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
指明的,有实绩高于名望的,有名望超过实绩 的。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 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 呢?不被迷惑不徇私情,就会公正而且真实了。
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 但是倘若文章词藻不精美,那么还是不能流传
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于世,因此能流传下来的,又在于道德和文才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给我书信 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文。我反复拜读后,感 激和惭愧一并涌来。铭志一类的文章在世上流 传,它的意义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一 样的地方。史书对于善恶之事全部写入没有遗 漏,而碑铭之类的文章,大概是古代功业品德 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 后代的人不知道,就决定刻写铭文来使自己显 扬。或把它放置在宗庙中,或把它放置在坟墓 旁,其意义都是一样的。如果这个人是个恶人, 那有什么可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书不同 的地方。碑铭的写作,为的是使死去的人没有 什么遗憾,使活在世上的人能表达他们的敬意。 铭文这种警世劝诫的作用,不与史书相近,难 道还会与别的什么相近呢?
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 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后代想为逝者写碑铭
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 的人,应当首先看一下作者的为人。假若所委
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 托的人不得当,那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失去公平
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 和真实,那么铭文便不会传于后世。所以千百
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 年来,虽说从公卿大夫到乡里小民,死去后没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 为也,岂非然哉!
都同时美好。所以说:不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 并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写好铭文的,难道 不是这样吗?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 畜:积聚 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 能:擅长 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 或:有时(可能) 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 并世:同时代 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 固:诚然、确实。 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卓卓:突出貌。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 幸遇而得铭:幸运地相遇而又能得到对方撰 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 写铭文。 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 衋然:伤痛的样子。 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3.12《寄欧阳舍人书》 素材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壮,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唐宋散文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唐宋散文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巩顿首载拜2,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3,反复观诵,感与惭并4。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5,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才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现之,或纳于庙6,或存于墓,一也7。
苟其人之恶8,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9。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10,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11。
警劝之道12,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13,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14,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美之拒而不为15,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以其人16,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17,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18,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19。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20,有意奸而外淑21,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22,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23,犹之用人,非蓄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24,议之不徇25?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日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蓄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26,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27,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28,况其子孙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29,而思所以传之之由30,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之世,其感与极,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31,而先生进之32;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33,而先生显之34,则世之魁宏豪杰不世出之士35,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36,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37,且敢进其所以然。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寄欧阳舍人①书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
②衋xì:悲伤苦痛。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巩顿首再拜”原文逐句翻译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巩顿首再拜”原文逐句翻译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巩顿首再拜”原文逐句翻译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譔先大父墓碑铭。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荐于墓,一也。
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媿而惧。
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发奋有所建树;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
文言文翻译寄欧阳舍人书
舍人欧阳公鉴:岁序更替,时光荏苒,自别之后,忽已数载。
遥想吾友,应已安好,故不揣冒昧,谨以此书,聊抒胸臆,以寄相思。
忆昔与君初识,乃在朝堂之上,朝夕相处,言谈甚欢。
君才识渊博,学问宏富,为人正直,胸怀坦荡,令人敬佩。
自别之后,虽隔千里,然君之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恍若昨日。
自古知音难觅,君乃吾之良友,相交甚笃。
每当夜深人静,独坐灯下,回想与君共度之时光,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然人生如梦,世事无常,转眼间,你我已各奔东西,各谋生计。
今日寄书,非为别离之苦,实因久仰君之风采,欲以文字相慰。
吾闻君已擢升舍人,此乃国之栋梁,朝中之栋梁,吾甚感欣慰。
然吾亦知,君肩负重任,为国为民,日夜操劳,难以抽身。
是以,此书虽寄,实则遥寄相思,愿君珍重。
自古忠臣孝子,以国事为重,以家事为轻。
吾友欧阳,亦当如此。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君当以国家之安危为念,以百姓之疾苦为怀。
然人生在世,亦当有所乐,有所得。
愿君在繁忙之余,能寻得片刻闲暇,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吾友欧阳,曾几何时,你我共论天下大事,畅谈人生理想。
如今,各自忙碌,难以相聚。
然友谊之情,犹如长河,源远流长,永不干涸。
虽相隔千里,然心灵相通,友谊长存。
自古英雄多磨难,男儿当自强。
吾友欧阳,身为国家栋梁,更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愿君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复兴,为国家富强,不懈努力,勇往直前。
最后,愿吾友欧阳,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虽千里之遥,然友谊长存,相思不断。
此书虽简,然字字珠玑,句句真情。
愿吾友欧阳,笑纳此书,共度美好时光。
谨致敬意!友人某某敬上。
【高中文言文阅读】《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秋天,人们收到了书籍,并在第一位伟大父亲的墓上题字。
他们反复阅读,感到羞愧。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好人喜欢看新闻,所以他们有勇气独立;恶人若不受管教,就羞耻惧怕。
对于知识渊博、正直忠诚的学者,在这一章中可以找到好的言行,这对于后面的方法来说已经足够了。
警告的方式与历史并不接近。
安全吗?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夸耀后代。
发表演讲的人不应该拒绝这样做,但也应该在子孙后代的要求下写下自己的罪恶,这不是人类情感所能做到的。
因此,铭文一开始并不真实。
那些后来刻铭文的人应该看看。
勾沱的非人类,即书中的非公共和权利,不足以从世界上传承下来。
因此,几千年来,内巷的公卿官员和学者都有碑文,而传记作者的报道较少。
原因不是他,信任不是人,这本书也不是公开和正确的。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裘德的职业不是动物道德。
当他做出邪恶的判断时,他不会感到困惑,在讨论它时,他也不喜欢?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而,那些能够根据动物道德来写文章的人可能存在于世界上,也可能存在于几十个,或者一两百个。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
文言文《寄欧阳舍人书》古文赏析
《寄欧阳舍人书》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因为欧阳修曾为作者祖父作墓志铭。
文章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原文】寄欧阳舍人书①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②,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③,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④,或纳于庙,或荐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⑤,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⑦,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脪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高中文言文阅读】《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寄欧阳舍人① 书 ( 节选 ) 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或一二百而有之。
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高中语文文言文《寄欧阳舍人书》译文
《寄欧阳舍人书》译文曾巩叩头再拜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承蒙您赐我的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神道碑铭,反复拜读,感激和惭愧之情一起涌上心头。
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同的地方。
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无所不写,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来显扬。
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样的。
假使那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方。
碑铭的写作,能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尊敬。
好人喜欢自己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就羞愧而且恐惧。
至于那些具有广博的才能、通达的识见、义烈忠节、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足以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
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到了世道衰败,作为人的子孙,都一心想褒美称扬他故去的亲人,而不再根据事理。
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铭,用来向后代夸耀。
撰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而不写,又因为他的子孙所请托的,倘若写上墓主丑恶的东西,就是不合人情,于是碑铭开始不真实了。
后代要写碑铭的人,应当要观察所撰写的对象。
倘若所托非人,就会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所写的碑铭也就不足以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
所以千百年来,朝廷的公卿大夫直到乡里的人士,无不撰有碑铭,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大概很少。
它的原因不在别的,就是所托非人,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的缘故。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和正确的合适人选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
大概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他对于恶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的请求,对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
而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恶相差悬殊,而不容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的名声;有的人的名声要大于他的实际表现。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赏析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赏析.doc》《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文学家曾巩的一篇文章。
是作者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zenggong/192816.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寄欧阳舍人书》鉴赏
《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家曾巩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文章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
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赏析(最新)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赏析原文朝代:宋代作者: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①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⑧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⑨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是曾巩创作的一篇文言文章。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寄欧阳舍人书
朝代:宋代
作者:曾巩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
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巩再拜。
【译文】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
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
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
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
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
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
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
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
亲人而不顾事理。
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
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
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
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
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
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
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
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
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
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
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
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
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
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
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
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我又进一步想到象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乖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
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
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
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
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
【注释】
①铭: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②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
③勒:刻。
④畜:积聚。
⑤兼胜:都好,同样好。
⑥卓卓:卓著,突出的好。
⑦衋(xì)然:痛苦的样子。
⑧蹶:挫折。
⑨魁闳: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