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与“媳妇儿”考释

合集下载

常用称呼一览(完整版)

常用称呼一览(完整版)

常用称呼一览(完整版)称祖父:爷爷。

称祖母:奶奶。

称外祖父:外公。

称外祖母:外婆。

称父亲:爸爸。

称母亲:妈妈。

称夫之父:公公。

称夫之母:婆婆。

称妻之父:岳父。

称妻之母:岳母。

称父之兄:伯伯/伯父。

称伯之妻:伯娘/伯母。

称父之弟:叔叔/叔父。

称叔之妻:婶婶/婶娘/婶子。

称父之姐、妹:姑姑/姑妈/姑母。

称姑之夫:姑爷/姑父/姑爹。

称母之兄、弟:舅舅/舅爷/舅父。

称舅之妻:舅妈/舅娘/舅母。

称母之姐、妹:姨妈/姨娘/阿姨。

称姨之夫:姨父/姨爹。

称夫:老公。

称妻:老婆。

称同一血亲下年长于自己的男性:哥哥。

称兄之妻:嫂嫂/嫂子。

称同一血亲下年幼于自己的男性:弟弟。

称弟之妻:弟媳/弟妹。

称同一血亲下年长于自己的女性:姐姐。

称姐之夫:姐夫。

称同一血亲下年幼于自己的女性:妹妹。

称妹之夫:妹夫。

称己所出之男性:儿子。

称子之妻:媳妇。

称己所出之女性:女儿。

称女之夫:女婿。

称兄、弟之子:侄儿。

称侄之妻:侄媳。

称兄、弟之女:姪女。

称侄女之夫:姪女婿。

称姐、妹之子:外甥。

称外甥之妻:外甥媳。

称姐、妹之女:外甥女。

称外甥女之夫:外甥女婿。

称子之子:孙子。

称孙之妻:孙媳。

称子之女:孙女。

称孙女之夫:孙女婿。

称女之子:外孙。

称外孙之妻:外孙媳。

称女之女:外孙女。

称外孙女之夫:外孙女婿。

前身:爸爸的前身是:阿爸。

妈妈的前身是:姆妈。

公公的前身是:阿公。

婆婆的前身是:阿婆。

姐姐的前身是:阿姊。

弟媳的前身是:弟妇。

老公的前身是:汉子。

老婆的前身是:婆娘。

儿子的前身是:息子。

女儿的前身是:息女。

媳妇的前身是:子妇。

释疑:1.中华民族传统称谓体系三大基本原则:①.简称不得更改全称的含义!简称之义来源于全称。

因而简称之义必须与全称之义保持绝对的一致性!否则,简称将失去存在的合法性!②.借义称不得替代本义称!由本义称所借出的借义称,不得替代该本义称自己!③.依附称的含义本身不具有可改动性!依附称之义源出于它所依附的原生称。

若要改动依附称的含义,必须先行修改它所依附的原生称的含义!而当它所依附的原生称的含义发生改变时,其义随之改变!2.外公、外婆与姥爷、姥姥的区别。

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

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

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权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中国是一个称谓语大国,这些称谓语主要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

而夫妻间的称谓语是亲属称谓语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到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性别歧视到基本平等,由规矩含蓄到自由活泼;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社会发展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

关键词:夫妻;称谓语;流变;原因H127.3A1006-026X(2013)03-0000-0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尤其是称谓语又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彼此交谈时,我们之间的关系及我们对交谈者所持的态度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所选择的称谓形式。

”(Frank Anshen,1983:51)可见称谓语对能很好的反应交谈者之间的关系,当然夫妻间的称谓语也能反应夫妻间的各种感情。

然而从古到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发展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等。

一、古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子是顶天立地闯天下的男子汉,在家是顶门立户的一家之主,所以被尊为“夫”“丈夫”“郎君”“官人”“相公”“掌柜的”“老爷”“所天”“君”等等;而女子却被置于家庭内部,被认为是“女正位乎内”(《易经》),所以被称为“内人”“内助”“内舍”“室人”“家室”“床头人”“脚头妻”等等。

如《礼记?檀弓下》“今及其死也,朋友朱晨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

”如果是妾的话还要再降一等,叫作“偏房”“二房”“侧室”等。

若是后娶的妻子,则称“继室”“填房”。

总之,古代的妻子总是逃不出“内”“房”“室”等男权社会为女子设计好的藩篱。

在古代,男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时,总是带有一些性别歧视在里面,如称妻子为“贱内”、“敝房”“贱累”“家累”“荆人”“寒荆”“拙荆”“荆妻”“贱荆”“荆钗”等等。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方言对“妻子”的称谓素材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方言对“妻子”的称谓素材

山西方言对“妻子”的称谓山西方言中,对“妻子”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老婆、婆姨、婆娘、女人、媳妇、女妗、家里、家里人。

按照其形成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类:直接称呼、指代称呼、转义称呼。

直接称呼的有:老婆、老婆们、婆姨、婆娘、媳妇,其中以“婆”为核心的“老婆”、“婆姨”等称谓最为常见,几乎每个地区都可以见到。

这些称谓多为背称。

如:这是二狗的婆姨。

一般不用于面称。

指代称呼的有:家舍的、居舍的、家里的、屋里、屋儿,以身份和在家中的地位来指代。

这些称谓也多用于背称。

如:这是张三居舍的。

一般不用于面称。

转义称呼的有:女人、家里人,原来泛指一类人或专指大孩子,现在用来特指妻子。

面称则各地有各地的习惯。

如洪洞、临汾一带的方言婆婆叫媳妇则常用“某某地的”,丈夫呼叫妻子则以大孩子的小名呼之。

如果这个媳妇是娶自王村,则呼她为“王村的”,如果临汾人娶了洪洞媳妇,则临汾人呼她为“洪洞的”。

这些称谓多用于老年妇女之间或老年人称年轻的媳妇。

临汾四邑方言有的老年丈夫称妻子则用大孩子的名字代替。

其他区方言则多以“他嬷、娃他妈”呼叫。

以上称谓大多是乡下的中老年以上的人所用,年轻人、城里人一般不用。

现在无论年轻人老年人则以叫名字为常了。

以上比较含蓄的指代称呼主要出现在山西东南区和南区,如晋方言上党片、中原官话的汾河片等。

山西南部和东南区,习惯将妻子称“屋里的”,而北区相对较少。

这是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山西南北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文化差异。

历史上,晋北地区曾经先后被鲜卑、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占据。

这些游牧民族并没有土木建成的房屋,思想中没有“屋子”的概念,也就不会把妻子称为“屋里的”了。

而晋南则一直存在砖木的房屋或窑洞,这是把妻子称为“屋里的”的客观条件。

而且晋南主要是农耕文化,强调“男耕女织”,女人织布做饭等劳动主要在屋里进行,“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可以用“屋里的”来指代妻子。

不仅晋南方言把妻子称为“家里的”、“屋里的”,在北方各地,比如山东河北等地,都有这样的称呼。

叫老婆和媳妇的区别

叫老婆和媳妇的区别

叫老婆和媳妇的区别
叫媳妇和老婆的区别如下:
1、老婆和媳妇字是不同的。

2、老婆是相对于老公而言的,媳妇也许是针对婆婆而言的。

3、媳妇一般是对年轻妻子或者未婚妻的称呼,这是谁谁的未婚媳妇,这是谁的侄媳妇外甥媳妇,但绝不可以说是谁的侄老婆外甥老婆。

4、一般领了结婚证,一起生活多年的夫妻,丈夫称媳妇为老婆。

5、时间上媳妇应该比老婆这个称呼要早,在电视演的古装戏里面至今俺也没听到过老婆这个词。

6、地域上,南方的港澳台地区一般称呼老婆,北方地区一般称呼媳妇,当然这指的是一个人,算不上区别,不过是地域的差异。

扩展资料:
媳妇的意思具体如下:
1、儿子的妻子。

引证:巴金《寒夜》六:“我十八岁嫁到你汪家来,三十几年了,我当初做媳妇,哪里是这个样子?”
2、妻子。

引证:老舍《柳家大院》:“ 小王娶了媳妇儿,比他小着十岁。


3、泛指已婚女子。

引证:萧红《生死场》十二:“村里的姑娘都跑空了!年青的媳妇也是一样。


4. 指仆妇。

引证:曹雪芹《红楼梦》第三一回:“果见史湘云带领了众丫鬟媳妇,走进院来。


老婆是丈夫对妻子的称呼,也指陪伴老公一起变老的女人。

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的妇女。

不同的人对老婆有不同的称呼,如古代皇帝称老婆叫梓童、宰相称老婆叫夫人等。

后来王晋卿诗句有云:“老婆心急凭相劝”。

这一“老婆”是指老是主持家务的妻子。

因此,后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

另有同名歌曲及电影。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方言对“妻子”的称谓素材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方言对“妻子”的称谓素材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方言对“妻子”的称谓山西方言中,对“妻子”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老婆、婆姨、婆娘、女人、媳妇、女妗、家里、家里人。

按照其形成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类:直接称呼、指代称呼、转义称呼。

直接称呼的有:老婆、老婆们、婆姨、婆娘、媳妇,其中以“婆”为核心的“老婆”、“婆姨”等称谓最为常见,几乎每个地区都可以见到。

这些称谓多为背称。

如:这是二狗的婆姨。

一般不用于面称。

指代称呼的有:家舍的、居舍的、家里的、屋里、屋儿,以身份和在家中的地位来指代。

这些称谓也多用于背称。

如:这是张三居舍的。

一般不用于面称。

转义称呼的有:女人、家里人,原来泛指一类人或专指大孩子,现在用来特指妻子。

面称则各地有各地的习惯。

如洪洞、临汾一带的方言婆婆叫媳妇则常用“某某地的”,丈夫呼叫妻子则以大孩子的小名呼之。

如果这个媳妇是娶自王村,则呼她为“王村的”,如果临汾人娶了洪洞媳妇,则临汾人呼她为“洪洞的”。

这些称谓多用于老年妇女之间或老年人称年轻的媳妇。

临汾四邑方言有的老年丈夫称妻子则用大孩子的名字代替。

其他区方言则多以“他嬷、娃他妈”呼叫。

以上称谓大多是乡下的中老年以上的人所用,年轻人、城里人一般不用。

现在无论年轻人老年人则以叫名字为常了。

以上比较含蓄的指代称呼主要出现在山西东南区和南区,如晋方言上党片、中原官话的汾河片等。

山西南部和东南区,习惯将妻子称“屋里的”,而北区相对较少。

这是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山西南北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文化差异。

历史上,晋北地区曾经先后被鲜卑、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占据。

这些游牧民族并没有土木建成的房屋,思想中没有“屋子”的概念,也就不会把妻子称为“屋里的”了。

而晋南则一直存在砖木的房屋或窑洞,这是把妻子称为“屋里的”的客观条件。

而且晋南主要是农耕文化,强调“男耕女织”,女人织布做饭等劳动主要在屋里进行,“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可以用“屋里的”来指代妻子。

不仅晋南方言把妻子称为“家里的”、“屋里的”,在北方各地,比如山东河北等地,都有这样的称呼。

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8(含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8(含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第8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燃气灶等常规的灶具一般通过热量来加热食物,但微波炉比较特殊,它本身并不产生热量。

微波炉利用磁控管的方法将电能转换为微波,然后分子以太约每秒24.5亿多次的频率使振荡,在这个过程中食物的温度就会升高。

因此,用微波炉来加热食物,只要按照说明正确使用,就可以确保人们①,不会受到伤害。

微波本身是一种电磁波,在使用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一定量的电磁辐射,但是电磁辐射本身对于人体的损害②,像咱们平时用的手机、电视、电脑、电灯都会产生电磁辐射,用了这么久,也没见有啥危害。

其实,真正对人体有害而让人③的辐射是“电离辐射”,也就是传说的“核辐射”,它会损害人体的DNA,进而诱发癌症等。

相比之下,合格的微波炉产品,其外壳可以隔绝大部分辐射,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并没有那么大,属于人体可以接受的范围。

人们只要购买合格的微波炉产品,就不用担心辐射问题。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①②③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3.请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小生,老生,小旦,花旦,老旦,小丑,一个戏班子里,①。

戴胡子的老生要两三个,小姐丫鬟三四个,跑龙套四五个。

要不然你把戏单递给人家——戏单上可是有两百多个戏哪,人家一点,你就暗暗叫苦:角儿不够用,②?美花自己也上台,吃这口饭,还是要听观众喝一声彩。

观众说“这场戏做得好”,美花她们,就觉得多大的辛苦也值得了,眼神里闪闪发亮。

我也奇怪,以前,只听说③,没有听说过乡下地方送戏进城的。

说到这一点,美花就很自豪。

她们这个乡下戏班子,广州、杭州等城市到处跑,把戏做到各个城市去,大家都是很欢喜的。

再三四天,这个场子做完,美花她们就要回常山去演出了。

“媳妇”的使用情况及对应语

“媳妇”的使用情况及对应语

“媳妇”的使用情况及对应语作者:杨佳淇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5期摘要:“媳妇”作为北方方言现已被全民广泛使用并接受。

本文由“媳妇”一词无对应夫妻称呼语出发,结合语料,分析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料中“媳妇”的使用情况及词语义项,寻找与之语义对应的词汇,并探讨“女婿”为何未能形成作为夫妻称呼语的语义功能。

关键词:媳妇;女婿;义项;对应语;夫妻称呼语在现代汉语中,夫妻称呼语多种多样,如“妻子-丈夫”、“老公-老婆”、“太太-先生”“爱人-爱人”,而另一常用的夫妻称呼语“媳妇”就显得形单影只了。

“媳妇”作为夫妻称呼语本属北方方言,随着在日常口语、影视文学作品语言中的频繁使用,已达到全民通用程度。

但始终没有出现与之相对应的夫妻称呼语。

我们追本溯源,会发现“媳妇”一词古已有之,在石文磊的《论“媳妇”的形成过程》中有对“媳妇”来源的有明确可信的考据。

简言之,即“媳妇”起于先秦时期“新妇”,在语音、语义等条件综合作用下转写到后来的“息妇”,即“儿子的妻子”之义,再到晚唐五代时期通过偏旁类化正式开始写成“媳妇”,本意仍为“儿子的妻子”。

同时,“媳妇”一词在宋代开始广泛使用,如《东坡文集》中“老媳妇得疾,初不轻,今已安矣。

”,《五灯会元》的“呈偈曰:“二女合为一[媳妇],机轮截断难回互。

”。

该词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更是经常出现,如“三言二拍”、《窦娥冤》、《金瓶梅》等,其中的很多句子的确可把“媳妇”作为“儿子的妻子”之意解读,同时也出现了“妻子”的义项,并开始作为已婚女子的自称和夫妻称呼语出现,如:(1)那两个[媳妇],俱生得有些颜色,且是孝敬公公。

《初刻拍案惊奇》__元明(2)妈妈新亡,有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在家过活。

《初刻拍案惊奇》__元明(3)只见乔大户娘子和他外甥[媳妇]段大姐,在门首站立。

《金瓶梅》__元明(4)我到疑影和他有些甚么查子帐,不想走到里面,他和[媳妇]子在山洞里干营生。

《金瓶梅》__元明(5)谁知他两个倒起不良之心,冒认婆婆做了接脚,要逼勒小妇人做他[媳妇]。

“媳妇”与“媳妇儿”考释

“媳妇”与“媳妇儿”考释

“媳妇”与“媳妇儿”考释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学习词典》都将“媳”字条目下“媳妇”与“媳妇儿”当作两个截然不同的词进行注解,分别有两个词条共四个义项。

然而,通过对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文学作品的考察发现,“媳妇”与“媳妇儿”在语义和用法上完全一致,二者其实是一个词,儿化并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其词义只有三个义项:儿子的妻子、妻子和泛指已婚的年轻妇女。

标签:《现代汉语词典》媳妇媳妇儿义项一、问题提出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媳”字只有两个词条:【媳妇】xífù①儿子的妻子,也叫儿媳妇儿。

②晚辈亲属的妻子(前面加晚辈称呼):侄~|孙~。

【媳妇儿】xífur①妻子;②泛指已婚的年轻妇女。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学习词典》(2010年版)“媳”字也只有两个词条,也是将“媳妇”和“媳妇儿”作为两个独立的词处理的,注解亦大同小异:【媳妇】xífu ①儿子的妻子。

刘老太的~很贤惠。

也叫儿媳妇。

②小辈或晚辈亲属的妻子:弟~|侄~|孙~|外甥~。

【媳妇儿】xífur(北方官话)①妻子:娶~|他的~是邻村的。

②已结婚的年轻妇女:大闺女小~。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将“媳妇”和“媳妇儿”的“妇”字拼音都注成了轻声,“媳妇儿”一词由“方言”改成了“北方官话”。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儿化音的确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比如“头”(脑袋)和“头儿”(领导),“白面”(面粉)和“白面儿”(毒品海洛因)等,但“媳妇”与“媳妇儿”是词义截然不同的两个词吗?“媳妇”只能表示儿子的妻子或者晚辈的妻子,不能表示妻子或者泛指已婚的年轻妇女吗?“媳妇儿”不能用来表示儿子的妻子或者晚辈亲属的妻子吗?“媳妇”与“媳妇儿”难道不是一回事吗?二、“媳妇”的来源“媳”是形声兼会意字,“女”为形,“息”为声。

“息”兼表子息、子女,清代黄生《义府》云:“又古者,谓子为息,息之训,生也。

”因此“子妇”就被称为“息妇”,如:“今此云惠公夺息妇而自妻。

“媳妇”的使用情况及对应语

“媳妇”的使用情况及对应语

240“媳妇”的使用情况及对应语文/杨佳淇摘要:“媳妇”作为北方方言现已被全民广泛使用并接受。

本文由“媳妇”一词无对应夫妻称呼语出发,结合语料,分析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料中“媳妇”的使用情况及词语义项,寻找与之语义对应的词汇,并探讨“女婿”为何未能形成作为夫妻称呼语的语义功能。

关键词:媳妇;女婿;义项;对应语;夫妻称呼语在现代汉语中,夫妻称呼语多种多样,如“妻子-丈夫”、“老公-老婆”、“太太-先生”“爱人-爱人”,而另一常用的夫妻称呼语“媳妇”就显得形单影只了。

“媳妇”作为夫妻称呼语本属北方方言,随着在日常口语、影视文学作品语言中的频繁使用,已达到全民通用程度。

但始终没有出现与之相对应的夫妻称呼语。

我们追本溯源,会发现“媳妇”一词古已有之,在石文磊的《论“媳妇”的形成过程》中有对“媳妇”来源的有明确可信的考据。

简言之,即“媳妇”起于先秦时期“新妇”,在语音、语义等条件综合作用下转写到后来的“息妇”,即“儿子的妻子”之义,再到晚唐五代时期通过偏旁类化正式开始写成“媳妇”,本意仍为“儿子的妻子”。

同时,“媳妇”一词在宋代开始广泛使用,如《东坡文集》中“老媳妇得疾,初不轻,今已安矣。

”,《五灯会元》的“呈偈曰:“二女合为一[媳妇],机轮截断难回互。

”。

该词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更是经常出现,如“三言二拍”、《窦娥冤》、《金瓶梅》等,其中的很多句子的确可把“媳妇”作为“儿子的妻子”之意解读,同时也出现了“妻子”的义项,并开始作为已婚女子的自称和夫妻称呼语出现,如:(1)那两个[媳妇],俱生得有些颜色,且是孝敬公公。

《初刻拍案惊奇》__元明(2)妈妈新亡,有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在家过活。

《初刻拍案惊奇》__元明(3)只见乔大户娘子和他外甥[媳妇]段大姐,在门首站立。

《金瓶梅》__元明(4)我到疑影和他有些甚么查子帐,不想走到里面,他和[媳妇]子在山洞里干营生。

《金瓶梅》__元明(5)谁知他两个倒起不良之心,冒认婆婆做了接脚,要逼勒小妇人做他[媳妇]。

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原文翻译赏析

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原文翻译赏析

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原文翻译赏析楔子(卜儿蔡婆上,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老身蔡婆婆是也。

楚州人氏,嫡亲三口儿家属。

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

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

家中颇有些钱财。

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

我数次索取,那窦秀才只说贫难,没得还我。

他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生得可喜,长得可爱。

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岂不两得其便!他说今日好日辰,亲送女儿到我家来。

老身且不索钱去,专在家中等候。

这早晚窦秀才敢待来也。

(冲末扮窦天章,引正里扮端云上,诗云)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煞马相如。

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

小生姓窦,名天章,祖贯长安京兆人也。

幼习儒业,饱有文章。

争夺时运不通,功名未遂。

不幸挥家亡化已过,撇下这个女孩儿,小字端云。

从三岁上亡了他母亲,如今孩儿七岁了也。

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

此间一个蔡婆婆,他家广有钱物;小生因无盘缠,曾借了他二十两银子,到今本利该对还他四十两。

他数次问小生索取。

教我把甚么还他?谁想禁婆婆常常着人来说,要小生女孩儿做他儿媳妇。

况如今春榜动,选场开,正特上朝取应,又苦盘缠缺少。

小生出于无奈,只得将女孩儿端云送与蔡婆婆做儿媳妇去。

(做叹科,云)嗨!这个那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他一般。

就准了他那先借的四十两银子,分外但得些少东西,勾小生应举之费,便也过望了。

说话之间,早来到他家门首。

婆婆在家么?(卜儿上,云)秀才,请家里坐,老身等候多时也。

(做相见科,窦天章云)小生今日一任的将女孩儿送来与婆婆,怎敢说做媳妇,只与婆婆早晚使用。

小生日下就要上朝进取功名去,留下女孩儿在此,只望婆婆看觑则个!(卜儿云)这等,你是我亲家了。

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再送与你十两银子做盘缠。

亲家,你休嫌轻少。

(窦天章做谢科,云)多谢了婆婆!先少你许多银子,都不要我还了,今又送我盘缠,此恩异日必当重报。

[原创]媳妇的来源

[原创]媳妇的来源

[原创]媳妇的来源媳妇的来源媳妇一词在现代汉语里泛指已婚女人,具体所指是自己的妻子,儿子的妻子,还是别人的妻子,各地又因风俗有异。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口称媳妇者,多指儿媳;中年人口称媳妇,多指己妻;谈话时口称媳妇,则依据谈话内容,可指自己的妻子,也可指别的人妻子。

但是,媳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在宋代文集当中,多写作“息妇”,还有“悉(加女字旁)妇”、“嬉妇”等多种写法。

全元曲里统一写作“媳妇”。

然而,媳这个字却元代以前的字典里找不到,是个俗字,元代以后的字典里才收录媳字。

那么,媳妇一语到底是如何来的呢?话说光武帝刘秀手下有一员大将,姓贾名复,南阳冠军村人,位列云台二十八宿将。

在二十八将当中,贾复的武艺一般,但勇猛绝对第一,天下名将,名知打不过人家,也敢逞着勇气,大战三百回合。

这个人技术虽然不是超好,但干活卖力气,所以,贾复深得刘秀喜爱。

刘秀定都洛阳之初,天下尚未平定,诸王不服,你谁呀,凭什么做皇帝?建武二年三月,他的堂兄更始帝刘玄和郾王尹遵密谋联手兵犯洛阳。

天下没有臣服的诸王当中,郾王的势力最强,他手下有一员虎将,名唤王陵,那是天下数一数二的猛将。

郾王就派他做先锋去攻打洛阳。

俗话说,越是怕狼来吓。

刘秀还真就怕这王陵,这王陵呢还偏偏就来了,急忙召集文武百官上殿,商议谁去抵挡。

刘秀说,哪一员爱将,愿意替寡人去抵挡王陵!殿下众将明知道自己不是王陵的对手,所以没有人应声。

刘秀急了,把讨伐郾王的诏书摔到地上,说谁愿意替寡人去抵挡王陵?众将一看,噢,发脾气了,可是发脾气管用吗,发脾气人家王陵就怕了啊?这众将还是没有人应声。

刘秀也没辙儿了,哭丧着脸坐在那里生闷气。

我主休要烦闷,末将不才,愿意前去斩下王陵首级,献于陛下。

刘秀正犯愁呢,忽听这一声,不禁是喜出望外,赶紧睁眼一看,哎哟,贾复啊,这心又凉了半截。

贾复那三脚猫功夫,刘秀心里门儿清啊。

这大殿之下比贾复武艺好的多着呢,都不敢去应战王陵,你贾复装哪门子大啊,十个贾复也不是王陵的对手啊,你这不是找死吗?心里说,贾复啊贾复,你要是武艺和胆量颠倒颠倒就好喽,可是救兵如救火,武艺比贾复好的没有胆量去,也只好让贾复先抵挡一阵再说了。

【doc】从蒙古语“女婿”、“媳妇”称谓来源看婚俗的变迁

【doc】从蒙古语“女婿”、“媳妇”称谓来源看婚俗的变迁

从蒙古语“女婿”、“媳妇”称谓来源看婚俗的变迁黑龙江民族丛刊一九九六年蔓二塑垫蔓里±里塑2民旗学-从蒙古语"女婿","媳妇"称谓来源看婚俗的变迁哈斯巴特尔有些亲属称谓词的来源直接反映着当时人类社会中的某种婚姻习俗,因此,通过对某些称谓词来源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操该语言的民族的一些婚姻习俗以及它的变迁.蒙古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她同其它民族一样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并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自己清晰的脚印.语言作为伴随人类社会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它象一面镜子一样将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和变化又如实地反映在民族语文中.蒙古语"女婿","媳妇"两个称谓词来源就分别反映了蒙古族先民的两个不同的婚俗习惯.关于"女婿"称谓词"女婿"的称谓,在蒙古语中用Ktirgen的词形表达,它指女人的丈夫.现今的蒙古族中,"女婿"采用着两种婚居形式:一种是女婿住在自家,将妻子娶到自己家中的从夫居形式,它是主要的一种婚居形式;另一种是女婿到妻子家里八赘的从妻居形式这一种婚居形式是比较少见的一种婚居形式,而且它还受一定条件的限制.一般来说.从男方看,男方家庭生活困难而无力娶妻,或者由于家中有兄弟几个而又生活困难无力娶妻的情况下男的入赘到女方家;从女方看.女方家只有一个女儿,没有继嗣的儿子,或者虽有姐妹几个但没有男儿,在生产劳动中没有能够出力气干活的男儿等情况下,招来女婿.除这些情况外也有因其它情况而采用从妻居的.由此可见,在蒙古族中虽然还保留着从妻居的婚居形式,但是它已变成残留形式的同时已经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经济的外衣了.可是从下述资料看,现在所残留的从妻居形式却是一种由古老的婚居形式继承而来的婚姻形式,而且它同女婿的称谓来源直接有联系在中世纪文献《蒙古秘史》中保留着如下记载:帖木真九岁时.他父亲也速该将引他往母舅斡勒忽讷兀惕氏处索女儿与帖木真做妻……(61节)到他家里,见了他女儿长得好也速该心里喜欢.第二日也速该向他索这女子.德薛禅说,……我将女儿与你儿子,你儿子留在这里做女婿,两家相从了.……就留下他一个从马做定礼去了(66节).这段记述反映丁如下两件事:一是帖木真做女婿时不是将姑娘娶回自己家中,而是他自己留在姑娘家里做女婿.这当然是一种从妻居的婚姻形式,而且这种形式不是以男方娶不起妻子为前提条件,也不是因为女方家里没有男儿实行从妻居的,它纯粹是一种习俗;其次是帖木真做女婿时将自己从马送给了女方,作为定礼,这也是一种做女婿时的习俗类似的记述也见于其它段落中.例如在155节中,成吉思汗派人寻找也遂夫人时,也遂夫人"正与被与了的女婿一同在林里."这里的女婿为什么称为"被与了的女婿''呢?我们认为因为他也是被送到女方家实行从妻居婚居形式的女婿,所以他才被称为"被与丁的女婿.一在《史集》中也有这类记载;92土救——篾年是成吉恩汗的七世祖,蒙古人把七世祖称做塔浑.……他的儿子们娶了各部落的姑娘[为妻]后.便按照习惯上的权利.[从一个部落],去到[另一个]部落."……小#L~SK叫海都,在坚不兀部落做女婿作客.在此之前,他的叔父[纳臣]也按照前记中所述的原因.做女婿到了这个部落"这段己述也反映了当时所实行的从妻居形式.现在在新疆地区的卫拉特蒙古人中实行着一种在男女双方的家中轮流居住的婚居形式在这段时间里所生的子女要平等地分给双方.我们认为,在卫拉特蒙古人中所实行的这种轮居形式是从妻居形式之后出现的一种婚居形式,是从妻居形式变成从夫居形式时的一种过渡性质的婚居形式.从妻居形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婚居形式,它也被保留在其它一中,例如在我国壮旗中保留着"姑娘结嫱后不居夫家"的习俗.;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中实行着一种从妻居婚居形式是从妻居的时间有几种,有一生从妻居的,也有长期从妻居的,还有短期从妻居的,以及在男女双方家轮居的".此外+在达斡尔族,黎族,汉族等中也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从妻居形式.大家知道,家庭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1)血缘家庭,(2)普那路亚家庭,(3)对偶家庭+(4)一夫一妻家庭等0.其中,血缘家庭处在原始人群阶段;普那路亚家庭处在母亲社会阶段;对偶家庭横跨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两个社会并实行过两种婿居形式.即:对偶家庭[差蓁萎二嚣曩而一夫一妻家庭基本处在父系社会阶段.这时的婚居形式已经变成了以从夫居为主的同时从妻居形式也不同程度地被保留在一些民族中.由此认为,从妻居形式开始于母系社会.那么.从妻居的婚居形式与kiirgen"女婿"之间叉存在什么联系呢?人类学研究指出,在婚姻家庭出现以前,人们实行着群婚制.初始在氏族内部实行群婚制+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种族内婚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氏族外的族外婚这时,婚姻家庭还没有出现+所以就婚姻形式而言仍处在群婚制阶段.由于实行的是族外婚,所以男方必须到女方的部落发生婚姻关系.最初,这种关系仅仅是一种性关系,男女双方互相不承担任何义务又由于这时仍处在群婚阶段+因此他们种性关系也很不稳定.所以,"它不是婚姻关系,称他们为'女婿','妻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能称作性伴侣因此.这时还不可能有"女婿"这种称谓以后,随着人们狩猎手段的进一步改善和狩猎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猎获物也有所增如,从而人们开始除了能满足自己的基本生话需要外还有了一定的剩余.于是.男的去女方部落时往往带上一些东西,以便讨好女方.人类学着作中称它为"礼品交换".这种"礼品交换"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如下作用:(1)送来的礼物.对女方生活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帮助作用,从而分担了她对其子女的抚养重担i(2)由于上述原因.加深了男女之问的感情联络,从而起到了稳定的确定他们之间业已存在的性关系的作用.由此可见+送礼行为将原来的单纯性关系提高到了一个近似于婚姻家庭性质的关系.实际上现今社会中存在的男女双方定婚时送礼行为就是上述礼品交换行为的遗留.对于上述情况可以参考一下如下资料.在南印度的那雅尔(Ha,P)人中实行着一种婚姻制度+在每隔几年都要举行一次具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氏族之间的典礼,期间,"七至十二岁的未成93年姑娘都在同一天按照宗教仪式嫁给同这个母亲氏族保持着血缘关系的其它母系氏族中的男人.之后他们就单独在一起过三昼夜,……第四天,宗教上的丈夫离开住宅,从此对于自己宗教上的妻子再没有任何义务""典礼之后,姑娘就算成为成年女人了.她到了成熟期以后,就可以同其它血缘关系的氏旗的男人发生性关系"."为了成为一个女人的经常性的伴侣,男人必须对她承担一定的由习惯规定的义务在缔结伴侣关系的时候,按照惯例噌送给女人一块纺织品,其尺寸要足够她做一件衬衫.以后在三个一年一度的节日时每个节日他都必须送她一件不大的礼品.如果男伴侣不迭礼品了,那就表示他们的关系终止了".从这一段引述中可以着到那雅尔人中不但保留着送礼习俗,而且它在稳定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联系那雅尔入的送礼行为来观察《蒙古秘史》中的也速该将帖木真留做女婿时将"一匹从马做定礼"的现象.可以发现它们在实质上是属于同一种性质的行为.同时它也说明.在蒙古族的先民中也曾存在过男的到女方家人赘做女婿时也送礼物的习俗.对于送礼行为,汉语女婿的婿"字的构成也很有参考价值."婿"字还可以写为"坪".比较"婿"和(.婿"两个宇中的偏旁"女"和"土"时发现它们是形旁,是较晚期后加的.所以原有的字是"胥"对于"胥"的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蟹盐也,从肉疋声".在《角川新字源》的字典中对"胥"字解释为,它是由"肉"和音符"疋"构成,原来表示沾在盐水中的肉,借来表示"爱","看"的意思.那么为什么用"盐肉"来表达"爱","看"的意义呢?它们为什么又演变为表达称谓意义的称谓词?对此可以从如下方面去理解:在母亲社会时期还没有出现家庭,所以也没有"女婿"谓.在当时实行着族外婚,这一部落的男人到另一部落的女人处过两性生活.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盐肉娃一种相当高级的食物.将这种食物作为礼物送给与自己保持两性关系的女人,并借此表达对她的爱意或看望.这样,随着时隹玎的推移.盐肉'渐有了爱"的语义用法.实际上.现代社会中类似现象也不乏见到如男方送给热恋中的女方或项链,或戒指,以此来表达对她的爱慕等.因此,"胥"字的构成给我们形象地震示了一幕原始社会时期的如下情形,有一位体格健壮的男人手提着盐肉,高高兴地去到另一个部落的女方家,将盐肉送给他所喜欢的女人,表达对她的爱慕.可以想象,这种走访女人的方式在当时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久而久之,送盐肉的人逐渐有了盐肉的称呼,即"胥";又随着家庭的出现,这种走访女人的形式也被固定下来,于是就出现了从妻居的婚居形式.如上1分析正确的话?汉语中的"婿"与"送礼"行为有关系,但是它不是直接来自"送",而是来源于"盐肉".有趣的是,结台汉语的情况再来看蒙古语"女婿"的称谓词kargen时发现,ktirBel1同该语言的表达"送"意义的kargen一词完全一样.例如在《蒙古秘史》中: kelekargen"传话",(直译为kele"话"k~rgen"送")(169节).kargenyorciya"咱送去,(直译为kfirgen"送".yorc[ya"去咱")(169节)对于k~rgen"女婿"的称谓词与动词"送"的ktirgen的相同现象,如果联系上述情况虑的话,这两个词形式的相同关系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同源词.它们之所以有了不同的语义,是因为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发展.于是,我们认为蒙古语kargen"女婿"来源于送礼行为,其产生时间大约是在母系社会时期.94?关于"媳妇"的称谓词蒙古语"媳妇"这一称谓用beri的词形表达.beri这一称谓的起源与早期抢婚习俗有关.蒙古族中曾实行过抢婚制.这一习俗可以从下述资料中得到了解:在中世纪的《蒙古秘史》中有这样一些记叔:"勃端察儿哨到那里,将他一个怀孕的妇人拿住问他,……(68节)""那怀孕的妇人,勃端察儿将他做了妻,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唤做札只喇台"(40节)".这个被抢来的妇人就是札术舍的五世祖母.在101节,102节中还记叙了三种篾儿乞惕抢走了成吉思的夫人孛儿帖兀真和别勒亩台的母亲的情况.这是因为"三种篾儿乞惕在先也速该于赤列都根前夺要河额仓的冤仇(102节)"才将她们抢来了.在《出使蒙古记》中也有抢亲的记叙:"当任何人同另一个人达成一项交易,娶他的女儿为妻时,姑娘的父亲就安排一次宴会,而这位姑娘则到亲戚家里躲起来.这时父亲就宣布:'现在我的女儿归你所有了,你在哪里找到她,就把她带走l于是他和朋友们到处寻找她,直到找到了她;这时他必须用武力把她抢过来,并把她带回家去,佯装使用暴力的样子."它是精心安排的一场抢婚过程,虽然这里已经看不到真抢实夺的残酷场面了,但是它实在是古老的抢婚习俗的一种遗风.联系抢婚习俗,如下习俗属于该习俗.在甘肃省的蒙古族娶媳妇时,当娶亲人来到女方家门口时,女方家的人们围在门口阻止娶亲人进入;而在接姑娘时则乘新娘不注意时突然把她抱起放在马上,这时新娘才哭叫着进行反抗.可以认为,前者反映了抢婚者与被抢婚者之间的一种抗争行为;而后者则直接反映了抢婚行为.直到解放前,在土族中还流行着一种抢婚习俗大致情况如下:男女双方虽然定了亲,但是男由方于家庭围难而出不起彩礼迎娶新娘时,小伙子选择一个日蚀或月蚀的时候乘一匹快马.怀里揣着红布包裹的梳子,来到姑娘家门El.将红布包的梳子扔上姑娘家的房顶之后大喊:"快把许配给我的姑娘送来j"如此几遍后调转马头就往回跑.这时姑娘家的人也闻声呼喊着追出来.因为大家都清楚地#道这是一种习俗,所以只做出追赶的样子后便圊家去.第二天,男方家就请媒人和几位年长的老人到姑娘家将姑娘娶回后不办婚宴就可成亲了.0看来它也是从抢婚习俗沿袭下来的一种习俗.再如在东乡族中,当新郎与陪伴人娶亲来到姑娘房前时,姑娘家的人和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便团团围住娶亲人,"惩罚这些人".惩罚的办法是用木条石块等抽打坐骑,使马受惊而摔下马背上的人.这时跌伤了也不能生气,而是要老老实实地认罪..这大概反映了抢婚竞争中女方胜利时的情况..除蒙古族以外的其它民族中也有抢婚习俗.例如在我国云南西部地区的盈江,梁河,潞西陇川等地中存在如下婚俗:热恋中的男女双方结婚前约好时间和地点(一般选在傍晚时分和姑娘经常经过的地方)男的约好十来名身强力牡的小伙子手持木棒等武器藏在约定的地方在约定时间里姑娘假借洗衣,担水的理由经过约定的地方时,守候在那里的小伙子们一拥而上,架起姑娘就跑.这时姑娘大呼"救命j"姑娘家里人闻讯后也拿着棍棒等从后面追赶但是这只是一种样子,不真追第二天,媒人去女方家商定姑娘的身价,又请一位中年妇女给姑娘换上媳妇的装束后送回娘家.之后再择吉日置办酒宴娶来姑娘完婚.095类似婚俗也见于哈尼族,侗族,普米族以及世界其它民族中.上情况表明,抢婚习俗作为一种婚姻形式在人类社会的某一发展时期曾在各民族中普遍存在过.抢婚习俗的产生匣固大概如下:人类社会从母亲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后,男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普遍得到提高,在社会生活中逐渐起到主宰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舅人们已不愿再过从妻居婚姻生活了.可势力的影响下女人们也拒绝去男方家过从夫居的婚姻生活.在男的不愿去,女的又不肯来的情况下只有一种解决矛盾的办法.那就是男人依仗自己体力上的强壮这一优势,用暴力的方式将女的抢到自己家中.当然这种方式在其当时是残酷的,暴力的,其抢劫方式也是多种多佯的.各民族,各地区所流行的不同的抢婚形式就是它的反映以后,这种抢婚行为逐渐演变成一刊t习俗而在各民族中固定下来的同时.那些暴力行为也被和平的象征性的方式所取代了.所一抢婚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种婚姻形式,它是在从妻居之后出现的具有从妻居形式过渡剥从夫居形式的过渡性质的一种婚姻形式.一些民间传说也可以进一步证明上述提法.饲如在我国布依族中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据说,布依族的祖先不是男的娶女的,而是女的娶男的.被娶到女方家的文婿没有任何自由,他绦奴隶般地受苦受累.有一天舅的上山打柴,实在很累,就坐下来想俅息一会儿,可是一坐下便睡着了,还做了一个梦.梦中来了一位神仙,传授给他如何摆脱奴隶般苦役的办法.他按照神仙的指点做了.果他得到了自由,成了家里的主人.从此以后不再女娶男.而变成了男娶女了.0这个传统反映了从妻居形式变成从夫居形式的情况其中夹杂了一段种话情节,隐去了那些抢婚的暴力行为.尽管如此,我们仍能隐隐约约感觉到从妻屠过渡到从夫居时所段艰难的过程.社会的变革必然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当时的抢婚形式在蒙占语中也留下了自己的烙印.蒙古语中的beri"媳妇"这一称谓来源于蒙古语表达"拿,取,抓"语义的bari词.对此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在使用方法上,蒙古语中"娶妻"采用"拿来的"形式表达,例如在《蒙古秘史》中; bariluabuqsanemebfile(41节)拿着要了的女人有来dundakeeliteieme--yibariju(38节)半孕肚皮有的妇人行拿着bodon~arboqdoyinbar~juabuqsaneme(1-91节)人名贤名的拿着要了的妇人这种说法反映了当时的抢亲习俗,就是说妻子是"拿来的~抢来的".对此,还可以从另一方面作分析:在从妻居形式时期,姑娘住在自己家里,即使她成婚,成为人妻后,她仍住在自己家里这种情况下,她在该家里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都不发生任何变化.她还是该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母亲还叫她为女儿,兄长还叫她为妹妹,弟妹等还称她为姐姐等这就在客观上她还没有改换另外一种称呼的需要.所,这一时期不可能出现beri"媳妇"这一称谓.但是,当她被另一部落的人抢去作为人妻后,情况就不同了.姑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等都需要重新调整,对她的称呼还需要另起,因为她是该部落中新增加的成员.这时不能不考虑到如下情况:姑娘是不同部落的人.根据当时的情况,他们互相不认识,她是被暴力手段抢来的一个陌生人,所以当然也不可能知道她叫什么名字.这种情况下怎样称呼这个新人呢?这里96?不妨参考一下如下情况:当我们见到一位陌生人,或是山上打柴的^一或是放牧的人,那么我们一般以其职业或某种特点来称呼他,如将打柴人称"樵夫".放牧的人称为"牧人"等a 比较这一称呼方法,再回过来看被抢来的人时.将被抢来的人称为"被抢来的人"或者"抢来的人"就不难理解.《蒙古秘史》中就有这种用法:bariuabuqsanerllebiileef41节)"抢来的妇』,"由此认为,在当初,被抢来的姑娘被称为"被抢来的^",即barir~abuqsanq,rlle或barinabuqsan.但是作为一种称呼,上述叫法是比较麻妖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称呼逐渐被省略,由barinabuqseme-~barinabuqsan~gbarin的方式变成了单词barin"媳妇".同时其语义也由原来的"被抢来的人"逐渐变成了"媳妇"的语义.之后,barin"媳妇"中又发生了一些语音变化.一个是元音a变成了e.另一个是同尾脱落.a>e的这种元音交替现象在蒙古语中比较多见.例如:andaqu/endekU"弄错",barjiyar/beriiger"粗糙的",qarlyal(<qariya1)/keregtil"骂iN/吵桨(<吵骂)"等我们认为上述元音交替现象同barin-4herin的情况相同,而且,在有的情况下就存在着bari一-4beri的现象,例如:beriye"把儿".其词根beri一同barl一是同源的.以后,herin的词尾一n脱落了.词尾一n的脱落现象同morin-4mor[马",fergen-4terge "车"等词中的一n脱落属于同一性质的现象.所以,beri"媳妇"一词是由barin"拿,取,抓"一词通过berin-4beri的形式变化来的正因为如此,在莫戈勒信中至今还保留着与bari一基本相同的形式,即bairi"新娘"所以蒙古语表达"媳妇"的称谓词来源于表达"拿,取,抓"的动词barin.以上研究表明,蒙古民族也曾经历过母系社会的从妻居婚姻形式.他也曾有过从母系社会的从妻居婚姻形式过渡到父系社会的从夫居婚姻形式时的那一段痛苦的,暴力的抢婚制形式蒙古语"女婿"的称谓词形成于母系社会的从妻居婚姻形式时期,它来源于送礼行为.词源来自动词kargen"送";蒙古语"媳妇"的称谓词形成于父系社会早期的从夫居婚姻形式时期,它来源于抢婚制形式,词源来自动词barln"拿.取,抓".所以,"女婿"的kiirgen的形成时期早于"媳妇"的beri的形成时朔.它们分别反映了两种婚姻形式.0[波斯]拉旋特主编(史鞋),第一卷第二分册.18—19页.商务印书馆,1g86年,北京@0王琦{蒙古旗婚姻形式及萁习佑》.西北民族学院(哲学社尝科学版).1985年弟4jc9.@0是存浩《中国婚姻习俗,.83—96页,2页山东』,民出龌祉.1988年.国@张去废(傣旗的从妻居和抢亲'.中央民旌学院,1916年1期@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疆掊斯选矩.弟四卷31--57页,人民出版杜.北京.0程落祺'原始杜台韧探》,91页,69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北甫.⑦@?"谢苗诺夫t婚姻和家庭的起源,.182页,270页.中国仕台科学出版社.1083年,北京.@[英]道森蝙吕浦译周蛊臂住'出捷蒙古记}.12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北京.@马国忠.马自祥《东乡族的婚姻翩,甘肃民援研究,1981年.@缘华龙,束菊芬{中国民INN,倍传说冲的{男嫁女怎样酋成女嫁男》,云南』,民出脏社,1985年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所责任编辑:姜洪波97。

《两个媳妇》.doc

《两个媳妇》.doc

《两个媳妇》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儿媳妇.大的媳妇很不孝,经常嫌弃她,平常也不管她.好在她的小儿媳妇是个孝顺的人,对她就像对自己的妈妈一样好,多亏了她的照顾,老婆婆才得以活着。

这天,小儿媳妇去走亲戚,临走的时候亲戚给了一个米粑,那时候都穷,这个可是好东西.小媳妇舍不得走,准备带回家给婆婆吃.到家的时候,小媳妇想上厕所了,就把米粑放在口袋里去上厕所,可是在上厕所的过程中不小心掉厕所里去了,她赶紧捞起来,然后伤心的哭了.老婆婆见了,赶紧问她为什么哭?她把原由说了,老婆婆说:没关系,孩子,洗洗还能吃.于是小媳妇拿去洗干净了给老婆婆吃下了.老天爷知道了,对小媳妇的作为很感动,就赏了她好多东西,钱呀,珠宝呀,小媳妇从此就过上富裕的生活。

大媳妇知道了就很羡慕了,她赶紧问小媳妇是怎么回事,小媳妇就说了事情的经过.大媳妇也如法炮制,她自己做了个米粑,然后扔到厕所里去,然后捞起来洗了也给婆婆吃.老天爷知道了,发怒了,就打雷把大媳妇给打死了。

这个故事从小就教育小朋友们:对父母要孝顺,好人有好报,虚假的东西是混不过去的。

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

在尼泊尔当媳妇

在尼泊尔当媳妇

在尼泊尔当媳妇
陈安宁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
【年(卷),期】1997(000)017
【摘要】不久前,我邀请3位嫁到尼泊尔的中国女性到家中包饺子。

同胞相聚,分外亲热。

身居海外,话题自然多落在对异乡生活的感受上。

在我看来她们在此安家多年,有的已创下小小产业,日子该是很不错的,可听到她们自己讲述的故事,我却多少有点意外。

张列娜:15年的路走过来不容易我叫张列娜,嫁到尼泊尔已有15年,15年的故事一言难尽,一句话:在这里做媳妇不容易。

在别人看来,我们有一幢3层小楼,有小汽车,我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诊疗所,生意不错。

丈夫马赫斯是个工程师,收入也不差,谁都说我幸福。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陈安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35.5
【相关文献】
1.外地媳妇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以河北N村外地媳妇为例 [J], 申艳芳;郝大海
2.从短剧到大IP,一张文化名片的养成——中国最长寿系列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
郎》探秘:享誉于中更是鞭策——《外来媳妇本地郎》热播3000集的“现象级”寻因 [J], 朱剑飞;彭舒韵;
3.农村拓宽致富路扶贫济困\"巧媳妇\"──河南省滑县实施\"巧媳妇\"工程纪实 [J], 赵新民
4.晋南方言"şa媳妇"当为"索媳妇" [J], 高扬
5.“媳妇”与“媳妇儿”考释 [J], 汪景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间祭祀写袱子的称呼大全

民间祭祀写袱子的称呼大全

民间祭祀写袱子的称呼大全基本知识:男称大人,女称孺人。

老人死三年内:亡男称新逝显考,亡女称新逝显妣。

三年后: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

孝家称呼烧袱子火单写法自称一代:称父亲故显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男二代:称祖父故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孙三代:称曾祖父故曾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曾孙四代:称高祖故高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玄孙五代:称天祖故天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来孙六代:称烈祖故烈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弟(晜)孙七代:称太祖故太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乃(仍)孙八代:称远祖故远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云孙九代:称鼻祖故鼻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耳孙父之兄:称伯伯故伯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父之弟:称叔叔故叔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父之堂兄:称伯伯故堂伯公老大人收用孝堂侄父之侄:称兄或弟故堂兄或弟老大人收用堂兄或弟母之父:称外祖父故外祖考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外孙母之兄或弟:称舅故舅考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外侄母之伯爷:称堂外祖故堂外伯祖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堂外孙母之堂兄:称堂母舅故堂母舅公諱老大人收用堂外侄父之姐夫:称姑父故姑父公諱老大人收用内侄具父之姐妹:称姑母故姑母府氏老孺人收用胞侄叩父之姑爷:称故姑公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内侄孙叩父之姑娘:称姑婆故姑婆府氏老孺人收用孝侄孙叩同父母之姐:称胞姐故胞姐府氏收用胞弟叩胞姐之丈夫:称姐夫故姐夫收用内弟叩母之姐夫:称姨父故姨父府老大人收用姨侄叩母之姐妹:称姨母故姨母府老孺人收用姨侄叩妻之父:称岳父故岳父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婿叩妻之伯爷:称伯岳父故伯岳考公諱老大人收用侄婿叩妻之伯娘:故伯岳妣母諱氏老孺人收用侄婿叩妻之祖父:故内祖考公諱老大人收用孙婿叩妻之姐夫:故襟兄收用襟弟叩妻之姐姐:故姨姐府氏收用姨妹弟叩祖母之姨侄:故姨表爷公諱老大人收用表侄叩母之姨侄:故姨表兄收用姨表弟岳母之舅娘老表:内表母舅老大人收用外侄婿妻之表兄:内表兄收用表妹弟乾爹:故寄父考老大人收用寄男叩乾爹之父亲: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孙男叩乾爹之岳父: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外孙乾爹之子:故寄兄收用寄弟叩妻之保爷:故寄岳考老大人收用寄子婿后父:故继父老大人收用继男叩后母:故继母老孺人收用继男叩大妈的儿子与小妈:故妾母老孺人收用孝嫡男小妈的儿子与大妈:故嫡母老孺人收用孝庶男奶妈:故乳母府氏收用孝奶男丈夫:故良人收用荆室叩妻:故贤妻收用为夫具朋友:故彦兄收用世弟叩老庚:故庚兄收用庚弟叩后夫与前夫:故同绿收用同绿弟公諱:老大人收用世侄叩手艺与师父:故恩师老大人收用孝门徒叩拜把弟兄:故血兄收用血弟道士与老师:金羽化法师大真人收用门徒异族化纸:故异族收用异族叩伯或叔与侄:故贤侄收用愚伯或叔亲家:故姻兄收用姻兄叩未婚夫与妻:故结发府断弦妹收用断弦兄未婚妻与夫:故淑配府无缘兄无缘妹父亲与儿:故幻化亡男反念父翁父与媳妇:故幻化亡女媳反念翁父父亲与女:故夭命亡女反念父岳父与女婿:故贤门亡婿反念岳与亲家父母:故姻尊姻侄叩与亲家之祖:故太姻尊姻内侄孙乞丐与施主:故施主丐人叩节气和阴生烧袱子写法与称呼新年称,拜年之期。

民间祭祀写袱子的称呼大全

民间祭祀写袱子的称呼大全

民间祭祀写袱子的称呼大全基本知识:男称大人,女称孺人。

老人死三年内:亡男称新逝显考,亡女称新逝显妣。

三年后: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

孝家称呼烧袱子火单写法自称一代:称父亲故显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男二代:称祖父故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孙三代:称曾祖父故曾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曾孙四代:称高祖故高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玄孙五代:称天祖故天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来孙六代:称烈祖故烈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弟(晜)孙七代:称太祖故太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乃(仍)孙八代:称远祖故远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云孙九代:称鼻祖故鼻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耳孙父之兄:称伯伯故伯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父之弟:称叔叔故叔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父之堂兄:称伯伯故堂伯公老大人收用孝堂侄父之侄:称兄或弟故堂兄或弟老大人收用堂兄或弟母之父:称外祖父故外祖考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外孙母之兄或弟:称舅故舅考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外侄母之伯爷:称堂外祖故堂外伯祖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堂外孙母之堂兄:称堂母舅故堂母舅公諱老大人收用堂外侄父之姐夫:称姑父故姑父公諱老大人收用内侄具父之姐妹:称姑母故姑母府氏老孺人收用胞侄叩父之姑爷:称故姑公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内侄孙叩父之姑娘:称姑婆故姑婆府氏老孺人收用孝侄孙叩同父母之姐:称胞姐故胞姐府氏收用胞弟叩胞姐之丈夫:称姐夫故姐夫收用内弟叩母之姐夫:称姨父故姨父府老大人收用姨侄叩母之姐妹:称姨母故姨母府老孺人收用姨侄叩妻之父:称岳父故岳父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婿叩妻之伯爷:称伯岳父故伯岳考公諱老大人收用侄婿叩妻之伯娘:故伯岳妣母諱氏老孺人收用侄婿叩妻之祖父:故内祖考公諱老大人收用孙婿叩妻之姐夫:故襟兄收用襟弟叩妻之姐姐:故姨姐府氏收用姨妹弟叩祖母之姨侄:故姨表爷公諱老大人收用表侄叩母之姨侄:故姨表兄收用姨表弟岳母之舅娘老表:内表母舅老大人收用外侄婿妻之表兄:内表兄收用表妹弟乾爹:故寄父考老大人收用寄男叩乾爹之父亲: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孙男叩乾爹之岳父: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外孙乾爹之子:故寄兄收用寄弟叩妻之保爷:故寄岳考老大人收用寄子婿后父:故继父老大人收用继男叩后母:故继母老孺人收用继男叩大妈的儿子与小妈:故妾母老孺人收用孝嫡男小妈的儿子与大妈:故嫡母老孺人收用孝庶男奶妈:故乳母府氏收用孝奶男丈夫:故良人收用荆室叩妻:故贤妻收用为夫具朋友:故彦兄收用世弟叩老庚:故庚兄收用庚弟叩后夫与前夫:故同绿收用同绿弟公諱:老大人收用世侄叩手艺与师父:故恩师老大人收用孝门徒叩拜把弟兄:故血兄收用血弟道士与老师:金羽化法师大真人收用门徒异族化纸:故异族收用异族叩伯或叔与侄:故贤侄收用愚伯或叔亲家:故姻兄收用姻兄叩未婚夫与妻:故结发府断弦妹收用断弦兄未婚妻与夫:故淑配府无缘兄无缘妹父亲与儿:故幻化亡男反念父翁父与媳妇:故幻化亡女媳反念翁父父亲与女:故夭命亡女反念父岳父与女婿:故贤门亡婿反念岳与亲家父母:故姻尊姻侄叩与亲家之祖:故太姻尊姻内侄孙乞丐与施主:故施主丐人叩节气和阴生烧袱子写法与称呼新年称,拜年之期。

中国历史上的婆媳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婆媳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婆媳关系如果有人想翻译民国以及这之前的中国文学作品,小媳妇这个词该怎么翻译呢?外文中,不管哪个词,都很难翻译出小媳妇这个词的意思,因为这个词不仅仅是一种家庭中的身份,它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描述低眉顺眼、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忍气呑声,这才能算是小媳妇。

如果有个女人虽然是别人儿媳妇的身份,但是在家里率性自然、不卑不亢,那就不是小媳妇了。

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女人应该叫作什么呢?去掉小字叫作媳妇,似乎依旧不对劲。

因为即使去掉小字,媳妇也依旧应该是听话顺从的才对。

如果这个女人在家中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撒泼耍赖,倒是好称呼,就叫作恶媳。

虽然相比照拟少见,但是古代也并非没有恶媳这样的人物。

如果一个女人在家中既不是低眉顺眼的小媳妇,也不是那种恶媳,如果她在家中有自己的主见,并且既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身份卑微,也并不压在别人头上,而是很平等地和家人交往,她应该叫什么呢?我还真的不大找得到很适宜的词。

那么,古人怎么称呼这样的女人呢?如果没有相应的词,那么古人岂不是很不方便?这倒并没有什么不方便,因为,古代真的几乎没有这样的女人。

媳妇就应当在家里地位低,这几乎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所有人的共识。

所以,如果一个女人不服从这样一种等级秩序,那么即使她并不颐指气使,不撒泼耍赖,也一样会被看做是恶媳。

小媳妇是一个身份关系词,她也会有儿女,对于她的儿子,她的身份就是母亲;她也会有兄弟姐妹,对于她的兄弟姐妹,她的身份是姐妹。

那么,对于谁,她是一个小媳妇呢?是对于她的婆婆。

现代人已经不知道了,不久之前的古代中国,婆婆在儿媳妇面前是一个多么有威势的角色。

如果她愿意,她可以随意地、不讲道理地训斥儿媳妇,可以挑剔儿媳妇所做的每一件事,可以侮辱欺压儿媳妇,而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所允许的。

现在有些小女孩会梦想穿越,想象自己变成一个穿着飘飘汉服的古代女子,她们哪里知道,如果她们的梦想成真,那她们会多么难于忍受那种受苦的日子。

林漫《家庭》阅读训练及答案

林漫《家庭》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家庭林漫媳妇打清早出门,到天弥黑才回来。

婆婆走进屋子,就看见地上躺着一架木头机子,一看到拿起露出旧棉花的袖子擦汗的媳妇,就明白了,准定是媳妇把她自己娘家的纺车搬来了。

媳妇老爱向人夸赞她做姑娘时候自己用过的纺车,像惦记着什么亲人似的总忘不了,一到妇救会主任在大会上讲了什么纺线织布,媳妇可更乐上了,成天就嚷着纺线纺线。

看着障眼的木头机子,想到这将是一场落空的胡闹,婆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嫌恶。

媳妇俯下身子整着打村合作社领来的棉花,搓成絮节。

婆婆真爱雪一样白的棉花,要说什么,可是没有说,就上了炕,偎起被子坐着。

媳妇也一句话没说,抱起打奶奶身旁一歪一扭走过来的小庆,坐在锅台旁的蒲团上,翻着两眼想什么。

丈夫回来了,也没有说什么,一屁股坐在炕头上,心事像山一样重。

妻把睡着的小庆轻轻地放到炕上睡好,点起灯,就向丈夫说:“你先睡吧!我要待一会儿。

”丈夫闷不作声。

妻就把灯放到锅台上,坐下地,凑近纺车,拿起把子试摇了两下,纺车轴就转起来了。

“呜隆——呜隆——呜隆———”这调子一响动,妻就说不出的心里畅快,好像又回到六年前做姑娘的时候了。

嫁到这老远的山里来以后,她就和每天做伴的纺车断了缘,这里男人在外种地,娘儿们在家里做饭缝衣裳,从不兴纺线织布什么的。

婆婆躺在被窝里老是咳嗽着,不断地拿眼角瞟着纺车和坐在纺车旁边的媳妇。

她心里格外痛惜油灯里剩着的那一点点油。

媳妇却正因几次的断线苦恼着,直抱怨油灯的光焰太不懂事。

婆婆听到“呜隆——呜隆”的声音,就好像毛刷子刷着心那么难受,咕哝着:"五毛钱一两,什么紧要的公事,耗油费灯的……"困坐的丈夫也突的站起来,粗声粗气地说:“睡觉!”还没有绕上三道的细线又断了,从锭子上滑下来。

小庆给吵醒了,哇哇地哭。

丈夫闷声闷气的声音和婆婆的咕哝还在耳边响着,媳妇心里乱得不像样。

婆婆还在里头炕上咳嗽。

婆婆平常嫌媳妇不听话,跑到外面开会干什么的,媳妇又嫌婆婆不热心抗日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媳妇”与“媳妇儿”考释作者:汪景民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6年第05期摘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学习词典》都将“媳”字条目下“媳妇”与“媳妇儿”当作两个截然不同的词进行注解,分别有两个词条共四个义项。

然而,通过对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文学作品的考察发现,“媳妇”与“媳妇儿”在语义和用法上完全一致,二者其实是一个词,儿化并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其词义只有三个义项:儿子的妻子、妻子和泛指已婚的年轻妇女。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媳妇媳妇儿义项一、问题提出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媳”字只有两个词条:【媳妇】xífù①儿子的妻子,也叫儿媳妇儿。

②晚辈亲属的妻子(前面加晚辈称呼):侄~|孙~。

【媳妇儿】xífur①妻子;②泛指已婚的年轻妇女。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学习词典》(2010年版)“媳”字也只有两个词条,也是将“媳妇”和“媳妇儿”作为两个独立的词处理的,注解亦大同小异:【媳妇】xífu①儿子的妻子。

刘老太的~很贤惠。

也叫儿媳妇。

②小辈或晚辈亲属的妻子:弟~|侄~|孙~|外甥~。

【媳妇儿】xífur(北方官话)①妻子:娶~|他的~是邻村的。

②已结婚的年轻妇女:大闺女小~。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将“媳妇”和“媳妇儿”的“妇”字拼音都注成了轻声,“媳妇儿”一词由“方言”改成了“北方官话”。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儿化音的确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比如“头”(脑袋)和“头儿”(领导),“白面”(面粉)和“白面儿”(毒品海洛因)等,但“媳妇”与“媳妇儿”是词义截然不同的两个词吗?“媳妇”只能表示儿子的妻子或者晚辈的妻子,不能表示妻子或者泛指已婚的年轻妇女吗?“媳妇儿”不能用来表示儿子的妻子或者晚辈亲属的妻子吗?“媳妇”与“媳妇儿”难道不是一回事吗?二、“媳妇”的来源“媳”是形声兼会意字,“女”为形,“息”为声。

“息”兼表子息、子女,清代黄生《义府》云:“又古者,谓子为息,息之训,生也。

”因此“子妇”就被称为“息妇”,如:“今此云惠公夺息妇而自妻。

(南北朝·裴骃《史记集解三家注索隐正义》)”也就是说,“媳妇”最初的书写形式是“息妇”,后来通过偏旁类化在“息”的左边加“女”旁,造“媳”字。

《说文解字》没有收录“媳”字,可见“媳”字应当出现于汉朝之后。

据已有文献记载,晚唐五代最早出现“媳”字,始有“媳妇”一词,如“晋室皇太后媳妇李氏妾言。

(《旧五代史·晋书》)”自宋代开始,“媳妇”一词才在口语和官话中得到广泛使用。

明代梅膺祚编撰的《字汇·女部》注:“媳,俗谓子妇为媳。

”也就是说,“媳妇”一词在当时属于俗称。

而在“息(媳)妇”之前,人们往往用“新妇”表示儿子的妻子。

“新妇”最初在先秦时期仅指“新娘”,如“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战国策·卫策》)”。

到东汉末年,“新妇”在保留“新娘”义项的同时,才开始用来指称儿子的妻子,如“(张)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

’(《后汉书·何进传》)”黄生在《义府》中指出:“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

”为什么把儿子的妻子即儿媳妇唤作“新妇”呢?这与词素“新”的意义有关。

黄生《义府》:“盖必当时谓初来者为新妇,习之既久,此称遂不复改耳。

”中国传统的婚俗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娶女嫁、女适男家,在父母眼里,儿媳妇娶进家门即便日久仍属初来者,所以才有“新妇”这一称呼,具有了“儿子的妻子”这一义项并固定下来,“新”的语素义逐渐减弱直到最后脱落。

受此影响,东汉末“新妇”亦开始用来泛称已婚妇女,如“楼上新妇,岂虚也哉!(《风俗通义·怪神》)”王利器校注:“汉魏六朝人通称妇为新妇,故上文言妇,此又言新妇也。

”直到东晋,“新妇”又产生了新义,一方面可以表示妻子,如“初被收,举家号哭,允新妇自云:‘无忧,寻还。

’作粟粥待之。

须臾允至。

(晋·郭璞《郭子》)”另一方面可以表示“弟弟的妻子”,郭璞在《尔雅·释亲》“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下注:“犹今言新妇是也。

”由此可见“新妇”就是“弟弟的妻子”,这一义项一直延续到唐、宋,如崔令钦《教坊记》“即所聘者,兄见呼为新妇,弟见呼为嫂也”。

至此,“新妇”就具有了“新娘”“儿子的妻子”“已婚妇女”“妻子”“弟弟的妻子”等数个义项。

由于“新妇”的意义过泛,且唐代及以前用“息”指儿子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加之“新”“息”音近,因此“新妇”在口语中转音变体为“息妇”,并保留了除“新娘”以外的其他义项。

晚唐五代时期,“息妇”通过偏旁类化写成“媳妇”,至宋代开始得到广泛使用;“新妇”便逐渐式微,义项收窄,受“新”的语素义影响,更多表示“新娘”。

到明、清两代,“媳妇”在北方官话中盛行,而“新妇”在《金瓶梅》《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里却全然没有了踪迹,作为“语言化石”,目前只保留在南方某些方言中。

三、“媳妇”与“媳妇儿”的义项“媳妇”的本义是“儿子的妻子”,既用于泛称,也用于公婆对儿媳的背称和面称,还用于儿媳对公婆的自称。

如:(1)方氏见势头利害,心中惧怕,说道:“公公请息怒,媳妇没不多几件东西,不为大事。

”(《醒世恒言》)”然而,在近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却有相当数量的“媳妇”用例表示“妻子”义,既用作“妻子”的泛称,又可用作丈夫对妻子的背称,还可用作妻子的自称。

如:(2)刘达生将二亲合葬已毕,孝满了,娶了一房媳妇,且是夫妻相敬,门风肃然。

(《初刻拍案惊奇》)(3)你道我是你媳妇,莫言就是你浑家。

(《快嘴李翠莲记》)此外,“媳妇”还用于表示年轻的已婚妇女,既用于泛称,也用于背称或者面称,甚至是自称。

如:(4)那两个媳妇,当日不合开门出来,却见是一个中年婆娘,人物也到生得干净。

(《初刻拍案惊奇》)(5)韩嫂儿叉手向前,拜了两拜,说道:“三位娘子在上,听小媳妇告诉。

”(《金瓶梅》)“媳妇”儿化成“媳妇儿”始于元代,“媳妇儿”在近代汉语用例中表示“妻子”义时,既用于泛称,也用于背称和面称。

如:(6)吴推官将京中娶妾委婉对丈人说了,又说:“媳妇儿心中不喜,求丈人在面前劝他。

”(《醒世姻缘传》)“媳妇儿”用于表示“已婚妇女”时,既可以泛指,也可以背称或者面称。

如:(7)〔张驴儿云〕小人是原告张驴儿,告这媳妇儿,唤做窦娥,合毒药下在羊肚汤儿里,药死了俺的老子。

(《窦娥冤》)此外,“媳妇儿”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表示“儿子的妻子”也十分常见,既用于泛指,也用于背称和面称。

如:(8)〔卜儿云〕窦秀才留下他这女孩儿与我做媳妇儿,他一径上朝应举去了。

(《窦娥冤》)(9)太太带哭,走近床边叫道:“我的媳妇儿呀!你丈夫被那个杀死?快快说来!好替你丈夫报仇。

”(《五美缘》)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口语,“媳妇”和“媳妇儿”的义项和用法与近代汉语并无二致。

“媳妇”除用于“儿子的妻子”义外,表示“妻子”和“已婚妇女”义的用例不胜枚举。

例如:(10)天赐看清楚牛家不对,可是不甚明白到底娶媳妇为什么这样重要,至于使四虎子这么着急。

设若四虎子必得要媳妇的话,他自己也应当要一个。

媳妇不就是姑娘,而姑娘不是很好看么?“虎爷,我跟爸说去,咱们一人娶一个;要不然的话,一人娶俩;大狗子他爸不是有俩媳妇么?”(老舍《牛天赐传》)(11)这当儿,从屋外传来一阵串铃般的笑声,随声进来了一群年轻的闺女媳妇。

(浩然《新媳妇》)相应地,“媳妇儿”除用于表示“妻子”和“年轻的已婚妇女”以外,还可以表示“儿子的妻子”,也就是儿媳妇,既可以泛指,也可以背称或面称。

如:(12)八娘一旁尖声说:“完了!你以为你曹叔把晓强当成女婿呀!你总女婿女婿的他怕还不顺耳哩!他是把晓强当成亲儿子待哩!小涧倒仿佛是个媳妇儿了!”(刘心武《曹叔》)(13)母亲又说:“还有另外一件事。

就是不要和外国女孩子们在一块儿混。

我可不要一个洋媳妇儿。

咱们是中国人,咱跟她们的风俗习惯不一样。

”(林语堂《京华烟云》)“媳妇”一词直接用于表示小辈或晚辈亲属的妻子却比较罕见,近代和现代汉语中仅见到一个用例:(14)阿伯三个鼻子管,不曾捻着你的碗。

媳妇虽是话儿多,自有丈夫与婆婆。

(《快嘴李翠莲记》)在例(14)中,李翠莲对阿伯(丈夫的哥哥)自称“媳妇”,也就是弟媳妇(弟弟的妻子)。

除此之外,无论是“媳妇”还是“媳妇儿”,用于表示小辈或晚辈亲属的妻子时,都有表示小辈或晚辈的语素如“弟、兄弟、侄、孙、外甥”等加在“媳妇”或“媳妇儿”前用以明确该女人的具体身份。

如:(15)贾珍忙说道:“婶娘自然知道:如今孙子媳妇没了,侄儿媳妇又病倒。

我看里头着实不成体统,要屈尊大妹妹一个月,在这里料理料理,我就放心了。

”(《红楼梦》)(16)相于廷笑道:“是呀。

你兄弟媳妇儿待怎么样着就怎么样着,我敢扭别一点儿么?”(《醒世姻缘传》)由于有“弟、兄弟、侄、孙、外甥”等表示小辈或晚辈的语素存在,那么孙子媳妇、侄儿媳妇、兄弟媳妇(儿)等显然表示的是孙子的妻子、侄子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而不是孙子、侄子和弟弟等的儿媳妇,因此,“媳妇”和“媳妇儿”在这里的义项实际上就是“妻子”。

四、结语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媳妇”和“媳妇儿”在意义和用法上完全一致,儿化并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二者实际上是同一个词,因为其所指都是指向同一种事物,即一个已婚的女人,只是在不同的人眼里其身份不同而已:在公婆的眼里她是儿子的妻子,在丈夫的眼里是老婆,在外人眼里她只是一个已婚妇女,其具体语义根据语境或上下文很容易判定,并不会引起混淆。

因此,“媳妇”和“媳妇儿”应看作一个词,应该注解为:“【媳妇】xífù/xífu(~儿)①儿子的妻子,也叫儿媳妇;②妻子;③泛指已婚的年轻妇女。

”需要指出的是,“媳妇”的“妇”字既可以读去声,也可以读轻声,并没有截然的区别;无论“媳妇”是否儿化,其表示“妻子”义和“泛指年轻的已婚妇女”的用法不仅仅出现在北方方言中,南方方言亦如此,实际上早已属于全民普通话,其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大量用例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应摘去“媳妇”的方言标签。

注:本文所引例证来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古代汉语语料库(语料库在线网站)和朱氏语料库(朱冠明)。

参考文献:[1]罗湘英.“媳妇”考踪[J].辞书研究,2001,(1):128-131.[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学习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史文磊.论“媳妇”的形成过程[J].语言科学,2008,(2):212-219.[4]余延.说“新妇”、“媳妇”[J].汉字文化,2003,(3):40-4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汪景民江苏昆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外训系 2153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