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7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试卷(42份) 人教课标版6
【高中地理】2017高中必修一课时作业+随堂演练巩固提升试卷(49份) 人教课标版47
[基础巩固](2016·贵阳高一检测)下图为某代表团的亚、非、欧考察路线和活动区域图。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沿途①和③、②和③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①太阳辐射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2.③→④→⑤体现了自然带的()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解析:第1题,①和③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太阳辐射存在差异,①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③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②和③所在地形不同从而导致气候的差异。
第2题,③→④→⑤纬度位置发生变化,热量条件差异显著,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A 2.A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
下图为此次旅行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4.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海拔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解析:第3题,从北京至哈萨克斯坦沿途的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土耳其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发育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德国柏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发育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4题,该旅游线路经历了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海的过程,纬度变化不大,沿途自然带的变化主要受水分的影响,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3.C 4.D读不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6.甲山地苔原带分布的海拔高度较其他山地高,其主要原因是甲山地()A.海拔较高B.纬度较低C.降水较多D.距海较远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到苔原,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017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40 Word版含解析
A.课时跟踪训练(四十)一、选择题下图为沿106.5°E所绘的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②地形区为()A.华北平原B.四川盆地C.渭河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解析]结合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分布,106.5°E经线在我国自北向南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①)、秦岭、大巴山、四川盆地(②)、云贵高原(③)。
[答案] B2.关于③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解析]结合上题分析,③地形区为云贵高原,是我国主要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答案] B3.图中①地形区的太阳辐射总量比②③地形区多的最主要原因是()A.①地形区的纬度较低B.①地形区的海拔低C.①地形区较②③地形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D.①地形区的植被覆盖率低[解析]①地形区为黄土高原,与②地形区四川盆地及③地形区云贵高原相比,黄土高原降水较少,晴天多,云量少,云的反射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答案] C(2015·湖北八校第二次联考)下图是我国某山地南北向的地形、地质剖面和气候要素图。
读图,完成4~5题。
4.读图可知()A.①地海拔800 m左右,1月平均气温-7℃左右B.该山脉是我国年降水量1400 mm的地理分界线C.南坡长且缓,沟长水远,北坡陡峭,断层深谷密布D.该山脉地处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解析]注意图中的纬度,该山为秦岭,是年降水量800 mm的地理分界线。
从剖面曲线的变化直接可读出南坡长且缓,沟长水远,北坡陡峭,断层深谷密布。
①地海拔700 m左右,1月平均气温-2℃左右。
[答案] C5.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侧比南侧水能储量更丰富B.①地发展草原畜牧业,②地优质苹果是地理标志性产物C.南侧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质较清澈D.①地区风沙、盐碱和旱涝严重,②地石灰岩广布,地表缺水干旱[解析]结合上题分析,秦岭南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好水质好,代表性水果为柑橘;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少。
【高中地理】2017高中必修一课时作业+随堂演练巩固提升试卷(49份) 人教课标版28
[基础巩固]读某地气候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影响该地年均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全球气候变化B.地壳运动C.大气运动D.洋流2.下列关于图示时间段该地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相对常年偏多B.春季和冬季降水量都以增加趋势为主,但春季降水量增加趋势小于冬季C.20世纪70~80年代,该地区缺水较为严重D.气温不断降低,缺水现象日益严重解析:第1题,从图中年均温曲线的变化看,该地年均温逐年上升,这与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影响该地年均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全球气候变化。
第2题,结合气温及降水的变化可知C项正确。
答案:1.A 2.C(2016·沈阳高一检测)读全球气候变暖示意图,完成3~4题。
3.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应负首要责任的国家是()A.美国B.中国C.俄罗斯D.沙特阿拉伯4.如果人类继续任其发展,产生的后果可能是()A.极端天气发生的几率变大B.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地区湿度增加C.南极地区紫外线增多D.高温杀灭大部分病菌,有利于人体健康解析:第3题,美国是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第4题,全球变暖会使极端天气发生的几率变大,温带地区变得更干旱,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不利于人体健康;紫外线增多是臭氧层破坏的结果,与全球变暖无关。
答案:3.A 4.A(2016·天津五区县期末)下图为1993~2003年西伯利亚(即亚洲北部)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高度)空气样中CO2含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
读图完成5~6题。
5.“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其形成原因主要有()①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②冬季生物呼吸作用弱,呼出CO2少③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④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6.海平面上升的相关影响有()A.风暴潮灾害增强B.海岸侵蚀减轻C.三角洲面积扩大D.陆地污染减轻解析:第5题,“观测数据曲线”明显波动的原因是冬季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夏季植物光合作用强,吸收CO2多。
【高中地理】2017高中必修一课时作业+随堂演练巩固提升试卷(49份) 人教课标版3
[基础巩固](2016·鹤岗一中期中)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地球上不同地点自转线速度的大小。
读图,回答1~2题。
1.这四个地点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丙丁乙甲C.甲乙丁丙D.乙丁甲丙2.下列有关图中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所在纬度的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都大于其他三地B.乙地和甲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不同C.丁地所在纬线圈的长度约是甲地所在纬线圈长度的一半D.甲、乙两地由于自转线速度不同,使它们自转一周所需时间长短也不同解析:第1题,从线速度大小可知四点纬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丙丁乙甲。
第2题,丁地自转线速度约是甲地的一半,故丁地所在纬线圈的长度约是甲地所在纬线圈长度的一半。
答案:1.B 2.C(2016·临沂高一检测)读图,回答3~4题。
地球公转示意图3.图中字母所示地球公转位置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正确的是()A.a-23°26′N B.b-23°26′SC.c-23°26′N D.d-23°26′S4.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A.ab、bc段B.bc、cd段C.cd、da段D.da、ab段解析:第3题,图中a位置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S;图中c位置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N;图中b、d位置为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第4题,从冬至日到夏至日时段,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答案:3.C 4.A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②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③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23°26′④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66°34′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6.此时北半球正值()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解析:黄赤交角指的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的度数是23°26′。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7
专题一光照图的判读与晨昏线应用一、选择题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A.①B.②C.③D.④2.②地日落时刻是()A.16时B.18时C.20时D.22时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北极圈出现极昼,为夏至日,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第2题,把全球经度平分为12份,相邻两条经线间隔为30°。
先找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此刻为6时,它与②点相隔30°,由此推断出②点的日出时间为4时,进而推断出②点的日落时刻为20时。
答案 1.B 2.C下图为“局部日照图”,图中O为南极点,阴影部分表示黑夜,OP为本初子午线,∠POQ=60°,∠POM=30°。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可能是()A.20.5°S,60°WB.23°26′S,60°WC.20.5°N,60°ED.23°26′N,120°E4.图示时刻,M点物体的日影朝向为()A.正东B.正西C.东北D.西南解析本题图可转化为如图。
第3题,该图为南半球俯视图,因此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M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OP为本初子午线,∠POM=30°,则30°E的地方时为18时,则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60°W;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昏线与极圈没有相切,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能为20.5°S。
第4题,由图可知,南极地区发生极昼,则南半球为夏半年,全球除极昼极夜区以外,均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因此M地日落西南,物体的日影朝向为东北。
答案 3.A 4.C(2016·合肥高三一检)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经线MO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完成5~6题。
5.此时,下列四个城市白昼时间最长的是()A.海口B.拉萨C.合肥D.北京6.此时,北京时间最接近()A.3时20分B.15时20分C.2时D.14时解析第5题,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示半球为北半球,从晨昏线分布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即为夏至日。
【高中地理】2017高中必修一课时作业+随堂演练巩固提升试卷(49份) 人教课标版18
[基础巩固](2016·厦门期末)下图中,甲为中高纬某地区的低压系统,实线为等压线,虚线示意月平均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该系统以每天160千米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所在半球及a地风向的组合,正确的是()A.北半球、偏北风B.北半球、偏南风C.南半球、偏南风D.南半球、偏北风2.此时往后20~30小时之间,乙地可能经历()A.梅雨潮湿天气B.大风降温阴雨天气C.晴朗无风天气D.持续晴朗高温天气解析:第1题,图示为顺时针运行的锋面气旋,处在南半球,a处风向是由垂直于a处等压线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转而成的。
第2题,由于该系统以每天160千米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大约经过20~30小时到达并经过乙地,乙地受冷锋的影响,可能出现大风、降温、阴雨天气。
答案:1.C 2.B(2016·大庆铁人中学月考)读下面近地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天气形势图,回答3~4题。
3.图示时刻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A.伊利湖出动游船欣赏暴雪后湖景B.圣弗朗西斯科气温明显降低C.温哥华经历了连续性降雪D.墨西哥湾沿岸受向岸风影响,风浪较大4.图示时期(时刻)的气压状况是()A.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②气压中心切断B.①地附近空气吸热慢、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C.③气压中心气压升高,向西北移动D.副热带高气压带被④气压中心切断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伊利湖处于冷锋前方暖气团控制区,天气晴朗;圣弗朗西斯科位于暖气团控制区,气温较高;温哥华位于准静止锋冷锋后、暖锋前降水区域,又是冬季,所以会出现连续性降雪;墨西哥湾沿岸受离岸风影响,气压梯度力也较小,风浪较小。
第4题,据图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冬季,陆地为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②高气压中心切断,A正确。
答案:3.C 4.A(2016·宜宾诊断)2015年元旦节前后四川成都、宜宾、泸州等多市连续几天遭遇雾霾,出现重度污染天气。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17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知识整合]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深度解读]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命题角度一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2012·广东文综,2)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有人称海洋浮游植物为“生物泵”,意思是这些植物能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因此A项符合题意。
从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对大气中臭氧含量没有调节作用,因此B项错误。
酸雨污染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有关,而海洋浮游植物并不能吸收这些酸性气体,C项错误。
洋流流速与大气水平运动及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洋浮游植物无关,D项错误。
答案 A命题角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2.(2016·太原一模)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体现的地理要素问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①循环功能②转化功能③生产功能④平衡功能A.③B.④C.③④D.①②③④(2)图中地理要素产生的新功能,一起参与作用的圈层是()①生物圈②水圈③岩石圈④大气圈A.①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该图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30
第一节世界地理概况一、选择题(2012·四川文综,8~9)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四大陆西岸纬度0°~40°范围内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1~2题。
1.表示北美大陆西岸降水状况的是()A.①曲线B.②曲线C.③曲线D.④曲线2.M对应的地点年降水量少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蒸发旺盛B.盛行东北信风,水汽含量少C.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D.沿岸有势力很强的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明显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四个区域的降水特征,主要根据四个区域陆地西海岸的范围及各自的降水量来确定。
北美最低纬度应在9°N附近,故③曲线为北美;澳大利亚西海岸范围在10°S~40°S之间,故④曲线为澳大利亚;南美和非洲最低纬度都到赤道附近,但南美洲西岸靠近赤道附近的降水比非洲少,因此①曲线是南美洲,②曲线是非洲。
第2题,根据①曲线是南美洲,其西岸热带沙漠气候向低纬延伸范围大,降水少,主要是因其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答案 1.C 2.D(2011·山东文综,6)下图为某区域海上航线示意图。
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中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
读图回答第3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该船逆水航行B.②处风平浪静C.③地河流正值丰水期D.④地森林密布解析轮船向西驶往大西洋,在①处有向南流的马达加斯加暖流,故为顺水航行;②处盛行西风,风大浪急;③处为地中海气候,此季节为南半球冬季,降水多,故③处河流正值丰水期;④地为热带沙漠。
答案 C下图是我国编制的竖版世界地图。
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甲所在大洋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5.乙大陆的环境特征与纬度位置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A.暴雪B.烈风C.酷寒D.冰原6.一艘海轮航行到丙地时,晚霞照映船舷。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41
1.(2015·浙江自选,12,10分)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右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
完成(1)~(3)题。
(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单选,3分)()①改变地貌类型②影响降水量③破坏自然植被④松动地表土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单选,3分)()①地形坡度大②植被稀疏③降水量大④全年风大⑤土质疏松⑥冻融作用强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3)列举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4分)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陡坡开垦,坡地地形不会改变,对降水影响不大;但是会破坏自然植被,土体缺少植被保护,地表土体松动。
③和④正确,选择D项。
第(2)题,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地形坡度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该地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是主要自然原因。
全年风力的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不大,冻融作用不明显,故A项正确。
第(3)题,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列举即可,主要有退耕还草(林)、植树种草、修筑梯田等。
答案(1) D(2)A(3)退耕还草(林);种草植树;修筑梯田。
2.(2015·福建文综,40C,15分)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9分)(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解析本题以我国东北湿地的保护为背景,考查读图分析、判断、表达能力。
第(1)题,仅需要描述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不需要指出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原因分析要从人口数量、耕地需求、城镇化等方面分析。
第(2)题,湿地保护措施要从改变产业结构、政策措施、教育措施、城镇规划建设等方面考虑。
答案(1)特点:湿地面积减少。
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度开垦湿地。
【高中地理】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试卷(105份) 人教课标版88
(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6·南京模考)某传统化工企业为获取最大利润,对不同选点的平均成本费用和产品价格进行调查,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曲线。
据此回答1~2题。
1.从经济效益考虑,该企业最合理的布局地点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政府为了降低传统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决定对该企业增收污染费。
该举措可能导致() A.产品的价格最低值不会变化B.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扩大C.该企业利润下降,但分布范围扩大D.图中P点与Q点之间的距离减小解析:第1题,利润等于产品价格减去成本费用,所以丙地经济效益最高,最合理。
第2题,成本费用增加,产品的价格最低值会变化;阴影部分为利润,面积会缩小;该企业利润可能下降,且分布范围将缩小,图中P点与Q点之间的距离减小。
答案:1.C 2.D3.(2016·山东文登二模)中国陆上风力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位于“三北”和东部沿海地区,下图表示我国风力发电机组生产企业分布。
读图,影响风力发电机组生产企业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技术B.劳动力C.交通运输D.市场解析:选D。
图中显示风力发电机组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而材料中告知这些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必然是风力发电的主要地区。
所以,风力发电机组生产企业是接近市场布局。
(2016·深圳二模)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发展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该城市准备规划建设一个高新科技工业园,该工业园应布局在()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5.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区对城市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为减轻工业区对城市的空气污染,下列措施较为合理的是()①将工业区全部迁往河流北岸②将工业区中的化工厂、化肥厂全部关停③在工业区和城区之间修建绿化带④采用化学手段、除尘装置对化工厂、化肥厂排放的废气进行无害减排处理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第4题,高新科技工业园对交通、科技和环境的要求较高,图中③地位于城区的外缘,临近湖泊,环境优美;邻近大学城,技术条件好;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高中地理】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题(42份) 人教课标版20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考点一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与影响[知识整合]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分析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具体分析如下: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
分析如下: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对此类问题的考查一直是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考查点。
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1.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②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③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流动性。
(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①本地少;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2.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开源”和“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3)安全系数高。
(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对接高考]命题角度一美国西海岸“北水南调”背景分析1.(2012·安徽文综,28~29)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
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
完成(1)~(2)题。
(1)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审题突破】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1)B(2)D命题角度二能源生产、消费重心移动轨迹分析2.(2011·安徽文综,31~32)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
【高中地理】2017高中必修一课时作业+随堂演练巩固提升试卷(49份) 人教课标版35
[基础巩固](2016·枣庄月考)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中低纬海域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为寒流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C.呈反气旋型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D.呈气旋型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2.日本暖流()A.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环B.减缓了海轮北上的航速C.有利于北海渔场的形成D.缩小了海洋污染的范围答案:1.C 2.A(2016·宿迁三校月考)下图为某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若该洋流是一支寒流,其可能位于()A.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的东侧B.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的东侧C.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的东侧D.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的西侧4.若该洋流由较低纬度海区流向较高纬度海区,其流经海区()A.渔业资源增多B.沿岸增温增湿C.航运速度增快D.南北温差增大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该洋流向南流,若为寒流,则该洋流可能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的东侧或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的西侧。
第4题,若该洋流由较低纬度海区流向较高纬度海区,应为南半球暖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答案:3.A 4.B(2016·忻州四校联考)下图中甲~丁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甲~丁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洋流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北移有关B.乙洋流反映了该海域8月份洋流的流向C.丙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补偿流D.丁洋流流经的两岸地区为热带雨林带6.图示洋流甲沿岸的景观为()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热带荒漠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解析:第5题,甲洋流是季风洋流,其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北移有关,A正确;乙洋流是逆时针环流,所以反映了该海域冬季洋流的流向,B错误;丙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风海流,C错误;丁洋流流经的两岸地区为热带草原带,D错误。
第6题,甲是离岸风形成的洋流,洋流远离海岸,下层冷海水上泛,为寒流,对沿岸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所以形成荒漠景观,C正确。
2017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题30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6·开封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A.⑧B.⑦C.⑥D.⑤解析:1.A 2.D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
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
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
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
读图回答3~4题。
3.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解析:3.A 4.D第3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
第4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2016·安徽六校模拟)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 m 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
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高中地理】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检测试卷(41份) 人教课标版21
A.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三)一、选择题(2015·天津模拟)农业水土匹配系数是反映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时空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全国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1.441。
下图为“某年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的总体特点是()A.东部优于西部B.耕作区优于林区C.南部优于北部D.水土资源匹配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解析]读图可知,东部的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整体上要大于西部,主要是受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小的影响,而且东部平原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大。
[答案] A2.下列措施会使图示地区水土资源不匹配程度减轻的是()A.水稻的播种面积增加B.使用陈旧的大型农田水利设施C.农田灌溉面积增加D.发展节水农业[解析]发展节水农业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该地区水土资源的不匹配程度。
[答案] D(2015·佛山期末)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1月、7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单位:℃)”。
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等温线与甲、乙、丙、丁四地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地形因素影响,1月-18℃等温线向北凸出B.受纬度因素影响,7月18℃等温线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C.甲地海拔低,1月气温高于丙地D.丁地纬度高,7月气温低于丙地[解析]1月-18℃等温线向北凸出的地区地处松嫩平原,由于该地地势低,温度比两侧同纬度地区高。
受地形(山地)影响,7月18℃等温线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甲地海拔低,但纬度高且位于冬季风迎风坡,1月气温低于丙地;丁地海拔低,7月气温高于丙地。
[答案] A4.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自然条件与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草原辽阔,利于发展乳畜业B.乙地地势平坦,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C.丙地河流稀少,利于商品谷物农业发展D.丁地夏季低温,适宜发展多种经营[解析]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不适合发展乳畜业;乙地位于松嫩平原,地势平坦,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丙、丁两地位于山区,适宜发展林业。
【高中地理】2017年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全程训练计划滚动检测卷(4份) 人教课标版
滚动检测一范围:必修①综合测试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是某地实测的海拔(单位:米)。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山脉的大致走向是()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东北—西南走向D.西北—东南走向2.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错误的是()A.甲地位于山地陡坡B.乙地位于山间盆地C.丙地位于山前平原D.丁地位于鞍部右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斜线部分表示黑夜,横线部分表示东半球,数字表示经纬度。
据此回答3-4题。
3.此时,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存在的是()A.地球公转速度达最慢时期B.南极中山站出现极夜现象C.北京昼长大于上海D.北半球物体正午影长达到最长4.此时,我国汕头市的昼长约为()A.10小时40分钟B.12小时C.12小时20分钟D.12小时40分钟读图,完成5-6题。
5.图甲是我国某地清明时的气温垂直分布图,图中近地面气温下冷上热,为逆温。
下列现象与逆温有关的是()A.清明时节雨纷纷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村庄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6.乙图是该地的气温和降水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是地中海气候B.该地是温带季风气候C.该地河流7、8月份开始进入汛期D.该地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下图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第7-8题。
7.“帕姆”()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漂流D.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8.该气旋()A.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读图,回答9-10题。
9.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10.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读下图,回答11-1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十五)
一、选择题
(2015·上海闵行一模)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
读图,完成1~2题。
1.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A.大气圈B.岩石圈
C.水圈D.生物圈
[解析]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
[答案] A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解析]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B.开放性
C.整体性D.差异性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和读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种要素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修建水库引起气候、水文、地质、生物等其他要素的改变,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选择C项。
[答案] C
4.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A.甲——水位下降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D.丁——加重
[解析]修建水库,使局部空气湿度增大,云量增多,降水增多,改善局部气候;水库蓄水,库区地表水下渗增多,地下水水位升高;在库区河流流速降低,泥沙沉积,下游泥沙沉积减少;通过水库调节河流径流量,使下游洪涝灾害减轻,选择B项。
[答案] B
(2015·福建福州质量检测)下面左图是非洲某区域示意图,右图是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完成5~7题。
5.当野生动物大迁徙到达甲地时,当地受()
A.西风带控制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控制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气候类型的判读及大气环流的判读。
野生动物主要向水热充足、草地茂盛的地方迁移,图中区域位于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分别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野生动物迁徙到甲地时,该地应为雨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D正确。
[答案] D
6.图中序号①、②对应的垂直自然带分别是()
A.热带草原带积雪、冰川带
B.热带荒漠带高寒灌木林带
C.热带雨林带高寒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苔原带
[解析]本题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自然带的判读。
①位于山麓地带,此处的自然带和该地水平自然带类型相同,为热带草原带;②处位于山顶,且海拔在5000米以上,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可知山顶夏季最低温在0℃以下,形成积雪、冰川带。
[答案] A
7.形成图中同一自然带上限南北两坡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水分
C.光照D.地形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海拔高低的影响因素。
从右图可以看出,两坡自然带高度的差异是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
而其位于赤道附近,南北两坡热量相当。
但是山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山地南坡位于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于北坡,因此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较高。
故其影响因素为水分。
[答案] B
(2015·山东济宁“五校联盟”检测)阿尔泰山的植被垂直地带性显著,且植被分布下限由西向东升高。
生活在该地的牧民以转场的方式进行放牧(一年四季分别在不同的地域放牧)。
完成8~9题。
8.冬季牧场位于()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牧民一般会选择夏季在较高处的草场放牧,凉爽;冬季在山下放牧。
因此冬季牧场位于①处,A项正确。
[答案] A
9.阿尔泰山植被分布的下限由西向东升高,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热量高低B.降水多少
C.地下水深浅D.坡度大小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海拔高低的影响因素。
对于干旱半干旱山区,水分是其决定性因素,且其表现为西低东高,即西边的植被条件较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边是西风带的迎风坡,因此B正确。
[答案] B
(2015·天津五校联考)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非地带性因素。
[答案] D
11.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带雨林带。
[答案] C
(2015·潍坊期末)河谷地带本应是最不缺水的地方,可在西藏昌都,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峡谷,却大多干旱少雨,甚至一派亚热带荒漠景象,它们被称为“干热河谷”。
据此回答12~13题。
12.按照地域分异规律,这些“干热河谷”的谷底应分布的植梦为()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高山草原与草甸
C.亚热带草原D.温带落叶阔叶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30°N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按照地域分异规律,这些“干热河谷”的谷底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 A
13.“干热河谷”的成因是()
A.大气环流B.海陆位置
C.热岛效应D.焚风效应
[解析]在西藏昌都,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峡谷大多干旱少雨,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影响,在背风坡产生了焚风效应,降水少。
所以D正确。
[答案] D
二、综合题
14.(2015·贵阳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
位于我国境内的林芝以上河段,东西狭长,水流平缓,是西藏重要的农业区;林芝以下河段河水流速快,落差大,水能丰富,两河段河水的补给类型差别较大。
下面的图1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简图,图2为图1中南迦巴瓦峰南北坡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1)雅鲁藏布江林芝以上河段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林芝以下河段以雨水补给为主,试分析原因。
(2)简述南迦巴瓦峰南坡自然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补给类型存在差异的原因、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及原因等。
第(1)题,林芝以下地区夏季受西南风影响,降水多,以雨水补给为主;林芝以上地区比较封闭,且地势较高,降水较少,冰川融水成为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
第(2)题,山地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可从自然带种类等方面进行说明,原因可从相对高度、纬度等方面分析。
[答案](1)林芝以上河段地形较为封闭,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海拔高,多冰川融水补给;林芝以下河段地形有利于夏季风深入,降雨较多,多雨水补给。
(2)特点:自然带分布体现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且自然带种类较多。
原因:南迦巴瓦峰南坡山体相对高度较大;所处纬度较低。
15.(2015·江西九校联考)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说出自然带B的名称。
(3)引起自然带A到C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假设图中山脉存在雪线,试比较其南北坡雪线高度的差异及其成因。
[解析]第(1)题,从降水、地形、植被、地貌等角度分析。
第(2)题,该自然带位于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第(3)题,从A到C降水逐渐减少,因而自然带的类型发生变化。
第(4)题,同一山脉不同坡向的雪线高低主要受降水的影响。
[答案](1)水土流失的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肥力逐渐降低。
在土壤受
到侵蚀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并且不断加长、加宽,平坦的高原面被切割成破碎状。
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盖度随水土流失继续下降,并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地方气候趋于干旱化。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水分。
(4)南坡雪线低,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