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中国古代陵墓建筑PPT
《中国陵寝园林》课件
06
中国陵寝园林的发展趋势 与展望
发展趋势
保护与传承
旅游开发
随着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中 国陵寝园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越来越 受到重视。
陵寝园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正逐 渐得到开发利用,成为旅游热点和经 济增长点。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中国陵寝 园林正不断创新发展,融入现代元素 ,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功能需求。
秦始皇陵
总结词
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 化内涵。
详细描述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 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是古代帝王 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陵墓,主体建筑有 兵马俑、地宫、封土等,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环绕。秦 始皇陵的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都体现了秦朝时期的特色 ,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同时,秦始皇陵也 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物古迹,对于研究秦朝 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陵寝石刻主要包括石人、石兽等,寓意着守护和镇压的作用。这些石刻造型和纹饰多取 材于宗教神话和民间传说,如龙、凤、麒麟等,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 敬畏和祈求。同时,陵寝石刻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
价值和历史意义。
陵寝建筑与艺术文化
总结词
陵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 表,其布局、结构和装饰都体现了高超 的艺术水平。
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陵寝园林建筑风格具有不 同的地域特色,如北方陵寝园林的雄 伟壮观、南方陵寝园林的秀丽精致等 。这些地域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 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03
陵寝园林的文化内涵
陵寝制度与礼制文化
总结词
陵寝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等级观念。
中国建筑史第四讲-陵墓建筑
陵 墓 建 筑
第一节、 第一节、夏商周春秋战国墓葬
在古人的观念中,活人居住的建筑称为“阳宅” 在古人的观念中,活人居住的建筑称为“ 阳宅” , 死人的墓地建筑称为“阴宅” 死人的墓地建筑称为“阴宅”。
从夏至西周, 王公贵族们死后均葬入土坑墓, 从夏至西周 , 王公贵族们死后均葬入土坑墓 , 即在地面 挖出深深的土坑, 有矩形、 方形、 亚字形等。 挖出深深的土坑 , 有矩形 、 方形 、 亚字形等 。 土坑底用 巨木以井干方式建成棺椁, 土坑底和地面间由坡道—— 巨木以井干方式建成棺椁 , 土坑底和地面间由坡道 羡道相连, 棺椁至地面间以夯土填充。地面上不起封土、 羡道相连 , 棺椁至地面间以夯土填充 。 地面上不起封土 、 不立碑.只建有祭祀用的享堂。 不立碑.只建有祭祀用的享堂。 春秋战国时期, 夯土高台的发展影响到了陵墓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 , 夯土高台的发展影响到了陵墓的形制 。 此时的陵墓开始立碑、 起封土, 追求高大明显, 此时的陵墓开始立碑 、 起封土 , 追求高大明显 , 并在墓 地上起数层高的夯土台, 台上建享堂。 地上起数层高的夯土台 , 台上建享堂 。 传说孔子不忍其 先人的墓地无法辨识。 遂起封土以进行标记, 先人的墓地无法辨识 。 遂起封土以进行标记 , 后人于是 纷纷效而仿之。 纷纷效而仿之。
裕陵二柱门及方城明楼
四、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葬有雍正、嘉庆、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葬有雍正、 嘉庆、 道 光绪及其后妃。主陵为雍正的泰陵。 光、光绪及其后妃。主陵为雍正的泰陵。
影片观摩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明清皇陵 明清皇陵》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 明清皇陵》 45min
第四讲完
第五节 明清陵墓
明清帝陵继承了前代帝陵以神道为引导空间的做法, 明清帝陵继承了前代帝陵以神道为引导空间的做法, 并将唐代的以山为陵与宋代地宫上做方锥形夯土陵 台相结合,形成新的制度。 台相结合,形成新的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 知北游 》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三、等级观念 四、发展过程 五、实例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释名· 释丧制》
·桑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思慕之地也
“墓,冢螢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双墩一号汉墓内部结构图(安徽省考古研究 所特别提供,汪景辉等绘制)
帝王陵墓-东汉
• 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 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 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东汉把 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 •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 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 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 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 置石雕生的先例,。这一建制为 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 东汉 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 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 椁室,称为“黄肠石”。
• 第三,祠堂规模更大,用石材建造的石祠或石庙成 为一种时尚。
孝堂山石祠 是我国目前 发现最早的 祠堂。祠壁 用石块砌成, 屋顶用石板 覆盖。雕出 脊背、瓦垅、 勾头、连檐。 祠内东西北 三壁和隔梁 上雕刻36组 画像。
•
第四,墓前起阙之风盛行于汉代。墓阙的高低和多 少,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
仿木构型以高颐阙为代表,双阙对峙,两阙间距13.6米。西阙较 完整,高5.99米,由台基、阙身、阙楼、屋顶四部分组成。
厚葬之制
•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 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 ,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 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 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 •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 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 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 用品无所不有。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紫禁城中轴线)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一、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
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第二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西周以前,帝王墓葬多为木椁大墓, 地面不封不树。
❖秦始皇开创了陵寝制度,使丧葬文 化向祭祀文化转移
陵墓建筑组成部分
❖ 由陵、寝、神道及两旁石刻群和其它陵 园建筑
❖ 地下的称“地宫”,为木椁墓室 ❖ 棺椁、封土等级:天子棺椁七重,诸候
五重,大夫三重,士人一棺一椁 ❖ 中国陵墓建筑地面上有神道、翁仲、石
❖ 第三列是石碑。南朝神道石刻是中国石 雕艺术的奇葩
❖——隋、唐皇陵建制上改为“以山 为陵”,开凿地宫,修建陵园,陵 园营造有内、外两重城唐皇陵规制 不但规模宏大,且陪葬的礼制也达 到鼎盛。唐皇陵神道石刻,陵陵俱 有,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规制。
❖ ——五代十国时期,陵墓建筑显出小而 精确又不失皇陵规制。
兽及诸殿堂
清东陵平面图
明孝陵平面图
明长陵平面图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形制
❖ 历代陵墓建筑形式 1.方上
2.依山为陵
3.宝城宝顶
秦始皇陵模拟沙盘图
秦始皇陵施工情景设想图
秦始皇九层之台的陵上享堂复原图
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开依山为陵先河的唐昭陵
唐昭陵
(三)中国古代陵园建筑布局
❖ ——宋代陵墓形制恢复方上形式,并发 展为筑园形砖城,在城内填土使之成一 园顶曰“宝顶”,城上设垛口女儿墙成 “宝城”。北宋皇陵的最显著特点是统 一化和规范化,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艺 术的成熟时期。
江 苏 江 宁 南 唐 李 煜 墓 内 景
李 璟 墓 的 地 宫
❖——辽金时期在陵墓建筑,陵墓建 筑颇具有民族特色。陵前建正方形 享殿,前置月台,两侧出回廊成院 落。
❖——元代皇帝因实行秘密埋葬,不 建地上陵墓,采用马踏葬坑埋土为 墓形式。
古代陵墓PPT课件
古代陵墓的历史背景
起源
古代陵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3000多年的埃及金字塔,而中 国最早的陵墓则可以追溯到商周 时期。
发展历程
古代陵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 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随着 时间的推移,陵墓的规模、建筑 和装饰也越来越豪华和复杂。
古代陵墓的种类与分布
种类
古代陵墓有多种类型,如土堆式、石 棺式、崖墓式等,不同的类型有着不 同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分布
古代陵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华 东、华南等地区,其中以陕西的秦始 皇陵、江苏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 等最为著名。
02
古代陵墓的建筑风格
建筑结构
地面建筑
古代陵墓通常包括地面上的建筑,如陵墓前的石碑、石兽、 石人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 等级制度。
地下建筑
陵墓的主体部分通常位于地下,包括墓道、墓室等,这些建 筑结构不仅具有保护墓主遗体的作用,还体现了古代建筑技 术的精湛。
建筑材料
石材
古代陵墓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是石材,如石碑、石人、石兽等,这些石材不仅坚 固耐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土与木材
除了石材外,土和木材也是古代陵墓常用的建筑材料,如土堆、土墙、木柱等, 这些材料在当时具有易得性和实用性。
建筑装饰与艺术
雕刻艺术
古代陵墓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雕刻 上,如石碑、石人、石兽等雕刻精美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乾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 天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乾县西北部的梁山 南麓。
乾陵的建筑布局十分独特,包括地宫、神道、石 刻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 化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
武则天陵
01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秦陵兵马俑图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1974年3月,由陵东西杨村 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 村之间发现。仅这一次发掘出土的就有陶俑千余件, 陶马百余匹,战车数十辆,陶俑手握的兵器近万件。 陶俑、陶马比真人马稍大,陶俑是分解为头、手、 身体等几个部件,分别塑造烧制,然后组装而成。 他们分作弓卒、步兵、骑兵、战车兵几组分别组成 方阵。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 观者展出。
2009பைடு நூலகம்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 掘,其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出土了彩色兵马俑。
二、汉代陵墓
汉代尚厚葬,所谓:“生不极养,死乃崇丧”
(《后汉书·王符传》:“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 )陵墓是保留至今惟一的汉代建筑类型。 汉代帝陵承秦制:1、帝王登位翌年即开始建陵墓;
图:霍去病墓与墓前石雕
在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的霍去病墓前,现建有茂陵博物 馆。位于陕西省距西安约40公里,是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 型石刻群而内容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现有文物陈列室2座,汉武 帝故事造像艺术展一座,石刻廊房6座。总占地面积121486平方米。
茂陵博物馆图
汉武帝(前156年-前87,景帝之子)于公元前140 年登基,在位54年(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出去不合适。”就命令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 毕,有人说是工匠制造了机械,墓中所藏宝物他们都知道,宝物 多而贵重,难免会泄露出去。隆重的丧礼完毕,宝物都已藏好, 就封闭了墓道的中间一道门,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门放下来 (羡,yán,同“埏”,墓道。有内、中、外三道门),工匠 们全部被封闭在里边,没有一个再出来的。墓上栽种草木,从外 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
古代陵墓建筑结构概述
清陵形势分析
宝城宝顶式:明清多才用这种.清东 陵、明十三陵。
宝城宝顶:地下宫殿隆起圆形坟, 为宝顶。适应南方多雨气候便于雨水 下流不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 为宝城。
南侧建立方城明楼。
宝城宝顶式
方城明楼是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 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 庙谥碑。 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 重陵墙,中间一到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 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 一座明楼,此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 陵方城明楼形制。(特例:道光皇帝未建 明楼)
其它国君陵园大多是将封 冢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 而秦始皇陵封冢位于内城南 半部。
有学者认为这是按照“以 西为上”的礼制安排的。从 陵园总体布局来看,始皇陵 封冢并不在西半部。 体现“树 草木以象山”的设计思想决定。 --龙盘虎踞之感。
4)墓穴结构
据考古勘探,秦始皇陵的朝 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 布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以朝 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 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 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却采取了坐 西向东的格局。
人工夯筑的宏伟陵台
魏晋南北朝 提倡薄葬,墓制比较小。
唐宋元 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殿阁高潮
时期。 陵园内设置祭享殿堂(上宫), 陵园外设置斋戒等用的下宫,陵区内设 置陪葬墓等。
元 平地埋葬,不设陵丘和地面 建筑。 明清
明代:放弃历来的正方形布局,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的墓前引导部分。
清代:布局和形制因袭明代,雕 饰风格更加华丽。
秦人起源于东方,秦人是上古 时代在齐鲁淮海一带的氏族部落, 发祥地在今山东境内的莱芜泰山 附近一带。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 情。秦朝历代王陵和秦始皇陵都 采取了坐西向东的葬式。
(3)汉武帝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兴平市。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PPT课件
2021/4/9
2
一、陵墓构成
陵墓构成包括 陵墓建筑、陵 墓建筑上的绘 画雕刻等文化 艺术和随葬品 三部分。
2021/4/9
3
二、古陵墓类型
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3类:
1.帝王陵寝:规模大,随葬品丰富。
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除个别著名人物 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
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主要有辽 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 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2021/4/9
4
三、古陵墓结构
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 部分。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 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
2021/4/9
5
(一)地下部分
2021/4/9
10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陵体呈四方锥形的三
层夯土台,东西长345米,南北长350米,它原高约120米,历 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现在高度还接近50米。秦始皇陵周
围有两道陵墙环绕,呈南北较长的“回”字形,外城周长 6000多米,内城周长也有2000多米。围墙四面正中建门阙, 四角还建有警卫的角楼。陵冢坐落在内城的南半部,坐西朝东。
2021/4/9
13
2021/4/9
14
六朝陵墓
三国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
均建都南京。六朝的统治者继承了始于东汉的堪舆之术,选择葬地,讲
究“望气”“风水”,所选之地,一般要“背倚山峰,面临平原”。南
京、丹阳一带分布有六朝皇帝陵和部分王侯墓。
2021/4/9
15
唐陵
唐陵主要分布在长安城周围, 呈扇形展开,其中有20位皇帝 (包括武则天),号称大唐十八 陵,除了这十八陵外,还有唐 太祖永康陵,唐世祖兴宁陵;已 经追赠的帝陵如唐顺陵、唐让 陵等。
中外建筑史4中国宫殿陵墓坛庙宗教民居建筑PowerPoint演示文稿
42
3.故宫的人力物力消耗
1406年准备,1420年建成,前10年备料,四 年施工. (1)工 (2)木 (3)砖 (4)石
43
5.几处重点庭院的设计手法 (1)太和殿庭院 (2)太和门廊院
44
(1)太和殿庭院 • 位于组群中最重要的位置,突出、显要。 • 最大的廊院尺度,可容纳万余人举行仪式。 • 单体建筑的最高等级——太和殿,九开间,
• 商代,宫殿建筑由单体变为群体。 • 西周,从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反映的情况来看,当时的
宫殿也应采用合院的形式,且已由前堂后室演变为前朝 后寝。
6
7
(2)、发展中的宫殿形制(春秋至南北朝) 使用高台建筑 前朝后寝(汉) 东西堂制(汉) 宫殿前设阙
阙,最初是供守望、显示威严的建筑。 春秋时宫殿正门开始建阙。
渎,建庙祭之
61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东镇山东沂山、西镇陕西吴山、北 镇辽宁医巫闾山、南镇绍兴会稽山、中镇 山西霍山 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 四渎:江渎/淮渎/河渎/济渎
62
第二类 祭祀祖先 太庙:皇帝祭祖 家庙:平民祭于“祠堂”
· 北京太庙(“左祖右社”,规定布置的) ----似为宫寝建筑的原型,等级高,用色 简单。 实例: A.北京历代帝王庙(最多时100余位帝王) B.其它
·凶礼:对丧葬的有关礼制------陵墓建筑 ·军礼:指出征、命将、狩猎、行军等方面的礼仪规定 ·宾礼:指朝觐、聘使、君臣相会时的礼节 ·嘉礼:日常服饰、车仗等规定
54
②吉礼建筑分为两大类:坛与庙----“敬天 法祖”思想的具体体现:
· 属于祭祀自然保护神的称之为坛,祭 坛
第五章陵墓建筑
秦始皇陵地宫透视图
秦始皇陵是一座建造在九层夯土之上 的中华土木大金字塔
中华土木大金字塔的外观是木构廊庑环绕的台榭形式
❖ 始皇陵据记载,秦始皇陵高120米,底边周长2167 米。不过始皇陵乃黄土堆积,经过2000多年来的风 雨剥蚀,高度已降到64米。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
计,大将章邯监工营建陵墓。因为陵墓地上的部分
并没有突出之处,可观的是秦陵四周分布的大量形
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 400多个。现已经过考古挖掘的兵马俑,叹为观止。 兵马俑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垣外1000米的地方,
是一组模拟军事序列,旨在拱卫地下皇城的“御林 军”。发现于1974年,先后发掘三处。
❖民间传说秦陵的地宫内有水银所制 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纯金打就 的棺材里,游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 上,巡视着帝国的领地。
❖ 北魏皇陵规划出现了寺塔建筑物,南朝 皇陵最精湛的是神道两侧的石雕刻,其 分布基本为三列对称设置
❖ 最前面的是一列两侧相对而立的一对石 兽,或天禄、麒麟、辟邪;
❖ 第二列是神道石柱(墓阙或华表);
❖ 第三列是石碑。南朝神道石刻是中国石 雕艺术的奇葩
❖——隋、唐皇陵建制上改为“以山 为陵”,开凿地宫,修建陵园,陵 园营造有内、外两重城唐皇陵规制 不但规模宏大,且陪葬的礼制也达 到鼎盛。唐皇陵神道石刻,陵陵俱 有,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规制。
水葬用的木筏
湖中的水葬台
天葬
❖ 天葬是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 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 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
❖ 属于佛教布施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死者将自己最后一 点东西———死亡了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有形的秃 鹫和那些无形的神灵。藏族人向来对兀鹫十分敬仰,并 称其为“神鸟”,严禁捕猎。在天葬中人们借助兀鹫实 现了肉体的解脱,达到灵魂的升华。同时,把无用的尸 体施舍给秃鹫的结果,会使那些被秃鹫为食的虫食等其 他小生命少了一些伤害,多了一些生存的机会。因此用 自己无用的尸体去保护有用的小生命,被视为功德无量 的善业。藏族在天葬中具体地表达的是藏传佛教的“慈 悲”和“空”的理念。因此,虽然天葬源于印度,但是 在藏区却融入了藏族自己的理念与方式,成为一种富有 藏族本土特色的丧葬习俗。
《陵墓建筑》课件
陵墓建筑的分类
古代陵墓建筑
古代陵墓建筑体现了各个历史 时期的特点,例如金字塔、皇 家陵园等。
现代陵墓建筑
现代陵墓建筑融合了传统和现 代元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
著名陵墓建筑案例
世界各地有许多有名的陵墓建 筑,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 明陵等。
陵墓建筑的设计要素
1
建筑布局设计
2
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使陵墓建筑更加庄
重和有序,符合纪念和敬意的要求。
3
装饰和艺术设计
4
通过独特的装饰和艺术设计,陵墓建筑 可以展现文化和历史的精髓,让人们感
受到文明的魅力。
地形地貌分析
陵墓建筑的设计需要考虑周围的地形地 貌,以便与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材料选择
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是陵墓建筑设计中 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体现建筑的永恒和 美感。
陵墓建筑的文化意义
陵墓的维护方法
定期维护和保养陵墓建筑可以 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其保存 完好。
陵墓的修缮和重建
对于受损的陵墓建筑,适当的 修缮和重建是保护它们的重要 方式。
结语
陵墓建筑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陵墓建 筑将继续演变和创新,展现人类 的智慧和创造力。
陵墓建筑的人文精神价值
陵墓建筑承载着人们对故人的追 思、怀念和敬意,体现了人文情 感的表达。
《陵墓建筑》PPT课件
陵墓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本课件将介绍陵墓建筑的背景、分类、 设计要素、文化意义、保护和维护以及未来展望。
背景介绍
陵墓建筑概述
陵墓建筑是用来安葬和纪念重要人物的建筑物。 它们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陵墓建筑的历史渊源
陵墓建筑起源于古代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 们逐渐发展成为彰显权力和文化的象征。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精品)
二、古代帝王陵墓形制的演化 2 、“因山为陵”式
• “因山为陵”式,就是利用山峰作为陵墓, 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 山丘四周筑方形陵墙,四面辟门,门外设 石狮,四角建角楼,陵墓气势宏大,雄伟 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方式。
二、古代帝王陵墓形制的演化
3、“宝城宝顶”式
• “宝城宝顶”式,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 (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 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称宝顶。由南向 北分为3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神橱、神库 等组成;第二个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个院落 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设牌坊、五供座、方城明楼 和保城等。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 宝顶多为椭圆形。
• 北宋八陵均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市。 同时有皇族、大臣陪葬墓300余座, 地面建筑多已不存,只有陵冢和石人 石兽。
宋陵石雕
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在葬制 上保留放牧民族的特点,皇帝及 贵族死后采用秘葬,不起坟。
6、明代帝陵
• 明朝十三陵
• 明代十六个皇帝,除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 京紫金山,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代宗朱祁 钰葬在玉泉山北外,其他的十三个皇帝都葬 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称“明十三陵”,共 占地约40平方公里。
西汉茂陵
霍去病墓
马
踏
匈
奴
4、唐代帝陵
到了唐代,从唐太宗昭陵开始,“依山为 陵”,墓室都建在山的南麓,封闭墓门后, 形迹不显。 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筑方形陵墙围绕, 四面辟门,门外设石狮,四角建角楼,陵前 神道一般顺着坡势向南展延,神道上的门阙 和两侧的人、兽较前代增多。
(1)昭陵(唐太宗)
• “黄肠题凑”
• “黄肠”是指墓穴内所用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 木枋,呈淡黄色,“题凑”是指穴内垒筑的木材 皆呈向心状,故将此类椁室称为“黄肠题凑”。 椁室构造为一扁平大套箱,箱内分数格,称为 “厢”,正中置棺木,象征庭院式布局。
中国古代皇陵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语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 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 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 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 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 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 ――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 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 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 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明陵建筑的改革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 重大改革。
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代表了明 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 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
明陵建筑风格的转型
1、一改传统陵寝建筑规制中突出高大陵体的 布局与环境处理手法,特别注重建筑与山 水的协调相称。
“如屏如拱、如几如卫”
明显陵的规划
利用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将陵区四周 的山川水系作为建筑构成的主体要素, “陵制与山水相称”,根据“负阴抱阳”、 “背山面水”的原则,形成了一个与自然 高度和谐的局部小环境。
明显陵的布局
明代帝陵是按前朝后寝的制式而布局, 前一部分是举行日常祭祀的活动中心,棱 恩殿中设有三间暖阁,中间放有神寝即皇 帝、皇后的神主牌位;后一部分即墓主人 棺椁安寝之所。
3.群葬制——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后妃、子女 的陵墓集中在一个陵园内的葬制。始于北 宋,沿用于明清。
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封土形制 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
规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是中国封建伦 理对孝道的一种规定,也是对帝王生前就 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为的维护。 “厚葬以明孝”起源于周礼,帝王陵墓封 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 式、“因山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 演化过程。
专题之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PPT学习教案
著名的陵墓有位于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2.陪葬制
即帝王陵园外围有生前爱将、功臣及贵戚的陵墓陪
伴,形成以帝王陵墓为中心的陵墓区。
著名的陵墓有陕西茂陵,它是西汉汉武帝的陵墓,
是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唐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在唐代十八陵
中保存得最为完好。
乾陵的东南面分布有陪葬的墓群,占地广阔,方圆
第43页/共61页
长陵祾恩殿
第44页/共61页
清代帝王陵墓
清代帝王陵墓: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永 陵在辽宁兴宾,清太祖以前的肇、兴、景、 显四座陵墓;清太祖和太宗的福陵、昭陵 在今辽宁沈阳附近;清东陵在河北省遵化 县,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 五帝及其后妃;清西陵在河北省易县,葬 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帝及其后妃。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 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地上部分包括:封土和陵园建筑。
陵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越高,生活的内 容越充实,陵墓景观,包括地下部分和地 上的祭祀部分,其内容和价值就越丰富。
第4页/共61页
二、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化
(一)葬制的演化
1.单葬制
单葬制指一个皇帝占据一个完整的陵墓区。
因山为陵——唐乾陵
第10页/共61页
3.明清帝王陵墓的“宝城宝顶”
明清时,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有了较 大的变化,即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圆
形的砖城,砖城内大量填土,高出砖城,
形成“宝顶”。宝顶四周的砖城上设有垛
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即为“宝城”。
宝城之前建有方形城台,称为“方城”,方
城之上建有“明楼”,内置刻有皇帝庙号、
第40页/共61页
乾陵
第41页/共61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h
6
三、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帝陵
秦始皇陵
h
7
h
8
汉茂陵
h
9
南朝陵墓
南朝陵墓石刻规格: 帝陵:石兽一对(天禄、麒麟),神望柱一对,石碑一对 王公贵族墓:辟邪一对,神望柱一对,石碑一对
镇墓神兽
1.天禄:头部双角,象征“天命”、“禄位”放在帝陵 前以显示其尊贵。 2.麒麟:头部独角,是我国传说中的“四灵”兽之一 ,视为“仁兽”,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也被置于帝陵 前。 3.辟邪:头部无角,意为辟除邪恶,一方面作守护 墓主之用,另一方面,显示墓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威。用于诸侯王墓。
土穴木板墓原始社会棺椁黄肠题凑西汉马王堆棺砖石墓随葬品三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帝陵秦始皇陵南朝陵墓南朝陵墓石刻规格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h
1
一、中国古代墓葬的概述
1.概念:筑土为坟,穴地为墓
2.古墓葬分类: 帝王陵墓、名人墓地、历史和艺术价值墓葬
二、中国古代墓葬结构 1.地面部分:封土(封土的沿革)
➢“方上”形式——盛行于秦汉时期,如: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陵墓 ➢“以山为陵”——盛行于唐代帝王陵墓,如:唐乾陵 ➢“宝城宝顶”——盛行于明清时期,如:明孝陵、明十三陵、清东 陵、清西陵
h
2
2.陵园布局
➢祭祀建筑区,是陵园地面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之用,主要是祭 殿。
明十三陵—长陵 —祾恩殿
h
3
➢神道:主要是石像生
➢护陵监:是专门设置的保护陵园的机构,由衙署、市衙、住宅等 组成。
h
4
3.地下部分:
土穴木板墓——原始社会 棺椁、“黄肠题凑” 砖石墓
西汉马王堆棺 椁
h
5
随葬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1
一、中国古代墓葬的概述
1.概念:筑土为坟,穴地为墓 2.古墓葬分类:
帝王陵墓、名人墓地、历史和艺术价值墓葬
二、中国古代墓葬结构 1.地面部分:封土(封土的沿革)
➢“方上”形式——盛行于秦汉时期,如: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陵墓 ➢“以山为陵”——盛行于唐代帝王陵墓,如:唐乾陵 ➢“宝城宝顶”——盛行于明清时期,如:明孝陵、明十三陵、 清东陵、清西陵
2
2.陵园布局
➢祭祀建筑区,是陵园地面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之用,主要是 祭殿。
明十三陵—长 陵—祾恩殿
3
➢神道:主要是石像生 ➢护陵监:是专门设置的保护陵园的机构,由衙署、市衙、住宅等 组成。
4
3.地下部分:
土穴木板墓——原始社会 棺椁、“黄肠题凑” 砖石墓
西汉马王堆棺 椁
5
随葬品
6
三、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帝陵
秦始皇陵
7
8
汉茂陵
9
南朝陵墓
南朝陵墓石刻规格: 帝陵:石兽一对(天禄、麒麟),神望柱一对,石碑一对 王公贵族墓:辟邪一对,神望柱一对,石碑一对
镇墓神兽
1.天禄:头部双角,象征“天命”、“禄位”放在 帝陵前以显示其尊贵。
2.麒麟:头部独角,是我国传说中的“四灵”兽之 一,视为“仁兽”,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也被置 于帝陵前。
作业: 1.秦始皇陵位于_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它的封土形式 是_________,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南朝陵墓石刻中,置于帝陵前的头部双角的为________,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头部独角的为________,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 放置在王公贵族墓前的是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等级分明。 3.唐乾陵是______________的陵墓,封土形制是______________。 4.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__________的陵墓,因__________________而命名为 “孝陵”,陵墓建筑历时______年。按顺序写出孝陵的建筑布局: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辟邪:头部无角,意为辟除邪恶,一方面作守护 墓主之用,另一方面,显示墓主拥有至高无上的 权威。用于诸侯王墓。
10
天禄 辟邪
麒麟
11
神道石柱
石碑
12
唐乾陵
13
成吉思汗陵
14
明孝陵
15
明十三陵——长陵
宝城宝顶 方城明楼
祭殿—祾恩殿
祾恩门 大宫门
16
明十三陵——定陵
17
定陵地宫布局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