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公亮传
《宋史曾公亮传》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
《宋史曾公亮传》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下列对文中第一句加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考取)进士甲科..(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昭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终唐一代,“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宋朝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
直到北宋后期,甲、乙科还都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出现了第三档。
到了南宋,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
如理宗宝祐四年,文天祥榜共录取了六百零一人,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其余为三甲、四甲、五甲。
南宋的“二甲”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所以说南宋以后已经没有官方的“乙科”,只是民间还把二档进士叫做“乙科”而已。
到了明、清,又出现甲、乙科之称,就比较容易区别了;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知.(掌管,管理。
如果后面有官职,翻译为担任……)会稽县。
民田.(种田,耕种)镜湖旁,每患.(担心,忧虑)湖溢。
公亮立.(设立,设置)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利益,好处)。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以.(凭借)端明殿学士知.(担任)郑州,为政..(治理政事)有能声/(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悉.(全部)窜他境/至夜户.(门)不闭/尝有使客..(发布文书)诘.(ji ..(使者)亡.(丢失)囊(口袋)中物/移书é,追问,追查,查究)盗/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dài,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陈登云、曾公亮传原文及挖空翻译
双流艺体中学2018届文言原文及翻译陈登云传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嗜乞怜,如所谓‘七豺’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译文:这事。
承宪,说:位置,而且广泛结交术士这一类人。
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
陛下在位已很久了,自然是由于尊重德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弹劾贬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又弹劾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弹劾礼部侍郎韩世能、尚官,陈登云于是上疏说:悯,像所谓‘七豺’、‘八狗’察。
朝右:位列朝班之右,指朝廷大官。
言官:谏官,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抗颜:不顾皇帝或者长辈或者比自己职位高的人的情面绳墨:1、正直如绳墨2、正直的人3、以法制裁4、喻法制译文: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章,仁宗末年,确立太子),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用强“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抢劫盗窃禁物的法律,这个强盗没有被判死刑。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
朝三天。
参与王安石的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一点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为了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给第一段后面浪线句子画斜线断句并翻译在空白处。
2016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精校版)
2016全国卷文言文翻译《曾公亮传》译文曾公亮,字明仲,福建省泉州市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名次较靠前),任会稽知县。
百姓在镜湖旁边耕种农田,常常担心湖水泛滥。
公亮修建闸门,把(湖水)引入曹娥江,百姓(因此)而得益。
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任郑州知州,因为治理政事才能卓越而名声很好,盗贼全都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到了晚上睡觉也可以不关闭门窗。
曾经有个使者丢失了口袋中的东西,发布公文缉查盗贼,公亮回复说我们州里没有隐藏的盗贼,大概是随从之偷藏而已。
搜查使者的随从,果然是这样。
公亮通晓精熟法令条文,任职时间长,熟悉懂得朝廷相府的法令制度,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皇位的继承人,就与曾公亮一起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的民田产银,有人把它全部偷走了,大理寺把他当作强盗论处。
公亮说:“这是禁物,盗取民田产银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盗取财物还是有区别的。
”坚决据理力争,于是朝廷就下达给有关部门讨论,比照抢劫盗窃禁物的相关法律,偷盗者没有被判死刑。
契丹纵容百姓在界河附近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计较,将要生出事端。
公亮说:“现在事情还处在萌芽状态不去禁止,以后将怎么办?雄州的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他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的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以后,授予(公亮)中书侍郎,并兼任礼部尚书,不久又任命他担任户部尚书。
皇上身体不适,辽国使者来到而不能接见,就命令公亮在宾馆宴请(使者),使者不肯赴宴。
公亮质问他说:“皇上赐宴你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让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情你能够安心吗?使者马上就去赴宴。
煕宁三年,授予司空并兼任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的官职。
第二年,又起用他兼任永兴军的通判。
过了一年,返回京城。
不久以太傅的身份退休。
元丰元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皇上亲临哭悼,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为人端方庄重,深沉周密。
平时谨守法律,循规蹈矩;但是天性吝啬,家产增加到巨万。
明史 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7、【参考答案】(1)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 对我们皇帝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 您能安然处之吗? 【答案】(2)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 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解析】第(1)句中的‚锡‛即‚赐‛;‚不虔君命‛即 ‚对国 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 安 然处之吗‛。 第(2)句中的‚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意;‚救正‛ 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 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的意思。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
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 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 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 学士知郑州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
不闭尝有使客亡槖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 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 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 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 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 其持禄固宠云。
宋史曾公亮传知识点
宋史曾公亮传知识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其中,曾公亮是宋代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他对于宋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曾公亮的一些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宋代人物。
第一,曾公亮的背景。
曾公亮,字子墨,山东济南人,生于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卒于元贞元四年(1298年)。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家中有多位知名文人和官员。
曾公亮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史子集,特别对于经学和政治有深入的研究。
第二,曾公亮的政治生涯。
曾公亮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贡献。
他曾先后担任过官员、教育家和政治顾问等职务。
他在官场上深受重用,曾被任命为国子监教授和集贤院博士等职位。
他在政治上主张儒家思想,提倡仁义道德,积极参与国家政务,为宋代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曾公亮的学术成就。
曾公亮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研究过程书、易理、礼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宋代的儒家学说有很深入的理解。
他的主要学术著作有《曾文正公集》、《曾文正公遗书》等,这些著作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积极推动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发展,为宋代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曾公亮的影响。
曾公亮对于宋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念和思想被广泛传播,对于后来的政治家和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学术著作也成为后来学者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曾公亮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宋代,他的思想和成就对于后世的学术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结起来,曾公亮是宋代一个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和学者,他的贡献不仅仅局限在政治和学术领域,还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曾公亮的一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教训。
希望今天的读者通过本文的介绍,对于宋史曾公亮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使用地区: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安徽、福建、山西)【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考中)进士甲科(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终唐一代,“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宋朝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
直到北宋后期,甲、乙科还都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出现了第三档。
到了南宋,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
如理宗宝祐四年,文天祥榜共录取了六百零一人,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其余为三甲、四甲、五甲。
南宋的“二甲”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所以说南宋以后已经没有官方的“乙科”,只是民间还把二档进士叫做“乙科”而已。
到了明、清,又出现甲、乙科之称,就比较容易区别了: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知(掌管,管理)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担心,忧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想不给,但是又怕秦兵打过来)湖溢(水多了漫出来。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如果因身居高处而有危患感,就要时时用谦虚勉励约束自己;如果害怕自满自大,就要想想江海里的水都是居于下面,由成百上千的川流汇聚而成)。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使者)亡(丢失)囊中物,移书诘(jié,追问。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直诘袁曰:‘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16全国卷1高考文言文解析《曾公亮传》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担任会稽知县)。
[典型政绩1:为百姓谋福]民田镜湖(鉴湖,鉴,古代镜子称鉴,故历史上也称作镜湖)旁,每患湖溢(时常担心湖水泛滥)。
公亮立(设立设置)斗门(应该是一种排水的设施,不知是不是跟今天的闸门相似),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百姓从中受益)。
[典型政绩2:治理盗贼有力]以端明殿学士知(担任)郑州(凭借端门殿学生身份担任郑州知州),为政有能声(贤能的名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发布文书查问盗贼)/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sōu隐藏)耳/索之果然[个人修养1:知文法明典章]公亮明练(通晓熟练)文法(法制,法规),更践(更gēng,更履有经历、经过的意思;践,践履,履行,有任职的意思,“更践”合起来译为“任职”)久,习知(熟知)朝廷台阁(汉时指尚书台。
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典宪(典章制度),首相韩琦每咨访(时常咨询访问)焉。
[典型政绩3:保宝贼性命不滥杀]仁宗末年,琦请建储(立皇太子),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产银(出产银子),或(有人)盗取(窃取,掠夺)之,大理(大理寺)当(dāng判罪)以强(按照强取的行为。
有人把“强”理解为“强盗”,恐不当,前面的“盗取”有“窃取,掠夺”的意思,所以此处的“强”应作“强取,掠夺”讲)。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强取),与盗物民家(跟从民家盗取财物)有间(jiàn,本意是空隙,这里引申为“区别,差别”)矣。
”固争(坚决为这件事争执)之,遂下有司议(于是下达给相关部门官员讨论),比劫禁物法(比照抢劫违禁物品的法律),盗得(能够)不死。
[典型政绩4:慧眼识才治边有功]契丹纵人渔界河(在界河捕鱼,宋朝与契丹在河北地区系以拒马河分界线,而是整条河流属于宋朝,河道北岸方属契丹,契丹入河捕鱼属于违背盟约),又数通盐舟(,又多次在界河往来盐船。
),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较量),且生事(恐怕生出事端)。
《曾公亮传》精读挖空阅读练习教师版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考取,考上)进士甲科,知(主管,任⋯县令)会稽县。
民田(名词作动词,种田)镜湖旁,每患(忧虑)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凭⋯的身份)端明殿学士知(名词作动词,担任知府)郑州,为(处理)政有能声,盗悉(全都。
同义词:悉、皆、毕、咸、尽、率)窜他境,至夜户(门)不闭。
尝(曾经)有使客(使者)亡(丢失。
亡古同“无”,没有)橐(tu ó,口袋)中物,移书(发送公文;布告)诘(追问)盗。
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大概,几乎)从者之廋(sōu,隐藏,藏匿)耳。
索(搜查)之,果(确实,真的)然(这样)。
公亮明练(熟悉;通晓)文法(公文法令),更(又)践(任职)久,习(熟悉)知朝廷台阁典宪(典章制度),首相韩琦每(经常)咨访(询问)焉(相当于“于之”,向他)。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方略)。
密州民田产银,或(有人)盗取之,大理当(判罪)以(按照)强(强盗之罪)。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差别,不同)矣。
” 固(坚决)争之,遂下有司议,比(比照)劫(抢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捕鱼,这句话省略了介词“于”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界河,又数(多次)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计较),且(将要)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怎么办)?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担任,胜任)也。
”使谕(告诉晓谕,使人知道)以指意(意旨,意图),边害讫(完结,终了)息(平息)。
英宗即位,加(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说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不久)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豫”本为安逸舒适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泛称尊长有疾),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质问)之曰:“锡(通“赐”)宴不赴,是(这)不虔(恭敬)君命也,人主(君主)有疾,而必(一定)使亲临,处之(做这样的事)安(心安)乎?”使者即就席。
曾公亮传译文[2020年最新]
《宋史·曾公亮传》“曾公亮,字明仲”原文及翻译说明:以下黑色字为原文,红色字为翻译。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推举为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果然。
以端明殿学士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曾公亮了解法制法规,加上(在各地任职)实践了很长时间,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的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
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不判死刑。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高中语文 曾公亮
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意味。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 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
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本
题在A、D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为“移书”属上以及 “他境”属下,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B项没有错误,是 正确选项。
A项的“移书”属上,使“移书诘盗”两个有顺承关系的连 续动作人为割裂,从而使语义不通。D项的“他境”属下, 使“道悉窜”的方向不明,同时又使“夜户不闭”成了“他 境”即曾公亮所治郑州以外州县的政绩,明显不符合文意, 也是不正确的。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 (全无,毫无)所异,于是 帝益信任安石。安石 (感激)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 以报之。苏轼尝 (公开)责公亮不能 (匡正;纠 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曾经派儿子曾孝宽参与谋划,在皇帝面前几乎没有异议, 于是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激曾公亮对自己的帮助, 所以推荐提拔曾孝宽位至枢密使来报答他。苏轼曾公开地责 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只知道保持禄位巩固受宠的 地位。
了解朝廷相府的法令制度,首相韩琦经常向他咨询。仁宗末
年,韩琦请求确立皇位的继承人,就与曾公亮一起共同商定
大计。有人把密州的民田产银全部偷走了,大理寺判处此人
为强盗。公亮说:“这是禁物,偷的人虽然是强盗行为,与
偷盗民家财物还是有区别的。”坚决据理力争,于是案件下
2016全国1卷曾公亮传
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 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 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 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 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 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 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加上(在各地 任职)实践了很长时间,任职以后,熟 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 常咨询访问他。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 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 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 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 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 宠幸。)句中的“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意;“救
正” 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 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的意思。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 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 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 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 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 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 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 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 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 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 即就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 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 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 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 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 C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 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 (“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 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 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 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 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 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 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 官,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 完全出自教材。考查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明史-曾公亮传分析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 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 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 民众因此得益。
7、【参考答案】(1)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 对我们皇帝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 您能安然处之吗?
【答案】(2)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 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解析】第(1)句中的“锡”即“赐”;“不虔君命”即 “对国 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 安 然处之吗”。
5、【答案】A(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应该是大致相同)
6、【答案】C(是派使者告诉赵滋圣上旨意,不是和使者一起去) 【解析】题中,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 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 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 “调解” 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 从而止息了边害。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 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 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完整word)《曾公亮传》精读挖空阅读练习
明练文法—-曾公亮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主管,任…县令)会稽县.,.公亮立斗门,名词作动词,担任知府).,)",没有ó,ōu,隐藏,藏匿)搜查)之之”,向他)).)。
公亮曰:“此禁物,,",”)以指意(意旨,意图)息)加是加封的意思,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加户部尚书,本为安逸舒适之意,疾),,,质问)“赐”),.熙宁三年司空兼侍中,),,",,停止)严肃)谨守))古时指各种政务政事))之.纠正弊病). (节选自《宋史·曾公文化常识1、字,在古代,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明史曾公亮传分析课件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公亮逐渐展现出聪 明才智,对学习充满热情,通过勤奋努 力,他考取了秀才,并逐渐在科举考试
中脱颖而出。
曾公亮在官场中混迹多年,积累了丰富 的人脉和政治资源,这为他日后的政治
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公亮的政治生涯
在担任县令时,曾公亮以勤政爱民、正直廉洁而著称 ,深得百姓爱戴;在担任知州时,他积极整顿吏治, 加强地方管理,政绩卓著;在担任户部尚书时,他主 持国家财政大计,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
原文解析方面的知识,包括原文内容解析、曾公亮形象分析 和历史背景与时代特点等。同时,这些内容也为我们提供了 对明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当时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深 入思考和分析。
04
曾公亮人物性格及政治思想 分析
曾公亮性格特点分析
01
睿智聪明,学识渊博
02
沉着冷静,处事果断
03
忠诚勤勉,尽职尽责
04
明朝历史经历了初期的发展、 中期繁荣和晚期衰落等阶段, 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 和变革。
曾公亮个人背景
曾公亮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要政 治家和军事家。
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受 到了良好的教育,具备了深厚的
文化素养。
曾公亮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逐渐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崭露头角
。
《明史》记载的背景
曾公亮的才华、品德和功绩,使他成为明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对《明史》记载的真实性的思考
01
《明史》作为一部历史记载,有其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问题。
02
尽管《明史》是一部官修史书,但其编纂过程中受到了政治和
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某些不准确和不完整的地方。
对于《明史》中关于曾公亮的记载,需要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明史曾公亮传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 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 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 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 民众因此得益。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 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 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 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 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 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 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 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 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 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 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 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 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 学士知郑州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 不闭尝有使客亡槖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 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 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 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 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 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 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 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 不死
7、【参考答案】(1)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 对我们皇帝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 您能安然处之吗?
《宋史·曾公亮传》文言文阅读附译文翻译
《宋史·曾公亮传》文言文阅读附译文翻译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答案】B【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宋史·曾公亮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31.下列对文中第一句加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3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陈登云、曾公亮传原文及挖空翻译
双流艺体中学2018届文言原文及翻译陈登云传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嗜乞怜,如所谓‘七豺’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译文:这事。
承宪,说:位置,而且广泛结交术士这一类人。
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
陛下在位已很久了,自然是由于尊重德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弹劾贬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又弹劾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弹劾礼部侍郎韩世能、尚官,陈登云于是上疏说:悯,像所谓‘七豺’、‘八狗’察。
朝右:位列朝班之右,指朝廷大官。
言官:谏官,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抗颜:不顾皇帝或者长辈或者比自己职位高的人的情面绳墨:1、正直如绳墨2、正直的人3、以法制裁4、喻法制译文: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章,仁宗末年,确立太子),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用强“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抢劫盗窃禁物的法律,这个强盗没有被判死刑。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
朝三天。
参与王安石的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一点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为了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给第一段后面浪线句子画斜线断句并翻译在空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
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 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 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 死。 曾公亮熟悉、通晓写文章的章法,加上在各地任职 实践了很长时间,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 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 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 子,有的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 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 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展开争论, 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 盗取银子不判死刑。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 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 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 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 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 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 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 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人告诉赵滋, 边境祸害终于完结平息了。英宗即位,任中书侍 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 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 宴,使者不愿赴宴。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
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 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 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 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 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 宗正袒护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一 些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像没有参 与一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 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 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 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 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 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 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 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
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 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以此) 其持禄固宠云。 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 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 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 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 备曾公亮不能匡正纠正弊端,世人讥讽曾公亮 (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稳固宠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 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 其持禄固宠云。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
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 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经郑重、严肃地责备 曾公亮不能匡正纠正弊病,世人讥 讽他(曾公亮)保持禄位稳固宠幸。
文言文每日一练(一)
《曾公亮传》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
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 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 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槖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在 会稽县任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 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 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 政郑州(在郑州任知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 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 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口袋中财物,发布文 书究查、查办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 藏盗贼,大概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 查,果然如此。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 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 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 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 辍朝三日。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 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 你做这样的事安心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 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 二年,被起任(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 到京城,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 (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 止上朝三天。
【答案】
C 分析: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 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 “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 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 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 考查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 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 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 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 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 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 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 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 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