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最新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合集下载

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完整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教学例10的内容有问题,需要删除。

教学例9:1、操作准备。

要求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每个小组摆出的长方体都不相同。

2、观察思考。

让学生观察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记录在表格中。

然后让学生数出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让学生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并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

3、分析推想。

通过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让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学练:让学生完成练六第1-3题,巩固所学知识。

1.在刚才的操作和讨论中,我们提出了一个猜想:长方体的体积是否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但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依次展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然后问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启发学生根据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来思考。

3.要求学生按自己小组的想法摆放,然后数一数,看看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4.组织交流,问学生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是否与他们操作前的想法一致?追问:如果再给你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想象出怎样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来吗?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5.根据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提问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 x 宽 x 高。

然后让学生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进一步启发: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需要特殊说明。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明确每个a³的含义和读、写方法。

6.进行“试一试”和“练一练”练,让学生独立计算几何体的体积,并强调用公式计算更简便。

和高,巩固已学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和前面所学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通用公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课题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课时数第教时总课时数4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长方体模型、课件等教学程序师生活动修改意见一、交流前置性作业二、探究新知三、巩固练习(1)教师:什么事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2)交流作业①交流口算。

②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教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和。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出示教材第7页例5: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

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1)教师:鱼缸大家都见过,谁能说一说鱼缸是什么样子的?题目中的无盖是说明什么?(2)问: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可以怎样计算?分小组交流前置性作业,然后选择一种方法算出结果。

(3)全班交流。

这几种方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4)总结。

提问:用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中的特殊情况,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材第7页“练一练”(1)第一幅图: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体前、后、左、右、下五个面的面积和。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说出列式根据。

四、拓展练习五、课堂小结六、课堂作业(2)第二幅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完成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列式根据,并进行比较。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读题。

教师:解答这个问题就是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方程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ax-b=c,ax+b=c等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x=c等方程的解法。

难点:会列方程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关键: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正确解答。

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 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5、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体积的意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17课时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2页例1、例2、“练一练”,第4页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立体图形的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2、出示例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 第1~2页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2、出示例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

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通过观察得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14课时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1.教学例1(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生交流。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备课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识长方体学生仔细观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1、出示正方体纸盒:
师: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2、学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一剪,并在小组里交流。
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长度。
5、做练习三第5题。
四、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国标本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2页的例3以及“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6、7题。
3、学生再自主尝试其他的剪法,通过把展开图再复原成立体图,以及进一步展开、复原的操作,从而学生逐步熟悉正方体的展开图中的位置。

2014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14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方程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ax-b=c,ax+b=c等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x=c等方程的解法。

难点:会列方程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关键: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正确解答。

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方程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ax-b=c,ax+b=c等方程的解法,会xx解决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x=c等方程的解法。

难点:会xx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关键: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正确解答。

第一课时:xx解决实际问题(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xx 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xx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谈话导入:xx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xx和小xx。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xx的高度×2—22=xx的高度;小xx的高度×2=xx的高度+22;小xx的高度×2—xx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xx来解答。

2014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1)

2014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1)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14课时第二单元分数乘法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表示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

2、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3、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二、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经过前面5年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能力,学会了整数、小数的加减乘除、分数的加减法。

在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解决问题、统计、数学广角等领域都已涉足。

但少数学生对于计算还不熟练,抽象力发展滞后,对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尚有困难,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课堂纪律较好,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失败对数学失去信心,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学期,我将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力争本学期使我班数学综合成绩在总体水平上有一个大的进步。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编排成 7 个单元,前 6 个单元是新知教学,第七单元是整理与复习,其中新授知识分属于三个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 5 个单元,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百分数》。

《分数乘法》主要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认识倒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分数除法》主要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主要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

《百分数》主要教学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简单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领域:教材安排了 1 个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本单元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体积、容积的意义、单位及进率,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以及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综合与实践”领域:本册教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精心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分别是《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树叶中的比》和《互联网的普及》。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各单元(表格式定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各单元(表格式定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各单元(式定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内容包括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应用等多个方面。

本册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一些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全册书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包括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统计与概率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册书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

2.教学难点:部分学生对于一些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重点突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技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

3.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采用图示、列表、流程图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

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九. 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树叶中的比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w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六单元百分数互联网的普及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2分钟左右)1.导入:回忆我们已经学习的平面图形。

(出示课题:长方体的正方体的认识)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自学例1(15分左右)1.明确例1中的自学要求提纲。

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自学书本第1~2页例1。

2.自学导学单(1)长方体有()面。

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面。

(2)长方体的各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3)长方体有()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4)长方体有()个顶点.(5)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量一量你准备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长?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导学单上)导学要点: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什么叫长方形的长、宽、高?长方体的棱有几组?上来指一指。

每组4条棱长度一样吗?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的点评。

(1)得出结论(2)结合实物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棱顶点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3组棱每组相对的面4条棱的8个完全相同长度相同(可能有一组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1)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树叶中的比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六单元百分数互联网的普及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2分钟左右)1.导入:回忆我们已经学习的平面图形。

(出示课题:长方体的正方体的认识)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自学例1(15分左右)1.明确例1中的自学要求提纲。

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自学书本第1~2页例1。

2.自学导学单(1)长方体有()面。

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面。

(2)长方体的各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3)长方体有()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 ).(4)长方体有( )个顶点.(5)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量一量你准备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长?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导学单上)导学要点: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什么叫长方形的长、宽、高?长方体的棱有几组?上来指一指。

每组4条棱长度一样吗?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的点评。

(1)得出结论(2)结合实物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棱顶点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3组棱每组相对的面 4条棱的 8个完全相同长度相同(可能有一组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总结:(1)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新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14课时第二单元分数乘法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表示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

2、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3、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二、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四、课时安排:14课时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1.教学例1(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生交流.(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顶点:8个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1.教学例2(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2)学生直接口答.(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说各是多少?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教学反思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课前准备:剪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二、探究新知(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出示正方体纸盒: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学生尝试操作.小组里交流.(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学生独立操作.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3)完成练一练第1题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4)完成练一练第2题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6题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2.完成练习一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五、作业1.练习一第5、8、9题.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教学反思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教学目标: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二、探究新知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三、应用拓展1.做“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2.做练习二第1题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3.做练习二第2题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五、作业练习二第3、4题.教学反思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名回答.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5:指名读题.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集体交流订正.2.出示练一练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5题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2.完成练习二第6题学生自己读题.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3. 完成练习二第8题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4. 完成练习二第9题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学生列式;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五、作业练习二第5、7题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教学反思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学内容: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课前准备:直尺;木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例6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学生交流.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3.揭示体积的含义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二、教学例7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2.完成“试一试”.同桌交流;指名回答.三、巩固提高1.完成“练一练”第1、2题.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2.完成练习三第1-4题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教学反思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教学内容: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第5-10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课前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指名说说;全班交流.二、探究新知(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指名回答.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学生猜测.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认识立方米.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三第6题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完成练习三第7题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4.成练习三第8、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完成练习三第10题.学生观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情况;瑞得出体积是多少.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三第5题和思考题教学反思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教学内容:P16-17例9、例10;“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3题.教学目标:1.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30个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少?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揭示课题.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1.出示例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2.让学生观察并交流.(1)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2)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怎样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3)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3.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正方体的个数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
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 反 思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预习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 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 完成练习二第9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教 学 反 思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第5-10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 学 反 思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 学 反 思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