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_姚芳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84例临床体会
( 东 广 省博 罗县妇 幼保健 院,广 东 博 罗,560 ) 110
中图分类号 :R 4 . 4 22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 号:17 .8 0( 0 2 40 9 .2 证型:D 6 47 6 2 1 )0 .0 90 G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 】 目的:探讨 中医综合 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 疗效。方法:选取我 院 2 0  ̄2 1 年 间我 院儿科收治的 8 08 01 4例腹 泻
te t g d a r e h l e , rh f l i a s . r ai i rh a i c i n wo t y o i c l e n n r d cn u
【 y r s D are i e ; hl e o ir e e o t n T pc l e t n; l ia e cc Ke wo d 】 ir a nc l n C i nt s pda h ad c c o ; o i a h i hd r r d ot r i a t me t C i cl f ay r n i
两组 研究对 象均为 我院儿科 收治 的腹泻 患儿,其 中男童
12例 ,女童 6 ,年龄 4个月~3 0 6例 . 2岁,平均年龄 27岁 , . 病程 1 d ~9 ,平均 34 。两组患儿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6 . d 版 (L J 科学 》【 l 】 小儿腹泻 的诊 断标准 ,组 间性别 、年龄 、 关于
小儿 腹 泻是 儿 科 门诊 常 见 的消 化 道 多发 疾 病 ,多 见 于 O5 岁 儿童 ,多因气候骤变导致小儿腹部受凉而诱发腹泻, .~3 多数 患儿经西药治疗后效果不理想 。本文将 结合 我院采用 中医 综合 治疗 8 4例腹泻患儿的临床实践,探讨中医 内服 外敷综合 治疗 小儿腹泻 的临床疗效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4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1 . 两组病例配穴 .3 2
1 疗 效标准 . 3
疼痛甚者, 走窜不定的加血海 ; 肌肤麻木肿胀者加
邪留络脉而不去 , 血泣不流, 死血形成 , 则新血不生 , 肌肤失荣而致皮肤麻 木不仁”景岳全书・ 《 风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 , 以气血受湿则濡滞, 濡滞则肢 体沉重而疼痛顽木 , 着而不移 , 是为着痹。治疗上宜舒经活络, ” 祛风除湿 ,
官针》 指出:扬刺者, “ 正内一 , 傍内( 四而浮之 , 纳) 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 ” 是指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 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 刺的部位较为分 散, 故称为扬刺。 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 选用阿是穴是应 用其 以痛为 输的原理 。 加之用 灸法 温 阳起 陷 , 气活血 的作 用 , 用于 阳气 行 多 衰弱 , 沉寒痼冷等疾患。灵枢・ 《 官能》 指出:针所不为 , “ 灸之所宜。三者结 ” 合, 促进了局部行气散瘀、 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 对照组的疗法也具有疏通 经脉之效 , 但经观察可见 , 针刺灸组比对照组的疗效更为显著 。
( 州省 黔南州 中医院儿 科 贵 贵州 都匀 5 80 ) 5 0 0
【 摘要 】 目的 观察用参苓 白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 方法 对4 刨小儿腹泻患儿采用参苓 白 2 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 治疗. 天后观察疗效。 3 结果 治愈率约为9%. 0 总有效率约为1 0 。 % 结论 采用参苓 白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治疗小儿腹 泻有较好的治疗 作用。 0
小儿腹泻的治疗进展
・综述・小儿腹泻的治疗进展术蓝珍(广西忻城县人民医院,广西忻城546200)【关键词】/bJL腹泻;治疗进展;疗效【中图分类号】R725.7f文献标识码】Af文章编号】1673—9701(2010)08一f2—024,JL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每年5岁以下儿童患病平均为每人2—2.5次,其中2岁以下占75%tq。
病原复杂,以轮状病毒多见,占肠道感染50%以上阐。
近年来对该病的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现总结如下。
1饮食治疗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倡导下,尤其在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推出后,饮食治疗在腹泻病中已得到推广。
然而我国4,JL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心理特别严重。
总担忧,bJL腹泻后营养不足会影响生长发育,在治疗期间继续给予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饮食,使病情加重或迁延。
张强英等认为小肠绒毛表面的乳糖酶是轮状病毒靶酶闻,轮状病毒感染时.使小肠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导致渗透性腹泻明。
然而母乳中含有特异性抗体和有利于腹泻恢复的保护因子,特别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通过胎盘获得母体的被动免疫,对轮状病毒有强的耐受性四。
因此腹泻时是否停止母乳喂养仍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原母乳、牛乳喂养儿急性期改为无乳糖奶粉喂养对减轻腹泻、缩短病程有利圈。
亦有人认为刃:(1)母乳喂养者可缩短喂乳时间、延长喂奶间隔,人工喂养可给米汤或稀牛奶。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易于消化的奶制品,如酸奶。
(2)停止进食高脂肪或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逐渐恢复消化功能。
2微生态疗法及消化道黏膜保护剂的应用近年来微生态制剂及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在治疗小儿腹泻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
微生态制剂通过改变肠道内菌群组成,改变其代谢活性,可能对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应答有积极作用嗣。
小儿腹泻时肠道微生态环境会发生严重紊乱,厌氧菌(主要是双歧杆菌)较正常儿童下降1000倍,补充有益的活菌制剂对4,JL腹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尤其需补充双岐杆菌,因为它是肠道微生态里的主要菌种(约占95%),乳酸杆菌只占10/#。
小儿秋季腹泻的中医研究进展
21年1月 第4 第1期 0 0 1 卷 1
综述
4 J 秋季腹泻 的 74 【 献标识 码 】A 文
丛 方 方
【 文章编号 】 1 0 — 3 (0 ) 1 1 9 2 2 4 1 2 1 1 —0 3 —0 0 X 0 察 , 果 : 愈时间治疗组( .2±0 7 ), 照组(.7± 1 1), 结 治 23 .3d 对 48 .3d 治 疗组总有 效率 9%, 4 对照组总有效 率 7 %, 疗组 治疗时 间、总 有效 率 6 治 均 明显优 于对照组 。傅 英莉I 采用 中成药 注射液 抗病毒 、抗 菌 、消 炎 、解热 , 增加 细胞 免疫功能 , 抑制细 菌繁殖 , 改善肠 壁血液循 环 , 降 低血管通透性 , 修复受损肠粘膜 , 恢复肠道正 常功能的作用 , 复方丹参 选 注射 液 、黄芪 注射液 、喜 炎 平注射 液加 入液 体静滴 与西 医常规 疗法 连用 , 与西医常用疗法 与病毒唑静滴为 对照治疗 l2例, 1 结果治疗组总 有效率 9 . %, 照组 9 . %, 47 对 0 9 治疗组疗 程短 , 疗效好 , 安全性 高。刘 永生等II 用敷脐 、灌肠 、 口服药物 的综合疗法 , 采 o 使药物局部 吸收和 全身调理结 合, 快速达 到健 脾温 中止泻 的 目的。敷脐是 中药外治法 , 神 阙穴是 上中下三焦的中枢 , 贯通冲任 , 直达脾 胃, 药物可直接通过经络传 人肠 胃, 同样达N iN 药的功效。 N 直肠给药 方便易行 , 口j 吸收快 , 较 j 臣 减 轻 胃肠负担 , 克服 中医苦涩难 咽的缺点 。 用脐敷丁香开 胃贴( 采 成分 : 丁 香, 小香 , 白术 , 苍术 , 砂仁 , 白豆蔻 , 片) 幼泻宁冲剂( 冰 , 用 成分 : 白术 , 炮 姜 , 前草) 车 的生理盐水液 5ml 0 灌肠 , 口服双黄连 口 液的综合疗法 , 服 治 疗 3 例, 6 显效 1 例 , 效 l 例 , 6 有 5 无效 5 , 例 总有效率 8 . 1 6 1%。刘美华 l I 饮食 、针 刺、西 药的综合运 用治疗 秋季腹泻有 较好疗效 , 2采用 l 作者 认为 在疾病 早期 , 吃奶及喝糖盐水 不能控制呕吐 、 泻 , 腹 甚至加重 , 只吃 米汤加盐溶 液( 3 1 张液)既预防脱水 , / , 又经济实惠 。同时针刺 中脘、关 元 、长 强, i 1 V t 足三 里穴位注射可调理 胃肠 功能 , B 口服丽珠肠乐 ( 双歧 杆菌活 菌) 充肠道益生 菌数 量 , 补 保护肠粘膜 , 治疗 1 6 , 0 例 7 内 5 例 15 2 显效 ,8 4 例有效 , 例无效 , 3 三天 内总有效率 9%。吴建荣等 采 用中医 8 特色针灸绿 色疗法 调理肠 胃运化传导功 能 , 选中脘 、 天枢 、 足三里 为基 础穴 , 泻加气海 、大肠俞 , 寒 湿泻加水分 、公孙 , 食泻加 四缝等 , 配合 口 服 思密达保护 肠粘膜 , 疗效 较好。腾慧 娟等 采用经皮给药治 疗仪 , 使 药物在超声波 和电离作用 下从皮肤 进入体 , 到达脏器和循环达到治疗 目 的。 作者以西 医常规 治疗为对照 , 在西 医常规 治疗基础 上 加用经皮给药 治疗 仪 , 腹泻治疗药贴片 ( 将 组成 : 党参 、白术 、淮山药 、陈皮 、茯 苓、 山楂) 粘贴于神 阙穴和 中脘穴 , 将配对 电极 固定于贴片背 面 , 调整治疗时 间为 3 ri , 1 n 温度为 4 ℃, a 0 电流强度为 0 7 0 9 治疗结束 , .- .A, 仍将 药片 固定于 原穴 位上以确保药物 充分通 过皮肤吸收 , 每天 2 , 天为 1 次 3 个疗 程 。结 果治疗组总有效 率 8 %, 照组 6 %, 4 对 0 治疗组 明显优 于对照组 。 结语: 随着近年 来小儿秋季腹 泻发病率的上升 , 对秋季腹泻 的认识 不断深入 , 中西医结合领 域的基础和 临床 研究也随之深化 , 并取得 了可 喜成果 。 但在 中西医结合诊治方面还 有待进 一步探讨 , 应将 中医宏观辨 证与西 医微 观冶疗相 结合 , 以提高 秋季腹泻的治 疗效果 。
中医中药治疗腹泻(泄泻)最新进展
目录
• 中医对腹泻(泄泻)的认识 • 中药治疗腹泻(泄泻)的方法 • 中医中药治疗腹泻(泄泻)的最新研究进展 • 中医中药治疗腹泻(泄泻)的临床应用 • 中医中药治疗腹泻(泄泻)的未来展望
01
中医对腹泻(泄泻)的认识
病因病机
病因
中医认为腹泻(泄泻)的病因主要包 括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 调、脏腑虚弱等。
中药灌肠
总结词
中药灌肠是一种特殊的给药方式,通过 直肠给药直接作用于肠道,具有起效快 、副作用小的优点。
VS
详细描述
中药灌肠是将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通过直肠 给药的方式直接作用于肠道,能够迅速缓 解腹泻症状。灌肠液的成分和剂量可根据 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配制,以达到最佳治 疗效果。中药灌肠操作简便,副作用相对 较小,尤其适用于小儿腹泻和老年患者。
病机
病机主要是脾虚湿盛,运化失职 ,肠道传导失司,导致水谷混杂 而下,形成泄泻。
临床表现
症状
腹泻(泄泻)的主要症状包括大便次数 增多,质地稀溏,甚至如水样便,可 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
分类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中医将腹泻(泄 泻)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两类。
诊断标准
1 2
病史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诱因 等。
国际交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 技术和经验,推动中医中药治疗腹泻(泄泻) 的国际化发展。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 展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提高中医中药在国 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创新药物研发方向
针对腹泻(泄泻)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开展多靶点、多途径的创新药物研发。同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 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小儿重症泄泻的外治法探讨
C i e i rItg a iWetMe , r 0 9 Vo , . hnP da nerTrdt s d Ap 0 , l No 2 t 2 1
小 儿 重 症 泄 泻 的外 治 法 探 讨
张南 , 李君 君
敷 贴等外 治法 治之 , 累 了一些 经验 , 报道 如下 。 积 现
1 治 疗 方 法
重症 泄泻 患 儿 , 1岁 以 内者 , 主要 采 用 推 拿 疗
法 , 岁 以上者 , 用灌 肠 疗 法 。伴 有 中毒 性 肠麻 痹 1 酌 或 低血 钾所 致 的腹 胀 时 , 配合 脐 部 外 敷肚 脐 膏 或 消
t J 重症 泄泻 ( JD  ̄ 亦称 暴泻 ) 儿科 临床 上 的常 见 是 危 重 病症 。本 病好 发于 夏秋之 际 , 其来 势 急迫 , 日 每 腹 泻 次数 达 l O次 以上 , 多伴 有 呕吐 、 且 腹胀 、 水 等 脱 症 , J  ̄ 药 颇 为 困难 , 之 一 些 患 儿 家 长 不 愿 输 患 LI ] / 加 液, 因此 , 用外 治法 是治疗 d J 重 症泄 泻 的一 条重 采 ,L 要 途径 。 临床 中笔者 运用 推拿 、 中药保 留灌 肠 、 中药 该患 儿 既往 有哮 喘史 , 疗后 近 1年 未 发 。平 素 易 治 “ 冒” 感 。体检 : 般 情 况 可 , 肤 瘀 点瘀 斑 稀疏 , 一 皮 颜 色淡 紫 , 体 偏瘦 , 形 面色 萎 黄 , 疲 乏 力 , 淡 苔腻 , 神 舌 脉沉 迟无 力。实验 室 检查 : 隐血 ( +) 蛋 白 尿 + ,
的反应 和 对环境 的适 应 性 ; 理 状 态 下 可 表 现 为对 病
中医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分析
中医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中医治疗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3 年2 月—2015 年3 月间接收的100 例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参苓白术颗粒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 显著高于对照组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应用中医参苓白术颗粒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有助于患儿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中医治疗;参苓白术颗粒;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196-01 小儿腹泻作为影响婴幼儿健康的常见疾病,主要与患儿脾胃娇嫩、消化不畅等因素有关,多数婴幼儿腹泻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不调、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导致,患者易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大便失常等情况,严重影响婴幼儿健康[1]。
中医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效果好,已有诸多报道证实,为进一步探究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中医治疗效果,选取社区医院接收患儿100 例为对象进行研究,报道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以社区医院2013 年2 月—2015 年3 月间接收的100 例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患儿均符合以下标准:白细胞检查结果显示计数<10×109/L 个;以腹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多次腹泻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排除营养不良、细菌、克罗恩病等引起的腹泻[2]。
100 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50 例男25 例女25 例,年龄5 个月-7 岁,平均(4.1±1.4)岁,治疗组50 例男27 例女23 例,年龄5 个月-7 岁,平均(4.3±1.2)岁,两组患儿临床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中药内外合治婴幼儿腹泻180例临床观察论文
中药内外合治婴幼儿腹泻180例临床观察摘要从2000年开始,采用治疗组以自制吴丁散外敷神阙穴配合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婴幼儿腹泻180例,结果治愈150例(83.4%),好转28例(15.6%),未愈2例(1%),总有效率达99%。
对照组以蒙脱石散治疗总有效率93.7%。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医药疗法复方(中药)/临床应用/内服吴丁散/临床应用/外用泄泻一症,在小儿最为多见。
因小儿脾胃虚弱,再加饮食不能自节,过饥过饱,或乳食不当,均能伤害脾胃,致水湿内停,精微不化,合污而下发病。
治疗大法以健脾利湿为主,兼用消积、导滞、温中、涩肠、清热等法。
从2000年开始采用自制吴丁散外敷脐配合加减七味白术散治疗婴幼儿腹泻180例,疗效肯定,效果满意,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治疗组180例患儿中,男105例,女75例;年龄1~6个月72例,6~12个月50例,1~3岁42例,3岁以上16例。
病史1天~1年余;1天腹泻最多者无数次,最少者3~4次。
对照组60例患儿中,男38例,女22例。
治疗方法:治疗组基础方(七味白术散加减):以藿香、木香、葛根、人参、白术、云苓、白芍、白扁豆、山药、神曲、生麦芽、诃子、乌梅、甘草等组成。
日1剂,每剂水煎2次对匀,分多次口服,3天为1疗程。
吴丁散:以吴茱萸、丁香、五倍子各等份,共研细末装瓶密封备用,每次取上药3g(6个月内患儿用温水,6个月以上患儿用食醋)调成糊状置于4cm×4cm伤湿止痛膏上,用前以温水洗净脐部及周围皮肤,然后将上药敷于神阙穴上,1次/日,每次敷12小时取下以免敷烂患儿皮肤。
3次为1疗程。
对照组:蒙脱石散常规服用,3天为1疗程。
上药内服外用时,停用其他药物,并根据脱水程度给予补液。
轻度脱水给予口服补液,中度脱水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重度脱水收住院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标准》为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中药治疗腹泻(泄泻)最新进展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临床研究的力度,扩大 样本量,统一研究指标,加强长期追踪观察 ,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手段,深入探讨中 医中药治疗腹泻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机制,为 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案。
04
中医中药治疗腹泻(泄泻)的现代药 理研究
药理研究现状
针对腹泻(泄泻)的中药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单 味药和复方制剂上,研究方法包括动物实验 和临床试验。
胃气不和
胃气不和影响食物消化,导致 泄泻。
肝脾不和
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引发泄泻。
腹泻(泄泻)的分类
实证泄泻
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等因素导 致泄泻,病程较短,病情较急。
虚证泄泻
因脏腑虚弱、脾胃虚弱等因素导 致泄泻,病程较长,病情较缓。
02
中药治疗腹泻(泄泻)的方法
中药汤剂治疗
总结词
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腹泻的传统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配伍,具有疗 效稳定、副作用小的特点。
病例二
患者王某,女,28岁,因急性胃肠炎 引发腹泻,经中医诊断为湿热泄泻。
治疗方案分析
对于病例一,中医采用健脾益胃、固 涩止泻的方法,选用四君子汤合六神 丸加减进行治疗。
对于病例二,中医采用清热利湿、解 毒止泻的方法,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评估
病例一经过一周的治疗,腹泻、腹痛 等症状明显缓解,后续调理后痊愈。
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
目前中医中药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样本量普 遍较小,影响了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可推广
性。
临床研究指标不统一
目前中医中药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多为短期 观察,缺乏长期追踪的研究,无法全面评估
中药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进展【摘要】小儿腹泻是多种病原及因素引致的消化道疾病,常以腹泻为主症,可见伴有呕吐、发热、腹痛等相关症状。
作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却因病因复杂,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担,本文通过文献整理从中医内外治方面对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进行综述。
旨在临床上为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儿迁慢性腹泻中医治疗迁慢性腹泻是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的合称,常因多病原多因素导致的一组消化道疾病,迁延性腹泻其病程常在2周至2个月,而慢性腹泻其一般病程大于两个月,继而引起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贫血甚至低蛋白血症、生长发育障碍,为小儿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1]。
目前国内外西医医学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常用液体疗法、营养治疗、补充微量营养素、抗生素等治疗[2],但如果婴儿期不建议选用抗生素,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的重要性因而突显。
相对于西医的治疗,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的方式多样且可互补,面对不同的病症可灵活应用。
1.中医内治法1.1中药汤剂中药汤剂内治小儿迁慢性腹泻为临床多见治法,主要多用健脾燥湿之药,潘艳[3]等通过对小儿迁慢性腹泻近十年的文献整理发现,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使用频次最高的重要前十位共同功效为健脾益气,也认为脾虚湿盛证为小儿迁慢性腹泻最常见证型。
沈国芳[4]等学者通过51组对照实验发现运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有利于提高尿D-木糖排泄率、唾液淀粉酶、血锌值水平及免疫功能。
陈淑贤[5]等学者通过检索数据库并Meta分析后发现参苓白术散加减对治疗小儿腹泻中具有良好疗效,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愈显率。
张衍德[6]等学者通过将超过2个月的慢性腹泻患儿66例,采用自拟健脾止泻散治疗,并与服用吡呱酸、参苓白术丸治疗进行对照实验比较,发现:健脾止泻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效果明显,且对脾肾虚证及伤食证疗效均为100%,总有效率达95.45%。
吴頔[7]通过55组对照实验发现常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 90.9%,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七味利湿散观察组的总有效率 98.2%,也可说明七味利湿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显著。
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中医外治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中医外治法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源流、现代研究进展等方面对中医外治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首先从历史源流来看,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外治法的应用,如针灸、拔罐、刮痧等。
随着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创新,中医外治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如《伤寒杂病论》中的“汗、吐、下”三法、《金匮要略》中的“温、清、消”三法等都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内容。
此外中医药学的传播和发展还促进了中医外治法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应用。
其次从现代研究进展来看,中医外治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中医外治法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更微观的领域。
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外用制剂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抗菌等作用,对于治疗皮肤病、关节炎、骨折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同时现代医学技术如激光、微波、射频等也在中医外治法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外治法作为中医药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中医外治法的历史源流和现代研究进展的综述,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治疗价值,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 中医外治法的概念和历史渊源;中医外治法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采用非内服药物的方法,通过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或特定部位,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机体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外治法起源于远古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使用一些自然物质作为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用石头、木头、植物等制成的刮痧板、针灸针等工具,就是最早的外治法雏形。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外治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如经络学说、腧穴学说等。
儿科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中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K52.9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3.疾病分型(1)轻型(2)中型(3)重型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泄泻证湿热泄泻证伤食泄泻证寒湿泄泻证脾虚泄泻证脾肾阳虚泄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急性泄泻≤7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4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K52.904)的患儿。
2.中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夏季需检查大便培养(3)C-反应蛋白(CRP)(4)电解质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大便培养等。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的研究进展
每 穴 1 n 配穴 2 0mi , ~3个 , 穴 5mi , 治疗 时 间 每 n总 约 3 n 、 Omi) 见效 快 ( ~ 3d治 愈 ) 临 床疗 效 确切 、 1 、
1 3 1 数据库 中国知 网全文数据库 ( NK ) 中文 . . C I、
・
1 ・ 6
母乳 喂养 和饮食 等 , 显 著 缩短 病 程 , 轻 病 情 , 可 减 从 而 降低 病死 率 。 目前 , 临床 上 治 疗 小 儿 泄泻 滥 用 抗
生素 的现象仍 十分 严重 , 造成其肠 道 菌群 失调 , 可 破
坏 肠道生 态平 衡 , 泄泻 迁延 或加 重 , 加细 菌 的耐 使 增
[2] 孙 安 达 , 莉 莉 , 丽 莉. 证 分 型 推 拿 治 疗 小 儿 腹 泻 3 0例 王 尚 辨 2 疗 效 及 作 用 机 理 研究 [] 中 医研 究 ,0 7 2 () 3 —5 J. 2 0 ,08 :3 3.
[3] 李 晓 蔚 , 庆海 . 拿 治 疗 小 儿 腹 泻 8 班 推 6例 疗 效 观 察 [3 河 j J. E
采用 简单 的几个 手部穴 位进行 推拿 , 取穴 方便 , 减少
了恐惧 心理 , 且无 痛 苦 与不 适 。三 字 经 流 派推 拿 治 疗4 J 泄泻 的临床 验证方 案 已在 山东 省青 岛市海 慈 ,L 医疗集 团 中医儿科 、 河南省 中医院 、 建省厦 门市 中 福 医 院、 南省 平顶 山市 中医医院 、 河 湖北 省黄石 市 中医 医院 同时验证完 毕 , 总有效 率 9 . 4 。 4 O 2 4 其 他特 色手法 与传 统 4 J 推 拿 方 法 差 异较 . ,D
中 国中 西 医结 合 儿 科 学 2 1 0 1年 2月 第 3 第 1 卷 期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我科治疗小儿泄泻有中药的汤剂、贴脐、奶粉喂养等方法,经过多次优化有比较固定的治疗方案。
但对病毒性、水样便的患儿仍不太理想、病程较长。
近年来我们购进脉冲磁性治疗仪,辅助治疗,起到了促进药物吸收,增加了疗效,可缩短病程1-2天。
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殷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黏稠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泄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108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108例临床观察目的研究观察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患儿不同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口服合适的中药汤剂治疗。
结果11d内患儿精神食欲正常,腹泻停止,大便成形,常规检查正常。
结论在临床上治疗小儿腹泻,遵循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原则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疗效,并且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标签:分型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辩证小儿腹泻是儿科较为常见的季节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婴儿时期,通常发病年龄在2岁以下,大多数患儿为1岁以内。
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不成形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症。
这种病证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通常有85%的婴幼儿腹泻采用抗炎、止泻补液等常规治疗2w内方可痊愈,但是也有15%的腹泻患儿腹泻持续不愈。
临床上根据患儿的病程将腹泻又可以分为慢性腹泻和迁延性腹泻。
病程在2w~2个月的为迁延性腹泻[1],超过两个月的为慢性腹泻。
临床上对于慢性腹泻和迁延性腹泻没有明显的概定区别,仅用于临床判断病情。
腹泻病因多而复杂,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威胁。
作者结合临床经验,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滿意,副作用小,用药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我科诊治的108例腹泻患儿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49例,男59例;年龄3.5个月~7岁,平均年龄(3.5±2.8)岁;病程5~34d,平均病程(21±5.5)d。
所有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呕吐等临床症状,并且大便不成形、呈糊状,大便颜色淡黄或黄绿色,大便次数4~8次/d不等。
部分患儿大便有少许泡沫或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1.2 中医辩证分型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和病因,分为伤食腹泻、湿热腹泻、脾肾阳虚腹泻、风寒腹泻、脾虚腹泻、气阴两伤腹泻、暑热腹泻等证型[2]。
1.3 中医辩证1.3.1 伤食腹泻伤食腹泻者19例。
小儿慢性腹泻病中西外治法论文
浅析小儿慢性腹泻病的中西外治法摘要:中医外治法为祖国传统医学特色疗法,尤其在儿科更突显其优越性。
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对于小儿慢性腹泻病采用中医辨证推拿和穴位敷贴疗法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无副作用、疗效可靠等特点。
关键词:小儿泄泻小儿腹泻中西外治法中医推拿穴位敷贴小儿泄泻,现代医学称为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症的儿科常见消化道疾病.中医外治法为祖国传统医学特色疗法,尤其在儿科更突显其优越性:儿科推拿和穴位敷贴疗法避免了药物口服、注射的困难,操作简单,价廉,使用方便、易于开展,施用安全、一般无副作用,疗效可靠,广泛被患儿和家长接受。
为此,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推拿和穴位敷贴疗法:脾虚者,以参答白术散为基础方加减,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夹食积者合保和丸消食化积;兼湿热者合葛根琴连汤清热利湿止泻。
另外,视病情加用培菲康治疗64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患儿,观察临床疗效,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1 病例选择的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的对象:病例来源于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儿科门诊。
1.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3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1)观察资料不齐全者。
(2)家长或患儿依从性差,治疗过程不配合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3)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治疗者.2. 治疗方法:64例腹泻患儿均进行饮食调理、中医辨证推拿和药物敷脐,视病情加用培菲康治疗。
2.1调理饮食(1)母乳喂养者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用等量米汤或水稀释牛奶,先从1:1,然后根据病情,逐渐添加到全奶,或其他代乳品喂养2一3天,以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3个月以上者,每天喂1一2次米糊,6个月以上小儿可选用粥、面条、或烂饭,加些蔬菜、鱼或肉末等。
可加少量新鲜水果汁或水果补钾.每日加餐一次,以乳品喂养为主者逐步加大谷类食物。
中西医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进展
量大 ,且起效快 ,用 药量容 易控制 ,避 免 了药 物对 婴幼 儿 本身就虚弱肠 胃的刺 激 ,而且 不会导 致小儿 因据 药而产 生
较大的情绪波动。临床上采用经验方 “ 安理汤” 对 3 婴 2例 幼儿灌肠治疗 ,结果总有 效率 为 9 . % ,疗 效 比 口服更 为 56 显著 。其具体方法 :用 开塞露 的空软 塑瓶 ,装 煎制 好 的中 药汤剂 ,从d J 的肛门挤进 ,保 留 1 2 ,L 5— 0分钟 即可 。 15 通过药浴给药 . 药浴疗法是 以内病外 治为 目的的一种祖 国传统 外治疗 法 ,它融合 了洗浴 与药物 的双重作 用 。药浴 利用经 络沟通 内外 ,通过人体皮 肤 、穴位 给药 ,使 药物 直达脏 腑。现代 研究表 明,药浴液 中的药 物离子 通过皮 肤黏膜 的吸 收 、扩 散 、辐射等途径进 入人体 内 ,避免 了脏腑 首过 效应 ,增加 了病灶局部有效 药物 浓度。 同时 ,温 热刺激 引起局 部血 管 扩张 ,促进局部和周身血液 、淋 巴循环 ,使新 陈代谢旺盛 , 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得以改善 。药浴液 中的有效成分 ,
为 重要 。
1 小儿秋季腹泻的给药途径 1 1 口服剂型给药 .
13 电超 导中药贴 片经皮肤渗透给药 . 近年来采用离 子输入 法治疗 疾病 的报道很 多 ,从 中得 到启发 ,以离子 输入 法的原理 ,把五苓散 制成 汤剂 ,用 酒
① 中药汤剂 是 中医传统 的用 药方式 ,疗 效 比较 肯定 。 如张仲景 《 伤寒论》 五苓散 在病 因、病 机 、证候特 点等 方 面 ,与婴幼儿轮状病 毒腹泻 的特点 有十 分相似 之处 ,临床
14 通 过 直 肠 黏 膜 吸 收 给 药 . 药物在直肠吸 收可直接 进入血 液循环 ,吸收 的药物 总
名中医辨治小儿腹泻的经验及思路探析
小 儿腹泻是 l 临床 常 见 病 、 发 病 , 现 多 样 , 变 迅 速 。 多 表 转 中 医 药对 本病 的 病 因 病 机 有 独 到 的认 识 及不 可 替 代 的 治 疗 优
势 , 将 就 近 年 部 分 名 中 医 对 本 病 的 治 疗 经 验 和 思 路 探 析 总 现
消 食 导 滞 ; 胃 虚 弱 症见 大 便 清 稀 , 有 完 谷 不 化 , 后 即 泄 , 脾 伴 食 小便如常 , 神倦 怠 , 精 四肢 无 力 , 色 萎 黄 , 卧 露 睛 , 纹 淡 面 睡 指 红 隐 隐 , 象 虚 软 无 力 , 以上 方 加 炒 扁 豆 、 山 药 等 以 健 脾 脉 治 炒 止 泻 、 胃 生 津 。 若 伴 有 四 肢 厥 逆 、 便 清 长 等 脾 肾 阳 虚 之 益 小 象 , 用 熟 附 片 、 姜 、 骨 脂 、 肉 豆 蔻 以 温 补 阳 气 、 脾 止 加 炮 补 煨 健 泻 。 史 正 刚 总 结 出 治 疗 小 儿 慢 性 腹 泻 基 础 方 : 麻 8 g 葛 升 , 根 8 , 药 8g 苍 术 8 , 前 草 8 , 山楂 8 , 榴 皮 8g 赤 山 g , 车 g 焦 g 石 g ,
・1 3 0 1・
名 中 医 辨 治 小 儿 腹 泻 的 经 验 及 思 路 探 析
马 建 良
( 南省 开封 市妇 幼保健 院 , 南 开封 45 0 河 河 7 0 2)
小儿腹泻标本实验室镜检观察细胞与观察菌群两种报告结果与临床诊断付合率比较
小儿腹泻标本实验室镜检观察细胞与观察菌群两种报告结果与临床诊断付合率比较摘要:小儿腹泻病虽说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但在诊断上常以实验室报告单结合临术症状及体征来确诊,而实验室粪常规报告单便是诊断小儿腹泻病中最有力的依据之一。
现代医疗技术革新推进了护理模式的进步。
当前临床护理模式已经成为了儿科最常用的护理模式之一。
常规护理模式通常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按照医生叮嘱开展护理工作,但这种护理模式欠缺明确的目标,并且没有建立统一的护理标准,也不注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尝试宣传。
因此一般护理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展现的效果并不显著。
而临床护理模式具有统一性和系统性,能够保障治疗效果,同时还能有效提高病人的痊愈速率护理人员根据患儿具体状况实施护理、帮助患儿调节饮食、检查患儿的体征情况,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可以使家长信任医生和护士,从而提升家长对医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字:腹泻;细胞检查现在各类医院检验科,特别是基层医院,还都使用镜检观察粪便内细胞报告结果,而只有少数专科医院检验科才采用观察粪便菌群报告结果,我科于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对来我科化验小儿腹泻标本230例,采以了分组,用两种检验方法报告结果,并与临床诊断付合率做了比较,我们发现,用镜检观察菌群,检验方法报出的结果与临床诊断付合率,远远高出了用镜检观察细胞检验方法报出的结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与方法1资料与方法1.1230例小儿腹泻标本,均经我科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用两种不同的镜检观察报告结果,其中,甲组120例,水样或稀糊状粪标本采用涂片,革兰氏染色,油镜观察菌群,按细菌总数,革兰氏阳性、阴性、杆菌、球菌比例,优势菌报告结果。
乙组110例水样或稀糊状粪标本,采用生理盐水涂片镜检观察各类细胞,按多少细胞/HP报结果。
甲乙两种标本均属小儿腹泻粪标本,病种相同无明显差异,而报告结果与临床诊断的付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检测结果2.1检测标准甲组采用涂片、革兰氏染色、油镜观察菌群,I度:肠道菌群失调,细菌总数在正常低殖,革兰氏阳性杆菌较正常略减少,而革兰氏阴性杆菌稍有增加(或革兰阳性球菌较正常增加),可确诊轻度小儿腹泻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年第44卷第5期S H.J.T C M May,2010;Vol .44No .5综 述小儿腹泻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姚 芳1 指导:杨维华21.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6)【摘 要】 综述近年来中医外治疗法,包括中药外敷、磁贴疗法、推拿按摩、针法、灸法等,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小儿腹泻;外治;中医药疗法;综述【中图分类号】 R 272.6;R 256.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334(2010)0520097203Research advance on TCM externa l trea t m en t aga i n st i n fan tile d i a rrheaY AO Fang 1 I nstruct or:Y ANG W ei 2hua21.Hu ’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2.Affiliated Hos p ital of Hu,nan I nstitute of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I nfantile diarrhea;external treat m ent;Chinese medicine;revie w[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2041;09037)[作者简介]姚芳,女,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医儿科及外治法的临床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杨维华,研究员。
E 2mail:zsyyy 9@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肠道紊乱综合征,属中医学“泄泻”范畴。
由于腹泻导致小儿脾胃功能失调,药物吸收差;又因小儿惧药苦,药物摄入难,故外治法日益受到儿科医生的重视。
现就近几年中医外治疗法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外治方法及疗效1.1 中药外敷 曹向东等[1]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
对照组常规抗病毒、补液及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寒湿散(吴茱萸、肉桂、干姜各6g,木香3g,五倍子4g,黑胡椒、制附片各5g )治疗风寒泻,用热泻散(葛根6g,苦参10g,木香2g )治疗湿热泻,上药研末用植物油调成药饼,敷于脐部,每天换药1次。
3天为1个疗程,治疗至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11%,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刘奕等[2]将52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0例和对照组120例,并根据辨证分型将各组分为伤食泻、脾虚泻和湿热泻3型。
对照组采用常规口服妈咪爱和思密达治疗。
治疗组根据证型将中药研末用黄酒调成饼敷脐,辨证用药:湿热泻用葛根、黄连、秦皮、黄柏、车前子等;伤食泻用山药、神曲、连翘、山楂等;脾虚泻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丁香、肉桂等,每日1次,3至5天为1个疗程,治疗至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
梅雪等[3]将158例急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52例,治疗2组56例,对照组50例。
对照组在补液基础上给予抗感染治疗;治疗1组口服七味白术散;治疗2组采用醋调七味白术散敷脐,每天1次,3天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96.1%,治疗2组总有效率为9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邹惠承等[4]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
治疗组用止泻敷贴灵(五倍子、吴茱萸、苍术、肉桂、丁香等药)敷贴脐部,每24h 换药1次,5天为1个疗程。
对照组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口服妈咪爱、思密达。
治疗5天。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为74.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1.2 磁贴疗法 洪虹等[5]将12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
根据导师杨维华经验,运用磁片贴敷治疗治疗组。
方法:用钡氧体磁片(40mT 250mT )制成止泻贴,每次2片,根据泻南补北的原则分别将南极或北极(同极)置于患儿双侧天枢穴上,外用胶布固定,2h /次,2次/d 。
对照组口服思密达。
两组均不用抗生素,中度以上脱水给予口服补液盐。
3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79・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年第44卷第5期SH.J.T C M May,2010;Vol.44No.5显效率为81.25%,对照组总显效率为5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1.3 推拿按摩 安连成[6]将该病分为4型:寒泻:取手部阴阳穴、补脾土、推三关、补大肠,腹部揉压,揉天枢,推上七节,自下而上捏脊;实热泻;退六腑、清补脾、清大肠,并揉脐部、中脘、天枢穴,自上而下刮脊,揉长强;伤食泻;清脾土、揉板门、清大小肠,揉脐部、顺降结肠揉压,揉中脘、天枢,自上而下刮脊,推下七节;脾虚泻;补脾土、运土入水、补大肠,揉脐、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揉三里(胃经合穴)及胃经路线,自上而下捏脊,在肾俞、胃脾俞、肝俞穴部位向上提拉,推上七节。
时宏伟[7]采用推拿健脾祛湿法(分阴阳、清脾、清胃、清大小肠、右揉脐及龟尾,并下推七节骨、清肾水)治疗小儿腹泻159例,治疗至大便次数正常,质地成形,兼症基本消失。
结果:痊愈139例,占90.26%;有效8例,占5.19%,总有效率为95.45%。
郭玲[8]将61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推拿组35例和对照组26例。
推拿组用调理肠胃、健脾止泻(摩腹5m in,揉脐5m in,推上七节200次,揉龟尾100次)的推拿手法治疗,临床随症加减。
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根据不同症状酌情运用培菲康、乳酶生、口服补液盐以及蒙脱石散剂。
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推拿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53.9%,推拿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1.4 针法 谢文雄[9]以手针九穴(双手脾、小肠、大肠、三焦、心、肝、肺、命门、肾夜尿点)治疗小儿腹泻69例,治愈率达100%。
其中治疗1次治愈22例,占39.1%;2次治愈24例,占34.8%;3次治愈10例,占14.5%。
于竹力[10]以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为主穴针刺治疗小儿腹泻32例。
湿热泻:上述主穴采用平补平泻的捻转手法,不留针;寒湿泻:上述主穴采用平补平泻的捻转手法,不留针,继之用艾条灸天枢穴,每穴10215m in;伤食泻:上述主穴采用平补平泻的捻转手法,不留针,继之用三棱针速刺四缝穴(左或右),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黏液;脾虚泻:足三里、阴陵泉用先少泻后多补的捻转手法,天枢穴用平补平泻的捻转手法;阳虚泻:足三里、阴陵泉用捻转补法不留针,继之用艾条灸关元、天枢穴,每穴10215m in。
结果:治疗72h后,痊愈2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75%。
郝明泽[11]以半刺法治疗小儿腹泻82例,选穴以天枢(双)、会阳(双)、单侧足三里及其对侧内庭(病情重者,足三里及内庭均取双侧)为主,每天治疗1至2次, 3次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1次后,痊愈11例,显效51例,有效20例;治疗3次后,痊愈61例,显效总有效率达100%。
1.5 灸法 王跃平[12]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采用温和灸法治疗,患儿取仰卧位,将艾条点燃靠近神阙穴223c m,直至皮肤出现红润,时间15220m in,每日2次。
对照组常规用小儿利宝加助消化药及调节肠道微生态药。
治疗至大便外观如常,排便次数每天少于2次。
结果:治疗组平均腹泻停止天数为1至2天,对照组为4至5天,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范永红等[13]用脐灸治疗小儿腹泻142例,中医辨证属脾虚证或脾肾阳虚证。
患儿取侧卧位,以肚脐为中心呈环形旋转熏灸(距皮肤326c m),以平补平泻为法,每次温和灸30m in,以医者手下有温热感,患儿局部皮肤微红为度,每日2次。
结果:痊愈74例,有效56例,无效12例;治疗最短1天,最长15天;总有效率为91.55%。
1.6 熏洗 沙剑虹等[14]用熏洗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用银杏叶20g或银杏枝50g加水300024000m l,煮至沸腾后熏洗患儿双脚,可至双膝下,每次20m in,隔日1次,共用2次,取得满意疗效。
邹彩华[15]用络石藤外洗治疗小儿腹泻200例,取络石藤鲜品200g,加水2500m l煎煮至沸腾,用温火煎煮15m in,去渣留汁,待温外洗双膝以下,轻者每日1次,略重者每日2次,早晚分洗。
有脱水及酸中毒者,配合补液、纠酸、抗生素。
结果:有效率达100%。
李书奎等[16]用地锦草50g(鲜地锦100g),棒草50g(鲜100g),加水2kg,煮沸20m in后,熏洗双足,每次浸洗15m in,每日2次,5天为1个疗程。
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后,206例痊愈,78例好转;12例患儿中药足浴3个疗程痊愈。
1.7 火罐疗法 李春平等[17]将57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27例,B组30例。
A组采用口服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B组在上述基础上配合火罐疗法,取中型或小型火罐,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大肠俞穴,留罐5m in 至10m in,每日1次,3至4天为1个疗程,痊愈患儿随诊10天。
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痊愈时间缩短2至5天,有效率达98%。
1.8 经皮治疗仪 王文惠[18]将腹泻患儿2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08例。
治疗组采用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S L型经皮给药治疗仪经皮给药(党参、当归、白芍药、茯苓、丁香、五味子等),每次25230m in,1次/d,3至5天为1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补液、纠酸、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结果:治疗72h,治疗组治愈率达75.8%,对照组为29.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管英伟等[19]将20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和对照组98例。
治疗组采用靶向电超导治疗仪和特制中药贴治疗,于脐旁两侧将药贴的释药面贴于皮肤上,将治疗仪的发射头置于贴面背面,开机治疗(依操作规范),3天为1个疗程。
对照组常规补液、口服思密达等。
结果: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89・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年第44卷第5期S H.J.T C M May,2010;Vol.44No.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4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9 灌肠 于旺吉等[20]用灌肠法治疗小儿腹泻6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