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渊源_兼谈现代文学研究中的_中国视角_

合集下载

(完整版)现代文学史

(完整版)现代文学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绪论一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广义:中国文学史整体认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狭义:指与现代中国文学相对关系紧密的此前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直接源于元明清文学:1、元代文学汤显祖“尊情说” :以情反理《牡丹亭》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灵说”: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

《红楼梦》中现代思想意识举例:1、以“情”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2、现代情爱观、婚恋观:(二)白话的倡导溯源注意: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民族生存危机封建政治危机传统文化危机2、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4)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师夷长技以治夷”,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时期(1895――1905):①维新文学思潮两大观念深入人心:A进化观念:维新派是进化观点主要阐释者和应用者。

B民主自由观深入人心②清末维新派的文学改良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1898年开始,维新派先后提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一系列口号。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③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林译小说”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3)辛亥革命时期(1906――1916)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二)近代文学转型(1)由传统的古典文学体系向现代的、情感型的文学体系过渡。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一、前言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它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新文学运动的崛起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剧变,新文学运动迅速兴起。

这一运动以推翻旧文化传统为目标,强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追求个体的内心体验。

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作家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新青年》等刊物为平台,倡导新思想、新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

三、现代派文学的探索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派文学的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的作家,以郭沫若、茅盾、冰心等为代表,开始追求艺术的现代性和个性的表达。

他们提倡自由写作,追求创新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同时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现代派文学的出现,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四、抗战文学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抗战为主题。

抗战文学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战争的真实描写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郭沫若的《七律·长城行》、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成为经典之作,激励了无数人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五、社会主义文学的崛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文学也随之崛起。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革命英雄形象为主题,代表作品有巴金的《家》、韩愈的《报告文学》等。

社会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和精神支持。

六、文学改革与思潮的交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新一代作家开始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他们在文学形式和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这一时期的作品,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批判,也有对现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代表作品有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它们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近代中国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自20世纪初起,中国近代小说研究逐渐兴起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历史,并分析其研究方法和成果。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

在这个时期,许多学者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小说研究。

他们致力于整理、研究和评价中国古代小说,为后来的近代小说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小说界出现了一股新的声音,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尝试用小说来反映和批判社会现象。

这一时期的小说家如胡风、巴金等,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小说的面貌,并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近代小说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的小说研究逐渐脱离封建旧制,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变革对小说的影响,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创作手法。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得到了更多学者的重视和关注。

二、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方法多样,其中包括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批评研究等。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分析,学者们能够深入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创作意图和社会影响;通过比较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异同,可以找到其共同的创作特点和风格;通过批评研究,可以对小说进行深入的评价和分析,揭示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也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文学与社会、政治、哲学、历史等领域之间的关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小说,丰富了研究的内容和深度。

三、研究成果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成果丰富多样,既有研究小说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又有研究小说与社会现象、人类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在小说的思想内涵方面,研究者们揭示了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思想观点和主题。

例如,鲁迅的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对封建礼教、民族压迫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沈从文的小说则表达了对农村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的“因缘”因素-以张爱玲为例(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因缘”因素-以张爱玲为例(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因缘”因素:以张爱玲为例(一)【内容提要】因缘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张爱玲等人的因缘写作,一是源于因缘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二是源于明清小说对世俗化因缘的描绘。

文化心理的变动制约着现代作家的因缘写作。

因缘在现代作家笔下具有多种含义,其叙事格局也有摆脱佛教影响的倾向。

就因缘叙述所具备的现代特性而言,启蒙作家是完成的现代性,张爱玲等人是未完成的现代性,是一种融合有传统的现代性。

【关键词】现代文学;因缘;文化心理;佛学;现代性因缘是一种宿命论,是明清小说经常表现的一个主题。

但是,在现代,它并没有因为受到新文学的逼压而消失。

原因在于:一方面,通俗作家延续着古典小说的传统;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文学里的因缘叙述有其自身的价值。

它超越了明清小说,体现出时代意义,换言之,因缘“老树发新枝”。

下文将从作家、作家的因缘心理、因缘书写等三个方面对现代文学中的“因缘”因素展开论述。

一、因缘:现代作家不曾遗弃的老话题张爱玲散文《爱》只有短短的三百余字,韵味却悠长。

如果拿掉最后一段,这篇短文仍然完整,而且主题似乎更为多义。

首先,这是一个人生悲剧,主角的人生起点看起来不错,后来的她却一直走厄运。

她人生不幸的另一个理由是,在少年时期,她有过一个十分不起眼的爱情故事。

事实上,要把它称之为爱情故事十分勉强,但对她来说,它已经是全部。

她把这一点光当作全部人生的亮点,这衬托出她人生的暗淡。

其次,就女性主义者看来,这是一个女性悲剧,她是传统社会里中国女性不幸的一个缩影。

张爱玲对该故事的解读不是女性主义的,她走的是中国人熟悉的一条老路:缘。

在芸芸众生中,他为什么就是她要见的人?在无限的时间中,她凭什么碰巧见着他了?这一切皆有因缘。

张爱玲对故事的阐释在强化主题的同时,其弊端是掩盖了故事的其他所指;不过,它所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作家的注解暴露了她对爱情、人生的真实看法,它有助于读者直指作家的本意。

循着因缘去看张爱玲,就能发现她的小说有不少痴男怨女,他们中间的故事有不少被张爱玲纳入因缘的范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与初创(1840-1919)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与国家改革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逐渐萌芽并开启了新的历程。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必须更新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甲午战争的失败更加深了民众对国家危局的认识,文人纷纷呼吁文学要为国家振兴谋发展。

第二章: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1919-1949)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全面兴起,思想启蒙与现代文学的探索成为主题。

鲁迅、郁达夫等文人以言辞犀利的文章控诉时局,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

声嘶力竭的呼吁引导了近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相继兴起,形成多层次的文学声音。

第三章:新中国文学的诞生与成长(1949-1976)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大多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生活。

《红楼梦》、《茶馆》等标志性作品悉数问世,文学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蓬勃发展。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文学多元化(1978-至今)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文学走向多元化,自由度提升。

民间文学、实验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形式大放异彩,作品内容更贴近民生,风格更加富有活力。

王蒙、毕飞宇等多位作家涌现,文学作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中国现当代文学继续推陈出新,为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贡献着力量。

不管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还是自由与责任的辩证,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期盼,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今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蓬勃发展,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学辉煌!。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绪论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文学发展历史。

分期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2.“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3.“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4.“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1.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主题现代作家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并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与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复调现象。

”所谓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多样化的题材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

同时又极为广阔: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形象与心理情绪都无一例外地被摄入作家们的艺术视野。

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纠结现代文学前半期:文学形式的“现代化”诉求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抗战的爆发扭转了这一进程一直在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轨道中寻求自己作为现代民族文学的位置和特色。

浅析《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浅析《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浅析《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中国新文学是从20世纪20年代起正式出现的新兴文学流派,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新纪元,它所表现出的时代特点是独具一格、跨越历史的伟大创作。

那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究竟是什么?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可以从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个阶段来概括。

第一个阶段是以清代文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发展史,文学主要是服从官体文学的古典文学,如诗词、曲赋、文论、小说。

从口语诗开始,到“四君子”和“七品官”以及婉约、说唱、对偶、赋、章句、古文观止、文论等,所有的文学活动都是围绕古典文学展开的,重视文韵虚饰,强调审美价值,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审美特征。

第二个阶段是以民国为主的近代文学发展史,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典文学有所调整,以追求新意和新表达为主,出现了“文学革命”以及有关当代新文学的试探性表现,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浪漫主义等,经过一步步的实践的探索,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逐渐形成。

第三个阶段是以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发展史,从思想上也是一种转变,把人的自由、民主和进步的理念融入到创作中,追求自由的文学表达,文学审美也因此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和调整,放弃了官体文学强调的文韵虚饰,强调实践性,从而形成了中国新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独立性和文学审美观念。

中国新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西方文学的影响,当时的西方文学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对欧洲思想的影响也很大,结合中国文化的特色,全面接受了多种表现方式,从而形成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总之,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来自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个阶段,以及西方文学的影响,它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特征,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点,中国新文学正是这样诞生出来的。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自1917年文学革命发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时三十年。

这一时期,文学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创新,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在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展现出蓬勃生机。

本文将全面回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特点与影响。

一、文学革命与初期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文学革命。

这场革命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他们倡导文学民主,反对封建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

这场革命迅速席卷全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新文学运动蓬勃兴起。

新文学作家们纷纷摒弃旧有的文学观念和形式,致力于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贴近民众生活的作品。

他们注重个性解放,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元化与流派纷呈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和作品纷纷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现代文学的瑰宝。

同时,以茅盾、老舍等人为代表的写实主义流派,则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细致描绘,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特色,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还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些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各具特色,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景观。

三、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的繁荣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文学批评家们不仅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功能和发展规律。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文学理论和观点,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导言教学内容:一、何为“中国现代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三、“中国现代文学史”代表性教材一、何为“中国现代文学”1、“现代”的内涵:谈到“现代”,与之相关的概念有“现代性”、“现代化”。

现代是一个来自于西方的概念。

(1)时间意识: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

有一种指向外来的情感性。

(2)“现代性”在西方指一种已经完成的状态。

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还往往是批判的对象。

比如现代工业革命对人性的戕害:卓别林。

而在中国,现代性始终含有“未来”、“理想”的意味。

“现代性”概念在中国代表着从社会制度、国家实力到个人生存状况、思想自由的“理想”形态,具有浓厚的价值理性色彩。

综合来看,中国的现代性,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确立了以“进步”为指向的社会文化的线性发展图式;二是确立了以西方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典范的坐标。

2、“现代文学”:最早对现代文学进行关注的是胡适。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为最早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少数高校开设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

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讲授现代文学课,并出版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

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出版,他在北大开课,使现代文学成为完整学科。

从以上的介绍来看,最初对现代文学的界定或者是冠之以“新”,或者是用时间来划定范围。

我们现在则统称为“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文学的现代化就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并在与世界文学的血肉联系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带着问题来学习,即思考:为何称为“新文学”;“现代文学”所讲的“现代语言”、“现代的文学形式”、“现代中国人”等如何来看。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现代文学在近百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阶段。

从早期的思潮启蒙到现代主义的崛起,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中国现代文学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探讨,以进一步了解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思潮启蒙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思潮启蒙与新文化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批有识之士通过文学的方式来发起对封建传统的批判和解构。

背离传统文学形式的约束,他们以白话文为主要表达方式,大胆地探讨个人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新思想。

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崛起。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世界,注重探索存在主义的思想和情感。

著名作家徐志摩、郭沫若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

他们运用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手法,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思想追求。

三、文革与文学的复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学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许多作家被迫沉默,文学创作受到严重限制。

然而,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经历了一次全面的复兴。

一大批新锐作家如余华、莫言等在80年代末期的小说创作中崭露头角。

他们的作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冲击随着90年代的到来,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开始引起重要的关注与讨论。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时间线性进行了颠覆与解构,突出了语言游戏和叙事实验。

著名作家王小波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其幽默、讽刺和自由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五、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学创作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网络作家骆宾基、六六等人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作家在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中国社会变迁和思想进步的重要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运动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传统文化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新文化运动崛起,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作家们开始使用白话文进行创作,使文学更贴近人民群众,更能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二、抗日战争与左翼文学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投身到抗日战争的队伍中,他们以笔为武器,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抗日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左翼文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智取威虎山》和巴金的《家》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三、文化大革命与地下文学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审查,许多作家被迫沉默或遭受迫害。

然而,地下文学在这个时期兴起,一些作家通过秘密出版和传播文学作品,传递他们的声音和思想。

这些地下文学作品记录了人们在困境中的生活和抗争,代表作品有王朔的《黄金时代》和李敬泽的《红高粱》。

四、改革开放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后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兴起,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探索文学形式和语言的多样性。

莫言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和《蛙》等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五、网络时代与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兴形式。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领域,承载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心声与思想。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与演变,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和思潮。

本文将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发展、代表作品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和五四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的推动者们提倡民主、科学、思想自由,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里程碑,青年学生们通过文学表达对传统封建制度和文化的批判,倡导新文化运动,追求个人自由与人民解放。

二、发展1.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文学家们积极探索新的表达形式和内容,提倡用白话文写作,反对以古文、文言文为主的传统文学形式。

胡适、陈独秀等人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文学观念和创作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抗战文学时期抗战文学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文学家们通过写作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反思。

郭沫若、周扬、许地山等文学家的作品传达了抗战精神,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长的时期,延续了几十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主题,同时也面临着隐喻和批判的限制。

鲁迅、茅盾、巴金等文学家是该时期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对于塑造现实主义文学风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代表作品1. 鲁迅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位疯子的自述,揭示了当时封建封建主义教育和社会制度的毒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茅盾的《子夜》《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民族资产阶级的生活和内心的矛盾,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腐朽和没落,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近几年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 论文

近几年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 论文

近几年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论文关键字:问题鲁迅传媒期刊文化媒体批评文学近几年来,文学领域出现了一些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党圣元先生曾对这方面的概括有:1、文化研究与文化转向。

现实语境的变化,文化产业的兴起,文艺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狭义文化研究即是文化批评,通过文化批评揭示文本中体现的思想意识形态。

文本解读方法也在改变,转向对文学自身即文学性的解读。

2、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

第一阶段,90年代初,现代作家重新排序,对五六十代作家、作品重新定位。

第二阶段,大众文化兴起以后,消费文化利用经典实现获利。

第三阶段,从理论方面,从学理上的评定,是存在文学经典的,但充满了文化的差异性,有着复杂的权力关系。

在后现代思潮推动下,解构文学经典成为一种倾向。

阐释不是颠覆,文学经典的确立是个历史化的过程。

文学经典包括这些方面:艺术价值、阐释空间、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艺术形态和文化观念、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关系。

文学经典不仅是文学史产物,还是文化史的产物,历史有一种统合作用,历史具有连贯性。

3、文学和图像的战争。

视觉文化的兴起,出现图像拜物教。

拟像不等于形象,因为拟象是无意义的,是空洞的符号,而形象是有意义的。

形象的消失意味着文学的终结,这是一种无深度的观点,模糊了现实与审美的界限。

实际上是从事阅读的读者成为从事观看的观众,这是文学阅读的危机,因而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学来拯救文学性。

文学理性、民族性也是现代性的一种4、文学理论的困境。

从本质上来为文学重新定义,文化研究的深入,促进文艺学的反思,文艺学在新的世纪如何发展,面临困境。

二、另外,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一直是文艺理论界讨论得比较激烈的一个话题。

1996年,杨春时、宋剑华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一文,在文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该文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质特I!生,是完成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转型,只具有近代性,而不具备现代性。

”由此便引发了一场深入持久的对文论现代性的全面讨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然而,要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本文将从文本分析、历史背景研究、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首先,文本分析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方法之一。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致阅读和解读,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例如,可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从而揭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系,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其次,历史背景研究也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可以揭示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以及作品对社会的反映和批判。

此外,比较研究也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拓宽研究的视野,发现共性和差异,从而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例如,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比较,探讨两者在艺术表达和思想内涵上的异同,以及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

最后,跨学科研究也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应用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可以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例如,可以结合社会学的观点,研究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可以借鉴哲学的思考方式,研究作品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

文本分析、历史背景研究、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可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叙事视角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叙事视角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叙事视角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叙事视角丰富多样,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和角度,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心理状态和价值追求。

女性叙事视角的出现,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更加多元化和具有社会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叙事视角,并分析其对文学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女性叙事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现反映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视为贤妻良母的角色,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然而,女性叙事视角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固有观念。

通过女性角色自身的经历和观察,作家们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勇气和独立性格,突破了以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其次,女性叙事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和挣扎。

女性受到了社会结构和男性主导的价值观的限制,面临着职业、家庭和情感的种种困境。

例如,某些作品中的女性主要角色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纠结,为了追求自己的职业发展不得不面对巨大的身心压力。

通过女性的叙事视角,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到这种困境背后的复杂思考和抉择,感受到女性的内心痛苦和努力。

同时,女性叙事视角还关注了女性自身的情感世界和个体经验。

女性在感情上的纠结、追求幸福的过程以及对内心的探索成为文学中的热点话题。

作家们以女性的叙事视角表现了女性对爱情、友情和亲情的理解和追求。

通过女性的视角,作品更加真实地展现了情感的复杂性和生活的细腻性。

女性叙事视角的出现不仅对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女性叙事视角的出现使得女性在文学创作中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推动了女性创作力量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通过个人的叙述方式,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点和生活经验,为文学界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其次,女性叙事视角的出现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对性别平等的思考和争议。

通过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叙事视角,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追求,从而增加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关注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权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

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

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现代文学的起源发端于“五四”时期,那时候由于新文化运动和各种文学革命的浪潮,对于帝国主义侵略的抵制热情使得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接受了西方的思想热潮。

于是,在这种背景和新文学的改革下,各种文学载体都为革命做了一定的准备,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等。

在革命的环境下,文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比较激烈。

因此,在一战前后时期,中国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变化,新型社会模式发展后,社会新的民主势力──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力量有了很大拓展。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和背景(一)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十月革命最大的影响就是给我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曙光,能够让我们当时的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各种任务和阶级奋斗都有了明确的指示,也是开展革命的主要思想路线和突破点。

文学的形式也受这种思想的指引不断突破封建教条的模式,能够让社会主义得以发展,并且以白话文为主要的文学形式进行拓展,对当时的制度和环境进行了非常严峻的批判和抨击。

这也是现代文学的一种启蒙形式。

这个新的文学运动,发轫于北京、上海等少数文化发达的城市,后来不断壮大,渗透到全国各地,因此,日本的统治下,一些殖民地和东北地区包括港澳等地,也都开始展开了同样的变革情况,文学的变革队伍也在不断随之壮大。

(二)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现代文学除了和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外,还和西方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我国现代文化的起源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能够在当时的变革下吸收西方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思想,并且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融合,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文学环境,展开了新文化的发展。

即为打破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的思想统治,进行文学的彻底革新,曾经对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特点以及相关的文学流派进行研究和拓展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已经有了广泛的认知和吸收,也就是通过引入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开展了重新的认知,在思想艺术的解放上寻找到新突破口,就是引领开放的文学形式出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诞生:由古典走向现代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

其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

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又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源头是五四文学。

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本质性变异,它划定了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的不同历史时代。

它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复杂的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深刻背景。

首先,五四文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外来文化背景。

从作品的翻译介绍开始,到文学观念的倡导、文学创作的出现和文学思潮的形成,都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译介中,严复和林纾的贡献功不可没。

严复被胡适称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1),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西方近代社会科学的名著,对近代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林纾在五四之前,共译介西方文学名著170多种,1200余万字。

在此之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介绍和引入了西方文学和美学理论。

而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具有本质性影响的还是西方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思想主题和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这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转化的先期完成形态。

与思想主题、文学思潮的进入相一致,在外来文学的示范下,各种与传统文学相异的文学样式应运而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历史。

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白话诗;小说由章回体的故事小说走向多样的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戏剧从传统戏曲经“文明新戏”走向现代话剧;散文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杂文和美文。

各种文学流派和社团迅速丛生和更迭。

其次,传统文学和文化对新文学的诞生有着复杂的影响。

从五四文学的发生前提来看,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在表层上是一种相反的刺激,新文学以现代意识为尺度,以传统为批判对象,形成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主题。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中国文学作品。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生活经历,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时代背景。

与传统文学相比,现代文学体现了更广泛的题材和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表达了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情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对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文学带给人们深入的文化体验,通过故事和人物来反映社会变迁和人民的内心世界。

它描绘了中国人民在城市和乡村中的生活,以及他们面对的困惑和挑战。

现代文学通过具体的写实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现代文学在关注个体的同时也关注着社会问题。

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差异、人口老龄化等等。

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福祉和生活质量,而现代文学正是通过关注个体的命运和内心的矛盾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它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命运的变迁来反映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生存和奋斗。

通过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现代文学为社会问题发声,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第三,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这些传统和形式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创新。

现代作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引用和演绎,赋予他们的作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他们在作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和氛围。

同时,现代文学也积极地吸收和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元素,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阔了创作的领域和想象的空间。

最后,现代文学在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作家如鲁迅、茅盾、余华等享誉国际,他们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并在全球范围内出版发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 ’(")*$+
,--./0,
事实的例证。但陈平原据此推断 “ 其着眼点确实是 ‘ 中 国史自身的 ‘ 剧情主线’ ” ,又不免有拉郎配之嫌,他无 疑疏忽了周作人另外的言述。比如 《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结束处周作人明明白白写道:五四很多文人虽 “ 和旧时 文人差不多,然在根柢上,他和旧时的文人却绝不相同。 他已受过了西洋思想的陶冶,受过了科学的洗礼,所以 他对于生死,对于父子,夫妇等问题的意见,都异于从 前很多” ,他 “ 尽管写些关于花木,山水,吃酒一类的东 西,题目和从前相似,而内容则前后绝不相同了” 。 “ 根 柢”上的 “ 绝不相同”意味着渊源之说全无根基。周氏 《 中国新文学大系 ・ 对此说法还反复致意。在 !"#$ 年为 散文一集》撰写 “ 导言”时,他再次指出,虽然五四与 明末皆有相同的 “ 言志”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发生学 上的必然关联, “ 不过这相同者由于趋势之偶合,并不 由于模拟或影响。我们说公安派是前一期新文学运动, 却不将他当作现今文学运动的祖师,我们读公安派文发 现与现代散文有许多类似处觉得很有兴味,却不将他当 作轨范与模仿他” 。别处又称, “ 明季的乱世有许多情形 与现代相似,这很使我对于明季人有亲近之感,公安派 反抗正统派的复古运动,自然更引起我们的同感,但关 系也至此为止。 ”周氏如此三致意焉,目的自然在于预防 误读与歧解。何其芳、曹聚仁等较准确地发挥了其原意。 何其芳认为 “ 新文学是旧文学底正当的发展”体现为五 四初期旧诗词与小说 “ 窠臼”的保守性影响:曹聚仁认 为散文与桐城派、新诗与宋诗派的关联有限: “ 现代散 文所受的直接的影响,还是外国的影响” ,周氏散文 “ 无 论从思想说,从表现说,岂是那些名士派的文章里找得 “ 遗漏” 出的?至多情趣有些相同罢了” 。"% 年代学界以 此类材料的方式对周氏作了有意识的误读,虚构了某种 理论幻像。 周作人否认传统渊源论,但其论述的确容易产生歧 义。比较起来,在 “ 根柢”上拒绝传统是五四 “ 过来人” 更为普遍的亲历经验。 《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出版后, 遭到新旧两派的腹背夹击。陈子展从前面讥讽周作人 “ 杜撰一个什么 ‘ 明末的新文学运动’把公安竟陵抬出 来”是想抢占 “ 新文学运动的第一把交椅” ,兼带着卖他 收藏的 “ 几部难得的公安竟陵一类的偏僻书籍” ,钱钟书
⑥ 。这些批评不免刻薄。 在后面挖苦他是 “ 野孩子认父母” ⑤
愿诗词试验交白卷” ,东赴日本之后她狂热地喜欢上了托 尔斯泰、陀斯退益夫斯基、哥德、济茨们等人的作品。 毕树棠读了胡适译 《 短篇小说》后, “ 恍然大悟,要求 真正的新文学,非读西书不可” , “ 于是毅然把 《 古文辞 类纂》放在书架的最下一层,而开始读英文” 。杜衡十七 岁 “ 以前也嗜好文学,可是沉湎于桐城派古文” ,读过 《 沉沦》 、 《 易卜生集》后 “ 勇敢地和过去决绝”了。这 些陈说未必可以尽信,因为要发现新旧之间的点滴联系 “ 实在是再容易不过的了” ,但它们至少映证出传统对新 文学业已丧失支配性影响的事实。 五四一代承认新旧关联,同时出于亲历经验他们并 “ 中国 不认同传统的渊源功能。"% 年代学界视新文学为 传统合乎逻辑的内在延续”的论述多半是误读与事后虚 构的双重结果。
③ 。 现代文学的发展应该是中国传统合乎逻辑的内在延续” ①
本文对此传统渊源论及 “ 中国视角”方法皆持不同意见。 下面即在区分立场与实证、事实与价值的前提下尝试对 此问题略作分析。

探究现代文学的 “ 源头活水”问题要区分事实与价 值两个领域,前者指现代文学在客观上从何处汲取有效 资源以建构其表述模式并形成相应叙事经验,后者指现 代文学汲取思想与方法资源的事实路径是否合理、正当。 一指称已然发生的事实,一是对此事实的价值评断以及 对未发生的可能性的想象;一取决于实证,一则与论者 的情感倾向、理论预设紧密相联。学界对于现代文学渊 源的考察属于事实领域里的问题。 传统渊源论直接受启发于柯文的 “ 内部路径”模式,
但究其原因,则在于批评者基于亲身经验无法对误读出 来的传统渊源论给予 “ 同情的理解” 。五四一代作家极少 将传统作为主要取资对象。钱玄同、胡适从理论上否定 了传统资源的合法性, “ 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自 然是西洋派的戏” ,并倡导新剧的作者 “ 采用西洋最近几 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 ,将旧乐 曲、戏曲的 “ 遗形物” ( 如脸谱、嗓子、武把子等) “ 扫除干净” 。鲁迅、郁达夫断言 “ 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 的推动下发生的,从古代文学方面,几乎一点遗产也没 有摄取” , “ 中国现代的小说,实际上是属于欧洲的文学 系统的” 。五四后新起作家更倾向弃旧投新。白薇读书时 拒绝 “ 读无生命的古文,考证,拒绝了填词,做诗,宁

鉴于从实证角度无法证实传统的渊源地位,近年学 界在发挥柯文思路的基础上,将其学术依据锁定在文学 变革中内因与外因的逻辑关系上。陈平原先生从内、外 因主次关系出发,论证了传统资源作为内因在现代文学 源起与变革中的主导性地位与西方资源作为外因的边缘 性位置: “ 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自然必须从那个国家 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外来影响只能起刺激和促进的作用, 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变革动力应该来自这一文学传统内部。 否则,变革不可能获得成功。这对于熟读毛泽东著作, 牢记 ‘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中国 学者来说,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可恰恰是中国学者,往 往不大考虑传统文学内部的变革动力。 ”⑦ 这段论述看似 无懈可击,因此给了传统渊源论者最大的支持。论者相 信,即使中国文学内在的 “ 剧情主线”暂未凸现,那仅 表明研究有待深入而非 “ 剧情主线”预设本身不合理。 但是,这段论述是存在问题的。外次内主的逻辑关系自 然 “ 不言而喻” ,但对于何为外因何为内因需要作更细致 的辨析,不能简单直接地把西方资源归为外因而把传统 资源列入内因。 讨论现代文学源起的内因与外因,不能停留在抽象 的文学概念而须落实到活生生的创作主体之上。在此层 面上,传统内因 /西方外因的论证前提经不起事实验证。 西方资源是外来影响,但它又可以通过对作家思想、 情感的熏陶与建构而塑造其主体意识,进而成为具体创 作过程中的内因。这一内因化状态与儒道禅通过教育、 习染等方式向作家知识结构与价值系统 “ 内化”的过程 并无大异。清季民初此情形尚不分明。虽然其时 “ 学界 活力的中枢,已经移到 ‘ 外来思想之吸受’ ” ,但文人群 体的知识、价值系统实际上在 !&"% 年代之前即已定形, 西方影响不能重构其主体意识。五四前后情况就变化很 大了。陈平原将五四作家所受的外来影响限于 “ 对外国 文学的借鉴”且认为是 “ 成年以后”才完成的看法并不 确切。五四人接受西方的途径远不限于文学,时间上也 始于成年之前。陈独秀、鲁迅等人少年求学时期多在近
文学
பைடு நூலகம்论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的 渊 源;
— —— 兼 谈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中 的 “ 中国视角”
!张 均 ( 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 广州 ,($#/,)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文学渊源问题素为现代文学研究中聚讼纷纭的学术焦点。近年在海外史学 “ 中国中心观”的刺激与启迪下, “ 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一说渐获普遍认同, “ 中国视角”亦成为广受期 “ 现代”性质的重新梳 待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现代文学发生之内因!外因关系的重新辨析以及对现代文学 理,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同时,还尝试阐释了现代文学内传统影响与西方影响之间的结构性关联。 关键词: 现代文学;中国视角;西方渊源;不对称结构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更远理论支持则来自部分五四 “ 过来人”关于新文学与 古代文学源流关系的论述。但若对五四论述细加考辨, 我们可以发现它们要么不能支持传统渊源论,要么在一 定程度上是被误读了。陈平原的重要论文 《 新文学:传 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比较典型。在该文征引、阐发的 三位 “ 过来人”中间,郑振铎、胡适的见解不能证实传 统渊源论,周作人则被做了有目的的取舍与读解。郑振 铎被援引的言论为, “ 我以为我们所谓新文学运动,并 不是要推翻一切中国故有的文艺作品” ,它 “ 一方面在建 设我们的新文学观,创作新的作品;一方面却要重新估 定或发现中国文学的价值,把金石从瓦砾堆中搜找出 来” 。这一谈论意属 “ 应当” ,并不涉及新旧文学间的事 实关系。五四前后,此类 “ 应当”保存传统质素的议论 时可闻见,如林纾希望 “ 合中西二文熔为一片” ,又如鲁 迅期冀 “ 外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不失固有之血脉” ,但 这些 “ 应当”论说都不能挪移为事实之证据。胡适言述 倒立足在事实,他认为白话文自禅门语录、白话小说等 至新文学一脉承继,但这种工具近似性也不能证实新旧 本质上的渊源。五四过后不久,毕树棠即明确指出: “ ( 五四)在文学视为破天荒的变动就是排斥古文,提倡 国语。胡适之的八不主义成了一时的文学定论, ‘ 国语 的文学’成了唯一的目标,而诗歌戏曲小说成了文章的 正宗。由今日看来,那只是文学皮相的变动,并没有进 到文学里面去。 ”④ 周作人与传统渊源论倒是较接近。他 在 《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认为五四 “ 根本方向和明末 的文学运动完全相同” ,并列举了胡适、冰心等与公安派 的相似,俞平伯、废名与竟陵派 “ 无意中的巧合”作为 ; 项目来源:中山大学桐山青年 基 金 , 项 目 编 号 $#$<$-,。
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及文化的关联是客观存在的。 即使在五四时代,我们也可辨析出二者不绝如缕的关联。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学者柯文在近现代中国史研究 领域提出的 “ 内部路径” ( 01234156 5774859:)分析模式 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亦具有绝对的有效性?该模式是对 “ 冲 传统 “ 冲击 * 回应”模式的反动,倾向于缩减外来 击”的影响并增加对中国内部变革动力与 “ 内在方向感” 的考量 。在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背景下,近年学界明确 地接纳了这一模式。陈平原先生乐观地设想: “ 相对于 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来,#$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 ‘ 内在方向感’或许更为突出。 ”②与之相应,将现代文学 之 “ 源头活水”归于 “ 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的观点 逐渐凸显为普遍共识,要求从中国文学内在发展的 “ 自 改革”视野去阐释现代文学的渊源与变化的 “ 中国视角” 方法也广受关注。该方法大胆预言 “ ‘ 中国视角’内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