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与基本理论✹理论基础:提供支持、服务、理论指导✹基本理论:学科自己的理论,属于自己学科范畴。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科学,属于教育范畴,主要研究如何教学的问题,如何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的问题。

✹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解释: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广义解释: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学习的实质:学习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什么。

✹学习的过程:为了实现学习结果,学生头脑中要进行什么样的信息加工活动。

✹学习的条件:为了顺利进行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所需要的条件。

✹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分支学科)✹学习的原理、学习动机、知识的获得、学习策略、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学习与环境、与文化等。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

✹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2、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3、基本假设✹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4、观点✹1.学习实质:使个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2.学习过程: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3.学习条件:注重学习外部条件,忽略内部条件,强调外部环境对人学习的决定作用。

✹5、行为主义的发展✹20世纪初创立: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现代教育技术-第2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52

现代教育技术-第2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52
23
第三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也被称为教学论,是研究教师教学行为及 其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各种途径和方法的学科,其研究范 围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材、教学 方法和策略、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和管理等。
教学理论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并抽象出来的科学知 识体系,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
信源
编码
信道
译码
信宿
噪音 反馈
图2.3 香农—韦弗模式
30
第四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
2.4.2 教育传播的效果
教育传播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理。 1. 共同经验原理 2. 抽象层次原理 3. 重复作用原理 4. 信息来源原理
31
第五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系统科学
9
第二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0
第二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 国,它在60年代以前一直是作为占统治和主导地 位的心理学派而存在,分为经典行为主义和新行 为主义。
目前传播的主要模式有拉斯韦尔的 “5W”模式、香 农—韦弗传播模式和贝罗传播模式。
28
第四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
2.4.1 传播的主要模式
1.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图2.2 “5W”模式及其扩展的五个研究领域
29
第四节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11
学生现有 认知结构 学科内容 结构
学生显示 适当的/预期的 认知结构
输入变量
输出变量
(三)客观主义学习理论
主张:世界是实在的、有结构的,而这种 结构是可以被认识的,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 界的可靠知识。 知识是不依赖于人脑而独立存 在的具体实体,只有在知识完全“迁移”到人 的“大脑内部”后,并进入人的内心活动世界 时,人们才能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其强调 “知识灌输”
确认
正答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的 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的所有思维都 看作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
10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主张: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 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加工过程。与 行为主义者不同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 信息纳入 认知结构 记忆结构 转化 调整或完善记 忆结构操作 过程变量 认知教学理论模型
共识律 使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技能与即将学习的 材料产生有意义的联结。 谐振律 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生接 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从而产生共鸣。 选择律 选择是指任何教学传播活动都需要对教 学的内容、方法和媒体等进行选择。 匹配律 教学传播活动环境中各种因素按照各自 的特性,有机和谐地对应起来。
传播: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即传播者运用一 定的媒体和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 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传播:传播用于教育目的并具有教育 相关特性的传播活动。它是一种以培养人和训 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
2
信源
编码
信道 干扰
解码
信宿
反馈
香农—韦弗模式
3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整理ppt
系统方祛采用的一般步骤是: 1)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日标、背景、
约束条件和假设,从而确定为解决面临的问题, 系统重新应具有的功能;
2)调研、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资料和 数据,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 案;
3)对这些方案做出分析,权衡利弊,选出 其中的最优方案并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
整理ppt
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在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 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时形成的。系统方法是 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 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 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 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的一取少照、程序和方法。
整理ppt
视听教育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开发范式面临着严峻地挑战,
正发生着一场重要的“范式转移”,由“课程开发范式” 走向“课程理解范式”。即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规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它所构想的课程设计遵从 四个原则:课程应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所谓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和能性或 多重解释;回归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这种重复是不 断螺旋上升的,每一个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布鲁纳的“螺 旋型课程”是回归性课程的一个典范;关联性是指课程结 构内在的联系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它赋予课程是一个 具有丰富联系的开放的网络体系;严密性是指对课程内容 可供选择的关联有目的选择、是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 其中的解释性依赖于我们如何完善地发展不确定性所呈现 的各种选择答案,它防止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陷入任意性, 因此严密性是四个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第二讲、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整理ppt
一、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结构图

第2-1章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

第2-1章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

二、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涉及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涉及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 件的系统阐述, 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 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 程,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是课程和教学 理论的基础。 理论的基础。 在现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中,学习理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现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中,学习理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教育技术学必须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进行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纵观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客观主义以及 正在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了坚实的基础。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 Why Where 为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
推论2: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
向性
早期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灌输过程。 早期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灌输过程。它认为 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只能够接受传播者的意图。 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只能够接受传播者的意图。 这种传播思想忽视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这种传播思想忽视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显然 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 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 还对信息做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 还对信息做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 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 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 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 为来实现的, 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 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 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
教学目标 知识的掌握
认知主义
智力的发展
建构主义
能力的提高
教学任务
教知识技能
教怎样学习
教怎样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控制外显行为
指导内部加工

提供学习环境
基本观点
学习是刺激与反 应的联结;学习 过程是渐进的尝 试错误的过程; 强化是学习成功 的关键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形 成;是将外来刺激同 化于原有认知结构的 过程;内部心理结构 的形成和改组是学习 的基础
二、教学理论
【各种教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
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和范例教学理论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指导,充分 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性。 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为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以教为主”的教学 设计模式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加涅的指导教学理论中提出的九段教学活动程序是指导实际教学较有效 的教学程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具体情况,通过选择来安排九段教学活动 程序全部步骤或其中的几步。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教学设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 据,以产品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都是以追求 最优化为目标。
九段教学法
(一)学习理论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 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 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代表人物:皮亚杰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情境性教学 支架式教学
各派学习理论的特点比较
二、教学理论
【先行组织者理论】
所谓先行组织者不是指人,而是指将学生的原有知识和 新知识联系起来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新学习的材料要具 有高一层次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先于学习材料之前呈现。先 行组织者是促进有意义学习发生的一种有效策略。 教学时,先提出先行组织者,然后将先行组织者迁移到新 学习材料中,分析两者间的相同成分和不同成分,以相同成 分作为推理的依据,将新课题纳入到原有的知识范畴。之后 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使新旧知识融汇贯通。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为何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1.相同 : 研究对象都是学习 2.不同 : 前者揭示学习本质、规律;后者研究对学习过程和资 源的优化。
二、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学习理论的三大派别: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行为,认为心理活 动通过外显行为研究比较合理。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①客观主义感觉论(提倡直观性教学) ②学习理论(关于人类如何学习的理论) ③传播理论(把教育教学看成是传播) ④教学理论 ⑤系统科学理论
戴尔的经验之塔
词语 符号 视觉符号 静态图画 录音、无线电 电影 电视 参观展览 室外旅行 观摩示范 演戏的经验 设计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合理之处,认为心理学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其研 究从外显行为着手,促进了行为主义的发展,使我们 更关注能刺激人学习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不妥之处,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人不是一般动物, 不是程序,更不是机器,简单地利用刺激与反应解释 学习不足以令人信服,需要结合认知等内部心理机制。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自变量和因变量,试图回答的中心问题是:强化的类 型和强化的安排是如何影响学习的。
▪ 强化 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式认为,不管有没 有刺激存在,如果一种反应之后伴随一种强化, 那么在类似环境里发生这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 而且强化与实施强化的环境一起,都是一种刺 激,我们可以以此来控制反应。这样任何作为 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操作条 件作用的例子。在斯金纳看来,重要的刺激是 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而不是反应之 前的刺激,因此反应之后要及时强化。
华生建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出发点:
▪ 分析可观察到的事实,即分析人和动物是如何适应其 环境的。

第二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6)协作性。有效学习的协作性要求教学能够使 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并且在教学中通过学 习者的合作与协作,形成对知识更加丰富的 理解,以便学习广泛迁移。
信息技术对有效学习的促进作用
从信息加工 理论的角度
学习
信息输入阶段
阶段
强调知识信息必须通过某种方式 (媒体)、以某种表征形式(符 号、直观及其组织)引起学生的 注意,经感官进入到信息加工系 统中
3、对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用实验方法来解决教育问题。 他发展出程序教学理论。 他将教材分割成小框架、小步子,每个框架 都有其独立的行为目标。 学习者必须经过一定的学习程序,才能达成 目标。 强化连续出现可以导致行为重复发生。 “连续性”是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4、行为主义对教育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影响:
2)强调学习者主动积极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 的自我管理技能,以激发学习时所必须的心 理状态和先前知识。
3)情景认知将目的、过程及方法视为一体, 因此,即使是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 概念,对整体知识结构的建构也有正面的 贡献。
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创建时间:20世纪50年代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有效的知识建构
教育技术在促进有效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
多媒体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
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教学信息超文本 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可以把包含不同媒 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把包含不同教学要求的各种教学 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促进有意 义学习的发生具有积极影响。
技术技术可以把课 堂和社区、校内和校外 联系在一起。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教学与课程论 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
学习理论
(一)学习理论概述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涉及对学 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 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注重把心 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是课程和教 学理论的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考点】拉斯韦尔提出的“五 W”模式中的“通过什么渠道”是指(教学媒体) 香农——韦弗模式的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 香农——韦弗模式中,信息源要进行(编码)才能进行传播 香农——韦弗模式中,所传递的信息只有进行(解码)时接收者才能接收
【知识点 04】 传播学在教学中运用的原理 教育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须遵循一些原理或规律: 共同经验原理是指教育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与交换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必须建立
整体原理是指注意发挥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更注意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 反馈原理重视对反馈信息的收集、处理,并用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控制。 有序原理重视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合理组织,注意教学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方法是指一种在系统科学和教育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指导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活 动的思想和方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教学以及相应的实践活动的目标,而对系统 构成的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教学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的控制机构的分析与设计的技 术。 【考点】系统论的研究对象是(系统)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有序原理)(整体原理)(反馈原理)
整体原理是指注意发挥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更注意(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 调一致)
反馈原理重视对(反馈信息的收集、处理),并用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控制 有序原理重视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合理组织,注意(教学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方法是指一种在系统科学和教育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指导具体教育、教学 实践活动)的思想和方法 【知识点 03】 传播理论的四大模式:拉斯韦尔“五 W”模式、布雷多克“七 W”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SMCR 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 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 1.拉斯韦尔“五 W”模式 拉斯韦尔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表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它用一句话表示:“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这就是所谓的“五 W”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第2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第2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2、反馈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有效控制 系统;如果没有反馈机制,必将以一种单一状态 走向消亡。反馈包括系统内部信息的反馈和对外 部影响的反馈。内部反馈是系统要素间相互作用 时,受作用要素向施加作用要素发回的状态信息; 外部信息反馈是系统中要素对系统外因素变化的 反应。
3、有序原理 由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层次的动态演变有 某种方向性,从而使系统具备了有序特征。系统 从初始的简单、无序状态,通过逐步演变,走向 高级、复杂、有序的状态。有序使系统趋向于稳 定,而要达到有序,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能够 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除此之外,系统还必须具 有偏离平衡态的能力,这样在外部作用下,才能 发生能量变化,并逐步趋向于稳定。
(3)发现学习的特征及其教学策略 强调学习过程 强调直觉思维 强调内在动机 强调信息提取
2、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 (1)信息加工模式
执行控制 期望事项 长 时 记
(注意)
适应
环 境 刺激
接 收 器
反应发生器
感 受 器
感觉登记
短时记忆

(2)加涅信息加工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九段教学 法 引起注意——变化刺激、吸引兴趣改变体态、语 调、音量 告知目标——激起期望 刺激回忆——明确同化新知识的经验范围 呈示材料——注意考虑年龄、基础、学习类型等 因素,安排顺序和份量 提供指导——注意掌握指导的程度 诱引行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作出反应 及时强化——给学生行为及时反馈 检查评价——独立测试、单元测试等方法 促进迁移——系统复习、及时布置新任务。
2.3.2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1、整体原理 整体性是系统的根本属性。任何系统都 是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的整 体功能不仅包括各孤立部分的功能之和,还 应加上各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结构产生 的功能。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ET,等于各部 分功能的总和EI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 构产生的功能ER,即:ET =EI+ER。

现代教育技术——第2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第2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原则③程序原则④反馈强化原则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①带着问题观察具
体事实;②建立假设;③形成抽象概念,提炼一 般性原理或规律;④把原理应用到新的情景,接 受检验和评价。
2.4.2布鲁姆的掌握教学理论
布鲁姆的掌握教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该理论的理 论要点:
1.关于教学目标
第2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2.1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发展概述 2.2 客观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感觉论 2.3学习理论 2.4教学理论 2.5教育传播理论 2.6系统科学理论
2.1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发展概述
教育技术学是一种根据在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确立目标,对教与学的总体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及评 价的系统方法。
(3)动作技能领域。知觉:感官刺激、线索选择;准备状态: 心理、身体、情绪;引导的反应:模仿、尝试错误;机械练习: 由熟练而成习惯;复杂的反应:复杂的动作行为;创作:新的 行为方式及动作。
2.关于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是反映布鲁姆的教学观的 重要理论,它是建立在“人人都能学习”这一信念的基础 之上的。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的原型是卡罗尔 (J.B.Carroll)的“学校学习模式”。它的核心观点可 以归结为两点:第一,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充分的学习时 间,就能完成任何学习课题,并非只有能力强的人才有完 成高级学习课题的潜力;第二,在现实中出现的学习达成 度的差异,是由于该生所需的学习时间量与实际耗费的学 习时间量的差异所致。
2.3.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 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 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 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 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 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 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桑代克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 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的过程就是盲目的尝试与错 误的渐进过程,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情况将影响学习 的效果; 练习律:有奖励的练习能够增强刺激—反应联结;
效果律:行为的后果能够影响行为是得到增强还是减
弱。
68视听教育理论2人耳的听觉效应人耳的掩蔽效应鸡尾酒会效应颤音效应哈斯haas效应双耳效应耳郭效应69视听教育理论二经验之塔理论视觉符号广播录音静止画面电影电视参观展览学习旅行观摩示范演戏的经验设计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做的经验言语符号70视听教育理论有目的的直接经验指直接地与真实事物本身接触取得的经验是通过对真实事物的看听尝摸和嗅即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的具体经验
教育技术的 理论基础
学习目标
1.了解各种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的特点及对教 育技术实践的支持作用。 2. 能用“经验之塔”理论分析现代教学媒体 在学习中的作用。 3.了解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基本观点的主要不同之处。 4. 能用传播理论分析教育传播的基本过程及 规律。
学习内容目录
学与教的理论 视听教育理论
学与教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非线性、网络化的设计 思想,更符合人类的学习特征。 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都 得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强有力支持,使得这类教学 形式做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实现 教学最优化。 建构主义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 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在建构主义的教 学中广为采用,为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
学与教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教学理论简介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借鉴了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其中哲学、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传播学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依据;生物学、管理学、物理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技术和应用的基础。

但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还不足百年,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自身的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发展和完善。

这里只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些与现代教育技术直接相关的理论,即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2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了解学习理论、视听教育理论、传播理论的主要内容。

掌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学会用学习理论、“经验之塔”理论、传播理论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2.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

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涉及心理学中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如感觉、想象、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旨在阐明学习如何发生、有哪些规律、是什么样的过程、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并揭示学习过程依据心理、生理机制和规律而形成的理论,它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产生了各种学习理论的流派,这些不同的理论各有特点、相互补充。

因此我们在应用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学习过程。

2.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他认为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并一直以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继承和发展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14模式,创立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并把它们应用于人类学习的研究。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感觉论
随着教育、心理学科的发展,其理论基础也在 不断的充实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系统科学理论对教学 设计理论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80年代后,认知理论的信息加工理知觉、表象、记忆等基本内部 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而且把决策、策略等高级 心理活动也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十分重视 主体的内部逻辑结构。
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大区别 在于,认知理论家们只关心人类的学习,认知 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这与行 为主义者只关注外显行为,无视心理过程的观 念有区别。
(2)华生的行为主义观
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 种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的 几种反射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条件 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S-R) 而形成的。
(3)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
除S-R外,他在总结早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 个学习定律:
准备律-当学习者有准备而给以活动就带到满意, 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 制以活动也会感到烦恼。
认知学习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皮亚杰 的认知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认知学习 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奥 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等。
3、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是折中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为既要提示外部刺激的作用与外在的反应,
又要提示内部过程的内在条件的作用。 加涅是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练习律-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 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 减弱或遗忘。
效果律-凡是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会被加强,而 带来烦恼的行为会被削弱或淘汰,奖励是影响学 习的主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斯金纳:
斯金纳是对当今心理学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新行为主 义的代表,他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为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控制性行为。这两 种行为具有不同的条件作用形成机制,它们分别为巴甫洛夫的经典性 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在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中提出了强化原则。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 ,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 条件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会 削弱。 斯金纳认为,强化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强化物,另一类是消 极强化物。如果两类强化物的出现与消失,都是由于个体的有效反应 所致,说明个体自己行为的后果将可决定其以后的行为。 斯金纳认为在多种强化实施方式中,立即强化(即个体表现正确反应 后,立即提供强化物)优于延缓强化(即个体表现正确反应后,过一 段时间才提供强化物);部分强化(即仅选择在部分正确反应后,提 供强化物)优于连续强化(即每次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均提供强化 物)。
他认为一个原来是中性的刺激(如铃声)与一个原来
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如狗看到食物会分泌唾液这
一现象中的食物)相结合,使个体学会对该中性刺激作 出反应(如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这就是经典性 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们的许多行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华生:
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人类的 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 激建立相应的条件反射的过程。
学与教的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 起源: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皮亚杰(J.Piaget)的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J.Bruner)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D.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
学习不是外部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内部心理结构 的变化,是学习者内部心理表征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应该积极作用于 环境,而不是外界环境引起的行为的变化。
儿童的发展。
4.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教改实验
基本观点:
(1)“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
般发展。”要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和归宿。
(2)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 才是最好的教学。”
4.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教改实验
教学原则:
(1)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 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二是从记忆 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 是提取。
(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其结果是不同人看 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 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
学习是一个刺激和反应(S-R)的联结过程,主张 将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反对内省,认为行为 的多次的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学习者个体的行为, 或使学习者模仿他人的行为。因此,他们重视环境在
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对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
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 联结,学习的过程就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要遵循三条
重要的学习原则:
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情况将影响学习的效果; 练习律:有奖励的练习能够增强刺激—反应联结; 效果律:行为的后果能够影响行为是得到增强还是减弱。
2.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理论
讲解式教学理论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四个特点: 要求师生进行大量的相互作用 大量地运用例子 这种教学是演绎式的 它有一定的程序
2.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理论
理论依据:人的认识过程往往是先认识事物的一般属性,
然后在这种一般认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其具体细节。 程序教学: 呈现先行组织者 呈现教学内容 知识的整合协调 应用 评价: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而 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对具体 经验有较大依赖性的学习内容,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 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讲解式教学实例
九年级自然地理课,内容为五种地形:山地、平原、高原、 丘陵和盆地。 (1)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重新安排学生的座位。使学生能看见 黑板,又能彼此看见,以便进行讨论和看到教师的板书。 (2)呈现先行组织者。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地形的定义:“地形 是具有共同形状和构成成分的陆地表面。”这是一个抽象的 组织者。同时在讲台上呈现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 的模型。这是具体模型组织者。 (3)让学生讨论五个模型的异同,同时教师强调这节课的主要 目的。 (4)师生共同补充五类地形的具体例子。教师先就高山提问, 让学生补充例子。其余两种地形依次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指 出各类地形的特征。 (5)最后,对照黑板上的组织者,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对五 种地形进行比较,找出五种地形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使知识 融会贯通。
学习目标
1.了解各种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的特点及对教育技术 实践的支持作用。 2. 能用“经验之塔”理论分析现代教学媒体在学习中 的作用。
3.了解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
观点的主要不同之处。 4. 能用传播理论分析教育传播的基本过程及规律。
学习内容目录
学与教的理论 视听教育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黑猩猩解决问题实验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也不是内部因素,
而是主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强调认知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新知识与以前 形成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的过程,表明了只有学习者积 极主动地把外部刺激与原有知识相结合,才能收到理想 的学习效果。
学与教的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 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 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社会性和情境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 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3)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 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5.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理论依据:学习达成度=f(实际学习时间/必要学习时间)
教学程序:
(1)诊断性评价,测查学生现有的水平,明确教学目标。 (2)实施集体教学。 (3) 针对所学的单元进行形成性测验,调查学生的进步情况和 存在的问题。 (4)让已经掌握的学生进行巩固性、扩展性的学习,对未掌握的 学生进行帮助和矫正,再次测验,直至达到掌握目标,掌握正确 率达到80%以上即为通过。 (5)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
教学设计中的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
制定等都离不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规律的描述。
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不少专家还提出了相关指导
教学设计的原则。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还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向智能 教学系统的转化,通过对人类思维过程和特征的研究, 可以建立起人类认知思维活动的模型,使得计算机能够 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人类教学专家的工作。
学科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张应
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意义”,成为问题解决者。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提倡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 的相关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本质性的联系, 即非任意性的、 非字面上的联系。 他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 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相互联系,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 在学习者头脑中获得了新意义。
传播理论
学与教的理论

学习理论
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
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

教学理论
方法和策略等,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它
有哪些规律?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以学习理论为基础,依据人的学习过程来研究如何教的 问题。学习理论为教学的一般原理提供了最切实的起点, 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必须建立在有关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之 上。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他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按照一定阶段
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结构来进行的, 这种心理结构就是认知结构。
学习者通过把新的信息和以前形成的心
理框架联系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意在使学习者尽量在轻松 自由的气氛中,自行发现事物与情境之间的关系。 他一再强调,学习者要学习的不是事实材料与孤 立内容的记忆,而是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的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一方面把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方面又 把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然后得出四个结合体: 机械发现学习 机械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意义的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附以发现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运用行为主义原理来奖励
或惩罚学生的行为。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 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形成了程序教学理论,为 后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程序 教学的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也直接影 响了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