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40练战后苏联的改革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0、41题备考策略-(共51张)
2.考查趋势:弱化记忆能力测试,注重对综合技能的考察
3.能力呈现:关照四大能力,但以前三大能力为主,第四大能力 为辅
示例:在试题中的呈现: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为主,以探讨和论证事物为辅。
4.呈现热点 如 161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二胎政策落地 162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民——《中国国际移民报告》蓝 皮书 163清朝救济与英国济贫——精准扶贫
A、材料题的方法——5部曲
1个原则: 先看问题,后看材料。 (如何看材料见选 择题解题指导) 2个注意: 标点符号和括号里的信息 (时间、层次、 出处等) 3个来源: 材料 +教材 +脑子 ①“根据材料X,指出(或概括、归纳)……现象、 特点、趋势” ——答案在材料里 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概括、归纳等)……原 因、意义等” —答案在教材里 ③ “综合上述材料……谈认识(启示)” ——答案 在脑子里
三、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A.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
第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人一直秉 承“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
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 史;试用各种方式开放;
从2015年河北省130139份文综试卷答题情况统计来看,41题总 体得分偏低。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1.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
纵观近7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 (1)历史阐释题: 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 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2016全国卷自拟论题。
(2)历史探讨题: 观点提炼+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 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 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练习(必修二)第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单项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 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中最具深远意义的是 A. 推行种植玉M 运动 B.C.对斯大林的功过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D. 3. 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 M 运动”,主观目的是为了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
主要原因是什么A.违背自然规律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4. 赫鲁晓夫领导的经济改革之所以失败,原因之一是他在思想上犯了A.左倾冒进错误B.右倾投降主义错误C.经验主义错误D.本位主义错误5.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A.不注重农业问题B. 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D.没有加大农业改革6.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民主社会主义”A.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B. 实质是背离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C.适应了苏联当时的基本国情D. 直接导致了苏东剧变7. 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 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 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和平演变”C. 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 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8. 苏共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是A.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B.签署明斯克协定C.发动"八一九"事件D.签署《阿拉木图宣言》9. 苏联八一九事件反映出的矛盾是A.民族矛盾B.苏共党内矛盾C.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D.阶级矛盾10. 苏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变化的标志是A. “八一九”事件B.叶利钦掌权C.苏共被排挤出政权D.各加盟 共和国宣布独立11.20世纪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巨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严重的挫 折,而中国却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2.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
考点集训【P252】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这些规定的实质是(B)A.废除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B.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C.巩固了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D.恢复了农民的产品支配自由权【解析】根据题干中“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可知赫鲁晓夫在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正,用统一收购办法实际上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的“废除了”表述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巩固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D项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
2.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B)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解析】A、C明显错误,因为他的改革尚未动摇斯大林模式,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化;D错在“模式”;故选B。
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C)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解析】赫鲁晓夫是苏联在斯大林领导结束后进行改革的领导者,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却采取了不顾苏联国情蛮干的措施,即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
A对于苏联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开始进行改革具有积极作用,不能说是“蛮干";B、D对于改革苏联的经济体制具有积极作用,也要排除。
2018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备注:无)
2015年题组(备注:无)
2014年题组
1.(2014·福建文综·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农业集体化就是降低农产品价格,牺牲农业利益,满足工业的需求,而材料体现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故A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加速发展战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农产品价格背景材料,故C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3年题组(备注:无)
2012年题组(备注:无)
二、非选择题(备注:无)。
(江苏)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7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7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考纲清单] (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
(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
图解历史战后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2.“福利国家”的出现(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带来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及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评价①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劳动者积极性降低等负面影响。
►素养感悟家国情怀——福利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标杆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福利制度对保障人民基本需求,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进行比较借鉴,可以为我国福利制度改革提供经验教训。
3.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3)作用①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4.美国的“新经济”(1)背景①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工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doc
课时作业3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亳州高三段考)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
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
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
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 ) A.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C.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D.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解析:由“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
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赫鲁晓夫的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种植玉米运动,造成了生态破坏,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应该是一定程度上减少指令性计划,如“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中没有“建立家庭农场”;D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答案:B2.(2018·济宁高三质监)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决定在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各自成立自己的一套领导机构,以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
这一措施( ) A.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使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C.混淆了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D.有助于实现扩大企业自主权解析:“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说明赫鲁晓夫运用党政机关直接领导和管理农业生产,严重背离经济组织的功能,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A项错误;这种措施只会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挫伤,不会促使农业形势的好转,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遏制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一调)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④失败原因: 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延伸:两者改革失败原因。
(1)没能彻底改变斯大林体制 (根本原因); (2)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个人专断、保守不 利于改革;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冷战”
三、釜底抽薪: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至1991年,任苏 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 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 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 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 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 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 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 阅读以下三则材料,你如何认识勃列日涅夫改革? 材料一:1971年后不允许提“改革”两个字,整个社会 形成了保持稳定、安于现状的“勃列日涅夫风气”。 材料二: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 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材料三:改革理论上仍坚持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互不相 容、截然对立的观念,把市场调节当作“市场社会主义” 加以否定。
政府形象大跌,人们对政府离心率增强。
材料四: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 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 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 第八十八位。
民生凋敝、经济下滑。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 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 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 危机局面。
2、改革的结果:
材料: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1965—1975年间,年 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 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 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 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 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 肉类为930万吨。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 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 ——《当代世界史(1945—1992)》
(江苏专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强化练 第40练 战后苏联的改革
(江苏专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40练战后苏联的改革[训练目标] 1.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成效。
2.对苏联改革成效的认识。
小题精练1.(2016·昆山一中期中)“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
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的“他”()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护者B.致力于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D.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2.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 )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旧体制B.当时美国实力过于强大C.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D.改革的侧重点摇摆不定4.(2016·南京、盐城一模)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
……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
”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C.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5.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R·R·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论述到:“在1945年之后,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得到最终解决。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解析权威版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解析权威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12小题,)1.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的育种法,并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
1935年,他在一次演说中声称反对春化法的科学家:“不管他是在学术界,还是不在学术界。
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之后他被任命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
直到1964年,李森科主义才彻底丧失了在苏联生物学界的垄断地位。
据此可知()A. 李森科的科研成果有重要科学价值B. 苏联科学家缺乏学术争论的勇气C. 李森科主义是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D. 意识形态一度干扰苏联科学发展D从题干信息“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之后他被任命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说明A项错误,D项正确;“1964年,李森科主义才彻底丧失了在苏联生物学界的垄断地位”说明B项错误;C项说法本身有误.故选D.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成就巨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2.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自留地占全国耕地的4%,但其产量却占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
这说明当时A. 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B. 个体农业是苏联农业产量的支柱C. 苏联政府仍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D. 苏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A本题考查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即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时期,由于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因此在农业方面存在着更为突出的问题。
材料反映了苏联个体经济的自留地仅占全国耕地的4%,但其产量却占全国农产品总量的25%,这种失衡反映了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的发展,故A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经济是苏联农业产量的主体,B错误;C不符合题干要求,D“自然条件的恶化”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1.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从农业方面进行改革,扩大农场的自主经营权,并提高农产品价格。
该举动的主要原因是A.否定斯大林工业化模式B.农业衰退引发农民不满C.农业衰退影响了工业化D.国外对粮食的大量需求2.“现在,我国已经建成了强大的技术完善的重工业,并且集体农庄已经大大巩固,因此我们有一切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使农业急剧发展起来,在今后两三年内迅速增加对我国全体居民的食品供应,同时保证全体集体农民群众有较高的物质福利水平。
”该决议的通过A.体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B.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C.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D.引起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3.20世纪50年代,苏联撤销了一半以上的中央各部管理司和总管理局,精减了90多万名行政干部,把1.5万多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扩大部分企业厂长的经营权,并对信贷、银行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进行相应调整。
这些做法的实质是A.延续新经济政策的精神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D.用市场调节管理经济4.苏联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
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并不断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这些举措A.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使经济负担不断增长,经济发展陷于停滞D.使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迅速发展5.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试图A.发展私营企业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放弃斯大林体制D.推行市场经济体制6.1965年苏联新一轮改革开始实施,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原来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强调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与企业经营活动结果之间要挂钩,相当一部分利润应留给企业。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 第10单元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含答案 精品
第21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要求](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4)评价①积极:在当时最大限度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病和错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可以由自己支配。
②工业:解除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1)背景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②1924年,斯大林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
③新经济政策被取消,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2)主要表现①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3)评价①功绩: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 第7单元 第2讲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第二讲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一、单项选择题1. (2018·安徽蚌埠一模)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
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A. 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B. 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C. 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D. 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2. (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盟六评)苏联学者指出:若不是多亏新开垦地获得丰收,苏联在1956年几乎肯定要发生饥荒。
这主要表明( )A.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出现重大突破B. 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符合苏联实际C. 垦荒政策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D. 二战后初期的苏联改革成效最突出3. (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1958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B. 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C. 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D. 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管理4. (2018·湖南株洲统一检测)赫鲁晓夫退休后,曾订购水管和营养液混合剂,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
赫鲁晓夫之所以对此事缄默,是因为他( )A. 对盲目开荒政策有所反思B. 认为对农业投资很不够C. 对国营农场改革耿耿于怀D. 知道经济体制弊端重重5. (2018·山东淄博部分学校二模)1965年,苏联陆续出台了调整农业政策的法令,改变过去每年制定一次农产品收购计划的做法,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制度,农产品收购计划制定后5年不变。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含解析 精品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江苏考试说明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2)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识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3)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
2.主要内容(1)农业⎩⎨⎧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②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知识点二 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主要内容(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3)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考向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史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1954~1960年,先后开垦4 000多万公顷荒地。
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
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
江苏省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 含答案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课后练习(1)1.有人说:“戈尔巴乔夫的胆子够大的,他的改革既有经济方面也有政治方面,不说对错,其过快过急是最大的特点.”下列对于他的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较为彻底地打破了斯大林体制B.改革内容与新经济政策有相似之处C.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现象D.在农村的改革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2.1957年1月,周恩来应邀访问苏联,帮助解决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之间的问题。
面对周恩来的批评,赫鲁晓夫说:“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
”周恩来回答道:“是的,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以上材料能说明的是()A.周恩来运用才智维护国家尊严B.赫鲁晓夫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C.周恩来肯定了赫鲁晓夫的改革D.当时中苏矛盾已经严重激化3.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时,他曾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经济困难,物质生活水平低4.“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A.实行余粮收集制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D.实施经济“加速战略”5.材料一下表是苏联1961~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材料二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材料三1987年,戈尔巴乔夫发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强调“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并说“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题
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2015·苏北四市模拟)徐隆彬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中说:“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
”据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时期() 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B.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C.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D.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解析』斯大林模式在经济管理上是一种指令性的计划管理,赫鲁晓夫在进行改革过程中也是采取的行政命令方式,且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并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体制,故选C项。
『答案』 C2.(2015·广西南宁模拟)一位俄罗斯专家评论某改革时指出,“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
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处于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对这次改革正确的认识是() A.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D.政府以指导性取代指令性计划指标『解析』“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指勃列日涅夫。
在苏联,开创了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政府以指导性计划指标取代指令性计划指标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C3.(2015·安徽合肥联考)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
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项表述不当。
B项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文档资料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1.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从农业方面进行改革,扩大农场的自主经营权,并提高农产品价格。
该举动的主要原因是A.否定斯大林工业化模式B.农业衰退引发农民不满C.农业衰退影响了工业化D.国外对粮食的大量需求2.“现在,我国已经建成了强大的技术完善的重工业,并且集体农庄已经大大巩固,因此我们有一切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使农业急剧发展起来,在今后两三年内迅速增加对我国全体居民的食品供应,同时保证全体集体农民群众有较高的物质福利水平。
”该决议的通过A.体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B.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C.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D.引起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3.20世纪50年代,苏联撤销了一半以上的中央各部管理司和总××局,精减了90多万名行政干部,把1.5万多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扩大部分企业厂长的经营权,并对信贷、银行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进行相应调整。
这些做法的实质是A.延续新经济政策的精神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D.用市场调节管理经济4.苏联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
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并不断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这些举措A.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使经济负担不断增长,经济发展陷于停滞D.使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迅速发展5.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试图A.发展私营企业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放弃斯大林体制D.推行市场经济体制6.1965年苏联新一轮改革开始实施,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原来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强调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与企业经营活动结果之间要挂钩,相当一部分利润应留给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专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40练战后
苏联的改革
[训练目标] 1.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成效。
2.对苏联改革成效的认识。
小题精练
1.(2016·昆山一中期中)“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
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的“他”()
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护者
B.致力于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
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
D.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旧体制
B.当时美国实力过于强大
C.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D.改革的侧重点摇摆不定
4.(2016·南京、盐城一模)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
……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
”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 )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
C.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5.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R·R·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论述到:“在1945年之后,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得到最终解决。
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
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另一端是由美国代表的……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为了克服“体制的缺陷”()
A.斯大林积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致力于集体农庄建设
B.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勃列日涅夫变革企业所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7.普京曾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制度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
B.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领导因素: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D.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是毁灭苏联的“火药桶”
8.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这意味着苏联改革( )
A.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B.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
C.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大题优练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
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材料二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
“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从两则材料看出,苏联两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精析
1.C [“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是指赫鲁晓夫时期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
赫鲁晓夫开苏联改革的先河,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故B项错误;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的应是指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故D项错误;由于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故C项正确。
]
2.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改革的内容;C项是列宁时期;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
3.A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故A项正确;美国实力强大与否不是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在重工业尤其是是军事工业方面,故D项错误。
]
4.C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主要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不是加强工业部门的管理体制,故A项错误;租借、租让工业企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得出是企图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避免“对资本主义的恐惧”,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用市场管理经济的方式,故D项错误。
]
5.C [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
6.D [集体农庄建设开始于1928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B、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主张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来克服旧体制的弊端,即统的过多、管的过死,故D项正确。
]
7.A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做法,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
8.D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改革走进了死胡同,没有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故A项错误;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关于个
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苏联从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据材料“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故D项正确。
]
9.(1)赫鲁晓夫:农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错误。
②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