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高考倒计时12天:大气运动规律

合集下载

大气运动规律

大气运动规律

大气运动规律
大气运动规律是指大气层里的风、气压、温度等气象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展现出的规律性分布和演变。

1. 每个地球区域大气运动都遵循气压与温度的垂直剖面。

即大气压力水平面上气压随高度(海拔)上升而不断降低,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不断降低。

2. 利用大气循环与地球自转的相互作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离心作用三力所构成的地球大气环流,形成3个气圈,即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

3. 大气循环中的热带降雨带、风带、反气旋和台风等都有周期性规律,可以预测和掌握。

4. 大气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气压、冷暖空气和湿度等逐渐向高空扩散,形成大气层的物理结构。

5. 温度反演、地形障碍和海陆切变等大气环境因素对大气的物理和化学过程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地理高考大气运动规律

地理高考大气运动规律

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 渐增多。2020年高考可能重点考查天气系统与气候的
气候的影响。
分布、特点、成因及变化等。多以气温、降水和风的
(3)锋面、低压、高压等 相关数据或示意图为载体,一般与生产和生活中的实
天气系统的特点。
例相结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考情定势
考点突破
专题精练
[知|网|启|航——串知识 明目标 定航向]
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 低温
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 中心
低温中心
考情定势
考点突破
专题精练
返回目录
|举典例 深剖析 悟高考|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 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 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 此完成(1)~(3)题。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返回目录
考情定势
考点突破
专题精练
返回目录
[解析] 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 化很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 差异较大。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冷期最低气 温高于-16℃。丰雪年与枯雪年温度相差1 ℃左右,所以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 况差异不大。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小,与实际气温的 日变化不一致。
人类 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排放温室气体和废热等 活动 影响气温

高考地理高考倒计时12天:大气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高考倒计时12天:大气运动规律

高考倒计时12天大气运动规律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A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形式为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3.(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2)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

(3)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1)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图示:①填图: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②画图:用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2.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2)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比较。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恰好相反。

5.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①海陆热力差异对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影响。

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

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以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大。

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纬向分布明显,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①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风,叫季风。

②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③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

三、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与天气续表(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①概念: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

②锋面位置:在等压线转折比较显著的地方即低压槽常形成锋面,其中甲处形成冷锋,乙处形成暖锋。

③天气: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1.高空的高气压一定比低空的低气压的气压值高。

( ) 2.在垂直方向上,空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高中地理复习-高中地理复习-03大气运动规律

高中地理复习-高中地理复习-03大气运动规律

03大气运动规律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知道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会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并能说明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

2.能够绘制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3.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

4.明确大气的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与特点。

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6.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知道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会在等压面图上判断某地风向。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4.结合案例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类型和特点的影响5.运用简易示意图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2.风向在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中,一般要求作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等。

从风向的决定因素来看,它是三个力的合力方向。

第一步,作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并且与等压线垂直。

第二步,作风向。

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和等压线斜交,并成一锐角。

风向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南半球左偏,在北半球右偏。

在作图时,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应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并成一锐角;南半球反之。

第三步,作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成90度夹角,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风向的右侧与之垂直,南半球相反。

第四步,作摩擦力。

摩擦力阻碍风的运动,与风向相反。

【注意】判断风向一定要看清条件:是否考虑摩擦力,若不考虑则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若考虑则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后者风向的判断方法是: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向左或向右(据半球确定)偏转大约30°—45°即为实际风向(即近地面风向)。

高考总复习大气运动规律

高考总复习大气运动规律

大气运动规律聚焦点一 气候要素分析高考中常见的气候要素有气温、降水、气压、风等。

在分析影响各种气候要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提条件。

1.影响气温的因素 位置①纬度位置:一般而言,纬度与气温成反相关②海陆位置:(同纬度地区比较)夏季,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较低;冬季,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较高 大气①锋面活动:冷(暖)锋过镜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②天气状况:(同一地区的相邻时段比较)白天多云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气温较晴天高 地形①海拔:海拔每上升100m ,气温下降0.6℃ ②高大地形:对冷空气起到屏障或堆积作用如果是开口直接朝向冷空气来源的山谷,其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否则反之。

有高大地形阻挡冷空气的山间盆地、河谷气温比同纬度偏高③坡向:(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较高 背风坡因焚风效应气温较高,尤其是冬季 其他洋流:(同纬度不同地区比较)暖流增温;寒流降温植被:(一般用于小范围比较)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白天气温略低,晚上气温略高水文:(一般用于小范围内比较)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比热容大,白天气温略低,夜晚气温略高 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等 2.降水三条件凝结核:高中阶段用得比较少,“城市热岛”中提及海洋 陆地 (常年)风带:西风、信风、极地东风 (季节)夏季风 (昼夜)海风锋面:冷锋、暖锋、锋面气旋、准静止锋气旋: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地形:迎风坡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午后2时左右 大气强烈上升形成的对流雨3.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1)海拔: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2)气温: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季节:因海陆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海陆间气温与气压随季节发生变化。

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相反。

)(3)大气垂直运动:上升气流处往往气压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气流处相反。

(大气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充足的水汽水汽 风 ①距海远近②地形阻挡形成的雨影区强烈上升的大气运动①锋面雨 ②对流雨 ③地形雨 ④台风雨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即形成了风)4.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1)气压梯度力大小(决定性因素);(2)摩擦力大小(取决于下垫面性质:如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的摩擦力小;植被多、地形起伏大则摩擦力大);(3)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4)距高压中心的距离。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大气运动规律课件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大气运动规律课件

(1)据图可知( D )
A.白天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最高气温低
B.傍晚云顶赛场比古杨树赛场降温速率快
C.夜间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D.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昼夜温差大
(2)丙气象站夜间气温低是由于( A )
A.冷空气聚集多
B.水汽蒸发强
C.海平面气压低
D.降水量较大
(3)古杨树赛场夜间气温的垂直变化多出现在天气图中的( A )
A.等压线稀疏区
B.气旋大风区
C.等压线低值中心
D.气旋降水区
【命题解读】 该组题围绕冬奥会赛场的气温分布设置了探索情
境,重点考查了信息提取与解读、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气象资料以
保证冬奥会顺利进行,考查山谷风形成原理,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基础性
和应用性。
【思维点拨】
核 心 知 识·精 归 纳 一、从地气系统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1.抓住下列因素,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分析气温的高低 (1)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2)地势高低: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 (3)天气状况:晴天,白天气温高,光照强。 (4)日照时间:夏季白昼长,气温高。
②由于逆温层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因此逆温可以抑制 由大风、沙尘、强对流而引起的沙尘暴的发生。
③逆温出现在高空,对在相应空间中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 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晴空万里提高了能见 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三、结合大气的两种作用巧析常见地理现象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方式为吸收、反射和散射 (1)抓住某地的地势高低、气候的降水特征、天气的阴晴状况,分析 太阳辐射的多寡。 (2)抓住大气分子对太阳可见光的散射作用,解释空中的彩霞现象。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大气的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大气的运动规律

最冷月 气温< 最热月 最热月 0℃ 气温 气温< 最热月 10℃左 5℃ 右 气温> 15℃ 冬冷 夏热 冬寒夏 凉 终年 严寒
终年高温
冬暖夏热
第三步:定降水类型
降水季节变化 特点 年 雨 型 夏 雨 型 冬 雨 型 少 雨 型 气候类型及年降水量(mm)
季节分配较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 >2 000 mm;温带海洋 性气候>700 mm(冬雨较多) 热带草原气候750 mm~1 000 mm; 热带季风气候>1 500 mm; 亚热带季风气候>1 000 mm; 温带季风气候500 mm~600 mm 地中海气候300 mm~1 000 mm
为热带季风。东亚、南亚季风的比较见下表:
东亚季风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季风 冬季 夏季
南亚季风 热带季风 冬季 夏季
风向
源地
西北风
亚洲高压 海陆热
东南风
太平洋 海陆热 力差异 炎热、 湿润
东北风
亚洲内陆
西南风
印度洋
成因
力差异
寒冷、干燥
气压带、风 海陆热力 带位置的季 差异 节移动
性质
温暖、 干燥
B.N地
C.P地
D.Q地
( )
(3)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 现的地理现象是 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解析 第(1)题,采用画图法判断风向。首先过N点 画箭头指向低压方向的等压线垂线,表示水平气压 梯度力;然后沿箭头方向画向右偏转的风向箭头 (此地位于北半球),据此可以判定方向为东北风 (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 东西)。第(2)题,出现阴雨天气的原因包括位于 气旋中心、位于冷锋锋后、位于暖锋锋前或者位于 低压槽内等。M、N地位于高压脊上,气流辐散下沉, 天气晴朗;P地位于低压槽内,且大致与槽线重合, 多阴雨天气。第(3)题,M地位于新疆境内,月平 均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据此确定正确选项。A项 排除,因为此时巴西高原正值雨季;B项排除,因为 尼罗河的丰水期是6~10月;C项排除,因为小麦的 收获期是夏初;D项正确,我国东北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 (1)A(2)C(3)D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运动是地球大气系统的基础,它对大气的温度、压力、湿度、气流和水循环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大气运动是必考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对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大气循环大气循环是指大气在地球上的环流运动。

根据密度、温度和状态的不同,大气分为低层大气、中层大气、高层大气和特殊大气四个层次。

从全球范围看,大气循环可分为大尺度环流和中尺度环流。

其中,大尺度环流包括赤道低压带、副高带、极地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中尺度环流有地转偏向力、地形和地表摩擦等因素影响形成的,包括温带气旋和锋面等。

二、风系风是指气体相对于地球表面或其他物体的运动。

风的产生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差有密切的关系。

风系是指大气中不同等压面的风化性质。

根据其分布范围不同,风系又分为地面风系、中层风系和高层风系。

地面风系主要受到地球自转、大陆和大洋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许多地形性风。

中层风系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和风系相互作用形成的。

高层风系则主要由大气的过热和冷却等因素产生。

三、锋面和气旋锋面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空气在接触界面上形成的区域,是大气中的一种锐利变化面。

按照空气性质差异,锋面可分为冷锋、温锋和静锋;按照位置,锋面又可分为平面锋(二者接触面基本呈水平面)和斜面锋(接触面呈斜面)。

锋面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具有相当的影响。

气旋是指大气中旋转着的气体体系,它是气象灾害中最具危害的天气元素之一。

气旋与大尺度的环流存在密切关系,它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

根据其性质不同,气旋又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

四、季节性气候变化季节性气候变化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所带来的季节规律性变化,包括四季分明、气候渐变和季风气候等。

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内由于地球绕太阳运动和地形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预定期内,一定区域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具有明显风向和风速明显变化的温度和湿度特征,是亚洲大陆上最具代表性的季节性气候类型。

02高考总复习第二讲大气的运动规律

02高考总复习第二讲大气的运动规律

高考总复习大气的运动规律学习目标:气压的分布规律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及特点学习内容:(2)对流层气压的分布垂直方向上: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水平方向上:受热不均产生气压的差异(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例题1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成1~3题。

1. N地风向为A. 东北风B. 东南风C. 西北风D. 西南风2. 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A. M地B. N地C. P地D. Q地3. 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 巴西高原处于干季B. 尼罗河进入丰水期C. 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D. 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例题2 下图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5.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C.温和干燥D.温和湿润例题3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7-9题。

7.上述“某月”是:A.1月B.4月C.7月D.10月8.该月份甲地盛行: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9.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A.高温多雨B.低温少雨C.温和多雨D.炎热干燥(二)大气运动规律1、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过程(2)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体现2、大气运动常见形式(1)气旋、反气旋(2)锋面例题由08时到20时,图中A.①地风向偏北,风力逐渐减弱B.②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持续晴朗C.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增强D.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快于冷锋(3)全球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倒计时12天 大气运动规律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A 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表现形式为a 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 反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3.(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2)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

(3)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
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图示:
①填图: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②画图:用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2.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2)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比较。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恰好相反。

5.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①海陆热力差异对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影响。

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

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以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大。

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纬向分布明显,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①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风,叫季风。

②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③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

三、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与天气
续表
(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①概念: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

②锋面位置:在等压线转折比较显著的地方即低压槽常形成锋面,其中甲处形成冷锋,乙处形成暖锋。

③天气: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1.高空的高气压一定比低空的低气压的气压值高。

( ) 2.在垂直方向上,空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 ) 3.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 )
4.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成因相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成因相同。

( )
5.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位置不相同。

( ) 6.季风形成的原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
7.暖气团的温度不一定比冷气团高。

( )
8.锋面和气旋过境都不一定会带来降水。

( )
答案 1.×分析:在同一高度上,高气压比低气压的气压值高,但在不同高度上则不一定;同一地点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分析: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主要是由冷却收缩、受热膨胀等因素引起的。

3.×分析:摩擦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在同样情况下,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

4.×分析:赤道低气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的,属于热力成因;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迫抬升形成的,属于动力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是高空气流聚集被迫下沉形成的,属于动力成因;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的,属于热力成因。

5.√分析: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因此,气压活动中心在60°N附近;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因此,气压活动中心在30°N附近。

6.×分析:东亚地区的冬季风与夏季风形成的原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地区冬季风的形成原因也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但其夏季风的形成原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7.√分析:同一气团移向高纬度为暖气团,移向低纬度为冷气团;在不同纬度地区无法比较它们气温的高低。

8.√分析:降水的形成过程是水汽凝结成云滴,再受到上升气流的顶托、抬升,使云滴增大成为雨滴并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当锋面上面的暖空气比较干燥时,就不可能形成降水;同样,如果气旋辐合的空气过于干燥,也可能不会形成降水。

大气的受热过程
11.下图为某地区平均气温最低月等温面空间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四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为( ) A.甲、丁、乙、丙 B.乙、丙、甲、丁
C.丁、甲、丙、乙 D.丁、乙、甲、丙
(2)雾霾天气的形成既有气象原因(如大气层稳定、风力弱、湿度大等),也有人为原因。

图中最容易出现雾霾天气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根据气温递变规律,可从图中读出四个地点的气温。

甲地为-2 ℃~0 ℃,乙地为-2 ℃~0 ℃,丙地为-4 ℃~-2 ℃,丁地为4 ℃~6 ℃。

因此,气温排序应是丁>甲>乙>丙,或丁>乙>甲>丙,或丁>甲=乙>丙。

第(2)题,乙区域近地面出现了逆温现象,这有利于大气层结构稳定,抑制了上升气流,加上该区域为盆地地形,不利于污染气体扩散。

答案(1)D (2)B
全球性大气环流
12.图1为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甲气压带及其南北两侧风带的风向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气压带位置反映的时段里( )
A.我国东北地区昼长夜短
B.非洲热带草原进入干季
C.南极地区科学考察进入最佳时期
D.地中海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2)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丙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
B.受乙风带的影响,欧洲西部全年温和湿润
C.热带草原气候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
D.丙风带影响下的地区总是高温少雨
解析第(1)题,图中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此时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是科学考察的最佳时期。

此时,我国东北地区昼短夜长;非洲北半球热带草原进入干季;地中海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或接近一年中的最小值。

第(2)题,丙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半球夏季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为西南季风,受其影响南亚形成高温多雨天气;乙为南半球西风带,不会影响欧洲西部;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受丙风带影响,热带地区大陆东岸迎风坡高温多雨,常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1)C (2)A
天气系统判读
13.下图为亚洲东部某日天气系统示意图(H表示高气压,L 表示低气压)。

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天气系统最可能出现在( )
A.1月份 B.4月份
C.7月份 D.10月份
(2)该日台湾北部区域最可能出现的风是( )
①东南风②东北风③北风④西北风⑤南风
⑥西南风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3)该日台湾地区最可能遭受的气象灾害是( )
A.暴雨 B.寒潮
C.洪涝 D.台风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此时大陆受高气压控制,说明为冬季(1月份)。

第(2)题,根据等压线分布和地转偏向力规律可知,台湾北部区域可能出现偏北风(北风、西北风或东北风)。

第(3)题,图中显示,该日台湾地区处在冷锋影响下,
可能遭受寒潮灾害。

答案(1)A (2)B (3)B
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判断
14.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下图为非洲地区及苏丹分裂前后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下图为喀土穆和朱巴气候类型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比分析喀土穆和朱巴气候特征的差异及其成因。

(2)根据甲、乙两地的位置推测其气候类型,并分析气候对两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中可以大致判断喀土穆靠近非洲北部,而朱巴位于南苏丹,靠近赤道。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喀土穆降水较少,气温较高,而朱巴降水丰富,年均温明显比喀土穆低。

结合两地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纳出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及其主要成因。

第(2)题,甲地位
于10°N附近的非洲大陆,受赤道低气压和东北信风的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乙地位于尼罗河下游,临近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大陆北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结合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综合分析,主要对两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结冰期等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1)喀土穆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年降水量较少;朱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年降水量较多。

朱巴位于尼罗河上游地区,海拔较高,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年均气温低于喀土穆。

(2)甲地位于10°N附近的非洲大陆,受赤道低气压和东北信风的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使甲河流流量较大,季节变化明显,无结冰期;乙地位于尼罗河下游,临近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大陆北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使乙河流流量较小,季节变化较大,无结冰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