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
论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
论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论语文古典诗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一、古典诗文对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性古典诗文作为文学的瑰宝,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展现了深邃的思想理念。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古典诗文不仅有助于提升语文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成长中的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通过细致入微的解读、优秀范文的赏析以及对古典诗文背后思想境界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深远影响。
二、古典诗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道德修养古典诗文中展现了丰富的道德概念和准则,通过学习古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孝义爱国、友谊亲情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例如,学习《白头吟》中的“那里有人不识君,无论如何也应猜得出”这样患难见真情的诗句,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真正的友情和忠诚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他们坚定不移的友谊观。
另外,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孝道观念,如《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多次搬家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样的古代诗文,学生可以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孝顺,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形成良好的孝亲之心。
三、古典诗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习古典诗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代诗文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通过学习和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学生可以领悟到其中深远的人生思考和价值追求。
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样细腻入微的描写,给人以静心思考、感受生命瞬间的启示。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宝贵,培养出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另外,古典诗文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深邃的人生感悟,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古典作品,能够培养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古典诗文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也能够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出对美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自觉为基础, 表现了人格尊严的不可剥夺性。孔子 提倡的 仁 , 所蕴含的伦理自觉有两个方面: 其一, 为仁由己 , 理想人格的塑造基于内在的需要、 自觉 的要求; 其二, 推己及人, 要尊重别人的人格, 如孔子 所说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这意谓人格 是由个人、 自我独自确立和完成的 , 并且还要帮助别 人去确立和完成。 3. 传统人格的个体独立意识 , 构成维系中华民 族生存发展的民族魂。顽强的个体独立意识以及集 中概括其精神的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 能屈 的 大丈夫 气概 , 表明人格尊严不可侵犯, 不 论处于任何境遇都不能丢弃做人的原则。维护人格 尊严的内在要求与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的高度历 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相结合 , 形成了以民族尊严为依 托的牢固的民族凝聚力, 使中华民族不甘于屈辱、 愚 昧、 贫穷、 落后, 多次经受内忧外患的严峻考验, 拯救 民族于危亡之中, 并把这种以个体独立人格支撑的 自强刚健精 神锻造成整个民 族精神支柱的 爱国意 识、 忧患意识和群起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 ( 二) 人格的境界完美性 历史上 , 无论是中国的孔子还是西方学者亚里 士多德、 柏拉图都将完全的人格归结为 知、 仁、 勇 和 知识、 道德、 勇敢 。 21 世纪社会仍然把它作为 完美人格的评判标准。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境界是 仁知并举 , 他还 说: 知者 不惑 , 仁 者不 忧, 勇 者不 惧。 中庸 则将知、 仁、 勇定为 天下之达德 。 1. 知 , 体现为能者的品格。孔键词 : 人格塑造 ; 传统文化 ;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 G 64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9719( 2005) 03- 0052- 04
论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
论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越来越简单直接,而古典诗文则成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文化遗产,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吸引着众多爱好文学的人们。
同时,中学教育也从语言文字的学习转向更为全面的人格塑造。
因此,在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学生人格塑造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语文是教育的基石,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在中学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们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技能,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展示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学习兴趣,丰富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以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古典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古典诗文以其高超的艺术语言、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合创造性思考和人格塑造的平台。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从而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
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中,从学生的自身以及其所处环境出发,通过语文教育的方式,塑造学生的人格,是教育学研究者们探讨的课题之一。
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文学体系之上。
在文学中,艺术形式与文化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段来传达人类的智慧与情感。
所以,在学习文学艺术的同时,也是通过文学来锤炼学生的人格。
在古典诗文的教学中,学生在感受到典籍的美之余,也会逐渐理解到其中深刻的人生哲理。
例如,在《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这是告诉人们一切皆由“一”而来,所以万物都有其本源,包含着神秘的因果关系。
在《离骚》中,有“踟躇者迈其次,独行者寡其辅”的诗句,意为徘徊而不进取的人会被落后,而不转意靠自己走出未来的人则会得到他人的支持。
这些深刻的哲理都会深刻烙印在学生的心灵中,让他们从小就懂得道德、文化,从而塑造了良好的人格。
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格培育
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格培育[摘要] 文学的特质决定了它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中国古代文学的使命不只是传递文学知识,它还要在青年学子的人格培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树立人格的理想典范,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建立起对高尚人格的认同,并以此为坐标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
人性的纯美,可以净化某些不良世风投射在青年们心灵上的些许暗影。
文学史上那些独特的生命个体,无疑会引导青年走向个性化的丰富人生。
[关键词] 理想人格古代文学纯美人性独特个性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塑造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使人类获得更加健全的人性。
这恰好是文学所要面临的课题。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文学课程正是在对此一问题的思索中展开的,并且面临着新的困惑:文学课如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塑造出人格健全的建设人才?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问题。
一、人格的培育与文学《辞海》记载:“人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
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常称为道德人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格不是超历史、超现实的抽象,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特质。
”人格在心理学上亦称“个性”,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
包括两个方面,即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前者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后者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
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结构。
由于个人的遗传素质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各不相同,使个人之间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方面各不相同,形成不同的人格,即个别差异。
这种个别差异不仅表现在人们是否具有某种特点上,而且还表现在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上。
再来看对“文学”的定义:“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
文学通过作家的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之中,以表达人对自己生存方式的某种发现和体验,因此它是一种艺术创造,而非机械地复制现实……文学的形象不具有造型艺术的直观性,而需借助词语唤起人们的想像才能被欣赏。
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学习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性情、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古诗文的了解,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文拟就古诗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进行探讨,以供商榷。
一、何谓人格与健全人格1.人格的含义人格就是人的精神特质,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的总和,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行为表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人的本质。
简言之,人格就是人的稳定的整体形象。
人格应该是通过社会获得和表现出来的内在的特质,而不是社会所赋予的某种外在的职务或地位。
2.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应该是:以内心主观体验和感受来衡量,自己感到愉快和满意;通过观察在现实过程中的工作生活业绩为标准,评价为富有成效、业绩非凡;从时间纵向发展的可能来考虑,具有指向未来,拥有无限前景,充满发展的活力与可能。
二、如何利用古诗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1.“改编”情节。
针对一篇古诗文,我们把它故事化,让学生在品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其背后可能发生的情节。
张晓风在读张继的《枫桥夜泊》,不是“改编”出了《不朽的失眠》吗?唱红大江南北的《涛声依旧》,创造灵感不是来自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吗?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作为学生想象的平台:“我”在旅途上是如何想念家中的父母妻儿/“我”在萧瑟的深秋回忆在家享受的天伦之乐/“我”回忆与父母妻儿告别的情景/“我”落榜后的徘徊失意,无脸回乡……像《邹忌讽齐王纳谏》《行行重行行》《临江之麋》《陈情表》都可作学生作文的改编“蓝本”。
“……乌鸦的低吟,划破天空的寂静。
妻子在门中扶着母亲,斑白的发偎依着墨黑的发,静立成一尊塑像,向着枫叶飘落的尽头——向着我走远的方向……”(学生作文想象“我”与父母妻儿告别的情景)2.“改”“绘”场景。
古典文学对大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的论文
古典文学对大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的论文古典文学对大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令人堪忧。
中国古典文学在改善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人格形成的成熟时期,利用古典诗词培养他们的人格情感尤其重要。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情感因素影响着一代代人。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四位诗人的为人与为文一样,光辉千古,足以成为大学生们做人的楷模。
他们的作品与人格是我们欣赏的依据。
1.屈原的理想——乡国情怀先秦时期,楚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以其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忧国忧民、正直高洁的人格品质,对后世的文人士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爱国忧君,忠贞不渝。
屈原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他对故土的热爱,对国君的忠贞以及振兴国家的责任感上。
诗人屈原倾其一生,以楚国国事为重——在朝时,竭忠尽智,辅弼怀王,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载“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并在作品中一再声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亦如其诗中自言:“忽奔走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以期“存君兴国”,引导、辅佐楚怀王追赶先贤,实现强国之愿;当怀王二十五年(前304年) ,屈原遭受谗言被放逐之后,仍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唯将君国的命运系于心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却不灭报国之志,其忠君爱国之情是何等坚贞!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 ,屈原得知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被秦军攻陷,楚怀王受辱于秦,百姓流离失所之后,以沉痛的笔触写下了:“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的诗句,表明自己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论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
论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古典诗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典诗文,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但是在教学中,仅仅注重古典诗文的文字解读,缺乏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关注,容易导致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片面,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在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人格塑造,通过古典诗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品质和素养,帮助学生提升人生价值。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典诗文。
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古典诗文,让学生逐步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思想深度。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文的魅力。
2.重学生成长成才。
古典诗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人格的塑造过程。
教师要通过古典诗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真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教学《诗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会诗中表达的爱情、友情、亲情,以及对自然、人生的感悟。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3.关注学生情感培养。
古典诗文作品多以美好的情感为主题,如《送元二使安西》中表达的寄托思念之情,《夜泊牛渚怀古》中表达的怀旧之情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情感,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商。
通过古典诗文的欣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4.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
古典诗文作品中常含有丰富的意象和隐喻,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理解这些意象。
例如,在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XXX”这句诗中的深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观念。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成为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古代文学与理想人格理想与追求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理想人格形象与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与理想人格理想与追求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理想人格形象与追求中国古代文学与理想人格理想与追求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同时也呈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有许多经典作品塑造了各种令人敬仰的理想人格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于这些理想的追求。
第一部分: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儒家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通过塑造理想人格的形象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论语》中的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他被认为是道德完美的典范。
孔子的理想人格追求是成为一位仁者,他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并通过温和的言行去影响人们。
《论语》中记载了他的言行和教导,这些都成为了后世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另一位理想人格形象是《孟子》中的孟子。
孟子主张仁爱和慈悲,并强调人的良知和道德责任。
他的言行鼓舞了无数人去追求道德修养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道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与儒家文化相比,道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自己独特的理想人格形象。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和宁静,对于人的内心修养和反思提出了重要的指导。
《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重要著作,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塑造了理想人格的形象。
道家追求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之道,反对过度的功利主义和人为的约束。
在《道德经》中,强调了虚静无为的境界,这种理想人格形象引导了人们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第三部分:佛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佛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出现带给了中国社会关于生死、苦难与解脱的思考,成为很多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
《华严经》是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它提出了菩萨的理想人格形象。
菩萨作为佛教信仰中的慈悲观音,追求智慧、慈悲和解脱。
佛教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理想人格形象注入了超脱尘世、慈悲解救众生的精神,对于社会中的矛盾和痛苦提供了一种超然的解决思路。
论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
论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在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学生人格塑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古典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表达。
通过学习古典诗文,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优秀的文化精髓,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品质。
本文将从古典诗文的内涵和作用、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浅谈。
首先,古典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它们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着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诗经》中的“穆穆文王,沣沣邦女”让我们领悟到君子和淑女的品德和风采。
通过接触这些经典之作,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古人智慧的闪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长修养和见识。
其次,古典诗文对学生人格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和行为特征。
学生人格塑造是培养他们健全、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而古典诗文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高尚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
通过学习诗文,学生们会逐渐培养出审美情趣、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品质,提升自身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学习杜牧的《秋夕》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作者对亲情和家庭的深情厚意,激发内心对家庭的关怀和家国情怀;学习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可以使他们领会到作者对国家舒展胸怀的豪情壮志,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这些作品,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优秀人格典范,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特征。
另外,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教师要选择适宜的古典诗文作品进行教学,结合学生的学习层次和年龄特点,既可以让学生理解,又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和理解诗文,体会其中的深意。
同时,注重与学生互动,组织讨论和交流,加强学生对诗文的思考和感悟的深度。
文学教育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
文学教育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一所谓道德人格,就是指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
道德人格的高低优劣,直接影响到人生的评价,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单凭着某种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要“闯荡天下”是行不通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事业失败,并非是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因为“为人太差”,做人不行,也就是不具备当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
比如,不讲信义,不关心集体,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和“人格长成期”,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影响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因素是多元的,比如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等。
文学艺术对人格的养成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之良先生在某理工大学为学生演讲时说:“有同学老问我,读《红楼梦》有什么用?我答不出来,但我可以告诉你,不读唐诗宋词的人,文学素养特别差的人,他就脱不了俗。
”[1]周先生所讲的俗,指的是庸俗、鄙俗,即市井气,这是当代社会道德标准模糊和追求实用、实惠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塑造形成的负面影响。
周先生关于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俗”的提议,对于理工科大学特别具有针对性。
理工科大学的学生主要来自高中的理科生,他们的人文素质原本就营养不良,进入大学以后又埋头于对公式、定理的解读和潜心于机房、实验室里的求证,有意无意地忽略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忽略了人文素质的修养。
人文素质是道德人格养成的营养剂。
文学艺术是人文科学的重要学科,也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最大载体。
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对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而且还以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净化读者的心灵,陶冶读者的情操,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
例如,读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我们自然就会进入一种清新、宁静、安逸的自然境界,少一些浮燥和自我烦恼;读了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我们就会意识到知识分子应具有的洁身守士的独立人格,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读了苏东坡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江东去”,就会受到他磊落豪放的襟怀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的感染;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给我们以人生的启示;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人们懂得友情的珍贵;晏殊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以使我们领悟爱情的真谛;陆游的《示儿》使我们感受到了一颗企盼祖国统一的拳拳之心的激烈跳动。
古典诗词教学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
这正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有利因素,通过课 堂上老师主导下的古典诗词的鉴赏和批评,使大学生既能充 分汲取其精华,又不至于因过多的说教而产生逆反心理,顺 利地实现培育理想人格的目的。
二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格教育,在后世流传的大量《家 书》、《家训》中可见一斑。在今天这个复杂多变、价值多元的 社会里,人格教育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研究认为,人 格是指一个人内在和外在的全部特质的综合构成。凡是内 在的道德情操、学识修养、性格气质、思维范式、思想观念、 理想、志向、意志、能力以及外在的行为模式等等,全部构成 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从整体上来讲,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一 无二的。但每个人的人格除具有相对稳定性之外,也具有可 塑性和可变性。如果一个人最初的人格是有缺陷的,我们就 可以利用人格的可塑性和可变性来提高其修养锻炼其意 志;而一旦造就一个人美好的人格,我们就尽力使其稳定成 熟,在原来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这就为我们利用古典诗词引 导大学生塑造人格找到了契合点,发现了突破口。
论古代文学课程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理念
蔡元培在《 现 代 学 生 的 三个 基 本条 件 》 一 文 中说 : “ 中 国 社 会 是 一 个 很 老 的 社 会 ,~ 切 组 织 形 式 及 风 俗 习惯 大都 陈 旧 不 堪, 违 反 现代 精 神 而 应 当 改 良。 这 也 是 希 望 学 生 努 力 实 行 的 。
因为一般 年纪大一点 的旧人物 , 有时纵然 看得 出、 想得 到 。 而
一
、
体方面尤为重要 , 没 有 身 体 健 康 则 一 切 智 力 活 动无 从谈 起 。 其 次, 古代文学课教学 中要培养学生 “ 生命在于 运动 ” 的 人 生 观 念 ,让运 动成 为青 年 学 子 生 命 即 日常 生 活 之 一 部 分 。蔡 元 培 说: “ 体力 的增 进 , 并非一蹴而成。 试观东 、 西 洋学 生 。 自小 学 以 至大 学 , 无 一 日不 在 锻 炼 陶 冶之 中 。所 以 他 们 的 青 年 . 无 不 嗜 好运 动 , 兴趣盎然 。 一 闻赛 球 , 群 起 而 趋 。这 种 习惯 的养 成 . 良 非易事。 而 健 全 国民 的 基 础 , 乃 以确 立 。 ” …良好 民族 性 格 的 养 成 以 国 民健 康 的体 质 为 前 提 ,要 让 运 动 成 为青 年 学 子 日常 生 活的一部分 , 这样 , 我们 的民族才能成 为世界上 优秀 的民族 . 我们 的 国 民才 能 成 为有 良好 素 养 的 国 民。 顾 炎 武 说 : “ 行 万里 路, 读 万 卷 书 。” 学 业 与 运 动 应 该并 行 不悖 。再 次 . 要 形成 健全 的体 魄 , 必 须 求 生 活有 规律 。 古 代 文 学 课 教 学 中要 培 养学 生 有 规 律 生 活 的理 念 。 钱 穆 回忆 自 己二 十几 岁 时 的读 书 情 形 说 : “ 余体弱 , 自辛 亥 年 起 , 几 于 每秋 必病 。 一 日, 读 日人 一 小 书 . 论 人生 不 寿 , 乃一大罪恶 , 当努 力 讲究 日常 卫 生 。 余 时适 读 陆 放 翁 诗, 至其 晚年 作 品 , 心 中大 奋 发 。 念不高寿 。 乃 余 此 生一 大 耻 辱 . 大惩 罚 。即 痛 于 日常 生 活 上 求 规律 化 , 如静 坐 , 如郊 野 散 步 等 , 皆一 一 规 定 。 ” 饮 食 有 节 , 起 居有 时 , 力 求 养 成 良好 的 生 活 习 惯, 并且 追 求 日常 生 活 的规 律 化 , 这 样 才 能 有 健全 的体 魄 。
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路径探析
176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路径探析■高婷婷1 鲁 瑶2/1.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摘 要: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教育理论为着眼点,分析其对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和意义,探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实现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理想人格 人格理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理想的人格是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需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道德品质,更需要有理想的人格。
对肩负着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其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关键,关系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当前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问题和表现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典型的人格障碍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逆反、敌视、孤僻、嫉妒、自傲等特征。
人格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思想及行为。
大学生人格障碍问题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完善的学校教育等都对大学生人格塑造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在大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许多极端问题,往往不是单纯的思想问题或者道德问题,相当多的是人格方面的问题,具体体现为:一是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理想信念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缺乏进取心和自信心;二是部分大学生善恶美丑的价值观念混乱,价值判断和选择趋向功利化,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三是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不高,诚信意识、规矩意识不强;不懂得感恩,社会责任感缺失。
二、传统文化中人格教育理论对于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传统文化推崇圣贤和君子型人格,强调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操守,提高人生境界。
古代思想家们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如“改过”“慎独”“重行”“内省”等修养方法。
这些在人格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传统文化中人格教育思想学说感染和引导大学生,可以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养成①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养成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品质。
传统文化一直是人们追求道德修养和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人格养成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修身养性修身是一个人做人的基础和根本。
传统文化认为,修身是要从自身开始,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高,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知识渊博的人。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更应该注重修身养性,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学习尊重他人、守信用、勇于担当等品德。
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人尊重,成为真正的人才。
二、勇于创新传统文化强调“传承创新”,即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有勇气和能力对传统文化作出创新性的贡献。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勇于推陈出新,积极探索各种问题的答案,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探究国内外的知识,利用创新思维的方式,创造力量,带领全社会大步前进。
三、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大学生应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优秀元素,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和学术成果。
同时,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和继承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关注大众利益作为中华民族新时代的青年力量,大学生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精神,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慈善活动。
大学生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着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的重任,通过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实现自身、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发展。
五、自身素养提升大学生人格养成,自身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大学生应该在自我提高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发扬自己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缺点,强化自己的品格,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样,才会形成优良的学生氛围,促进学生间的良好互动,形成相互促进、竞争主动、协调合作的全面发展局面,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
论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语文古典诗文教学在中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学生人格塑造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本文将从掌握经典,理解文化,培养美感,提高修养四个方面分析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
一、掌握经典古典诗文是中国文化经典的代表,教学中要学生掌握古典名著、文言文等经典作品。
通过读书,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阅读领域,除了学会许多宏观知识之外,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自己的人文素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例如,学生可以在读《红楼梦》时感受到一些人情世故,切身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真实;在读《论语》时能够更好的理解国学中的思想品质,从而储备自己的人文素质。
教师也要教导学生学会掌握经典,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解析经典,更好地理解许多历史事件及人物,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掌握国学经典对于学生在成为全面的人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二、理解文化教学中要通过古典诗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传统文化为主要体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
例如中国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经过多年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文化体系,学生如果不能理解这些古代文化,将很难熟悉我国的文化底蕴,从而难以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心。
在这个时代,由于各种异质文化的冲击,我们国家的人文素质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很多人会感到迷茫、无措、不知道该如何精准把握文化。
古典诗文教育有助于恢复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化,同时讲述文化的艺术形态和哲学思想等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解析,重点培养孩子们的文化眼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粹文化及其内涵。
三、培养美感美感是指人类感知美丽的能力和审美感受,这是古代诗歌、文献与文化精神的根基所在。
在中学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让学生从诗词中体验、感受美的魅力,增加学生对美的追求,使学生养成追求美好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授《唐诗三百首》,来对经典诗文中所抒发的那种感性的美感进行感性的沉淀,这样,学生可以加强美感有关的情感,形成对生活的深度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容错能力和思考能力。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养成①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养成①大学生人格养成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
而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养成更是备受关注。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一定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包括了思想、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指导。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我们有理由对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养成进行认真探讨。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1.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
传统文化强调家国情怀、孝道忠诚、仁爱礼让等思想,这些思想观念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后,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更有信心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2.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产生影响。
传统文化强调忠孝仁爱,崇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能够养成崇尚道德、守规矩、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培养出有健全的道德观念和高尚的品德。
3.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注重礼仪、讲究礼貌的传统风俗习惯,而这些风俗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修养,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增强他们的人际关系。
1. 增强传统文化意识。
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和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传统音乐、戏剧等,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
2. 注重传统道德教育。
大学生应该多读经典文学著作,如《论语》、《大学》等,领会其中的深刻哲理和道德规范,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诚实守信、乐于奉献、尊重他人等为道德准则,努力培养自己崇高的人格。
3. 培养传统礼仪习惯。
大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会尊敬师长,尊重传统节日,尊重等待他人,尊重规矩等传统礼仪习惯。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养成①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养成①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未来希望,其人格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在传统文化视域下进行人格养成,既要继承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传统文化视域下进行人格养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善。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道德,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应该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要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外部环境影响,做到有原则、有底线,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质的人。
大学生要注重精神修养。
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追求的是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大学生在精神修养方面,可以多读经典著作,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智慧,通过精神的滋养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音乐、绘画、写作等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大学生要注重身体健康和运动锻炼。
传统文化注重“养生”,提倡身心合一,注重身体的锻炼和健康的养成。
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应该注重身体的锻炼,通过运动来提高身体的素质和健康水平。
可以参加校园运动俱乐部、社团活动等来进行锻炼,也可以进行一些传统文化的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武术等,来培养自己的身体素质和修养。
大学生要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行动。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和道德要求。
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应该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的培养,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和行动。
可以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养成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注重精神修养、关注身体健康和锻炼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大学生积极付诸行动。
通过这样的努力和实践,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将更加全面和完善,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古代文学阅读与人格培养.docx
古代文学阅读与人格培养高尔基曾经提出“文学即人学”,那么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好办法。
好的作品能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人们的思想、荡涤人们的心灵,收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文质兼美,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辞赋,都闪烁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光芒,其中的名篇佳作更是蕴含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对现代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爱”的培育是现代人格培养的核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者,文之经。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可见,只有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才能被作者的思想所感动。
情感是道德的内驱力,催化剂,它可以推动人去克服困难,形成健全的人格。
爱是情感的源泉,是成功的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就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爱”的培育。
爱的含义极广,有对祖国的忠爱,有对朋友的挚爱,有对亲人的珍爱等等。
在此,我侧重要谈的是对祖国的忠爱。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爱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名家名篇举不胜举。
如杜甫的诗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的诗充分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把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表现得非常充沛。
关心人民痛苦是构成杜甫爱国主义精神的又一方面。
“三吏”“三别”《北征》及《赴奉先咏怀》等作品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热爱和深刻的同情。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宁以自己“冻死”来换取天下穷苦人的温暖,表现出心系民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美”的熏陶是现代人格培养的基础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勇(陕西省商洛学院中文系,陕西商洛726000)摘要: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完善的今天,特别是急剧变革、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使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变得更加不确定,在人格的形成中表现出一系列的迷茫与冲突,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大学生人格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应重视古代文学的人文特性,将古代文学教学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结合起来,以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典型的事例引导感染他们,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古代文学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既让古代文学教学重焕风采,又能切实为大学生理想人格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人格;古代文学;教学;作用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10)01-0113-03Jan.,2010Vol.23No.1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收稿日期:2009-05-31基金项目:商洛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8sky003)。
作者简介:刘勇(1977-)男,陕西商洛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的比例是所有课程中最高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要承担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文学史的知识结构体系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提高学生素质、传承祖国文化、培育学生理想人格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浪潮席卷全球,不仅给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带来极大的冲击,古代文学的教学也渐入误区。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拟从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理想人格建立的角度粗陈己见,敬希识者正之。
一、大学生人格及古代文学教学现状分析21世纪,世界呈现出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发展全球化,产业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的态势,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大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他们的人格塑造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这些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际交往,极大程度冲击着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取向。
急剧的变革、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使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变得更加不确定,在人格的形成中表现出一系列的迷茫与冲突,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扩招使在校人数迅速增长,大学生在人格上的缺陷就显得更为突出。
首先,表现出理想、信念的失重。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引发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淡化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许多学生存在不关心政治,组织纪律和组织观念差,言必及利,厌恶读书,热衷于经商赚钱,举止粗俗,重智轻德等现象。
其次,意志品质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差。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缺乏干劲,多有惰性,处于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
并且缺乏恒心,做事优柔寡断,承受挫折能力差。
不少大学生做事虎头蛇尾,一开始决心很大,干劲很足,然而一遇到困难挫折就退缩,半途而废。
对自己的目标是朝令夕改,渴望人生一帆风顺。
最后,当前大学生还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
考试作弊即是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体现,学校屡禁不止,学生不仅没有丝毫的羞愧与自责,而且还引以为荣,给别人传授经验[1]64-123。
这些在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人格的缺失应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理想健全人格作为一个重点来抓,而不是一味的传授死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汇集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再到曹雪芹……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精神,为培养大学生的健全理想人格树立许多的楷模与典范,成为后世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源泉与动力。
然而根据我们对一些高等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中文系学生当初是因热爱文学而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而在上过大学之后,却慢慢变得对文2010年1月第23卷第1期113--学毫无激情,从而最终远离了文学。
就古代文学而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教师在讲课时仅仅局限于介绍作者生平、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而且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授课比较死板。
正是在刻板而僵化的介绍和分析中,使我们那些美妙绝伦的作品、鲜活生动的人物,深刻的思想内涵,失去了原有的温度、深度和色彩,变成令人厌恶的木乃伊。
即便采用了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施,但由于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上都没有太大的更新,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古代文学课失去魅力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的人文性特点。
文学即为人学,脱离了社会与人生,文学也就失去了她的风采神韵。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作品库中选择出来作为教材文本的可谓是精华中的精华,这其中不仅仅是它的艺术特质,更重要的是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只有抓住了文学这种本质,把古代文学教学定位在解放人、建设人、提升人的角度,让学生与经典、先哲为伴,与经典中不断吸取营养,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与交往,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健全理想的人格,进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二、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理想人格,正如台湾学者蔡明田先生指出的“乃指能表现文化精神或价值,而为人们崇奉、取法的人格”。
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正是一个展现古代士人理想人格,并诱导青年学子在古人理想人格的感召下磨砺和提升自己,从而建立起自己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
通过古代文学史、作家和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华和养分,从而对大学生人格形成施加积极和有效的影响。
1.通过古代文学教学,培养大学生仁民忧国的社会责任感、兼善天下的进取精神与用世情怀。
中国古代的许多伟大作家,多具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仁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孔子曾经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2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2]37又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80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建安时期的曹植,怀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3]153的壮志。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要“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怀有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4]1220-1226的用世思想。
杜甫则欲“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5]42-46,是忧国忧民的典型。
在自己屋破漏雨、苦不堪言之际,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19-20在自己遭受了“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的人生至痛的情况下,他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红洞不可掇”[5]259-264。
他这种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的精神,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至于北宋范仲淹,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更是广为传诵。
可以说,在孔子的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大都有深婉诚挚的社会责任感。
这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
诚如余英时先生所说:“北宋承五代之浇漓,范仲淹起而提倡‘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终于激动了一代读书人的理想与豪情。
晚明东林党人‘事事关心’一直到最近还能振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弦。
”[6]2这些优秀的传统,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充分展示出古人的这些精神,必然能振动当代大学生的心弦,使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为国家及社会多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2.通过古代文学教学,培养大学生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强烈自信与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往往来源于对自身价值的充分的自信。
如孔子在畏于匡时,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2]88作为周文化的传承者的自信溢于言表。
孟子也曾发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呼声;司马谈也明确表示继承先人传统,“小子何敢让焉?”李白更是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出,我辈岂是蓬蒿人”[4]744,在对“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诗风提出批评的同时,不无自负地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即使感慨仕途艰难,也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87。
而韩愈在中唐复兴儒学之际,更是以孔孟之道的继承者自居,他认为儒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以是传之孟轲,孟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原道》)又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而万万无恨。
”[7]120-123孔子、孟子、司马迁、李白、韩愈之强烈自信、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无疑有着深切的启示和教益作用。
3.通过古代文学教学,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平等的人格意识以及“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上,有不少古代作家能受到后世的推崇和传诵,其主要原因在其人格魅力。
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95,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8]140-141。
都强调人格的崇高价值。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后世树立榜样。
李白为了追求心灵的自由,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纵情于山水,追求一种自由逍遥的人生境界。
著名戏曲家关汉卿曾自称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展现出强烈的个性。
后世许多文人即从前人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显示出他们个性风采和人格魅力。
孔子花13年的时间周游列国,遍说诸侯,屡次失败,却毫不灰心,甚至还乐观表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2]71。
屈原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反复重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表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意志[9]10-12;而司马迁在身受腐刑的情况下还能够坚持著述而终成一家之114 --言;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曾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士人,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前行;韩愈为了复兴儒道,中兴大唐,在贬谪时还能保持“能为圣贤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10]3859的忠贞之志。
这些作家刚毅不屈、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正是我们生活在太平年代青年学子所最缺少,也是最需要的。
4.通过古代文学教学,帮助大学生调控情绪,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培养宽容、平和、达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调控情绪,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其人格形成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