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初探
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技巧初探
课堂中生成资源的时机还有很 多 , 除了敏锐 的捕捉 能力 和应变能力外 , 最重要的是教 师的那份 自信和真正 关注学生发展的爱心。 课堂教学 过程 , 是师生共 同成长 的生命 历程 , 师 教
进行回答 , 从易到难 , 由简到繁。 二、 数学 课堂教学 中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 课 堂提 问 的方式很 多 , 只有对提 问巧妙使用 , 到 恰 好处 , 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 达到 良好 的效果 。 是激 趣性的提 问。数 学课不可避 免地存在着 一
一
、
些缺 乏趣 味性 的内容 , 教师只是照本 宣科 , 若 则学生 听 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 出问题 , 激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以创 造愉悦 的情境 , 能使学生带着 浓厚的兴 则 趣去积极思维 。 倒如 : 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 定性 时, 教
”— +一“— ’一“—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L — -・+
+ + 一 十
一 + - +
一 + -+ 一 +
一 + +
” +
一 +
一+ - -- + +
・ ・ 一+ ・ + 一 ・ + ・ 一 + ・ — +
一 + -4 ・ - -・ +
- ・ “—卜 ”— “—+ + +r —-一+
师可提问“ 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 , 用手托住枪杆 ( 此
时枪杆 、 手臂 、 胸部恰好 构成三角形 ) 能保持稳定? 看似 ”
闲言碎语三两句话 , 堂气氛顿时 活跃起 来 , 课 使学 生在 轻松喜悦 的情境 中进人探求新 知识 的阶段 , 这种形式的 提问 , 能把枯燥无 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 二是发散性 的提 问。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 教师若 能在授课 中提 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 , 引导 学 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 , 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 方 法 ,这对提高学生思 维能力和探索 能力是大有 好处 的。例如在讲授完全平方公式 时 , 可先提 问:有一块正 “ 方形稻 田边长为a , n 现每边长扩大b , 米 求后来 的面积是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模式初探摘要: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由此形象地概括了“问题”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而“问题教学”模式也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目的地开展问题性教学,将对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模式分析所谓“问题教学”模式是指从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以及教材整体的角度出发,通过提出一些能够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感悟、探究并能促进学习任务完成的问题来丰富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毫无疑问,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够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
但根据笔者了解,“问题教学”模式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是重点和难点所在,教师怎样在课堂上有效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一、“思疑”模式数学跟其他科目的学习不一样,它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发现问题是这个学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古人曾经说过:“学贵有疑,疑则有思。
”由此可以得知,一切知识的产生和积聚都源自于问题的解答,只有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够有所收获,并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因此,“思疑”模式也就成为了“问题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创建是“问题教学”模式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那要如何对“思疑”模式开始更好的运作呢?首先就必须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数学的欲望,实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其次,教师应努力找准旧知和新知之间的矛盾点,这也正是激发学生疑问以及提出问题的要点,引导学生进入“思疑”模式,推进“问题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探疑”模式所谓“探疑”模式,就是指寻找解决问题思路的一种模式,也是“问题教学”模式中广受师生欢迎的科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策略初探
5 6 2 易做 出示意 图分 析 、 弄清 题意 , 获 得 正确 、
完整 的解析过程 的。我引导学生改变题 目 所给 的条件 自编
应用 题 ,如 :一 列火 车 长 1 8 0 m,时速 为 7 2 k m,一 山洞 长
什么样的情境才算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呢?我 认为 , 一个
现实教学中仍有教师不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 不结合学 生实际照本宣科 , 不注重教材 的“ 二次开发” , 也有不少教师 是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 陷入了对情境过分强调和追求, 甚
至牵 强 附会 , 认 为离开 了情境 就不 是新 课改 中的数 学课 的误 区 。 因此如 何 创 设有 效 的 问题情 境值 得 现阶 段每 一 位教 师 认 真探 究 。 笔 者认 为有 效 问题 情境 是 指在 数学 教 学 中, 问题 情境 的设计应 充分利 用外 在 的物 质材 料 , 展示 内在 的思维 过 程, 揭 示 知识 的 发生 、 发 展 过程 。让 学 生充分 自由表 达 、 质 疑、 探究、 讨论 问题 , 从 而主动 地获 取知 识并应 用知 识解 决 问
题, 使学生在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如何 创 设有 效 的 问题情 境 呢 ?
一
的过程。 可从数学学科的应用广泛性入手, 把枯燥无味的数
字、 符 号、 公式 、 法则 、 图形与现 实 生活 实际相 联系 , 让学生 意
、
提 出问题 , 预设情境
所 谓预 设 , 就是指 老师 在课 前备课 或在课 堂 教学实施 过
好 的情境 设计应 能将 学生 置于乐 观 的情感 中 , 或能够 激发起 学 生 的学 习动机 和 好奇 心 , 调动 学 生 的求知 欲望 , 使学生 自 主地 投 入 到学 习 中的情 境 。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问题”的教学初探
个 集 合 , 问此 集 合 是 有 限 集 还 是 无 限集 ? 分 学 试 部
生 往往 会认 为此 沙 漠 面 积 很 大 , 合 中 的 元 素 沙 粒 集
很小, 数也数不 清 , 就认 为此 集合 为无限集. 其实 沙
漠 面积 虽 然 很 大 , 却 是 有 限 的 ; 粒 尽 管 很 多 , 但 沙 精 确地 去 数 很 困难 , 却 也 是 有 限 的 , 以 此 集 合 应 为 但 所
①, = ( ) , , ③, = 3 , ,
②, 3 “ , ,= “ ④, 3 ,= ÷,
学 生在 学 习 此结 论 时 往 往 忽 视 了 a > 0这 样 的 条 件 , 以 在 教 学 时 我 们 可 提 出这 样 的问 题 : 所 ① 不 等 式 : I a a :0 I > ( )的 解 集 是 ② 不 等式 : I a a <0 I > ( )的 解 集 是 ③ 不 等 式 : I a a :0 I < ( )的 解 集 是 ④ 不 等式 : I 0 a <0 I < ( )的 解 集 是 ; ; ; .
时, _ 除 r让学 生 思 考 底 数 。为 什 么要 求 a >0 a≠ 1 ,
外 ( 处 不 再 叙 述 ) 还 可 让 学 生 思 考 下 列 几 个 函 数 此 , 足不是指数函数?
{ I <一a或 > a ; 等 式 I I }不 <a a>0 的 解 ( ) 集是{I —a < < a .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l 0期
数 学 教 学 研 究
1 3
高 中 数学 课 堂 教学 中 “ 问题 ” 教学 初 探 小 的
裴 少 锋
( 徽省无为牛埠,学 安 1 - 28 5 ) 3 3 1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初探
义 ; 2) 有 探 究 性 ; 3 问 题 不一 定有 解 或 答 案 不 一 定 唯 一 ; ( 具 ()
( ) 趣 味 , 挑 战 性 , 激 发 学 生 兴 趣 ;5 简 明 易 理 解 ; 4有 有 能 () ( ) 度 适 中. 6难
数 学 学 习与 研 究
2 1 .8 0 0 1
教 学 法
弩
囊 慈 誊0 豢鎏囊≥篓≥囊
鏊
◎ 海 苏淮 市 州 苏镇 小 总 2 3 王 涛 江省 安 楚 区嘴 中学校 2 5 涛‘ 簧 3) 2
那 么 , 样 培 养 学 生 提 出 问 题 的 能 力 呢 ? ( ) 知 识 的 怎 1在
问题 解 决 是 指 在 教 师 的组 织 和 引 导下 . 生 以积 极 探 索 学
学 生 的思 维 发 展 规 律 和 知 识 水 平 . 出既 有 一 定难 度 又 是 学 提 生力 所 能 及 的 问题 , 就是 说 , 选 择 在 学 生 能 力 的 “ 近发 也 要 最 展 区 ” 的 问题 . 内
能 有 效地 解 决 日常生 活 中 的 问题 , 学 生 学 习数 学 的首 是
三 、 注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关
、
创 设 学 生 熟悉 的 问题 情 境 。 进 学好 数 学 的 信 心 增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初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口赵永秀彳F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从“复习——引7口一入——作业”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即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获取合理的解答,并确认知识的学习。
可见,问题情境是数学学习的一道门槛,问题情境设计得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作一初步探讨。
一、引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感悟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因此,创设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以促进感悟、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如在学习等式性质时,先设问:“你们阮过跷跷板吗?”答:“玩过。
“’再问:“若两边的人体重悬殊很大,你们能玩吗?”答:“不能。
”“若两人玩得很好,再加两体重相当的人。
能继续玩吗?”“能。
”“你们知道根据跷跷板原理做成了什么称重工具吗?”“天平。
”“在天平左盘加砝码发生了什么现象?”“平衡的天平发生倾斜。
”“再在右盘加相同的砝码又发生了什么现象?”“天平变平衡。
”“同时去掉相同的砝码呢?”“同时放人原来砝码的相同倍数呢?”“同时去掉原来砝码相同的几分之几呢7,,可以发现天平仍然是平衡的。
如果把天平看作是等式,左盘是等式的左边,右盘是等式的右边。
“你能用等式叙述刚才的变化过程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等式性质,并强调关键词及性质l中的同一整式和性质2中的除数不为零。
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对自己发现的规律总是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利用动手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兴趣“实践出真知。
”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手脑并用,注意力集中,既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又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养成做前猜想——动手实验——操作结果—一归纳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
i
k
l
课参 卜 l 1 羁 读 教育 教 学 探 讨
初 中数 学有 效教 学初探
吴 鹏
( 陕西省神木县第五 中学 陕西
数 学 作为 一 门基础 而 又非 常重 要 的学科 ,教 学 内容 中有 许
3 . 让 学 生 多讨 论
理 学的 角度来 说 ,教 师应 操纵 或控 制教 学 过程 中影 响学 生学 习 的各 的学 习气 氛 。因此 ,教 师只 有 以 自身 的积 极进 取朴 实大 度 、学识 渊 有 关变量 。在许许 多多 的变量 中,学 习动机 是 对学 生 的学 习起着 关 博 、讲 课 生动有 趣 、教态 自然大 方 、态度认 真 ,治 学严谨 、和蔼 可 键作 用 的一 个 ,它是 有 意义学 习活动 的催 化剂 ,是 具有 情感 性 的因 亲 、不偏 不倚 等一 系列 行为 在学 生 中树立 起较 高威 信 ,才能 有较 大 素 。只 有具 备 良好 的学 习动机 ,学 生才 能对 学 习积 极准 备 ,集 中精 的感 召力 ,才会 唤起 学 生感 情上 的共 鸣 ,以真 诚友 爱和 关怀 的态 度 力 ,认 真思 考 ,主动 地探 索未 知 的领域 。在 实 际教 学 中 ,向学生 介 与学 生平 等交往 ,对 他们 尊 重 、理解 和信 任 ,才能激 发 他们 的上 进 绍 富有 教育 意义 的数 学 发展史 、数 学 家故 事 、趣昧 数学 等 ,通 过兴 心 ,主动 地 参 与学 习活 动 。 教师 应 鼓 励 学 生 大胆 地 提 出 自己 的见 趣 的诱 导 、激发 、升华使 学生 形成 学好 数 学 的动机 。例 如 ,在讲 解 解 ,即使 有时 学生 说得 不准 确 、不完 整 ,也要 让他 们把 话说 完 ,保 等 差数 列 前 几项 和公 式 时 ,介 绍历 史 上关 于高 斯 解答 l +2 +3 +… 护学 生的积 极性 。 +1 0 0 =? 的故 事 ,激 发 学生 探 究知 识 的欲 望 ;在 讲 解复 数 的概 念 交往 沟 通 、求知 进取 和谐 愉 快 的学习 氛 围为学 生提 供 了充分 发 时 ,通 过 介 绍 虚数 单 位 … i ’的来 历 ,使 学 生 了解 复数 的 产生 和 数 展个 性 的机会 ,教 师 只有善 于协 调好 师生 的双 边 活动 ,才 能让大 多 的 发展历 史 。 引导学 生 向数学 知识 领域 近 进 ;在讲 解椭 圆 时 ,联 系 数学 生都 有发 表见解 的机会 。例 如 ,在讨 论课 上教 师精 心设 计好 讨 生 活实 际 ,让学 生 思考油 罐 的侧面 曲线 具 有什 么性 质 ,这样 通过 问 论 题 ,进行 有 理有 据 的指导 ,学 生之 间进 行讨论 研 究 。这样 学生 在 题 的引 导启 发 ,唤起 学生 心理 上 的学 习动 机 ,形成 学 习数学 的 心理 生动 活泼 、民主 和谐 的群体 学 习环境 中既 独立 思考 又相 互启 发 ,在 指 向。 共 同完成认 知 的过 程 中加强 思维 表达 、分 析 问题 和解决 问题 能力 的 教 学 中 ,激发 学生 参 与热情 的 方法很 多。用 贴 近学 生生 活 的实 发展 ,逐步 提高 学生 参与 学 习活动 的质量 。 例 引人 新知 ,既能化 难 为易 ,又使 学 生倍 感亲 切 ;提 出问题 ,设 置 四 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 动作用 悬 念 ,能激 励学 生积 极投 入探 求新 知识 的活动 ;对 学生 的学 习效 果 通 过 方 法 指导 ,积 极 组 织 学 生 的思 维 活 动 ,不 断 提高 学 生 的 及 时肯定 ;组织竞 赛 ;设 置愉 快情 景等 ,使 学 生充 分展 示 自己 的才 参与 能力 教 育 心 理 学 的研 究 成 果 表 明 ,教 师 可 以通 过有 目的 的教 华 ,不 断体 验解 决 问题 的愉悦 。坚 持这 佯 做 ,可 以逐步 强 化学 生 的 学促 使 学 生 有 意识 地 掌 握 推 理方 法 、思 维 方 式 、学 习 技 能 和学 习 参 与热情 。 策 略 ,从 而 提 高学 生 参 与 活 动 的心 理 过 程 的效 率 来 促 进 学 习 。教
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初探
科 技 教 育
新课 程 数 学教 学 中有 效 问题设 计 初 探
张 永 清 ( 山西 大 同铁二 中 山西大 同 07 0 ) 3 0 5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课堂教 学中存在的 问题 出发, 完 了有效 问题 的必要性及策略 , 探 总结恰 当的课 堂 “ 问”艺术 , 设 创设有效 的问题 , 从 而提 高教 学的有效性 。 激发 学生的学 习积极 性和探索欲 , 不 同的 学生 在教 学能力上得到不 同的发展 。 使 关键词 : 有效 问题 创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 : 6 7 G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7 - 1 2 90 ( ) 0 2 1 3 9 ( 0 ) 6 b- 1 —0 62 7 0 9 在 新课 程 教材 中你 处 处 可 见 问 题 :章 导言 中的问题 , 观察 ” 思考 ” 探 究” 中 “ 、“ 、“ 的 问题 , 习 作业 中的 问 题 , 结 中 的 问题 实 小 等 。它通过这 些栏 目提 出恰 当的 、对学生 数 学 思维 有适 度启 发 的问 题 , 引导 学生 思考 和 探索 , 历观察 、实验 、猜 测 、推理 、交流 、 经 反 思等 理性 思维 的 基本 过程 , 实 改进学 生 切 的 学 习方式 , 养 问题意 识 , 育 创新精 神 。 培 孕
3在设 问的具体设计 中要做到——选好角 巧 妙 、 有 效 的 问 , 使 交 流 反 馈 更 加 能 度 难 易适 度 及 时 、顺 畅 。 教 师对 学 生 的 回答 应 及 时 进
3 1 . 选好角 度 有 人 说 :“ 学 的 艺 术 全 在 于 如 何 恰 教 当 地 提 出 问 题 和 如 何 巧 妙 地 引导 学 生 作 答。 ”教 师提 问应 该 根 据 教 学 内容 的 实 际 情 况 , 根据 新 课 、复 习课 等 不 同 类 型 的 或 课 时 , 心 设 计 设 问 的角 度 , 时 是 以 点带 精 有 面 , 切 口引 出 一 系列 的 探 究 ;有 时 是 系 小 统 设问相关知识体 系, 从而 引 出 所 要 突 破 的 重 点 、难 点 有 时 是 开 门 见 山 , 面 要 直 领 ;有 时要 “ 心 插 柳 ” 旁 敲 侧 击或 从 新 无 , 颖 的 角 度 、或 从 实 用 角度 , 师 应 巧 妙 切 教 入 , 学 的 设计 便 于 学 生 找到 问题 的 入 口。 科 3 2 易适度 .难 如 果 问题 太简 单 , 生 脱 口而 出 , 者 学 或 本 身 就 是 一 个 无效 的 设 问 , 生 盲 目 以是 学 或 非应 答 , 热 闹的 表 象 下 , 降低 学 生 的 在 会 学 习兴 趣 , 化 学 习积 极 性 。甚 至 养 成 习 弱 惯后 , 人云亦云 , 知所云。 会 不 如 果 问 题 太难 , 乏 相 应 的 铺 垫 , 缺 学生 百 思 不 得其 解 , 么会 打 击 学 生学 习热 情 , 那 使 学 生 噤 若 寒蝉 , 而 却 步 。 因此 课 堂提 望 问一 定 要做 到 难 易 适 度 , 每一 个 层 次 的 使 学生都能进入问题情境 , 取学习体验。 获 行 评 价 反 馈 , 样 既 可 以 发 现 学 生 学 习过 这 程 中思 维 的 火 花 , 能 及 时 洞 察 学 生 的 学 又 习 心 理 , 正 偏 差 , 高 效 率 。从 教 师 方面 纠 提 来 看 , 以 巧 妙 的 利 用 每 一 次 问 答 机 会 和 可 学 生 进 行情 感 交 流 , 学 生 以鼓 励 和 帮 助 , 给 融 洽 师 生 关 系 ,同时 学 生 各 具 特 色 的 答 , 能 帮 助 教 师 发 现 教 学 设 计 中的 缺 陷 , 时 及 调 整 设 问 的 方 向 和 方 法 , 问题 更 利 于学 使 生的探究 , 到教学相长。 达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初探
研究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初探徐其权摘要:在新课改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化活动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学生在其中的能动性越来越强。
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激活整个教育空间,但是,也会受到诸多教育元素的束缚,因此,我们要打造出一个动态化的环境,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改变自我,不断地塑形学生。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也需要展现出自己的能动性,这并不是一种叛逆,也不是一种对抗,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想要积极表现自我的一种优势。
作为初中数学教育者,笔者建议,我们要努力做出种种改变,不要担心失败,要关注学科优势的展现,关注学生现实需求的满足,进而从问题出发构建出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育空间。
本文中笔者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策略在教育者推动的教育活动中,一方面会努力实现既定目标,另一方面会不断地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在修缮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环境的优化,实现教育目标的落实,当然期间教师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生不断地生成代入感、参与感。
可见问题出现不是一种标签,而是一种内在动力的外部表现。
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会带给我们问题,数学学科本身也会带给我们问题,而不断变革的教育大环境也会带给我们问题。
我们要有勇气来面对这些问题。
从点点滴滴入手,从一次次的高效化教学入手,从教师与学生的呼应入手,进而落实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文中笔者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问题分析1、人文化的学生成为“学习工具”。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是最活跃的,他们的这种活跃来自于一种天性。
在理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没有表现出这种天性,他们就像是一种“工具”,只会学习的“工具”。
当前教学有着特定的目的,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
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成为了考试的工具,并没有做到高质量的教学。
以学习成绩作为指定性目标的教学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追求、探索思维,还大大的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思想。
学生缺乏创新探索思维将会对自身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初中数学课堂的“问题教学”初探
需要一定时间的. 值得研究 的是 , 师提 出问题后 , 教 应该
给 学 生 多 少 思 考 时 间 . 验 表 明 , 考 时 间若 非 常 短 , 实 思 学
生 的 回答 通常也很 简短 , 若把思 考 时间延长一 点 , 但 学 生 就会更 加全面 和较 为完整地 回答 问题 , 这样 , 乎要 合 求 和正确 的回答率 就会 提高. 当学 生不能立 刻 回答时 ,
中学教 学 参考
- u - - 一 …一・ 教学经纬
初 中数 学 课 堂 的 “ 问题 教 学 " 探 初
广 西玉林 市苗 园中学( 3 0 0 唐福坤 57 0 )
初 中数学 是一 门逻 辑性 强 、 抽象思 维程度 高 、 有严
密 系 统 性 的科 学 , 观 上 要 求 数 学 教 学 按 教 学 的 规 律 办 客 事, 即结合 学 生 的 实 际 与 教 学 目 的 、 点 、 点 , 循 循 重 难 遵 序 渐 进 和 可 接 受 性 的原 则 . 而 , 一 班 级 的学 生 知 识 然 同
一
循学生思维的规律 , 因势利导 , 循序渐 进 , 不要强 制学生 按照教师提 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 问题 , 甚至让 学生大
胆 地 猜 想 、 测 自己 认 为 好 的 方 式 方 法 , 学 生 的 思 路 猜 用 去 引导 学 生 , 其 道 而 行 之 . 次 是 空 间 . 堂 上 可 采 用 顺 再 课
三 、 提 的 问题 要 有 普 遍 性 所
、
全 面 了解 教 学 。 心 设 计 问题 是 关键 精
教 师 应 全 面 了解 教 材 和 学 生 的 学 习情 况 , 据 学 生 根
的心 理规律 , 紧扣教学 目的 , 教学 的重点与难 点分层 将 设计 成问题 , 发学生 的求知 欲 , 激 并利用 身边 的具体事 实, 或与同学讨论 , 或与 同学共 同操作 , 来挖 掘问题 的结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初探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数学 课 堂教 学 中 ,课 堂 教学 成败 与否 ,课 堂 效率 的 高低 ,不 仅依 赖 于 教师 的学识 水平 、语 言 表达 能力 、评 价 艺术 等 ,更重 要 的在 于教 师 的组 织 教 学能 力 。数 学课程 的一切 都要 围绕 学 生的 发展 展开 ,所 以学生 是 当然 的“ 主 人” 。 , 但 这 并不 是说 ,为 了迎合 新 课程 改革 理 念 ,为 了体现 学 生 的主 体性, 教 师就 此放 手 , 让 学生 在数 学课 堂上 “ 随 心所 欲” 发 展个 性 , 当“ 主 人” 。 学 生 应该 在教 师 的精心 组织 下 , 围绕课 堂 教学 目标 , 充 分利 用课 堂 4 0分钟 , 在 有 限 的时 间里 ,精 心预 设 ,进行 有组 织 、有 纪律 、高效 地进 行学 习 。著 名 数 学教 育家 汉斯 ・ 弗赖登 塔 尔教授 认 为 , 课 堂上 只 听教师 一人 喋 喋不休 的 声音 的 教学方 式 ,就 好 比单人 乐 队在演 出 ,无 论 如何 不能 指 望他演 奏 出和 谐 悦 耳 的乐 曲 。心理 学研 究也 表 明 ,中学 生注 意 力维 持周 期仍 然较 短 ,提 问课 适 当调 剂学 生大 脑 的兴 奋灶 ,让 学生 有 时问 、有 机会 展 开积 极地 思维 活动 ,教师 可从 学生 回 答中及 时得到 教学 效 果 的反馈 。美 国著名 的课 程论 家 H・ 塔 巴干 的教 学模 式 ,更是 充分 发挥 了提 问 的教学 功 能,模式 中 的各个 阶段 的活动 均 是 以教师 的提 问 为开端 , 并 以提 问来控 制课 的进程 。 当然 , 这种 教 学模 式对 教 师 的教学 功力 提 出 了相 当高 的要 求 ,一般 的教 师恐 怕难 以驾驭 。 《 数学 新课 程标 准 》指 出 : “ 学 生是数 学 学 习的 主人, 教师 是数 学 学习 的 组 织 者 、引 导者 和合 作 者 。” 要 在 教学 中体 现 学生 的 主体 地位 , 教 学活 动要 以发展 学生 的 智力 为根本 , 发展 学生 的个 性 。 围绕课 堂 教学 目标 . 精 心 预设 教 学 环节 , 采取 灵活 机动 的方 式组 织教 学, 打 开学 生 求知 的心 门 。 科 学 的设计 提 问, 可 以达 到激发 学 生兴趣 , 挖掘 学生 学 习潜 能 的效果 。 课堂 提 问是启 发式 教 学 的 一种 重要 形式 ,学生 的学 习过 程实 际 上是 一个 不 断地 提 出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过程 。提 问要紧 扣教 学 目标 ,每 一个 问题 都要 精心 选择 ,精心 设计 , 让 学 生有 所 思 、有 所 悟 、有所 得 ,并从 教 师 引导 中训练 思 维 ,同 时掌握 思 考 问题 的方法 。所 提 问题 应 由表及 里 、 由浅入 深 、环环 紧 扣 ,从而 给 学生 以清 晰 的层 次感 。教 师在 课堂 教 学 中,要 有意 识地 创 设各 种情 境 ,为 各类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初探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初探【摘要】如何让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多年来一直探讨的课题。
本文从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角度,阐述了情境创设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认为促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想境界是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终极目的。
为达到目的,本文结合一堂数学课,从“说题”、课堂提问、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教学及作业设计等环节切入,具体论述情境创设应采取的方法和遵循的原则。
全文处处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切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真正实现“学大于教”的目标。
【关键词】情境创设设计创造性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43-02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把数学这门基础课程教好,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教好数学”的含义,不再只是让学生把教师教的知识掌握就算教好了,其内涵应该是“学大于教”,即老师善于教,学生善于学,学生所学内容超过教师所教内容的含量。
要想达到“学大于教”的理想教学境界,教师必须设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能触类旁通,产生创造性的学习兴趣。
如何产生这样的兴趣,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非常重要。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情境创设的感受。
一、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目的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被动局面,而应该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我们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数学教学就是要设法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初探
被 称 为二 战 期 间世 界 的 三 大 发 明 之 一 . 弗莱 明 因此获 得 了诺 贝 尔 医学 奖 。 因此 在 备 课 的 时 候 , 可 以搜 索 更 多的故 事 讲 给 学生 听, 让 他们 在 轻 松 的 氛 围 下 学 习 总之 , 在 教 学过 程 中教 师 更 应 该 关 注 学 生 是 否 理 解 、 是 否 记住 、 是 否 会 应 用 。应 该 不 断探 索灵 活有 效 的教 学 方 法 , 来 帮 助 学生, 提 高他 们 的 学 习能 力、 应 用能 力 参考文献: Ⅲ 1杜 洪霞 , 周 芳, 任利君 , 李 萍. 浅谈 如 何 提 高 药理 学教 学 质量. 中 国现 代 药 物应 用, 2 0 0 8年 1 2月 第 2卷 第 2 3期 f 2 】 唐健. 药理 学教 学改 革 方 法 . 中外健 康 文摘 , 2 0 1 3年 第 2 6
一
放题 的概念 , 现 在 国 内还 没 有 统 一 的 认 识 . 主要 有下列 几种 : ① 凡是 具 有 完备 的 条 件 和 固 定 的 答 案 的 习题 ,我 们 称 为 封 闭 题; 而答案不 固定或者条件 不完备 的习题 , 我们 称为开放题 ; ② 具 有 多种 不 同 的 解 法 , 或 者 有 多 种 可 能 的 答 案 称 之 为” 开放 时 的 注 意 事 项 做 了详 细 阐述 。 性” 问题 ; ( 根 据 前 苏联 学 者 B _ A 奥 加 涅 相 的要 素 分 析 法 , 学 问 题 的设 计 应 当顺 乎 自然 习题 是 一 个 系统 :,其 中 v表 示 习题 的 条 件 , O表 示 解题 的依 教 师 所 设 计 的 问题 首 先 应 当与 学 生 的 心 理 特 征 和 认 识 规 据 , P表 示 解 题 的方 法 , Z 表 示 习题 的 结 论 , 上 述 系统 的 四 个要 律 相一致 , 同 时还 应 当考 虑 到 学 生 的 学 习状 态 . 即所 提 出 的 问 素 中有 三 个是 有 未 知 的 习题 称 之 为 问 题 性 题 ;有 两个 是 未 知 题 应 当 是 自然 的 , 正是 学 生 自 己想 问 的 , 而且是循 序渐进 、 逐 的 习题 为探 索性 题 。 数 学开 放 题 大 多数 属 于 问题 性 题 . 也有的 步深入的。 可 能属 于探 索性 题 。 二、 问题 的 指 向 性 要 适 度 。 同 时应 注 意 辅 助 问题 的 设 计 2 . 开 放 题 的 设 计 原 则 及 编 制 方 法 我 们 设 计 问题 的 目的 是 在 学 生 通 过 自 己的探 求 而获 取 数 开 放 题 的设 计 原 则 主 要 有 : ① 参 与 对 象 的层 次 性 原 则 , 其 学 知 识 的 过 程 中给 予 一 些 恰 如 其 分 的 帮 助 。但 如 果 学 生 面 对 特 征 是 题 目的 条 件 不 完备 或 者 结论 不 确 定 。 开 放 题 应 当 充 分 教 师提 出的 问题 无 所 适从 . 摸 不着头脑 . 这说 明 它不 足 以 唤起 考 虑 参 与 对 象 的 层 次 性 , 既能照顾后进 生的解答水平 , 使他 们 学 生 的 记 忆 与 联 想 . 它对 学 生 的 启 发 和 引 导 与 学 生 所 需要 的 积 极 动 脑 , 又能鼓励优 生寻求更好的解答 , 从 而确 保 学 生都 能 帮 助之 间还 存 在 着一 定 的 距 离 。 相反 , 如 果 教 师 所提 的 问题 指 体 验 到 成 功 , 培 养 和 保 护 学生 学 习数 学 的热 情 与 信 心 。 ② 问题 向性过于明确 , 即 给 与 学生 的 帮 助超 过 了他 的要 求 , 他会 感到 内容 的 宽 广性 原 则 。 开 放 性 问题 涉及 的 内容 不 仅 为 学 生 所 熟 而 且 知 识 面 应 当 宽广 。 ( 设 计 角度 的 动 态性 原 则 。对 同 一 无事可干 , 同样也 有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 。 尽 管我们 事先做 了 悉, 充分的准备 . 把 在 课 堂 上 要 提 出 的 问题 都 设 计 好 , 但 常会 出现 知 识 点 , 可 采 用 不 同 角度 、 不 同 方 式 设 计 开 放 性 问题 。④ 解 答 这样 那样不尽人意的情 况。 如 问题 提 出后 , 学 生 不是 回答 错 了 途 径 的 探 索性 原 则 。 数 学开 放 题 的 解 答 途 径 是 开 放 的 , 具有 探 就 是回答的不得要领 。事实上 。 这是 正 常 的现 象 , 因 为我 们 面 索性 。 学 生 不是 根 据 所 学 知 识 或 模 仿 教 师 传 授 的 某种 现 成 方 临 的 毕 竟 是 几 十 个存 在 着 很 大差 别 的 学 生 。 作 为 一 个 明 智 的 法 马上 就 能 解答 , 它 能调 动 学 生 追 求 成 功 的潜 在 动 机 , 培养 学 这 种 探 索性 能够 加 大信 息 的流 量 和 流 速 . 老师 , 这 时不是直接 去纠正或讲 解 , 而 应 当抓 住 机 会 , 针 对 学 生 勇 于探 索 的精 神 。 生 回 答 过 程 中所 出现 的错 误 与 问题 .及 时 去 设 计 一 个 或 一 系 从 而使 教 师和 学 生都 能获 得 更 多 的信 息 , 使 教 和 学相 得 益 彰 。 列 的 辅 助 问题 , 适 当地 缩 小 问题 的 思 考 范 围 , 对 学生 进 行 进 一 数 学开 放 题 的 编 制 方 法 主 要 有 : ① 弱 化 成 题 的 条件 , 使 其 步 的 启 发 和 引导 , 让 学 生 认 识 到 自 己的 错 误 并 且 自觉 纠 正 , 或 结 构 多样 化 ; ② 隐去成题的 结论 , 使 其 指 向 多样 化 : ③ 既定 的 者把 学 生 一 步 一 步地 引到 正确 的 结 论 上 来 。 条件 或 关系下 , 探 讨 多种 结 论 ; ( 由结 论 , 寻 求 使 结论 成 立 的 三、 学 生 参 与 问题 设 计 是 加 强 素 质 教 育 的 有 效 途 径 充 分条件 ; ⑤ 比较 某些对 象的异 同点 ; ⑥在 既定 的奈件 下, 设 数 学教 学 一 般 是 要 让 学 生 做 准 备 好 的 、 现 行 的题 , 学 生被 计 解 决 某 些 实 际 问题 的 方 案 ; ⑦ 实际 情 境 中 , 寻 求 多种 解 法 与 动 的接 受 现 成 的 知 识 , 他 们 并没 能 参 与 到 教 学过 程 中 去 , 成为 结论 。 教 学 活 动 的 中心 。 怎样 才 能使 学 生 变 被 动 为 主 动 、 成 为教 学 活 五、 问题 设 计 应 注 意 事 项 动 的 中心 呢 ? 让 学生 成 为命 题 人 . 参 与编题 、 出题 是 一 种 有 益 在 设 计 问题 时 , 要 注 意 习题 的 四 大 功 能 : 教 学功 能、 发 展 的 尝 试 。 师 生 共 同整 理 基 本 知 识 。 在 知 识 系统 、 条 理 化 的 前 提 功 能 、 检查功能和教育功能。 数 学 习题 应 使 学 生加 深对 基 本 概 下 让 学 生 自行 设 计 一 套 适 合 自 己的 试 题 。 并 做 出答 案 , 然 后 从 念 的理 解 , 从 而使 概 念 完整 化 、 具 体化 , 牢 固掌握所 学知识 系 中选 出几组有代表 性的试题 , 进 一 步完善后 , 作 为考题使 用 。 统. 逐 步 形 成 和 完 整 合 理 的认 识 结 构 。 问题 的 设 计 还 应 遵 循 诸 如 语 言 应 当 亲 切 、 自然 、 准 确、 明 并 由学 生 批 卷 、 分析 试 卷 。因为 学生 亲 自参 与 了 整 个考 试 的 全 过程, 整 个教 学 活 动 ” 以学生为 中心” , 所以 , 他们 具有 高度 的 了、 生动、 有趣 , 提 问要 面 向 大 多数 等 一 系列 的 原 则 。 自觉性 、 责任 感。 这样 , 学 生 不仅 学会 了解 题 , 而且 会 因此 对试 总之 , 在 数 学教 学 中 . 注 重 数 学 问题 的提 出对 于帮 助 学 生 题 感 兴趣 , 去 用 心体 会 每 一 道题 。 解疑答 惑。 更 好 地 理 解数 学 知 识 有 着 举 足 轻 重 的作 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初探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初探“学贵知疑”。
发展思维是与质疑直接联系的,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得。
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引入新课时激疑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又可称为内驱力。
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设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以“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
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
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
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妙地设置障碍,激发学生思维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判断一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任意报一些分数,老师迅速说答案,学生用笔算验证。
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来时,学生的求知欲马上被激起,教师组织学生讨论“5/8、3/14、3/16、2/21”这几个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中“问题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中“问题教学”初探江苏省宝应县天平初级中学生长绘内容摘要: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它以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入,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串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问题教学开放性问题; 教学策略问题解决客观需要心理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探索实践活动在各个学校中开展。
前几年在我任教的两个教学班开始采用我市教育学院数学科《问题教学》课题小组的材料进行“问题教学”的教学研究。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一、问题解决对中学数学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问题解决已引起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反映。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认识到,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创造性和实际应用能力重要性。
但创造能力并非与生俱有,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
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问题解决正反映了这种社会需要。
(二)我国数学教育的成功和不足。
我国的中学数学教学与国际上其他一些国家的中学数学教学比较,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数学计算、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等显著特点。
然而,改革开放也使我国数学教育界看到了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些不足。
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
虽然我国数学教育界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
例如,在近年高校招生数学考试中,也加强了对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方法与能力的考查等。
虽然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还应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
一些人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职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初探
设 问题情境教 学理论进 行了积极 的关注 ,
究 , 备课 时 , 在 不仅 仅 “ 教 材 、 备 备教 法 ” 还 , “ 学 生 、 学 法 ”, 能 使 学 生 学 会 、 得 备 备 为 学
并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进 行 了 不 倦 的 探 索 和 研 绍 了我 国古 代 数学 家 刘徽 和 祖充 之 的 “ 圆 割
1 课题提 出的背 景
是 新 的 课 程 改 革 的基 本 理 念 是 以学 生 发 种 心 理 状 态 , 一 种 当 学 生 接 触 到 的 学 习 不平 衡 时 , 展 为 本 , 导学 生 积 极 主 动 、 于 探 索 的 学 内容 与 其 原 有 认 知 水 平 不 和谐 、 倡 勇 习 方 式 , 展 学 生 的 数 学 应 用 意 识 。 此 , 学 生 对 疑 难 问题 急 需 通 达 解 的 心 理 状 态 。 发 为 气 ——能 使 学生 积极 地 、 在 课 程 实 施 中 “ 学 生 在 生 动具 体 的 情 境 同时 它 是一 种 “ 氛 ” 让 中 学 7 ” “ 学 生 在 现 实 的 情 境 中体 验 和 - 、让 ] 理 解 数 学 ” 思 想 已 成 为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关 的
注的焦点 。 近 几 年 来 , 着 我 院 招 收 规 模 的 不 断 随
也 下 目的但 不 知 如 何 达 到 ” 心理 困境 。 是 一 堂效 率 , 提 高 了数 学 教学 质量 。 面 就 我 的 它 的 教学 实 践 简 单 的 总 结 一 下 。
3 1用 典型 事例 创设 问题情 境 。 . 培养 学生 的 开 创 精 神 在 实 际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中 , 们 总 是 根 我
通过 上 网搜 索 、 资料 查 主动 地 、 自觉 地 去 想 象 、 考 、 索 , 解决 据 本节 课 知 识 内 容 , 思 探 去 找 对 问题 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 现 规 律 , 伴 随 着一 种 情 感体 验 , 等 手段 , 到 与教 材 相 关 的典 型 事例 , 学 并 提 这 种 情 感 包 括 对 知 识 的 渴 求 , 客 观 世 界 生 进 行 数 学 文 化 教 育 , 高 学 生 的 数 学 涵 对 的 探索 欲 望 和 激 情 , 现 规 律 的 兴 奋 及 热 养 。 如 通 过 讲 述 数学 的发 展 史 、 学 家 的 发 譬 数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初探
故 来作 比喻 , 这样 可以使枯燥 、 抽象 的概
念 变得 生 动 、 趣 , 于 被 学 生 接 受 和 理 有 易
化 。简单的一道开放题可 以起到“ 一石激 起 千层 浪” 的作用 , 开拓 学生 的 视野 . 稳 步推进教学进程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 :
“ 象 力 比 知 识 更 重 要 , 为 知 识 是 有 限 想 因 的, 想象 力概括着世 界的一切 . 且是 而 并 知 识 的 源 泉 。” 开 放 性 的 教 学 情 境 中 , 在 学 生 的 自主 学 习 能 力 和 创 新 思 维 能 力都 町 以得 到有 效 的 培 养 和 开 发 ,所 以 在 课 堂 教学 中重 视问题 情境 设计 的开 放性 ,
2创 设 问 题 情 境 的 策 略 .
物化 , 而变得很具体 。 学牛也容易在亲身
体验 巾感受 到知识 ,在亲身操 作 中理解 知识。此 时, 学生可 以感受到数学 足存在
于 生 活 中 的 方 方 面 面 的 ,这 会 激 发 学 生 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
2运 用 形 象 、 动 的 教 学 手 段 创 设 问 . 生 题 情 境
学 业和智 力在 自身原有 的基础 都能 获
得 提 高 和发 展 。
4创 设 开 放 性 的 问 题情 境 .
( ) 度 原 则 。“ 近 发 展 区 ” 指 学 1难 最 是
生 即将 获得并且 能够获得 的经验 ,但 这 种经验 现存不具 备 。问题情 境的创设 应
该 是在 学 生 的最 近 发 展 区 内 可 以 解 决 的
难 易度 的 问题 。 ( ) 晰度原则 。 2明 问题 情 境 要 有 条 理 性、 目的 性 , 可 能 发 生 的 障 碍 想 清 楚 , 把 尽 量控 制 住 可 能 发 生 变 化 的情 境 .并 保 证 与 教 学 目的 无 关 的 变 量 不 } 现 或 尽 町 I I 能 地 少 m 现 。这 样 才 能 保 证 质 量 的 最 大
数学情境与问题教学初探
1 情境作 用 的全面性 。教学 情境 的 .
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 设计不 应该仅仅满足某一 个方面 的需要 。 明,学生只有动手操作 ,学到的知识 才会
域 内的一个有价值 的研究课题 。德 国一位 要 同时为情感教学 、认 知教学和行为教学 印象深刻 。掌握得更加牢固。首先 。教师 学者有过一个精辟 的比喻 :将 1 盐放 服务。 5克 要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操 作的机会 。指导学
个高质量 的数学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 境 。根据实际教学 内容 .向学生绘声绘色 那种 “ 少数人说话 .多数人旁 听”的低效 立分析 、思考,然后开展合作探究 。这样 探究 目的。 2 对实践 操作探 究 的指导 。实践证 .
Hale Waihona Puke 动地学习数学 、深入地思考数学 ,促进学 地讲述精彩的故事 ,创设问题情境 ,有时 教学活动。因此 。教学中要先指导学生独
用 。为此 ,教学情境可 以分阶段 设计 , 逐 的体积计算方法。
1提供感性材料 。 . 创设问题情境 。生 步地扩展 、深入 、充实 、明晰。 3 选择探 究 内容 . . 合理 运用 探究 方 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运用于生活 , 生活 3 情 境作用 的发展 性 。情 境作 用 的 式。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学 . 与数学有着 紧密的联系。对于一些实 际问 发展性是指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 习方法 ,但笔者认 为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
要求学生按一定 的解题模式去反复强化训 教师在复 习与新 课有关的 旧知识过程 中 。
四 、如 何让 学生有 效的投 入到 问窟 1 对 合作交 流探究 的指导 。课 堂上 .
4 通 过复习旧知识 .创 设问题情境。 情境的探究 中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初探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成功的数学教学活动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达到巩固旧知、学习新知、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
可以说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技巧。
教师所提问题具有价值性,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才能基于自身实际学情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数学问题的设计浅谈如下几点:
一、问题要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
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提问并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量,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所提问题枯燥无味,不仅没有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相反还会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要为学生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与动力。
如寓枯燥而抽象的理论知识于生动故事、趣味游戏之中,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往枯燥而单一的问题呈现方式,以故事与游戏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更加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激情与动力。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要运用教学艺术对这些问题进行加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让问题的呈现形式更多样,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行为。
二、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这种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严重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只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机械运用者,这并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出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提出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
在设计问题时我们也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要设计富有层次性的问题,即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为渐进的几个小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单一问题所造成的优生吃不饱,而差生又消化不了的尴尬局面;而是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各层次学生就可以基
于自身知识与水平来展开积极的探究,运用所学旧知来学习新知,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基于自身实际情况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数学学习,学会创造。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而如果只是机械地运用概念与定理,只能将学生限定在固定的模式内,这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开放性问题,则可以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将学生带入一个宽广的思维空间与学习平台,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思维与心理上的限制与束缚,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展开思考与思维,更能跳出传统的教材限制与思维束缚,从而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更加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与独创性。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机械地照搬教材习题,或是提出一些单纯的检验性问题,而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基于学生的现实基础来设计多解与多变题目,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展开积极的思维,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从而创造性地解决
问题。
四、问题要具有生活性,增强学生数学实用意识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数学教学才能具有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整个数学教学才能富有生机与活力,这样才能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改非常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明确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生活与数学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生活现象来设计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以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意识,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形成长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五、问题要具有实践性,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水平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看学生能记住多少数学概念与定理,而是要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将教学的视野限定在教室内,大搞题海战术,试图通过重复性训练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是要为
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运用机会,将学生的学习视野由教材引向现实,让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运用水平的整体提高。
如联系时事热点设计实践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运用水平,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落实新课改所倡导的“课内学知识,课外求发展”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宽广现实生产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内化,达到学生对所学抽象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与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可以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与主动探究,变接受为构建,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乐于探究,让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去创造,以促进学生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责编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