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地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最为重要的害虫之一,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玉米螟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生境和农业措施等因素的影响。

针对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减少其危害。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因素:玉米螟适应温暖和潮湿的气候环境,温度在20-32℃之间,湿度在80%以上时,其生活活动最为活跃。

干旱和干燥的气候也会影响玉米螟的发生和发展。

2. 昆虫种群:成虫数量越多,本年度的玉米螟危害就会越严重,特别是第二代的蛾虫数量,会对后续的玉米生长产生更大的危害。

3. 粮食储藏:未清理干净的玉米秸秆和粮食堆放场所,会成为玉米螟产卵和发展繁殖的理想场所。

1. 多种措施结合:防治玉米螟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清理杂草、秸秆、堆肥等,减少玉米螟的栖息地。

配合使用玉米螟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2.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氮肥,不仅有助于玉米的生长,还可以提高植物的抗虫性。

过度施肥会增加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

3. 种植优良品种:选择抗玉米螟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

4. 早期预防:在播种前,及时清理和破坏玉米田及周围的杂草和秸秆,减少玉米螟的越冬和繁殖地。

5. 及时监测:定期巡查田地,观察是否有玉米螟的危害迹象。

一旦发现玉米螟的产卵或幼虫,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6. 定期喷药:根据玉米螟能力活跃和寄生虫发展的规律,定期喷洒合适的农药,以减少玉米螟的数量和危害。

7. 科学种植:推荐按照合理密度进行适度密植,加强对于田间的管理和观察。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了解其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

防治玉米螟也要求农民加强对玉米螟的了解和科学管理,提高玉米的生长品质和产量。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田间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以玉米叶片为食,会给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危害。

研究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季节规律玉米螟的发生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

通常来说,它们在5月下旬至6月初开始大量出现,这是因为此时气温升高,酷热的天气有利于玉米螟的孳生和繁殖。

而在秋季,随着气温逐渐降低,玉米螟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在季节变化的这一规律下,农户需特别警惕玉米螟的发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生物规律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也受到生物规律的影响。

它们的卵期一般为5-7天,幼虫期为15-20天,成虫期为5-7天。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其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温暖潮湿的环境,而干燥和寒冷的天气会抑制玉米螟的繁殖和生长。

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时候,农户可以适当通过增加灌溉和喷灌等方式来调节环境,减少玉米螟的生长繁殖。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式,适合于有机玉米生产。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如天敌蛾类、蚁类等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还可以引入一些捕食型昆虫如寄生蜂等来控制玉米螟。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的调节,促进天敌昆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可以利用灯光诱捕来吸引玉米螟成虫,然后进行人工捕捉。

还可以利用红外线和紫外线等技术来驱除玉米螟。

这些方法不仅无毒无害,而且对于环境也不会造成污染,因此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式。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防治方式,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对于玉米螟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幼虫期的玉米螟可以选择使用杀虫剂,但要注意控制用药量,以免对玉米产生不良影响。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①、 选用抗虫 品种 : 选用 高抗虫害玉米 品种 , 能 有效 防
治玉米螟发生 。 ②、 秋季应及时将茎秆粉碎还 田或运出处 理 , 在春季玉 米螟蛹羽化前 , 将上一年 的秸秆完全处理干净。 2 、 物理防 治 : 利 用高压汞灯或频振 式杀虫灯诱 杀玉米 螟成虫 。开灯时间为 7月上旬- 8月上旬 ,开灯时间为 晚 9 时至第二天凌晨 。 3 、 生物防治 : 白僵菌封跺 5月 中旬发现有越冬幼虫爬 出洞 口时 , 每立方米垛量 用 白僵菌( 每克含孢子量 3 0 0亿 ) 1 0 — 2 0 克喷粉封垛 。


温上升 , 越冬幼虫死亡率大 大降低 。夏季雨水 比较调和 , 有 利于玉米螟生长发育 。 2 、 玉米种植面积和种植密度增大 , 秸秆转化率低 , 虫 源 基数增多。 特别是地膜玉米面积的扩大 , 长势 良好的玉米将 会受到玉米螟 的严重为害 。 . 3 、 对 玉米螟危 害认识不足 , 长期 以来农 民不重视防治 。 分户种植 不利 于? 玉米螟 的防治 , 致使虫量上升 。 4 、 育种工作忽视 了抗虫性 研究 , 绝大多数 玉米品种是 高感玉米螟 , 抗玉米螟的品种很 少 , 为玉米螟大发生提供及 为有了的物质基础 。 不 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 , 这与品 种中含有 的抗螟素 多少有关 。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 能力 降低 。
五、 发 生 规 律
玉米螟在我县一年 发生一代 , 老熟幼虫在 玉米 的秸秆 、 穗轴 、 根茬 里越冬。越冬代幼虫在 6 月 中旬开始化蛹 , 6 月
下旬为化蛹盛期 , 蛹羽化盛期是 7月中旬。? 成 虫产卵盛期 是 7月下旬 , 卵期一般是 5— 7天。? 玉米螟卵孵化盛期约 7月下旬 , 也 就是 玉米螟幼虫开始 田间危害玉米的时期 , 危 害最严重 时期是 8 月初 一 8月下旬。9 月份幼 虫进 入越 冬 状态 。 六、 玉米螟 的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玉米螟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 防治措施 1 、 农业防治 :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一种危害玉米的昆虫,主要食害玉米的叶片和花序。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气候和玉米生长阶段有关,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发生规律:玉米螟一般在每年的5-6月份孵化,幼虫在6-7月份集中在玉米上发生大量食害。

幼虫成熟后挖入地下越冬,翌年5月左右又开始大量孵化,重新对玉米进行食害。

如果当年玉米生长期较长,玉米螟还有可能在8-9月再发生一次。

玉米螟的发生情况与气温、降水有关。

在合适的气温下,幼虫发育快,且易于越冬。

而在气温较低和降水充足的情况下,幼虫往往减少。

防治措施:1.选用抗螟品种。

近年来,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已经培育出了许多抗玉米螟品种。

农民在选购玉米种子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抗螟品种,这种品种的种子价格可能会比较高,但是从长远来看,选择抗螟品种能够减少农民的投入成本,提高产量。

2.农业机械化管理。

使用农业机械化管理,将由于玉米螟的造成的叶面和花序受损部分及时清理并深度耕种,确保越冬幼虫在耕茬的生物超载条件下死亡。

3.生物防治。

有不少昆虫寄生或杀死玉米螟的天敌,例如蜘蛛、蜻蜓等。

同时,利用对玉米螟有致死作用的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如:溶菌酶、拟菌素等制剂,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玉米螟防治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主要有有机磷、拟除虫菊酯、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等杀虫剂。

但是,玉米螟非常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应注意轮换使用杀虫剂,增强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正确防治玉米螟的方法不是仅有一种,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取。

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应合理选择农药,科学实施农业措施,对于疑似发生玉米螟的情况,应尽早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Scientific name: Ostrinia furnacalis)是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大洋洲地区。

其幼虫以玉米为食,给玉米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损失。

了解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玉米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

下面将重点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 季节性发生:玉米螟主要在玉米生长季节发生,尤其是在玉米抽雄期和雌雄花期之间的这个时间段。

这是因为玉米螟的幼虫主要以玉米雄穗为食,而玉米雄穗在这个时间段发育最为迅速。

2. 区域性发生:玉米螟的分布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较为集中地出现在玉米种植较多的地区。

3. 适应性发生:玉米螟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尤其是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玉米螟容易大规模发生。

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虫对玉米螟进行控制。

可以引入天敌蜂类、蜘蛛、寄生性蜂等进行防治。

2. 农艺防治:采取合理的种植措施,如适时轮作、深翻土壤等,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的滋生数量。

3.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由于玉米螟对某些农药产生抗性,因此应选择具有高效低毒、不易产生抗性的农药进行喷洒。

4. 诱虫防治:利用性信息素或食物诱捕剂诱导玉米螟集聚,并在一定区域内设置陷阱进行捕捉,达到控制玉米螟发生的目的。

5. 机械防治: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采取人工摘除玉米受害部位(如受虫害的玉米穗)的方法进行控制。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是季节性、区域性和适应性的,对其采取的防治措施可以包括生物防治、农艺防治、化学防治、诱虫防治和机械防治等。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保护玉米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玉米螟害防治的综合管理技术

玉米螟害防治的综合管理技术

玉米螟害防治的综合管理技术一、玉米螟害简介玉米螟害是指玉米作物上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害虫,主要以蛾虫形态为害,幼虫在玉米植株内进行破坏,给玉米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综合管理技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螟害。

二、玉米螟害的监测与预测1.性成虫监测:使用性成虫监测器械,如性诱灯,每隔一段时间检查是否有性成虫出没,用以确定玉米螟害的发生与活跃程度。

2.幼虫监测:定期观察玉米植株叶片上是否有幼虫的存在,可通过目测或者使用显微镜等工具来确认幼虫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3.气象要素预测:结合气象数据和历年经验,通过分析降雨量、温度等因素,预测玉米螟害爆发的可能性和程度。

三、生物防治技术1.天敌引入:引入天敌如寄生蜂、蝇和捕食昆虫等,以增加天敌数量来控制玉米螟害的繁殖和发展。

2.微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如芽孢杆菌、线虫等,通过喷洒或土壤处理的方式,以侵染玉米螟害体内并杀死害虫。

四、物理防治技术1.早种植和晚收获:通过调整玉米的种植时间,使玉米避开玉米螟害虫的高峰期,以减轻玉米螟害的袭击。

2.黄板诱捕:在玉米田间设置黄色粘板,利用玉米螟害虫对黄色的吸引力,吸附玉米螟害虫并阻止其进一步危害玉米。

3.陷阱和屏障:在玉米田的周围设置粘虫板、除草带、蚂蚁带等,建立屏障以阻挡玉米螟害的入侵。

五、化学防治技术1.昆虫内吸剂:在玉米田里喷施能被玉米螟害幼虫摄食的内吸剂,使其中毒并死亡。

2.昆虫外用剂:在玉米植株表面喷洒杀虫剂,形成化学屏障,阻止玉米螟害的入侵。

3.熏蒸剂:使用熏蒸剂作为土壤处理剂,通过杀灭土壤中的玉米螟害虫及其卵,阻断其发育和繁殖。

六、综合技术防治综合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如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可有效降低玉米螟害的发生和繁殖。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监测与预测结果,综合确定合适的防治措施,并且根据需要进行适时调整。

七、管理措施1.巡查田间:定期巡视田间,注意观察叶片、茎秆和玉米穗等部位的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doc

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doc

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导读】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很多地区都有种植。

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必不可少,主要危害玉米的害虫有玉米螟虫等,下面给大家介绍米螟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很多地区都有种植。

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必不可少,主要危害玉米的害虫有玉米螟虫等,下面给大家介绍米螟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一、玉米螟虫的危害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幼虫就钻入雄花危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到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籽粒。

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

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严重减产。

二、玉米螟虫发生的规律玉米螟虫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

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

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三、玉米螟虫的防治方法1、合理密植:根据种植季节、品种、高矮、生育期长短而定,亩植3000—3500株。

2、加强肥水管理,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过多贪青招虫。

3、适期防治:宜在幼虫三龄前进行药剂防治。

4、药剂防治:化学防治玉米螟虫的最佳时间是心叶末期(剥去心叶丛外面的绿色叶片,仅有2-3片黄白色嫩叶包着尚未抽出的幼嫩雄穗),此时是低龄幼虫最大限度地潜伏在心叶丛中为害的时刻。

每亩用50%巴丹100克兑水100公斤喷雾或灌于心叶内。

还可用25%增效杀虫双水剂1公斤加水5公斤加细砂土25公斤配制成颗剂,每亩10公斤施于心叶防治。

以上就是关于玉米螟虫的危害及防治介绍了,近些年玉米螟虫的危害有加大趋势,因此玉米种植户们在种植时,一定要科学管理,科学防治玉米螟虫。

关于玉米螟虫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

推荐阅读:浅谈玉米苗期的病虫草害防治要点。

玉米病虫害防治新技术

玉米病虫害防治新技术

玉米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玉米螟在朝阳地区一年发生2代,初龄幼虫钻蛀嫩叶形成针孔花叶,三龄后蛀食形成排孔,并开始转移蛀入茎秆,危害雄穗、花丝及雌穗,受害玉米长势衰弱,雌穗发育不良,茎秆折断,被害籽粒霉变,造成产量、品质下降。

防控技术: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玉米螟防治采取田外白僵菌封垛、设置杀虫灯和性诱剂诱控、田内释放赤眼蜂的综合防治方法,全市440万亩玉米播种面积全部实现绿色防控,使玉米螟完全实现无化学农药使用。

1、应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核心技术)(1)释放时间:在玉米螟产卵初期开始放蜂(田间百株卵量达到1-2块时),一般在6月中下旬,亩放蜂两次,每次间隔5-7天。

(2)释放蜂量:每亩2万头,分2次释放。

第一次1万头,第二次1万头。

(3)释放方法:先将蜂卡撕成小块,每块50粒左右,每亩一次放两点,即以据田边15步(每步0.6米),边行15垄为第一放蜂点。

并以此放蜂点依次间隔30步、30垄为下一个放蜂点。

用牙签或大头针将蜂卡别在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卵面朝处别牢。

蜂卡不要卷入,更不要夹在叶梢上或扔在心叶里。

要注意在出蜂前1-2天放蜂,以防雨天影响放蜂。

2、应用白僵菌封垛杀灭玉米螟越冬幼虫:每年4月25日-5月10日进行白僵菌封垛,辅以高温沤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压低越冬代虫源基数。

购置相关器械、防护用具、搞好虫情监测等工作。

具体操作技术:按照0.5公斤白僵菌粉加水50公斤,加25克洗粉的配比,注入清洗干净的喷雾器或机动喷雾机容器中。

按每垛12.5公斤菌液、每平方米一点进行喷雾,注意必须喷透、不漏垛。

3、应用杀虫灯诱杀成虫:5月上旬开始至9月份,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雌蛾,将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

杀虫灯设在村落中事玉米田边、杂草田等地,根据防治面积和灯的控制面积设置间距,一般灯距是100-150米。

将灯固定在2米长的木棒上,底座距地面1.5米高。

晚上7:30开灯,第二天凌晨3:00关灯;设专人管理,每天按时开关电源,每3-5天用刷子刷掉灯网上的死虫,将接虫袋里的虫子倒出,保证杀虫灯的正常使用。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发生规律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帮助农民朋友有效管理玉米虫害。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 发生季节:玉米螟是一种以玉米为主要寄主的害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的玉米种植区。

玉米螟的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期间,其中6月至7月是其发生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温度和湿度较适宜,有利于玉米螟的生长繁殖。

2. 发生地点:玉米螟主要分布在玉米田里,特别是在玉米茎部或穗部附近活动频繁。

由于其卵在植株上产卵,幼虫在植株内取食,因此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

3. 发生规模:玉米螟的发生规模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条件、玉米种植品种、周围环境等。

一般来说,发生规模较大的年份往往会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损害。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 农业措施: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期、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是预防玉米螟发生的重要措施。

适当的施肥、灌溉和植株间距的管理,也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规模。

2. 农药防治:在玉米螟发生期,农民可以选择使用一些有效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常见的化学药剂包括氟氨酰胺、噻虫胺等。

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利影响。

3. 生物防治:除了化学药剂外,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和寄生性线虫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适时采用昆虫性病毒和微生物杀灭剂进行喷洒,也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4. 防控技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农民可以采取一些防控技术来减少玉米螟的发生规模。

比如在播种前适当进行耕作,清除旧茬和秸秆等残留物,以减少玉米螟的滋生地点。

在玉米螟成虫出现时,可以设置光源和黄色板等诱杀装置,以减少其数量。

5. 预警监测:定期进行玉米螟的预警监测工作,可以帮助农民及时掌握玉米螟的发生情况。

一旦发现玉米螟数量超过阈值,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一种重要的玉米害虫,幼虫以玉米花粉和果实为食,直接危害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螟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因此针对不同的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1. 玉米生长前期在玉米的生长前期,主要是通过对土壤的处理来降低玉米螟的危害程度。

适当的翻耕、清除杂草、深翻土壤以及合理的施肥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率。

此外,早期播种种植的玉米,生长初期矮小,玉米螟的飞翔和产卵量也比较少,因此选用早熟品种,早期播种,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在玉米的生长中期,要增加玉米螟能量消耗,加速其生长发育,从而降低玉米螟的危害。

在玉米螟的幼虫期,可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雾,如氯氰菊酯、敌敌畏等杀虫剂。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剂型和药剂浓度,控制药物使用量,以免出现过量的药物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

此外,利用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玉米螟的捕食天敌有大蜘蛛、蚂蚁和寄生性天敌等,可以利用这些生物来防治玉米螟的危害。

例如,在玉米田间树立黄板或白板,吸引天敌并追踪玉米螟的生长规律以及病虫害的发生状况,有助于提高生物防治效果。

在玉米的生长后期,玉米螟的危害程度更为严重。

此时,可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轮作、保墒等手段来加强玉米的生长力,对玉米田进行旋喷、气溶胶杀虫处理,定期清除田间的秸秆垃圾等。

此外,经常巡视田间,发现玉米螟的危害进行及时防治,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在选用杀虫剂时应注意选用相对安全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并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规定施用,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和农作物的品质,保证农作物的安全使用。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除了农药喷洒之外,生物防治和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和消费。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发生规律对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种植者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 玉米螟的生活习性玉米螟是一种寄生性害虫,其幼虫主要以玉米茎、叶、穗为食物。

成虫在晚上活动,昼伏夜出,喜阴而怕光,多在植株下部寻觅食物和交配。

幼虫则主要在玉米植株上进行食害。

2. 发生季节玉米螟多在玉米生长期间出现,温度和湿度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

一般在4月至10月这段时间,温度和湿度适宜,较容易发生玉米螟。

3. 发生区域玉米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玉米螟的孳生和传播。

4. 发生量级玉米螟具有较强的繁殖力,一年可发生多代。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其数量非常庞大,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的威胁。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蜂等天敌生物对玉米螟进行生物防治,在玉米种植园中释放天敌,通过发展这些天敌的种群,从而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2.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是目前最为常见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在发现玉米螟发生时,及时喷洒有效的农药,如氯氰菊酯、拟除虫菊酯等,可快速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3. 轮作种植玉米螟主要寄生在玉米上,因此可以在种植时与其他植物进行轮作,如与花生、豆类等作物进行轮作,可以减少玉米螟的孳生数量,从而有效减轻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

4. 生物技术防治生物技术防治是一种新型的防治方法,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玉米品种,使其具有对玉米螟的抗性,从而减少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

5. 管理栽培在玉米的种植管理过程中,加强对于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玉米螟的发生,加强对玉米的管理和栽培,提高玉米的抗病虫能力。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一种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减少玉米螟给玉米生产带来的损失,需要了解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1. 气象条件玉米螟的孵化和发生与气温、降水、温度等气象条件有关。

一般来说,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在70%~80%时,玉米螟的卵会在2~3天内孵化,蛹期一般为14~20天。

2. 环境条件玉米螟喜欢在密集的玉米田里繁殖,尤其是对于没有旋转耕作的玉米田来说更为适合。

此外,玉米螟还喜欢在玉米田周围的草丛中栖息,因此,对于玉米田周围的草丛进行控制也是预防玉米螟的重要措施之一。

3. 玉米品种不同品种的玉米对于玉米螟的受害程度也不同。

一般来说,如果玉米品种脆弱容易遭受螟的破坏,就需要更加注意防治工作。

1. 定期检查和清除在玉米生长期间,定期检查玉米叶片是否受损,有无玉米螟的踪迹,及时清除被害的玉米叶片和玉米周围的杂草。

另外,定期喷洒杀虫剂,也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方法之一。

2. 科学种植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要采用间作种植和轮作种植,这样可以减少玉米螟的繁殖数量。

同时,科学施肥也可以使玉米的抗病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减少受害情况。

3. 物理防治可以采用灯光引蛾或粘虫纸等物理手段,将玉米螟杀死。

在环保和健康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生物防治已成为一种新型的防治方法。

可以在田间悬挂玉米螟的天敌——寄生性蜂类等,来控制玉米螟的繁殖。

如果在方法上采取多种措施结合,定期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对于玉米收成的影响。

总之,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于玉米的生长和收成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加强防治工作,才能保证玉米的高产高质。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作者:于成军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年第01期摘要:玉米螟是世界性的蛀食类害虫,对玉米的危害非常大,也是玉米害虫当中重点防治的对象之一。

为此,本文从玉米螟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能够对玉米螟的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玉米螟;生活习性;发生规律;综合防治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虫害之一。

玉米螟食性杂,危害寄主种类较多,尤以玉米受害最为严重,每年各玉米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可使玉米减产10 %左右,严重时可达25 %~30 %。

1 形态特征玉米成虫体长约12~15 mm,翅展长达20~35 mm。

雄蛾前翅呈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横带,前足跗节末端现暗色;雌蛾前翅呈淡淡的黄褐色,后翅条纹模糊不清。

卵粒呈扁体椭圆形,乳白色,类似鱼鳞状排列。

老熟幼虫体长25 mm,背面有灰黄色、淡褐色或淡红色不等,腹部乳白色,背线较明显,两边都有比较模糊的暗褐色亚背线。

2 危害症状玉米螟幼虫多在嫩叶上爬行,先取食嫩叶或表皮,后钻入心叶,造成心叶出现不规则的半透明状或者是遍布一排排的细小圆孔。

玉米抽穗打苞时幼虫主要集中在幼嫩的雄穗上进行咬食,当花丝抽出后,又集中在花丝和雌穗顶端进行咬食。

在其他生育阶段,幼虫则分散开来,对茎秆、雄穗柄、雌穗柄、穗轴蛀孔等进行危害。

轻者阻碍养分运输,严重者可使茎秆折断倒伏或将雌穗柄蛀空导致折断。

同时也造成雌穗发育受阻,产生空秕粒,使得千重粒下降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

3 发生规律玉米螟从南到北一年可发生1~7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和根茬中越冬,4龄以下幼虫不能越冬,第二年春季化蛹,羽化为成虫。

在成虫出现期,会因地域而有所不同,通常是从南到北依次提前,大多在6月开始发生,到7月中旬达到盛发期。

玉米螟的越冬代不会迁飞,其虫源都以当地虫源为主,越冬幼虫的复苏化蛹和成虫羽化产卵孵化出幼虫均需要吸食充足的水分。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作者:赵海洋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35期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几种农作物之一,更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每年都会为我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有多种病虫害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在玉米的虫害当中,发生率最高而且危害也是最大的为玉米螟,因此本文从玉米螟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的角度展开了分析,希望对玉米的健康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玉米螟发生规律及特性1、发生规律玉米螟的发生通常都和气候、天敌以及玉米品种等有关,因此从这些方面出发可以找到其发生的规律。

玉米螟的发生频率一般为每年一次,而且会在9月下旬集中发生。

最容易受玉米螟影响的部位有秸秆、根茬和穗轴,而幼虫在这些部位越冬之后的玉米螟幼虫会在6月份化蛹7月份开始繁殖,9月下旬时就会进入生长最旺盛的阶段,此时对玉米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玉米螟的发生和环境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常当环境温度处在20度和30度之间、湿度达到了60%以上时玉米螟的传播速度就会加快,其中温度的影响更为关键。

玉米螟幼虫的生长以及发生代数都和温度有很大关系。

另外玉米的品种和生长状况也决定了其是否会受到玉米螟的影响,如果玉米缺乏抗虫能力并且生长状态良好就会更容易受到玉米螟侵害,反之则不易受到影响。

除上述发生规律以外,种植玉米过程中的布局虽然对玉米螟的发生影响较小,但是如果在种植玉米时混合其他农作物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2、特性(1)形态玉米螟共有成虫、卵、幼虫、蛹4个生长阶段,每一个生长阶段的形态都不相同。

首先是成虫,外观为黄褐色、中小型的蛾子,其中雌性体长在13毫米到15毫米之间,翅膀开度在28毫米到34毫米之间,丝状触角黄褐色的头部和胸部,淡黄色的翅膀。

相较于雌性玉米螟,雄性玉米螟的体长相对较小,但颜色更深,通常都在13毫米到14毫米之间,体表有雌性玉米螟类似的波纹。

其实是卵,玉米螟的卵呈扁椭圆形,并且通常都会由20粒到60粒聚集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卵块,颜色为白色,会随着逐渐生长而变黄。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一种重要的玉米害虫,其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玉米螟是一年发生多代的害虫,其幼虫以玉米的茎、叶和果穗为食,从而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

1. 每年春季随着气温升高,玉米螟开始孵化。

它们在玉米田中越冬并隐藏在秸秆或土壤中,等待温度适宜时开始繁殖。

2. 成虫繁殖期一般为4月到5月,当温度达到20摄氏度左右时,成虫开始产卵。

3. 卵期一般为5到10天,卵孵化后产生幼虫。

4. 幼虫期一般为20到30天,幼虫通过啃食玉米的叶片和茎部进行生长。

5. 幼虫经历5到6龄后,开始进入蛹化期。

6. 蛹化期一般为7到10天,蛹在土壤中发生,成虫在土壤中羽化。

7. 成虫龙化后开始交配,重复上述繁殖过程。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针对玉米螟的危害,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1. 预防为主种植抗虫品种是预防玉米螟的关键措施之一。

选择具有玉米螟能力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的危害。

2. 合理播种合理的播种密度和行距有助于减少玉米螟的发生。

过高或过密的种植会导致玉米生长不良,为玉米螟提供了更好的繁殖条件。

3. 清除玉米田间杂草玉米田中的杂草为玉米螟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应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的滋生。

4. 采用适时的化学防治当玉米螟发生较严重时,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控制。

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注意剂量和喷洒时机,以避免对环境和玉米植株造成伤害。

5. 建立虫害监测系统建立虫害监测系统有助于及时发现玉米螟的发生情况。

利用黄板和发光板等工具,定期检查和监测害虫数量,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6. 合理运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生态友好的防治方法,可通过放飞寄生性天敌、施用生物农药等方式进行。

可以利用杆菌灵对玉米螟进行有效控制。

总结: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作者:高宏伟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3年第01期玉米螟俗名钻心虫、钻茎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

是玉米生产的第一大害虫,也是一种具有巨大为害潜力的世界性大害虫。

分布广泛,我国除西藏、青海未见报道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

玉米螟食性杂,可为害200多种寄主植物,其中玉米受害最重。

如不防治,一般年份将减产玉米10%左右,大发生年份损失30%以上,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

一、玉米螟的危害玉米螟以幼虫危害。

卵多产在叶片背面中肋附近,3~5天即孵化为幼虫。

幼虫刚孵化时,先集中在卵壳上,啃食卵壳,经1小时左右开始爬行分散,初孵幼虫行动敏捷活泼,被触动或遇风即吐丝下垂,随风飘散,而扩散到邻近植株上。

后即潜入心叶取食,使心叶呈现不规则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小圆孔,称为花叶。

玉米打苞时幼虫集中在上部1~3片叶或雄穗苞内咬食,雄穗抽出时,又蛀入雄穗和上部茎杆,风吹易造成折雄。

雌穗出现后,虫龄已大大量向下转移,到雌穗上危害或蛀入附近茎节,蛀入雌穗上的幼虫可直接咬食嫩粒,易引起霉烂,降低籽粒品质;蛀入茎杆中幼虫,食害髓部破坏组织,使养分和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早枯易折茎倒伏,同时造成雌穗发育不良,空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从而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二、综合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耐)虫品种,减轻玉米螟危害。

②推广秸秆粉碎还田,由于秸秆粉碎疏松和搅动表土,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能,破坏玉米螟及其它地下害虫的寄生环境,故能大大减轻虫害,一般可使玉米螟虫的危害程度下降20%以上。

③用作沤肥、饲料、燃料等措施,减少玉米螟越冬基数。

④合理安排茬口,压低玉米螟虫源基数。

2、采用白僵菌封垛。

(1)封垛时间:在越冬玉米螟老熟幼虫化蛹前15-20天,进行白僵菌封垛。

一般从4月中旬开始,每天对玉米秸秆垛进行检查,发现有越冬幼虫爬出洞口开始活动,即可进行封垛。

玉米螟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形态特征030201玉米螟的生活习性发生时期发生规律玉米螟的发生时期与发生规律玉米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降低玉米的千粒重玉米螟会对玉米的顶部花序进行啃食,导致玉米的顶部没有籽粒,形成秃尖,降低了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增加玉米的秃尖率增加玉米的倒伏率降低玉米的品质影响玉米的营养价值玉米螟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增加农民的成本由于玉米螟的危害,农民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防治,增加了生产成本。

降低农民的收益由于玉米螟的危害,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益。

玉米螟对玉米生产的其他影响农业防治选择对玉米螟具有抗性的品种,降低受害风险。

选用抗螟品种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残余物翻耕灭茬避免连作,实施轮作制度,减少玉米螟的寄主和繁殖场所。

及时清除玉米秸秆、根茬和废膜等,减少玉米螟的越冬场所和繁殖条件。

在春季玉米螟羽化前,对玉米秸秆进行翻耕,使玉米螟暴露在土表,降低存活率。

生物防治天敌控制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赤眼蜂、瓢虫、草蛉等,控制玉米螟的数量和繁殖。

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井冈霉素等,对玉米螟进行防治。

使用药剂将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如辛硫磷、呋喃丹等,防治玉米螟对种子的危害。

喷雾防治在玉米螟发生严重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如敌百虫、辛硫磷等。

药剂拌种化学防治VS预警系统通过监测数据,及时发布玉米螟发生动态及趋势预警,为农民提供防治建议。

建立监测网络构建全面的玉米螟监测网络,确保对发生动态的实时监测。

定期巡查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玉米螟进行巡查,了解发生情况,为防治提供依据。

加强监测与预警提高种植技术与管理水平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螟品种多种防治手段相结合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结论玉米螟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品种抗性、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对于控制玉米螟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重要虫害之一,对玉米产量和品质产生较大影响。

研究展望。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但在其生长过程中,深受虫害威胁,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玉米螟,本文中,笔者便探究了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详情如下: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国内各地气候分明,南北差异严重,玉米螟从北到南发生的频率也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最后一代成熟的幼虫喜欢在作物的茎秆、穗轴和根茬内越冬,有些则在杂草的茎上越冬,作物之中越冬虫量最大的当属玉米秸秆。

来年春天万物复苏,越冬的幼虫们也开始苏醒,陆续化蛹且逐渐长出翅膀。

成虫多在交配前夜羽化,成虫飞行能力很强,有一种对光靠近的习性,也是生物应激的正常反应,在交配后的第二天开始产卵。

雌蛾喜欢把卵产在株高50cm以上的植物上,普遍为玉米、高粱叶背两侧,偶尔在茎秆上。

每只雌虫平均产卵400粒左右,共10块-20块卵块不等,产卵期共计7-10天。

一般情况下,玉米螟幼虫的成长过程相对复杂,具体可分为五个阶段,且前三个阶段的玉米螟幼虫处于潜藏状态,只在地下活动;当其幼虫成长到第四阶段之后,开始钻出地面,危害庄稼。

从特性上分析,玉米螟幼虫本身具备趋光、趋湿、趋糖等特性,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农户会利用玉米螟幼虫的特性来进行灭杀虫害。

基于以上特性,玉米螟幼虫通常在孵化后更多会选择心叶、茎秆、花丝、穗苞等湿度、含糖量较高且便于隐藏的部位定居。

当孵化的幼虫完全成长为成熟体后,会在居所附近化蛹。

在北方,春播是第一代玉米螟的产卵期,幼虫孵化后取食卵壳后随风飘落在附近植株后爬行至玉米喇叭口处取食未展开的嫩叶。

在玉米雄穗的打苞期幼虫发育多在第四阶段,喜在苞内取食,之后随雄穗的抽出脱离叶心丛,此时多为第五阶段。

第二代幼虫产在花丝盛期,幼虫多食花粉或花药,发育至4-5龄后取食雌穗子粒。

故而第一代危害程度最大,成活率也最高,但近来有些地方二代玉米螟危害程度逐步超越第一代。

由于越冬的第一代存在差异性,不同的环境条件与不同的寄主,玉米螟有世代重叠的现象发生。

谈谈玉米螟发生与综合防治

谈谈玉米螟发生与综合防治

Z i x u n t a i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娥科,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也可以为害小麦、水稻等多种作物。

幼虫危害玉米,可食害叶肉成“窗眼”状花斑或造成排孔,为害雄穗、雌穗,并钻蛀茎秆及果穗柄,影响养分输送,或直接食害籽粒。

被害植物易风折,而且,茎秆被害后抗拉强度降低,影响机械收获。

为提高玉米产量实现虫口夺粮,促进农民增收,防治玉米螟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一个重要环节。

1、害虫识别:1.1、成虫:雄娥长10cm,翅展22mm左右褐黄色,前翅内外横线锯齿状中间有两个小褐斑,外缘线与外横线有一条宽大褐色带,后翅淡褐色,亦有褐色横线。

当翅展开时与前翅内外横线正好相接。

雌娥前翅淡黄色,内外横线及斑纹不明显,后翅黄白色,腹部较肥大。

1.2、卵:扁椭圆形,长约1mm,由几粒至百余粒组成块状,卵块一般35粒左右粘在一起,排列鱼鳞状,边缘不整齐,出产时蜡白色继而发黄,临孵化前颜色发黄,卵粒上端附近出现一个小黑点。

1.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mm,淡褐色,头壳及前胸背板深褐色有光泽,体背灰色,背线明显,暗褐色,中后胸毛片每节4个,腹部1-8节,每节有6个,前排4个较大,后排2个小。

1.4、蛹:黄褐色,长15-16mm,腹部背面1-7节有横皱纹,3-7节黄褐色小齿一横列,5-6节腹面各有腹足迹一对。

腹部末端有5-8个钩状的小刺。

2、生活史和习性2.1、世代区和发生期:玉米螟在哈尔滨市一年发生两代。

玉米螟以老熟幼虫越冬,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成虫出现8月上旬至下旬。

2.2、产卵习性:玉米螟羽化1-2天后即可交尾产卵。

一头雌娥产卵300-600粒,多者800粒。

卵产于叶背,多数靠近中脉附近。

数拾粒排列成鱼鳞状。

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期不一,第一代从田间始见卵至全部孵化前后延续约一个月,而另一方面,玉米螟的卵期只有4-8天。

幼虫孵化后很快转移栖息在隐蔽的场所。

2.3、幼虫为害习性:玉米螟卵多在玉米穗期孵化。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

下面将介绍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一、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玉米螟为鳞翅目尺蛾科昆虫,成虫为灰褐色,前翅长约18-22mm,前翅中央有白色横带。

幼虫为白色体色,头部棕黑色,全长约30mm。

玉米螟卵为淡黄色,密集排列于玉米叶片上,孵化后的幼虫会钻入叶鞘并分别沿茎内倒挂或穿出叶鞘,从而进入玉米花序器官,并进行食害。

玉米螟一般有3-5代,孵化期为5-9天。

1.孵化期玉米螟的孵化期受温度、湿度、日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通常在气温20℃左右孵化,一般为5-9天。

2.危害期玉米螟主要在玉米生长初期对玉米花序器官进行食害,造成花器官白粉样的腐烂并脱落,降低花粉活力及结实率,严重时会导致不结实或稀缺穗。

3.数量增长期幼虫在玉米花器官内繁殖生长,数量急剧增加。

4.疫情高峰期在玉米生长期间,特别是在玉米开花到吐丝期之间,玉米螟的发生高峰期也随之到来。

1.预防措施及早消灭草坪及野生杂草,降低玉米螟繁殖和适应环境的机率。

2.翻耕玉米收获后及时进行深翻耕,将玉米螟卵、幼虫及其寄生天敌全部埋入土中,减轻玉米螟对下一茬玉米的危害。

3.喷洒农药玉米螟防治中,可以采用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的方法,其中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措施。

化学防治时,适宜采用对成虫和幼虫都有较好杀效的农药,如吡虫啉、氯氟灵等,制定科学防治方案和技术措施,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流程进行喷洒。

4.培育天敌生物防治则需要培育玉米螟的天敌,如菜蛉蜂、豆蛉、捕蝇蝇、大黑蜂、天敌细蜂等。

增加天敌数量,使天敌对玉米螟进行防治,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玉米螟 ;发 生规律 ;综合 防治 中图分类号 :¥ 5 1 3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8 9 0 X( 2 0 1 5)1 2 - 0 6 5 - 0 2
玉 米 是辽 宁 省 朝 阳 市 的 主栽 作 物 之一 ,历 年 播种 面 积 都在 3 3 万h m z 左 右 。但 随着 玉米 耕 种 面积 的不 断增 加 , 玉米螟的虫害也在逐年加重 ,轻发生年一般造成玉米减 产8 % ~1 0 %,重发生年可减产2 0 %一3 0 %以上 。特别是 近几年 ,玉米螟在朝阳市发生逐年加重 ,玉米平均受害
在 越冬后存 活稳 定时期 ,选择有 代表性 的越冬 秸 3 预 测预报 方法 秆 ,随机取样剥查 1 0 0 ~2 0 0 株 ,检查活虫数 ,根据秸秆 3 . 1 发 生程 度预 测 存 量计 算越 冬 总虫量 3 . 1 . 1 越 冬 虫量 般玉米螟越冬虫量大 的年份 ,田间第 1 代卵量和被 1 . 2 成 虫调查 黑光灯诱蛾 。 害株率就高。据朝 阳地区多年调查 ,若秋后百株越冬活 虫量超过9 0 头 ,危害株率为8 0 %以上 。百株越冬 虫量超 1 . 3 田间查 卵 、查 化 蛹和 羽化 进度 选择不同播期玉米 田,5 点取样 ,每点2 行共2 0 株, 过2 0 0 头 ,危 害株 率则 达9 5 %以上 。 每3 d 查1 次 ,记 载有 卵株 数 、百 株卵 块数 。化 蛹 前3 —5 d 3 . 1 . 2 气候条 件 剥查秸秆1 次 ,剥查数3 0 头 ,至羽化结束止 。 气 候 条 件 以湿 度 和 温度 影 响最 大 。一 般 雨 水 多 、湿 度大 ,对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成虫及产卵极为有利。 2 发生规律分析 通过以上因子综合分析 ,可准确预测玉米螟 的发生 2 . 1 越 冬 玉米 螟幼 虫 虫源基 数调 查 结果 通过1 0 a 的调 查 ,确 定 玉 米 螟 在 朝 阳地 区 主 要 以 程度。 老 熟 幼 虫 在 寄 主 被 害 部 位 及 根 茬 内越 冬 ,而 越 冬 幼 虫 3 _ 2 发 生期 的预 测 在一 3 0 ~4 0 ℃能 正 常 存 活 。从 玉米 螟 越 冬 残 虫 量 的调查 通 过 成 虫诱 集 调 查 、 田间卵 量调 查 ,通 过计 算 成 虫 中发 现 ,朝 阳地 区玉 米 螟 越冬 残 虫 量 及 春 季 玉米 秸 秆存 发 生 始 盛期 和产 卵 始 盛 期 ,结 合 积 温 因子 ,准 确 预测 幼 留量 呈 逐 年增 加 的趋 势 ,越 冬 虫 量 是 两者 之 和 。 因为越 虫 发生 始盛 期 。 冬 虫 量 是 当年 的虫 源 基 础 ,越 冬 虫 量 越 多 ,发 生 基 数越 4 综 合防治技术 大 。这也是为什 么近几年朝阳地 区玉米螟 发生程度一直 为把玉米螟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制定 了玉米螟综合 呈 上升趋 势 的原 因。 防治 防治技 术方 案 。
卵 高 峰 出现 在 6 月1 5 日以后 ,5 月下 旬 . 6 月 上旬 越 冬 代 成 虫盛发 ,在玉米或高粱上产卵 。成虫昼伏夜出 ,有趋光
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 附近 ,每块卵2 0 —6 0 余 粒 ,每雌可产卵4 0 0~ 5 0 0 粒 ,卵期3 ~5 d ,幼虫5 龄 ,历 期1 7 —2 4 d 。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 习性 ,并随风或爬行 ~3 龄 幼虫群 株率高达3 0 %以上 。仅此一项就使 全市玉米产量损失约 扩散 ,钻入心叶内啃食 叶肉,只留表皮 。l 1 . 5 万t 。由于 玉米 螟 为害 重 ,部分 玉 米 籽粒 被 害后 常常 发 集在心叶喇叭口及雄穗 中危害 。幼虫发育到4~ 5 龄 ,开 生霉变 ,造成玉米 品质下降。为 了提高朝 阳市玉米螟综 始 向下转 移 ,蛀 入 雌穗 影 响 雌 穗 发育 和 籽 粒 灌浆 。幼 虫

2 . 2 黑光灯 诱 集玉 米螟 成 虫
在越 冬 玉米 螟 幼 虫 虫 源基 数 调 查 的基 础上 ,通 过定 点设立黑光灯诱集玉米螟成虫监测点 ,调查玉米螟成虫 的发生规律。玉米螟在朝阳地区一年发生2 代,成 虫在5 月 下旬 开始羽 化 ,羽 化后 当天交尾 ,1 ~2 d 后产 卵 。产
4 . 1 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防治
处 理 秸 秆及 玉 米 根 茬 以减 少 虫 源基 数 ,消灭 越 冬 虫 源 , 即在越 冬 幼 虫 化蛹 前 ,将 越冬 寄 主秸 秆 进行 处 理 , 最好采用高温沤肥 ,秸秆还 田,以减少虫量基数 ,玉米 秸秆作烧柴使用应在5 月上旬进行药剂封垛 。因地制宜利
合 防治 水 平 ,近几 年 开 展 了玉 米 螟 发 生 规律 及 综 合 防治 技 术方 面 的研 究 。
老 熟 后 ,即在 玉 米 茎秆 、苞 叶 、雌穗 和 叶鞘 内化 蛹 ,蛹
1 虫情调查和监测 方法
1 . 1 越 冬 基数 调查
期6 ~1 0 d 。9 月下旬. 1 0 月上旬后转入越冬期 。幼虫脱皮4 次 ,共 5 龄 。可 以发 现 ,朝 阳地 区玉米 螟发 生 有发 生期 逐 渐提前和延长 ,蛾量逐年增加 ,为害逐年加重的趋势 。
第9 卷第 1 2 期
V0 1 . 9 No . 1 2
南 方农 业
S o u t h Ch i n a A c u l t u r e
2 0 1 5 年4 月
Ap r . 2 01 5
朝 阳地 区玉米螟发 生规律及综合 防治 技术研 究
朱 亮
( 辽宁省朝阳市种子管理站,1 2 2 0 0 0 )
摘 要 通过 对辽 宁省 朝 阳地 区1 9 9 9 . 2 0 0 8 年 玉米螟越 冬基 数 、成 虫、 卵及 幼 虫发生规 律的调 查 ,分析 发 生特 点 ,并进行 发生期和 防治适期 的预 测 ,开展 以赤眼蜂防 治玉米螟 为主 的综合 防治措施 ,取得 了较 大的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