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数学 1.2.3(子集 全集 补集)(2)新人教A版必修1

合集下载

2019-2020人教A版数学必修1 目录课件PPT

2019-2020人教A版数学必修1 目录课件PPT
初升高衔接课
1.1 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1课时 集合的含义 第2课时 集合的表示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1课时 并集、交集及其应用 第2课时 补集及综合应用
1.2 函数及其表示 1.2.1 函数的概念 1.2.2 函数的表示法 第1课时 函数的表示法 第2课时 分段函数与映射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1.3.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第1课时 函数的单调性 第2课时 函数的最大(小)值 1.3.2 奇偶性 第1课时 奇偶性的概念 第2课时 奇偶性的应用 阶段复习课 章末综合测评( 一 )
2.1 指数函数 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第1课时 根式 第2课时 指数幂及运算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第1课时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第2课时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
2.2 对数函数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 第1课时 对数 第2课时 对数的运算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第1课时 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第2课时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
2.3 幂函数 阶段复习课 章末综合测评(二)
3.1 函数与方方程的近似解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3.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章末综合测评(三)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2019-2020年高一数学 1.2.1 子集、全集、补集教案 新人教A版

2019-2020年高一数学 1.2.1 子集、全集、补集教案 新人教A版

2019-2020年高一数学 1.2.1 子集、全集、补集教案新人教A版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3)掌握有关子集、全集、补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教学用具:幻灯机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提出问题】(投影打出)已知,,,问: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找学生回答】1.集合M和集合N;(口答)2.集合P;(口答)3.(笔练结合板演)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5.,,,,,,,(笔练结合板演)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二)新授知识1.子集(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新课讲授 ——知识点1 全集
概念: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_所__有__元__素__,那么就称这 个集合为全集.
记法:通常记作 U . 想一想:在集合运算问题中,全集一定是实数集R吗?
全集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只包含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的元素, 所以全集因问题的不同而异,所以不一定是实数集.
(1)有理数范围;(2)实数范围. 解:(1)在有理数范围内只有一个解2,即:
xQ x 2x2 3 0 2
Q
2
(2)在实数范围内有三个解:2,3 , 3,即:
x R x 2 x2 3 0 2, 3, 3
R
2 3 3
思考:方程相同,为什么结果不同?
因为范围不同
作者编号:32101
A.{0,2}
B.{0,4}
C.{2,4}
D.{0,2,4}
解析 ∵∁UM={-1,1},U={-1,0,1,2,4},∴M={0,2,4}. 练2.若集合A={x|-1≤x<1},当U分别取下列集合时,求∁UA. (1)U=R;(2)U={x|x≤2}.
(1)由图知∁UA={x|x<-1或x≥1}.
合 称 为 集 合 A 相 对 于 全 集 U 的 补 集 , 简 称 为 集合A的补集 .
记作: A (注意书写规范) , 即: A={x| x ∈ U 且x A}
Venn图表示: U A
A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作者编号:32101
例1 设U={x|x是小于9的正整数},A={1,2,3},B={3,4,5,6}, 求 A , B.
(2)由图知∁UA={x|x<-1或1≤x≤2}.
作者编号:32101
练3.已知全集U,集合A={1,3,5,7,9},∁UA={2,4,6,8},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的概念1.集合的描述: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2.集合的三个特性:(1)描述性:“集合”是一个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它同平面几何中的“点”、“线”、“面”等概念一样,都只是描述性地说明.(2)整体性:集合是一个整体,暗含“所有”、“全部”、“全体”的含义,因此一些对象一旦组成了集合,这个集合就是这些对象的总体.(3)广泛性:组成集合的对象可以是数、点、图形、多项式、方程,也可以是人或物等.3.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确定性: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不能是模棱两可的)判断给定的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这个集合里,二者必居其一.@简单高中生(2)互异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出现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无先后顺序,任意调换集合中的元素位置,集合不变.4.集合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大写的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的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5.集合的相等当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时,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 B6.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读作a属(1)属于: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于A.(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读作a 不属于A .7.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如方程21x =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如不等式10x ->的解组成的集合.8.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正整数集:全体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2)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9.集合表示的方法(1)自然语言: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描述集合的方法.如所有正方形组成的集合,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例如,三角形的集合.@简单高中生(2)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其格式是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逗号隔开,然后用花括号括起来.例如,我们可以吧“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把“方程(1)(2)0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表示为{1,2}-.(3)描述法:通过描述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一般格式为{()}x p x ,其中x 是集合中的元素代表,()p x 则表示集合中的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如,不等式73x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73}{10}x R x x R x ∈-<=∈<.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为A B Í或(B A Ê)读作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 ).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可用Venn 图表示如下:或关于子集有下面的两个性质:(1)反身性:A A ⊆;(2)传递性:如果A B ⊆,且B C ⊆,那么A C ⊆.2.真子集如果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且x A ∉,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为@简单高中生A B ⊂≠(或B A ⊃≠),读作集合A 真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真包含集合A ).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可用Venn 图表示如右.3.集合的相等如果集合A B ⊆,且B A ⊆,此时集合A 与集合B 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记为A B =.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可用Venn 图表示如右.4.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我们规定空集是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一个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1)A ∅⊆(A 是任意一个集合);(2)A ⊂∅≠(A ≠∅).1.3集合的运算1.并集自然语言: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A 并B ”).@简单高中生符号语言:{,}A B x x A x B ⋃=∈∈或.图形语言:理解:x A ∈或x B ∈包括三种情况:x A ∈且x B ∉;x B ∈且x A ∉;x A ∈且x B ∈.并集的性质:(1)A B B A ⋃=⋃;(2)A A A ⋃=;(3)A A ⋃∅=;(4)()()A B C A B C ⋃⋃=⋃⋃;(5)A A B ⊆⋃,B A B ⊆⋃;(6)A B B A B ⋃=⇔⊆.2.交集自然语言: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A B ⋂(读作“A 交B ”).符号语言:{,}A B x x A x B ⋂=∈∈且.图形语言:理解:当A 与B 没有公共元素时,不能说A 与B 没有交集,只能说A 与B 的交集是∅.@简单高中生交集的性质:(1)A B B A ⋂=⋂;(2)A A A ⋂=;(3)A ⋂∅=∅;(4)()()A B C A B C ⋂⋂=⋂⋂;(5)A B A ⋂⊆,A B B ⋂⊆;(6)A B A A B ⋂=⇔⊆.3.补集(1)全集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2)补集的概念自然语言:对于一个集合A ,由属于全集U 且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记为U A ð.符号语言:{,}U A x x U x A =∈∉且ð图形语言:补集的性质(1)()U A A ⋂=∅ð;(2)()U A A U ⋃=ð;(3)()()()U U U A B A B ⋃=⋂痧;(4)()()()U U UA B A B ⋂=⋃痧.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般地,“若p ,则q ”为真命题,是指由p 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 .这时,我们就说,由p 可推出q ,记作@简单高中生p q ⇒,并且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在生活中,q 是p 成立的必要条件也可以说成是:q ⌝⇒p ⌝(q ⌝表示q 不成立),其实,这与p q ⇒是等价的.但是,在数学中,我们宁愿采用第一种说法.如果“若p ,则q ”为假命题,那么由p 推不出q ,记作/p q ⇒.此时,我们就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2.充要条件如果“若p,则q”和它的逆命题“若q则p”均是真命题,即既有p q⇒,又有q p⇒就记作⇔.p q此时,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充要条件.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概括地说,如果p q⇔,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简单高中生“p是q的充要条件”,也说成“p等价于q”或“q当且仅当p”等.1.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全称量词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常见的全称量词还有“一切”,“每一个”,“任给”,“所有的”等.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量词命题.p 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全称量词命题“对M中的任意一个x,有()p x,"Î,()x Mp x成立”.读作“对任意x属于M,有()(2)存在量词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常见的存在量词还有“有些”,“有一个”,“对某个”,“有的”等.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量词命题.p 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存在量词命题“存在M中的元素x,使()p x,x M∃∈,()p x成立”.读作“存在M中的元素x,使()2.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1)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全称量词命题:x M "Î,()p x ,它的否定:x M ∃∈,()p x ⌝.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存在量词命题.(2)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存在量词命题:x M ∃∈,()p x ,它的否定:x M "Î,()p x ⌝.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全称量词命题.@简单高中生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1.比较原理0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2.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如果a b =,那么b a =;性质2如果a b =,b c =,那么a c =;性质3如果a b =,那么a c b c ±=±;性质4如果a b =,那么ac bc =;性质5如果a b =,0c ≠,那么a b c c=.3.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如果a b >,那么b a <;如果b a <,那么a b >.即a b b a>⇔<性质2如果a b >,b c >,那么a c >.即a b >,b c >a c ⇒>.性质3如果a b >,那么a c b c +=+.由性质3可得,()()a b c a b b c b a c b +>⇒++->+-⇒>-.这表明,不等式中任何一项可以改变符号后移到不等号的另一边.性质4如果a b >,0c >,那么ac bc >;如果a b >,0c <,那么ac bc <.性质5如果a b >,c d >,那么a c b d +>+.性质6如果0a b >>,0c d >>,那么ac bd >.性质7如果0a b >>,那么n n a b >(n N ∈,2n ≥).2.2基本不等式1.重要不等式,a b R ∀∈,有222a b a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2.基本不等式如果0a >,0b >,则2a 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简单高中生2a b +叫做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叫做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基本不等式表明: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3.与基本不等式相关的不等式(1)当,a b R ∈时,有22a b ab +⎛⎫≤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2)当0a >,0b >时,有211a 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3)当,a b R ∈时,有22222a b a b ++⎛⎫≤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4.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已知0x >,0y >,那么@简单高中生(1)如果积xy 等于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如果和x y +等于定值S ,那么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214S .2.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1.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的对应关系(0)a >0>∆0=∆0<∆二次函数cbx ax y ++=2(0>a )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002>=++a c bx ax 有两相异实根)(,2121x x x x <有两相等实根ab x x 221-==无实根的解集)0(02>>++ac bx ax {}21x x x x x ><或⎭⎬⎫⎩⎨⎧-≠a b x x 2R的解集)0(02><++a c bx ax {}21x x xx <<∅∅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1.函数的概念设A ,B 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的数y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x A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 的子集.@简单高中生2.区间:设a ,b 是两个实数,而且a b <,我们规定:(1)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 b ;(2)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 b ;(3)满足不等式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表示为:[,)a b ,(,]a b .这里的实数a ,b 都叫做相应区间的端点.这些区间的几何表示如下表所示.定义名称符号数轴表示{}x a x b ≤≤闭区间[,]a b {}x a x b <<开区间(,)a b{}x a x b ≤<半开半闭区间[,)a b{}x a x b <≤半开半闭区间(,]a b (4)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读作“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用区间分别表示为[,)a +∞,(,)a +∞(,]b -∞,(,)b -∞.这些区间的几何表示如下表所示.定义符号数轴表示{}x x -∞<<+∞(,)-∞+∞{}x x a ≥[,)a +∞{}x x a >(,)a +∞{}x x b ≤(,]b -∞{}x x b <(,)b -∞注意:@简单高中生(1)“∞”是一个趋向符号,表示无限接近,却永远达不到,不是一个数.(2)以“-∞”或“+∞”为区间的一端时,这一端点必须用小括号.3.函数的三要素(1)定义域;(2)对应关系;(3)值域.值域随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的确定而确定.4.函数的相等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分别相同,那么就说这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5.函数的表示方法(1)解析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解析法是表示函数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表示法从“数”的方面简明、全面地概括了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图象法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图象法直观地表示了函数值随自变量值改变的变化趋势,从“形”的方面刻画了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说明:将自变量的一个值0x 作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0()f x 作为纵坐标,就得到坐标平面上的一个点00(,())x f x .当自变量取遍函数的定义域A 中的每一个值时,就得到一系列这样的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函数()y f x =的图象.函数()y f x =的图象在x 轴上的射影构成的集合就是函数的定义域,在y 轴上的射影构成的集合就是函数的值域.@简单高中生函数的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3)列表法通过列表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例如,初中学习过的平方表、立方表都是表示函数关系的.6.分段函数(1)分段函数的概念有些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x 的不同取值区间,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这样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如(1),0,(),0x x f x x x x -<⎧==⎨≥⎩,(2)22,0,(),0x x f x x x ⎧≤⎪=⎨->⎪⎩.说明:①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处理分段函数问题时,要先确定自变量的取值在哪个区间,从而选取相应的对应关系.②分段函数在书写时用大括号把各段函数合并写成一个函数的形式.并且必须指明各段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③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所有取值区间的并集,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只能写成一个集合的形式,不能分开写成几个集合的形式.④分段函数的值域是各段函数在对应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值域的并集.(2)分段函数的图象分段函数有几段,它的图象就由几条曲线组成.在同一坐标系中,根据每段的定义区间和表达式依次画出图象,要注意每段图象的端点是空心点还是实心点,组合到一起就得到整个分段函数的图象.@简单高中生3.2函数的基本性质函数的性质是指在函数变化过程中的不变性和规律性.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增函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区间D ⊆I .如果∀1x ,2x D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称函数()f x 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特别地,当函数()f x 在它的定义域上单调递增时,我们就称它是增函数.(2)减函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区间D ⊆I.如果∀1x ,2x D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称函数()f x 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特别地,当函数()f x 在它的定义域上单调递减时,我们就称它是减函数.(3)单调性、单调区间、单调函数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那么就说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y f x =的单调区间.如果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具有单调性,那么就称此函数在这个区间上是单调函数.(4)证明函数()f x 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基本步骤如下:①设值:设12,x x D ∈,且12x x <;②作差:12()()f x f x -;③变形:对12()()f x f x -变形,一般是通分,分解因式,配方等.这一步是核心,要注意变形到底;@简单高中生④判断符号,得出函数的单调性.(5)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①最大值: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y f x =的最大值.②最小值: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y f x =的最小值.2.奇偶性(1)偶函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x I ∀∈,都有x I -∈,且()()f x f x -=,那么函数()f x 就叫做偶函数.关于偶函数有下面的结论:①偶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也就是说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偶函数的一个必要条件;②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也成立;③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增减性相反.(2)奇函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x I ∀∈,都有x I -∈,且()()f x f x -=-,那么函数()f x 就叫做奇函数.关于奇函数有下面的结论:①奇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也就是说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奇函数的一个必要条件;@简单高中生②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反之也成立;③如果奇函数当0x =时有意义,那么(0)0f =.即当0x =有意义时,奇函数的图象过坐标原点;④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增减性相同.3.3幂函数1.幂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y x α=(R α∈,α为常数)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对于幂函数,我们只研究1α=,2,3,12,1-时的图象与性质.2.五个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x y =2x y =3x y =21xy =1-=x y 定义域RRR[0,+)∞(,0)(0,+)-∞⋃∞值域R[0,+)∞R[0,+)∞(,0)(0,+)-∞⋃∞奇偶性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非奇非偶奇函数单调性增函数在(,0]-∞上递减在[0,+)∞上递增增函数增函数在(,0-∞),0,+)∞(上递减定点(1,1)3.4函数的应用(一)略.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指数1.n 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1)方根如果n xa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1n >,且*n N ∈.①当n 是奇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是正数,负数的n 方根是负数.这时,a 的n 方表示.@简单高中生②当n 是偶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这时,正数a 的正的n 表示,负的n 次方根用符号正的n 次方根与负的n 次方根可以合并写成0a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叫做根式,这里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关于根式有下面两个等式:n a =;,,a na n⎧⎪=⎨⎪⎩为奇数为偶数..2.分数指数幂(1)正分数指数幂mna=0a>,m,*n N∈,1n>).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2)负分数指数幂1mnmnaa-=0a>,m,*n N∈,1n>).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3)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①r s r sa a a+=(0a>,r,s Q∈);②()r s rsa a=(0a>,r,s Q∈);③()r r rab a b=(0a>,0b>,r Q∈).3.无理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1)无理数指数幂的概念当x是无理数时,x a是无理数指数幂.我们可以通过有理数指数幂来认识无理数指数幂.当x的不足近似值m和过剩近似值n逐渐逼近x时,m a和n a都趋向于同一个数,这个数就是x a.所以无理数指数幂x a(0a>,x是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数.@简单高中生(2)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实数指数幂,即对于任意实数r,s,均有下面的运算性质.①r s r sa a a+=(0a>,r,s R∈);②()r s rsa a=(0a>,r,s R∈);③()r r rab a b=(0a>,0b>,r R∈).4.2指数函数1.指数函数的概念函数x y a =(0a >,且1a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指数x 是自变量,定义域是R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般地,指数函数x y a =(0a >,且1a ≠)的图象和性质如下表所示:01a <<1a >图象定义域R值域(0,)+∞性质(1)过定点(0,1),即0x =时,1y =(2)在R 上是减函数(2)在R 上是增函数4.3对数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x a N =(0,1)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N x a log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简单高中生当0a >,且1a ≠时,log N x a a N x =⇔=.2.两个重要的对数(1)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并把10log N 记为lg N .(2)自然对数:以e (e 是无理数, 2.71828e =…)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并把log e N 记作ln N .3.关于对数的几个结论(1)负数和0没有对数;(2)log 10a =;(3)log 1a a =.4.对数的运算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2)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5.换底公式log log log c a c bb a=(0a >,且1a ≠,0b >,0c >,1c ≠).4.4对数函数1.对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log a y x =(0a >,且1a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定义域是(0,)+∞.@简单高中生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01a <<1a >图象定义域(0,)+∞值域R3.反函数指数函数x y a =(0a >,且1a ≠)与对数函数log a y x =(0a >,且1a ≠)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4.不同函数增长的差异对于对数函数log a y x =(1a >)、一次函数y kx =(0k >)、指数函数x y b =(1b >)来说,尽管它们在(0,)+∞上都是增函数,但是随着x 的增大,它们增长的速度是不相同的.其中对数函数log a y x =(1a >)的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一次函数y kx =(0k >)增长的速度始终不变;指数函数x y b =(1b >)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总之来说,不管a (1a >),k (0k >),b (1b >)的大小关系如何,x y b =(1b >)的增长速度最终都会大大超过y kx =(0k >)的增长速度;y kx =(0k >)的增长速度最终都会大大超过log a y x =(1a >)的增长速度.因此,总会存在一个0x ,当0x x >时,恒有log x a b kx x >>.4.5函数的应用(二)1.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解(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y f x =,我们把使()0f x =的实数x 叫做函数()y f x =的零点.函数()y f x =的零点就是方程()0f x =的实数解,也是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所以@简单高中生方程()0f x =有实数解⇔函数()y f x =有零点性质(1)过定点(1,0),即当1x =时,0y =.(2)增函数(2)减函数⇔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有公共点.(2)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的图象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有()()0f a f b <,那么,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内至少有一个零点,即存在(,)c a b ∈,使得()0f c =,这个c 也就是方程()0f x =的解.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对于在区间[,]a b 上图象连续不断且()()0f a f b <的函数()y f x =,通过不断地把它的零点所在区间一分为二,使所得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简单高中生给定精确度ε,用二分法求函数()y f x =零点0x 的近似值的一般步骤如下:(1)确定零点0x 的初始区间[,]a b ,验证()()0f a f b <.(2)求区间(,)a b 的中点c .(3)计算()f c ,并进一步确定零点所在的区间:①若()0f c =(此时0x c =),则c 就是函数的零点;②若()()0f a f c <(此时0(,)x a c ∈),则令b c =;③若()()0f c f b <(此时0(,)x c b ∈),则令a c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ε:若a b ε-<,则得到零点的近似值a (或b );否则重复步骤(2)~(4).由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解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二分法来求方程的近似解.3.函数模型的应用用函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如下:这一过程包括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增长情况(是“对数增长”“直线上升”还是“指数爆炸”);根据增长情况选择函数类型构建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通过运算、推理、求解函数模型;用得到的函数模型描述实际问题的变化规律,解决有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画图、运算等.第五章三角函数5.1任意角和弧度制1.任意角(1)角的概念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射线在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分别叫做角的始边和终边.(2)正角、负角、零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成的角叫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成的角叫负角;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而形成的角叫零角.这样,我们就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了任意角.(3)象限角当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除端点外)在第几象限,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如果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这时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简单高中生(4)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360,S k k Z ββα==+⋅︒∈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象限角的表示:第一象限角的集合{}|36090360,k k k Z αα⋅︒<<︒+⋅︒∈第二象限角的集合{}|90360180360,k k k Z αα︒+⋅︒<<︒+⋅︒∈第三象限角的集合{}|180360270360,k k k Z αα︒+⋅︒<<︒+⋅︒∈第四象限角的集合{}|270360360360,k k k Z αα︒+⋅︒<<︒+⋅︒∈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在以后的学习中很重要,它们的表示如下表.位置表示终边在x 轴非负半轴{360,}k k Z αα=⋅︒∈终边在x 轴非正半轴{180+360,}k k Z αα=︒⋅︒∈终边在x 轴{180,}k k Z αα=⋅︒∈终边在y 轴非负半轴{90+360,}k k Z αα=︒⋅︒∈终边在y 轴非正半轴{270+360,}k k Z αα=︒⋅︒∈终边在y 轴{90180,}k k Z αα=︒+⋅︒∈终边在坐标轴{90,}k k Z αα=⋅︒∈2.弧度制(1)弧度的概念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简单高中生在半径为r 的圆中,弧长为l 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αrad ,那么l rα=.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2)弧度与角度的换算(3)关于扇形的几个公式设扇形的圆心角为α(rad ),半径为R ,弧长为l ,则有①l R α=;②212S R α=;③12S lR =.5.2三角函数的概念1.三角函数的概念(1)三角函数的定义一般地,任意给定一个角R α∈,它的终边OP 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 x y .把点P 的纵坐标y 叫做α的正弦函数,记作sin α,即@简单高中生sin y α=;把点P 的横坐标x 叫做α的余弦函数,记作cos α,即cos x α=;把点P 的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比值yx叫做α的正切函数,记作tan α,即tan yxα=(0x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统称为三角函数,通常将它们记为:正弦函数sin y α=,x R ∈;余弦函数cos y α=,x R ∈;正切函数tan y α=,2x k ππ≠+(k Z ∈).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上任意一点P (不与原点重合)的坐标为(,)x y ,点P 与原点的距离为r =.可以证明:sin y r α=;cos xr α=;tan y xα=.(2)几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0,2π,π,32π的三角函数值如下表所示:α函数2ππ32πsin α0101-cos α101-0tan α不存在0不存在(3)三角函数值的符号(4)诱导公式(一)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简单高中生sin(2)sin k απα+⋅=,cos(2)cos k απα+⋅=,tan(2)tan k απα+⋅=,其中k Z ∈.2.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1)平方关系22sin cos 1αα+=.(2)商数关系sin tan cos ααα=.作用:(1)已知α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其余的两个三角函数值;(2)化简三角函数式;@简单高中生(3)证明三角函数恒等式.5.3诱导公式1.公式二sin()sin παα+=-,cos()cos παα+=-,tan()tan παα+=.2.公式三sin()sin αα-=-,cos()cos αα-=,tan()tan αα-=-.3.公式四sin()sin παα-=,cos()cos παα-=-,tan()tan παα-=-.小结:(1)2k απ+⋅(k Z ∈),πα+,α-,πα-的三角函数,等于α的同名函数,前面加上把α看成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2)利用公式一∼公式四,可以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一般可按下面步骤进行:4.公式五sin()cos 2παα-=,cos()sin 2παα-=.5.公式六sin()cos 2παα+=,cos()sin 2παα+=-.小结:2πα-,2πα+的正弦(余弦),等于α的余弦(正弦),前面加上把α看成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5.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1)正弦函数sin y x =的图象.①画点00(,sin )T x x @简单高中生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以原点O 为圆心的单位圆,O 与x 轴正半轴的交点为(1,0)A .在单位圆上,将点A 绕着点O 旋转0x 弧度至点B ,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点B 的纵坐标00sin y x =.由此,以0x 为横坐标,0y 为纵坐标画点,即得到函数图象上的点00(,sin )T x x .。

2019-2020年高一数学 子集、全集、补集1精品教案 新人教A版

2019-2020年高一数学 子集、全集、补集1精品教案 新人教A版

2019-2020年高一数学子集、全集、补集1精品教案新人教A版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3)掌握有关子集、全集、补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教学用具:幻灯机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提出问题】(投影打出)已知,,,问: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找学生回答】1.集合M和集合N;(口答)2.集合P;(口答)3.(笔练结合板演)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5.,,,,,,,(笔练结合板演)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二)新授知识1.子集(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 补集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 补集
U A { x | x 1或x 3}
B { x | 2 x 4}
( U A) B {x | x 1或x 2}
讲授新课
例4.设U { x | x 7, x N },已知( U A) B {1, 6}, A ( U B) {2, 3}, U ( A B) {0, 5}, 试求集合A、B.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 为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
A∩B={x | x ∈A ,且x ∈B}
A
B
A
B
AB
A∩B
A∩B
3.若A∪B=A,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反之呢? 若A∩B=A呢?
研究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 你还想起从小学到初中数的研究范围是怎样扩展的吗?
自然数
有理数
实数
在高中,数的研究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充。 事实上,在不同范围内研究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结果. 例如方程(x-2)(x2-3)=0解集在有理数范围内和在实数范围内 分别为
因此,在研究问题时,我们一般会首先对所涉的元素给定的一 个范围。
贰 讲授新知
讲授新知
全集 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 则称这个集合为全集。 全集通常记作 U
目录
新壹
讲贰
当叁
课肆
延伍















壹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 为集合A与B的并集. 记作:A∪B,读作:“A并B”,即
A∪B={x|x∈A ,或x∈B}

2019-2020年高中数学《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全集、补集》说课稿2 新人教A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数学《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全集、补集》说课稿2 新人教A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数学《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全集、补集》说课稿2 新人教A版必修1从容说课本课是集合的运算,要求我们带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抽取用数学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再拓宽到数学化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出发,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到理性来研究问题、认知世界的意识.本课主要是建立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全集、补集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逐步读懂集合的语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2.掌握全集与补集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图示法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3.掌握补集的求法.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了解全集、补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通过对全集、补集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3.探究数学符号化表示问题的简洁美.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抽象、概括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观点.教学重点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补集的有关运算.教具准备投影仪、打印好的材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事物都是相对的,集合中的部分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请同学们由下面的例子回答问题:【例】A={班上所有参加足球队同学},B={班上没有参加足球队同学},U={全班同学},那么U、A、B三集合关系如何?生:集合B就是集合U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即为如下图阴影部分.师:这里,集合U恰好含有集合A、B中的所有元素,这样的集合在数学领域里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讲解新课1.全集在研究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例如,从小学到初中,数的研究范围逐步地由自然数到正分数,再由有理数,引进无理数后,数的研究范围扩充到实数.在高中阶段,数的研究范围将进一步扩充.在不同范围研究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结果.例如方程(x-2)(x2-3)=0的解集,在有理数范围内只有一个解2,即{x∈Q|(x-2)(x2-3)=0}={2};在实数范围内有三个解:2,,-,即{x∈R|(x-2)(x2-3)=0}={2,,-}.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有时虽然没有指明全集,但实际上全集是存在的,全集因所研究的问题而异.例如,在考虑正整数的因数分解时,我们把正整数集作为全集;在解不等式时,我们把实数集作为全集.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没有附加说明,通常把有理数集作为全集.在研究数集时,常常把实数集作为全集.在研究图形的集合时常常把所有的空间图形的集合作为全集.2.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U A,即U A={x|x∈U,且xA}.其图形表示如上图所示的Venn图.补集既是集合之间的一种关系,又是集合的一种运算,利用定义可直接求出已知集合的补集,从全集U中去掉属于集合A的元素后,由所有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是U中子集A 的补集.3.例题讲解【例1】教科书P12例8.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Venn图表示A与U A、B与U B.【例2】教科书P12例9.除教材给出的解法外,还可以让学生求U A、U B.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补集的含义.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结合Venn图导出如下的重要性质:(A∩B)=(U A)∪(U B);U(A∪B)=(U A)∩(U B).U【例3】设U={2,4,1-a},A={2,a2-a+2},若U A={-1},求a.方法引导:此题既要用到补集的知识得知-1在U中而不属于A,又要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防止U或A中元素重复.解法一:∵U A={-1},∴-1∈U.∴1-a=-1.∴a=2.代入A,得A={2,4}.∴a=2.解法二:令a2-a+2=4,得a=2或a=-1.把a=-1代入U,得1-a=2不满足U中元素的互异性.故a=2.方法技巧:根据条件确定集合中的参数的值时,列方程是关键.解出方程后对每一个参数的值都应加以验证,特别要对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加以验证.如果在集合中有多个元素都含有参数,还应按照对应关系进行分类讨论.【例4】已知全集U={x|x取不大于30的质数},A、B是U的两个子集,且A∩(U B)={5,13,23},(U A )∩B ={11,19,29},(U A )∩(U B )={3,7},求集合A 、B .方法引导:由于涉及的集合个数较多,信息较多,因此可以用Venn 图直观地求解.解:∵U ={2,3,5,7,11,13,17,19,23,29},用下图表示出A ∩(U B )、(U A )∩B 及(U A )∩(U B ),得U (A ∪B )={3,7}、A ∩B ={2,17}.5、13、232、1711、19、293、7UA B ∴A ={2,5,13,17,23},B ={2,11,17,19,29}.方法技巧:将题中的信息汇集到Venn 图中,使抽象的集合运算建立在直观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记忆集合的概念、运算及其相互关系,为问题解决创设有益情景.本题可以考虑采用元素分析的手法,可不妨让学生一试.三、课堂练习1.教科书P 12练习题5.2.已知全集U ={0,1,2,3,4},A ={0,1,2,3},B ={2,3,4},则(U A )∪(U B )等于A.{0}B.{0,1}C.{0,1,4}D.{0,1,2,3,4}3.已知全集U (U ≠)和子集M 、N 、P ,且M =U N ,N=U P ,则M 与P 的关系是A.M =U PB.M =PC.M PD.M P4.如下图,U 是全集,M 、P 、S 是U 的3个子集,则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A.(M ∩P )∩SC.(M ∩P )∩(U S )答案:1.A ∩(U B )={2,4},(U A )∩(U B )={6}.2.C3.B4.C四、课堂小结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全集的意义、补集的定义、全集与补集的符号表示和图形表示,会求一个集合的补集.2.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归纳、定义法、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五、布置作业1.已知A ={正方形},当U ={菱形}时,U A =________;当U ={矩形}时,U A =________.2.教科书P 14习题1.1 A 组第11题.3.教科书P 14习题1.1 A 组第12题.4.教科书P 14习题1.1 B 组第4题.5.已知集合U ={1,2,3,4,5},若A ∪B =U ,A ∩B ≠,且A ∩(U B )={1,2},试写出满足上述条件的集合A 、B .板书设计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2)——全集、补集全集例2补集课堂练习定义例3符号表示例4图示例1 课堂小结.。

最新版本高中数学目录(2019年人教A版)

最新版本高中数学目录(2019年人教A版)

最新版本高中数学目录(2019年人教A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 集合的概念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3 集合的基本运算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5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本章小结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2.2 基本不等式2.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本章小结第三章函数概念与性质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3.2 函数的基本性质3.3 幂函数3.4 函数的应用(一)本章小结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 指数4.2 指数函数4.3 对数4.4 对数函数4.5 函数的应用(二)本章小结第五章三角函数5.1 任意角和弧度制5.2 三角函数的概念5.3 诱导公式5.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5.5 三角恒等变换5.6 函数y=Asin(ωx +φ)5.7 三角函数的应用本章小结必修二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6.1 平面向量的概念6.2 平面向量的运算6.3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6.4 平面向量的应用本章小结第七章复数7.1 复数的概念7.2 复数的四则运算7.3 * 复数的三角表示本章小结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8.1 基本立体图形8.2 立体图形的直观图8.3 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8.4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8.5 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8.6 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本章小结第九章统计9.1 随机抽样9.2 用样本估计总体9.3 统计分析案例公司员工本章小结第十章概率10.1 随机事件与概率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10.3 频率与概率本章小结。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课件:1.1.3.2 补集及综合应用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课件:1.1.3.2 补集及综合应用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点 十四分。
知识点 补集 1.全集 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__有___元__素_,那么就 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__U__. 全集并不是一个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仅包含所研究问题涉及 的所有元素.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点 十四分。
2.补集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日:点 十四分。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点 十四分。
(1)画出数轴表示集合 A,根据补集的定义写出∁UA. (2)画出 Venn 图,逐个选项分析判断. (3)先结合条件,由补集的性质求出全集 U,再由补集的定义求 出集合 B,也可借助 Venn 图求解.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点 十四分。
方法归纳 求补集的原则和方法
∅表示方程无实根.
②B={x|x<0},而 A∩B=∅,故 A {x|x≥0},即已知方程的根
为非负实根.
③Δ≥0 保证了 A≠∅,即原方程有实根;x1+x2≥0 与 x1x2≥0 保证了原方程两根非负. 如果两根都大于 1,则等价形式为
x1-1+x2-1>0, x1-1x2-1>0,
而不是x1+x2>2, x1x2>1.
因为 A={x|-4≤x<2},B={x|-1<x≤3},所以 A∩B={x|-
1<x<2},∁UB={x|x≤-1,或 x>3}.
又 P=xx≤0,或x≥25
,所以(∁UB)∪P=xx≤0,或x≥25
.


UP

5
x0<x<2



(A∩B)∩(

UP)

{x|

1<x<2}∩x0<x<52

2019-2020学年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课件:1.1.3 第2课时 全集、补集及综合应用

2019-2020学年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课件:1.1.3 第2课时 全集、补集及综合应用

2.设 U=R,A={x|x>0},B={x|x>1},则 A∩(∁UB)=( ) A.{x|0≤x<1} B.{x|0<x≤1} C.{x|x<0} D.{x|x>1}
解析:选 B.因为∁UB={x|x≤1}, 所以 A∩(∁UB)={x|0<x≤1}.
3.已知全集 U={1,2,a2-2a+3},A={1,a},∁UA={3},
若集合 A={x|-1≤x<1},当 S 分别取下列集 合时,求∁SA. (1)S=R; (2)S={x|x≤2}; (3)S={x|-4≤x≤1}. 解:(1)把集合 S 和 A 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
由图知∁SA={x|x<-1 或 x≥1}.
(2)把集合 S 和 A 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
已知集合 A={3,4,m},集合 B={3,4},若∁AB={5},则 实数 m=________. 答案:5
补集的运算
(1)若全集 U={x∈R|-2≤x≤2},则集合 A={x∈R|-
2≤x≤0}的补集∁UA 为( )
A.{x∈R|0<x<2}
B.{x∈R|0≤x<2}
C.{x∈R|0<x≤2}
法二:可用 Venn 图表示
则∁UA={-5,-4,3,4},∁UB={-5,-4,5}. 【答案】 (1)C (2){-5,-4,3,4}{-5,-4,5}
求集合补集的策略 (1)如果所给集合是有限集,则先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 来,然后结合补集的定义来求解.另外,针对此类问题,在解 答过程中也常常借助 Venn 图来求解.这样处理起来,相对来 说比较直观、形象,且解答时不易出错. (2)如果所给集合是无限集,在解答有关集合补集问题时,则常 借助数轴,先把已知集合及全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然后根据 补集的定义求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1.2.3(子集全集补集)(2)新人教A版必修1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使学生理解补集的概念;(4)使学生了解全集的意义教学重点: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弄清全集的意义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本节讲全集与补集是在子集概念的基础上讲述补集的概念,并介绍了全集的概念本节重点是巩固子集的概念,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的基础上讲授全集与补集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节所学知识点(1)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 ,AB或BA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x⊆∈,则若任意BBAAx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B或BA注: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记作A=B(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并且,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4)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BAB⊆⊆⊇A⊇B与不同同义;与A如BA(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ΦA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ΦA 若A≠Φ,则ΦA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6)易混符号①“”与“”: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ΦR,{1}{1,2,3}②{0}与Φ:{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如Φ{0}不能写成Φ={0},Φ∈{0}(7)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1,非空真子集数为二、讲解新课:全集与补集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即C S A=2、性质:C S(C S A)=A ,C S S=,C S=S3、全集:如果集合S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U表示三讲解范例:例1(1)若S={1,2,3,4,5,6},A={1,3,5},求C S A(2)若A={0},求证:C N A=N*(3)求证:C R Q是无理数集解(1)∵S={1,2,3,4,5,6},A={1,3,5},∴由补集的定义得C S A={2,4,6}证明(2)∵A={0},N={0,1,2,3,4,…},N*={1,2,3,4,…}∴由补集的定义得C N A=N*证明(3)∵Q是有理数集合,R是实数集合∴由补集的定义得C R Q是无理数集合例2已知全集U=R,集合A={x|1≤2x+1<9},求CA解:∵A={x|1≤2x+1<9}={x|0≤X<4},U=R04x∴CA={x|x<0,或x≥4}例3 已知S={x|-1≤x+2<8},A={x|-2<1-x≤1},B={x|5<2x-1<11},讨论A与CB的关系解:∵S={x|-3≤x<6},A={x|0≤x<3},B={x|3≤x<6}∴CB={x|-3≤x<3}∴ACB四、练习:1、已知全集U={x|-1<x<9},A={x|1<x<a},若A≠,则a的取值范围是(D)(A)a<9(B)a≤9(C)a≥9(D)1<a≤92、已知全集U={2,4,1-a},A={2,a2-a+2}如果C U A={-1},那么a的值为23、已知全集U,A是U的子集,是空集,B=C U A,求C U B,C U,C U U(C U B= C U(C U A,C U=U,C U U=)4、设U={梯形},A={等腰梯形},求C U A.解:C U A={不等腰梯形}.5、已知U=R,A={x|x2+3x+2<0}, 求C U A.解:C U A={x|x≤-2,或x≥-1}.6、集合U={(x,y)|x∈{1,2},y∈{1,2}},A={(x ,y )|x ∈N*,y ∈N*,x+y=3},求C U A . 解:C U A={(1,1),(2,2)}. 7、设全集U (U Φ),已知集合M ,N ,P ,且M=C U N ,N=C U P ,则M 与P 的关系是( ) (A ) M=C U P ,(B )M=P ,(C )MP ,(D )MP . 解:选B.8、设全集U={2,3,},A={b,2},={b,2},求实数a 和b 的值. (a=2、-4,b=3)五、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补集、全集及性质C S (C S A )=A 六、作业:1.已知S ={a ,b },AS ,则A 与C S A 的所有组对共有的个数为(A )1 (B )2 (C )3 (D )4 (D )2.设全集U (U ≠),已知集合M 、N 、P ,且M =C U N ,N =C U P ,则M 与P 的关系是 M =P3.已知U=﹛(x ,y )︱x ∈﹛1,2﹜,y ∈﹛1,2﹜﹜, A=﹛(x ,y )︱x-y=0﹜,求A (A=﹛(1,2),(2,1)﹜)4.设全集U=﹛1,2,3,4,5﹜,A=﹛2,5﹜,求A 的真子集的个数5. 若S={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则C S B= . C S B={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6. 已知A={0,2,4},C U A={-1,1},C U B={-1,0,2},求B= 利用文恩图,B={1,4}7. 已知全集U={1,2,3,4},A={x|x 2-5x+m=0,x ∈U}, 求C U A 、m.解:将x=1、2、3、4代入x 2-5x+m=0中,m=4、6. 当m=4时,A={1,4}; m=6时,A={2,3}.故满足题条件:C U A={2,3},m=4;C U A={1,4},m=6.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2019-2020年高中数学 1.2.4 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了解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概念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能熟练运用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两个平面平行 3.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并能运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初步实现“线线平行”,“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相互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两个平面平行的概念和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及其运用教学难点: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及其运用教学过程:ba γβα1.问题情境情境:长方体模型的面,教室的不同的墙面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感受两个平面之间可能的位置关系.问题:根据公共点的情况,两个平面可能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呢?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推理模式:,,,,.探究: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若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分别与平面平行,则与平行;(错) (2)若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分别与平面平行,则与平行;(错) (3)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错)(4)两个平面分别经过两条平行直线,这两个平面平行;(错) (5)过已知平面外一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对) (6)过已知平面外一条直线,必能作出与已知平面平行的平面.(错)思考: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1)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是否平行于另一个平面?(2)分别在两个平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对于问题(1),根据两个平面平行及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定义可知,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定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判定线面平行的又一种方法)对于问题(2),分别在两个平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定没有公共点,所以只能判定它们平行或异面.那什么情况下两个平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平行呢?4.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面面平行线线平行)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推理模式://,,//a b a b αβαγβγ==⇒.已知://,,a b αβαγβγ== 如图示:求证:.证:∵∴和没有公共点,A D BC A'D'B'C'b al A γβαA'BB'A βαb'b a a'A A'δγβα∴交线也没有公共点, 又∵,∴.说明: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给出了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一种新的方法. 5.例题讲解例1.如图,在长方体中,求证:平面平面。

分析:只要证明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证明:////''''''AB DC D C ABC D AB DC D C ⎫⇒⎬==⎭是平行四边形'//'''''''BC AD BC AB D AD AB D ⇒⎫⎪⊄⎬⎪⊂⎭平面平面 '//'''//'''''BC AB D C D AB D BC C D C ⇒⎫⎪⎬⎪=⎭平面同理,平面平面平面.说明:运用判定定理的关键是创设定理成立的条件; 证明面面平行可以转化为证明线面平行,证明线面平行可以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 例2.求证: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已知:, . 求证: .证明:设经过的两个平面分别与平面相交于直线和,又,,同理可证, . 归纳:空间的两个平面平行,其判定方法:(1)定义.(2)判定定理.(3)例2结论.例3.求证: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已知:如图,,.求证:.分析:要证,只要证垂直于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或两条相交直线. 证明:设,在平面内任取一条直线. 因为点不在内,所以点于直线可确定平面.设.////a a bb l b l l a a αβγαγβαα⎫⎫⎪⎪=⇒⎬⎪⎪⎪=⇒⊥⎬⎭⎪⊥⎫⎪⇒⊥⎬⎪⊂⎭⎭, 由于直线是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所以.说明:(1)与两个平行平面都垂直的直线,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 (2)公垂线夹在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线段,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 例3.求证: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都相等. 已知:如图,,都是平面和的公垂线段.求证:. 分析:只要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又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说明: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6.课堂小结(1)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2)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及其简单应用空间的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1)定义.(2)判定定理.(3)例2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