
为了提高汽车的加速性能和行驶稳定性,自动变速器的设计需要更大的扭矩容量和更高的耐用性。
2. 节能减排:环保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自动变速器也需要适应这一需求。
现代的自动变速器通过控制变速器的换挡时机和调整传动比来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减少废气排放。
3.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自动变速器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和自动化。
如今,许多自动变速器配备了自适应换挡、主动降挡和人工智能驾驶模式等功能,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4. 多种变速器技术并存:目前市场上多种类型的自动变速器并存,如CVT变速器、双离合器变速器和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等。
这些变速器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种类的自动变速器。
三、未来发展方向:1. 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随着混合动力汽车的普及,自动变速器需要进一步适应混合动力系统的要求。
未来的自动变速器可能会更好地配合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工作,以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
2. 电动汽车的发展: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自动变速器可能会被更先进的驱动系统取代。
电动汽车一般采用单速变速器或无传动装置,因此未来的自动变速器可能需要适应电动汽车的特点。
总之,自动变速器作为汽车传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动力性能提升、节能减排、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多种变速器技术并存。
未来,自动变速器可能会进一步适应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要求,为汽车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浅谈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4 结束 语
随着 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 , 市场化经营使得 电力企业面临着 巨 大的市场竞 争压力 , 尤其是 县级供 电企业 当前安全管理意 识薄弱 , 制度 相对缺 失, 安全工具管理混 乱等 问题突 出, 严重制约 了企 业的经营 效益 的提 高 。 因此 , 必 须加 强 管 理 意 识 , 完 善 生 产 安 全 管理 规 章制 度 , 加 快 信 息化 管理系统 建设, 用 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供 电企业 的生产 安全 管理水
两点:
1 概 述
所谓变 电站综合 自动化 , 是指利 用先进 的现代 电子 技术 、 网络通讯 技术、 计算 机技术 和信号处理 技术等 , 对 变 电站 的主 要设备 以及 电路进 行 自动控制、 保护、 监测和调度 。
2 变 电站 综合 自动化 系统 的 结构
从变 电站 自动化系统 的发展过程来看 , 可 以将其 结构形式分为集 中 式结构、 分层分布式结构 、 分散分布式机构等三种结构形式 。
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随着高科技 的发展 , 传统变 电站系统被综合 自动化系统取代或者更新 已成为必然趋势 , 如何 使变 电站 自动化系统 能 更加安全稳定运行、 为用户提供 更高质量 的服务 是电力工作者所要考虑
的问题。
2 . 2 分 层 分 布 式 结 构
分层分布有两层 含义: ①对于 中低压 电压等 级 , 无论 是保护单 元还 是I / O单元都可 以安装在相应 间隔 的开关盘柜上,形成地理上的分散分 布; ⑦对于 1 1 0 k V及 以上的 电压等 级, 虽然不 能将 各个单元 间隔安装在
引 言
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取 决于整个 电网的一、二次设备的稳定运行 ,
护和其他一些 自动控制功能 。通常情况下 , 大多数 集中式结构的微机保 护、监控和调度通信等 自动控制功 能分别 是由不同的计算机来完成 , 不 同的是每 台计算机所承担 的任务和任务的量不同。例如监控机不仅要负 担数据监控 的任务 , 还要承担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等 多项任 务。
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分析
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分析近年来,智能变电站技术在电力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视。
智能变电站技术通过集成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使传统的变电站实现了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功能,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提供了更高效、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对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一、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发展趋势1.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变电站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如今,智能变电站可以实现与电力系统各个层级的数据交互和共享,提供可靠的远程监控和控制功能。
2. 网络化和互联互通:智能变电站技术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变电站之间的网络化和互联互通。
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系统设备的综合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3. 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智能变电站通过引入各类智能化设备,如智能断路器、智能配电柜等,实现了设备间的智能配合和协同工作。
这些设备具备自动检测和故障诊断的能力,能够提前预警和排除潜在故障,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二、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前景1. 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智能变电站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变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故障,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同时,智能变电站还可以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设备的智能控制,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优化能效和降低能耗:智能变电站技术通过对电力设备和系统进行精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够发现电能消耗的潜在问题并进行优化调整。
此外,智能变电站还可以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减少了人工干预,降低了能耗。
3. 推动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变电站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电力系统的需求进行自主调整和优化。
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4. 促进电网和能源互联互通: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电网和能源的互联互通,提高能源传输和分布的灵活性。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及发展
变 电 站 综 合 自动 化 一 直 是 我 国 电力 行 业 的 热 点 之 一 。 目前 我 国 投 入 电 网 运 行 的 3 5~ l 0 v 变 电 lk
站约 2 0 座 ( 含 用 户 变 ) 20 V 变 电 站 约 00 0 不 ,2 k 10 0 , 0 k 变 电 站 约 6 0座 5 0 V 0座 。 而 且 每 年 变 电 站 的数 量 以 3 ~ 5% 的 速 度 增 长 , 时 根 据 电 网 要 % 同
等 特征 。
1 .
1 3 1 集 中 式 自动 化 系 统 。2 .. 0世 纪 9 0年 代 数 字
保护技术 ( 即是 微 机 保 护 ) 广 泛 应 用 , 变 电 站 自 的 使 动 化 取 得 实 质 性 的 进 展 。2 0世 纪 9 0年 代 初 研 制 出 的 变 电 站 自动 化 系 统 是 在 变 电站 控 制 室 内设 置 计 算 机 系 统 作 为 变 电 站 自动 化 的 心 脏 , 设 置 一 数 据 采 另 集 和 控 制 部 件 用 以采 集 数 据 和 发 出 控 制 命 令 。微 机 保 护 柜 除 保 护 部 件 外 , 个 柜 有 一 个 管 理 单 元 , 串 每 其
第 2 期 总第 14期 0 7 20 0 8年 1 0月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I n rMo g l ce c n e n oi aS in eTe h oo y & E o o c n lg c n my
No 2 ,te1 4 hi u . 0 h 7 t s e s
Oc . 0 8 t2 0
智能变电站发展历程
智能变电站发展历程智能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演进。
从传统的人工运维到现代的自动化控制,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
20世纪80年代,智能变电站的概念首次被提出。
当时,电力系统的运维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如何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来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变电站的概念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在90年代,许多国家开始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智能变电站的研发和建设。
这些智能变电站引入了先进的监控与控制系统、远程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对变电站设备和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智能变电站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不仅具备了传统变电站的基本功能,还引入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功能。
例如,智能变电站可以通过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设备温度、湿度、振动等参数的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设备故障的预测和诊断。
此外,智能变电站还可以与其他智能电网设备进行互联互通,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的智能调度和优化。
智能变电站通过集成智能电表、智能配电网等设备,实现了对电力负荷、电能质量等方面的精细管理和优化。
未来,智能变电站将继续发展壮大。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智能变电站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智能变电站可以实现对分布式能源和储能设备的集成和管理,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和供电可靠性。
总之,智能变电站经历了从概念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不断引入先进技术和功能,为电力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未来,智能变电站将继续发展,为实现清洁、可靠、高效的电力供应做出更大贡献。
商用车机械自动变速式混合动力系统总成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
商用车机械自动变速式混合动力系统总成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商用车机械自动变速式混合动力系统总成是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
这种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混合动力技术,将传统的燃油动力和电力动力相结合,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同时,机械自动变速器也为车辆提供了更加平稳和顺畅的行驶体验。
在商用车机械自动变速式混合动力系统总成中,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电机控制技术、电池管理技术、发动机控制技术、变速器控制技术以及整车控制技术等。
其中,电机控制技术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能够实现电机的高效运转和能量回收,从而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
在电池管理技术方面,主要解决了如何保证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问题。
通过优化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控制电池的温度和电压等参数,可以有效地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并防止电池过热或过冷引起的安全事故。
发动机控制技术则主要是针对传统燃油发动机进行优化改进,通过改善燃烧效率和减少排放,实现更加环保和节能的目标。
同时,在混合动力系统中,发动机还可以作为发电机充电,从而为电动机提供能量。
变速器控制技术是机械自动变速式混合动力系统总成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变速器的控制,可以实现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合理匹配,从而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行驶舒适度。
最后,整车控制技术则是将上述各项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整个车辆系统的协调运作。
通过对车辆各个部分的控制和调节,可以使得车辆在不同工况下都能够保持最佳状态,从而实现最大化的节能减排效果。
商用车机械自动变速式混合动力系统总成的产业化应用已经逐步展开。
目前国内外许多汽车企业都已经开始布局混合动力市场,并推出了一系列混合动力汽车产品。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措施,以促进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和应用。
总之,商用车机械自动变速式混合动力系统总成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相信这种新型汽车技术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一文教你看懂汽车自动变速器(ATAMTDCTCVTDHT)关键技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教你看懂汽车⾃动变速器(ATAMTDCTCVTDHT)关键技术以及未来发展⽅向打开应⽤保存⾼清⼤图本⽂为变速器资深专家陈勇对市场上主流⾃动变速器和新兴变速器DHT的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和整个变速器⾏业的发展趋势进⾏的深度解读,希望对同⾏的⼩伙伴们有所帮助。
变速器是汽车传动系中最主要的部件之⼀。
随着汽车⼯业的迅速发展,车辆性能不断优化,电⼦化程度不断加强,搭载汽车⾃动变速器的轿车正在逐渐取代⼿动变速器已经成为主流,也是汽车变速器市场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前,产业化技术成熟的⾃动变速器在车辆上的应⽤主要有四种;液⼒⾃动变速器AT、电控机械式⾃动变速器AMT、⽆级⾃动变速器CVT和双离合器⾃动变速器DCT。
⽇趋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汽车驾驶者⽇益提⾼的环保意识使汽车产业开始意识到,混合动⼒在汽车⾏业将赢得越来越重要的市场地位。
⼀个新的驱动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脱颖⽽出:混合动⼒专⽤变速器DHT(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正在作为新的混合动⼒驱动,主要在欧洲发展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动变速器的市场占有率会逐渐降低,⾃动变速器将不断增加。
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安全、环保、节能、操纵轻便化、换档⾃动化、智能化、整车电⼦集成控制⼀体化等⽅⾯展开。
下图为某国际机构对全球汽车变速器需求量的预测。
打开应⽤保存⾼清⼤图变速器传动效率分析:⼿动变速器中5MT与6MT 在NEDC循环⼯况下油耗差别不明显,但在⾼速及⾮拥堵⼯况下6MT可省油5%左右,通过优化开发设计过程,重点在降油损失⽅⾯,⼿动变速器仍可提⾼效率2%左右;6速AMT的效率范围在95%~97.5%,具有较⾼的传递效率;当前AT变速器传递效率仍有4%~5%的提升空间,多挡位的发展利于AT变速器效率的提⾼;7DCT全电控⽐7DCT液⼒控制具有更⾼的传递效率;与AT变速器相⽐虽然CVT传递效率略低,但由于CVT可实现发动机与动⼒传动系统的最佳匹配,其实际⼯况油耗与6AT(中上等⽔平油耗)基本相当。
汽车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汽车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摘要由于综合了手动和自动变速器的优点,近年来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变速器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从品牌、市场占用率、技术等各方面分析了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汽车;双离合器变速器;发展现状;展望0引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普及,同时人们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发动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变速器及变速器与发动机的配合。
手动变速汽车(MT)驾驶乐趣强,传动效率高,但不易操纵,容易造成驾驶疲劳;自动变速器(AT)汽车易于操纵,方便,但传动效率低,耗油。
MT带来的驾驶乐趣和AT带来的便利性是一对突出的矛盾,而双离合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以下简称“DCT”)能够解决这对矛盾,它综合了手动和自动变速器的优点,传动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便利、无动力中断,自2002年正式在大众高尔夫量产问世以来,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变速器市场占有率中越来越高,DCT必将有广阔的前景。
1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发展现状1.1 国外发展现状自DCT量产以来,它在国外市场发展迅速,欧洲,美国,日本等国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在欧洲,德国的大众集团是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引导者,在大众(起步车型为14.28万的宝来,旗舰车型是53.68万的进口CC3.6)、奥迪、西雅特、斯柯达、布加迪,甚至是大众商用车中广泛使用双离合器变速箱,在整个DCT市场上占有巨大的份额,除此之外,德国的保时捷、宝马、奔驰,意大利的菲亚特、法拉利,法国的雷诺、标致-雪铁龙,英国的莲花等品牌个别车型也搭乘了双离合器变速器。
在美国,福特为2008款福克斯和C-MAX配备了湿式双离合器变速箱,新一代福特福克斯、蒙迪欧、S-MAX、Galaxy和Kuga都可以选择双离合器变速箱;通用汽车的破产保护和结构重组令双离合器变速箱受到影响,其引入时间一拖再拖,按照通用的计划,将在2012年引入干式双离合器变速箱,用于配备GMC Granite。
智能变电站发展现状
智能变电站发展现状智能变电站在能源领域的发展备受关注。
随着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智能化的推动,智能变电站作为能源系统的关键环节,面临着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目前,智能变电站的发展现状如下:首先,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升级。
传统的变电站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和控制,存在运行不够灵活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而智能化的变电站引入了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
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智能变电站具备了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的运行能力。
其次,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得到了改善。
智能化的变电站可以实现对电网负荷的智能调控,通过预测和分析电力需求情况,提前做好电力调配工作,从而避免电网的过载和供电不足的问题。
同时,智能变电站还可以实现对电力故障的自动检测和智能切换,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三,智能变电站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重视。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智能变电站需要适应并融合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接入。
通过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智能变电站可以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优化调度和管理,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改造正在加速推进。
政府和能源公司纷纷加大对智能变电站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改造工作。
在新建变电站方面,智能化的设备和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旧有变电站改造方面,智能化改造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智能变电站的整体水平和能源系统的发展。
综上所述,智能变电站在技术、运行管理、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改造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的推广,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广阔,将为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自由变形技术及其应用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ISSN 100021239ΠCN 1121777ΠTP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7(2):3442352,2010 收稿日期:2008-04-19;修回日期:2009-06-16 基金项目:国家“九七三”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基金项目(2004CB318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773179,60803076,60904070);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1090718);浙江大学CAD &CG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项目(A0804)自由变形技术及其应用徐 岗1 汪国昭2 陈小雕1,3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杭州 310018)2(浙江大学数学系图形图像研究所 杭州 310027)3(浙江大学CAD &CG 国家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27)(xugangzju @ )Free Form Deform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Xu Gang 1,Wang Guozhao 2,and Chen Xiaodiao 1,31(College of Com puter Science ,H angz hou Dianz i Universit y ,H angz hou 310018)2(I nstitute of Com puter Gra phics and I mage Processing ,De partment of M athematics ,Zhej iang Universit y ,H angz hou310027)3(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CA D &CG,Zhej iang Universit y ,H angz hou 310027)Abstract Research on object deformation is always t he hot point in t he area of comp uter grap hics and comp uter aided design.Free form deformation ,which is one of t he important technologies of object deformation ,has been int roduced into t he pop ular modeling software and animation software successf ully.In t his paper ,t he research on f ree form deformation in t he past twenty years has been conducted as a comprehensive survey.Firstly ,t he aut hors classify t he existing technologies into accurate free form deformation and non accurate f ree form deformatio n ,and t hen f rom t he deformation tools used in t he different met hods ,t he non accurate free form deformation is classified into four classes :volume based met hod ,surface based met hods ,curve based met hods and point based met hods.Furt hermore ,t hey also compare t he existing no n accurate met hods of f ree form deformation by listing t 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 rom t he view of convenience of deformation tools creation ,efficiency of parameterization ,interactivity for users ,versatility and t heir application in pop ular modeling software.The int rinsic relations between t hem are also presented.Finally ,t heir applications in several p ractical fields and t heir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 he f ut ure are introduced.This survey is not only valuable for t he scientific researchers in t his field but also valuable for t he p ractical users of 3D modeling software and 3D animation software.K ey w ords free form deformation ;geomet ric modeling ;animation technique ;object editing ;survey摘 要 物体变形一直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辅助设计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自由变形方法作为物体变形的核心技术,已被成功集成到当今主流的造型软件及动画软件中.对20年来自由变形技术的发展作了详细的综述,对现有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即将其分为非精确自由变形和精确自由变形,并根据所使用的变形工具的不同,将非精确自由变形技术分为4类:基于体的变形、基于曲面的变形、基于曲线的变形、基于点的变形.进一步比较了各类技术在变形工具的创建、参数化效率、变形工具的修改、多功能性等方面的优缺点,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对其应用及未来工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该综述不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三维造型师及三维动画师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自由变形;几何造型;动画技术;物体编辑;综述中图法分类号 TP391.41 随着计算机科学在硬件及软件方面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图形学已经广泛应用到现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图形学算法大体上可以分为绘制算法、造型算法及动画设计算法.对现有的简单物体进行变形以得到复杂物体,以及通过变形技术来交互地实现动画效果更是最近图形学领域研究的热点[122].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物体变形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基于物理的方法和基于几何的方法[3].基于物理的方法是将物体看成具有一定物理性质的形体而不是单纯的几何体[4],依据现实世界中的客观物理规律来对物体进行变形操作,从而能够生成逼真的变形效果,多用于游戏动画、虚拟现实等领域,其缺点是计算量和存储量大.基于几何的方法是将物体抽象为三维空间中的几何体,运用计算辅助几何设计和数字几何处理技术来实现对物体形状的编辑,该类方法简单易行,计算量小,但其逼真度不高,多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游戏动画领域.自由变形技术是几何变形方法的典型代表,它最早由Sederberg和Parry在1986年提出[5],并在最近20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该方法受到人们广泛重视的原因在于:首先,在对物体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形状修改时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其次,其独立于物体的表示形式,非常容易集成于现有的软件造型系统.另外,该方法在产生物体的形状动画方面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可控性.自由变形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几何造型、计算机动画、科学数据可视化等领域,并已经被成功地集成于当今流行的造型及动画软件中,如3D Max,Maya及Softimage等.本文对20多年来自由变形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对其进行了系统分类,比较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并简要介绍了相关应用及将来的研究方向.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有相当数量的相关工作,但其思想精髓却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选用的变形工具和构造的变形参数空间,这也是该综述视角选择的依据和特点所在.根据变形过程中是否需要对待变形物体进行采样,可将其分为非精确自由变形和精确自由变形两大类.1 非精确自由变形在非精确自由变形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待变形物体进行采样,然后对采样点或控制顶点进行变形.因此,该方法与物体的拓扑和表示形式无关.根据所使用的变形工具的不同,可将非精确自由变形技术分为4类:基于体的变形、基于曲面的变形、基于曲线的变形、基于点的变形.1.1 基于体的变形Sederberg和Parry[5]在1986年提出了基于Bézier体的变形方法,并首次提出了自由变形的概念.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空间变形方法框架:首先将待变形物体嵌入到三变量张量积Bézier参数体,当参数空间的形状改变时,将变形传递给待变形物体.其主要步骤如下:1)创建变形工具.定义一个三变量张量积Bézier参数体,包括参数空间和控制顶点网格.2)将物体映射到参数空间中.在待变形物体上取一些采样点,计算每个采样点在参数空间中相应的参数坐标.3)修改变形工具.用户修改张量积Bézier体的控制顶点,使张量积Bézier体的形状发生改变.4)物体发生变形.保持每个采样点在参数空间中相应的参数坐标不变,由于张量积Bézier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故每个采样点的空间位置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了对物体的变形操作.在早期工作中,三变量张量积Bézier体的控制顶点网格为一平行六面体,故变形的参数空间也为一平行六面体.所以该算法第2步中参数化过程实际上是坐标系统之间的一个仿射变换,参数化比较容易,但变形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如果待变形物体完全嵌入Bézier体则该变形为整体变形,如果部分嵌入Bézier体则为局部变形,但此时就要对连续性进行考虑.Davis和Burton,Kalra等人[627]分别独立提出了基于有理张量积Bézier体的自由变形方法.该变形方法由于对Bézier体的每个控制顶点都引入了543徐 岗等:自由变形技术及其应用一个权因子,因而增加了变形的自由度.为了能在不考虑连续性的情况下进行局部变形,Greissmair, Purgathofer[8]及Comninos[9]分别提出了基于均匀B 样条体的自由变形技术.Lamousin和Waggenspack[10]提出了基于非均匀有理B样条体的自由变形方法,不仅能够进行局部变形,而且引入了节点和权因子作为自由度.上述基于B样条体的方法,由于基函数的次数与控制顶点的个数无关,因而可以在不增加计算复杂度的情况下增加控制顶点,从而达到更好的用户交互.在上述算法中,初始的变形工具均为一个平行六面体.Coquillart[11]在1990年提出了一种新的自由变形方法,其初始的变形工具是对平行六面体进行一些编辑操作后的形状,可以得到如圆柱形的初始Bézier体.该方法可以使初始变形工具的形状更接近待变形物体的形状,使得控制顶点的偏移能够和变形效果更好地结合起来.但若对物体进行局部变形,仍会存在连续性问题.为克服这一缺点, Bechmann等人[12]在1996年提出了利用分段Bézier 四面体的变形方法,能够保证C1连续.由于NU RBS体在拓扑结构上仍有很大的限制,故上述变形方法都还不是基于任意拓扑的变形方法.MacCracken及Joy[13]提出了一种基于细分原则的自由变形方法,通过调整初始体网格的形状来控制变形效果.其最大优点是变形工具为任意拓扑,但这同时也增加了计算的复杂度.Song和Yang[14]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T样条体的自由变形方法.由于T样条的控制网格允许出现T字形状,更加容易逼近可变形物体的形状.笔者利用有理DMS样条体作为变形工具,提出了一种新的自由变形技术[15],该技术将现今存在的自由变形技术的大多数优点统一到同一个技术框架之中,例如局部变形、任意拓扑的控制晶格、光滑变形、多分辨率变形及直接修改等.除了上述方法外,Hua和Qin[16]及Qing等人[17]分别独立提出了基于梯度场的自由变形方法,其基本思想与Sederberg的方法类似.基于体的自由变形方法的控制顶点太多,用户无法准确预测变形效果,对变动每一个控制顶点所影响的区域也很难控制,因此不利于用户交互.通常情况下,用户只是通过调整边界面上的控制顶点来调整变形,而内部的控制顶点基本不在调整范围之列.1.2 基于曲面的变形冯结青等人[18]提出了第1个基于参数曲面的自由变形方法.其主要步骤如下:1)创建变形工具.初始变形工具为XO Y平面上的矩形网格(为准均匀的B样条曲面,记为S(u, v)).2)将物体映射到参数空间中.在待变形物体上取采样点,然后对每个采样点赋予一个参数坐标.对于待变形物体的一个点X(x,y,z),计算它沿着法向在初始矩形平面上的投影X p,然后得到它的参数值(u,v).第3个参数坐标w为X(x,y,z)与点X p 之间的距离.这样便有X=S(u,v)+w×N(u,v),其中N(u,v)是曲面S(u,v)在点X p处的法向量.3)修改变形工具.用户通过调整控制顶点修改初始曲面S(u,v),得到新曲面S~(u,v).4)物体发生变形.保持每一个采样点的参数坐标不变,采样点X(x,y,z)在物理空间中变为X~=S~(u,v)+w×N~(u,v),其中N~(u,v)是曲面S~(u,v)在点(u,v)处的法向量.在该变形方法中,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修改S(u,v)来对物体进行弯曲和扭曲操作,修改w来对物体进行Taper操作.另外,文中定义了一个额外参数H z(u,v),其为高度曲面H(u,v)的z向量.此时:X~=S~(u,v)+H z(u,v)×w×N~(u,v). 初始高度曲面为平面z=1上的矩形平面网格,也为一张准均匀张量积B样条曲面.该方法可以实现局部和整体变形,交互性强,但因为该方法中的映射不是等距的,会导致物体各个部分产生不均匀的变形,从而产生扭曲现象.冯结青等人[19]在1998年提出了一种沿着参数曲面的均匀变形方法,其主要采用了等距映射和重新参数化的方法.Chen等人[20]提出了一种沿着参数曲面的无扭曲的自由变形方法,其主要思想是采用无扭曲纹理映射的方法,并把作为变形工具的参数曲面先进行近似展开为平面,然后把待变形物体上的点投影到展开后得到的平面上,并把平面上的点投影到原参数曲面上,最后沿着参数曲面在各点的法向偏移,并进行线性插值,就得到了变形后的物体.冯结青等人利用基于参数曲面的自由变形技术及关键帧插值技术实现了物体的动态变形[21].由于上述方法的变形工具通常为正规拓扑,而不是任意拓扑,因此不便于局部变形和任意变形. K obayashi和Oot subo[22]在2003年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网格的自由变形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对三角网格中的每个三角形都建立一个局部坐标系,然后64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0,47(2)对待变形物体上的每个采样点都在每个坐标系中赋予一个局部参数坐标,当三角网格发生变形时保持采样点的参数坐标不变,则采样点在每个坐标系中的空间位置会发生变化,得到一些新点,最终的变形结果为这些新点的线性组合.J u等人[23]在2005年的Siggrap h会议上讨论了如何计算任何封闭三角网格的平均值坐标,然后改变封闭三角网格的形状,而保持平均值坐标不变,从而实现物体的变形.Feng(冯结青)等人2006年提出了一种基于细分曲面的多分辨率自由变形方法[24].它可以看作基于参数曲面的自由变形的方法在任意拓扑下的扩展,也可以看作基于体细分的方法在曲面情形下的推广.由于其控制网格具有任意拓扑,因此该算法虽然属于变形工具为二维的一类,但可以达到三维的效果,计算和存储成本也相对较低,可实现多分辨率变形.Y oon和K im[25]在2006年的Eurograp hics会议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扫掠曲面(sweep surface)的自由变形方法.其思想是先用若干个扫掠曲面逼近待变形物体,然后把待变形物体上的采样点绑定在扫掠曲面上,最后通过对扫掠曲面变形来实现物体的变形.该方法有两大优势:一是可以实现多层次的联动变形,二是物体的体积在变形过程中可保持不变.由于修改曲面的控制顶点要比修改参数体的控制顶点容易得多,因此基于曲面的自由变形方法在交互性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变形功能方面也有了很大改进,可以实现多分辨率和保体积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常用来作整体变形.1.3 基于曲线的变形Chang和Rockwood[26]在1994年提出了一种基于Bézier曲线de Casteljau算法的自由变形方法.Bechmann及Elkouhen[27]详细给出了该算法的实现过程.该算法主要受Bézier曲线de Casteljau 算法的启发,即Bézier曲线的de Casteljau算法实际上是把线段[0,1]变形为一条Bézier曲线.在通常的变形算法中,变形工具通常有两个:初始工具及变形后的工具.但在该算法中,变形工具只有一条Bézier曲线.实际上,初始的变形工具为线段[0,1].由于三角域上的Bézier曲面及矩形域上的Bézier 曲面都有类似的de Casteljau算法,Mikita[28]及Bechmann[29]分别对此进行了推广,不同之处是在每个控制顶点处用户只需指定一个向量(手柄).实际上,如果将上述算法推广到三变量的情况,便可得到基于Bézier体的自由变形算法[5].这也体现了此3类方法在本质上的联系.Lazarus等人[30]在1994年提出了一种基于轴曲线的轴自由变形方法.其主要步骤如下:1)创建变形工具.用户给出初始曲线.2)将物体映射到参数空间中.运用细分方法将初始曲线离散成直线段的逼近,并利用旋转最小标架对每条直线段建立局部坐标系.对待变形物体上的每个采样点,采用最近点原则找到逼近曲线上的一个点,并计算该采样点在此点处的旋转最小标架的参数值.3)修改变形工具.利用调整控制顶点的方法对初始曲线进行变形.4)物体发生变形.对变形后的曲线重新细分逼近,并重新建立局部坐标系.保持采样点的原参数坐标不变,便会得到采样点新的空间位置.轴变形方法由于采用了基于最近点原则的参数化,因此计算量比较大,在连续性方面也有待提高. Singh等人[31]在1998年Siggrap h会议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曲线网的自由变形方法,使得交互手段更加灵活.基于旋转最小标架的轴变形方法不能通过操纵轴曲线来实现物体的扭曲,为弥补这一缺点, Hui[32]利用曲线对来控制局部坐标标架的方向,从而可方便地实现物体的弯曲和扭曲.冯结青等人[33]提出了一种基于弧长参数化的轴变形方法,可以实现物体的等长度和等体积变形.计忠平等人[34]给出了一种无局部自交的轴变形方法.该方法通过调整轴曲线的控制顶点来调整轴曲线的曲率,从而避免物体发生局部自交.基于曲线的自由变形方法,在用户交互性方面比较好,但是变形功能比较少.在实际应用中常用来作整体变形.1.4 基于点的变形Borrel和Bechmann[35]在1991年提出了一种基于约束的空间变形方法.此方法中物体的变形以物体上点的偏移量为基础.Hsu等人[36]利用最小二乘法来解决自由变形后的物体通过空间指定一点的问题.Rup recht等人[37]在1995年提出了一种利用散乱点插值技术来实现自由变形的技术.Moccozet 和Magnenat[38]在1997年提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基于点的自由变形方法,称为Dirichlet自由变形.该方法基于计算几何中凸包、Voronoi图、Delaunay三角化的概念以及传统自由变形的思想,可以实现自由变形后的物体通过空间指定一点的效果.其算法流程为:743徐 岗等:自由变形技术及其应用1)创建变形工具.用户输入控制点集合P,但不需在控制点集合上定义特殊的拓扑结构.物体需要变形的部分必须在控制点集合所形成的凸包内.2)将物体映射到参数空间中.对物体上的每个采样点p确定其Sibson邻域集合P n={p i|0≤i≤n},并计算其Sibson坐标u i.3)修改变形工具.即移动P中的一个或多个控制点.4)物体发生变形.保持每个采样点的Sibson 坐标u i不变,计算出物体上每个采样点的位移和新位置.Hu等人[39]利用约束优化的方法解决了基于B 样条体的自由变形中变形后的物体通过空间一点的问题,给出了控制顶点的显式调整公式,该方法更加直观有效.McDonnell和Qin基于径向基函数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点自由变形方法(PB FFD),该方法具有自动构造变形空间、可实现多分辨率变形、具有自动修改功能等特点[40].基于点的自由变形方法操作简单,变形效果更加直观,变形的自由度更多,交互性更强.其缺点是多功能性不高,应用方面有待加强.1.5 4类方法的分析与比较上述4类非精确自由变形方法,其思想基本一致,都是首先把待变形物体嵌入一个参数空间,然后对参数空间进行变形,从而实现物体的自由变形;其基本步骤都可概括为4步:创建变形工具;将物体映射到参数空间中;修改变形工具;保持物体的参数化不变,物体发生变形.这是此4类方法的共同点,也是自由变形方法的思想精髓.由于上述4类方法所分别采用的变形工具不同,因此在变形工具的创建、参数化方法、变形工具的修改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本文将从变形工具创建的难易程度,参数化效率,变形工具修改的交互性、多功能性,应用程度4个角度来对4种方法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在表1中,“★”越多表示此类方法的该项指标越高.T able1 Comparisons B etw een Four Kinds of N on2Accurate F ree Form Deform ation表1 四类非精确自由变形方法的比较Performance Volume Based FFD Surface Based FFD Curve Based FFD Point Based FFD Convenience of Deformation Tools Creation★★★★★★★★★★Efficiency of Parametrization★★★★★★★★★★Interactivity of Deformation Tools Modification★★★★★★★★★★Versatility★★★★★★★★★★Application in Popular Modeling Software★★★★★★★★★★2 精确自由变形从理论上讲,只有当变形作用在物体的每一点上时变形才是精确的.如果物体的采样点比较稀疏时,用以上方法就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变形结果.冯结青等人[41]在1998年首先提出了多边形物体的精确自由变形方法.他们借助于移位算子的概念,用函数复合的方法[42]解决了多边形物体的B样条自由变形的采样问题.其算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首先将B样条参数体通过节点插入算法转化为分块连续的Bézier参数体;2)根据参数体的节点向量对多边形物体进行剖分和重新参数化,使剖分和重新三角化后物体的每一个三角片严格位于某个Bézier参数体之内;3)通过函数复合三角片与相应的Bézier参数体,得到三角片的精确变形结果,即一个次数为B 样条各个方向的次数之和的三角Bézier曲面片.三角Bézier曲面片控制顶点的计算通过广义de Casteljau算法完成,该算法不仅数值稳定,而且无需用户交互,可由算法自动完成.但由于广义de Casteljau算法非常耗时,因此,上述变形算法很难达到实时的要求.Feng(冯结青)等人[43]基于Bernstein 多项式插值理论,提出了快速计算三角Bézier曲面片的控制顶点的方法,使得精确自由变形的计算量大大降低.由于目前流行的造型和绘制系统不直接支持三角Bézier曲面片,而支持张量积Bézier曲面片,并且许多图形硬件可以对张量积曲面片加速处理.因而需要将每个三角Bézier曲面片转化为3个非退化张量积Bézier曲面片或者Trimmed Bézier曲面片.其次,转化后的张量积曲面的次数一般较高,给计算、存储和交互带来很大开销.为此,Feng(冯结青)等人[44]提出了变形结果为Trimmed Bézier曲面片84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0,47(2)的精确变形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在该方法中,剖分后的物体是由多边形而不是大量三角片组成,共面的多边形被变形为Trimmed Bézier曲面,并且Trimmed Bézier曲面片的表示符合当前的工业标准STEP.但该方法在交互性和鲁棒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冯结青等人[45]在此方法基础上进行了如下改进:对空间多边形共面的判断方法进行了改进,以满足工程CAD中高数值精度的要求;提出了新的多边形物体剖分方法,使剖分算法的效率得到提高;利用翼边结构给出了一种新的空间多边形合并算法,减少了变形结果中Trimmed Bézier曲面片的数目.随后,冯结青等人[46]利用等距技术将B样条曲线或曲面所张成的变形空间近似表示为张量积B 样条参数体,结合多边形物体精确B样条自由变形方法,实现了参数曲线和曲面控制的多边形物体变形反走样.精确自由变形解决了自由变形的采样和精确性问题,具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还没有集成到现有造型系统.3 自由变形技术的应用几何造型和动画领域是自由变形技术的应用大户.目前,现今流行的大多数造型软件都集成了自由变形功能,比如3D Max,Maya及Softimage等.它们广泛应用于游戏角色的建模制作、CAD模型的修改与造型、虚拟现实场景的构建等领域.自由变形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几何造型和动画领域,而且在图像与视频处理、服装CAD、有限元分析、古人类学等领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在医学图像配准方面,Rueckert等人在1999年首先采用基于B样条体的自由变形技术来进行医学图像的配准,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47].随后Rohde等人[48]于2001年提出了基于自适应自由变形技术进行医学图像配准的方法.L u等人将自由变形技术与变分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快速的图像配准方法,进一步提高了配准效率[49].为提高图像配准的灵活度和准确度,Wang和Jiang[50]提出了一种基于NU RBS的自由变形技术进行脑部MRI医学图像的非刚体配准方法.在图像和视频处理方面,Xie和Farin将自由变形的思想运用到图像变形,提高了图像变形的质量和用户交互性[51].Karantzalo s和Paragios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由变形的光流场表示和计算技术[52].随后,他们又将自由变形技术与Level Set技术结合,用于视频的多帧分割及光流场的计算[53].Lee 等人利用自由变形和Snake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渐变方法,对已有方法进行了改进[54].在服装CAD方面,为适应服装CAD中对可展性的需求,Wang和Tang利用三角网格上高斯曲率的离散表示,提出了一种保持三角网格可展性的自由变形方法[55].Wang利用基于三角网格的自由变形方法和兼容网格技术进行服装及鞋帽CAD设计[56].4 结论及展望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各领域新的技术需求的涌现,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动漫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几何造型和动画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舞台,快速而高质量的几何建模研究成为热点;随着图形硬件的发展,实时绘制与建模任务相结合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作为当今主流的造型软件及动画软件的重要模块,自由变形技术对图形学和数字娱乐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种自由变形方法的基本思想大致相同,都可以看成一个映射或函数的复合.但这些技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目前还没有一种完美的自由变形方法可以把所有的优点和功能集中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内.虽然现在自由变形技术已比较成熟,但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还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1)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变形工具,使得该变形框架能有尽可能多的功能和优点;2)对于曲线Π曲面的自由变形方法,解决变形后物体过一指定约束点的问题,得到控制顶点的调整公式,这对于提高交互性具有重要意义;3)将各种自由变形方法统一到同一个应用框架中.把各种变形方法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兼顾各种方法的优点,使变形结果更加合理有效.参考文献[1]Barr A H.G lobal and local deformations of solid primitives[J].Computer Graphics,1984,18(3):21230[2]Li Lingfeng,Tan Jianrong,Chen Yuanpeng.A constraintcurve surface deformation model based on metaball[J].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43(4):6882694(in Chinese)943徐 岗等:自由变形技术及其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书培训的目的
认识自动变速器;理解自动变速器;
分析自动变速器(故障);讲解自动变速器!!!
课 程 内 容
1 2 3
自动变速器边沿技术 自动变速器各系统结构与原理 常见的故障现象与故障判断思路
课堂规则
边 沿 技 术
1
自动变速器技术演变 自动变速器生产厂商 变速器维修辅助因素
A 001 989 2203
Z 000 169 756 999 917 547 00
总结: 原厂油是否是原厂生产的? 免维护变速器需要换油么?
1、为什么要定期更换?
• 由于自动变速器工作环境恶劣导致ATF温度 过高,品质变坏。 • 由于ATF在高温中氧化而产生了油泥 • 由于变速器正常磨损导致杂质产生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发展
从档位上看发展: 3 —— 4 —— 5 —— 6 —— 7
从档位变化看发展
戴姆勒· 克莱斯勒2003年9月3日公布了7速变速器“7G-TRONIC” 的详细情况。从2003年秋季开始,将配备在5种奔驰(E级、S级、CL 级、SL级的8缸引擎车)上。 7G-TRONIC的优点首先在于燃效的改进,按NEDC(英国全国经 济发展委员会)总耗油标准,每百公里最大可节约0.6L汽油。同时还 具有运动性能方面的优势,如从起动到100km/h的加速可缩短0.3秒等。 如离合器锁止从1速开始,比普通变速器还要快。落档时,如从7速到5 速、5速到3速,可进行跳档操作,快速支持从高档落到低挡的加速。 虽然比5速自动变速器还要多2速挡位,但大小及质量仍旧未变。但是, 为了减轻重量,变速器箱还是采用了镁合金。在量产车上采用镁合金, 目前在全世界还尚属首次。
2 3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演变
从控制系统看发展:
全液压控制 A T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演变
从控制系统看发展:
全液压控制 半 电 控 A T
从控制系统看发展:
全液压控制 半 电 控 A T
全 电 控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演变
从控制系统看发展:
全液压控制 半 电 控 A T
EAT
全 电 控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演变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300万个自动变速器出故障,其中90% 以上是由于清洗换油不及时造成的。
2、多长时间更换合适?
一般车型要求5-6万公里进行更换
根据行驶的公里数进行更换
根据ATF的品质进行判断
从油的颜色进行判断的方法:
从油的气味进行判断的方法:
从油的杂质进行判断的方法:
ATF 品质判断
而且比装5速手动变速器的车每百公里少消耗0.2升。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发展
关于 C V T :
CVT介绍
2、自动变速器的生产厂商与型号
世界第九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日本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公司成立于1949年,是丰田汽车零部 件的主要供应商,其汽车零部件制造
技术闻名于世。目前在国内销售的车
型中,装车量非常大。
世界第二大自动变速箱厂商—JATCO株式会社
Jatco公司最初是由福特、马自
达、日产联合成立的一家专门生 产变速技术和悬架技术的专业
公司— Z F(采埃孚)
ZF集团主要生产销售轿车、客车、 城市公交车、货车用手、自动变速 箱;转向系统;悬架系统;工程机 械,建筑机械,农用机械, 轨道车
=>Audi Oil No. G 052 162A1
=>BMW Oil No.
=>Citrogen Oil No. =>Jaguar Oil No.
8 322 940 7807
Z 000 169 756 JLM 20238
=>Mercedes Benz Oil No.
=>Peugot Oil No. =>Porsche Oil No.
油 的 状 态 变 质 原 因
油变成深棕色或棕褐色
油变成粉白色 油有烧焦味道 油中有胶状油膏胶质 油中有黑色粉末 油中有金属屑
没及时换油或由于重负荷运转,某些部 件打滑或损坏造成变速器过热。
有水进入油中 油温过高,油面过低,冷却器或管路堵 塞导致离合器或制动器摩擦片烧蚀。 变速器油温长期过热 离合器片磨损或烧片 单向离合器或轴承严重损坏。
辆和船舶的变速箱和驱动桥等。
通用(GM)的下属公司,全球最著
名的重型车用变速器制造商,在重
型车用变速器领域拥有全球最高水 平的研发、生产能力。
3、自动变速器的维修配件
4、自动变速器的常用资料
ATF
ATF的正确使用
• 摩擦特性
通用型 ATF:
指定专用 ATF:
• 传递能量 润滑
冷却
清洗
指定专用 ATF:
• 传递能量 润滑
冷却
清洗
防锈
原厂指定专用ATF的介绍
购买自动变速器配套
汽车生产商
购买自动变速器油配套 并注明原厂专用
变速器生产商
润滑油生产商
保持技术沟通, 确保技术的相互配套 购买自动变速器油配套,并推荐给汽车生产商
部分车型原厂指定专用ATF的识别
关于 ESSO 公司的 LT 71141 型号ATF
从控制系统看发展: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发展
从档位上看发展: 3 —— 4 —— 5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发展
从档位上看发展: 3 —— 4 —— 5 —— 6
ZF’s new world-first 6-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2001.07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发展
从控制系统看发展:
全液压控制 半 电 控 A T
EAT
MAT
全 电 控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演变
从控制系统看发展:
全液压控制 半 电 控 A T
EAT
MAT
全 电 控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演变
从控制系统看发展:
全液压控制 半 电 控 A T
EAT
MAT
全 电 控
E shift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演变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发展
从档位上看发展: 3 —— 4 —— 5 —— 6 —— 7 —— 8(AA80E)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发展
从档位上看发展: 3 —— 4 —— 5 —— 6 —— 7 —— 8(8HP)
“8HP,” the transmission will first appear in the 2009 BMW 7-Series,
1、自动变速器的技术发展
关于 C V T :
CVT介绍
从车辆的整体性能来看,装有multitronic无级/手动一 体式变速箱的奥迪A62.8轿车的100km/h加速时间比装普通自 动变速器的同级车快了1.3秒,甚至比装有最佳的5速手动变
速器的相同车型也快0.1秒。同时,按照欧洲的燃料消耗标
准,它比装常规自动变速器车辆每百公里少消耗0.9升汽油,
防锈
• 摩擦系数
旧的规格 – 福特 type F 不含摩擦改进剂.
现在福特 Mercon 与 GM Dexron相似 – 含摩擦改进剂
油品使用寿命 换档性能 Dexron II Dexron III 摩擦耐久性 阻止油泥生成
密封件相容性 氧化安定性
抗泡沫性能
ATF的正确使用
• 摩擦特性
通用型 ATF:
从档位上看发展: 3 —— 4 —— 5 —— 6
GM联手FORD开发6速自动变速箱——GF6
2008年1月份已经在烟台量产! 与4速变速箱相比,燃效最大可 提高4%左右。
上海通用东岳基地举行GF6变速箱项目量产仪式
第17页共23页
从档位变化看发展
通用联手福特开发6速自动变速箱
【日经BP社报道】通用与福特日前发布了正在开发的6速自 动变速箱的生产工厂等相关情况。两公司于2002年10月就联合 开发变速箱达成协议,总投资7亿2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9亿 元)。新开发的6速自动变速箱为前轮驱动或4轮驱动车用变速 箱,与4速变速箱相比,燃效最大可提高4%左右。计划从2006年 开始生产。 该变速器由通用的Warren工厂(美国密歇根州)、福特的 Van Dyke工厂(美国密歇根州)及Sharonville工厂(美国俄亥 俄州)三家工厂生产。各工厂雇用人数将分别达到500人、400 人和250人。
3、如何正确换油?
3.1 识别自动变速器的类型 3.2 采取正确的换油方法 3.3 换油后的检查和注意事项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