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九下《项羽之死》word教学设计
长春版语文九下项羽之死word说课稿
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言语,必得益于能力――韩军。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各位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
(板书)一、教材简析: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
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
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三、说教法与学法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
”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2. 学习文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 体会司马迁在《项羽之死》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 《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2. 难点:学习文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霸王别姬》片段,引出课题。
2. 新课呈现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本,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从项羽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在《项羽之死》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课堂总结
学生分享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项羽之死》所传达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
4. 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项羽之死》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要通过诵读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项羽之死》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项羽之死》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项羽之死》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1《项羽之死》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悉《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内涵。
2)理解诗歌的运用技巧。
3)分析诗歌的意义,尝试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2)《项羽之死》的文学特征3)诗歌的运用技巧4)诗歌的意义及感悟三、教学步骤:1)导入首先,教师让学生认识《项羽之死》。
并引导学生回想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关于项羽的内容,调动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回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并让他们简单地描述出中国古代的几个主要文化思维模式。
最后,以诗歌开始,大声地读《项羽之死》。
2)制作课件和教学手册教师制作课件和教学手册,包括《项羽之死》教学大纲、课堂讨论题、诗歌分析技巧。
3)理解《项羽之死》在师生的共同阅读《项羽之死》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做出具体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师生共同分析《项羽之死》的文学特征,包括比喻、抒情、细节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古代文学的一些特征。
4)模仿创作根据自己的感悟,学生可以模仿《项羽之死》的写作技巧,自行创作一首诗歌。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如在语言和意义上进行指导,也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一部分内容。
5)分享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同时对每一首诗歌进行提高。
通过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将自己的诗歌技能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等,从而为后续教学服务。
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加深探究、深化理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学,同时还能依据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进行诗歌的创作和分享。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丰富课堂氛围,而且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本次教学通过探讨古代诗歌《项羽之死》的文学特征和模仿创作,激发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帮助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项羽之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英勇与悲壮。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增强历史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
(2)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项羽之死》的主要内容。
(2)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的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对项羽英勇与悲壮的分析。
(3)联系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项羽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项羽之死》。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项羽的英勇与悲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形象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2)讲解项羽的英勇事迹和悲壮结局。
(3)联系历史背景,深入剖析课文。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项羽的小论文。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通过学习《项羽之死》,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2. 故事梗概:介绍项羽的历史背景,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3. 人物分析: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理解他的悲剧命运。
三、教学重点1. 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难点1. 项羽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2. 学生对历史与个人命运关系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关系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项羽的成败,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环节】1. 导入:简要介绍项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3. 故事梗概: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人物分析: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理解他的悲剧命运。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6. 案例分析:分析项羽的成败,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项羽之死》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项羽的历史资料、相关文学作品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七、教学过程1.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2. 故事梗概: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3. 人物分析: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理解他的悲剧命运。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5. 案例分析:分析项羽的成败,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项羽的生平及其形象。
2.掌握《项羽之死》这一历史故事的情节。
3.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项羽的生平和事迹。
2.熟悉《项羽之死》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1.理解项羽为何选择自刎的原因。
2.分析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项羽的形象和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习《项羽之死》(30分钟)教师讲述《项羽之死》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项羽为何而死,以及他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项羽所代表的历史意义。
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展开讨论,分析项羽为何选择自刎,以及他的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每个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汇报和讨论。
4.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项羽的历史意义和自刎的原因,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
五、教学手段1.课件2.图片资料3.小组讨论4.板书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课后作业评价: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项羽的生平及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分析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项羽之死》这一历史故事的讲解和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及其影响。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其他历史故事或历史背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
2023最新-《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优秀9篇)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壶知道的精心为您带来了9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又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__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二)、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取而代之:公元前2__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破釜沉舟:公元前2__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三)、补充讲解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二、学习过程(一)、给黑体字注音骏马名骓() 美人和()之麾()绐()]刈()旗辟( )易(二)、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项王军壁垓下(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常幸从(4)以故汉追及之(5)所当者破(6)然今卒困于此(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8)直夜溃围南出(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10)项王及复引兵而东(11)项王自度不得脱(12)身七十余战(13)所击者服,未尝败北(14)田父绐曰“左”(15)今日固决死(16)愿为诸君快战(1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18)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19)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2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1)籍独不愧于心乎(22)项王身亦被十创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今义:(2)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今义:(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乃①项王乃大惊曰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③平明,汉军乃觉之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⑤乃陷大泽中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以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②以故汉追及之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④汉军至,无以渡⑤不忍杀之,以赐公(3)之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②我何面目见之③孔子云:“何陋之有?”④马之千里者(四)、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3、直夜溃围南出4、亦足王也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五)、文言句式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左,乃陷大泽中3、然今卒困于此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六)、固定结构1、骓不逝兮可奈何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六、翻译下列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三、赏析课文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动作描写:性格特点: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行动描写:性格特点: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语言描写:性格性格: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3、请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四、片段写作训练要求:1、100字左右;2、引用一句名言;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4、点评事例;5、联系现实a、做人必须要有尊严b、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项羽之死》精品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又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XX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二)、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取而代之:公元前2XX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破釜沉舟:公元前2XX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三)、补充讲解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二、学习过程(一)、给黑体字注音骏马名骓()美人和()之麾()绐()]刈()旗辟()易(二)、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项王军壁垓下(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常幸从(4)以故汉追及之(5)所当者破(6)然今卒困于此(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8)直夜溃围南出(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10)项王及复引兵而东(11)项王自度不得脱(12)身七十余战(13)所击者服,未尝败北(14)田父绐曰“左”(15)今日固决死(16)愿为诸君快战(1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18)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19)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2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1)籍独不愧于心乎(22)项王身亦被十创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今义:(2)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今义:(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乃①项王乃大惊曰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③平明,汉军乃觉之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⑤乃陷大泽中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以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②以故汉追及之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④汉军至,无以渡⑤不忍杀之,以赐公(3)之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②我何面目见之③孔子云:“何陋之有?”④马之千里者(四)、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3、直夜溃围南出4、亦足王也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五)、文言句式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左,乃陷大泽中3、然今卒困于此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六)、固定结构1、骓不逝兮可奈何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六、翻译下列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三、赏析课文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动作描写:性格特点: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行动描写:性格特点: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语言描写:性格性格: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3、请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四、片段写作训练要求:1、100字左右;2、引用一句名言;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4、点评事例;5、联系现实a、做人必须要有尊严b、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示例评析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示例三:(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项羽之死》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内容和过程:一、预习学案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XX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赏析学案: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行动描写:三次行动性格特点:勇猛、自负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3、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明确: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2023最新-《项羽之死》精品教案优秀9篇
《项羽之死》精品教案优秀9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9篇《项羽之死》精品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项羽之死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项羽的形象3、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难点】同重点【课时安排】课时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一、读检查预习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正音。
教师提醒个别句子的断句,例“地方千里”应断在“地”之后。
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至少 2 遍。
二、通1、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 、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注:本课虚词重点复习“之”和“为”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导入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情节人物垓下之围慷慨悲歌、儿女情长东城快战勇猛无敌、自负逞强自刎乌江知耻重义(沽名钓誉)(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
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
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
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7《项羽之死》教案3 长春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7《项羽之死》教案3 长春版第三课时一、导入1.齐背《垓下歌》2.复习故事情节及项羽性格特点。
二、研读课文1.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明确: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
2.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3.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知耻重义。
4.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心地仁善。
5.项羽对追击自己的故人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明确: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6.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性格?明确: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对比。
三、评议1.学生评议。
要求:①要有理有据。
②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①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②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③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
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④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⑤司马迁对项羽的看法: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小结: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既有儿女情长,也慷慨悲壮。
他的悲剧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他个人的原因。
四、启示提问:从项羽之死这一事件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明确: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不能得天下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3.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4.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5.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
五、拓展阅读《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项羽之死》教学设计.docx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文本,感知项羽的人物形象。
(重点)2.结合文本细节,讨论评价项羽失败的原因。
(难点)教学过程:一、对话导入,切入主题高一时我们曾学习了《鸿门宴》,从中,我们结识了太史公司马迁笔下一系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足智多谋的张良,有老谋深算的范增,有大智大勇的樊哙,有机制善变的刘邦,但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当属这场宴会的主人—项羽。
师:项羽这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沽名钓誉、骄傲自大、率直粗犷、优柔寡断等等师:这是不是项羽完整的人物形象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羽之死》,看他由高高在上步入穷途末路时的性格变化,进一步了解项羽其人。
二、初读文本,感知人物。
1. 请大家阅读文本,边读边勾画,按照要求补充以下句子。
请填空“项羽,我()地望着你。
你是一个(人等)。
你的(语言、动作、神态……),让我仿佛看到()。
”请同学们组织语言,丰富你对项羽的认知。
答案示例:项羽,我悲悯的看着你。
你是一个侠骨柔情的人。
你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让我仿佛看到你落入窘境的无奈枉然。
注意:学生需联系文本,做出分析,并概括出项羽的性格特征。
既能读出项羽性格动人的一面,也能读出项羽性格缺陷的一面。
“王则夜起,饮帐中。
乃悲歌慷慨”→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骁勇善战,势不可挡“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骄矜自傲(极度自负,匹夫之勇)“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知耻重义“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心地仁善,豪侠义气“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不知自省“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笑谈生死,视死如归四、精读文本,深思熟虑通过刚才对文本的解读,项羽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逐渐丰满了起来:凭借文本,我们看到了项羽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以及赠马赐头的豪侠义气。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下《10项羽之死》word教案 (1).doc
项羽之死学习目标:1、巩固所学的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文言实词)。
2、分析项羽形象,学习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
3、议论文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过程:一、导入:背景音乐屠洪刚《霸王别姬》提问:这首歌的歌名?指名写歌名霸王是?姬是?(写出姓名)我们已经在《鸿门宴》中见过项羽,今天我们再扩展阅读:项羽之死(屏幕)这篇《鸿门宴》的续集。
屏幕:项羽之死司马迁二、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落实文言实词:屏幕:1、根据解释按顺序找出相应文言词,在原文上标注序号:⑴愤激悲叹的样子(慷慨﹑忼慨)⑵唱了几遍(歌数阕)⑶眼泪(泣)⑷跟随(从)⑸罢了(耳)⑹欺骗(绐)⑺向东走(东)⑻估计﹑考虑(度,duó)⑼八年(八岁)⑽亲身经历(身)⑾抵挡﹑抵敌(当)⑿攻击(击)⒀约定(期)⒁像草木随风倒下一样(披靡)⒂瞪大眼睛(瞋目)⒃怎么样(何如)⒄土地方圆(地方)⒅称王(王wàng)⒆我渡江做什么呢?(我何渡为)⒇即使(纵)﹙21﹚回头(顾)﹙22﹚老朋友(故人)﹙23﹚成就成全你的功德(吾为汝德)﹙24﹚难道(岂)﹙25﹚率领(将)以下四个词见于“太史公曰”(P75相关链接一)自夸功业(自矜功伐)以古代帝王为师(师古)用来作证据或理由(引)错误差错(谬)2、完成并订正课后习题二3、思考、讨论节选部分的情节,用四字词语概括:板书:悲歌别姬(歌、泣——悲怆)儿女情长悲剧英雄垓下突围(溃围、斩将、刈旗)英雄气壮(时代、性格)乌江自刎(拒渡、赠马、赐头)慷慨悲壮末路英雄“天亡我,非战之罪”————执迷不悟(谬)《项羽之死》结构分析: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情节和细节: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三、评论项羽形象:“妇人之仁”失败⑴课后习题一: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不同意。
九年级语文下册 7《项羽之死》教案1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内容。
品味语言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歌曲《霸王别姬》,体现情感——悲壮。
二、司马迁及《史记》介绍1.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某某韩城,一说某某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2.《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体例:①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②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③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④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⑤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三、项羽及背景介绍1.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某某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
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某某某某)。
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某某,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
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0项羽之死》word教案 (4)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第一课时)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难点: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
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勇武、柔情、悲壮)。
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
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
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
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形象写下来。
(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示例:如第一段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惊——起——饮——歌——泣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以下是学生分析(预设)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非常精彩!)(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第四段:写自刎乌江(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下《10项羽之死》word教案 (2).doc
一○项羽之死作家与作品1.司马迁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也有人认为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期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后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官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制定《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
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8篇,均已散佚,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征《悲士不遇赋》片段。
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2.《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司马迁撰。
初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父职,在太初元年(前104)参加制定《太初历》后,开始撰写《史记》。
经十余年努力,终于成书。
该书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历时三千余年。
所述史事,详于战国、秦、汉。
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65万字。
该书的宗旨是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研究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作者提出了“忠”——“敬”——“文”这一朝代更替的周而复始的固定公式。
这种认识并不科学,不过当时人们也只能达到这种认识水平。
九年级语文下册 7《项羽之死》教案2 长春版
《项羽之死》第二课时一、导入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项羽之死》。
二、回顾课文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三、课文研读1.第一段中有一个成语,是什么?有怎样的含义?明确: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2.作者在描写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运用了哪些动词?明确:惊——起——饮——歌——泣。
3.这些动词可以体现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多情善感。
4.第一段中项羽的慷慨悲歌有什么作用?明确: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5.复述东城快战的故事情节。
提示: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6.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明确: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
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7.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明确: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这是他丧失人心的结果。
说明项羽丧失人心;直率,粗犷的性格。
8.两个“左”字有什么妙处?明确:独字成句,节奏短促,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9.东城快战写了项羽的几次行动?对表现项羽这一人物有什么好处?明确:三次。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的勇猛。
人物的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10.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11.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项羽的特点?体现了项羽怎样的特点?明确: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勇猛、自负四、作业查找关于项羽的诗词。
板书设计:项羽之死司马迁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多情善感东城快战——三次行动——勇猛、自负自刎乌江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赞歌赞雄英——《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史世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一)以史入文:引项羽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
(板书课题)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
”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
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
”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自由朗读后,学生可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要求:依托文句,有观点,有阐释。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
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的多维透视之法是怎样体现的?)①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以渲染之法,点染外围环境,烘托人物!)②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式的语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齐。
楚军将士长年征战在外,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谣,自然是人人思归,无心恋战,导致军心涣散。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
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③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
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
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
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再现出了项羽。
)④这一“泣”字,怎么理解?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场面感人。
(项羽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描写时,可谓惜墨如金。
这里司马迁以简洁的文字,使一个真实英雄,一个真情英雄便跃然纸上。
)⑤项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
引导学生诵读项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较刘邦的《大风歌》)《垓下歌》有一种悲壮之气:英雄悲壮、儿女情长——写尽的是帝王之衰。
《大风歌》有一种豪迈之气:踌躇满志、心忧天下——写尽的是帝王之兴!刘邦与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帝王本纪中的双绝,一个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个是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比之而言,刘邦的豪迈固然令人敬佩,但毕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势;而项羽在人生失势,人生的低谷,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武、豪气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壮之中,更令我们感动。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本文还运用次要人物对比描写,透视项羽。
一个是田父,一个是亭长,“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失民心。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说明项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马迁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
)③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东城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引导学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
从中你读到了什么?(快战中的三次行动,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写人态度。
)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
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从这几句,我们能看出什么?(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静定的英雄项羽。
)教师解读:《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
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
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①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司马迁又是怎样多维透视乌江自刎的项羽?(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在这里司马迁,以对话描写,在对比中,表现了亭长的恳切,项羽拒渡的坚决。
对话描写是司马迁在多维透视中,为我们呈现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关注对话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个字,恰恰是这个字表现了项羽的矛盾心理。
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人格不屈。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
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
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
为了尊严,我不回去。
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
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想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项羽想不想渡乌江?想,原文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能不能渡乌江?能,用书上的话说“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项羽的话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形象是立体的,是丰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
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古人评《史记》“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
”对于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教师解读: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
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