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环境评价编制依据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编制规范与技术方法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编制规范与技术方法第一章、概述环境影响评估是指在采取有可能产生重要环境影响的计划、方案与政策前,评价其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及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的一种程序。
此程序主要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评价、公众参与三个方面组成。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是环评程序的首要步骤,必须遵循相关的编制规范和技术方法。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规范主要是指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1、编制要求1.1评价报告必须全面准确地反映方案计划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1.2评价报告必须具备可读性和易懂性,对于专业术语,应该加以解释和说明,避免使用不明确或含糊不清的用语。
1.3评价报告必须公开透明、信息真实可靠,尤其是必须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以确保报告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信性。
2、编制流程2.1确定评价范围和内容;2.2召集专家组,编制评价方案;2.3实地考察、调查并记录结果;2.4综合分析和评价影响;2.5编制评价意见和结论;2.6公开发布评价报告,并开展公众咨询。
3、编制内容3.1项目描述:包括方案计划的背景、环境现状、主要技术和管理方法等。
3.2环境影响预测:包括噪声、水体、大气、土地等的影响预测。
3.3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影响减轻措施、环保设施建设、应急措施等。
3.4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以评价指标为基础,评价各种影响并进行量化分析。
3.5项目对环境的管理措施建议:为了防止在建设过程或者运行过程中发生环境事故,需要制定环境管理措施建议。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技术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技术方法是编制报告所应该采用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具体如下:1、评价指标系统评价指标系统是基于评估范围并依据方案计划的特性,设计出的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和具体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系统是评价方案计划对环境影响的主要工具。
评价指标要体现环保法规的要求,以及相关部门和公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一、目的与意义场地环境评价是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现状的评估,旨在揭示场地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通过开展场地环境评价,可以为场地修复、再开发或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场地可持续利用。
二、评价原则1. 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科学、合理,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准确可靠。
2. 实用性原则:评价方法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
3. 风险可控原则:评价应关注场地环境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确保风险可控。
4. 预防为主原则:以预防为主,加强场地环境管理,降低污染风险。
三、评价范围评价范围应根据场地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包括场地的地理位置、地势、水文地质条件、土壤和地下水分布、历史用途及污染物分布情况等。
四、评价方法1. 现场调查:通过实地踏勘、挖掘和钻孔等手段了解场地现状,记录场地历史信息和使用情况。
2. 实验分析:采集土壤、地下水等样品进行理化分析,测定污染物浓度和指标。
3. 模型模拟:利用相关模型对场地环境进行模拟预测,评估未来发展趋势。
4. 专家评估: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场地环境进行评价,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五、评价等级划分根据场地环境状况和污染程度,将场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1. 轻度污染:污染物浓度较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较小。
2. 中度污染:污染物浓度较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3. 重度污染: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较大影响。
六、风险评估对场地环境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污染物毒性评估:根据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判断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2. 环境敏感性评估:评估场地周围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和易感性。
3. 风险可接受程度评估:确定风险可接受范围,制定相应风险控制措施。
七、监测计划制定场地的环境监测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点位设置: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
2. 监测指标确定:根据场地污染物种类和浓度确定监测指标。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编制组二一〇年一月〇项目名称:污染场地监测技术导则项目统一编号:1230承担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编制组主要成员:邵春岩、陈辉、张广鑫、孙俊、王鑫、陈刚等 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武婷标准处项目负责人:谷雪景目录1 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场地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1)1.3 编制过程 (1)2 标准编制的必要性 (2)3 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2)3.1 基本原则 (3)3.2 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3)3.3 技术路线 (3)4 国内外相关标准研究 (5)4.1 国外场地监测相关标准概况 (5)4.2 国内与场地相关的监测标准概况 (5)5 主要技术内容解释 (7)5.1 适用范围 (7)5.2 术语和定义 (7)5.3 监测目的、原则、内容及工作程序 (7)5.4 监测计划 (8)5.5 采样点布设 (9)5.6 样品采集 (10)5.7 样品分析 (11)5.8 监测报告编制 (11)6 参考文献 (11)《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为进一步完善环保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其中标准名录包括编制《污染场地监测技术导则》,本标准是场地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场地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是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场地环境管理与监督,规范场地全过程管理各环节的环境监测,2009年环境保护部在《关于开展2009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9]221号)下达了制定《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的任务,项目统一编号为1230,项目承担单位为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与本标准同时开展编制工作的系列标准还有《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场地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编制环评实施方案
编制环评实施方案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一种对规划、建设和运营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
编制环评实施方案是环评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环境影响,保护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编制环评实施方案展开讨论。
首先,编制环评实施方案需要明确评价的范围和对象。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确定评价的范围,包括评价的地理范围、评价的时间范围、评价的内容范围等。
同时,还需要确定评价的对象,包括评价的项目、评价的影响因素、评价的环境要素等。
只有明确定义了评价的范围和对象,才能有效地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其次,编制环评实施方案需要充分考虑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价。
在编制环评实施方案时,需要根据评价的范围和对象,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包括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模型模拟方法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评价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另外,编制环评实施方案需要明确评价的程序和时间安排。
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时间安排进行。
编制环评实施方案时,需要明确评价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包括评价的准备阶段、评价的实施阶段、评价的报告编制阶段等。
同时,还需要合理安排评价的时间,确保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编制环评实施方案需要充分考虑评价的成本和效益。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评价的成本和效益。
在编制环评实施方案时,需要合理控制评价的成本,提高评价的效益,确保评价工作的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编制环评实施方案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充分考虑评价的范围和对象、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评价的程序和时间安排、评价的成本和效益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做好环评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才能有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一种衡量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方法,主要用于判断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并提供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
为确保EIA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以规范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
本文将重点讨论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原则标准1. 公众参与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应当确保公众参与,采纳公众意见,并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2. 可行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在项目决策制定之前,并结合可操作性的技术和成本条件进行。
3. 部门协调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应当保证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 阶段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在项目所有阶段进行,包括前期评价、设计评价、施工评价和运营评价等。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要求1. 项目描述:对待评价项目的概况、目标、技术方案等进行详细描述,包括项目的规模、地理位置、设计要求等。
2. 环境质量评价:对项目可能引起的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扩散范围等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3. 环境影响辨识: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辨识和预测,包括对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等方面的影响评估。
4. 生态环境评估:评估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和敏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5. 环境风险评估:评估项目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事故及其他环境紧急情况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6. 环境管理措施:提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和保护措施,包括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建议措施。
7.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对项目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项目建设和运行对就业、收入等的影响。
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要求1. 评价过程的透明性:评价报告应当包括项目背景、评价范围、评价方法、主要评价结果和结论等,确保评价过程的透明性。
环评最新主要编制依据
主要编制依据主要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执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0.13年6月29号修正);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
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令第253号;
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93,)、(HJ2.2-2008)、(HJ/T2.3-93)、(HJ2.4-2009)、(HJ/T19-199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
11、《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0年本)》粤发改产业〔2010〕334号;
12、《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
13、《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粤环函〔2005〕111号;
14、《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09年3月);
15、《珠海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13)。
环境影响编制实施方案
环境影响编制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建设和改造项目前,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预防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环境影响编制实施方案是指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制定出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和步骤,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规划和实施项目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减少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三、编制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编制实施方案必须基于充分的科学调查和数据分析,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可行性原则,实施方案必须符合实际情况,考虑到项目的特点和环境的实际需求,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3.预防性原则,实施方案必须着眼于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采取有效的措施和预警机制,避免环境影响的扩大和加剧。
4.综合性原则,实施方案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确保各项措施的协调和统一。
四、编制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
1.环境保护措施,制定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环境监测方案,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3.环境风险评估,对项目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环境风险的可控性和可预防性。
4.环境管理计划,制定完善的环境管理计划,明确各方责任和任务,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实施方案的效果评估。
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六、结语。
环境影响编制实施方案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方案,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影响评估 实施方案
环境影响评估实施方案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指在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前,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和预测,以便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管理工具。
实施环境影响评估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估实施方案,对于规范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保障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方案制定应依据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全面性原则。
方案应全面考虑项目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包括生态、水土、大气、社会等方面。
3.公开透明原则。
方案制定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确保评估过程公正公平。
4.可操作性原则。
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指导评估工作的具体实施。
二、方案内容和要求。
1.明确评估范围。
根据项目性质和规模,明确评估的范围和边界,确定评估的重点和难点。
2.确定评估方法。
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评估要求,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3.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科学评估环境影响。
4.制定评估方案。
根据评估的具体要求和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评估方案,包括评估的步骤、方法、技术路线等。
5.确定评估实施计划。
根据评估的时间节点和进度要求,确定评估的实施计划,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6.编制评估报告。
评估完成后,编制评估报告,对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三、实施方案的具体步骤。
1.项目调查和资料搜集。
收集项目的相关资料和环境信息,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2.评估范围的确定。
根据项目的性质和规模,确定评估的范围和边界,明确评估的重点和难点。
3.评估方法和技术路线的选择。
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评估要求,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确定评估的具体实施方案。
项目环评报告编制依据
项目环评报告编制依据项目环评报告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等。
以下是对项目环评报告编制依据的详细解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责任和制度,项目环评报告必须符合该法律的要求。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这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法律,对项目环评的程序、内容、评价方法以及公众参与等做出了详细规定,项目环评报告必须按照该法律的规定进行编制。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这是国家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规范文件,包括了项目环评报告的编制方法、评价指标、数据采集等要求,项目环评报告必须符合该技术导则的规定。
4.国家和地方相关环保政策文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比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政策文件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项目环评报告必须符合这些政策文件的要求。
5.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很多企业都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比如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这些体系对企业的环保工作进行规范,项目环评报告必须符合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6.项目立项文件和规划:项目立项文件和规划文件通常会在项目环评前编制完成,这些文件中可能包含项目的背景、目标、规模、用地需求等信息,项目环评报告必须与这些文件相一致。
7.其他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除了上述法规和政策文件外,还有一些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项目环评报告的编制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
项目环评报告的编制依据是为了保证项目环评报告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要求,同时也是为了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THANK YOU.
环保规划与标准
国家和地方各级环保规划,如《全国环保规划纲要》等。 国家及地方的环境质量标准,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
03
技术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该导则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和评价 结论等,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建设项目》
02
政策依据
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配套政策和规划,如《中国21 世纪议程》等。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等。
环保产业政策
国家及地方针对环保产业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标准,如《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等。
环保产业政策的实施要求和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作用。
该导则主要针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实施,规定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
环境质量指数法
通过选取若干个环境质量指标并计算其加权平均值,得出一 个综合的环境质量指数,以便更全面地评估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承载力评估法
通过对某一区域的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判断该区域的环境 容量和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是环境影响评价中关于污 染防治的主要依据。
该法规定了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控制措施和环境质量标准 等,要求建设单位采取措施防治环境污染。
生态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保护法》是环境影响评价中关于生态 保护的主要依据。
该法规定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管理措施,要求建 设单位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评价编制依据
环境评价编制依据1.2.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11.1);(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7)《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1.1);(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国务院253号令;(9)《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93)国环监字015号文;(10)《关于贯彻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通知》国环[1999]61号文;(11)《建设项目环境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总局[2002]14号文件(2003.1.1);(12)《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1.2.2 技术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4-1995;(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建设项目》HJ/T89-2003;(5)《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6)《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国家环保局1993.6.21;1.2.3 相关文件(1)《MMK工程项目简介》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2)YH城市总体规划图(2004-2020)(1:10000)HN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3)关于县利用MMK备案批复(经改交能备字[2008]72号);(4)HFD有限公司与DDTH联营协议;(5)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产品鉴定证书编号KJH鉴定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中心);(6)《国家重大高新科技项目确认证书》(7)《ZHR集团核发关于MMK准入证》(准入字(45)第0056672221号);(8)关于YH环境保护局MMK环境影响评价意见;。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
1.2 入选环境因子的原则
①尽可能地精练,并能反映评价对象的主要环境影响和充
分表达环境质量状态,以及便于监测和度量。
②选出的因子应能组成群,并构成与环境总体结构相一致 的层次,在各个层次上将环境影响全部识别出来。
③项目的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对环境的 影响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有不同的环境影响识别表。
1.3 环境影响识别的技术考虑
规划或建设项目的特性 规划或建设项目涉及的当地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
规划或建设项目可能涉及的环境敏感区(保护目标)
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识别环境影响 突出对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识别
1.4 环境影响识别的最终成果
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影响的对象) 可能存在的主要影响因子(影响的因素)
LOGO
环境影响评价的总体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原则 环境政策、产业政策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原则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原则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和 技术标准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包括具体的步 骤、途径和相关关系。
环境因子主要包括
(1)污染影响:如环境空气质量、水质、环境噪声、环 境辐射、土壤污染和破坏、健康和安全等; (2)植被和野生生物:生物破坏、栖息地、生活习性、 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 (3)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矿物、水、土地资源、能源等; (4)自然环境灾害的影响:地质、土壤、建筑物、水土 流失、火灾、水灾、地震等; (5)社会经济影响:生活、交通、工业等; (6)美学、文物和名胜古迹保护以及休闲娱乐的影响。
环境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及说明
环境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及说明背景介绍环境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和确保工程质量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依据一定的依据和标准,以确保工程施工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
编制依据1. 国家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确保施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2. 工程技术标准:按照国家的相关工程技术标准,如《环境保护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水土保持设施施工与验收规范》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确保工程施工符合技术标准的要求。
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根据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结果,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考虑并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4. 相关批复文件:根据项目的相关批复文件,如环境保护部门的审批文件、土地管理部门的批复文件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确保工程施工符合批复文件的要求。
编制说明1. 安全管理: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重视安全管理,明确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2. 环境保护措施:针对工程施工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详细说明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废水、废气、噪音等的处理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资源利用: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合理规划资源利用,包括土石方、水资源等的利用,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施工方案: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流程、施工方法、施工设备等,确保工程施工按照科学、规范和高效的方式进行。
在编制环境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以上依据和说明是必须考虑的要点,以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和环境保护的效果。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需要提供技术支撑文件的有关依据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需要提供技术支撑文件的有关依据一、水土保持1.《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七条: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八条: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3.《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五条: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按照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
没有能力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应当委托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机构编制。
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9号)第十二条:(一)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建设项目涉及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该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依法需要征得有关机关同意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取得该机关同意。
2.《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川环发[2008]3号)第十一条:(一)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建设项目涉及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该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依法需要征得有关机关同意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取得该机关同意。
3.《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三十二条: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场地调查与环境影响评价
场地调查与环境影响评价一、背景介绍场地调查与环境影响评价是现代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流程,也是保障环境和生态安全的必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各种规模的工程项目在不断涌现,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对场地进行必要的调查和评价能够有效保障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安全和生态保护。
二、场地调查与评价的概念场地调查是一项前期的工作,旨在对待建地的土地性质、地形地貌、地质地貌等基础条件作出评估,以便在后续的工程建设之前规划设计地形地貌。
场地评价旨在评估分析工程建设环节对周边环境、居民健康、地下水资源等的影响程度,也包括建设后环境影响和剩余风险评估等。
三、场地调查的流程1.资源调查:选定项目后,进行场地现状分析、环境风险评估等。
2.观测调查: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等。
3.实验分析:选取有代表性地点进行实验,包括土壤、水质、气体成分、废物分析等。
4.成果整理:对实验分析结果进行整理统计,补充、修订场地情况介绍等。
5.建议和处理:对场地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并给予解决方案。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1.项目立项:申请环评,明确影响范围,确认评价目标。
2.基础资料收集:进行场地现状分析、影响要素分析等,参照有关地方、国家和行业规划和标准,获取相关统计数据,获取环境保护文件的规定等。
3.环境质量评估:对环境质量进行详细评估,如大气、水、噪音、土壤等。
4.环境风险评估:对环境敏感源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如化学品、危险废物等。
5.社会影响评价:对影响接受者、公众、环境条件等要素进行评价,为预防和控制环境反响提供建议。
6.评价报告编制:汇总整理、评估结果对现场进行评价,给出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7.审核及批复: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查和批准。
五、调查与评价中的难点1.场地物质极大的多样性,定义场地影响因素比较困难。
2.难以确定影响范围和深度。
3.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究竟哪个更重要。
六、结论场地调查与环境影响评价两者对于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在实践中有着各种困难,但是始终以客观的事态和精细的评估,有方法的调查,经开发商、建筑师和营销人员确保生态、健康外,确认经济利益。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编制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依据一: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原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内容的书面表现形式,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技术文件。
在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应该全面、客观、公正,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评价内容较多的报告书,其重点评价项目可另外编写分项报告书;主要的技术问题另外编写专题报告书。
文字简洁、准确,图表清晰,论点明确,典型项目或比较复杂的项目,应有主报告和分报告(或附件),主报告应简明扼要,分报告把专题报告、计算依据列入。
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根据环境和工程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进行编写。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总体结构符合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总体结构应符合国家环评技术导则的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2、基础数据可靠基础数据是评价的基础,基础数据如果有错误,特别是污染源排放量有错误,即使选用正确的计算模式和精确计算,其计算结果也是错误的。
因此,基础数据必须可靠。
若不同来源的同一参数数据出现不同时应进行核实。
3、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合理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参数也因污染物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应具体分析,应选择模式的推导条件和评价条件相似或相同的模式。
4、结论观点明确,客观可信结论中必须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选址合理性做出明确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
结论必须以报告书中客观的论证为依据,不能带有感情色彩。
5、表达准确,篇幅合理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文字简练,篇幅不易过长。
凡带有综合性、结论性的图表应放到报告书的正文中,对有参考价值的图表应放到报告书的附件中,以减少篇幅。
6、署名符合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有评价资格证书、报告书的署名,报告书编制人员按行政总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技术审核人、项目总负责人依次署名盖章,报告编写人署名。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按现状调差及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点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和格式也有所不同。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依据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一、适用范围
按照综合性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 • 锅炉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工业炉窑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火电厂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炼焦炉执行《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水泥厂执行《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恶臭物质排放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 汽车排放执行《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摩托车排气执行《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其它大气污染物排放均执行本标准
第一节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2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制定 并公布,或经国务院批准由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环境保护规 范性文件,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细则或条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二是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某个领域而定制的条例、规定 和办法,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一、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了环评的基本原则、工作 程序、工作等级及其划分依据、主要工作内容和环境影 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要求等技术性要素,是从事环评工作 的重要技术指南。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二、技术导则的体系框架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规定了环评的一般性原则、主要内容、工作
法 律
2. 环境保护法中的规定(1979试行;1989颁布;2015现行)
3. 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颁布,2003.9.1实施)
4. 环境保护单行法
法 5.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国务院颁布) 规 6. 环境保护部门规章
生物质热电联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依据及范围界定
生物质热电联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依据及范围界定声明: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解读(一)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基础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法律基础。
该法规定了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违反该制度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专门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律,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范围、程序、内容、方法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二)相关政策与标准1、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五年规划或专项规划通常会包含对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的布局、规模和建设时序的指导性意见,这些规划都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参考。
2、环保部门发布的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标准和方法等,为项目环评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支持和操作指南。
(三)环评程序与要求1、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一般包括前期准备、现状调查、预测评价、编制报告书(表)和审查批准等步骤,每一步都有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要求。
2、根据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的特点和规模,环评报告书(表)的编制应满足内容真实、数据准确、方法科学、结论可靠等基本要求。
(四)法律责任与监管1、建设单位如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提供虚假信息,将承担法律责任,包括罚款、责令停止建设、恢复原状等。
2、环保部门负责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包括对项目环评文件的审查、对评价机构的监管、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监控等。
(五)公众参与与社会监督1、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环节,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设单位应公开项目信息,征求公众意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2、社会监督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一种有效补充,包括媒体监督、专家评议、非政府组织参与等,有助于提高环评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一、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以生态影响为主要特征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包括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地热等其他能源发电,房地产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社会事业与服务业(不包括有化学或生物实验室的学校、胶片洗印厂、加油加气站、洗车场、汽车或摩托车维修场所、殡仪馆、动物医院),水利,交通运输业(不包括导航台站、供油工程、维修保障等配套工程)、管道运输业,海洋工程(不包括排海工程),以及其他以生态影响为主要特征的建设项目(不包括已单独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格式的核与辐射类建设项目)。
以生态影响为主要特征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依据本指南进行填写,与本指南要求不一致的以本指南为准。
二、总体要求一般情况下,建设单位应按照本指南要求,组织填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设项目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需要深入论证的,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导则开展专项评价工作。
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和涉及的环境敏感区类别,确定专项评价的类别,设置原则参照表 1,确有必要的可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程度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专项评价一般不超过两项,水利水电、交通运输(公路、铁路)、陆地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类建设项目不超过三项。
表1 专项评价设置原则表注:“涉及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位于、穿(跨)越(无害化通过的除外)环境敏感区,或环境影响范围涵盖环境敏感区。
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针对该类项目所列的敏感区。
三、具体编制要求(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名称:指立项批复时的项目名称。
无立项批复则为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相关设计文件的项目名称。
项目代码:指发展改革部门核发的唯一项目代码。
若发展改革部门未核发项目代码,此项填“无”。
建设地点:指项目具体建设地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编制依据
1.4.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98)国务院会第253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5年8月29日修正);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30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7)《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8)《北京奥运行动规划》(2002年);
(9)《北京工业布局调整规划》(2000-2005年);
(10)《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3]344号);
(11)《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号);
(12)《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2005]第27号);
(13)《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发[1998]089号)。
1.4.2相关规定及政策
(1)《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办〔2004〕47号);
(2)《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3)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京环保固字[2004]328号);
(4)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关于做好工业系统第九阶段控制大气污染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京经节能环保[2003]110号)。
1.4.3技术导则、标准及规范
(1)《场地环境评价导则》(北京市环保局2008年);
(2)《场地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征求意见稿)》(北京市环保局,DBXX/ XXX-2009);
(3)《ANNEXES Circular on Target Values and Intervention Values for Soil Remediation 2000》(荷兰,2000年);
(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2/3-1996);
(5)《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350 2007);
(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B50021);
(7)《土的分类标准》(GBJ145);
(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9)《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27-2001);
(10)《地下水质量标准》(GB/ T14848-93);
(1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12)《水位观测标准》(GBJ 138-90);
(13)《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 76-1998);
(14)《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CJJ 13-87);
(15)《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16)《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