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国家记忆传播与受众群体的构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合集下载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与历史记忆传承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与历史记忆传承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与历史记忆传承南京大屠杀,也被称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或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南京实施的一系列暴行事件。

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底至1938年初,期间,日本军队占领了当时的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最为惨重的一起战争罪行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伤痛深重的一幕。

在南京大屠杀之前,日本帝国主义已经长期在中国东北、华北、河南等地展开侵略行为。

而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实际上是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中国的一部分。

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对日本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此,日军在攻占南京后,对城市进行了残忍的占领和大规模屠杀,并对无辜民众实施了集体强奸、抢劫焚烧等暴行。

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大屠杀期间死亡人数可能超过30万,而受害者则包括了老弱妇孺以及慈善机构和医院的人员。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针对这一历史事件,中国政府和民间团体积极进行着历史记忆传承的工作,以确保不忘历史,表达对受害者的尊重,并将这一悲惨事件作为警示后人的教训。

首先,在南京建立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个纪念馆于1985年建立,不仅负责陈列展览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物和照片,还向游客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受害者的个人证言。

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同时感受到对受害者的深深哀悼之情。

其次,中国政府在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这一天被定为国家公祭日,全国范围内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以表达对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尊重和追思。

通过举行公祭仪式、瞻仰遇难同胞遗址、举办悼念音乐会等方式,人们传承着这段痛苦的历史记忆,并警醒世人,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此外,中国教育体系也在注重对南京大屠杀进行教育,以确保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和理解。

南京大屠杀已纳入中国中小学教材,学生们通过学习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细节和背景,增强了对和平的追求和珍惜,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国家独立和尊严的保护意识。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与身份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与身份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与身份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一。

在这场屠杀中,日军对南京城内的无辜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虐杀、强奸和抢劫,造成了约30万人的死亡。

然而,尽管这一事件发生了近80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仍然对于涉及到的人们的身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对于南京市民的身份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京市民作为南京大屠杀的目睹者和受害者,对这一事件的记忆深刻而殷切。

他们将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个引以为傲的标志,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敬意和警示,也追求了正义和和平。

例如,南京市建立了许多纪念南京大屠杀的纪念馆、遗址和纪念碑,以保留这段历史记忆,并激发南京市民团结一心,爱国奋斗的精神。

此外,南京市民还通过参与各种相关活动,如纪念仪式、研讨会等,来表达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并以此维护自己身份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其次,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对于日本政府和军方产生了身份压力。

作为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日本政府和军方承担着巨大的历史责任。

然而,多年来,日本政府一直试图淡化南京大屠杀的规模和意义,以减轻身份上的压力。

例如,他们对南京大屠杀的人数进行抹黑和曲解,并试图以其他方式为日军行为辩护,这既为日本政府自身带来了身份上的困扰,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日本政府的反感和谴责。

因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不仅对个人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压力,也对国家和政府的身份认知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还对国际社会的身份认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最严重的战争罪行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揭示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和宣传对受害者的关怀,国际社会形成了对南京大屠杀的共同记忆,进而反思战争的荒谬和悲剧。

例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被列为世界记忆遗产,成为全人类反战和平的象征。

这种共同的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构建有助于加强国际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和平与正义的实现。

综上所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对于身份的认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南京大屠杀手抄报资料

南京大屠杀手抄报资料

南京大屠杀手抄报资料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发生在中国南京的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攻占南京后,在接下来的六周内,对该城市展开了大规模的杀戮、强奸、抢劫和焚毁。

这场屠杀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成为了二战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事件之一。

一、背景南京大屠杀的发生有着复杂的背景。

自19世纪中叶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以侵略中国为目标,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渐扩张其在中国的势力。

1931年,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的满洲,并在随后建立了伪满洲国。

1937年,日本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向中国全面开战。

南京大屠杀正是该战争中的一部分。

二、屠杀始末日军攻占南京后,对城内的士兵和平民展开了无差别的屠杀。

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犯下了种种暴行,包括但不限于残杀、强奸、焚烧、抢劫等。

数十万无辜的南京市民成为了屠杀的牺牲品。

同时,大量的建筑物也被破坏和焚毁。

三、目击者口述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录主要来源于幸存者的口述和外国人的观察报告。

许多南京市民目击了屠杀的发生,并亲身经历了种种惨状。

他们的口述记录成为了后人了解这一事件的重要资料,也使得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逐渐加深。

四、国际社会的反应南京大屠杀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

许多外国记者、外交官和救援人员亲眼目睹了这一场景,并将其记录下来。

他们的报道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然而,尽管事实明摆着,日本政府一直试图掩盖这一事件,直到战后才公开承认。

五、南京大屠杀的意义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惨痛回顾,更是国际社会对和平、正义的警示。

对于中国来说,南京大屠杀是国家记忆中的伤痛,也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教训。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深入研究和纪念活动,我们可以警醒人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六、纪念与教育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中国政府于2014年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每年的这一天,国家都会举行庄重的公祭活动,以悼念死难者,表达对和平的追求,并警示世人不能忘记这一历史悲剧。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传承与挑战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传承与挑战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传承与挑战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军队在南京市所犯下的一系列暴行的集中体现。

这场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痛,成为了中日两国关系中最为敏感和争议的话题之一。

然而,尽管历经七十多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在传承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受到了多方面的否定和淡化。

日本部分右翼势力一直试图掩盖或歪曲这一历史事件,违背道义地试图抹去历史的创伤。

例如,有一部分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发生,试图以数字上的争议来否定屠杀的严重性。

他们声称死亡人数远远低于中国官方的数据,试图传播这一数字争议来质疑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然而,无论死亡人数统计上的差异,南京大屠杀的悲剧性和残暴性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历史证据和目击者的证言所证实,这些可以追溯到当时的报纸报道和国际观察家的证言。

因此,这种否定和淡化南京大屠杀的做法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歪曲和伤害,充满了不负责任和对人类良知的冒犯。

另一方面,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在传承过程中也面临着记忆消退和遗忘的困境。

随着时间的流逝,目击者和幸存者们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只限于书本资料和历史记录。

这导致了可怕的事件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远去,使得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意义和警示人性的价值逐渐模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京大屠杀的记忆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承和教育。

例如,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内展览了大量详实的史料和珍贵的文物,通过举办各类宣教活动,向公众传递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此外,还可以通过纪录片、电影、图书等形式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故事传达给更广大的人群,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场惨剧。

然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之一是年轻一代的接受度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一代对历史的关注度逐渐减少,他们更多地被娱乐、科技和社交媒体所吸引。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已经遥远和陌生,失去了直接参与感。

南京大屠杀的国际传播与舆论战

南京大屠杀的国际传播与舆论战

南京大屠杀的国际传播与舆论战近年来,南京大屠杀作为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各国媒体、学者和社会组织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传播与研究,形成了相应的舆论战。

一、南京大屠杀的国际传播南京大屠杀是指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南京期间,对南京市内平民、俘虏和无辜百姓进行的大规模屠杀和暴行。

这场残暴的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并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了传播。

首先,国际媒体在当时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报道。

多家海外报纸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一事件,揭露了日军的暴行和残忍行为,引起了世界各地民众的强烈谴责。

其次,一些外国记者和教士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的场面,他们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通过书籍、文件和照片的形式传播给国际社会。

这些真实而可信的证据对于揭露日本军队的罪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南京幸存者和见证者也通过回忆录、自传和演讲等形式,讲述了自己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亲身经历,并希望借此唤起国际社会对于和平、正义的关注。

二、南京大屠杀的舆论战南京大屠杀的国际传播也引发了一场舆论战。

日本政府及一些右翼势力试图以不同的方式对南京大屠杀进行否认或淡化,以减轻日本在国际上的道义压力。

首先,日本政府借助于一些右翼媒体,试图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篡改和虚构。

他们质疑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并试图将之定性为战争期间的正常战斗而非屠杀事件。

其次,日本政府在与中国交往的过程中,以政治和经济压力对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历史问题进行干涉。

通过施加外交压力、限制经济合作和人员交往等手段,试图改变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

然而,国际社会的舆论多数并未被左右。

南京大屠杀作为一起具有重大人道主义罪行的事件,无法被掩盖和淡化。

世界各国的舆论界、学界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和传播中,为真相发声。

三、南京大屠杀的意义与影响南京大屠杀所揭示的残酷真相震惊了世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南京大屠杀对于推动和平与正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大屠杀国际社会的道德义务与历史记忆

南京大屠杀国际社会的道德义务与历史记忆

南京大屠杀国际社会的道德义务与历史记忆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发生的一起严重的战争罪行,对于南京市民来说,它是一部极其痛苦的历史。

然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不仅仅属于南京市民,它也应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记忆。

国际社会有道德义务去保持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以期防止类似的罪行再次发生。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期间,当时的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一系列暴行。

数十万南京市民和中国士兵被无情地杀害和强奸,整个城市遭受了无法估量的破坏。

南京大屠杀成为二战期间最残忍的事件之一,由于其规模和恶性,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维护人类道德价值观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受害者的尊重和对类似罪行再发生的警示。

南京大屠杀的发生表明战争的可怕性和人类所能达到的暴行的极限。

通过保留对这段历史的记忆,我们能够警醒自己,呼吁国际社会保持和平与稳定,并倡导尊重人权的价值观。

为了实现道德义务,国际社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纪念南京大屠杀。

纪念活动可以包括举行仪式、展览和教育活动等,旨在向世界传递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教训。

同时,国家可以建立纪念馆和纪念碑等纪念设施,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

在教育方面,学校应该把南京大屠杀作为必修课程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并从中汲取教训。

通过教育,国际社会可以培养年轻一代的历史意识和人权意识,推动和平与和谐的发展。

此外,国际社会还可以发起国际法庭等司法行动,以维护历史的真相和公正。

虽然南京大屠杀发生已经超过80年,但追求正义和赔偿的要求仍然存在。

国际社会有责任确保历史不会被篡改或沉没,为受害者争取应有的公正。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对于国际社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记住这段历史,铭记罪行,并确保类似事件永远不再发生,这是我们的道德义务。

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加强教育和提供司法保障,国际社会可以共同努力,让南京大屠杀成为人类历史的警示,为和平、尊重人权和国际合作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南京大屠的历史记忆传承

南京大屠的历史记忆传承

南京大屠的历史记忆传承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传承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军侵华的惨绝人寰罪行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这一章节的历史记忆,不仅仅是一场残酷的回忆,更是需要被准确传承和铭记,以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与正义。

一、事件回顾:南京大屠杀的始末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占领了当时的首都南京。

接着不法之徒对南京城内的中国军民实施了持续六周之久的大屠杀,让南京城遭受到难以言说的惨状。

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包括了无辜的妇女儿童、老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街头巷尾都成为了暴力的目标。

性侵、奸杀、折磨和焚烧成为了日军对南京人民的日常行为。

据统计,当时死难的中国人在十万以上,一座城市被毁,家庭被摧毁,之后的影响将是漫长而深远的。

二、历史记忆传承的必要性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传承下去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首先,这一事件所造成的巨大伤痛需要我们将其铭刻在心,以便不忘历史的教训。

其次,通过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的残忍和暴力带来的后果,以及人类道德和良知的缺失所导致的恶行。

最后,传承历史记忆有助于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在向未来进发的道路上铺设和平与和谐的基石。

三、历史记忆传承的方式1. 教育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渗透到教育体系中,以确保后代能够深刻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和意义。

将这一段历史融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在历史、社会和道德课程中加以专题讲解,并组织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馆,以亲身感受历史的残酷和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2. 纪念活动每年举办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例如默哀仪式、献花仪式和学术讲座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向公众普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唤起人们对和平、尊严和人权的珍视,同时也是对受害者的尊重和缅怀。

3. 纪录和出版通过纪录片、图书、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形式,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广泛传播。

在国际社会尤其是亚洲地区,不断发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成果,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被日本政府试图掩盖的历史,为维护和平正义的呼声提供有力支持。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与道德反思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与道德反思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与道德反思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对中国南京市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屠杀、强奸和掠夺的罪行事件。

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世界来说,无疑是一个深刻的伤痛和不容忘记的历史记忆。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对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铭记和反思,既有助于保持历史真实性,又为我们提供了道德指引和警示。

首先,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市民以及战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掠夺。

根据不同的研究数据和文献记载,死亡人数在30万至30余万之间。

这个巨大的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们震惊和痛心,而这只是当时那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的一部分。

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对于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际社会开始关注战争罪行的审判和国际公义的维护成为不可忽视的议题。

其次,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对于道德反思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作为中日两个国家之间的历史纠纷,还是作为个人或集体的道德责任,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都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作为国家,日本政府曾经的对中国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和行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不满。

如今,日本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对于两国的友好关系以及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个人和集体,南京大屠杀提醒我们,不仅要对当时的战争罪行保持记忆,更要在现代社会中秉持正义和道德准则,不再重演那段历史的错误。

进一步来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对于教育和人文价值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段反面教材,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向全球传递了和平与人道的理念。

通过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保留相关的历史文献、举办纪念活动以及将相关内容纳入教育课程中,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引发对和平、正义、尊重生命的反思与思考。

这样的教育和记忆传承,有助于培养下一代有责任感、懂得尊重生命、追求和平的公民意识。

最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不仅是记忆过去,更是为了面向未来。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与记忆研究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与记忆研究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与记忆研究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战争过程中发生的一起严重战争罪行,被认为是二战亚洲战区最为残忍的事件之一。

这场屠杀引发了广泛的历史与记忆研究,不仅涉及对历史事实的准确还原,还包括战争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

本文将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与记忆研究进行探讨。

一、历史事实还原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底至1938年初,当时日军占领南京后对该城市的平民和军人实施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抢劫行为。

根据相关研究,估计在短短六周内,有数万名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杀害,同时大量女性被强奸。

这一惨绝人寰的暴行震惊了世界。

历史学家通过对大量的档案、照片、证言等资料的收集与研究,试图准确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二、战争影响及对人类社会的启示南京大屠杀作为二战期间最严重的战争罪行之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暴露了战争中的极端暴力和残忍性,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对人类生活的摧残。

其次,南京大屠杀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战争罪行的深思,推动了战争国际法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旨在保护战争中的平民和战俘。

此外,南京大屠杀也加强了对和平的追求与珍惜,提醒人们要从历史的痛苦中吸取教训,共同构建和平的未来。

三、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解读观点。

一方面,中国历史学家、政府机构和一部分国际学者倾向于将南京大屠杀视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行为的具体体现,旨在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警惕和怀念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深切痛苦。

另一方面,有些日本学者则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质疑,认为其史实存在争议,并试图淡化事件的严重性和规模。

这种不同的解读产生了历史事件的不同认识,因而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四、记忆的传承与重建记忆是人类文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的传承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及其后代通过亲身经历、口述历史、纪录片等多种方式,将屠杀的历史记忆传递给后人,并且借此呼吁人们珍惜和平、警惕战争的危害。

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对国家认同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建构

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对国家认同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建构

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对国家认同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建构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发生在南京的一场惨绝人寰的暴行,不仅对受害者的家庭造成了巨大伤痛,也对整个国家的认同与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南京大屠杀对中国国家认同的塑造与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京作为中国古都,历史悠久,一直以来作为华夏文明的代表之一,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然而,南京大屠杀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国在抵御外来侵略中的坚韧与勇敢,激发了所有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南京大屠杀成为了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中国人民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使他们更加坚定团结抵抗侵略者的决心。

其次,南京大屠杀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传到世界各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

侵略者对南京无辜平民的大规模屠杀和暴行,使中国成为了战争中的受害者,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共鸣与同情。

南京大屠杀使中国成为了反法西斯侵略的重要战场,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正义、勇敢的形象。

南京大屠杀还对日本国家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中表现出了野蛮、残暴的一面,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形象产生了质疑与批评。

南京大屠杀成为了评判日本对历史的态度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日本的国际形象造成了重大冲击。

无论日本政府如何试图淡化或否认南京大屠杀,其罪行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认可,直接对其国家形象产生了长期负面影响。

然而,南京大屠杀对国家认同与国家形象的塑造并非全然正面。

一方面,它使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反抗侵略的决心,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另一方面,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逆转的伤害,给受害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痛苦。

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心理与情感造成了巨大冲击,甚至对一部分人民的国家认同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体来说,南京大屠杀作为一场历史事件,对国家认同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让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推动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南京大屠杀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性

南京大屠杀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性

南京大屠杀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南京大屠杀是一段令人痛心的记忆。

它发生在1937年至1938年期间,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所犯下的一系列暴行。

这段历史事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战争罪行、珍爱和平以及呼吁历史正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战争罪行的严重性。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最为惨烈的一起事件之一,据估计有30万至30万以上的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残忍杀害。

无辜的人们面临着枪杀、强奸、抢劫和酷刑等惨绝人寰的暴行。

了解这些残暴行为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性的扭曲,进而增强我们对和平的渴望。

其次,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可以帮助我们珍爱和平。

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战争给南京市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伤害,还能体会到和平所带来的宝贵价值。

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教训告诉我们,战争只能给人们带来苦难和痛苦,而和平则是人们生活幸福和安宁的基石。

只有珍爱和平,我们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共同发展和繁荣。

此外,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有助于我们呼吁历史正义。

对于那些曾在南京大屠杀中遭受压迫和杀戮的人们来说,真相和正义是他们所期盼的。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广泛传播这段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唤起社会的关注和关心,并为历史罪行给予受害者的家属以正义的呼声。

不仅如此,借助对南京大屠杀的深入了解,我们也应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建立起属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正义和人权的价值标准。

因此,南京大屠杀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性无法忽视。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学习和传播这段历史,以期唤醒公众对和平的珍视和对历史正义的呼吁。

只有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我们才能更好地铭记历史、汲取教训,并努力营造一个和平、公正和安全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段历史不再重演。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与记忆研究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与记忆研究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与记忆研究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城市南京所犯下的一系列暴行,被公认为是二战期间最惨烈的一次大屠杀事件。

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导致了数万名中国平民以及无辜的妇女、儿童被残害、强奸和杀害。

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记忆,既是对历史的追寻和还原,也是对人性的警示和反思。

首先,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研究对于了解和还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二战期间中日两国的战争动态、社会背景和政治氛围。

南京大屠杀是这段历史中的重要节点,它不仅关乎着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涉及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研究也需要关注事件的背后历史因素和国际政治环境。

南京大屠杀并非孤立事件,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一部分。

在二战之前,日本积极扩张其殖民地势力,并试图通过对中国等亚洲国家进行侵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研究南京大屠杀,需要将其放在更广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了解这一事件对于整个亚洲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影响。

在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研究中,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学者,都可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学者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可以挖掘更多的历史细节和证据,进而还原和呈现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日本学者则可以从日本的角度出发,研究探究其国内舆论、政治和军事氛围对于南京大屠杀发生和展开的原因和影响。

双方的研究成果可以相互交流,促进对历史事件的更全面理解。

此外,南京大屠杀的记忆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记忆作为人们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思考,对于塑造和调整国家和个人的价值观、认同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影响。

南京大屠杀之所以被世人所熟知,并保持着强烈的记忆和共识,部分原因在于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各种纪录和证据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得到了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种记忆和关注对于确保历史的真相不被歪曲、对于社会的和解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南京大屠杀的记忆研究也面临许多挑战与争议。

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的几十年里,由于政治原因以及历史争议的复杂程度,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历史记录遭到了严重扭曲和歪曲。

南京大屠的历史记忆传承

南京大屠的历史记忆传承

南京大屠的历史记忆传承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传承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中的一起重大惨案,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为了准确传承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世人呈现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以期引起人们对和平的深思和警醒。

本文将以纪实性写作的方式,通过事实和亲历者的回忆,深入梳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传承。

一、南京大屠杀的始末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攻占南京后,所犯下的一系列暴行令人发指。

据历史记录,日军在短短6周内就残忍杀害了数十万无辜的南京市民和战俘,不分男女老幼。

暴行包括强奸、凌辱、折磨、抢劫等多种侵犯人权的行为,成为二战中最令人骇人听闻的事件之一。

二、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传承离不开历史文献的记录。

在这方面,南京大屠杀纪实文献《南京大屠杀档案》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个档案系统地整理了大量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史料,包括目击者证词、照片、日记、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

这些文献的保存与传承对于准确还原历史事实,纠正历史扭曲具有重要意义。

三、受害者的亲历记述为了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更加真实接地气,亲历者的记述非常重要。

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经历,述说当时的场景和自身遭遇,将南京大屠杀的恐怖和残暴呈现给读者。

例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汤姆逊修士(John Rabe)的日记《南京灾难记》以及哈罗德·韦斯塔代尔(Harold John Timperley)的报告《南京的血淋淋的真相》都是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重要文献。

四、遗址与纪念馆的建设为了更好地传承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南京市政府于1985年成立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该纪念馆通过展示照片、遗物和亲历者的回忆,让参观者真切感受到当时的残暴和痛苦。

与此同时,南京市政府还积极保护南京大屠杀的遗址,如南京大学墙被日军滥用为阵地,依旧留有弹痕,成为历史的见证。

五、教育与纪念活动的开展为了更好地传承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南京市加强了相关的教育与纪念活动。

南京大屠的国际记忆

南京大屠的国际记忆

南京大屠的国际记忆南京大屠杀的国际记忆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的罪行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同时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南京大屠杀的国际记忆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所作的全球性回顾和反思。

一、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在1937年至1938年的冬季,日军占领南京城,对城内无辜平民和俘虏展开了残忍的屠杀和性暴行。

这一事件导致了约30万中国军民的死亡,同时也对南京的建筑、文化和社会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国际记忆的形成1. 文化和历史纪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纪录被保存在众多的文献、照片和视频中,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到当时的惨状和罪行。

这些文化和历史纪录是国际社会了解和记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来源。

2. 国际法庭和军事法庭的审判南京大屠杀的罪行在二战结束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

1946年,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了日本战犯,其中也包括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罪行。

这些法庭审判形成了对日本战争罪行的国际记忆。

3. 各国的反战和和平运动南京大屠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反战和和平运动。

人们通过抗议、纪念活动和纪录片等方式,将南京大屠杀作为战争罪行的典型例证,以此敦促国际社会保持和平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国际记忆的意义1. 避免重复历史悲剧南京大屠杀的国际记忆提醒人们,战争与仇恨的后果是难以承受的。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互谅互让和和平发展,才能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

2. 倡导国际人权和法治南京大屠杀的国际记忆对于倡导国际人权和法治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顾历史不仅意味着对受害者的尊重,更意味着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坚守和推动。

3. 促进友好交流与合作南京大屠杀的国际记忆通过展览、纪念活动和学术研究等形式,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通过了解和记忆历史,各国人民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加强友谊与合作。

四、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回应南京大屠杀的国际记忆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回应。

探索南京大屠的历史

探索南京大屠的历史

探索南京大屠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对中国南京进行的大规模屠杀事件。

在这次残暴的暴行中,据估计有数十万中国平民和战俘遭受了各种形式的虐待、杀害和性侵犯。

这个事件成为了历史上最为残忍的战争暴行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痛点之一。

本文将探索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并回顾其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冬季。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野心日益膨胀,他们打算占领中国的重要城市南京。

1937年7月,中日冲突爆发,随后日本军队占领并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南京作为当时中国首都,也成为了日本侵略的目标。

二、南京大屠杀始末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攻占了南京,不久后就展开了一系列的暴行。

日军对南京市内的平民、战俘和妇女儿童进行了大规模的残杀和性侵犯。

他们将南京城投入了一片恐怖的火海中,无数无辜的生命惨遭毁灭。

日军的暴行包括集体屠杀、强行征用劳工、强奸和折磨。

据记载,许多人在这场暴力行为中失去了生命,整个城市被暴力和混乱所笼罩。

三、国际援助和调查南京大屠杀发生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事件表示关切,并提供援助。

例如,来自美国的国际赈济委员会成立了南京安全区,为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了庇护和救济。

国际援助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暴行的发生,并在战后对犯罪人员进行审判。

随后,国际红十字会和其他组织也参与了对南京大屠杀的调查,收集证据以揭露和纪念这一人间惨剧。

四、历史影响与教训南京大屠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向全世界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本质和侵略行径。

对于中国来说,这次大屠杀成为国家记忆中无法磨灭的一部分,也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独立的强烈渴望。

这次事件也激励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和追求和平的斗争。

对于全世界而言,南京大屠杀是一次重要的警示。

它提醒我们战争和暴行的可怕性,呼吁全球社会保护人权、珍惜和平。

南京大屠杀还促使国际社会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机构,以防止类似暴行再次发生,例如联合国和国际刑事法庭。

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国际传播的理念及其内在逻辑

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国际传播的理念及其内在逻辑

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国际传播的理念及其3在逻辑李昕内容摘要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犯下的战争暴行。

在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的国际传播中,分析受众、排除干扰、寻找共识、激励个体承担道德责任,是解决“对谁传播”“如何传播”“以何种立场传播”,以及“传播的最终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相互支撑、互为前提、互为因果,不仅代表着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从民族记忆迈向人类共同记忆的发展历程,也暗含着南京大屠杀研究从其特殊意义到普遍意义的探索过程。

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国际传播所蕴含的这种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群体再到个体的内在逻辑,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归于个体。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只有认识到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人们才能切实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承担起个体的道德责任"的和"道德和道德"最终现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国伦理学家和神学家H•理查德•尼布尔(H.Richard Niebuhr)曾经指出:“没有集体记忆,没有共同体认可的过去,就没有真正的共同体。

要想形成共同体。

必须建立共同记忆……共同记忆的多寡决定我们之间联接的程度。

”①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犯下的战争暴行。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或文化记忆的国际传播是构建人类“共同记忆”,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人民实现最广泛“联接”的重要途径”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②,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国际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献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但是,仅仅认识其文献价值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这类暴行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原因,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警示作用,避免悲剧重演,这是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国际传播的根本目标”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的国际传播是多的人南京大屠杀史实,南京大屠杀暴行,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由国家、民族记忆转化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通过构建记忆共同体,建构最广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7文8国家社科基全青年项A“B界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对话"(13CGJ010)的阶段性成果;南京大屠杀OG国际和QRST 2018?度课题“南京大屠杀文化记忆国际传播策略研阶段性成果。

近20年来南京大屠杀历史在日本的传播及日本民众认知状况分析

近20年来南京大屠杀历史在日本的传播及日本民众认知状况分析

年来日本出版著作、日本学校教科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论述分析南京大屠杀历史在日本的传播情况,从《中日共同舆论调
查》研究日本民众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认知状况。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传播;日本;民众;认知
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个史实已经被中日两国及国际 的争论已经结束,而中日双方在政治上尚未形成一致 社会所熟知,而南京大屠杀历史具体内容在日本 意见,中日两国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仍存有分歧。[7]笠
90 ARCHIVES & CONSTRUCTION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栏目主持:徐立刚
文化长廊
Cultural Corridor
2020.5 档建与案设
论争时的人员,且包括各行各业,其中古庄光一是新闻 评论家江崎道郎的《捏造南京事件的美国》(第 5 期)、
南京大屠杀了解不多,东京审判后日本民众方才彻底 查》研究日本民众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认知状况。
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冷战后美国将日本纳入同盟 体系,对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报道进行限制,上世纪七八
一、近 20 年来日本出版著作中的南京大屠杀
十年代后,南京大屠杀再次进入民众视野,而日本右翼
日本的各个书店及图书馆均摆放着大量以南京大
介绍或与中国学者的共同研究,较少有专门的学术著 选用。2000 年以前,由于 1982 年教科书误报事件,日
的传播,受到世界局势及日本对外政策的影响。
原十九司的《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与历史学——败战之
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在日本的传播,王希亮认为 后日本民众对历史的“遗忘”》称无论在学界还是司法
日本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人员分为“肯定派”[1]和“虚构 界,中日之间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均已结束,也就是

南京大屠杀国家记忆传播与受众群体的构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观众调查

南京大屠杀国家记忆传播与受众群体的构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观众调查

南京大屠杀国家记忆传播与受众群体的构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观众调查张建军;陈俊峰;吴愈晓;王敏;许琪;朱安新【期刊名称】《日本侵华史研究》【年(卷),期】2017(0)1【摘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后,来自海内外各地的观众日益增加,尤其是南京大屠杀上升为国家记忆之后,近年来接待人数近800万人次,居全国纪念馆类场馆首位.作为面向公众的文博场馆,其基本功能是践行纪念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宗旨,更好地向广大公众传播国家记忆.为了解受众的基本构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纪念馆的参观环境、展览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评价,纪念馆于2016年择时进行了观众参观感受的情况调查,以此为纪念馆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服务职能提供科学和专业的分析资料.【总页数】21页(P1-20,30)【作者】张建军;陈俊峰;吴愈晓;王敏;许琪;朱安新【作者单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210017;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210017;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9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众服务处南京,210017;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93;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塑魂鉴史——吴为山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展”在国家博物馆揭幕 [J], ;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档案的社会记忆作用 [J], 王岚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陈列与记忆 [J], 金志勋;廉松心4.从“回应”到“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筹建及功能扩展[J], 张建军5.从“回应”到“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筹建及功能扩展[J], 张建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大屠杀遇难人口的构成——以南京市常住人口为中心

南京大屠杀遇难人口的构成——以南京市常住人口为中心

南京大屠杀遇难人口的构成——以南京市常住人口为中心张连红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在南京城乡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南京大屠杀刚结束,金陵大学美国社会学教授史密斯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目的对南京及周边县城进行了十分广泛的社会调查;战后国民政府为了调查战争损失和东京与南京法庭的战犯审判进行了专题调查.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南京市常住人口中,97%以上遇难者是平民,男性遇难者比例远远高于女性.其中乡区女性遇害比例则高于城区.遇难者中80%-90%是20至60岁的青壮年,而在乡区60岁以上老人死亡比例超过了20%.随着大量第一手资料的不断整理出版,将会极大地推动南京大屠杀研究的深入.【总页数】7页(P57-63)
【作者】张连红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6
【相关文献】
1.无城市户籍的城市常住人口构成及半城市化现象研究 [J], 刘志玲
2.南京大屠杀国家记忆传播与受众群体的构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观众调查 [J], 张建军;陈俊峰;吴愈晓;王敏;许琪;朱安新
3.中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对南京大屠杀中有无韩国人争论的澄清 [J], 金正贤;金海燕
4.空间的产生与生产:从南京大屠杀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J], 张生
5.空间的产生与生产:从南京大屠杀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J], 张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基 本信 息 ” 。在 “ 公 众 服 务 和 场 馆 管理 部 分 ” 主 要
调查 被访 者参 观 场馆 的情 况 ; 对参 观 环境 、 纪 念馆 展
总数 的 5 5 . 7 6 %; 女性有 2 1 8 1名 , 占 有 效 样 本 的 4 4 . 2 4 %, 男 性 高 于女 性 1 1 % 左 右 。表 1— 2报 告 了
侵华 日军 南京 大屠 杀 遇 难 同胞 纪 念 馆 ( 以下 简 称 纪念馆 ) , 选 址 于 南 京 大 屠 杀 江东 门集 体 屠 杀 遗 址 及遇难 者丛 葬地 , 是 中 国首批 国家一 级博 物馆 , 首 批 全 国爱 国主义教 育 示 范 基 地 , 全 国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位 , 首 批 国家级 抗 战 纪念 设 施 、 遗址名录 , 全 国学
考 虑到 纪念 馆 的访 客来 自全 世 界 多个 国 家 , 我 们在 设计 中文版 调 查 问 卷 的 同 时 , 也 设 计 了相 应 的 1 3 文版 、 韩 文 版 和 英 文 版 问卷 , 中文 版 问 卷 详 见 附
件。
性别
男 性
女 性
频数
2 7 4 9
2 1 8 1
览、 服务 水平 、 讲 解 服 务 以及 总 体 上 的评 价 ; 被 访 者 对纪 念馆 服 务 改 进 的 意 见 。 在 被 访 者 的 “ 基 本 信
息” 部分 调 查 了被 访 者 的 基 本 特 征 , 包 括性 别 、 年 龄、 城乡、 受 教育 水 平 、 职业 和 收入 。通 过 这 两 部 分 的调 查 数据 , 我们 可 以基 本 了解 纪 念 馆 参 观 人 员 的 特征 和其 对 纪念 馆服 务 的评 价 。


调查 背景
宗 旨, 更好 地 向广大公 众 传播 国家记 忆 。因此 , 为 了 解受 众 的基本情 况 , 了解 他们对 纪念 馆 的参 观环境 、 展览 质量 和服务 水 平 的评 价 ,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为 纪念 馆提 升服 务水平 提 供 科 学 和专 业 的分 析 资 料 , 纪念 馆于 2 0 1 6年 择 时 进 行 了《 侵 华 日军 南 京 大 屠 杀 遇
百分 比( %)
5 5 . 7 6
4 4 . 2 4
样 本 量
4 9 3 0
l 0 0 . 0 0
( 二) 抽 样 方案 由于 纪念 馆参 观 人 员 的流 动 性 很 大 , 不 可 能 做
二、 调查 执行
址 型专史 纪念 馆 , 也是 国家公 祭 日主办 地 。
南京 大 屠杀惨 案 上 升 为 国 家记 忆 后 , 近 年 来 纪
( 一) 问卷设 计
经 过纪念 馆 和南京 大学社 会学 院的多次 讨论 之
后, 制定 了本 次调 查 研 究 的 问卷 。问卷 主要 包 括 两
雷 锋志愿 服务 示范 基 地 , 也 是 国际 公认 的二 战期 间 “ 三大惨 案 ” 纪念馆 之一 。纪 念馆 1 9 8 5年 8月 1 5日 建 成开放 , 是 中国人 民遭 受全 民族 灾难 的实证 性 、 遗
难同胞纪念馆参观者调查 问卷》 , 以此 为纪念馆 提
升 服务水 平 、 完 善 服务 职 能 提 供科 学 和专 业 的分 析 资料 。
南 京 大 屠 杀 国 家 记 忆 传 播 与 受 众 群 体 的 构 成
侵 华 日军 南 京 大 屠 杀 遇 难 同胞 纪 念 馆 观 众 调 查
张 建 军 陈俊 峰 吴愈 晓 王 敏 许 琪 朱安 新
摘要 : 侵 华 日军 南 京 大 屠 杀 遇 难 同胞 纪 念 馆 于 1 9 8 5年 8月 1 5 日建 成 开 放 后 , 来 自海 内 外 各 地 的观 众 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次 抽 样 的性 别 分 布情 况 , 数 据 结 果 表 明 每 次 样 本
的性 别分 布差 别 不 大 , 并 不存 在 显著 差异 , 这 也说 明 从 性 别分 布来 看本 次 调查 的数据 基本 上 是稳 定 可靠 的, 可 以反 映参观 人 员 的性别 情况 。
表 1—1 : 性 别 分 布
念 馆每 年接 待人 数 近 8 0 0万 人 次 , 在 国 内外 的影 响 力 与知 名度 与 日俱 增 。作 为 面 向公 众 的纪 念 场 馆 ,
其 基本 功能是 践行 纪念 馆 “ 铭 记 历史 , 珍 爱 和平 ” 的
大 部分 , 分别 是“ 公 众服 务 和场 馆 管理 ” 和 被访 者 的
益增加 , 尤其是南京大屠杀上升为 国家记忆之后 , 近年来接 待人数近 8 0 0万人 次, 居全 国纪念馆 类场馆 首位。 作为面 向公众 的文博场馆 , 其基本 功能是践行纪念馆“ 铭记历 史, 珍 爱和平 ” 的宗 旨, 更好地 向广大公 众传播 国家记 忆。为 了解 受众 的基本构成情况 , 了解他们对纪念 馆的参观 环境 、 展览质量和服务水平 的评价 , 纪念馆 于2 0 1 6年择 时进行 了观众参观感 受的情况调查 , 以此为纪念 馆提 升服 务水平 、 完善服务职能提供科学和专 业 的分析 资料 。 关键词 : 国家记忆传播 ; 受众群体 ; 构成 ; 改进措施 作者简介 : 张建军 , 侵 华 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 同胞 纪念馆馆 长, 南 京, 2 1 0 0 1 7 ; 陈俊 峰 , 侵 华 日军 南京 大屠 杀遇难 同胞 纪念馆 副馆长 , 南京 , 2 1 0 0 1 7 ; 吴愈晓 , 南京大 学社 会学 院教授 , 南京 , 2 1 0 0 9 3 ; 王敏 , 侵华 日军 南京 大屠 杀遇难 同胞 纪念馆公众服 务处 副处长 , 南京 , 2 1 0 0 1 7 ; 许琪 , 南京大学社会 学院助理研 究员, 南京, 2 1 0 0 9 3 ; 朱安新, 南京大 学社会学 院讲 师, 南京, 2 1 0 0 9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