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青白玉龙首螭纹带钩的解析
从战国错金银嵌金玉铜带钩看龙纹纹饰
带钩是古代具有实用性的装饰性工具,其造型精美独特,制作工艺考究精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制作工艺的发展,价值观的改变,使得带钩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得到极大发展,带钩在此时发展到鼎盛时期。
带钩作为系束衣物的工具,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它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衣物的穿戴提供了重要的便利条件,是我国服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带钩的主要材质有三种:玉石材质、贵金属材质和混合材质。
青铜作为战国时期使用广泛的金属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青铜材质硬度大,熔点低,制作方便。
同时,青铜制作工艺在战国时期发展迅速,青铜器制作精美,价值没有金、银、玉器高昂,符合贵族阶层显示地位的需求及炫耀心理,使得青铜成为带钩制作的主要材质,被广泛使用。
现今留存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带钩,数量较多,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多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这件错金银嵌金玉铜带钩(图1)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市胡庄战国墓地。
带钩长20.3厘米,宽3.3厘米。
该带钩整体为青铜铸造,呈长牌形态,从侧面看呈“S”形,线条流畅。
该带钩使用了多种制作工艺,其造型优美,制作精巧。
钩首呈蛇状条形龙首形态,造型古朴。
钩身镶嵌有两块玉饰,上有线刻。
钩身上有五块金饰,为浮雕,造型立体。
靠近钩首部位金饰为三角形,其他四个金饰偏向方形及梯形。
四个金饰大小不同,纹从战国错金银嵌金玉铜带钩看龙纹纹饰郑州博物馆 刘 音图3图1图2饰相似。
玉饰及金饰周边使用错金银工艺,金银呈带状交替形态。
战国时期是带钩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各项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这件带钩钩首为龙首形态,使用错金银工艺,龙首两侧有两个规则圆形,为眼部,龙角变化,呈耳状,形态灵动威严(图2、图3)。
钩身使用错银工艺,镶嵌玉饰金饰周边使用错金银工艺,其上装饰勾云纹,精致华美。
错金银工艺的制作步骤有三步:第一步在成型的材料上雕刻所需的凹槽,在凹槽内进行细节加工,在带钩上绘出所需的精致纹样,根据纹样细节錾刻浅槽;第二步将需要镶嵌的金银等物加工成金银丝压入沟槽;第三步用错石在压入物及带钩表面进行磨错,将表面磨平。
首都博物馆 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
首都博物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首都博物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首博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玉器是最具中国文化特点的艺术品,它的发展历史悠久。
古人视玉为沟通人间与天界、祈吉护身的灵物神器,亦是古人等级身份的象征。
孔子认为君子必佩玉,君子的修养与品德以玉为标准,温润如玉是古代君子一生追求的人格魅力。
首都博物馆特于圆形展厅五层K厅辟出玉器展厅,展示我国古代美轮美奂的玉器艺术。
在玉器展厅共展出文物181组件,将玉器发展的基本脉络展示给参观者。
展品中有大量王公贵族墓出土的以及带有皇帝年款、刻有御制诗文的玉器。
让我们步入玉器的世界,感受玉器带给我们的深厚底蕴。
玉猪龙,新石器时期(约1万年—4千年前),北京市文物公司藏。
高16厘米、最宽11厘米、内径2.7厘米、厚2.3厘米。
玉猪龙整体呈“C”形,口微张,兽首肥大,双耳竖立,吻部前突,鼻尖以阴刻线饰多道皱纹,背部对穿双孔。
在出土和传世的此类器物中,绝大部分已发表的同形器高均在15厘米以下。
该器对研究和认识红山文化玉器具有重要价值。
(左上)玉鸟形佩,新石器时期(约1万年—4千年前),玉佩上纹饰鸟做侧身飞翔状,以简单的粗阴刻线显示出鸟的头、颈、喙、翅及尾部,鸟的胸、腹、尾有三个对钻孔。
(右上)翡翠雕龙带钩,清(1644—1911),北京朝阳荣禄墓出土。
带钩就是腰带扣,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装饰性的玩赏之物,造型趋于统一,以龙首玉带钩为主流。
明代的带钩较粗宽,清代的玉带钩质地优良,做工精细,造型及图案不拘一格,还出现了较多的翡翠带钩。
翡翠又称硬玉,清乾隆时期进贡内廷,是我国古代玉器制造业中的后起之秀。
这件雕龙带钩,质地绝佳,翠绿莹润,是翡翠带钩中的佼佼者。
此物主人荣禄为清末大臣,深受慈禧太后信任,地位显赫。
据说生前每到其寿辰,太后便会赏赐大量的翡翠珍玩,这件带钩就有可能是赏赐之物。
荣禄死后,葬于高碑店乡西花营村荣家茔地,墓中随葬大批金、银、玉器珍品。
(左下)青白玉兽首觽,明(1368—1644),北京海淀青龙桥董四墓村出土。
图释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
图释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展开全文秦代玉器出土并不太多,目前所见精品亦少,主要由玉璜、剑饰、龙佩、环、带钩等。
两汉是目前发现玉器最多的时代,其玉器丰富多彩,不仅品类繁多,而且工艺精湛。
两汉玉器的纹饰与造型艺术,有着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纹饰与造型被后世仿效至今。
如螭纹、龙纹、凤纹、熊纹、虎纹、鸟纹等,不仅有着结实的肌肉,矫健的身躯,而且其身体的扭曲游动感,是后世玉雕所无法比拟的。
白玉青龙朱雀栩紫轩藏魏晋南北朝玉器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各朝代,有着约360余年的历史,此期由于朝代频繁更迭,战事不断,政治分裂,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玉器制作从两汉的高峰跌落下来,出现了数量少,品种少,工艺简单的低潮现象。
此期纹饰明显简约,素面玉器增多,虽也有龙纹、螭纹、云纹、谷纹等纹饰,但已不似两汉时生动有力,高浮雕器物减少,多平面片状素面器,玉器抛光亦较为粗糙,白玉少见,多为青玉、青白玉,滑石器增多,以补玉料之不足。
白玉螭纹佩栩紫轩藏谷纹战国至汉代玉器装饰纹样。
形似谷粒,饱满凸出,抚之有扎手感。
制作时先以管钻钻出圆形外形,再打蒲格,再以小坨具修成谷粒形象。
南越王墓曾出土未完成的玉壁,上面还保留了这种纹饰的制作工艺,所见谷纹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阴线勾勒谷粒轮廓;一种砣成谷粒漩涡状,无阴线装饰。
后一种谷粒自然饱满,制作难度更大,立体感更强,常见于玉壁、玉璜、玉管、龙佩等玉器上。
涡纹战国至汉代玉器装饰纹样。
形似谷纹,但谷粒顶端平缓,无扎手之感,似水涡状,故称涡纹。
制法与谷纹相似,但起凸平缓,有时将顶面磨平,并以阴线勾勒轮廓,有时各纹饰间的阴线相连,常见于玉璧、玉环、玉璜等丧葬用玉及装饰用玉上。
蒲纹战国至汉代玉器装饰纹样。
系仿古人所铺席子的纹饰,以细砣碾制成三组平行交叉线,将纹饰分成一个个小六边形,使中心自然拱起,呈六边形,顶部平,一般不凸出器表。
六边形与六边形间有近似等腰的三角形,常见于玉壁,玉环等器物上。
螭虎纹螭龙纹浅谈(转载)
螭虎纹螭龙纹浅谈(转载)图1螭虎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战国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纹饰。
汉以后,螭虎使用的更为广泛。
史书记载:初,汉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
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
汉人崇尚螭虎。
班固《封燕然山铭》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
由此可知,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风范。
战国时期的玉螭:1、此期螭和整体造型,皆作扁平形而未见有立雕或半立雕器,通体除特定的器物,如冲牙等外,均呈S形弯曲的行走状,侧面身侧视,两面饰纹相同,多镂雕。
2、此期玉螭的局部器官中均作张口露齿,梳形目,头顶有较长且分叉的角和比角短并呈后飘上杨的耳,四爪足,尾上翘内卷并饰扭丝纹,形虽如虎或龙,但均无虎斑和龙体鳞纹。
3、此期玉螭上各外露于体外的器官之末端及身上的饰纹等,皆呈C字形尖卷。
4、此期玉螭纹皆或作玉器之形或作玉器辅助纹用。
两汉及魏晋时期玉器上的螭1、此期玉螭除个别外,大多数从以往的侧视形转化为正视和表现俯视能见的正面形。
2、此期螭形脑后的角一般较战国的短,有的独角饰为扭丝形,多不分叉。
3、此期螭形均四足分作有躯体的两侧,而不是战国那样四足都在身下,一侧各有两足,作爬行状而非战国时的走状。
4、玉螭纹的尾饰为扭丝形者、多为西汉物,此后渐少,并开始分叉。
5、耳两侧有毛发,目上有眉毛,东汉以后进而在身上和足间的局部都有毛纹,所饰毛纹,皆用短细且平等的成组阴线表示。
6、螭形局部增咖饰纹,如东汉始在身上有凹孔,身上有圆圈纹、竹节纹等,及至魏晋时的个别螭纹上的脑后还新出现了毛发纹。
7、此期所见螭纹除战国时常作玉璧、玉瑗等饰纹外,另增加的器物有玉贝剑饰物,玉韘、玉印、玉佩饰等。
8、此期玉螭中在战国时与玉凤复合在一起者已很少或不见,但新增加的复合纹图中见者有龙、云、鸟、熊、虎、朱雀、玄龟等。
唐、五代玉器上很少见到螭纹;此期的特征:蟠螭纹颈上有人字形纹,脊上开始有阴刻脊线,有的在腿部的关节处刻有类似云的纹饰,这种纹饰在六朝的蟠螭上已出现,唐以后的蟠螭上也有,但六朝和唐代蟠螭上的云纹只有一钩,后来的云纹则更卷曲一些。
河南博物馆院藏清代玉带钩赏析
河南博物馆院藏清代玉带钩赏析作者:袁鹏博石磊来源:《理财·收藏版》2018年第10期带钩为用于钩束腰带的器物,通常由钩首、钩身、钩钮组成。
带钩质地有金、银、铜、铁、玉等,玉带钩为其中较为珍贵的一种。
玉带钩造型优美,材质温润,玲珑别致,兼具审美价值。
玉带钩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玉带钩外形呈扁平长方体,一端为弯钩形,一端有一个纵向穿带圆孔,较为原始。
战国至西汉时期是玉带钩的兴盛期。
战国玉带钩颈短身厚长钩大钮,常见有兽头、龙头、马头、牛头、鸭头,轮廓大多没有五官,以有纹饰者为贵。
西汉时期,玉带钩因其观赏性和玉本身的德行而在贵族中普及。
《淮南子》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
”汉代玉带钩也大多数素面无纹。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是玉带钩的衰落期,这一时期玉带钩形制主要为素面琵琶形。
明代玉带钩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衰落期后进入回升期。
明代的玉带钩造型优美,技艺高超,玲珑奇巧,其功能已经由实用转为玩赏。
明清玉带钩采用的材质多样,有灰玉、碧玉、白玉、青玉、玛瑙、水晶等,形制也不尽相同,钩首有龙形、鸟形、马形,钩身有琵琶形、棒形、多棱形,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
明代的玉带钩一般有花草、动物的浮雕和立雕,明代玉带钩的龙首较元代宽短,呈方斗形,头面额际稍隆起,颈部较窄,龙首形为多,圆眼,隆鼻,张口露齿,爪呈握拳形,也称“风车爪”。
此时期带钩的钩首大,钩身呈长条形,常浮雕一螭。
螭纹头圆略长,身体较长,四肢呈腾跃状。
龙首与螭首较近者多见。
明代研磨工艺较差,底子上往往出现小波纹痕迹,虽然很光洁,但是因雕琢粗糙,而有“粗大明”之说。
清代玉带钩龙头隆起更为明显,有圆顶状的高额,龙嘴的张开程度更为明显。
龙颈狭窄,龙嘴与龙头距离很近。
螭毛发后扬,脊椎凹凸明显,张口露齿,牙齿整齐锋利,腮部有半月形凹凸纹,显示其丰满有力,是这时期螭纹的特征。
清代中晚期鼻梁深度凹入面颊,眼睛就显得凸出严重,故被称为“虾米眼”。
清代晚期,螭的两条后腿几乎在一条平行线上,螭身形象笨拙,毫无活泼生动。
一件精美的元代墨玉龙带钩
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这件元代墨玉浮雕苍龙教子纹龙首带钩是原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2016年8月合并到河南博物院)于20世纪70年代收购的一件元代玉器珍品,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并收录在《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三十年集珍》一书中,此书收录了自建店以来30年期间陆续从民间流散文物中收集的数十件精品。
本文所详述的为其中一件。
这件墨玉浮雕苍龙教子纹龙首带钩通身长18.3厘米,高3.5厘米。
年代定为元代,经过研究其工艺以及形制,最终判断为元代早期。
元代不论是出土器物还是传世作品中,玉带钩都是比较多见的一种,这是因为元代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国家,蒙古族人历来喜欢穿袍服,袍服腰间需要束带,帝王或是大臣显贵们就用环、钩、扣等束衣,所以元代玉带钩就比较多见。
与我国各地出土的几件玉带钩来对比:《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十五卷收录的甘肃漳县徐家坪元代汪世显家族墓葬群出土的螭纹螭首玉带钩长12厘米,高2.5厘米。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十四卷收录的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刘达墓出土的螭纹龙首玉带钩长11.5厘米,宽3.1厘米。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十四卷收录的陕西省西安市小寨瓦胡同村出土的螭纹龙首玉带钩长14厘米,宽4.8一件精美的元代墨玉龙带钩李 慧编辑|薛续友****************图1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厘米。
还有更小的,长度仅5.8厘米,这当中最长的是14厘米。
而传世玉带钩中也很少见到这样大尺寸的玉带钩。
这件墨玉浮雕苍龙教子纹龙首带钩,与众多的传世及出土玉龙钩相比,形体硕大实属罕见,是众多藏品中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元代玉器多见形体大的器物,从这件玉龙带钩身上可见一斑。
这件玉龙带钩是民间流散的传世器物,如何鉴定它为元代早期的作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琵琶形钩身及周边边缘凹槽带钩钩身为琵琶形,琵琶形的钩体边缘打挖有规整的凹槽,辅以钩身正面紧挨凹槽的一圈减地阴刻线,凹槽及阴刻线绕琵琶钩身边缘一周,一直到钩首龙头的长鬣前飘的地方。
驻马店市博物馆藏玉器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驻马店市博物馆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唯一一座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现馆藏玉器有玉璧、玉环、玉佩、玉杯等,具有一定研究和鉴赏价值,今选一二,略作介绍。
驻马店市博物馆藏玉器赏析董亚梅图1:谷纹青玉璧编辑|朱慧敏*****************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玉璧早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就已出现,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无法比拟的。
玉璧用途广泛,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礼器,二是佩玉,三是用于礼仪或作为馈赠品,四是用作随葬用品。
玉璧居玉器“六瑞”之首,深受人们喜爱。
《说文·玉部》云:“璧,瑞玉。
圜也。
”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时期普遍使用,一直沿用到汉代。
最初用作装饰品,功能逐步延伸成为身份地位、财富实力的象征,并最终成为祭祀礼天的祥瑞之物。
汉代,随葬玉璧作为灵魂升天的中介,使玉璧的利用价值达到了顶峰。
玉璧的好是死者升天的通道,希望灵魂由地下通过璧孔得以升天;谷纹也具有帮助死者灵魂升天的功用。
谷纹青玉璧(图1)战国,上蔡县文物管理所移交,直径15.5厘米,厚0.6厘米,重240克。
礼玉。
青色玉质,取材硕大,雕刻精美。
两面抛光,正面内部每一个凹线菱形纹内都雕刻有一个谷纹,排列整齐有序;内外缘各阴刻弦纹一周,背面光素无纹。
葬玉是古代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殓葬玉器。
其主要形制有玉琀、玉塞、玉握、玉瞑目、玉衣等。
借助玉之灵性以防尸腐,这种观念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经过漫长的演变,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丧葬用玉的制度。
图2:玉蝉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玉蝉(图2)汉代,确山县古城乡征集,长5.9厘米,宽2.6厘米,高0.6厘米,重18克。
葬玉,玉琀。
青白玉质,呈扁平片状,边沿薄中心厚,通体光素无纹。
双目外突,尾翅尖锐、突出体外,背腹部都下刀。
宋至清末龙首玉带钩
03
龙首玉带钩的文化内涵
龙文化的体现
龙的形象
龙首玉带钩以龙的形态为装饰 ,充分体现了龙在古代中国文
化中的重要地位。
龙的象征
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皇权、尊严 和力量,龙首玉带钩作为身份和地 位的象征,体现了拥有者的权威。
龙的神话传说
龙在神话传说中具有神奇的能力和 地位,龙首玉带钩的设计灵感来源 于此,寓意着拥有者的神奇力量和 崇高地位。
玛瑙
用于制作带钩的装饰材料,可增加带钩的 硬度并呈现出美丽的纹理。
琥珀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常被制成带 钩的吊坠或配饰。
制作工艺
01 雕刻
带钩的主体部分使用雕刻工艺进行造型,包括浅 浮雕、高浮雕、透雕等技法。
02 镶嵌
使用金、银、珠宝等材料将带钩的表面装饰得更 加华丽。
03 抛光
使用磨石、蜡等材料对带钩表面进行抛光,使其 表面光滑如镜。
当代创新发展
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当代的设计理念和制作技术,对龙首玉带钩进行创新发展 。推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使龙首玉带钩这一文化品牌焕发新的活力。
龙首玉带钩的市场行情与展
05
望
市场行情
01 龙首玉带钩在近年来逐渐受到藏家关注,市场价 格稳步上升。
02 精品龙首玉带钩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屡创新高 ,备受瞩目。
龙首玉带钩的历史背景
01
宋代
宋代龙首玉带钩的雕工精细,动物形象更加生动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02
清代
清代龙首玉带钩在工艺上达到了高峰,许多作品 成为传世之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02
龙首玉带钩的种类与工艺
制作材料
和田玉
带钩的主体材料,具有温润细腻的质地和 柔和的色泽。
清代龙首玉带钩的特征
清代龙首玉带钩的特征
清代龙首玉带钩的特征通常表现为精美的工艺和寓意丰富的纹饰。
具体来说:
1. 材质:清代的玉带钩多由高质量的玉石制成,如和田青白玉,其玉质细腻温润。
2. 造型:带钩一般雕刻成龙首形状,有的设计为“苍龙教子”造型,上部老龙回首注视其子,形成腰带前钩。
有的则是长条形,雕刻一龙首,双角微微突出,眼神偏向两旁,腹上有一小螭(传说中的龙子)爬行。
3. 纹饰:带钩正面透雕螭龙爬行,口中衔以灵芝;背面浮雕牡丹纹或其他吉祥图案,如云纹等。
有的在龙首上琢雕立式蟠螭纹,螭首上扬,身躯扭转呈S形,动感十足。
4. 尺寸:清代龙首玉带钩的尺寸各异,有的通长可达13厘米,宽2.6厘米,厚2.7厘米。
5. 功能与寓意:玉带钩不仅是实用的服饰配件,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
例如,“祥龙教子”和“带子上朝”的图案多寄望子承父业,同掌权力。
综上所述,这些玉带钩不仅在材质上讲究,而且在设计和制作上都体现了清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它们通常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收藏家们喜爱的艺术品。
历代玉带钩的发展与演变(大全)
历代玉带钩的发展与演变(大全)在时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远看头,近看脚,不远不近看中腰。
”曾几何时,满大街晃眼的“爱马仕”和“LV”腰带标志一度火爆。
如今的奢侈品你有钱就能买,古代的富贵和时尚可不仅仅是有钱那么简单。
那么,中国古代的男子如何在腰上“炫富”,而且还炫的有身份、有品位呢?这就得提到古人腰间的潮流——带钩。
带钩是以钩连腰带的,由钩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柱和钩纽等组成。
因在古墓出土的带钩上着有“钩”的器名。
在新石器时代曾有玉带钩出土,大多出于人骨架下肢部位。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一件玉带钩,是迄今时代最早的玉带钩。
玉带钩良渚文化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余杭市瑶山7号墓出土商周时期的腰带多为丝帛所制的宽带,《诗经·曹风》云:“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郑笺:“谓素丝大带,有杂色饰者。
”大带又名绅带,《礼记·玉藻》说绅带的长度“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
绅即丝带束紧腰部后下垂的部分。
女子的腰带也用丝质,下垂部分名襳褵。
鸭首形玉带鐍春秋现藏于宝鸡市考古队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墓出土西周的晚期至春秋的早期,华夏民族采用铜带钩固定在革带的一端上,只要把带钩勾住革带另一端的环或孔眼,就能把革带勾住。
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美观,所以就把革带直接束在外面来了。
文献记载春秋时齐国管仲追赶齐桓公,拔箭向齐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躲过了这场灾难,后成为齐国的国君,他知道管仲有才能,不记前仇,重用管仲,终于完成霸业的故事。
鸟首形玉带钩春秋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春秋晚期的墓葬中,玉带钩、铜环与玉瑗、玉璜和其他玉饰组成的佩饰同出。
战国时期的带钩造型变化较多,材质高贵,工艺精美,制作十分考究。
体积大者长20厘米左右,小的仅4、5厘米,常见的尺寸一般在10厘米左右。
钩身多作窄长条形,侧视钩身弯曲呈“S”形。
常见的有四种样式:第一种作水禽形,钩体似鸭腹形,鸭嘴形钩首,钮近尾端,大多数素面,也有雕刻涡纹、方格网纹、谷纹的。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古玉精品赏析——建议收藏作为资料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古玉精品赏析——建议收藏作为资料刘贺作为一个当过诸侯王、做过大汉天子,最后又被贬海昏侯的特殊人物,其陪葬品很有意思,没有黄肠题凑,却有大量的黄金、铜钱,可谓富可敌国;没有金缕玉衣,但有许多精品玉器,也算没有白当一回皇帝和诸侯王了。
本文分享一组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精品古玉。
一是海昏侯墓出土的玉佩。
海昏侯墓出土的玉舞人佩、玉韘形佩,件件都是精品。
海昏侯墓出土战国玉舞人佩这件海昏侯墓出土的战国玉舞人佩,高9.3厘米、宽3厘米、厚0.4厘米,和田白玉材质,局部有淡黄色沁,通体玻璃光,典型的战国晚期风格,与汉代玉舞人明显不同。
海昏侯墓出土龙凤螭纹韘形佩这件海昏侯墓出土的龙凤螭纹韘形佩,高9.8厘米、宽7厘米、厚0.6厘米,和田白玉材质,局部有灰黑色有机沁。
海昏侯墓出土龙螭纹韘形佩这件海昏侯墓出土的龙螭纹韘形佩,高11厘米、宽8.3厘米、厚0.5厘米,和田白玉材质,绺裂处有淡黄色沁。
二是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带钩。
海昏侯墓出土的两件玉带钩十分精美。
海昏侯墓出土龙螭纹玉带钩这件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带钩,长13.2厘米、高4.5厘米、宽1.5厘米,和田黄玉质。
海昏侯墓出土铁芯玉带钩这件海昏侯墓出土的铁芯多节龙首玉带钩,长9.9厘米、高2.5厘米、宽1.6厘米,由四个部分组成,钩身为一节白玉髓、两节和田白玉,钩纽为一块和田白玉。
类似器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三是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印。
海昏侯墓出土的刻有印文的两方玉印,是印证墓主身份之物,这两方玉印彩用和田白玉雕刻而成,体量较小但却不失精美。
海昏侯墓出土龟纽“大刘记印”玉印海昏侯墓出土龟纽“大刘记印”玉印这件海昏侯墓出土的龟纽“大刘记印”玉印,印面为正方形,边长1.8厘米,高1.64厘米,和田白玉材质。
海昏侯墓出土螭纽“刘贺”玉印海昏侯墓出土螭纽“刘贺”玉印这件海昏侯墓出土的螭纽“刘贺”玉印和田白玉材质,钱面为正方形,边长2.13厘米、高1.57厘米。
四是海昏侯墓出土的玉璧玉环。
玲珑束腰间——河南博物院藏明清玉带饰赏析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国家,中国人自古尚玉、琢玉、藏玉。
从原始社会出现到清代,玉器受到各时期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社会生活、使用风尚、审美观念等多方面影响,经久不衰,形成独特的玉文化。
佩饰玉是随身佩戴之物,是具艺术价值的玉器门类。
佩饰玉品类较多,其中玉带饰作为服饰上腰部装饰,功能性、观赏性兼具,由可穿系的带子与带钩、带扣、带板等组合使用,出现时间较早、演变有序、制作精美,使用数量和制作精美程度体现了身份尊卑与阶级地位,是佩饰玉的重要品类。
河南博物院藏玉器品类齐全,玉带饰藏品较丰富,本文在梳理我国玉带饰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选择明清时期精美者述析。
玉带饰概述古代先民重视腰间束具,发明了带装饰的腰带,最早的束腰方式是结绳系带,汉晋之际逐渐出现了革带和丝绸制成的腰带,也称为鞓,经发展演变,逐渐近似今天的腰带。
腰带和带饰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具有礼仪性质,能明尊卑、别上下。
带饰从材质上分为金、银、铜、玉、石等,尤以玉饰最受到重视,出土和传世数量众多。
玉带饰大略玲珑束腰间——河南博物院藏明清玉带饰赏析河南博物院 张 滢图1 战国晚期鎏金嵌玉银带钩图2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玉带分为三种:带钩,最早系带用,后逐渐被带扣取代。
带扣,用来扣合带子两端。
玉带,分三部分,一是带銙,又称为带板,是穿缀在带上的玉片饰物,有长方形、正方形、桃形;二是带有环的带穿,又称提携;三是穿缀在带子两端的尾。
1.玉带钩带钩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结构有钩头、钩体、钩纽三部分,钩首用于连接,钩纽起到固定作用,侧视形制为“S”形,质地有金、银、铜、铁、玉、石、骨等。
玉带钩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因材质温润更为人喜爱。
根据科学考古发掘,最早的带钩发现于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在浙江余杭地区反山、瑶山、桐乡出土数枚玉带钩,形制都为一端有一横穿圆孔,另一端有弯钩状扁方孔,可以说是带钩的雏形。
良渚文化玉带钩出现以后,并没有在更大范围使用,中原地区仍使用结绳系带并随身携带类似锥子的觹解开带子。
古代带钩赏析
古代带钩赏析江苏镇江 刘丽文带钩是束腰皮带的挂钩,其结构为钩首、钩体、钩钮,基本形制侧视为横S形,钩体中部或下端有钩钮。
其用法是将钩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
最早见于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带钩,春秋战国使用较广泛,流行于各地。
汉代是带钩制作、使用的鼎盛时期,六朝、唐代墓葬中见有带钩,宋代带钩多见传世品,出土器不多,其风格特征有前朝遗风,元、明、清大多为传世品,其时带钩的实用性已经退化,主要以把玩观赏为主,选料比较考究,钩头与钩体精雕细刻,常镂雕龙、异兽等,十分生动。
镇江博物馆馆藏古代带钩主要为汉到明清时期,材质有青铜、玉、翡翠、瓷、木等。
其总体特征为动植物造型,钩首大多为龙头形尤以教子升天组合最为流行。
现就主要的作一介绍。
23 1. All Rights Reserved.汉代时期汉代时期青铜器制品在生活中使用减少,但青铜带钩数量较大,其造型也较丰富。
如丹阳县大泊公社瓜渚大队东汉墓出土永元十三年银地鎏金铜带钩,整体呈横S形,钩首为龙头,钩颈较细,钩体为弓形,钩钮位于钩体中部的背面,钮柱为圆柱形,钩钮扁圆,面平。
钩体正面阴刻云龙纹,背部刻“永元十三年五月丙午日钩”。
长12厘米(图1)。
高淳废品站收购一件东汉鎏金铜带钩,整体呈横S 形,钩首为龙头,钩颈较细,钩体为弓形,钩钮位于钩体中部的背面,钮柱为圆柱形,钩钮扁圆。
整器素面无纹饰。
通长11 厘米(图2)。
溧水洪兰公社立新大队出土1 件东汉铜带钩,整体琵琶形,钩头较小,短颈,钩体较宽,钩钮位于近尾处背面,钮柱为圆柱形,钩钮扁圆。
整器素面无纹饰。
长9.7厘米,宽0.9厘米(图3)。
长岗村索普工地东汉墓出土2件铜带钩,1件为鸭形铜带钩,钩首为鸭头,长颈,鸭首回钩,钩体为椭圆形鸭,钩钮位于近尾处背面,钮柱较高,钩钮扁圆。
全器素面。
造型简洁,形态夸张。
长3.5厘米,宽1.2厘米(图4)。
另1件为龙首鸟身铜带钩,钩首为龙头,细钩颈,钩体为鸟身,做展翅状,上为卷云纹,纹饰精细,钩钮位于近尾处背面,钮柱较矮,钩钮扁圆。
清代带钩鉴赏
清代带钩鉴赏带钧是古代达官贵人用于束腰、钩挂衣领的饰物。
带钩的结构由钧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柱和钩纽等组成。
据考古资料显示,远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服饰中已经使用了带钩。
带钩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物,带钩的用料十分丰富,有金、银、铜、铁、玉、翠、玛瑙、骨木牙雕、瓷石琉璃等多种多样,但最为珍贵的仍属玉质带钩。
带钩,一言以蔽之,是古代达官贵人用于束腰、钩挂衣领的饰物,带钩的结构由钩首、钩颈、钩体、钩而、钩尾、钩柱和钩纽等组成,基本形状为“S”形。
钩体中部或下端有钩纽,用于固定饰物的一头,上端的钩首,钩挂饰物的另一头。
据考古资料显示,远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服饰中已经使用了带钩。
因在古墓出土的带钩上著有“钩”的器名,所以带钩可以说是一种自铭器物。
带钩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物,所以选材造型、工艺十分考究,概括起来有铸造、锻造、焊接、模锻、鎏金鎏银、错金错银、包金包银、雕刻、镶嵌、彩绘。
一件精美的带钩,要用十几种材料,几上道工序,十几种工艺才能完成。
带钩的用料十分丰富,有金、银、铜、铁、玉、翠、玛瑙、骨木牙雕、瓷石琉璃等多种多样,审美、收藏的价值都很高。
玉器的各种加工工艺在带钩中都有反映,其中玉质带钩反映了玉器制作的各种工艺技法。
在诸多材质的带钩中,玉带钩数量最大,品种最多,流传时间也最长。
玉带钩所用玉料品种很杂,有和田玉、蓝田玉、南阳玉、岫岩玉等等,但主要是以新疆和田白玉、青白玉为主。
从西周到宋元明清,玉制带钩几乎与中国玉器是同步发展的。
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期、西汉时期的鼎盛期、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时期的衰落期后,到了元明清三代,玉带钩的制作开始回升,出土和传世的数量均很多,并且都造型美观,技艺精湛,玲珑奇巧,异彩纷呈。
这时玉带钩的用途已由实用性逐渐转向了玩赏性。
发展至清代,玉带钩不仅数量多,其形制也更加复杂,大量使用了花草动物造型的浮雕、透雕技法,纹饰构图更加活泼多变。
北京艺博的清代玉带钩
带钩本为古人用来钩系束带的腰带头,考古发现表明,它也用于勾挂佩物,并在明清时期逐渐脱离实际用途,成为玩赏品。带钩的质地繁多,有金、银、铜、铁、玉等。玉质带钩最早见于良渚文化中晚期,整体呈长方形,一端有两面对钻的穿孔,另一端琢成弯勾状。商、西周时期未见玉带钩出土。春秋晚期的玉带钩数量也很少,其钩首已独立出来,但不具备钩钮。战国至汉代是玉带钩发展的兴盛时期,造型多样,有禽鸟形、长条形、多节形、四棱体形、琵琶形、异形等多种造型,其中琵琶形玉带钩对后代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玉带钩的发展进入低谷。宋代玉带钩以仿古玉器的面貌出现,元代继承这一传统,把玉带钩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明清玉带钩的出土有一定数量,但大量的还是传世品。
第二,带钩的造型以龙首螭纹带钩为主,钩首为龙首,钩腹一般镂雕螭纹,钩体一般呈厚薄较为均匀的条状板块,显然是延续了明代玉带钩的主体形制,偶见钩背带卷勾或长方穿的形制。此外,还有螳螂形带钩,但钩体近钩首部较明代要粗些。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笔者见到的明代出土玉带钩,螭口皆不衔灵芝草,而馆藏清代玉带钩中既有螭口衔灵芝草的,也有不衔灵芝草的,这个现象是否有断代方面的意义,还需要更多资料的支持。
兽首纹玉带钩
馆藏兽首纹玉带钩共8件。从兽首的题材看,有马首、龙首等,以龙首居多。
一、马首纹玉带钩 l件。白玉质,光洁莹润。带钩的钩首为马首形,马首与钩体的夹角很小,钩腹部上凸明显,若螳螂肚状,饰三道凹弧面,钩钮极矮,在钩体靠近尾部三分之一处,钩尾触地。马首的面部较长,以单阴线示口,两小孔示鼻孔,阴线刻梭形目,脑后剔地阳起一缕缕鬃毛,但无细部刻划,鬃毛左右作两部分,略显生硬(图十)。
B型,1件。白玉质。钩体两侧呈节状,钩尾上卷,钩背凸雕一蘑菇形钮,钮两侧琢成对称的卷勾状。龙首头额部块状隆起,其上阴线刻纹,圆目突起,与阴线刻的粗眉连成一根柱状;棍状耳琢出小耳窝,两腮部减地阳起两块肌肉;嘴部两侧对钻一孔,龙角高凸,V形后展,末端向两侧卷曲。钩腹浮雕两螭,一螭在前,做回首状,圆头圆眼,四肢关节处减地阳起卷云纹;另一螭显得瘦小,头触及前一只螭的胯部(图八)。在形制具有典型清代风格,但纹饰或有汉代遗风。如河北邢台市北陈村刘迁墓出土的玉带钩,钩腹上浮雕两只螭纹。
龙首纹玉长管
龙首纹玉长管
徐曙
【期刊名称】《《杭州文博》》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龙首纹玉长管(图1、2)出自瑶山遗址2号墓。
这是一个高等级的贵族墓,墓主拥有玉综和玉钺,随葬品数量多达190件。
这件龙首纹玉长管呈米黄色,长6.75厘米,直径1.4厘米,孔径0.5厘米。
与其它素面玉管不同,这件玉长管的表面雕琢着精美的龙首纹。
纹饰由两道凸弦纹分成上中下三组,上面两组的龙首形态基本完整,下面一组却只有龙首的上半部,下半部可能被裁割掉了。
【总页数】2页(P90-91)
【作者】徐曙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8
【相关文献】
1.都江堰,穿越千年的生态启示录——“玉渊六人谈”主题系列沙龙首期活动纪实[J], 安天杭
2.玉铁线官田顶隧道洞口软弱围岩长管棚施工技术 [J], 马辉山
3.一件青白玉龙首螭纹带钩的解析 [J], 穆朝娜
4.定窑白釉牡丹纹龙首注壶 [J], 杜会平
5."玉葵乳鼎"的筋纹之美与艺术特征探析 [J], 刘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玲珑奇巧 温润有方
玲珑奇巧温润有方作者:王雪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02期摘要:玉带钩兼具装饰与实用的功能,造型多样,玉带钩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初始期、发展期、鼎盛期、回升期四个时期。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玉带钩几十余件,年代以战国及清代时期的居多,这些馆藏的玉带钩大都选料上乘,纹饰精美。
关键词:玉带钩;钩头;龙首;苍龙教子带钩古称“犀比”,是古人革带连接所用的挂扣。
革带是古人腰带的一种,多以生革制成,故称为革带。
革带质地生硬厚实,使用时需借助带头将首尾两端扣连,为方便使用,带头通常被制成钩状,即为带钩。
带钩兼有实用与装饰双重功能,材质丰富,以青铜铸造居多,也有以金、银、铁、玉等制成的。
其中,玉质带钩是较为珍贵的一类,早期一般只有贵族才能拥有和使用。
玉带钩一般由钩首、身、钮三部分组成,钩首位于器之一端并向上弯曲成钩,钩身正面为钩面,多有纹饰,钩身一般有一钮[1],纹饰以兽纹、龙纹、虎纹、蟠螭纹、鸟纹、卷云纹、几何纹等较为常见。
带钩的起源与服饰有直接关联,起初是作为实用品出现的,原有的革带为皮质,质地坚硬,不易解开,带钩应运而生。
关于带钩的出现,国内外考古学界都有过一些研究,其使用方法一般是先将钩钮揿入右手一端的带孔,钩首向外,然后以钩首勾联左手一端革带的带孔,便完成了固结腰带的过程。
带钩的用途目前已知的有束带、佩器、佩物、佩饰四种[2]。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君子比德如玉”“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观念,佩玉成为君子的象征,也是权力的象征。
玉带钩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初始期、发展期、鼎盛期、回升期四个时期。
可能是初始期的玉帶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整体以修整好的长方玉块钻琢切磨而成,是古玉带钩制作的初始状态。
夏商周时期的考古挖掘未有玉带钩出土,也没有传世玉带钩的实物。
春秋至战国时期是玉带钩发展的成熟时期,《左传》中有“置射钩而使管仲相”成就了齐桓公的千古霸业的记载。
战国时期玉带钩已形成了钩首、钩身、钩钮的基本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厘米 , 2 厘米。整体呈琵琶形 , 厚 . 8 钩首较为 扁平 , 钩颈 弧度 较大 , 腹宽 大 , 钩 钩身较 厚 , 钩
钮 呈 中间 穿孔 的梯 形 , 即所谓 的桥形钮 , 钩首
几乎与钩体平行 ,钩首与钩腹高浮雕螭纹的 头部距离不太远也不太近 , 较为适中。 类似造型的玉带钩见于江苏无锡元代钱 裕墓 出土的青 玉莲荷纹带钩【 长 7 ” , . 4厘米 , 宽2 厘米 , 琵琶形 , 钩首椭 圆扁平 , 钩钮呈中 间穿孑 的梯形。但是它的钩首上昂 ,与钩体 L
两股下 垂 。钩腹 高 浮雕螭 纹 , 匍匐 状 , 面部 方
折, 眉布于直鼻两侧 , 并上弯至额 ; 额部较宽 , 阴线刻 “ 字 ; 王” 双耳较大 , 耳尖向下 , 棒形发
弯转肩头 ; 螭的肩部与胯部较宽 , 背部 阴刻
与西安南郊电子城元墓 出土的青玉龙首螭纹 带钩具有很多的共性 , 如龙首的整体形状 、 五
官多 以 阴线刻 表现 、 口部 特 点 、 纹 的造型 有 螭
一
些 细部 特征 等 。 当然 也有 些许 差别 ,如 馆
藏玉带钩的龙角上未见阴刻“ 字形纹 , 丰” 螭 纹为 阴刻单脊线而非双脊线 , 龙首与螭首相 对而非相背。但这些细节上的差别显然无法 掩盖它们的诸多共性 。 ( )工艺 。馆藏 玉带 钩在 雕 琢工艺 上运 3 用 了浮雕 、 阴线刻和减地 阳起等技法 , 但我们 要关 注的是这件玉带钩上的时代特征。钩背 上 螭纹 的颈 肩部 、后 腿 与螭身 的接 合处 均施 以重刀 , 给人 以将要断开的感觉 , 棒形发与身 体的接合处程钻一孔 , 孔缘钻痕明显 , 不加打 磨, 而且这件带钩抛光也不强烈 , 这些都体现 了元代玉器的特点。比如 ,陕西西安南郊何 家村出土 的圆形螭纹牌删 的螭纹 , 上 在脖 颈 、
2 1. 0 3 1
一件舂 白玉龙首螭纹带钩的解新
文曲. .一
一
件青 白玉龙首螭纹带钩 的解析
穆 朝 娜
( 北京艺术 博物 馆 , 北京 100 ) 00 9
【 关键词 】 元代 ; 玉带钩 ; 造型特点 ; 用方式 使 【 摘
黼
要】 通过与近些年来新 的出土资料 的比对分析 , 本文 对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的一件青 白玉龙 首螭纹
腿根 部 位可 以看 到下 刀很 重 , 乎要 刻断 ( 似 图
l9 5
() 2纹饰。馆藏玉带钩的钩首为龙首 , 龙 的面额部平坦不起凸 ; 阴线刻双 目近菱形 , 减
地阳起 的双眉作对称弯曲 , 末端若逗点状 ; 直
鼻两侧刻鼻孔 ; 双耳连接呈 U形 ; 双角并排 后 展 , 末 端 分 叉 ; 角 之 下 阴线 刻 毛发 分 近 双
形 成较 大 的夹角 。钩首 与钩腹 高 浮雕 花纹 的 距 离适 中( 图二 ) 。
青 白玉龙首螭纹带钩( 图一 )藏 品账 目据以 , 前的鉴定意见 , 把这件玉带 钩标为明代 。根 据近年来 的出土资料 , 笔者认 为这件玉带钩 的年代有必要重新考量 , 同时对这件玉带钩 ( 以下简称为馆藏玉带钩 ) 的使用方式和相关
状况也在逐步好转 。顺应这一趋势 , 我们有
必要接纳和吸收新 的出土资料 , 并借助这些 标 准 器 , 新 审 视 馆藏 玉 器 中的某 些 鉴 定 结 重
论, 推进相关器物 的研究 , 为更好 地展示馆
藏 玉器打 下坚 实 的基础 。 在 北 京艺 术 博 物 馆馆 藏 玉器 中 , 一 件 有
与江苏无锡钱裕墓 出土的青玉莲荷纹带钩有 区别 的地方 , 却与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青玉 子母 螭 纹 带 钩存 在 共 性 , 之 亦 然 。这 种 现 反
象进 一 步 说 明 , 藏 玉带 钩 在 造 型 上具 有 元 馆 代 的风格 。
通过 上文 的描 述可 以看 出 ,馆藏 玉带 钩
~
件青 白玉龙首螭纹带钩的解新
图一 馆藏 青白玉龙 首螭纹 带钩
图二 无锡钱裕 墓出土的青 玉莲荷纹 带钩
甘 肃漳 县元 汪世 显 家族墓 出土 的青玉 子 母 螭纹 带钩 与馆 藏玉 带 钩也具 有 可 比性 。这 件 玉带 钩长 1 厘 米 , 2 琵琶 形 , 钩首扁 平 , 几乎
形 双 目;吻 部 阴线刻 上下 排牙 ,侧 面对钻 一 孔 , 示 口腔 ; 耳 连接 呈 u形 ; 角平 行 后 表 双 双 展, 角根 部 阴刻 “ ” 丰 字形 纹 ; 短发 分 两股列 于
与钩体平行 , 钩首与钩体之间的垂直距离很 小。但是它的钩钮为圆形 , 钮柱较矮 , 钩首与 钩腹上的高浮雕螭纹距离较远 。
颈部两侧 。钩腹高浮雕一螭, 螭首面部方折 ,
棒形发弯转 , 螭背阴刻双脊线和肋骨线 , 四肢
胫 骨 阴刻 胫 毛 ; 口衔 灵 芝 , 头 与龙 首 相 螭 螭
背[ 3 1 。
通过 比较可以看 出, 馆藏玉带钩与上述 出土 的元 代 玉 带 钩存 在 着 较 多 的共 性 , 整 如 体为琵琶形 、 钩首扁平等。而且 , 馆藏玉带钩
带钩的年代进行 了重新考订 , 同时就这件 玉带钩的使用方式和相关文化背景做 了 步探讨 。 初
中 国古 代 玉 器 的断 代 , 在 着 阶段 性 的 存
文化 背景 进行 简单 的讨 论 。
一
不平衡现象。唐代 以前的玉器 , 由于出土数 量较多 , 年代序列梳理得 比较 清晰 , 以传 所 世玉器的断代有较为充分的对 比资料。而唐 代以后的玉器 , 由于出土数量相对不足 , 使得
,
近 些 年 随着 发 掘 出 土玉 器 的不 断积 累 , 这一
、
年 代 的界定
通过与出土的元代玉带钩在造型 、纹饰 和工艺方面 的比较 , 我们大致可 以界定馆藏
玉 带钩 的年 代 。 ( ) 型 。馆藏 玉带 钩长 1. 米 , 4 1造 42厘 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