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新湘教版地理1.1《区域的基本含义》公开课教学设计(2)必修3.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探究目标•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2课时)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课时)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4课时)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课时)备课笔记: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知识引导: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1、概念师生讨论: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019最新高中地理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优质教案
2019最新高中地理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优质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1、区域的基本含义;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合作学习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教师归纳】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
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
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2)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
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塔山风景区、莱美工业区等。
1-1区域的含义和类型(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有些区域,如行政区或流域,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如自然带或语言区,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师:我们把秦岭——淮河一线叫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湿润区的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这又现了什么呢?
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教师总结:
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生:相互促进。
师:那你还可以举出什么相似的例子呢?
生:上海和长江三角洲。
师:那我们现在说同一尺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举个例子来说,新疆和河北的面积和地理位置都是不同的,那它们之间一定要分出优劣么?
生:不一定。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教师总结:
1.区域的层级:
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师:一提到等级,我们会想到大的等级和小的等级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区域的层级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生: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
师:那我们说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还是会起反作用?比如说北京和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是什么关系?
2.划分依据: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
(1)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
(2)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稻作农业区等。
3.区域特点:
(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2)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科目
地理
主备人
时间
课时
课题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名校高中地理必修三湘教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以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模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高山地区等地的旅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的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学时难点区域的主要特征教学活动【讲授】【导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来学习必修三的区域地理。
什么是区域呢?请先来看看四幅图。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请同学们说明这些景观所反映的环境特征,如果让你在地球上寻找图中的地方,你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吗?(生):依次为热带草原: 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草木枯黄,一片衰败的景象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少,植被稀疏,沙漠广布,沙丘连绵高山地区: 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可以在非洲找到它们。
师:同学们判断的非常正确。
除了在非洲,其他大洲或大陆上能否看到这样的景观呢?生:可以的。
师:这些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以非洲为例,我们看看有着怎样的分布规律?生相互讨论,归纳总结;⑴在地理纬度上有差异。
⑵热量和降水条件变化导致了景观的差异。
⑶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不足的教师启发引导,使其完整。
)教师承转:从这幅图上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的区域的集合。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1.结合材料,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四个基本特性。
(区域认知)2.运用资料,正确理解划分区域的指标和区域空间尺度大小。
(区域认知)3.通过资料,掌握四种区域类型及其特征。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区域的特征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一定的① 空间范围。
2.区域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含义特征区域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② 相互作用、③ 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包括④ 地质地貌、⑤ 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要素包括⑥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区域差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⑦ 特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是⑧ 绝对的,而区域之间的共性则是⑨ 相对的区域开放性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⑩ 联系现代社会,区域的⑪开放性不断提高,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日益广泛区域动态性区域的⑫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区域种类日益丰富,区域的范围和边界亦可随之发生变化易混辨析区域基本特性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要素;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仅指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和联系。
二者在含义、范围和适用角度上是有区别的。
特别提醒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性、区域开放性和区域动态性四者之间的关系(1)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和动态性;而开放性、动态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
所以,区域的四个特性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
(2)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
一般而言,区域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
二、区域的类型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征上存在的⑬高度相关性。
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重的。
必修3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必修3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学习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1.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什么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是什么?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3.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区别和联系?4.从空间分布的形式来看,各种产业活动都有什么特点?5.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6.我国三次产业是怎样划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的主要表现有哪些?7.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合作探究】1.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说明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巩固训练】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4.图中发展阶段表明A.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C.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D.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5.关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B.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C.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D.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为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6.2008年末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此事件说明了区域的发展变化明显受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
推荐2019最新高中地理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优质教案
1.1区域的基本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1、区域的基本含义;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合作学习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教师归纳】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
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
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2)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
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塔山风景区、莱美工业区等。
3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
3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难点: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区域的主要特征”设计两个活动:活动一: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不同区域的典型图片包括自然区、经济区、居住区等,学生结合教材分组探究,围绕以下问题:图中所示哪些为区域,什么叫区域,区域有什么特征?大概用10分钟时间。
随后小组代表自由发言。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人为划分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2)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界线模糊。
2.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
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象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
3.强调区域的三方面特征:(1)整体性。
区域是各地理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2)差异性。
高中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湘教版必修3
三 维 目 标
教师活动 (投影图片)山西地形图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 地理
设计意 图 激发学 生学习 积极性
教学反馈
第 一 层 次 教 学
导
坐标为北纬 34°34'~40°43'、东经 110°14 ' ~114°33'。东西宽约 290 公里,南北长约 55 0 公里,全省总面积 15.63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 国总面积的 1.6% 。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山区、 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 1 000 米至 2000 米之间。 山西外缘有山脉环绕,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 季短而炎热多雨, 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季风气侯 区。平均降水量为 400 到 650 毫米。年平均气温 3 ~14℃,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主要 粮食作物有小麦、高粱、玉米、豆类和薯类;经 济作物有棉花、烟叶、甜菜、胡麻、油菜籽等。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以煤、 铝土、 铁等为最。 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古迹、风景名胜较多。较著 名的有云冈石窟、 五台山寺群、 晋祠、 应县木塔、 永乐宫、悬空寺、壶口瀑布、解州关帝庙、洪洞 大槐树等。 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应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区 域的地理特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本节课的 学习。
1、利用书本已知知 识自主解答投影出 的问题。 2、 同桌间合作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中存 在的疑难 3、教师适时点拨
让学生 对课本 知识有 基本了 解和简 单分析 应用, 让 学生体 会到获 得知识 的快乐。
知识 反馈
请你阅读 4—5 页活动,结合问题 1、 先独立完成, 然后合 2, 思考该活动主要考查什么, 试着做出 作交流, 共同解决疑 解释。 难。 教师适时点拨 (投影)合作探究 完成课本 2—3 页活动 1、2、 3 完成课本 7 页活动 1、2、3 1、学生合作讨论 完成 2、教师点拨,出 示参考答案 开放性题目,让学 生学会应用所学知 识, 分析实际问题, 提高分析、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湘教版必修3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二)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P4“活动”1、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参考答案:交通运输线路由线装逐渐变为网状,交通运输方式由早期的河运逐渐到中、晚期以陆路交通为主。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三、区域产业结构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而且要识记。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参考答案: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者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
)3、引导学生做P7页活动14、结合“活动”3阅读P6-7页的内容,讲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大致演进过程。
(三)【课堂小结】:(四)、巩固检测:1.读中国三大自然区略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三大自然区的名称填入图中适当位置。
(2)三大自然区划分的界线:AB间_____________________、BC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C间_______________。
(3)东部季风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请画在图上适当的位置。
(5)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高中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单元一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二、课标解读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理解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3. 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4. 理解区域产业结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 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三、学科素养1.通过路区域图分析,渗透对学生地进空间观念的培养;2.图文材料探究环节,体现学生人地关实证意识;3.通过区域发展事物分析,渗透人地观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区域有了初步的小结,本节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让学生的认识提高上四、设计理念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法,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理解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和正确的人地关。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湘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的基本含义》word教案
课题项目与程序一、教材剖析二、学情剖析三、教课目的四、要点、难点五、方式、手段六、教课过程一 .1 地区的基本含义课型新授环境与设备教室多媒体分析与设计个案“地区”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地区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同样长远。
在“地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叙述详细的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而是从“地区”的含义,地区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地区在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家产转移和资源跨地区分配对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归纳地区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学生已经对地区有了初步的小结,本节的要点应当放在怎样让学生的认识提高上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地区的观点和基本特点:2.认识地区空间构造的观点及种类,理解地区空间构造变化的原由:3.认识地区家产构造的观点及其影响因素,知道我国三次家产的区分:4.理解地区家产构造不一样发展阶段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阅读和剖析有关图表,培育学生的读图能力2.经过对有关地区差别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地区差别的原由,培育学生的综合剖析的能力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2.在研究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教课要点1.地区的基本特点2.地区空间构造变化的原由3.不一样发展水平阶段的地区家产构造特点教课难点不一样发展水平阶段的地区家产构造特点事例教课法读图剖析法教课内容与师生活动一.导入组织教课情境导入知识指引: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样地形区随和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地区林林总总,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地区,地区的内容睁开主要特点是什么呢?教师指引1. 观点学生活动师生议论:地区的基本种类有哪些?检测反应课人为划定的管理地区:国家、行政区堂小结自然地区: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部署作业人文地区: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预习教案结论:地区是指必定的地区空间。
推荐2019最新高中地理: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2)(湘教版必修3)-优质教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3、通过让学生阅读××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四)、区域产业结构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3-湘教版
《南亚——印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自然、人文地理方面,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
本节突出了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编排简洁、精炼,重点选取了位置、范围、地形与河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宗教与社会、人口和经济等,重点突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自然要素知识,三大地形区、两大河流、一个季风气候。
通过分析自然要素对农业、工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学习运用地图说明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让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图表等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热带季风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特点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印度自然环境特征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及主要作物的分布;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教法、学法:综合法、归纳演绎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过程:课堂教学1+5模式(读想议讲练),学案式教学【导入播放视频】金砖国家,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区域地理中世界地理《南亚——印度》这部分内容,关于南亚的一些地理环境特征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所以这可以看做是一节复习课,但是我们现在不应该还停留在初中的阶段,要把高中学过的一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加进来。
我们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这些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环境特征(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这些地理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出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区域的发展是对有利的条件加以利用,不利的条件加以治理,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必修三----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地理课教案纸
学生思考:区域划分目的、意义是什么
【探究活动】阅读三个区域景观图,从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
比较分析回答:
⑴区域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
⑶区域空间结构有什么特点
?
⑷一般可以把区域分为哪些类型
【点拨】(1)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田园景观、城市景观;人口少而稀、人口多而密、人口密昼夜差异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或: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3)区域空间结构的特点: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工业、商业和城市为点状,交通通讯为线状和网络状,农业空间为面状。
(4)区域分类:乡村和城市区域。
【问题探究】阅读某一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⑴说出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特点。
⑵分析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点拨】(1)早期: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城市区域狭小;中期:交通交织成网,城市区域扩大;晚期:交通网络密集,线路四通八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3)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通过材料、结合课本进行了解
】
思考、了解。
湘教版必修三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计划:高二
湘教版必修三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计划:高二湘教版必修三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计划:高二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
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
下文为您准备了湘教版必修三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本节教材内容分析地理Ⅲ,是学生在学完地理Ⅰ和地理Ⅱ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应用于某个具体的区域中的过程,因此,地理Ⅲ是一个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着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
而本课是地理Ⅲ的开篇内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也是全书全章的基础。
对于本节内容,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
而由于目前不同的地理学家,因为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对区域概念所强调方面也有差异,因此,本节教材在紧扣课标的前提下,选取目前学术界对区域含义已达成共识来编写,为了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并使之符合新课程理念,教材尽量避免做过多纯理论方面的阐述,而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题来开展,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有利于学生从中探究复杂地理问题的思路,掌握比较法这种极其重要的地理学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2)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3)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4)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三、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现存知识量来看,虽以前没接触过区域的具体含义,但初中已学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已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认识了大洲,了解了部分国家,也了解了中国南方北方等地区的自然人文特征,这些都可为讲解区域的概念和特征奠定基础。
再比如必修Ⅱ中学过城市功能分区中有:工业区、文化区、居住区等这些事例的分析都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区域的有关理论。
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对于区域理论的具体升华,由于内容联系实际,所以大多地理习热情兴趣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活动与阅读材料的分析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及掌握比较的地理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
(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
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3、展示2006年我国、浙江省、宁波的三次产业比例图,让学生讨论这三外区域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水平如何?宁波的产业结构表明宁波在浙江省内的经济地位如何?
4、引导学生做课后活动1(P7页)
5、通过工业发达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五个阶段这一案例讲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三、课堂知识小结
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概念
主要特征
概念
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概念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具有一定的界线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四、作业布置:
1、作业本46---50页
2、编写一份有关介绍青岛的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