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的天空还给学生

合集下载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一、首先更新观念,做好角色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说明老师是课堂的引领者,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所以在教学中要去除以前的灌输式教育,老师做为一名引领者,在数学的课上要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引领学生总结做题方法,给予学生探索的机会。

不但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并能够利用错误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到集体的学习中去。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数学课中,要避免枯燥的算理,把算理融入到有趣的情境当中。

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们的眼、耳、手多种感官,紧紧的锁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听课中我学习到了,有的老师在情境导入时,不但利用课本中的例子,还加入了自己生活中的体验,比如老师中午买了2元钱的馒头,付给人家5元钱,那么应该找回老师多少钱?买馒头问题是学生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另外这种举例子的方法,也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把讲台还给学生。

在教学中,老师不要总是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而应该把讲台让给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一年级的学生思维很是活跃,语言组织能力有限,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让学生去探索去说。

四、做好预习工作,提高课堂效率在听课之前,老师们都会让学生提前预习,预习是学习新知的前提,学生做好预习就会有信心去展示,同时,老师要精心打磨课堂,让自己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同时注意在讲题时要注意同类题型的对比讲解,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相同点,发现不同点,总结做题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五、给学生建立自信,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是知识的载体,在课堂中老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敢于表达,敢于质疑的勇气,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为之自豪。

关于“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考

关于“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考

讨论 , 这样 , 不但 培养 了学 生 的学 习能力 , 而且 可 以创 设 良好 的课堂教学氛围 , 进一 步融 洽师生关系 。 “ 先学后教 、 以学定教 、 当堂训练 ” 的教学模式 已经 得到广泛 的认 同和推广 , 但很 多时候 , 师不敢把课堂 教 完全放手交给学生 ,一方面是怕课堂 上的时 间不好把 握, 担心活动 的时间多 了便影 响了整 堂课 的容量 , 响 影 了课堂 的有效 教学。另一方面 ,担心 小组学 习成为形 式 , 以在教学过程 中多半 都是 由老师 引导 , 所 学生 回答 来进行教学 。 在今后 的教学 中, 多渗透合作学 习的教学 理念 , 小组合作学 习 、 学生 自己探究 的学习模 式一定要 多开展 , 逐步引导学生 自主学 习形式 能活而实 , 从而真 正培养学 自主学习的 良好 习惯 。大胆地 放手 , 巧妙地组
( 下转 1 9 ) 6页
”— 一 一-— 一-— -— — —’ + ・ 十一一— -— 十一 +一-+
-+
一十
r・
- —
_ —一 - 一- + -—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一 ・ —一 — + —一
差的学生往往觉得松 了一 口气 , 现出思想松 弛 、 表 纪律 松 散的现象。体育教师长期带领体 育考生艰苦训 练和 专 业考试的严酷检验 以后 ,抓住 文化科学 习的最 后阶 段的工作不能放松 。应协 同班 主任 一起对体育考 生进 行管理。体育教 师应多 到教室 中靠班听课 , 检查和监督 学生的课堂表现 , 发现瞌睡 、 思想不集 中的考生及 时提 醒 ,提高冲刺阶段 的学习效率 。并 及时找 问题学 生谈 话 , 时解决学生思想上和学习 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及 六、 科学有效地填报志愿 , 提高普提考生的升学率 两年的勤学苦练倾注 了师生 的共 同心血 ,在 高考 分数 出来后 ,学生 面临着决定 自己前途命 运 的志愿选 择 , 育教师必须为考生 当好最后的参谋 s 体 首先要研究 各体 育高校近三年的录取情况 ,确定 虚拟 的文化课 录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10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10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比较多,所以之前担忧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学困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通过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在书中最为关注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群体的课堂学习效果。

书中指出的主要原因在:1.教师指导不到位2.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3.缺少小组合作学习激励机制4.弱势群体自身不足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在调动学困生参与兴趣方面应该做到:1.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环境轻松、学习主动、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小组评价、各尽所能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有效地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适当地应用表扬与批评。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表扬的激发效果远大于批评的刺激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评价,并用简短而富有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困生,使他们富有自信心,感到“我能行”。

回答问题时,当他们思维出现障碍,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回答不准确的地方,而要耐心地启发,引导。

这样就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受到鼓舞,从而努力学习。

3.把学困生已有的动机和兴趣转化为新的动机和兴趣。

学困生一般心理负担过重,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心理,总认为“我很笨”,对学习灰心丧气,没有学习兴趣,但这些学困生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要了解他们的这些特长,并与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4.强化辅导,因村施教。

学生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就能产生兴趣,而学困生往往知识欠帐太多,学习很吃力,没有胜任感。

因此,数学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帮助他们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可以这样做:(1)课堂提问,要多给学困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2)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尽量使学困学生能回答其中的某些问题;(3)作业安排要有弹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生本高效课堂之我思我行

把课堂还给学生——生本高效课堂之我思我行

、卷 首 语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提到:教育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

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也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在“高效课堂”的路上不断探寻着,逐步有了些许感悟,下面便与大家交流分享:一、服务是本真郭思乐教授说:“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 我曾经对这句话不以为然,但当我教学了《画家乡》一课时,我突然之间有了深刻的体悟。

学生在汇报最喜欢谁的家乡时,有一组学生说他们最喜欢涛涛的家乡,因为涛涛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我问:“你觉得美在哪里?你在句子中发现了什么?”有个学生眼睛一亮说:“他用到了两个那么,这个句子很美。

”于是,我紧追不放,“是啊,他画的海又蓝又宽,这是大海的两个特点,用两个那么连起来,这个句子就很美了,你真了不起。

”“你们想想,还有哪些事物有这样两个特点,也可以用上‘那么……那么……’来试试看?”马上就有学生想到了:“太阳那么大,那么红!”“苹果那么香那么甜!”……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就这样被打开了。

课后,我在总结和反思中发现:原来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是如此的简单、重要、精彩。

因此,当发现学生需要“引路”时,我就站到队伍的前面去当“向导”;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我就插到队伍的中间去当“联络员”;当学生需要“力量”时,我就站到队伍的后面去当“助推器”。

当然,当服务者不只是转变角色,变革观念,我们更要在课堂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学生是主宰郭教授指出:“教育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不在于教,而在于鼓励学和帮助学。

”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像把土地还给农民一样,让学生有自主“经营”的权力。

在生本理念指导下,我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后,我提议:“谁想当小老师来领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领读,并且享受成就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无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下面我以我校数学老师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发掘丁老师的课堂还给了学生什么?(1)还学生时间,尤其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二三十分钟都唱主角,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阐发,学生全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改后,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

要求教师营造出浓郁的课堂人文气氛,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画:3盘桃,每盘6个)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进行琐碎的提问:譬如有几盘桃?每盘几个?一共有几个?怎样连起来编出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看图说话,自由发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思维环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顺利编出了三道分别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范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范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范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1这学期,我们学校发了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建构理想课堂》的书,看到还给学生这几个大字让我想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话,他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他强调“自读自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新大纲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真”更“实”呢?面对着各种考试,如何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呢?在语文上,我想要从最基础的习惯抓起。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办事容易办好,学习也能得益。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

也就是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我是这样做的:(1)、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阅读。

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而过。

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我要求学生“情绪要稳、读音要准、边读边想,弄懂词句”。

(2)、主动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

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3)、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读书时,要圈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

再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启发讨论。

这样学生读一次,画一次,动手做一次,越读的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学生的体会也就越深等等。

(4)、提倡学生多读、反复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中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正是针对当前和以前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忽视生命存在,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的情况下提出的。

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文关怀的旁落,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身的一种扭曲。

以往的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了,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对人的批评和民主精神的培养,对人的生命和环境的热爱。

在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少讲、不讲并不能说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

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在课上少讲、不讲,任由学生发表见解,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就会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迷失方向。

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千万不可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会讲、精讲。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统筹安排下,才能有目标、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给以明晰,对学生产生的错误予以纠正。

在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表情变化和思想动态,该肯定就肯定,该讲解就讲解,特别是学生不懂的地方就绝不能不讲。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竞赛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要求。

还向教师提出了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等“五还”。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的细胞和载体。

的确,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课堂,根本在教师。

而现实的课堂教学可以说五花八门,富有“个性”,值得让人反思。

前两周听了几位新教师的语文课及思品课,不禁想到自己也是带语文的,感悟和思考也颇多,获益不浅。

我觉得最为普遍的现象是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一堂课教师全导全演“满堂灌输”,一堂课下来,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字、词、句、段、作者、主题等无所不讲,自问自答,面面俱到,生怕有疏漏,可学生却在痛苦的被动接受,没有一点点活动的机会,随着一声下课铃响,一切灰飞烟灭,化为乌有。

归根结蒂,是教师对课堂“应为谁服务,课堂的主人应是谁”思之甚少或者没有践行于实践。

其实,无论是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还是新课程中的“研究型学习”方式,基于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教学实践中落入单一的授——受窠臼,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较旧,教育观点模糊不清,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所忽视;二、专业不是太熟悉,课堂驾驭能力不高;三、缺乏将理论与实践接轨,将生活与课堂融合的创造能力,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生活与课堂游离。

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生命,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的动机,都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又是有限而有别的,注意力、记忆力都是有限的,教师过多的“奉献”,往往造成学生的懒惰和依赖,扼杀了思想的活力和求知欲,纵使所获知识,也对生活没多大用处。

为了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展示青春的活力,在实践中自我教育,学校提出把时间交给学生,开放所有的自习。

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人们经常都在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确实是不无道理。

在课堂上给足学生时间,把课堂时间最大化的让给学生,这也算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细节,把握好这个细节,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甚至是高效性的很关键的一个因素。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这个道理谁不懂啊?太“小儿科”了吧?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肯定有很多,但关键不是懂得就可以了,而是要切实的做到。

可惜在课堂上,又有多少老师能真正做到呢?现代课改新理念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能起宏观的组织作用,起主导和点拨作用。

其实,这就是在叫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特别是在现代课改新实践中,课堂教学实行“自学”、“探究”、“展示”、“反馈、评价”几个环节的模式教学,更是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再不是老师的表演场所;课堂时间是学生的时间,再不是老师的占据阵地。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把课堂时间最大限度的让给学生呢?首先,老师要真正做到改变观念。

不要把自己当成知识的传声筒,却把学生当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接受器。

要相信学生,要敢于放手。

不要把整个课堂统包统揽,把课堂统包统揽,不但自己累死不偿命,对学生也是无多大收益的。

其次,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讨论和展示。

一、给足学生的自学时间。

自学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发现问题,自主领悟,培养能力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老师一定要给足学生时间。

有的老师刚刚布置完任务,学生恐怕相关内容都还没有读完,就慌慌张张的开始提问,并解决问题了。

就说语文吧,如果脱离了文本,就谈不上思考解决任何问题。

就算只是记生字,理解词义,结合文本和语境来识记理解也比死记单个的字词容易掌握得多,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所以,给够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完成学习任务,比你老师读几遍,讲几遍都更有用。

不要担心时间不够用,如果知识没有经过学生的大脑,你就是讲得再多都等于零。

当然,为学生拟定恰当、合理的学习任务,估计好相应的自学时间也就是很必要的了。

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2000字教育是一种交流,而课堂是教育交流的主要场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者,老师扮演着唯一的教导角色。

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教育的兴趣,甚至对教育的贡献和创造力不感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教育者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试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激发兴趣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大学,课堂内的内容应该是有趣和富有吸引力的。

教学的目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老师可以采用故事、笑话、图片、音乐、游戏、电影和漫画等各种形式的元素,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活泼性。

因此,老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需求来规划课堂内容,确保学生的参与度。

二、互动和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老师除了讲述课程知识之外,更应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为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及教授他们如何表达观点。

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项目研究,使学生培养互相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老师也可以利用在线平台或其它工具,管理学生在线讨论。

三、多样性和自主性教学方法应该丰富多样,以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讨论、实验、研究和表演等,以便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同时,教师也应该确保学生成果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即使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也应该被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鼓励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应该包括灵活的和启发式的活动,以支持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在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是指导和支持者。

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他们探索他们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并评价他们的工作成果。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方法是多样且个性化的。

如何落实这些方法主要取决于老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态度。

老师唯有通过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把课堂还给学生作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作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作文课堂教学就象一个舞台,它使“剧本”在老师和学生的“表演中”得以适时的演绎。

在这一“舞台”上,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使得教师形成了满堂灌、满堂问的的现象,教师霸占课堂,即是“导演”,又是“主演”,置学生处于听众、观众的位置上,不仅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使得学生思维长期处在禁锢的状态,学生的思想得不到解放,智慧的火花更无从闪亮,更甚者,这种状态的长期作用,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处事态度,这也是我国教育的弊病所在。

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摆脱“教师中心论”的阴影,扮演起新的角色,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变革。

前一段,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试验一种学生当主角的方式,值得鼓励。

老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或课前,首先让学生将组织的知识在老师和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出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唱一回“主角”,学生领先生,还有一种好的副产品,就是课堂上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争论和辩论。

我曾经听过好屡次学生上的课,真的相当不错,感觉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的能力、辩论的能力和展现的功夫,而且,通过学生在课下组织材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取舍材料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有的学生写的“教案”竟然有参考材料引用的出处、作者,还有教后记。

这使我深受启发,就拿那引用“参考资料”的要求来说,我首次知道,已经是我在大学快毕业时写论文时候了。

无独有偶,今日看到一篇文字,讲的是,一个姓包的农民,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

当记者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绝招呢?”他笑一笑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

”让孩子教自己——一句话道破了玄机,他说:“是呀,我小时候家里穷得供不起我读书,要指望我教,那只能是笑话,但我如果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

想来想去,就想了一个方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的跟我讲一遍,然后他们再去做作业,我也在旁边做作业,我弄不懂的就找他们问,他们弄不懂的就找老师问,这样他们又当学生又当老师,学习的劲头不知有多大,哪怕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玩得热火朝天,他们也不动心。

把课堂的天空还给学生

把课堂的天空还给学生
人。
黄沙如海,找不 到绝对相似 的两 颗沙粒 ;人海茫茫 , 我们也找不到完 全相似 的两个学生。放手 吧,把 时空 还给孩子们 ,他们会 还我们一整世界 的精彩 ! 回
马娜 ,教 师 ,现 居浙 江绍兴 。
备课时备课标 ,备教材是不变 的 程序 , 但备学生 才是关键所在 ,学生
个 问题 ( 那是一 个什么样 的皇帝啊 ?
等 。因此 ,培养学生 团结 、协调 的集
他 的新装有什么特别的吗? ) ,然后由 学生分组 表演 。学生表演 了课本剧后 再设计一个 问题 ( 看了这个皇帝和他
生喜欢 怎样学 习 , 他 们 的时代 观念 ,
的大臣们 的故事 ,请你说说哪个小组 表演得最好 最像 ?为什么? ) ,由学生 把对剧 中人物 的看法如 : “ 你 觉得这 个皇帝是一个什 么样 的人 ?他的大臣 们都是些 什么样 的人 ?骗子是什么样 的人?请写在 黑板上 ” 。老师再 指导 学生小结 , 就解决 了我们很多老师平

自主学习学 到了知识 ,还通过他们的 合作学 习在探 索 中有 了创 造性 的提 高。我们 可否得 出一个结论 :你把问 题抛给学 生,把时 间还给学生 ,把发 展的 自主权还给学 生,效果会更好。 其次 ,把学生作为备课和上 课的 第一要素。
现 矛盾 焦点 而不 是拿 出现 成真 理 的

再用 《 皇帝的新装》 课本剧教学 方式为例, 各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合作 探究 ,他们 除了表演课 本内容之外 , 应该还会猜想皇帝 和大臣们在骗子离
开后的不同的语言和行为 ,甚至还会 有让我们老师想不 到的创意 内容 。如 果我们真正地把时间和空 间交给了学 生 ,真正让学生充分地合作学习 ,我 想 ,学生会 而且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得 到快乐 ,并创造性地进步着 。 第 四,教学相长 ,有效提升学生 的语文综合能力 ,与时代 同步 ,与社 会接轨 。 语 文合作学 习是 以 “ 不求人人成 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所追求 的一 种境界 。这与时代精 神是 同步 的,之 所谓 “ 面向现代化 ”嘛 。合作的意识 和 能力 ,是 现代 人文 精神 的重要 基 石 。现代社会越来越 注重个人能否与 他人协作共事 , 能否有效地表达 自己 应该是我们教学环节的第一要素 。只

给孩子一片发展的天空

给孩子一片发展的天空

还给孩子一片发展的天空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

让孩子们个性张扬,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营造民主氛围——把课堂还给孩子。

课堂是孩子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

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让情感走进课堂”,以教师的“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体会到浓厚的人文陶冶。

只有思想不受束缚,学生才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1、空间零距离,让孩子“随心所欲”。

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而传统教育中老师据一方讲台为天地,视一册课本为唯一,讲起课来几乎“忘我”,一味地盲从课本,灌输知识。

新课程的改革也同样给如何转变教学空间提出了问题。

为此,我们可以做一些改革:移走讲台,建立活动角。

首先我们可以把教室分为学习区和活动区,学习区是课桌椅,队形不定,有T字形、半圆形、马蹄形……在学习区无讲台,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走下来,跟好朋友商量、探讨。

而教师也不再居高临下地站在讲台前,而是学生的好朋友,穿行在学生之间。

黑板也是可以移动的,并且学习区内资源很丰富,有英语角、数学角、每日一星……让每个孩子都展示自己,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

活动区里是学具,学生可以在活动区展开活动。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学生就可利用活动区内开展“小小银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此自由地思考、想象、发问、选择。

2、师生零距离,让孩子“畅所欲言”。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探究,教师应放下架子,走近学生,不再把自己当作权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谈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摘要:叶澜教授在“新教育基础改革”的“四个还给”内容中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

长期以来,课堂就是教师教学的阵地,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感觉就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形象,一直扮演者法官,审判长,演讲家,主持着整个课堂,把持着整个教学,但惟独忘了考虑学生的感受。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会倾听鼓励表扬尊重培养叶澜教授在“新教育基础改革”的“四个还给”内容中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

长期以来,课堂就是教师教学的阵地,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感觉就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形象,一直扮演者法官,审判长,演讲家,主持着整个课堂,把持着整个教学,但惟独忘了考虑学生的感受。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本质性的特征,那课改就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那我们的课堂就更谈不上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

那如何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呢?笔者以一堂一年级下册语文杞老师的《棉花姑娘》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节课里老师叽里呱啦的讲个不停,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课堂仿佛成了老师展现自身才能的舞台,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教师要能克制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在教师适时、适量的引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例如杞老师的课堂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笔者耳目一新。

整堂课她都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参与学生的讨论,她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课一开始,杞老师就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在课堂上弄懂的问题。

学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你一句我一言,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浅析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浅析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的结果 。这样就可以轻松 回答这道理解题 了。 总之 , 想提高阅读教学 的有效性 , 要 只有让学生树
de e br”为例 :文 中先后 以 “ u r a o r H pu y n A de w s r i y b nn
Begu o t y 1 2 a e y y u g a e;n 1 51; li m n 4 h Ma 9 9; ta v r o n g I 9 ‘
他学 生试着 回答 , 最后再 由老师来做最后的补充 。通过 这样 的互动 ,学生可 以真正地参 与到课堂教学活 动中 sho i这一单元后 , col f le 学生 已掌握 了如何 对他们 自己 的学校生活进行描述 , 教师 可 以设 计一个任务 , 他们 让 描述一位美 国中学 生的学 校生活 , 材料 的来 源不限 , 完
【 教法研究 】
浅 析如 何把课堂还给学 生
张 燕
( 宁夏银川市第二 十中学 , 银川
7 00 ) 5 04
摘要 : 文章基于课 堂教 学的经验所得 , 出课堂教 学要还 给学生权 利、 提 时间、 个性和尊严 , 同时提 出相应的具
体 实施 措 施 。
关键词 : 堂教 学; 课 自主学习; 自练 自改 ; 权利 ; 时间; 尊严 中图分类号 : 3 . G6 3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64 92 (02 0 — 2 8 0 17 — 3 42 1 )8 0 1— 2
事 实与细节 ,在 阅读 和思考时透过表 面文 字信号去抓 住深 层结构和语 义 ,进而推测作者 的写作 意 图。如在
“2 ya. l cm u r porm e m re d 一 文 2一 ero o pt rga m r udr ” d e e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一、简介《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部由当代教育专家李镇西所著的教育教学随笔,围绕“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主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主题《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主题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作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我的看法和理解在我看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具有以下优点:1. 实践性强:作者李镇西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得这一理论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2. 思考深入:作者在书中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为读者提供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角度。

3. 启示性强:书中所提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主要包括:1. 学生主体性是教育的核心:作者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只有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2. 教师角色的转变:作者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也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伙伴。

3.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4. 个性化教育的倡导:书中强调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如何适用于当今社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创新驱动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星一 样可 能会转 瞬即逝 , 同时它又 可能是 模糊 的 。当它 出
现 时 , 必 须 立 即 去 巩 固 它 、补 充 它 。 创 造 常 常 需 要 灵 感 , 灵 感往 往 是 创造 性 飞跃 的 前奏 。因 此 ,老 师 要 允许 学 生
“ 不 由 自主 ”地 说话 ,并给 予足够 的关注 ,适 时地抓 住学 生思维灵感的火花 ,积极诱发 、保护学生 的学 习创造性 。 允许 学生争 论 。课 堂教学 中的争 论可能在 同学 之间 ,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就会被完全地激发和释放 出来 。 ( 二) 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 自我 的舞 台。每个 学生都
有 强烈 的表 达欲 ,都渴 望得到 老师和 同学 的认可 ,都愿 意
四、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 ,从中释放潜能
课堂教 学应该在 轻松 和谐 的气 氛 中进 行 。老师应 该调 动学 生进行 积极 思维 ,保 护学 生 的表 达欲 望 ,让 学生养 成 主动 思维 的习惯 ,成为 自己思想感情 的主 人 。要 允许 学生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说话 ,最大限度地释放各 自的潜能 。
允许 学生插话 。课堂 插话 的学生通 常是认 真听课 、积 极思考 的 学生 ,他 们插话 常 常是不 由 自主 、脱 口而 出。这 种不 由 自主 、脱 口而 出的话 ,恰恰 可能就 是学 生思维 灵感 火花 的进 发,而 这种进 发是不 守 “ 规矩 ”的 ,这火花 像流
造 性 ,束 缚 了学生主 体 的发 展 。而未来 的教 育不 再是倾 听 者 的教育 ,要放 飞课 堂 ,要 给学 生一个 初试 羽翼 的天空 。 教 师在课 堂上 不再是 滔滔不 绝 ,反而是 沉默 是金 。因此 把
课 堂还给 学 生,让课 堂成 为学生 个性释 放 、 自主 学习 、主 动探究 的家 园,一直 是我们 的 目标 。

贯彻新课程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

贯彻新课程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

贯彻新课程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许多年前,我们总在津津乐道的讲述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国外一个游泳队取得了团体冠军,全体队员兴奋地把教练扔进游泳池,才惊诧地发现教练不会游泳。

许多人都曾把教练当作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然而,从新课程教改的角度来看,这个教练却是伟大的,因为他比了解游泳更了解他的队员,他善于发掘队员的潜能,即使自己不会游泳,却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团队。

我们一直在强调以人为本,对于课程改革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即: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

有这样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

”由此看来,填鸭式教育的局限性和弊端不言而喻,它只充分把老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

我们习惯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没错,但仔细品味就感觉还不全面,它只是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强调了课堂中教师的作用,而课堂中最重要的主体——学生却被淡化了。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互动与有机统一,脱离了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因此要把课堂变为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思想品德课堂应引领起其它文科类学科“开放”的潮流,所谓“开放”,是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上的开放。

为此我想阐述几点自己的看法:一、开放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想学的天空长时期以来,思想品德课被简单地理解为说教课、背诵课,传统的政治教学,就是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等教条式教学,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的淘汰式的选拔教育。

在这种模式下,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明显偏重智育,把学生训成了考试机器,高分低能,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不可以把角色换一下,学生既是学的主角,也是教的主角,而老师只是引领她们的导航人。

让学生自己明白学生们和怎样学。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过去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后的教育不再是灌输式的教育,要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而不是囚禁心灵的场所。

因此,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焕发的活力,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家园。

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和准备,还需要具体真实的实践操作。

1.备课有预谋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师在备课中要有“预谋”,也就是说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的展示,学生可能说出哪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的思想是开放的,可能会说一些异想天开的答案,所以特别是对于那些开放性的题目,还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老师去琢磨。

2.课堂需引导上课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及时隐身,适时现身。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大可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

在这个目标下,首要的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

只有先有了一定的规矩,方圆也就画成了一半,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预先指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基本的训练和初步的实践,进而再通过自己的新的认知时间来循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教师要点评不要简单地肯定和否定,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自己的教学语言,可是有一种语言很多人善于说:“对”或者“不对”,总是急于肯定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学生的答案正是教师预想中答案的时候,老师要学会稳住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做定性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课堂的天空还给学生
作者:东玉红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7期
内容摘要:课堂上应该谁说了算呢?就是让老师们闭上嘴巴,把课堂还给孩子。

闭上老师的嘴,让学生美美地读。

闭上老师的嘴,让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使自己的“精讲”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和说。

关键词:课堂激发学生精讲
教改进行了多年,可看看我们身边的同行,还有不少人把讲台当作个人舞台,总舍不得放弃“主演”的“荣光”,恰似一个没完没了宣读圣旨的公公,而此刻的学生不正像诚惶诚恐“恭迎圣驾”的“罪臣”?当你喋喋不休地讲述之时,当你在讲台上口吐飞沫,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之时,你能不累吗?
教师的的教是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和逻辑思维而教,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扎实。

既没有老师反复的强调,更没有过多的作业,有的只是再简单不过的几张幻灯片。

这样的课堂,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那么,这其中的秘诀是什么呢?闭嘴!就是让老师们闭上嘴巴,把课堂还给孩子。

闭上老师的嘴,让学生美美地读。

有位老师在讲授《孙权劝学》一课时,老师不是口若悬河,炫耀文才,而是让学生先后六次默读课文,第一遍找出不认识的字词,让同伴解决,通过中间四遍阅读,让学生分别思考谁劝、劝谁、为什么劝、以什么方式劝,最后一遍让学生感悟道理,六轮学习中,老师始终以读代讲,创造机会让学生自读、问读、悟读、品读,赏读,熟读,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劝”的启迪。

闭上老师的嘴,让学生自由地说。

同样是这节课,经过六轮阅读和积极的思考,学生们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感受。

谁劝、劝谁、为什么劝、以什么方式劝,说出了对某段文字的理解,说出了对某个历史人物的看法,说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得。

针对个别同学提出的困惑,均有同伴积极为其解惑。

课文读完最后一遍之后,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扮演。

孙权、鲁肃和记者,由记者提问,其他两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和鲁肃的表情动作和人物语言,并且有的小组还发挥性的将他们的谈话继续了下去,学生们神采飞扬,他们生动的语言表达把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在一次次的朗读和语言表达中,学生感悟到了文章的内涵寓意、表达技巧,进一步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再现甚至升华了当时的场景。

整个课堂就是一场戏,老师只不过是导演兼观众罢了。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反复的读和悟,同学们都有了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总想考考别人,个个按耐不住喜悦,甚至怕由于举手而失去机会,直接站起来“质问”,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还没等问题叙述完备,就已经口若悬河;有的同学把手举得老高在老师眼前晃来晃去,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他们的
问答激情四射,语言表达层次分明,我简直不敢相信,我们的学生居然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不,《孙权劝学》已经告诉了答案。

当然少讲不等于不讲,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当讲授和适时的点拨的课堂,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老师开启智慧引导的课堂,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

由此看来,课堂教学中,该讲的地方应还它个精讲。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使自己的“精讲”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和说。

学习是伴随学生终身的大事,教师在教学上应该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教师在教学上应该是“以人为本”,而非“目中无人”。

如果教师独占课堂,把持着话语权,不给学生读的时间和想的空间,不给学生说的机会,这就只会阻塞学生的思维,钝化学生的想象,助长学生学习的惰性,延缓甚至扼杀学生的感悟,它将造成直接的恶果,那就是导致学生主体意识的沦丧,使学生患上了“集体失语症”。

在课堂上学生已经无话可说,他们听不到自己发出的声音。

学生如果没有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幻想,自己的理想,而将会沦为教师和课本的传声筒。

课堂上应该谁说了算呢?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是学生说了算。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县华藏镇水泉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