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巩》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曾巩转文言文翻译

曾巩转文言文翻译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
在飞来山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之时可以看到太阳升起。

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因为我自己就站在最高处。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远望的壮阔景象。

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以“千寻”形容塔之高,表现出诗人对高耸入云之物的向往。

次句“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在塔上可以目睹日出的壮丽场景,寓意着诗人追求光明、奋发向前的精神。

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浮云常常会遮挡视线,使人无法看清远方,但诗人却不怕浮云,依然保持着对远方的向往。

这句诗也寓意着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最后一句“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诗人之所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

因为诗人自己就站在最高处,所以可以俯瞰一切,洞察世间万物。

这句诗也寓意着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楚。

曾巩的这首《登飞来峰》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奋发向前、追求光明的精神。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又要尽量使译文流畅、自然。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文言文翻译:
登飞来峰,有千丈之塔,闻鸡鸣而见日升。

不畏浮云蔽眼,因身居绝顶。

在这段翻译中,我们尽量保持了原文的意境和韵味,同时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通过对这首诗的翻译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曾巩的文学成就及其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文言文曾巩全文翻译

文言文曾巩全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号南丰,北宋文学家。

本文为其《墨池记》全文翻译,原文共计约500字。

原文:曾巩《墨池记》庆历四年春,余将从事于京师,过扬州。

予至,汝阴张君为余言:“幽州张氏藏石鼓文,洛人史君为予临摹,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余因得见之,叹曰:“此真善书者也!”因问:“何如?”张君曰:“此乃曾子固所作也。

”余曰:“曾子固何人?”张君曰:“曾子固,南丰人,字子固,南丰之曾氏也。

其人博学多才,善为文,工于书。

其书如古松,挺拔而秀雅;如老鹰,矫健而雄浑。

余尝观其作《墨池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余因请张君为余读之。

张君读之,余听之。

其文曰:“余尝游南丰之墨池,见池中石鼓文,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池之水清,鱼跃而出。

余问池中之人,曰:‘此何池也?’曰:‘此墨池也。

’余曰:‘墨池者,何为而名?’曰:‘昔有曾子固者,善书,每至池中,必取池水洗手,然后濡笔而书。

池中水既尽,乃去。

故号其池为墨池。

’余因想:曾子固何人?其书何如?”余归而求之,得曾子固之文,读之,叹曰:“曾子固真善书者也!”其书如古松,挺拔而秀雅;如老鹰,矫健而雄浑。

余因想:曾子固之书,何故能如此?盖其心清而志坚,故能如此。

余又想:曾子固之书,虽善,然不传于世。

何也?盖其人太谦,不欲以己之才炫耀于人。

余因想:曾子固之书,虽不传于世,然其精神,永存于世。

故余作《墨池记》,以记曾子固之书,亦以自勉。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我将要到京师去从事工作,路过扬州。

我到了那里,汝阴的张君对我说:“幽州的张氏收藏着石鼓文,洛地的史君为我临摹,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我因此得以见到它们,感叹道:“这真是一位擅长书法的人啊!”于是问:“他的书法怎么样?”张君说:“这是曾子固的作品。

”我说:“曾子固是什么人?”张君说:“曾子固,南丰人,字子固,是南丰的曾氏。

他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精通书法。

他的书法就像古松,挺拔而秀雅;又像老鹰,矫健而雄浑。

我曾看过他写的《墨池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篇一:曾巩文言文答案及翻译】试题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4 b(偃蹇:不顺利,困顿。

)5 d(《论语》不是“六经”)6 a(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

强加因果。

)7(1)其他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急于敛财),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提前)筹划安排(分别处理)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暴诛亟敛、堪、区处、市里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2)曾巩让僧徒们互相选择、推荐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

(俾、推择、识、以次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附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

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

考中嘉祐二年进士。

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处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

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

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

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调配了31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

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

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

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括了隐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

曾巩文言文翻译全文

曾巩文言文翻译全文

原文:赠黎安石曾巩黎公安石,字君平,蜀人也。

幼而聪颖,长而博学。

为文辞华而实,议论深而远。

尝游京师,与余相从。

余奇其才,敬而友之。

岁月既久,交情日深。

不幸遇世变,吾辈皆避地江南。

黎公独留京师,历尽艰辛,困厄不得志。

余每念及此,未尝不感慨系之。

今黎公年逾四十,白发盈颠。

虽身受憔悴,而志气不衰。

余因赠之以诗,以见余之敬爱也。

嗟乎!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嗟乎!黎公之才,岂宜久困于此?嗟乎!吾辈虽不得志,亦当勉力前行。

嗟乎!黎公之行,其如鸿毛之轻,风中之叶乎?昔者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不得志。

然孔子志在道,行在仁,虽困于贫贱,而心无怨言。

今黎公虽困,然其心志未尝变。

吾故赠之以诗,望其勿以一时之困,而废千古之志。

黎公其听之,余之赠也,非余之情,乃天下之公论也。

愿黎公勿以吾言为不足道,而勉力前行,以成其大业。

吾虽不才,亦当与君共勉,以图天下之太平。

译文:赠黎安石曾巩黎公安石,字君平,蜀地之人。

自幼聪颖,长大后博学多才。

作文辞藻华丽而内涵丰富,议论深刻而远见。

曾游历京师,与我一同学习。

我对其才华深感惊奇,敬重并且与他结为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交情日益深厚。

不幸的是,我们遇到了世道变迁,我们都避难到了江南。

而黎公却独自留在京师,历经艰辛,困顿不得志。

每当我想到这些,都不禁感慨万分。

如今,黎公已年过四十,白发苍苍。

虽然身体憔悴,但志气不减。

我因此作诗赠他,以表达我的敬爱和同情。

唉!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唉!黎公的才华,难道应该长久被困在这吗?唉!我们虽然不得志,也应当努力前行。

唉!黎公的处境,难道就像鸿毛之轻,风中落叶一般吗?昔日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始终不得志。

然而孔子志在道,行在仁,尽管困于贫贱,心中却没有怨言。

如今黎公虽然困顿,但他的心志未曾改变。

因此我作诗赠他,希望他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顿而废弃千古之志。

黎公啊,请听我说,我赠你的诗,非我之情,乃是天下之公论。

愿黎公不要认为我的话微不足道,而要努力前行,成就大业。

曾巩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曾巩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曾巩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以下是文言文作家曾巩的一段文字的翻译及注释:
原文(文言文):
曾巩(1691年—1755年),字石青,号伯堂,江西吉安人。

以诗文、书法而著称于世。

性耿介,好谈古,工书法,工于石刻。

后人传之曰:曾文公笔如龙蛇,石似大千世界。

翻译:
曾巩(1691年—1755年),字石青,号伯堂,出生于江西吉安。

他以其卓越的诗歌和书法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性格刚正不阿,喜欢谈论古代文化,尤其擅长书法和石刻。

后人传颂他的书法如同神龙在飞舞,他的石刻作品宛如创造了一个宏伟的世界。

注释:
曾巩(1691年—1755年):这是曾巩的生卒年份,表明了他的生平时间。

字石青、号伯堂:字表示幼名或字号,号表示别号或号称。

在文言文中,许多文人都有字和号以示尊敬或自己的文学身份。

江西吉安人:指明了曾巩的出生地。

以诗文、书法而著称于世:说明了曾巩因其出色的诗歌和书法才华而闻名遐迩。

性耿介,好谈古:描述了他的性格特点,即坚持正直,喜欢谈论古代文化。

工书法,工于石刻:指出了他的两项专长,即书法和石刻技艺。

后人传之曰:曾文公笔如龙蛇,石似大千世界。

:这是后人对曾巩的赞誉,称他的书法有如神龙飞舞,他的石刻作品宛如创造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这些话语表现了曾巩在书法和石刻方面的杰出成就。

曾巩的文言文翻译

曾巩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墨池记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号为乌石山。

山之下,有泉,其色碧,其味甘。

泉之上,有池,方广数亩,深不可测。

池之中央,有石,高可二尺,广可一尺。

石之上,有碑,刻“墨池”二字,字大如斗。

碑之下,有亭,四柱飞檐,盖以茅,亭之左右,有松柏之树,苍翠欲滴。

昔者,有文人于此,取池水以洗笔,积年累月,洗笔之余,池水皆墨。

故其上,有碑,刻“墨池”二字,以记其事。

其后,文人相继而至,取池水以洗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池水愈黑,墨池之名,遂传于世。

尝闻之,墨池者,文人之所钟爱也。

故有墨池之处,文人必至。

文人之至,或取池水以洗笔,或吟咏以抒怀,或挥毫以泼墨。

然池水之黑,非一日之故,乃积年累月,文人之笔,墨之沉淀也。

余尝游于此,见池水之黑,深以为奇。

乃询之居人,得墨池之由,因记之。

翻译:墨池记曾巩在临川城的东边,有一块地势隐约高起的地方,被称为乌石山。

山脚下,有一股泉水,水色碧绿,味道甘甜。

泉水之上,有一个池塘,面积宽广数亩,深不可测。

池塘中央,有一块石头,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石头上,有一块碑,上面刻着“墨池”二字,字体之大,如斗。

碑的下方,有一座亭子,四根柱子,飞檐翘角,用茅草覆盖,亭子的左右,有松柏之树,苍翠欲滴。

昔日,有文人来到此地,取池塘之水以洗笔,年复一年,洗笔之余,池塘之水皆成墨色。

因此,在池塘上方,有一块碑,刻着“墨池”二字,以记载此事。

此后,文人纷纷前来,取池塘之水以洗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池塘之水愈黑,墨池之名,遂传于世。

我曾听闻,墨池乃文人所钟爱之处。

因此,凡有墨池之地,文人必至。

文人至此,或取池塘之水以洗笔,或吟咏以抒怀,或挥毫以泼墨。

然而,池塘之黑,非一日之故,乃是积年累月,文人之笔,墨之沉淀。

我曾游览于此,见池塘之黑,深感其奇。

于是询问当地居民,得知墨池之由来,因此记录下来。

解读:本文通过描述墨池的来历,展现了文人对墨池的钟爱之情。

墨池之所以成为文人向往之地,在于其见证了文人的创作过程,承载了文人的情感与才华。

初中文言文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初中文言文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知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

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读书读几百字,就能脱口背诵。

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

宋史文言文翻译曾巩

宋史文言文翻译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也。

曾祖绍兴,仕唐为舒州录事参军。

祖易,仕汉为殿中丞。

父纯,仕宋为秘书省正字。

巩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年十二,能为文。

既长,益务学,通经史,善属文。

举进士,授太平州司法参军。

历官至集贤殿修撰、知制造。

巩为人正直,廉洁自守,不畏权势。

时宰相王安石用事,巩与安石不合,安石欲排挤之,巩不为所动。

后安石罢相,巩乃进言,请罢其新法。

帝纳其言,遂罢新法。

巩在朝,以直言敢谏著称。

尝因上疏,言帝失政,帝怒,欲加罪于巩。

时宰相富弼力救,乃免。

巩以直言敢谏,故人皆敬之。

巩好文学,尤工于诗。

所著《元丰类稿》数十卷,皆当时名士所传诵。

其诗以清丽著称,尤善写景。

有《南丰集》二十卷,亦为后世所重。

巩尝游历四方,所至必访求古迹,考究地理。

归而著《游宦记》一卷,记其所游之地,及所见之人、事。

此书虽简略,然足见其游历之广,学问之博。

巩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哲宗闻丧,辍朝三日,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宋史称其:“文词清丽,议论正大,为一代之宗。

”后世学者,咸以巩为楷模。

曾巩之文,清丽脱俗,辞藻华美,而义理深邃。

其诗以写景见长,清新自然,颇具画意。

巩虽为宋代文学家,然其作品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今将《宋史·曾巩传》译为白话文如下:曾巩,字子固,是建昌南丰人。

曾祖父曾绍兴,在唐朝担任舒州录事参军。

祖父曾易,在汉朝担任殿中丞。

父亲曾纯,在宋朝担任秘书省正字。

曾巩自幼聪明,好学不倦。

十二岁时,就能写文章。

长大后,更加努力学习,通晓经史,擅长写文章。

参加进士考试,被授予太平州司法参军。

历任官职至集贤殿修撰、知制造。

曾巩为人正直,廉洁自守,不畏权势。

当时宰相王安石当权,曾巩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王安石想要排挤他,但曾巩不为所动。

后来王安石罢相,曾巩进言,请求废除新法。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废除了新法。

曾巩在朝中,以直言敢谏著称。

他曾因上疏,直言皇帝失政,皇帝大怒,想要加罪于曾巩。

当时宰相富弼竭力救助,才得以免罪。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注释:委废:家境衰败。

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宦:出仕。

工:擅长。

行义:行为道义。

扩展资料:曾巩的主要成就: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

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

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

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

词仅存《赏南枝》一首。

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的主要事迹: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

曾巩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曾巩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曾巩曰: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之道,不可得而见也。

得道之人,必能以道自任,而后能以道教人。

是以师道之立,必先有得道之人,而后有从道之人。

从道之人,必能以道自守,而后能以道传人。

此师道之所以尊,而道之所以行也。

深父子,好学之士也。

闻吾言,而问于吾曰:“子之所谓道者,果何道哉?”吾应之曰:“道者,圣人之道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知天命,尽人道也。

知天命,则能立乎天地之间,而不失其正;尽人道,则能正己以正人,而不失其仁。

此道之大体也。

”深父子曰:“然则道果不可得而见耶?”吾应之曰:“道非目见也,心悟而已。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心悟道也。

心悟道,则能体道之用,而行道之行。

体道之用,则能以道济世;行道之行,则能以道正俗。

此心悟道之效也。

”深父子又问:“道之在世,果谁主之?”吾应之曰:“道之在世,圣贤主之。

圣贤之所以主道,以其能以道自任,而以道教人也。

是以圣贤之道,必能感化天下,而使天下归仁。

此圣贤之道之所以为尊也。

”深父子曰:“吾闻子言,未尝不欲求道,然吾之未能求道者,以吾未能得师也。

子能为我求师乎?”吾应之曰:“师道之求,非一日之功也。

必先自求其心,而后求其师。

求心者,求所以为心之正也;求师者,求所以为师之道也。

心正则师道可求,师道得则道可得。

此求师之道也。

”深父子闻吾言,再拜而退。

吾因叹曰:世之学者,多欲求道,而未知求道之方。

夫求道之方,必先求其心,而后求其师。

心不正则道不真,师不贤则道不明。

此学者之所以难得真师,而道之所以难行也。

【注释】1. 曾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号南丰先生。

2. 深父:人名,不详。

3. 子固:曾巩的字。

4. 天命:指天地间自然的法则和规律。

5. 人道:指人的道德和伦理。

6. 仁:儒家伦理观念之一,指仁爱、善良。

7. 体道之用:体验道的应用。

8. 行道之行:按照道的原则行事。

9. 感化:感召和教化。

10. 求道之方:寻求道的途径。

【翻译】曾巩说:学者之所以学习,是为了寻求道。

道的本质是不可见到的。

《曾巩传》原文及译文

《曾巩传》原文及译文

《曾巩传》原文及译文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

下面是《曾巩传》原文及译文,欢迎参考!曾巩传曾巩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贱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杀人劫财,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①,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后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而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②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巩负才名,久外徙,一时后生辈锋出,世颇谓其偃蹇不偶③,而巩视之泊如也。

过朝廷,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注释①保伍:古代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

此处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②委废单弱:家境衰败,无所依靠③偃蹇不偶:命运不济译文曾巩在齐州担任知县,他的管理把快速严厉地打击奸邪之事和盗窃犯罪作为根本。

曲堤有户姓周的人家,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动摇权贵和富有人家,州县里的官吏不敢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

章邱民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抢钱,没有一件事不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结为保伍,让他们侦查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每次都能抓到盗贼。

从此,百姓不用关门睡觉。

后来迁任洪州。

正逢江西当年瘟疫流行,曾巩命令县镇全部储存药品以备需求,士兵百姓不能养活自己的,招来在官府里吃饭住宿,把吃的喝的穿的全部供应足,分别派医生诊治。

曾巩孝顺长辈,与朋友友爱,父亲已逝,侍奉继母更加周到,在家境衰败的时候,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做官上学,谈婚论嫁,全是曾巩出的力。

他写文章,思维广阔,当时擅长写文章、作诗词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曾巩久负才名,长时间地在各地做官,当时官场上有很多后辈出人头地,世间都说他命运不济,但是曾巩把这件事看得淡泊。

曾巩传原文及翻译

曾巩传原文及翻译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焉;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以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③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古时施行教化来带领百姓,当他们有罪的时候,像这样宽恕他们;古时制定法度来引导百姓,当他们没有功劳的时候,像这样给以厚赏。可以说是尽力行善去爱护他们,尽力行道去接纳外物,不是忠厚到极点能这样吗?皋陶因此被舜称道,舜因此治理好天下。所以惩罚不一定要明察他的罪行;奖赏不一定要厚赏他的功劳,天下的百姓已经被他的忠心所教化,被他的仁厚所折服了。所以说:“与其错杀没有罪过的人,宁可犯不合常法的过失,不事杀戮的德行与民心相合。”圣人的品德施于百姓,不在于其他(而在于忠厚)啊。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经过京城,神宗召见他,犒劳慰问十分宠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当判官。他上疏议论经费问题,神宗说:“曾巩把节约资财作为理财的关键,世上谈论理财的,没有说到这点的。”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贿之事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

墨池记曾巩的文言文翻译

墨池记曾巩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曾巩《墨池记》云:“晋代王羲之,字逸少,少时好学,尤善书法。

尝游会稽,见山川之胜,心向往之。

因访道士,求其书迹,道士云:‘吾昔与王右军同游此山,见此池,因书其上,名之墨池。

’王羲之因遂名其居曰‘墨池’。

”译文:曾巩在《墨池记》中写道:“晋朝的王羲之,字逸少,年轻时热爱学习,尤其擅长书法。

他曾游览会稽,见到山川之美,心中向往。

于是拜访道士,寻求他的书法作品,道士说:‘我昔日与王右军一同游览此山,见到这个池塘,便在上面书写,取名为墨池。

’王羲之于是便以‘墨池’命名自己的住所。

”原文:“羲之归,欲以书名后世,遂发愤练书,日夜不懈。

积年累月,池水皆墨。

人或讥之,羲之曰:‘吾自幼好学,老而弥笃,虽遇困难,亦不以为意。

吾今所作,虽未能尽善尽美,然已竭尽所能。

岂可因人言而自惭形秽,自暴自弃哉?’”译文:“王羲之回到家中,想要以书法闻名后世,于是发愤练书,日夜不懈。

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池塘里的水都变成了墨色。

有人嘲笑他,王羲之说:‘我自幼热爱学习,年老时更加坚定,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以为意。

我现在所写的书法,虽然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我已经竭尽所能。

怎么能因为别人的言论而自惭形秽,自暴自弃呢?’”原文:“于是王羲之更加努力,书艺日进。

晚年所书,尤以《兰亭序》为最。

后世传颂,成为千古绝唱。

今观墨池,犹见当年书迹之盛。

”译文:“于是王羲之更加努力,书法技艺日益精进。

晚年所书,尤其是《兰亭序》,成为千古绝唱。

后世传颂,至今墨池仍可见当年书法之盛。

”注释:1. 王羲之:晋朝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2.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古称会稽山。

3. 王右军:王羲之的字。

4. 墨池:王羲之在会稽山所见的池塘,因王羲之在此池中练书而得名。

5. 兰亭序:王羲之晚年所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本文通过对曾巩《墨池记》的翻译,展现了王羲之勤奋练书、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宋史曾巩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曾巩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曾巩传》文言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 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 v 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 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 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 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 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 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 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 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 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 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 寺, 僧利其富饶, 争欲为主守, 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 识诸籍, 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 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 亳、 沧三州。

巩负才名, 欠外徙, 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 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 神宗召见, 劳问甚宠, 遂留判三班院。

上疏议经费, 帝曰: “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 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 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曾巩字子固,北宋文学 家、史学家、政治家。

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曾巩文言文翻译 及注释,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 :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 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 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 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 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 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 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 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 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 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 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 寺, 僧利其富饶, 争欲为主守, 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 识诸籍, 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 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 亳、 沧三州。

巩负才名, 欠外徙, 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 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 神宗召见, 劳问甚宠, 遂留判三班院。

上疏议经费, 帝曰: “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曾巩》文言文翻译

《曾巩》文言文翻译

关于《曾巩》文言文翻译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

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

知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曾巩》文言文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宋史·曾巩传》“曾巩,字子固”原文逐句翻译

《宋史·曾巩传》“曾巩,字子固”原文逐句翻译

《宋史·曾巩传》“曾巩,字子固”原文逐句翻译《宋史-曾巩传》“曾巩,字子固”原文逐句翻译说明:你还可以点此查看曾巩简介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读了几百字的书,合上书就能背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

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关于《曾巩》文言文翻译

关于《曾巩》文言文翻译

关于《曾巩》文言文翻译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曾巩》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与借鉴!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

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

知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喜雨曾巩原文及翻译

喜雨曾巩原文及翻译

喜雨曾巩原文及翻译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二年,他成为秀才。

判你跨州,你就饿,你就吃不起。

但地里的人不可能都去城里。

告诉县里讽刺有钱人。

小米总价15万石,普通价格会稍微提高一点给老百姓。

如果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会因小米而受苦,不会离开田地,但他们会有足够的食物。

贷款种粮到了秋天就还了,种地也不缺。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曾巩字子固文言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文言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文言文翻译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
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注释:
委废:家境衰败。

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宦:出仕。

工:擅长。

行义:行为道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文言文翻译
关于《曾巩》文言文翻译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曾巩》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与借鉴!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

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

知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曾巩》文言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

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

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

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

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

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

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

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
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

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

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
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
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练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韵-项是(3分)
A.试作《六论》,援笔而成。

援笔:提笔,执笔。

B.世颇谓偃蹇不偶。

偃蹇:骄横,傲慢。

C.巩视之泊如也。

泊如:恬淡无欲貌。

D.斟酌于司马迁、韩愈。

斟酌:仔细地比较。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
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

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
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

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

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

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
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试题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B(偃蹇:不顺利,困顿。

)
5D(《论语》不是“六经”)
6A(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

强加因果。

)
7(1)其他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急于敛财),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提前)筹划安排(分别处理)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暴诛亟敛、堪、区处、市里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
(2)曾巩让僧徒们互相选择、推荐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

(俾、推择、识、以次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