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古文方法总结(曾公亮传)

合集下载

2016年全国高考文言文暨相关文化常识总结

2016年全国高考文言文暨相关文化常识总结

2016年全国高考文言文暨相关文化常识总结2016全国一卷曾公亮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考取,考上)进士甲科,知(主管,任…县令)会稽县。

民田(名词作动词,种田)镜湖旁,每患(忧虑)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凭…的身份)端明殿学士知(名词作动词,担任知府)郑州,为(处理)政有能声,盗悉(全都。

同义词:悉、皆、毕、咸、尽、率)窜他境,至夜户(门)不闭。

尝(曾经)有使客(使者)亡(丢失。

亡古同“无”,没有)橐(tuó,口袋)中物,移书(发送公文;布告)诘(追问)盗。

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大概,几乎)从者之廋(sōu,隐藏,藏匿)耳。

索(搜查)之,果(确实,真的)然(这样)。

公亮明练(熟悉;通晓)文法(公文法令),更(又)践(任职)久,习(熟悉)知朝廷台阁典宪(典章制度),首相韩琦每(经常)咨访(询问)焉(相当于“于之”,向他)。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方略)。

密州民田产银,或(有人)盗取之,大理当(判罪)以(按照)强(强盗之罪)。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差别,不同)矣。

”固(坚决)争之,遂下有司议,比(比照)劫(抢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捕鱼,这句话省略了介词“于”,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界河,又数(多次)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计较),且(将要)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怎么办)?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担任,胜任)也。

”使谕(告诉晓谕,使人知道)以指意(意旨,意图),边害讫(完结,终了)息(平息)。

英宗即位,加(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说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不久)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豫”本为安逸舒适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泛称尊长有疾),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质问)之曰:“锡(通“赐”)宴不赴,是(这)不虔(恭敬)君命也,人主(君主)有疾,而必(一定)使亲临,处之(做这样的事)安(心安)乎?”使者即就席。

宋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宋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 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 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 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 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 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 (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首。现在指君主君主制国家的内阁首脑。二者不同】
②建储【确立皇太子。】
密州民田产银,或【有人】盗取之,大理③ 当 【判罪】以强【作名词,强取行为】。公亮曰:“此
禁物也,取之虽强【强盗行为】,与盗物民家有间
【有区别】矣。”固【坚决】争之,遂下【下达】有
司④议,比【比照】劫禁物法,盗得【能够】不死。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 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 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 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 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 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
小结
1、理清文章结构 2、落实重点实词(记忆、推断) 3、翻译句子(因段解句、重点词准确、弄清
主谓宾)
4、积累文言常识。
• ③大理 【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
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 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P136,中央官职)】 • ④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设官 分职,各有专司,固称有司。“有司”应 指朝廷中的有关部门。】
契丹⑤纵【指使】人渔界河,又数【多次】通盐舟, 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较量】,且【将要】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 可任【胜任】也。”使谕【告诉】以指意【旨意】, 边害讫【停止】息。英宗即位,加⑥中书侍郎,兼⑦ 礼部尚书,寻【不久】加户部尚书。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 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 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 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 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 任户部尚书。

宋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宋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 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 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 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 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 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 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 了。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皇上】方【正】向【偏向】之,
阴【暗中】为子孙计【谋划】,凡更张【改弦更张,变更】庶事【指
各种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参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 至上前略【大致】无所异【不同的地方】,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 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 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 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 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 更加信任王安石。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考中】进 士甲科,知【担任……知县】会稽县。 民田【名作动,种田】镜湖旁,每【常常】患
湖溢【泛滥】。公亮立【设置】斗门,泄水入曹娥
江,民受其利。[典型政绩1:为百姓谋福]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
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 好处。

高中语文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一)

高中语文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一)

高中语文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一)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传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传
“于”作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 (《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 传
【于是】 “于”的相关词组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 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 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 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 传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 传
英宗即位,加(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 原来说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 受一些特权)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不久) 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豫”本为安逸舒适之意, “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泛称尊长有疾),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 使者不肯赴。公亮质(质问)之曰: “锡(通 “赐”)宴不赴,是(这)不虔(恭敬)君命也, 人主(君主)有疾,而必(一定)使亲临,处之 (做这样的事)安(心安)乎?”使者即就席。

16全国卷1高考文言文解析《曾公亮传》

16全国卷1高考文言文解析《曾公亮传》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担任会稽知县)。

[典型政绩1:为百姓谋福]民田镜湖(鉴湖,鉴,古代镜子称鉴,故历史上也称作镜湖)旁,每患湖溢(时常担心湖水泛滥)。

公亮立(设立设置)斗门(应该是一种排水的设施,不知是不是跟今天的闸门相似),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百姓从中受益)。

[典型政绩2:治理盗贼有力]以端明殿学士知(担任)郑州(凭借端门殿学生身份担任郑州知州),为政有能声(贤能的名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发布文书查问盗贼)/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sōu隐藏)耳/索之果然[个人修养1:知文法明典章]公亮明练(通晓熟练)文法(法制,法规),更践(更gēng,更履有经历、经过的意思;践,践履,履行,有任职的意思,“更践”合起来译为“任职”)久,习知(熟知)朝廷台阁(汉时指尚书台。

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典宪(典章制度),首相韩琦每咨访(时常咨询访问)焉。

[典型政绩3:保宝贼性命不滥杀]仁宗末年,琦请建储(立皇太子),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产银(出产银子),或(有人)盗取(窃取,掠夺)之,大理(大理寺)当(dāng判罪)以强(按照强取的行为。

有人把“强”理解为“强盗”,恐不当,前面的“盗取”有“窃取,掠夺”的意思,所以此处的“强”应作“强取,掠夺”讲)。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强取),与盗物民家(跟从民家盗取财物)有间(jiàn,本意是空隙,这里引申为“区别,差别”)矣。

”固争(坚决为这件事争执)之,遂下有司议(于是下达给相关部门官员讨论),比劫禁物法(比照抢劫违禁物品的法律),盗得(能够)不死。

[典型政绩4:慧眼识才治边有功]契丹纵人渔界河(在界河捕鱼,宋朝与契丹在河北地区系以拒马河分界线,而是整条河流属于宋朝,河道北岸方属契丹,契丹入河捕鱼属于违背盟约),又数通盐舟(,又多次在界河往来盐船。

),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较量),且生事(恐怕生出事端)。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资料文言文翻译(三)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资料文言文翻译(三)
(2)林栗与朱熹相见,谈论《易》与《西铭》意见不一致。到这时,林栗派遣吏部官员催促朱熹上任,朱熹因脚病请假。(得分点:“论”“趣”“请告”各1分,句意2分)
2.参考答案:(1)御史杜莘老弹劾宦官张去为,违抗圣旨被贬职,刘珙没有草拟文诰,杜莘老得以不去职。(得分点:“忤”“左迁”“草制”各1分,句意2分)
关键点主要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常见18个虚词、特殊句式。
【迁移运用】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田)汝弼之子祖周深入报复,兵交于三州之境,施、黔大震。
译文:
(2)(林)栗与(朱)熹相见,论《易》与《西铭》不合。至是,栗遣吏部趣之,熹以脚疾请告。
5.(1)参考答案:第二年,(张嘉贞)入朝,有(想要将告发者治罪)。(5分)
详细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明年、或、按,各1分。共5分。
(2)参考答案:近些年有些士大夫致力扩充田地住宅,(死后)这些东西是没有才能的子孙花天酒地的生活费用罢了,我是不会这样做的。(5分)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屎,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
[关键点剖析](1)“弗胜”是“禁不住”的意思;“龃龉”是“抵触不合”的意思;“安”,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保全”的意思。(2)“啖”是“吃”的意思;“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囊”,名词作状语,是“用口袋装”的意思。
[疑难点突破]第(2)句中的“岁”“有年”译不出或者误译。“岁”字可联系《寡人之于国也》中“王无罪岁”,译为“年成”;“有年”一词,可根据“侵入平原界辄死”“百姓歌之”推知意为“丰收”。
[参考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 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 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 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 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 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 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 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 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动词,治理】政有能声
【能干的声誉】/盗悉窜【逃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
有使客亡【丢失】橐【tuó,口袋】中物/移书【发送
公文】诘【查问】盗/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
【大概】从之者廋【sōu,隐藏】耳/索【搜查】之/果
然【果真如此】/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 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 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 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 “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 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公亮明练【熟悉通晓】文法,更践【gēng jiàn
任职】久,习知【熟悉懂得】朝廷台阁典宪,首
相①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② ,与
公亮等共定大议.①首相【在古代指宰相中居首位
者,作为臣僚百官之首。现在指君主君主制国家
的内阁首脑。二者不同】
②建储【确立皇太子。】
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 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 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 等共同商定大计。

宋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宋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 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 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
帝不豫【身体不适,天子有病的讳称。】,辽
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作动词,设宴】于馆,
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通“赐”,赐
予】宴不赴,是不虔【对……恭敬】君命也,人 主有疾,而【表转折】必使亲临,处之安【安心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强盗行为】,与盗物
民家有间【有区别】矣。”固【坚决】争之,遂
下【下达】有司④议,比【比照】劫禁物法,盗
得【能密够州】民不死田。盛[产典型银政子绩,3有:保人宝偷贼取性银命不滥杀 ] 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
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 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 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 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 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动词,治理
】政有能声【能干的声誉】/盗悉窜【逃窜】
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丢失】橐【
tuó ,口袋】中物/移书【发送公文】诘【查
问】盗/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大
概】从之者廋【sōu,隐藏】耳/索【搜查】
之曾/果公然亮【以果真端如明此殿】学/[士典型的政身绩主2政:治郑理州盗,贼 有治 全力]理部政逃事窜有 到才 其能 他因 州而 县声 ,名 以在 至外于,晚盗上贼不
2016全国卷 I《宋史·曾公亮传》
古代人物传记行文特 点
• 文首:介绍人物的籍贯、字号、家世、官职以及 主要性格特点等。 这些文字对把握全篇内容往往能提供有效的 信息。
• 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 做了何事有何结果。(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 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 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理解全文内容。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第02课 典型例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第02课 典型例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第02课典型例题(含解析)不分版本第02课典型例题一、〔XXXX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度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日:“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假设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沉着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答案】B二、〔XXXX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传》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曾公亮传》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 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 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曾公亮和首相韩琦共议建 储事宜。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 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 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曾公亮为盗取禁物的人 力争,盗贼没有被判死 刑。
曾公亮在皇帝身体不适, 不能接见辽使得时候, 完成了皇帝宴请辽使的 命令。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 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 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 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曾公亮此后官职的变化, 以及去世后皇帝的反应。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 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 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 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 之。
概括曾公亮生平事迹(人物 + 事件 + 结果)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
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 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 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 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 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高考文言文《曾公亮传》挖空练习精校

高考文言文《曾公亮传》挖空练习精校

高考文言文《曾公亮传》挖空练习精校(一)曾公亮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本篇文化常识:1、字在古代,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同桌过寒假!寒假弯道超车,鸡年一鸣惊人!1专题八文言文阅读传记类A 卷全国卷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 受其指麾者。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 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 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扩:
把单音节字换成双音节词 俗——庸俗 辱——玷辱、侮辱 (海南宁夏卷)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 然不可复支。 (1)总共被围困四天,城墙多出毁坏,朱昭凭着才智 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 不能支撑下去。 (2)昭勒众于通衙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衙不可行。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人交战,从傍晚 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
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对我 们皇帝的不 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 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
3、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 禄固宠云。
苏轼曾经不经意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 世 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 幸的待遇。
作业:
1、找出全文中有官职任免升降的词语所在 的句子,抄下来,并翻译这些词语。看《 五三》167页,了解常见官职变动的词语。
人物形象、性格分析:
考纲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要求考生在读懂 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问文中所写的人、事、情、 理等信息。其中对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就是常见 的一道选题。 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1、弄清叙事的脉络:主人公在何时、何地做 了何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或影响。 2、找出相关语句的信息提示: 正面表现:正面叙述或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 侧面表现:作者评论 侧面叙写等。
2、找出文中实词“阴、知、诘、间、疾” 所在的句子并翻译词语,同时参考134页实 词清单,掌握它们的用法:
一、掌握六种方法:
留 扩 拆 增 删 调
留:
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 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 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全国Ⅰ卷)
√ 《北史 · 来护儿传》 《 旧 唐 书 ·于 休 烈 √ 传》 √ 《明史· 韩文传》
考点解读---结论
1、文体都是传记---人物传记
2、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式、活用、 文言断句和文言翻译 3、加入了文化常识的考核
任务:每天课前一道常识题目,每组三天。
(1)所选材料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传记为主, 辅之以与官职、法律、习俗等有关的内容。 (2)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般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500字左右,文 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 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考题 中的例句贴近教材。
三、再读文章,完成答题
1、语言题:依照全文意思,确定字词 的文中意,结合句型规律做好句子的 翻译; 2、信息题:多为人物性格概括题,或 主要事件概括题.依照整体阅读的原 则,找出相关语句的信息提示,根据 题目要求进行填空答题。
古代人物传记行文特点
这些文字对把握全篇内容往往能提供有效的信息。 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结 果。(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
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
(1)人物;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 及哪些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 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 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 (3)官职;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要搞清 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4)品格;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 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三次审读,完成题目
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 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 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 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 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二、审读题目,推断文意
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 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 的推断。特别是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 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人物传记类文章行文的大体思路:
①、介绍人物个人情况:字、号、出身、天赋、 性格、最初的任职情况……(举、荐、征、召、 辟、授、除、为)(开头部分) ②、记叙人物在任职期间的政绩 。(中间部分, 注意时间词:后、及、比、寻、俄、既而、已而、 久之、会,注意这些表示人物官职变化的词语: 迁、升、擢、拜、调、徙、转、知、判、贬、出、 谪、罢、黜) ③、人物评价。(多在文章结尾,部分穿插于全 文中。乞骸骨(封、卒、谥)
文首:介绍人物的籍贯、字号、家世、官职以及主要性格特点等。
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内容。
结尾:一般为对传主的逝前身后作一交代,或作“盖棺论定”。 或赞或弹,作出自己对传主的评价。 这些文字特别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
《宋史· 曾公亮传》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
②建储【确立皇太子。】
密州民田产银,或【有人】盗取之,大理③ 当
【判罪】以强【作名词,强取行为】。公亮曰:“此
禁物也,取之虽强【强盗行为】,与盗物民家有间
【有区别】矣。”固【坚决】争之,遂下【下达】有
司④议,比【比照】劫禁物法,盗得【能够】不死。
③大理 【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
(天津卷)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 交给我们。 (广东卷)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 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② (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 有豪气。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
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
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
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
责公亮不能救【挽救】正【动词,纠正、匡正】,世 讥其持禄固【巩固】宠云。
练习:《曾公亮传》
1、本文写了曾公亮的哪些事件?(每件事 用一句话概括)
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 理院。(P136,中央官职)】
④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固称有司。“有司”应指朝廷中的有关部门。】
契丹⑤纵【指使】人渔界河,又数【多次】通盐舟,
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较量】,且【将要】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
高考文言文复习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刘勰
考纲再现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可任【胜任】也。”使谕【告诉】以指意【旨意】,
边害讫【终于】息。英宗即位,加⑥中书侍郎,兼⑦
礼部尚书,寻【不久】加户部尚书。
⑤契丹【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 “契丹”。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改国号 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1125年为金国所灭。】 ⑥加【加官。或表示升职。或是于原有官职之外,兼其他官职。】 ⑦兼【在本职之外兼任职务。】
从之者廋【sōu,隐藏】耳/索【搜查】之/果然【果真
如此】/
公亮明练【熟悉通晓】文法,更践【gēng jiàn
任职】久,习知【熟悉懂得】朝廷台阁典宪,首相
①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② ,与公亮
等共定大议
①首相【在古代指宰相中居首位者,作为臣僚百官之
首。现在指君主君主制国家的内阁首脑。二者不同】
⑧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者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⑨判【古代表示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 ⑩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 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背绳墨以追曲兮
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 曹娥江,民受其利。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考中】进
士甲科,知【掌管】会稽县。民 Nhomakorabea【名作动,种田】镜湖旁,每【常常】患 湖溢【泛滥】。公亮立【设置】斗门,泄水入曹娥 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 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tuó】中物/移书【发送公文】 诘【查问】盗/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大概】
拆:
如: 妻子:妻子儿女 (江苏卷) ⑪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⑪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 迹直到沈通明家。 (湖南卷)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 得。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 也办不到。
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代词的指代意)
《鸿门宴》“于”“以”作状语例句
以: 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正常语序:项伯私见张良,以事具告
翻译:项伯私自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部 告诉(他)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 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⑧判⑨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⑩ 。元丰元年卒,年八 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