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传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曾公亮

高中语文 曾公亮
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 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
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意味。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 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
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本
题在A、D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为“移书”属上以及 “他境”属下,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B项没有错误,是 正确选项。
A项的“移书”属上,使“移书诘盗”两个有顺承关系的连 续动作人为割裂,从而使语义不通。D项的“他境”属下, 使“道悉窜”的方向不明,同时又使“夜户不闭”成了“他 境”即曾公亮所治郑州以外州县的政绩,明显不符合文意, 也是不正确的。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 (全无,毫无)所异,于是 帝益信任安石。安石 (感激)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 以报之。苏轼尝 (公开)责公亮不能 (匡正;纠 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曾经派儿子曾孝宽参与谋划,在皇帝面前几乎没有异议, 于是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激曾公亮对自己的帮助, 所以推荐提拔曾孝宽位至枢密使来报答他。苏轼曾公开地责 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只知道保持禄位巩固受宠的 地位。
了解朝廷相府的法令制度,首相韩琦经常向他咨询。仁宗末
年,韩琦请求确立皇位的继承人,就与曾公亮一起共同商定
大计。有人把密州的民田产银全部偷走了,大理寺判处此人
为强盗。公亮说:“这是禁物,偷的人虽然是强盗行为,与
偷盗民家财物还是有区别的。”坚决据理力争,于是案件下

2020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宋史·曾公亮传》

2020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宋史·曾公亮传》

2020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宋史·曾公亮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考取)进士甲科..(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昭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终唐一代,“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宋朝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

直到北宋后期,甲、乙科还都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出现了第三档。

到了南宋,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

如理宗宝祐四年,文天祥榜共录取了六百零一人,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其余为三甲、四甲、五甲。

南宋的“二甲”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所以说南宋以后已经没有官方的“乙科”,只是民间还把二档进士叫做“乙科”而已。

到了明、清,又出现甲、乙科之称,就比较容易区别了;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知.(掌管,管理。

如果后面有官职,翻译为担任……)会稽县。

民田.(种田,耕种)镜湖旁,每患.(担心,忧虑)湖溢。

公亮立.(设立,设置)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利益,好处)。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以.(凭借)端明殿学士知.(担任)郑州,为政..(治理政事)有能声/(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悉.(全部)窜他境/至夜户.(门)不闭/尝有使客..(发布文书)诘.(ji ..(使者)亡.(丢失)囊(口袋)中物/移书é,追问,追查,查究)盗/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dài,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高三文言文专题高考真题练习一(2016-Ⅰ Ⅱ)带答案

高三文言文专题高考真题练习一(2016-Ⅰ Ⅱ)带答案

高三文言文专题高考真题练习一(2016-ⅠⅡ)【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与公亮..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宋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宋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 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 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 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 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 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 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 了。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皇上】方【正】向【偏向】之,
阴【暗中】为子孙计【谋划】,凡更张【改弦更张,变更】庶事【指
各种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参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 至上前略【大致】无所异【不同的地方】,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 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 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 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 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 更加信任王安石。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考中】进 士甲科,知【担任……知县】会稽县。 民田【名作动,种田】镜湖旁,每【常常】患
湖溢【泛滥】。公亮立【设置】斗门,泄水入曹娥
江,民受其利。[典型政绩1:为百姓谋福]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
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 好处。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八_文言文阅读_含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八_文言文阅读_含解析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传记类A卷全国卷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高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三年真题两年模拟精选) Word版含解析.doc

文言文阅读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传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传
“于”作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 (《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 传
【于是】 “于”的相关词组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 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 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 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 传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 传
英宗即位,加(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 原来说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 受一些特权)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不久) 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豫”本为安逸舒适之意, “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泛称尊长有疾),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 使者不肯赴。公亮质(质问)之曰: “锡(通 “赐”)宴不赴,是(这)不虔(恭敬)君命也, 人主(君主)有疾,而必(一定)使亲临,处之 (做这样的事)安(心安)乎?”使者即就席。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曾公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曾公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曾公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

”索之,果然。

②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③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④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帝不豫..⑵安石德.其助己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⑴与盗物民家有间矣()A.缝隙B.间隔 C.差别 D.短暂的事件⑵比劫禁物法A.比较B.比照C.核查D.勾结3.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高三文言文专练复习——高考真题详解

高三文言文专练复习——高考真题详解

高三文言文专练复习——高考真题详解曾公亮传详细注解(16年全国课标1)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考取,考上)进士甲科(通过科举考试殿试,定一二三甲名次,甲科通称进士),知(主管,任…县令)会稽县。

民田(名作动,耕种农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凭……身份)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处理)政有能声,盗悉(悉、都。

同义词:皆、毕、咸、尽、率)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使者)亡(丢失)橐(口袋)中物,移(发送公文;布告)书诘(追问)盗。

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大概,几乎)从者之廋(隐藏,藏匿)耳。

索(搜查)之,果(确实,真的)然(这样)。

公亮明练文法,更(又)践久,习(熟悉)知朝廷台阁(台阁,本指尚书台,后泛指官府)典宪,首相..,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韩琦每咨访焉(他)。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密州民田产银,或(有人)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强盗之罪)。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差别)矣。

”固(坚决)争之,遂下有司..议,比(比照)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打渔)(于)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计较),且(将要)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之,代赵滋)谕(告谕,使人知道)以指意(旨意),边害讫(最终)息。

英宗即位,加(加封)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本指舒适,“不豫”指身体不适),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质问)之曰:“赐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之)亲临,处之安乎?”(皇帝赐宴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被任命为)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第二年),起判(由高位出任地方官)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很快,马上)以太傅致仕(请求退休、“致政”、“乞骸骨”)。

16全国卷1高考文言文解析《曾公亮传》

16全国卷1高考文言文解析《曾公亮传》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担任会稽知县)。

[典型政绩1:为百姓谋福]民田镜湖(鉴湖,鉴,古代镜子称鉴,故历史上也称作镜湖)旁,每患湖溢(时常担心湖水泛滥)。

公亮立(设立设置)斗门(应该是一种排水的设施,不知是不是跟今天的闸门相似),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百姓从中受益)。

[典型政绩2:治理盗贼有力]以端明殿学士知(担任)郑州(凭借端门殿学生身份担任郑州知州),为政有能声(贤能的名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发布文书查问盗贼)/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sōu隐藏)耳/索之果然[个人修养1:知文法明典章]公亮明练(通晓熟练)文法(法制,法规),更践(更gēng,更履有经历、经过的意思;践,践履,履行,有任职的意思,“更践”合起来译为“任职”)久,习知(熟知)朝廷台阁(汉时指尚书台。

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典宪(典章制度),首相韩琦每咨访(时常咨询访问)焉。

[典型政绩3:保宝贼性命不滥杀]仁宗末年,琦请建储(立皇太子),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产银(出产银子),或(有人)盗取(窃取,掠夺)之,大理(大理寺)当(dāng判罪)以强(按照强取的行为。

有人把“强”理解为“强盗”,恐不当,前面的“盗取”有“窃取,掠夺”的意思,所以此处的“强”应作“强取,掠夺”讲)。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强取),与盗物民家(跟从民家盗取财物)有间(jiàn,本意是空隙,这里引申为“区别,差别”)矣。

”固争(坚决为这件事争执)之,遂下有司议(于是下达给相关部门官员讨论),比劫禁物法(比照抢劫违禁物品的法律),盗得(能够)不死。

[典型政绩4:慧眼识才治边有功]契丹纵人渔界河(在界河捕鱼,宋朝与契丹在河北地区系以拒马河分界线,而是整条河流属于宋朝,河道北岸方属契丹,契丹入河捕鱼属于违背盟约),又数通盐舟(,又多次在界河往来盐船。

),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较量),且生事(恐怕生出事端)。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宋史曾公亮传》真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宋史曾公亮传》真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宋史曾公亮传》真题含答案(2016 ·新课标Ⅰ卷·T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2016全国1卷曾公亮传

2016全国1卷曾公亮传

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 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 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 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 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 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 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加上(在各地 任职)实践了很长时间,任职以后,熟 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 常咨询访问他。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 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 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 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 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 宠幸。)句中的“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意;“救
正” 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 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的意思。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 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 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 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 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 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 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 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 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 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 即就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 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 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 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 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 C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 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 (“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 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 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 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 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 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 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 官,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 完全出自教材。考查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传40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传40

“以”作连词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 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以”作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 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于”作介词
7.超过,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 比)(《劝学》) 8.给。陈涉少时,尝于人佣耕《陈涉世家》 9.按照,根据。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于是】 “于”的相关词组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 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
禄位加固宠幸。
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
太阳的别称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 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 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 驾,僵卧长愁。”“
月亮的别称
“以”的相关词组
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疱丁解牛》)

2016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9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答案

2016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9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答案

考点9 文言文阅读[2016 新课标全国卷乙卷(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词画线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 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 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 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动词,治理】政有能声
【能干的声誉】/盗悉窜【逃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
有使客亡【丢失】橐【tuó,口袋】中物/移书【发送
6.【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 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 州赵沿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 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 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吿诉他们”,从而 止息了边害。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 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 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 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 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与事件出错。
5.【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 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 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 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 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 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 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 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官,各有专 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 查学生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主管某部门的 官吏) 【考点定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给出的大多是 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可采取课内常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使用地区: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安徽、福建、山西)【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考中)进士甲科(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终唐一代,“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宋朝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

直到北宋后期,甲、乙科还都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出现了第三档。

到了南宋,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

如理宗宝祐四年,文天祥榜共录取了六百零一人,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其余为三甲、四甲、五甲。

南宋的“二甲”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所以说南宋以后已经没有官方的“乙科”,只是民间还把二档进士叫做“乙科”而已。

到了明、清,又出现甲、乙科之称,就比较容易区别了: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知(掌管,管理)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担心,忧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想不给,但是又怕秦兵打过来)湖溢(水多了漫出来。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如果因身居高处而有危患感,就要时时用谦虚勉励约束自己;如果害怕自满自大,就要想想江海里的水都是居于下面,由成百上千的川流汇聚而成)。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使者)亡(丢失)囊中物,移书诘(jié,追问。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直诘袁曰:‘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同桌过寒假!寒假弯道超车,鸡年一鸣惊人!1专题八文言文阅读传记类A 卷全国卷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传PPT文档共42页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传PPT文档共42页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传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作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以”作介词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 以(之)为” 把......当作或作为
不以为然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于”的用法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于”作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 (《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作介词
7.超过,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 比)(《劝学》) 8.给。陈涉少时,尝于人佣耕《陈涉世家》 9.按照,根据。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于是】 “于”的相关词组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 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以”作动词
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大家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倪焕之》 叶圣陶
“以”作名词
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注: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
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
“以”的用法
“以”的用法助记
《说文解字》(耜sì) 用也
农具
我认为用这个做效率更高!
以为
任用
பைடு நூலகம்从事
“以”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赤壁之战》。
“以”的相关词组
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疱丁解牛》)
2、“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3、“以为” 认为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于”作介词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 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以”作连词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 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以”作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 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 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 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于”的相关句式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
诗序》)
2016全国一卷曾公亮传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考取,考上) 进士甲科,知(主管,任…县令)会稽县。民田(名 词作动词,种田)镜湖旁,每患(忧虑)湖溢。公亮 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凭…的身份) 端明殿学士知(名词作动词,担任知府)郑州,为( 处理)政有能声,盗悉(全都。同义词:悉、皆、毕、 咸、尽、率)窜他境,至夜户(门)不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