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宋史·曾公亮传》2016年Ⅰ卷
•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 民田产银,或盗取之, •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 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
• 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 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 • 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 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 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 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 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 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 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 判(古代表示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 • 使者立即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 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 被起用管理永兴军。
•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 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
•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 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 • 知上方向之(知道皇上正偏向他)、凡(凡 是 )、更张( 改变)、庶事(众事)
•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 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 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于王安石, • 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 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 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 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 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tuó] 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sōu) 耳/索之/果然/ • 橐[口袋] 移书诘盗(发布文书查问盗贼) 报(回复) 廋(隐藏) • 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 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 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 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 咨访焉。 • 明练(通晓熟练),更践(更gēng,更 有经历、经过的意 思;践,践履,履行,有任职的意思,“更践”合起来译 为“任职”) ,习知(熟知),台阁(汉时指尚书台。后 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典宪(典章制度),每(时常 ) 咨访( 咨询访问)焉(他 ) • 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 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
考点:文言文阅读[2016 新课标全国卷乙卷(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词画线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2016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精校版)
2016全国卷文言文翻译《曾公亮传》译文曾公亮,字明仲,福建省泉州市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名次较靠前),任会稽知县。
百姓在镜湖旁边耕种农田,常常担心湖水泛滥。
公亮修建闸门,把(湖水)引入曹娥江,百姓(因此)而得益。
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任郑州知州,因为治理政事才能卓越而名声很好,盗贼全都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到了晚上睡觉也可以不关闭门窗。
曾经有个使者丢失了口袋中的东西,发布公文缉查盗贼,公亮回复说我们州里没有隐藏的盗贼,大概是随从之偷藏而已。
搜查使者的随从,果然是这样。
公亮通晓精熟法令条文,任职时间长,熟悉懂得朝廷相府的法令制度,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皇位的继承人,就与曾公亮一起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的民田产银,有人把它全部偷走了,大理寺把他当作强盗论处。
公亮说:“这是禁物,盗取民田产银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盗取财物还是有区别的。
”坚决据理力争,于是朝廷就下达给有关部门讨论,比照抢劫盗窃禁物的相关法律,偷盗者没有被判死刑。
契丹纵容百姓在界河附近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计较,将要生出事端。
公亮说:“现在事情还处在萌芽状态不去禁止,以后将怎么办?雄州的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他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的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以后,授予(公亮)中书侍郎,并兼任礼部尚书,不久又任命他担任户部尚书。
皇上身体不适,辽国使者来到而不能接见,就命令公亮在宾馆宴请(使者),使者不肯赴宴。
公亮质问他说:“皇上赐宴你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让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情你能够安心吗?使者马上就去赴宴。
煕宁三年,授予司空并兼任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的官职。
第二年,又起用他兼任永兴军的通判。
过了一年,返回京城。
不久以太傅的身份退休。
元丰元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皇上亲临哭悼,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为人端方庄重,深沉周密。
平时谨守法律,循规蹈矩;但是天性吝啬,家产增加到巨万。
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传记类A卷全国卷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八_文言文阅读_含解析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传记类A卷全国卷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曾公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曾公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度耳。
”索之,果然。
②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③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④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 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帝不豫(2)安石德.其助己2.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A. 缝隙 B . 间隔 C. 差别 D. 短暂的事件(2)比劫禁物法A. 比较 B . 比照 C. 核查 D. 勾结3. 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4.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6年卷1曾公亮传
《曾公亮传》挖空训练学生版——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 )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 )..()亡.( )橐.(tuó口袋)中物,移书诘.( )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 )从者之.()廋.( )耳。
索.()之,果.( )然.()。
公亮明练..(),更.()践.()久,习.()知朝廷台...()文法阁典宪..()焉.()。
仁宗末年,琦请...(官府的典章制度),首相韩琦每.()咨访建储..()。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法,盗得不死。
..()议,比.()劫.()禁物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开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旨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
..()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做…通判)永兴军.(两宋的行政区划单位)。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亲临丧礼哭泣),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谨绳墨...(),....(),沉深周密,平居蹈规矩..()至巨万。
16全国卷1高考文言文解析《曾公亮传》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担任会稽知县)。
[典型政绩1:为百姓谋福]民田镜湖(鉴湖,鉴,古代镜子称鉴,故历史上也称作镜湖)旁,每患湖溢(时常担心湖水泛滥)。
公亮立(设立设置)斗门(应该是一种排水的设施,不知是不是跟今天的闸门相似),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百姓从中受益)。
[典型政绩2:治理盗贼有力]以端明殿学士知(担任)郑州(凭借端门殿学生身份担任郑州知州),为政有能声(贤能的名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发布文书查问盗贼)/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sōu隐藏)耳/索之果然[个人修养1:知文法明典章]公亮明练(通晓熟练)文法(法制,法规),更践(更gēng,更履有经历、经过的意思;践,践履,履行,有任职的意思,“更践”合起来译为“任职”)久,习知(熟知)朝廷台阁(汉时指尚书台。
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典宪(典章制度),首相韩琦每咨访(时常咨询访问)焉。
[典型政绩3:保宝贼性命不滥杀]仁宗末年,琦请建储(立皇太子),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产银(出产银子),或(有人)盗取(窃取,掠夺)之,大理(大理寺)当(dāng判罪)以强(按照强取的行为。
有人把“强”理解为“强盗”,恐不当,前面的“盗取”有“窃取,掠夺”的意思,所以此处的“强”应作“强取,掠夺”讲)。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强取),与盗物民家(跟从民家盗取财物)有间(jiàn,本意是空隙,这里引申为“区别,差别”)矣。
”固争(坚决为这件事争执)之,遂下有司议(于是下达给相关部门官员讨论),比劫禁物法(比照抢劫违禁物品的法律),盗得(能够)不死。
[典型政绩4:慧眼识才治边有功]契丹纵人渔界河(在界河捕鱼,宋朝与契丹在河北地区系以拒马河分界线,而是整条河流属于宋朝,河道北岸方属契丹,契丹入河捕鱼属于违背盟约),又数通盐舟(,又多次在界河往来盐船。
),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较量),且生事(恐怕生出事端)。
2016全国1卷曾公亮传
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 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 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 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 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 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 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加上(在各地 任职)实践了很长时间,任职以后,熟 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 常咨询访问他。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 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 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 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 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 宠幸。)句中的“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意;“救
正” 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 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的意思。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 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 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 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 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 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 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 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 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 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 即就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 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 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 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 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 C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 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 (“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 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 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 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 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 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 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 官,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 完全出自教材。考查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2016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精校版)
2016全国卷文言文翻译《曾公亮传》译文曾公亮,字明仲,福建省泉州市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名次较靠前),任会稽知县。
百姓在镜湖旁边耕种农田,常常担心湖水泛滥。
公亮修建闸门,把(湖水)引入曹娥江,百姓(因此)而得益。
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任郑州知州,因为治理政事才能卓越而名声很好,盗贼全都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到了晚上睡觉也可以不关闭门窗。
曾经有个使者丢失了口袋中的东西,发布公文缉查盗贼,公亮回复说我们州里没有隐藏的盗贼,大概是随从之偷藏而已。
搜查使者的随从,果然是这样。
公亮通晓精熟法令条文,任职时间长,熟悉懂得朝廷相府的法令制度,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皇位的继承人,就与曾公亮一起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的民田产银,有人把它全部偷走了,大理寺把他当作强盗论处。
公亮说:“这是禁物,盗取民田产银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盗取财物还是有区别的。
”坚决据理力争,于是朝廷就下达给有关部门讨论,比照抢劫盗窃禁物的相关法律,偷盗者没有被判死刑。
契丹纵容百姓在界河附近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计较,将要生出事端。
公亮说:“现在事情还处在萌芽状态不去禁止,以后将怎么办?雄州的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他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的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以后,授予(公亮)中书侍郎,并兼任礼部尚书,不久又任命他担任户部尚书。
皇上身体不适,辽国使者来到而不能接见,就命令公亮在宾馆宴请(使者),使者不肯赴宴。
公亮质问他说:“皇上赐宴你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让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情你能够安心吗?使者马上就去赴宴。
煕宁三年,授予司空并兼任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的官职。
第二年,又起用他兼任永兴军的通判。
过了一年,返回京城。
不久以太傅的身份退休。
元丰元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皇上亲临哭悼,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为人端方庄重,深沉周密。
平时谨守法律,循规蹈矩;但是天性吝啬,家产增加到巨万。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完美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立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 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以强盗 罪判决他们。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 盗行为,但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 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将此事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 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些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运盐船,官吏不 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曾公亮说: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 谋,能够胜任处理此事。”派使者将主意告诉赵滋,边境 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 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 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 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 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 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 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 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 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具 体见后面“命题点四 通假字”)
但表面上装作不同意似的。曾公亮曾经派儿子曾孝宽 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一点异议,于是 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 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 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的待遇)。
命题探究 考情解读
1.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有什么特点? (1)选材十分稳定,均为《二十四史》中人物传记作品。 (2)材料中的人物多为有远见卓识、刚正不阿、直言敢谏 、关注民生、政绩卓著的清正廉明的官吏。
解析 :第(1)句中“锡”通“赐”;“虔”:恭敬;
16年课标1曾公亮传 精译
16年全国课标1 曾公亮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考取,考上)进士甲科(通过科举考试殿试,定一二三甲名次,甲科通称进士),知(主管,任…县令)会稽县。
民田(名作动,耕种农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凭……身份)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又)践久,习(熟悉)知朝廷台阁(台阁,本指尚书台,后泛指官府)典宪,首相..,与..韩琦每咨访焉(他)。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有人)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强盗之罪)。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差别)矣。
”固(坚决)争之,遂下有司..议,比(比照)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打渔)(于)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计较),且(将要)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之,代赵滋)谕(告谕,使人知道)以指意(旨意),边害讫(最终)息。
英宗即位,加(加封)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本指舒适,“不豫”指身体不适),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质问)之曰:“赐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之)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被任命为)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第二年),起判(由高位出任地方官)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很快,马上)以太傅致仕(请求退休、“致政”、“乞骸骨”)。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停止)朝三日。
公亮方厚(正直宽厚)庄重(端庄稳重),沉深周密,平居谨(谨守)绳墨(法规制度),蹈规矩;然性吝啬,殖(动词,积蓄)货(钱币)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偏向)之,阴(暗中)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赞同)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传记类A卷全国卷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2016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9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答案
考点9 文言文阅读[2016 新课标全国卷乙卷(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词画线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2016全国一卷文言文曾公亮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 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
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临丧 停止 辞官退休
帝临哭,辍朝三日。
引荐 提拔
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纠正弊病
•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 ,处之安乎? (皇上)赐给筵席(你)不参加,这就是对皇帝的 不敬,国君有病,却一定要亲临宴会,你做这样的 事能安心吗?
•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苏轼曾经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 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
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
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 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告诉,使人知道 胜任 停止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不久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文言文总复习
• 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
考中 主管,做知县
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
种田
享受
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州 丢失 tuó 口袋
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
隐藏 递送 搜寻 查办
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
2016 ·新课标Ⅰ卷·T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附答案详细解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2016 ·新课标Ⅰ卷·T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
宋史·曾公亮传 阅读附答案
宋史·曾公亮传阅读附答案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考取)进士甲科..(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昭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终唐一代,“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宋朝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
直到北宋后期,甲、乙科还都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出现了第三档。
到了南宋,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
如理宗宝祐四年,文天祥榜共录取了六百零一人,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其余为三甲、四甲、五甲。
南宋的“二甲”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所以说南宋以后已经没有官方的“乙科”,只是民间还把二档进士叫做“乙科”而已。
到了明、清,又出现甲、乙科之称,就比较容易区别了;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知.(掌管,管理。
如果后面有官职,翻译为担任……)会稽县。
民田.(种田,耕种)镜湖旁,每患.(担心,忧虑)湖溢。
公亮立.(设立,设置)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利益,好处)。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以.(凭借)端明殿学士知.(担任)郑州,为政..(治理政事)有能声/(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悉.(全部)窜他境/至夜户.(门)不闭/尝有使客..(发布文书)诘.(ji ..(使者)亡.(丢失)囊(口袋)中物/移书é,追问,追查,查究)盗/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dài,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从之者廋./(sōu,隐藏,藏匿)耳索.(搜寻,寻求。
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追求真理的路是漫长的,我将会为此上下寻求探索)之果然..(果然这样)。
凭借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公亮明练..(gēng jiàn,任..(法制,法规),更践..(通晓熟练)文法职)久,习知..(汉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熟知)朝廷台阁典宪..(宋代的宰相可以有多人,有首相、副相之别。
当..(典章制度),首相时的首相指宰相中居首位者,他只是在资格和资历上略领先,排位靠前,并没有最后决策权,一切最终由皇帝拍板。
).韩琦每.(时常)咨访..(咨询访问)焉.(代指他,曾公亮)。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立皇太子,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共同商定大计)。
曾公亮了解法制法规,加上(在各地任职)实践了很长时间,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产银,或.(有人)盗取之,大理...(当dāng,..(大理市)当以强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
如:该当何罪?强:强取,掠夺。
以强:按照强取的行为。
)。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强取),与盗物民家有间.(yǒu jiàn,本意是空隙,这里引申为“区别,差别”)矣。
”固.(执意,坚决地,坚定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
《聊斋志异·促织》:“少年固强之。
”——少年坚持要和他斗蟋蟀)争.(争执)之,遂下.(下达)有司..(指官吏,译成:相关部门。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议,比.(比照,依照)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的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
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不判死刑。
契丹纵.(放纵,不受约束。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的束缚)人渔.(捕鱼)界河(宋朝与契丹在河北地区以马河为分界线,整条河属于宋朝,河道北岸方属契丹,契丹入河捕鱼属于违背盟约),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ji ào,计较。
《论语》:“犯而不校。
”——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且.(恐怕)生事..(开始时)不禁,后将奈...(生出事端)。
公亮言:“萌芽何.(怎么办?)?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谕yù告诉,使人知道。
指意:旨意,意向,意图。
派人把朝廷的旨意告诉他),边害讫息..( qì xī,止息)。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加.(担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不久)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豫:欢喜,快乐。
不豫,引申为身体不适。
天子有病的讳称),辽使至不能见.(接见),命公亮宴.于馆..(状语后置,于馆宴,在馆中设宴),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质问)之曰:“锡.(通假字,通“赐”,赏赐)宴不赴,是.(这是,判断句标志)不虔.(qián,恭敬)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入席)。
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起任)判.(古代表示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永兴军。
居.(停留)一岁,还京师。
旋.(不久,接着)以.(任)太傅致仕..(退休。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政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史志常见“致政”、“休致”、“请老”、“归养”、“乞骸骨”等语,均指退休之事。
)。
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
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
元丰元年卒.( 去世,死亡),年八十。
帝临哭..(临丧哭泣。
临,lìn哭吊的意思),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周到细密),平居日,平素)谨绳墨..(指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比喻规矩或法度),蹈.(遵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财富累至巨万)。
..(增殖财货)至巨万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
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皇上)方向..(正偏向)之,阴.(暗中)为子孙计.(谋划),凡更张..(调节琴弦,比喻变更或改革)庶.(庶:众多。
庶事,即诸事,各类事情)事,一切听顺..(听从,顺从),而外若不...与.之者(外,指表面上。
表面上却像不赞同的样子)。
常遣子孝宽参.(参与)其谋.(.谋划),至上.(皇上,指神宗)前略.(陈述,叙述)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由名词“恩德”变为动词,指“感激”。
《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那么,感激我吗?)其助己,故引.(起用)擢.(zhóu,提拔)孝宽至枢密以报.(报答,报恩)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匡正,纠正时弊),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
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
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
句中共有三个人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两个地名(“他境”“吾境”);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等。
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橐中物”这两句,其它的就好断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