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读必不用之书_三_顺谈_法_与_字_续_

合集下载

袁枚《牡丹说》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枚《牡丹说》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枚《牡丹说》原文及翻译译文《袁枚《牡丹说》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袁枚《牡丹说》原文及翻译译文袁枚《牡丹说》原文及翻译袁枚原文: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

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资。

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

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

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

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故人与花常两全也。

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

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

’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

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

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

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

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注:①韡:繁盛,音wěi。

译文: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计。

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

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

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

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

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

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中国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名言

中国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名言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朱熹《甲寅行宫便殿奏礼二》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朱熹《朱子语类》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

王充《论衡·超奇》书亦政(正)不必遽尔多读,读书最以精熟为贵。

陆九渊《与胥必先》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炎也。

王充《论衡·超奇》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

徐洪钧《书怀》。

古人读书谈

古人读书谈

古人读书谈古人读书谈读书目标古代的读书人,大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学而优则仕”,不知让多少读书人神魂颠倒,为了一个“仕”字,而去追求所谓的“优”。

如何才能“优”呢?那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惜焚膏继晷,头悬梁、锥剌股地折腾。

宋代王禹的一首《清明》诗,道出了其中的况味:“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到最后,有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了;而有人却皓首穷经,仍为布衣,只能感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宋代还有个叫晁冲之的,一生读书也没有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晚年他在一次黎明时分的旅途中,看见一家人家亮着的灯光,联想起自己的身世,不禁感慨良多:“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读书一旦被当作“敲门砖”,这书就读得憋闷而苦涩,难怪有人拿起书本就瞌睡,就无意绪,一年四季都打不起精神:“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初长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书又待过新年”。

可是读书人一脉相承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忠君爱国意识和忧患意识,却是渗透在骨子里的,而他们拿封建时代黑暗的社会制度又无可奈何。

报国无门的憋屈,官场遭贬的忧愤,使不少旧时读书人发出“不才明主弃”之类的牢骚,和“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之类的故作放达语。

到这时,儒家提倡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就开始起作用了——既然不能“兼济天下”了,那也就只好“独善其身”了。

失意的读书人这时才把名利暂搁一旁,以读书修身养性;而功成名就的读书人,这时也能放松心情,在书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了。

他们有的把书比作朋友,不时与之促膝交谈:“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或说“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陈继儒);他们有的与书朝夕相伴,在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陆游);也有的厌倦了尘世的喧嚣,在书里寻找内心的宁静:“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李乐);读书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相邀文友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

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

道夫。

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

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

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

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

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其何可废!」盖卿。

初学于敬不能无间断,只是才觉间断,便提起此心。

只是觉处,便是接续。

某要得人只就读书上体认义理。

日间常读书,则此心不走作;或只去事物中羇,则此心易得汨没。

知得如此,便就读书上体认义理,便可唤转来。

贺孙。

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宜读书穷理。

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须是存心与读书为一事,方得。

方子。

人心不在躯壳里,如何读得圣人之书。

只是杜撰凿空说,元与他不相似。

僩。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

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

如此,方是有本领。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子细。

故学者且于静处收拾教意思在里,然后虚心去看,则其义理未有不明者也。

祖道。

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

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

僩。

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

圣贤言语本自分晓,只略略加意,自见得。

若是专心,岂有不见!文蔚。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

暗镜如何照物!伯羽。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芝。

读书有个法,只是刷刮净了那心后去看。

若不晓得,又且放下;待他意思好时,又将来看。

而今却说要虚心,心如何解虚得。

而今正要将心在那上面。

义刚。

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

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盖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则理自然在其中。

九年级语文下册-13 短文两篇(分层作业)(解析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3  短文两篇(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13课《短文两篇》分层作业▲字音字形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推敲.(qiāo)藻.饰(zǎo)诘.难(jié)咬文嚼.字(jué)B.矫.揉造作(jiāo)睾.肾(gāo)阐.证(chǎn)狂妄.自大(wàng)C.统筹.(chóu)狡黠.(xiá)提倡.(chàng)吹毛求疵.(zī)D.滞.碍(zhì)要诀.(jué)伦.理(lún)豁.然贯通(huò)【答案】D【解析】A项,“咬文嚼字”中“嚼”的读音应为jiáo;B项,“矫揉造作”中“矫”的读音应为jiǎo;C 项,“吹毛求疵”中“疵”的读音应为cī。

2.请改正下面句中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到括号里(1)其饴情也,最见于独处悠居之时。

()()(2)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烂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意。

()()【答案】(1)逸—怡悠—幽(2)烂—滥意—议▲词语达标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读史使人__________,读诗使人_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_,科学使人_____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__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深刻精密高尚有道德善辩B.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C.高尚明智聪慧深刻有修养巧辩D.深刻高尚聪慧明智有修养巧辩【答案】B4.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培根美文《论读书》原文及三种译文

培根美文《论读书》原文及三种译文

培根美文《论读书》原文及三种译文——快速阅读相关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培根著名的关于读书的一篇美文——论读书,并奉上另外两个版本的译文。

对于好的书,可以多加研读,对于普通书籍,知其大意即可,就像在 快速阅读 中,阅读是弹性的,你可以选择对内容把握程度的深浅。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生吞,而有少数书应该细嚼慢咽,融会贯通”——谈读书——王佐良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金石录后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金石录后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金石录后序》原文及译文赏析《金石录》后序李清照《金石录》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

余建中*巳,始归赵氏。

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

后二年,出仕宦,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鄂?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余*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乙,置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至靖康*午岁,侯守淄川。

闻金人犯京师。

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金人陷青州,己皆为煨烬矣。

建炎己酉夏五月,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

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

八月*曰,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葬毕,余无所之。

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

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

余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复赴越,又赴杭。

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

到越,己移幸四明。

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

后官*收叛卒,取去。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②,常在卧榻下。

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

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

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

所有一二残零不成卷部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节)注:①椠(qiàn)书的刻本。

读书三要文言文翻译

读书三要文言文翻译

《读书三到》全文翻译【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翻译: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宋·朱熹)卷上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方子。

读书已是第二义。

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

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

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

至。

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

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

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

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佐。

学问,无贤愚,无小大,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底事。

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

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

师友只是发明得。

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着得力!谦。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

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

「道问学」是大事。

要识得道理去做人。

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

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

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

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椿。

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

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

淳。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节。

做好将圣人书读,见得他意思如当面说话相似。

贺孙。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方子。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祖道。

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

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

从周。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

僩。

读书,须是看着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

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

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植。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

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古人谈书的方法

古人谈书的方法

古人谈书的方法
古人谈书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勤奋学习:古人认为学习需要勤奋和努力,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2. 记诵扎实:古人认为学习需要注重记诵,只有将基础知识和经典文献牢记在心,才能更好地运用和理解。

3. 注重实践:古人认为学习需要注重实践,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

4. 独立思考:古人认为学习需要独立思考,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领悟,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5. 循序渐进:古人认为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逐渐深入学习。

6. 虚心求教:古人认为学习需要虚心求教,只有虚心向他人请教和学习,才能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7. 持之以恒:古人认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不断地坚持学习,才能取得长期的进步和成功。

这些是古人谈书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拼音

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拼音

夫读书之法,首在择书。

夫书有经史子集,各有其道。

经者,圣贤之言行,法式之范也;史者,世事之纪,兴衰之鉴也;子者,诸子百家之议论,智慧之库也;集者,文学之选,才情之汇也。

择书之道,当以己之兴趣为宗,以人之教诲为则,以世之需求为要。

次在用心。

读书非易事,需专心致志,方能有所得。

心不在焉,则读之无味,过目即忘。

故读书时,当屏息凝神,虚心静气,如对良师益友,敬而远之。

读经史,当求其义理;读子集,当求其文采。

义理深奥,文采飞扬,方能养吾之性情,广吾之见闻。

又次在笔记。

读书而无所记,犹未读也。

笔记者,所以备忘录,积学之资也。

读书时,凡有心得,皆宜笔之于纸,积久成帙,即成一家之言。

笔记之法,宜简明扼要,条理分明,便于检索。

复次在温习。

读书如行路,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

温习者,所以巩固所学,深化理解也。

每日读书之后,宜温习所读之书,反复研读,直至烂熟于心。

温习之法,宜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至难。

又次在质疑。

读书贵在有疑,无疑则无进。

质疑者,所以求真知,明道理也。

读书时,遇有不明之处,宜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勿畏难而退。

质疑之法,宜多方求证,博采众长,以求真谛。

终次在运用。

读书之终,在于运用。

学以致用,方为读书之真谛。

读书时,当结合自身实际,学以致用,方能发挥所学之功效。

运用之法,宜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勿学而不用。

总之,读书之法,宜择书而读,用心而读,笔记而读,温习而读,质疑而读,运用而读。

如此,方能读出智慧,读出才情,读出道德,读出人生。

(拼音:Dú shū zhī fǎ,gǔ zhī shèng xiān suǒ zhòng yě. Gài shū jí zhě,zǎi dào zhī jù,yùn jí zhī bǎo,suǒ yǐ guǎng zhì shí,zēng xué xué,yǎng xìng líng,xiū dé dào zhě ye. Gù dú shū zhī fǎ,fēi tú zhǐ zhī mò mò ěr,shí rén shēng zhī dà shì,xiū shēn qì jiā zhì guó píng tiān xià zhī jīyě. Fū dú shū zhī fǎ,shǒu zài zé shū. Fū shū yǒu jīng shǐ zǐ jí,gè yǒu。

书诀在文言文翻译

书诀在文言文翻译

原文:书者,载道之器也。

读之,可以明理;思之,可以养性;习之,可以修身。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译文:书籍,乃承载大道之工具。

阅读之,可以明了道理;思考之,可以陶冶性情;学习之,可以修养身心。

因此,书籍不厌百遍阅读,熟读深思,方能自知其中之奥妙。

原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则口亦不能诵读。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译文:读书有三要点,即心到、眼到、口到。

若心不在此,则眼不能仔细观察;心眼既不专注,则口亦无法诵读。

在这三点中,心到最为重要。

原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勿求速成。

初读诵时,不求甚解;久读熟诵,自能会意。

读书之道,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译文:读书的方法,在于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

刚开始阅读时,不必过于追求深入理解;经过长时间的阅读,自然会领悟其中的意义。

读书之道,在于广泛学习并坚定志向,勤于提问并深入思考。

原文:读书贵在有恒,勿因一得而喜,一失而忧。

读书之乐,不在多寡,而在其中滋味。

若能持之以恒,自能领略其中之美。

译文:读书贵在持之以恒,不可因一次收获而喜悦,一次失败而忧虑。

读书之乐,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其中的滋味。

若能坚持不懈,自能领略其中的美妙。

原文:读书之益,在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然读书非易事,需勤于积累,勇于探索,善于总结。

读书之道,在于虚心求教,勤于践行。

译文:读书之益处,在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然而读书并非易事,需要勤奋积累、勇于探索、善于总结。

读书之道,在于虚心求教、勤奋践行。

总之,书诀之文言文翻译,旨在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古人之智慧,汲取书卷之精华,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品味书中的意境,领悟其中的道理,让书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痹必用之药——秦艽

三痹必用之药——秦艽

三痹必用之药——秦艽
化文平
【期刊名称】《大学科普》
【年(卷),期】2022(16)4
【摘要】秦艽是我国常用大宗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苦平,主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生山谷”。

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

秦艽因曾主产于秦地,以药源植物干燥根入药,根有扭曲的纵皱纹,根头部膨大,故《本草纲目》记载“秦艽出秦中(今陕西宝鸡及甘肃天水一带),以根作罗文交纠者佳,故名秦艽”。

清代姚澜在《本草分经》称“凡风湿痹症、筋脉拘挛,无论新久,偏寒偏热均用,为三痹必用之药”。

秦艽在中药史上一直被作为“祛风、除湿、舒筋止痛之要药”。

为我国2005年版、2010年版、2015年版和2020年版药典所收录。

【总页数】2页(P71-72)
【作者】化文平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可读必不用之书(三)--顺谈"法”与"字”
2.可读必不用之书(三)——顺谈“法”与“字”(续)
3.第三药加入致PH值下降对先锋必葡萄糖注射液的影响
4.经骶管给药封闭结合三痹汤加减治疗难愈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5.氯噻吨(高康素)、三氟噻吨(复
康素)与氯丙嗪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氯氮平、泰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实验设计与实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晋之读书法原文翻译

陈晋之读书法原文翻译

陈晋之读书法原文翻译
原文
读书惟在记牢,则①日渐进益②。

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③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④计有余者。

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⑤,初若可喜,然⑥旋⑦读旋忘,是虽⑧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⑨,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⑩。

①则:那么。

②进益:长进。

③遂:连词,于是,就。

④岁:年。

⑤言:字。

⑥然:但是⑦旋:副词,随即。

⑧虽:通“惟”,仅,只有。

⑨癖:毛病。

⑩为得法云:是得法的。

云,句末语气词。

翻译
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记牢,就可以进步。

陈晋之一天只读120个字,后来就没有不读的书了。

就算读的再少,1年积累下来也会有很多。

现在的人谁不读书?每天都诵读1000多字,开始很高兴,但是很快的读完,又很快的忘记。

1年连120个字都记不住,何况1天呢?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现在看着自己肚子里没什么货,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钱穆:朱子读书法

钱穆:朱子读书法

钱穆:朱子读书法编者按:本文收入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在中国学术史上,若论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孔子以下,只有朱子,可算得第二人。

孔子是大圣人,不当仅以学者论。

而且孔子距我们时代远了,他的成学经过,我们已无法详考。

朱子离我们时代近,他的治学经过,还可详考而知。

本文则只拈朱子的读书法一项,加以阐说。

朱子教人读书法,记录留传极多,后人有汇集之成专书者;本文则只择其最精要语论列之。

1 或曰:“读书须是有精力”至之曰:“亦须是聪明。

”曰:“虽是聪明,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

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

”今按:读书须精力,又须聪明,此义尽人皆知。

朱子特别提出一个读书的精神条件来,即是如何善为运用我之聪明与精力之条件。

此一精神条件便是“静”,静则心虚,更吃紧的是在“心虚”上。

问:“《易》如何读?”曰:“只要虚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己见。

读他书亦然。

”今按:心虚只是不执己见。

若先执一个己见去读书,便是心不虚。

所见的将依然是己见,不会看出书中道理。

则于自己无长进。

看书不可将己见硬参入去。

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

今按:此是读书第一最要法门。

朱子所谓“虚心”,略如今人所谓“客观”。

若读书时硬将己见参入,便是心不虚,便不能客观,而不能真有所得矣。

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

今按:“且”字重要,“随”字重要,“本文正意”四字更重要。

如此读书,看易实难。

庄子云:“吾与之虚而委蛇。

”心既虚了,又要随他本书曲折,惩地去。

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

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今按:依本子反复不厌,又要识得本书上训诂文义分明,此是读书至要惟一法门。

若骤读一本书,便要求明得种种理,又要求于己有所得,此皆是心不静。

从来读书,亦无此速化之法。

从头熟读,逐字训释,逐句消详,逐段反复,虚心量力,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未可便肆己见,妄起浮论。

《读书止观录》

《读书止观录》

《读书止观录》卷一子墨子南使卫,载书甚多。

弦唐子见而怪之。

墨子曰:“昔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下,其修至于今。

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是?”读书者当观是①。

【注释】①读书者当观是:陈继儒作《读书十六观》,共十六则,每则后有“读书者当作此观”句。

屠本 作《演读书十六观》,每则后是“读书者观此”一句。

吴应箕《读书止观录》卷一至卷三各则末多作“读书者当观是”、“读书者当观此”。

而卷四卷五即陈、屠二人所作《读书十六观》与《演读书十六观》。

【译文】墨子向南到卫地去,用车载了许多书。

弦唐子见了觉得奇怪。

墨子解释说:“过去周公旦白天要读书百篇,夜晚还会见士人七十人,所以他能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他的美名流传到今。

我墨翟既没有朝廷政事,又没有农田耕作的劳苦,我怎敢荒废读书的事?”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宁越,中牟人。

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①:“何为可以免此?”友曰:“莫如学也。

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

”越曰:“请以十五岁②。

人将休,我不敢休;人将卧,我不敢卧。

”学十五岁而为周威王之师。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谓:此处有问义。

②请:本义是请求。

这里有请让我试一试的意思。

【译文】宁越,是中牟人。

他怕种田谋生的劳苦,问他的朋友说:“怎样做才能免掉这种劳苦呢?”朋友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了,读书三十年,就可以成功了。

”宁越说,“让我试用十五年来完成吧。

别人要休息时我不休息,别人要睡的时候,我也不去睡。

”后来他苦读十五年而成了周威王的国师。

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梁邱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①。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

”吴生曰②:所谓不在三更早、五更迟③,只怕一日暴,十日寒。

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夫子:对人的敬称。

②吴生:作者吴应箕自称。

③三更早、五更迟:俗谚,也作“三更眠,五更起”,就是起得早睡得迟的意思。

【译文】梁邱据对晏子说:“我是学到老也赶不上您先生的了。

古人之读法集锦-学而时习之

古人之读法集锦-学而时习之

读书强记法张稷若尝云:强记之法,每读一书,遇意所好,即札录之。

录讫,乃朗诵十余遍,黏之壁间。

每日必三十余段,少亦六七段。

揜卷,辄就壁间观所黏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

黏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黏者投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黏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

一年之内,约得千段,数年之后,腹笥自富。

邢懋循读书用连号法邢懋循尝言:其师教之读书,用连号法。

初日诵一纸,次日又诵一纸,并初日所诵诵之。

三日,又并初日所诵诵之。

如是渐增,至十一日,乃除去初日所诵,每日皆连诵十号,诵至一周,遂成十周,遂成十周。

资禀即中下,已无不烂熟矣。

又拟目若干道,书之签,贮之筒。

每日食后,黏十签,讲说思维,令有条贯。

逮作文时,遂可不劳余力矣。

徐华隐读书法钱文端公陈羣少尝请益于徐华隐曰:「何以博耶?」华隐曰:「读古人文,就其篇中最胜处记之,久乃会通。

」后述于朱竹垞,朱曰:「华隐言是也,世安有过目一字不遗者耶?」文端尝举以为读书法。

卢抱经读书卢抱经学士文弨勤读书,未尝一日废辍。

官中书十年,及在上书房,与归田后主讲四方书院,凡二十余年,虽耄,孳孳无怠。

昧爽而起,繙阅点勘,朱墨并作。

几间(外斗内宾)(外斗内燹),无置茗盌处。

日且冥,甫散步庭中,俄而篝灯如故,至夜半而后即安,祁寒酷暑不稍间。

生平食禄卖文,不治生产,仅以蓄书。

闻有善本,必借钞之,一策之间,分别迻写诸本之乖异,字细而必工。

家藏数万卷,无不手勘。

曾文正劝人读七部书曾文正尝教后学云:《六经》以外,有不可不熟读者,凡七部书,曰《史记》、《汉书》、《庄子》、《说文》、《文选》、《通鉴》、韩文也。

盖《史记》、《汉书》,史学之权舆也;《庄子》,诸子之英华也;《说文》,小学之津梁也;《文选》,辞章之渊薮也。

《史》、《汉》时代所限,恐史事尚未全,故以《通鉴》广之。

《文选》骈偶较多,恐真气或渐漓,故以韩文振之。

吴子登读西书吴子登勤于学,时与泰西初通,而喜研究西人算理。

见西士,辄询问,犹自恨未通贯。

有关读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有关读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有关读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1.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

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诗》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译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译文: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5、书到用时方恨少。

——明·佚名《增广贤文》译文: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南宋·朱熹《训学斋规》译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其弟子《论语·雍也》译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2. 关于读书的古文1、《劝学》唐代: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2、《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3、《白鹿洞二首·其一》唐代: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

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

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导语:《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译文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劝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

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内府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

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

’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用绳子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姑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

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

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

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

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

顾炎武《书不当两序》 (教师版)

顾炎武《书不当两序》 (教师版)

书不当两序(教师版)《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

凡书亦犹是矣。

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宫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

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

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编写《会试录》《乡试录》时,主考官在卷首写序,副主考官的序写在主考官的后面,这是职分不一样的缘故。

大凡书也都是这样。

就像建国之初的时候,记载官府业绩的县志的书写成,一定要推举出乡里年长受尊敬而又有文采的先生为它作序,否则的话,就请那些在州、府、县里做官的官员为它作序。

被请托的一定是适合做这件事的人,这个人也一定要考虑(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官员在这方面,如果他的文笔优秀,他对于这书有功劳,那么就不要推让给乡里的先生了。

乡里的先生,如果他的文笔优秀,他对于这书有功劳,那么官员就不敢自己写了。

如果是自己独自完成的书,那么就由自己写序文而不谦让于乡里的先生和官员了。

大凡这样,就是所谓的职分了。

因此那序文只有一篇。

或者其他人有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就会又写一篇后序。

也有只记载成书时间而没有序文的。

现在却有两篇序文的,也有三四篇甚至不止的。

两篇序文并不是编书体例,而是写序文的人僭越了职务和职责,世上这些君子不好学习但喜好多嘴多舌啊。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但凡对书有自己的见解,可以写在序文上;没有什么见解的,只记载成书的时间就可以了,人最大的毛病在于喜好为他人作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2-1329(2001)12-0064-08可读必不用之书(三)———顺谈“法”与“字”(续)梁鹤年【摘要】英国规划理论家希利(Patsy Healey)主张以改革体制去包容多元社会中的不同利益,目的是重新分配权力。

希利的理论和教诲性强,但说服力不足。

笔者认为文字游戏是规划理论的死门。

【关键词】合作性规划;城市规划理论【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E(上接2001年第11期第67页)2 书评对这本书没有很多书评,现按批评性的轻重摘要介绍。

211 利特尔(J.Little),1998年《地域研究》[Regional Stud2 ies.1998:32(3)]这本书广受欢迎。

它代表了对现代规划和政策制定的新认识———生活、政制和规划的关系。

正如希利(Healey)所说,这本书为我们重新思考和改变看法做出贡献。

行文清楚易读,它率直和智慧地处理复杂的概念,成功地演示出这些概念在规划和政策制定上是非常切题的。

它演绎了个人(和个别机构)的重要性,但又没有忽视社会的“结构动力”(structuring forces)。

这本书比较适合研究生和研究工作者,本科生可能觉得实例太少。

212 巴巴拉・里彻(Barbara Leach),1998年《地方政府研究》[Local G overnment Studies. 1998:24(1)]希利这本书理论地讨论了空间规划工作者的中心课题———如何调解一个团体中不同的需要和欲望。

她的理论结合了社会科学的“新体制主义”(New Struc2turalism)和规划的“交往方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明显地,这些理论是建立于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 id2dens)和哲学家乔根・哈伯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思想上。

吉登斯“结构行动”(Structura2tion)的论点强调人是不可以完全自主(Autonomous)或完全是个机械人(Automaton)。

社会的结构动力既塑造我们,我们也塑造这些动力。

希利指出,在空间规划上就是“营造和组织一个空间上的关系网络,通过网络里的关系,人们给予不同空间不同的意义,和在不同空间里做不同的活动”(书第49页)。

哈伯马斯强调“知与明”(knowing and understanding)的社会性,主张在专家知识和功用至上以外加上“道德性的思考”(moral reasoning)和“感性与美感性的思考”(EmotiveΟaestheticreasoning)。

在空间规划方面意味着公开辩论,承认社会多元化。

规划也就是“一个以言语和讨论为媒介的集体和相互的思考程序”(书第53页)。

据此希利提出她的“体制方法”,强调在地方层次上的权力关系运作及在多元团体中创造感情结合(shared bonds)和互相了解的重要性。

她分析城市化地域里头不断改变的动力(chang2ing dynamics),包括社会生活和地方环境,地方经济、土地与产业和自然环境(作者:即书的第四,五和六章)。

最后,她讨论“合作规划”所需的规划程序和体制,特别强调政制、战略制定和体制设计。

她提出在民主参与政制中体制设计的五个关键。

希利这本书肯定是理论性的书,有趣味并发人深省。

但如果因此吓阻了规划工作者,那太可惜了,因为这本书的理论很实用和切题;文笔也很活泼,不难读。

虽然它未能提供在实践上所有的答案,我也怀疑在实施时会有很多阻碍,但规划工作者若想在众多冲突和不断抗议的世界中有所作为,这肯定是“精神食粮”(food for thought)。

213 安・福赛思(Ann F orsyth),1998年《美国规划协会杂志》(APA Journal,1998:summer)合作,意见一致和谈判式规划(C ollaborative,C onsensualand Negotiated Approaches toPlanning)改变了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但“规划的环境”(plan2ning’s context)也在不断改变,包括经济全球化、人口与社会的变动,文化与身份(identity)的新演绎,自然环境重要性的提高,等。

希利利用“体制社会学”(institutionalist socioloy),地域经济和交往性规划方法去谈如何使在规划过程中的“有关人士”[stakeholders(也可译作“有利害关系的人”)]都有表达和参与的机会。

这是重要的题海外快递梁鹤年 主持LETTERS FROM ABROAD2001年第25卷第12期64 目。

这本书的强项很多,取主要的是它综合现代空间规划的各种题目和方法。

希利对西方规划研究和实践博学多知,她还强调了规划的物理层面和土地利用,以及规划专业的历史。

希利说她的书是“为初入行但又想参加规划核心争论的人”(For those coming into the spatial planning field who want to engage with its core debates,书第ⅷ页)以及在行内“想探讨规划理论和实践新方向的人”而写的。

她介绍式、或谈话式的语气很适合初学的人,但若是作为教科书,她需要加上补充的资料和实例、较深入的历史性和理论性讨论和可以用来澄清她的分析和建议的图表。

她没有解释那些她以为不用解释读者也会明白的词汇:如“经济活动凝聚而产生的效用和反效用”(agglomeration e2 conomies and diseconomies),“启蒙运动前”(preΟenlightenment)等。

对那些想探讨规划理论和实践新方向的人来说,书中的言语有时模糊(obscure),论点也需要明朗些。

总的来说,希利综合各家学说的努力是可嘉的,她提出了规划实践的关键问题:如何利用规划和政治团体去创造平等、尊重,稳健的经济和持续的环境。

214 马克・琼斯(Mark Tewd2 wr2Jones),1998年《农村研究杂志》[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4(2)]近年来,学术界对“交往性的理知”(communicative rational2 ity)用作一个“行动的社会理论”(a social theory of action)很感兴趣。

“交往行动”(commu2 nicative action)的定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言语和行动能力的个体[subjects(作者:这包括独立的人,或在团体之内的人。

)]尝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达成共识的一种‘相互行动’(interaction)”。

这一理论基础来自哈伯马斯。

希利是规划界中推动这一理论的主角,她书中提出一个空间规划的新构架,这一构架扎根在“体制的真相”(institutional reality)。

它的中心思想是要在四分五裂的社会里,不同的组织组合和相互之间建立一些“新的谈论”(new discours2es),使规划成为如福雷斯特(FORESTER)在1989年书中[作者:可读,必不用之书(二).城市规划,2001]所说的,“在众人各自不同的生活中去找寻生活的意义”。

该书分三部:第一部简单地讨论了不同学派,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多层面的争论。

第二部讨论了“行动的社会理论”,城市土地市场、产权和规划,意图把“合作性规划”的讨论扎根在“体制主义”的角度里。

这一部的材料很不容易处理,但提出几个有趣的论点,特别是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张力,保护个人财产和推进“创新的民主参与战略”(Innovative ParticipatoryDemocratic Strategies)之间的张力,以及居民在社团、团体(communities)内生活和那些社团、团体的含义之间的张力。

第三部,希利提出改变“政制的正规结构”(formal structure of gov2ernance),使其既能约束和修改现存的权力关系,又有足够的弹性可以通过互相学习、意见一致和开发社会知识与政治资本等途径去促使知识在社会关系中的流动和协调。

特别高兴的是作者开始从理论性的讨论走向实践。

令我失望的是讨论的焦点只是“认知”(cognition),而没有谈到怎样去挑战权力结构,好像追求意见一致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她强调程序(procedures),好像是所有的有关人们都会认同她的新程序。

书中缺少了政治和权力的讨论。

她也没有谈到,“假如有关人等不愿意公开讨论,转用秘密和政治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那怎么办”?这些虽然不一定是希利的问题,哈伯马斯也没有讨论这些。

但无可否认的,个人的价值(individual values),个人的思考程序(individualthought processes)和“战略性的行为”[strategic behaviour(作者:这里可能是指“缺乏原则性的行为”,例如口是心非、指桑骂槐,声东击西等做法)]都会破坏合作行动。

相对地,美国的福雷斯特就承认这点,希利将来可能会讨论这些有关“自我”的问题(self question)。

希利用的“规划工作者”(planner)一词概念也很不清楚,她是指地方政府顾用的专职规划官员,还是指所有参与合作规划的“利害有关人等”(stakehold2ers)?书中有时包括两者。

如果她指的是规划官员,那就应该检讨一下他们的专业知识在合作性规划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如果在真正能够包容各方和追求意见一致的规划程序中所有的声音都是平等的(all volces are equal),那么,规划官员和他们的专业知识就再没有必要。

因此,这本书缺少了一个主要的讨论点———取消规划的专业化(deprofessionalizeplanning)来促进公开交换意见和排除权力支配。

一个社会只可以是民主代议(那就需要有专家)或是全体有关人等以创新的民主程序去共同找寻目标,共同决议,然后才由官员去执行。

专业规划工作和合作规划是不能共存的。

书中第309页所说的专业规划工作者是个“知识的中介人”(a knowl2edge mediator),或福雷斯特的所谓“批判性的朋友”(criticalfriend)都是有问题的概念。

我不同意这本书最后一部中大部分的意见,但我们不能从实践和价值观的角度上过份批评这部理论性的书。

我们应祝贺希利有系统地鉴别和处理合作规划的种种障碍。

这本书花了10年光景,但它没有拓展希利过去在交往规划上的讨论。

对关心经济全球化中空间规划的地位和希望制造更多地方社区、团体参与规划机会的人来说,这本书很有鼓舞作用。

城市规划CITY PLANNI NG RE VIEW Vol125No112Dec1200165 2001年第25卷第12期梁鹤年可读必不用之书(三)215 查尔斯・霍克(Charles H och ),1999年《规划教育与研究杂志》[Journal of Planning Ed 2ucation and Research.1999:18(3)]希利在社会和政治公义的概念里加进了空间关系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