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制小学学校课程
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科学下册12《神经系统》教案
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科学下册12《神经系统》教案神经系统是我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它负责传递信息和控制我们的身体活动。
在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第12课《神经系统》中,我们将学习有关神经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它在我们身体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组成。
大脑是我们身体的指挥中心,它控制着我们的思维、感觉和运动。
脊髓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的纽带,它传递信号和控制我们的许多自主反应。
神经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
在学习神经系统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有细胞体、突起和轴突末梢。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接,通过神经冲动传递信息。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外界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接着,我们将学习神经系统在我们身体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
神经系统负责向我们的大脑传递感官信息,比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
它也控制着我们的运动,让我们能够做出各种动作和运动。
此外,神经系统还负责调节和控制我们的内脏活动,比如心跳、呼吸和消化等。
可以说,神经系统是我们身体各个部分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协调的桥梁。
在学习神经系统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和保护神经系统的方法。
比如,脑震荡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受伤,它会影响大脑功能。
我们应该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此外,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保护我们的神经系统。
我们应该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让我们的大脑保持健康状态。
最后,在学习完整个教案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和实验来加深对神经系统的理解。
比如,我们可以进行模拟神经传递的游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神经冲动的传递和反应过程。
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通过观察反射弧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们将对神经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小学校历制度
一、前言为了规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国实行小学校历制度。
小学校历制度是根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的,旨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序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校历制度的主要内容1. 学年制我国小学实行六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小学阶段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为18周,共计36周。
2. 学期安排(1)第一学期:9月1日至12月31日,共计36周。
其中,第一周为新生入学教育,第二周至第十八周为正常教学周,第十九周至第二十周为复习周,第二十一周为考试周。
(2)第二学期:2月1日至7月31日,共计36周。
其中,第一周为新生入学教育,第二周至第十八周为正常教学周,第十九周至第二十周为复习周,第二十一周为考试周。
3. 周安排(1)周一至周五为正常教学周,每天安排6节课,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
上午第一节课为晨读时间,第二节课至第五节课为正常授课时间,第六节课为自习时间。
下午第一节课至第三节课为正常授课时间,第四节课为自习时间。
(2)周六为活动日,安排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运动会、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3)周日为休息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休息和娱乐。
4. 节假日安排(1)寒暑假:寒暑假期间,学校不得安排任何形式的补课,确保学生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2)国家法定节假日: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3)学校自定节假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
三、小学校历制度的实施1. 学校应严格按照小学校历制度执行教育教学工作,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2. 教师应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关心学生成长。
3. 学生应遵守学校纪律,珍惜学习时间,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全面发展。
4.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四、结语小学校历制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版(六三学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日晷》说课课件附反思含板书
二、说学情
三年级小学生一般喜欢视察,对动手制作的学习活动也是充满了学习 的兴趣,积极主动性强,但也存在动脑思考的深度不足,在动手能力发 展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在教师指点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加强学生 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素养。三年级学生 已经了解了一部分本课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有关的生活经验,譬如了解太 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的方法,认识了影 子的位置与太阳位置的关系等,为本课科学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PPT 3 出示]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出示日晷的图片和课前制作好的 日晷模型,板书课题,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探究新知
【认识日晷】 [PPT 4 出示]教师指点学生交流课前学生搜集整理的有关日晷的资料,积极引导学生 进一步仔细视察日晷模型,并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认识日晷的结构。 学生进行小组视察日晷学习活动,教师适时参与并对学生的视察学习活动进行引导, 引导学生实际测量一下日晷的各部分长度、角度等,尤其是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 使学生对日晷的视察做到全面、细致,同时为下一个制作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PPT 5 出示]学生交流对日晷结构的视察发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简要 小结日晷的结构:日晷由晷面、晷针、底座组成,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晷面 呈南高北低,平行于天赤道面(也即地球的赤道面),晷针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 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晷面两面都有刻度等。教师一边总结,一边引导学生填写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关于日晷特点的内容。
八、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前前后后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收益非浅, 也深刻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 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反思和努力学习的 态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做纸蜻蜓》教案(2024秋)
13.做纸蜻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纸蜻蜓的基本结构和制作原理,掌握折叠纸蜻蜓的基本步骤,并成功制作出自己的纸蜻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会运用简单的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折叠纸蜻蜓的基本步骤,制作成功的纸蜻蜓。
[难点]理解纸蜻蜓飞行的简单物理原理,并能在制作过程中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物质]彩色纸张(正方形)、剪刀(可选,视学生年龄和动手能力而定)、教师制作的纸蜻蜓示范品、PPT课件、实验记录表。
[环境]确保教室或活动区域宽敞明亮,便于学生操作和观察。
[知识]教师需提前熟悉纸蜻蜓的制作方法和飞行原理,准备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蜻蜓吗?它们在空中飞翔的样子是不是很美丽?今天,我们不用去户外,就能在家里制作一只会飞的“纸蜻蜓”。
你们想不想试试看?生:(兴奋地)想!师:(出示PPT,展示纸蜻蜓的图片或视频)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制作的纸蜻蜓。
它不仅外形逼真,还能飞起来哦!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生:(好奇地)想!(二)认识纸蜻蜓,了解结构师:在制作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纸蜻蜓的结构。
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图片,看看纸蜻蜓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学生观察图片,教师引导)生:我发现纸蜻蜓有翅膀、身体和头部。
师:非常棒!你的观察力很强。
纸蜻蜓的翅膀是它飞翔的关键部分,而身体和头部则保持了整体的平衡和美观。
(三)学习制作,动手实践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制作纸蜻蜓。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步骤图,我会一步步教大家怎么做。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跟随操作)步骤一:准备材料取一张正方形的彩色纸张。
步骤二:对折纸张将纸张对角对折,形成一个三角形。
小学科学28《叶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28《叶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叶的蒸腾作用引言:《叶的蒸腾作用》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主题,学生可以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增进对自然界的认识,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 知道植物的蒸腾是通过叶子的气孔进行的,并明白气孔的位置和构造。
2. 理解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3. 能够简单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原理和过程。
4. 学会运用实验方法观察植物蒸腾情况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和分析。
5.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挂图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擦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叶的蒸腾作用”,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字,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猜测“蒸腾作用”是什么意思,并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
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明白,植物通过叶子蒸腾,就像人通过呼吸。
2. 导入实验(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片绿叶、两个一次性塑料杯和一些凡士林。
具体操作步骤:(1)将一片绿叶放置在一个杯子中,用凡士林将杯口封住。
(2)将另一个杯子倒扣在封住杯口的杯子上,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
(3)通过观察密闭空间中的水滴现象,学生可以看到水滴一点一点地出现在顶部的杯壁上。
(4)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将观察的现象描述出来,初步理解蒸腾的原理和过程。
3.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叶的蒸腾作用”的理解。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者插图来清楚地展示植物的叶子和气孔的构造,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植物要通过叶子来蒸腾?气孔的作用是什么?等等。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图表来说明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4. 实地观察(15分钟)将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植物园进行实地观察。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制)六年级全册科学实验操作汇总
青岛版小学科学63制刘六年级实验汇总六年级上册1.细胞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细胞的样子。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
实验步骤:1.按要求取镜、安放、对光。
2.将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调试直至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小组成员轮流观察,并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
4.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每个细胞有明显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2.像与不像帮同学找父母活动目的:知道人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在外貌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
活动材料:父母的照片。
活动过程:1.组长收集自己小组内同学父母的照片。
2.组间交换照片。
3.小组内观察其他小组同学父母的照片,找出其体貌特征,和班内同学的体貌进行对比,帮同学找到父母。
活动结论:手人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有相似之处,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遗传。
7.秋季星空认识仙后座活动目的:了解仙后座的主要亮星排布特征,熟悉找寻仙后座的方法。
活动器材:仙后座、北极星周边星图等。
活动步骤:1.识读仙后座,找出仙后座中的几颗亮星,将其描在纸上。
2.与小组同学交流这几颗亮星排布的样子,加强记忆。
3.识读北极星周边星图,尝试使用教科书的方法找到仙后座。
学习使用活动星图活动目的:熟练使用活动星图。
活动器材:活动星图。
活动步骤:1.观察活动星图,熟悉活动性图的各组成部分。
2.根据当前日期、时刻、地理位置调整活动星图,对准方向,练习活动星图的使用。
3.小组间互相指定观测时间、方向,练习使用活动星图。
8.冬季星空认识猎户座活动目的:知道猎户座的主要亮星排布特征,学会寻找猎户座的方法。
活动器材:猎户座星图等。
活动步骤:1.识读猎户座星图,找出猎户座中的几颗亮星,将其描在纸上。
2.与小组同学交流这几颗亮星排布的样子,加强记忆。
3.课后,面向南方观察星空,尝试找到猎户座。
制作并利用星座放映器介绍星座活动目的:学习制作星座放映器,进一步熟悉星座知识。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六三制)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六三制)指的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学、初中)的课程规划。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细分为小学和初中两部分。
小学阶段的课程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技术
2. 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其中除英语外其余为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
初中阶段的课程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
2. 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信息技术
3. 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
以上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囊括了学生日常所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等。
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学校、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
和适当的补充。
目的是在平衡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学科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必修课程课时安排
说明:1.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教材厅函[2017]6号)要求:义务教育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和七、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2.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要求: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
3.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
4.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有关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修订完成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附件:1.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六三学制)
2.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必修课程课时安排
附件1
附件2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必修课程课时安排。
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第二单元第6课《摸一摸》教案(2024秋)
6.摸一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摸”是科学观察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形状、质地、温度等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触摸不同物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触觉进行主动观察,体验科学观察的乐趣,初步掌握通过触摸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体世界的好奇心,培养细心观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观察有方法》的第三课时,主题为《摸一摸》。
在前两课时分别学习了“看一看”和“听一听”的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观察手段,将观察范围从视觉和听觉扩展到触觉,通过触摸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不同物体的特征,从而加深对物体世界的认识。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触觉感知能力,能够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基本特征,如软硬、冷热等。
然而,他们对于触觉的细致观察和描述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本课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趣的触摸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触觉进行主动观察,培养他们的触觉感知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触觉感知物体的形状、质地、温度等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难点]理解触摸是观察事物的一种方式,能够运用触觉观察法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手持一个神秘盒子)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神奇的盒子,里面装了几样神秘的东西。
你们想知道它们是什么吗?但是,老师有个要求,你们不能直接用眼睛看,只能用手去摸一摸,然后告诉老师你摸到了什么。
生:(好奇地)好啊,好啊!(二)探究新知,学习摸一摸的方法1.初步体验,感知特征师:现在,请每位同学轮流上来摸一摸这个盒子里的物品,并尝试描述你摸到的感觉。
记住,要用上我们的小手去感受物体的形状、质地和温度哦。
(学生轮流上台触摸并描述感受,教师适时引导)2.深入探究,区分特征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触摸,我们发现这些物品在形状、质地和温度上都有所不同。
六年级是小学还是中学?
六年级是小学还是中学?#例文六年级是小学还是中学?我国有“六三”和“五四”两种小学和初中阶段划分。
六三学制的学校,六年级是小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年级,最后一个年级。
六年级课程和之前年级差别不大。
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体育、(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技等。
五四学制的学校,六年级为初中的开始,是初中的第一个年级。
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或生物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音乐、美术等。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六三学制”,将六年级放到小学阶段。
也有少部分地区,尤其是上海,实行“五四学制”,将六年级放到初中阶段,称为“初中预备班”。
#例文五四学制是什么五四三学制是中国学制的一种。
指小学5年,初级中学4年,高级中学3年的学制。
1980年后,辽宁、吉林、北京、天津、武汉等省市开始进行改中小学“六三三制”为“五四三制”的实验。
将小学6年缩短为5年,教学内容不变,初中延长至4年。
主张这种学制者认为,小学生潜力较大,5年完全可以完成初等教育的任务;初中学生原本课业负担过重,延长1年,可以减轻学业负担;同时,初中为义务教育结束阶段,延长1年,可在完成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当地需要适当增多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使学生在思想上、知识上、劳动技能上做好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一.理论依据1)小学五年制,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
在我国很多地方经济落后,人们素质低,辍学问题比较严重,只有很少学生能坚持读完小学6年。
小学改为5年更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
实验证明小学5年也能完成小学的任务,而且更有利于教育效益的提升。
2)初中实行四年,能克服初中阶段学生负担过重、辍学率高的弊端。
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提前了1-2年,实行五四制,更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可以有时间加入一些职业课程的内容,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实践应用五四制的重点、难点在初中,其基本做法是:1)调整课程方案,除了增多语文、外语、数学等基础学科外,还要保证音、体、美等学科。
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第二单元第8课《比一比》教案(2024秋)
8.比一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较”是科学观察中的重要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两个或多个物体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区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比较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观察有方法》的第五课时,主题为《比一比》。
在前面的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和尝”等观察方法,为本课学习“比较”这一更高级别的观察方法打下了基础。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物体特征的比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类能力。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比较意识,能够区分一些简单的物体特征,如大小、颜色等。
然而,他们对于如何系统地、全面地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观察还缺乏经验。
因此,本课设计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较”这一科学观察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区分。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手持两个大小、颜色不同的苹果)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有两个苹果,它们有什么不同呢?生:(观察后回答)一个大一个小,一个红一个绿。
师:非常好!你们已经发现了它们的大小和颜色不同。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一比》。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物体的特征。
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怎么进行比较呢?生:(兴奋地)想!(二)讲授新知,学习比较的方法1.明确比较的对象和特征师:首先,我们要明确比较的对象和特征。
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学段)
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学段)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
其中,“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
根据“六三”学制四个学段学生发展的特征,描述总目标在各学段的表现和要求,将核心素养的表现体现在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之中。
1.第一学段(1~2年级)经历简单的数字抽象过程,认识一万以内的数字,能够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字意识、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能够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验物体长度的测量过程,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量和空间感。
经过简单的分类过程,就可以按照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数据认知。
认识主题活动中的货币单位、时间单位和基本方向,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应用意识。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觉和应用意识。
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很好奇,能参加数学学习活动。
在他人的帮助下,努力克服困难,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成功。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美好。
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尝试对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一年级第一学期要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
这一期的主要目标包括:认识20以内的数,认识20以内的数的加减(不包括退位和减法);能识别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形状,并能简单分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建立信心。
2.第二学段(3~4年级)了解自然数,体验小数和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小数和分数;能够进行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小数和分数的简单加减运算,了解运算规律;形成数字感、计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1细胞》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1细胞》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探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关注,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一课。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本课将进一步探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生命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重难点重点: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1细胞》。
在我们的生活中,细胞是非常重要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那么,细胞是什么样的呢?它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
生:老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观察细胞呢?师:很好,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细胞。
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细胞。
【二】新课1. 实验一:观察细胞师: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材料。
请同学们拿出显微镜、玻片、细胞样本等材料,并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操作。
生:好的,我们开始准备材料。
师: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显微镜来观察细胞样本。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步骤,将玻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然后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和放大倍数,直到能够清晰地看到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人教版化学 六三制与五四制的区别
人教版化学教材的六三制与五四制:区别、影响与选择一、背景与特点人教版化学教材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材之一,具有严谨的体系和独特的特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渐形成了两种主要的教育制度:六三制和五四制。
这两种制度在教材体系、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教材体系与结构六三制和五四制在教材体系和结构上有所不同。
六三制将小学教育分为六年,初中教育分为三年,强调循序渐进,知识由浅入深。
这种制度下,教材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但覆盖面广,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五四制则将小学教育分为五年,初中教育分为四年,试图缩短小学教育年限,提高中学教育水平。
这种制度下,教材内容相对较难,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设置与内容六三制和五四制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也有所不同。
六三制下,化学课程通常在初二开始学习,内容涵盖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五四制下,化学课程通常在初一开始学习,内容更加深入,涉及更多的知识点和实验操作。
此外,五四制还增加了物理、数学等其他理科课程的学习时间,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师授课模式与学习方式六三制和五四制的教师授课模式和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
六三制下,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课堂教学相对传统。
五四制下,教师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和创新。
此外,五四制还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如科学实验、课题研究等,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五、考试评价制度六三制和五四制的考试评价制度也有所不同。
六三制下,考试通常以知识点掌握为主,能力培养为辅,考核形式相对单一。
五四制下,考试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包括知识运用、实验操作、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
此外,五四制还结合选拔性考试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挑战和发展机会。
六、学生成长路径与就业前景六三制和五四制对学生成长路径和就业前景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在选择走入大学或社会就业道路时,六三制下学生可能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提高,而五四制下学生可能更注重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第二单元第5课《听一听》教案(2024秋)
5.听一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听”是科学观察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识别并区分不同声音的来源、高低、强弱等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声音、辨声音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耳朵这一感官进行主动观察,体验科学观察的乐趣,初步掌握通过声音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世界的好奇心,培养耐心倾听、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观察有方法》的第二课时,主题为《听一听》。
本课在第一课时《看一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将观察的范围从视觉扩展到听觉,通过听声音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从而丰富他们的观察手段,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觉感知能力,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声音。
然而,他们对于声音的观察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因此,本课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声音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耳朵这一感官进行主动观察,培养他们的声音识别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耳朵倾听周围的声音,识别并区分声音的不同特征,如来源、高低、强弱等。
[难点]理解声音是观察事物的一种方式,能够运用声音观察法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轻轻敲击桌面)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生:(好奇地)听到了敲击桌面的声音。
师:没错,这就是我们用耳朵听到的声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耳朵去“听一听”,探索声音世界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学习听声音的方法1.认识声音的不同特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有哪些特征吗?生:(思考后回答)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还有的声音听起来不一样,像是不同的东西发出来的。
师:非常好!声音确实有大小、高低之分,还有不同的音色,这些都是声音的特征。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六三制)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动物行为与环境变化》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师:处于有水的土壤中蚯蚓为什么会爬出来?
生:雨后的土壤中水多、氧气少,使得蚯蚓需要爬出地面呼吸。
师:是的,蚯蚓在雨后钻出土地是因为雨后土壤中的空气稀少,蚯蚓要出来 呼吸新空气。让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看一下是不是这样的。
(教师播放雨后的蚯蚓爬出地面的视频。) 师:今后,如果我们在雨后遇到路上的蚯蚓,可以怎么做? 生:帮它们回 家,把它拿到土壤里。 生:拿的时候要轻一点,不以捏疼了蚯蚓。
(三)、课后拓展
同学们继续查阅资料,了解同一种动物在野外和在动物园中行为的不 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六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动物行为与环境变化》板书
让学生认识到当水 源、食物、空气等环境条件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反思和努力学习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平。
九、课后作业
(一)、判断。(对的打“V”,错的打”X”)
1.动物具有亶对环境变化的本领。围此环曠的改变不会影响动物的生存。( ) 2.根据生物对天气变化的不同反应,通过一些呦物的行为批如燕子、乌龟、鹣 蚁 等可以判晰天气是西要下雨。 ( ) 3.动物的行为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 ( ) 4.动物的行为都是育目的。 ( )
(二)、探究新知
【气候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师(出示北极熊捕猎海豹的视频并配以文字):北极熊原来捕食时,是以海冰作为 平 台捕猎海豹。现在,它不得不长距离地游泳或到岸上寻找食物。 师:北极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生:全球变暖,温度升高,北极海冰融化,使得北极熊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师 :北极环境的变化导致北极熊的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北极熊会到岸上寻找食物。 生:北极熊的食物也发生了变化。 师:动物行为与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环境变化深深地影响着动物行为。 师:其他动物在气候变化时,它们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吗?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 下。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气候发生变化时,其他动物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动物行为与环境变化有关, 环境变化影响着动物的行为。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动物的生存环境。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必修课程课时安排
说明:1、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与小学科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得通知》(教材厅函[2017]6号)要求:义务教育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与七、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2、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得意见》(中发[2007]7号)要求: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与初中每周3课时。
3、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得通知》(教材〔2017〕4号)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与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
4、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有关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修订完成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得课时数保持不变。
附件:1、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六三学制)
2、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必修课程课时安排
附件1
附件2。
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第二单元第7课《闻和尝》教案(2024秋)
7.闻和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闻”和“尝”是科学观察中的两种重要方法,能够安全、正确地使用嗅觉和味觉来感知物体的气味和味道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嗅觉和味觉进行科学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描述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观察有方法》的第四课时,主题为《闻和尝》。
在前三课时分别学习了“看一看”、“听一听”和“摸一摸”之后,本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观察手段,将观察范围扩展至嗅觉和味觉。
通过“闻”和“尝”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物体的气味和味道特征,从而加深对物体世界的认识。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嗅觉和味觉感知能力,能够通过鼻子闻出不同的气味,通过嘴巴尝出不同的味道。
然而,他们对于如何安全、正确地使用嗅觉和味觉进行科学观察还缺乏了解。
因此,本课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安全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闻”和“尝”的方法,并培养他们尊重科学、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闻”和“尝”这两种科学观察方法,能够安全、正确地使用嗅觉和味觉来感知物体的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准确描述物体气味和味道特征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认识到“尝”这一方法在科学观察中的局限性,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并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手持一个装满不同气味物品的袋子)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神秘的小礼物,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和气味。
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是什么?但是,在我们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先学习两种新的观察方法——“闻”和“尝”。
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兴奋地)准备好了!(二)讲授新知,学习闻和尝的方法1.学习“闻”的方法师:首先,我们来学习如何正确地“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本学期仍以学校校本课程为依托,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以学生心灵成长需求为目标,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交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实施阅读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少年儿童的整体素质。
3、根据班级实际,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个体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形成。
4、营造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6、通过多种形式表现自己对文字的感受,大胆表现自己,积极培养阅读和写作的乐趣和愿望。
二、具体措施:
1、“读故事学写作”。
因为故事中的一些优美句子和段落,这些句子又恰好是诗句的最好的解释。
让学生在轻松的过程中理解古诗,达到熟读成诵。
2、“重朗读增积累”。
老师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节奏和重音。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
3、“做比较深感悟”。
通过比较朗读,让学生从中产生移情体验,进行知识牵引,拓展视野,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4、后期力求让学生“在吟诵中学会唱”。
老师利用“半吟半唱”伴随手语的方法来进行尝试教学,帮助学生领略文章的美,陶冶情操。
5、在黑板一角上,开辟“欣赏角”,由值日生上课之前带领同学朗读,要求学生背优美词句,并且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让阅读声充满校园。
6、通过丰富多采的朗读形式,引领学生从读、背、赏中培养读书兴趣。
结合本班实际及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活动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富于童趣。
口语交际部分:
第一周
第一课时(总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做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养成基本的学学习惯,掌握学习中的常规做法。
2、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有关学生在校学习情境的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指导学生说一说他们做的对不对。
1、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小明坐在位上看窗外大哥哥们打篮球。
2、早晨同学们都在读书,小华拉着小丽去做游戏。
3、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小刚怕回答错了,不敢举手。
二、讨论: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说一说应该怎样学习。
三、小组内交流看法。
四、让各小组发言人汇报讨论情况,其他人可以补充。
五、小结:课上要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按时完成作业……。
六、把握平常表现,评选全班最会学习的同学,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学习的。
第四周
第二课时(总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有趣的游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2.能把自己做过的游戏说出来,互相交流,学习询问。
3.养成“大胆”,“大方”,“大声”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
*教学设计: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口语交际课的基本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有活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1.教师带孩子们玩下列游戏:老鹰抓小鸡、丢手绢、贴鼻子。
2.回家和爸爸妈妈多做一些其他有趣的游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问:同学们,电视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呢?根据小朋友的回
答一一板书游戏的名称。
你们会玩这些游戏吗?
二、重放“贴鼻子”的镜头,请学生仔细观察,看谁能说说这个游戏怎么做呢?
指名学生回答,可以说自己刚才看到的,也可以说平时自己怎么玩的。
三、重放“老鹰抓小鸡”的录像,提问:
1、“老鹰捉小鸡”有趣吗,怎样有趣?谁能说一说?(启发学生
从不同的角度说出游戏的趣味。
)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游戏怎么有趣,对自己不熟悉的游戏也
可以问问同学是怎么做的。
再推选代表把一个最有趣的游戏介绍给全班。
3、老师今天也要教小朋友们一个新游戏,名字叫做“棒子、棒子、鸡”。
在这个游戏里,老师喊一个小朋友上来和老师一起玩游戏,其
他小朋友一定要认真看,认真学习怎么玩哦!(规则:棒子赢老虎,老虎赢鸡,鸡赢虫,虫赢棒子)
4、谁能说说怎么玩呢?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观察,
5、两个人一组玩这个游戏,记得要有礼貌呀!(课前安排好搭档,要求使用礼貌用语。
)
6、小结:今天我们玩得开心吗?以后我们也要象今天一样养成
良好习惯,即"三大"(大胆,大方,大声地说普通话)。
7、若时间充裕可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可以继续询问,再评选出
最有趣的几个游戏在课下做一做。
教后记:在这堂口语交际课中,注重情景的设置,把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通过录像,使学生很快就能真实地进入角色。
学生可以灵活、随意地说出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内容。
体现了“口语交际”课程的口语性特点。
第五周
第三课时(总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
1、我在山脚下快乐成长
2、我是小小收藏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2.能把自己经历过的事讲出来。
3.养成“大胆”,“大方”,“大声”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师明确内容
二、教师朗读第一篇文章《我在山脚下快乐成长》,学生聆听。
三、学生谈感受,教师强调:感人。
四、教师朗读第二篇文章《我是小小收藏家》,学生聆听。
五、学生谈感受,教师强调:培养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生
活。
第六周
第四课时(总第四课时)
活动内容:
1、云山烟雨
2、我有一支漂亮的山鸡毛
教学目标
1、通过听文章,知道云山烟雨形成的原因。
2、培养观察力。
教学过程
一、教师明确内容
二、教师朗读文章《云山烟雨》,学生聆听。
三、学生谈感受并讨论成因。
四、教师总结:成因:暴雨即临,骤雨即逝,云山半山腰便缠着像
带子一样的云带,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好似烟雨。
第九周
第五课时(总第五课时)
活动内容:
1、美丽的校园
2、我的未来我畅想
教学目标
1、“美丽的校园”美在何处?
2、我畅想什么?
教学过程
一、1、教师朗读《美丽的校园》,学生聆听。
2、谈感受。
3、再次聆听。
4、交流所得。
5、总结:
美在:清新的空气、宁静恬淡的环境、干净整洁;学生井然有序、轻松快乐。
二、我的未来我畅想
1、教师朗读《我的未来我畅想》,学生聆听。
2、谈感受。
3、再次聆听。
4、交流所得。
5、总结: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合理的畅想。
第十周
第六课时(总第六课时)
活动内容:
春游云山
教学过程
1、教师朗读《春游云山》,学生聆听。
2、谈感受。
3、再次聆听。
4、交流所得。
5、总结:本文比较细腻而准确地描绘了春天云山的景色,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第十一周
第七课时(总第七课时)
活动内容:
儿童的乐园
教学过程
1、教师朗读《儿童的乐园》,学生聆听。
2、谈感受。
3、再次聆听。
4、交流所得。
5、总结:本文语言优美,引人回味,小作者抓住了夏天和冬天的小溪不同的变化和小溪带给我们的快乐进行描述,有趣,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第十三周
第八课时(总第八课时)
活动内容:
云山菊
教学过程
1、教师朗读《云山菊》,学生聆听。
2、谈感受。
3、再次聆听。
4、交流所得。
5、总结:文章叙述条理、层次分明。
小作者通过自己认真仔细的观察,写出了云山菊的特点及它的药用价值,并在描写特点时,多处成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第十五周
第九课时(总第九课时)
活动内容:
云山初冬的早晨
教学过程
1、教师朗读《云山初冬的早晨》,学生聆听。
2、谈感受。
3、再次聆听。
4、交流所得。
5、总结:本文选取了一个时间的景象来写自己的家乡,以小见大,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准确,通过对雾中家乡的描写,真真切切地流露出了自己对家乡的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