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标准修订——小学数学学科专业能力提升作业成果
粉色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第二学段: 主题活动1年、月、日的秘密:知道24小时,年、月、日,四季 主题活动2曹冲称象的故事:认识克、干克、吨,等量与等量相等 主题活动3寻找宝藏:进一步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主题活动4度量衡的故事 感悟人为规定的量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度长度单位"尺”:一尺约合23.1厘米。按十进丈、引。 《孔子家语》说:“布手知尺,布指知时量容量单位“升”:一升为两手所棒。按十进斗、斜。 衡重量单位“铢”:一铁为0.65克,起于黍,百黍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 ,四钧为一石。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再比如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3+2)×4=5×4=20和 3+2×4=3+8=11两种方法解释,一种方法是讲故事,前者 :操场上来了一队同学,每排3名男同学、2名女同学, 一共4排,问共有有多少名同学?同学数=每排的人数× 排数,后者:操场上有3名同学,后来又来了一队同学 ,2名同学一排,一共4排,问现在操场上有几名同学。 同学数=原有同学数+后来同学数。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4)如何认识万:10000与万的区别
认识数的关键数位与计数单位,比如何读2002,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认数的整体性:把 计数单位从整数拓展到分数和小数,分数2/3的数位是1/3,体现了认数的一致性,同样的 数位才能比较大小,1/2和1/3比较大小需要通分,小数0.1的数位是1/10,0.01的数位是 1/100,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三、关注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分数与小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三)内容的设置体现整体性和一致性特征
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更注重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上的改 变,数与代数领域由原来的四个主题变为两个主题,把负 数、方程、反比例相关内容都移到了初中进行教学。
2022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十篇)
2022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十篇)2022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1)今天听史教授从: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数学课标的解读,收获很多,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师互相作用的过程。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
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
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
”心得体会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3、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
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
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把锁学生们像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
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4、通过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新课标的解读,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有教学作出严格的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运算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
这四部分内容相辅相成,不能隔离。
学生的运算能力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超高速计算机已不足为奇,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是非常重要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务课标》)关于运算能力,是这样描述的:“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义务课标》指出了十个数学核心词,分别是数感、几何直观、空间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观念、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其中的运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01年实施新课程改革,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后,《义务课标》再次明确运算能力,说明国家层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特别注重,这也是肯定了运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教学的思维价值发挥不够充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重视运算法则的内容,却在运算意义的了解以及算理、算法的理解上节省时间,重“算法”而轻“算理”;尊重学生却忽视了算法的优化;追求算理的理解,而忽视了算法的提炼;学生模仿练习过多,忽视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普遍较低、运算速度较慢,且计算的错误率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差生中。
同时由于计算教学的呆板和练习的枯燥,使得很多小学生都怕做计算题,甚至讨厌做计算题。
目前关于运算能力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但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方面的研究却较少。
研读“三书”,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研读“三书”,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摘要】本文针对“三书”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问题,分别探讨了“三书是什么?”、“如何研读三书?”以及“三书怎么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这三个问题,希望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研读“三书”;小学数学;教师专业能力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05-053-01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为充分迎合学生的这种身心变化,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认真研读“三书”,即《新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这“三书”是学科教师进行教学、教研活动的基础,也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化教学能力的指导依据。
1“什么是三书?”——三书的含义及应用意义“三书”是对《新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这三本教学指导书目的统称。
这三本书各自承担着不同方向的教学指导作用,但均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接下来将分别介绍三本书的概念和作用意义。
(1)《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它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作出的标准规范。
伴随着上世纪末我们国家正式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战略,新课标于2001年首次亮相在大众面前,它由全国近300名教育专家的共同编订汇聚而成,并在经历了十年的实践检验之后,于2011进行了二次修订。
《新课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提出了“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课程观”这四大教育观念,为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指明了方向。
(2)《教科书》是《新课标》的具体化表现形式,它按照《新课标》中所提及的各种规范标准,将适合各级各段学生的具体学习内容汇编成书,供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
通过教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教师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掌握新课标中规定的各项教育内容,并由此实现综合性的教育目标。
《教科书》是重要的教育工具,其本质是一种教育中介系统,通过提供丰富的教育互动内容,建立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桥梁。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新课改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正在深入推进。
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单一化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运用能力;传统教学方法滞后于时代发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缺乏与社会需求接轨导致教育与实际脱节。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推动多元化教学内容、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师资培训和与社会产业密切合作。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未来,希望能够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面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内容单一化、传统教学方法滞后、师资力量不足、与社会需求接轨、对策建议、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新课改的背景新课程改革是指在一定背景下对学校和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改革,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就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
2.教育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改变。
新课程改革是基于全球教育发展趋势而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学生发展需求:学生的成长环境和需求发生了变化,他们需要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旨在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新课程改革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2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可以说是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的。
教学内容单一化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学内容过于注重于传统的计算题和题型,缺乏足够的创新和拓展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思维发展受到限制。
准确把握教材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准确把握教材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能力的实践与研究”摘要: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为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把握教材的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把握教材;专业素养;能力;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师生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媒介。
因此,关于“教材”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成果,但是现实情况并不乐观,落后的教材观、重上课轻备课、重结果轻过程等现象比较常见,因此准确把握教材是提高备课质量、实施有效教学重要保证。
把握教材要从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文本信息,并结合学生实际、重视练习拓展这四个方面进行。
一、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
新课标指出: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既要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更要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整体研读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编写的特点,对于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把握核心教学思想,落实有效课堂、“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有很多版本,例如: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这些版本的教材均经过了我国中小学教材审定部门的严格筛查审核,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权威教材。
对这些教材既要进行纵向对比研读也要横向对比研读,横向对比研读就是对不同版本教材进行对比研读,或对同一个版本不同出版时期的教材进行研读,纵向对比研读就是对同一个版本不同年级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进行纵向研读,这样才能全面系统的掌握教材的内容的逻辑关系和编排特点。
例如现行教材与以往教材对比可知:以往的教材往往出现过多文字知识,版面形式单一,加上数学知识的抽象、枯燥、难懂,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如今的教材中有很大的改进和转变,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和生活情景,是集图片、表格、对话、文字相结合,这种“图文并茂”式的文本教材呈现形式,使教材更有趣味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问题提出数学作业是课程与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体现弹性化和兴趣化,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不断发掘学生的研究潜力。
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作业一直以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为主要任务。
题形式单调、陈旧,重点放在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
题的条件和结论也多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所谓封闭的、规范的;而且题内容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再者题缺乏应用性,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
题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而所谓的应用题也只不过是通过机械辨别,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关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题。
学生看不到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也不会通过数学化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数学观,掌握数学、建模方法是极为不利的。
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研究兴趣下降,研究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提出《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课题,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研究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研究者的研究是主动的,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注贯注工具,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注贯注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研究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研究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3、《数学课程标准》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摘要: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大多还是采取先讲例题,然后训练,训练也是学生先做题,之后教师再讲,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这样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教师感到应用题难教。
学生因此对应用题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只能采用题海战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这也为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
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
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
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当学生清楚的“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2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自然产生。
二、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
有人曾做过研究,显示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
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简答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简答题一、数学的“四基”、“四能”指的是什么?答: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是指: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答: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答: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答: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五、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哪些方面?答: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课改中由“双基”变为“四基”的必要性——结合小学数学实例
新课改中由“双基”变为“四基”的必要性——结合小学数学实例课程名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年级 2 0 1 1 级专业小学教育姓名赵美佳学号03完成时间2013年4月29日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双基”与“四基”的简述 (3)二、“双基”发展为“四基”的原因 (3)(一)时代背景 (3)(二)与课程目标不同步 (4)(三)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4)(四)中外教育对比研究结果 (4)(五)数学素养的要求 (4)三、结合自身学习及实例探讨“四基”的优越性 (4)(一)基本思想 (5)1.抽象的思想 (5)2.推理的思想 (7)3.模型的思想 (7)(二)基本活动经验 (8)四、小结 (8)五、参考文献 (9)新课改中由“双基”变为“四基”的必要性——结合小学数学实例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目标在“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确定为“四基”,这其中有深刻的原因,尤其是“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加教学有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双基;四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启示新课改中由“双基”变为“四基”的必要性——结合小学数学实例一、“双基”与“四基”的简述所谓双基,指的是基础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讲究精讲多练,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
“四基”是指在原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四基”是由《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范大学的史宁中教授于2006年在厦门演讲时提出的,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双基”发展为“四基”的原因由“双基”发展而来的“四基”,在《课标》中的表述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新课标学习2022版小学数学新课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变化与解读PPT课件
的思维去观察,思考与表达。 3 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4 对于数学教育具有一致性,具有发展性,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会贯穿始终。
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三会”
1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2)用符号表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关系、规律 性质:2n是偶数,其中n表示正整数: 关系:b=a+30小明的爸爸比小明大30岁,如果小明岁时、爸爸b岁,就可以得 到上面的表达式; 规律:s=60t一辆汽车以平均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如果t小时后行驶了s公 里,就可以得到上面的表达式,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综合与实践:人为规定的量以主题活动放入综合与实践单元
第一学段: 主题活动1购物活动:认识人民币元、角、分 主题活动2时间在哪里:认识时、分、秒 主题活动3我的教室: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相对位置: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主题活动4身体上的尺子:用身体上的“长度”为单位进行测量 主题活动5数学连环画: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记录自己一天的经历,或者,述说一个含有数学知识的小故 事
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小学11个关键词: 数学眼光:符号意识、数感、量感
空间意识、几何直观; 数学思维:推理意识、运算能力; 数学语言:模型意中7个关键词: 数学眼光:抽象意识、空间观念、几 何直观 数学思维:推理能力、运算能力 数学语言:模型意识、数据意识。 核心概念:模型思想、数据观念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执笔人赵亚娟一、核心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的界定:《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任务,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所以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研究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在课改的大潮中,许多学校的教学工作者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增加数学教学时间进行“计算的反复训练”。
三、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和发扬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与新课改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真正推崇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
研究价值: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们提出了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这个课题,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优化计算方法为手段,以提高计算能力为目标,探讨适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通过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活动,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专业生活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浅谈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浅谈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这次全员培训中,我对小学数学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让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培养能力。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我认真比较了新课程标准和以前教学大纲,发现了新课标对以前课程标准的修改,新的课程标准更适合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一、基本理念: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3、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6、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课标解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
三、新课标更健全了新的评价机制。
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过程评价和结果相结合、认知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相结合、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注意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注意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开题报告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却关注的并不多,大多数教师仍然布置一些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计算和应用题。
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的作业模式中,这种作业形式已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具有新型作业观。
教师要从学生学会的角度设计作业,引导学生巩固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及解题技能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在对作业的设计时要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出发,从实际生活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地设计作业。
为此,提出了“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课题,以此改善原有的作业形式,使作业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天性,锻炼学生的能力。
新型作业设计,让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其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
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促进学生的学业知识和基本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用新课程理念对作业进行设计和使用,可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克服教师的惰性及应付心里,能较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学生是作业的主体,在作业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感兴趣,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体验成功,提高能力,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究成功的喜悦。
本课题所提出的作业设计,既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它飞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优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构建适合于小学生数学作业操作的作业构成,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数学作业"高耗低效"现象,通过严格控制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的方式,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6篇教师参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收货感悟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已有半月之余,借助网络资源和媒体技术,我也花了不少时间进行学习,由此感受颇深。
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学习心得。
一、课程标准的新变化1.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各科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尽显于此。
课程标准新增的核心素养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2.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的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3.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新增了学习质量包括学习资料内涵和学习资料描述。
新增的学业质量包括学习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
4.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各个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细化了评价与考试的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新增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内容。
5.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加强了学段衔接。
二、教学中的新思考如何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呢?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耐心一点,静待花开。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用直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还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中体现趣味性,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耐心思考,他们的语言表达需要教师精心引导。
孩子数学素养的养成在于一朝一夕,慢慢积累,我们教师心中始终要怀有信念,慢慢助力。
记得一年级上学期我在教学四个桃子怎样分的时候,准备了四个大白桃和两个盘子,学生听完活动内容后,纷纷想上台展示,那时他们的兴趣已油然而生。
课标讲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座稿双城市第九小学夏丽敏变化情况解读——呈现“九大变化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原来的“三句话”:(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两句话”: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1)要处理好四个关系(2)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3)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4)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1)注重启发式(2)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3)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4)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1)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3)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修改稿:(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实践与思考
2021年第28期教育教学5SCIENCE FANS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和结果,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
基于此,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遵循小学数学学科特征,以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为依据,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素养。
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思考、实践的过程,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设计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1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原则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要坚持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过程可行性原则。
首先,数学学科并不是单纯教会学生数学的知识、技能即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思维,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能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能只认准学生在学习成果上的目标,而是要将评价的目标多元化,如学生在课堂中的各方面素养以及学习水平的提升程度等[1]。
其次,传统的数学课堂评价比较偏向于采用笔试的方式,通过课后作业、课后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进行结果评价;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过于模式化,并不符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
因此坚持评价方式多元化原则,将现代化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笔试测试方式相结合,能够引导教师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思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 水平。
最后,坚持过程性原则,教师要深入到数学活动中,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如在追击问题、统计与概率问题等的探究中,都可以设计轻松、高效的活动,这样有利于全面提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2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思考以评价原则为基础,教师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定系统的评价措施:2.1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2.1.1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状态是课堂评价内容中的重要部分。
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基本上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课堂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对照评价量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定,此评价基本上只限定于课程标准的第一个层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一个两块棱长5cm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教学活动4
四、学习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能区别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能判断“拼”和“切”时表面积总和的变化。
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和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研学的综合练习课。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规律,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应用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2、感受物体“拼”和“切”时表面积总和与体积总和的变化。
课件展示:长10分米,宽8分米,高5分米。(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
1、师:除了可以计算出体积,你还可以计算什么?
2、小组内说说能提什么问题,记录员负责把算式记录下来,不用计算。大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问题,小组长带领着同学们一起思考,2名记录员负责将算式列在纸上,其余同学负责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能提出最多的问题。现在开始:
基于学校“三导四学”智慧课堂的课改教学模式,依托练习课课型特点,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猜测导入,复习物体的特征。通过猜一猜,引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从而深化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知结构。
层次练习,让学生从“会”到“熟”再到“活”。
基础练习中,我设计了金鱼缸问题,让学生经历读取信息到提出问题,再到分析算式,体现学生自学,到合学,最后展学,从而实现归纳总结线、面、体的知识架构。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会”做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公式的意义,应用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感受物体“拼”和“切”时表面积总和与体积总和的变化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研学案
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综合练习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一、猜测导入,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一)猜测物体是否长方体。
师:考考大家的眼力,猜猜这是什么物体?你根据什么猜的?
师:像这样拼,一个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总和和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总和,相等吗?
师:哪个同学能够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物体表面积总和和体积总和的变化。
教学活动3
三、达标测试
1、用铁条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需要多长的铁条就是求长方体的();用铁皮包装这个框架,需要多大的铁皮片实际上求长方体的();求这个框架的下面也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
由于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对表面积与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较模糊,抽象化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遇到不少的问题。基于本班的学生前期的学习基础,我尝试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综合练习,通过开放性的练习题组,弄清表面积与体积的概念,弄懂两者之间联系与区别,弄透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教研组老师的意见
您的反思与改进
1
教学设计方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得到意见和改进内容
设计合理的研学问题,引领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给予必要的后教指导。
为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把手。
2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出现的偏离教学结果等教学问题,有哪些反思和改进建议?
总的来说,本节课以研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导”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为目的,这恰恰就是“三导四学”智慧课堂的三大核心。学生自学、合学中,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我尽量引而不发;新旧知识的起点,组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辅导学生学,学生难以理解或不宜接受的,指导学生学。
诚然,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不少地方值得我改进。例如,学生自学环节,我还是有点赶着学生走;合学环节的时候要求还是不够明确,少部分同学不清楚活动任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沦为组外人;展学的环节,我应充分给予时间、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其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是点评不够到位,以上几点是我暂时考虑到的不足。
师:如果我将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你会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吗?利用学具“拼一拼”,完成活动3
1、两个棱长6cm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师:像题目要求,表面积总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在上台展示这个拼的过程,仔细观察拼的过程中,表面积有什么变化,体积又有什么变化。
预设:(1)长方体。引导:被挡住的面都是直直的,对应的面都是相等的。
(2)正方体。引导:长、宽、高都相等的。
(3)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引导:被挡住的部分是弯曲的,或者是球形、尖尖的……
师:你确定?你怎样确定?
不急着评价学生的回答,充分地让学生说出理由,从中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征。
(二)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体的表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和概括的研学过程,感受物体“拼”和“切”时表面积总和和体积总和的变化。
三、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涵义,能正确、灵活地实际问题。
4、预设:学生板书:(1)10×8×5(2)(10×8+10×5+8×5)×2(3)4×8+4×5+4×10(4)(10+8+5)×4(5)10×8(6)……
引导:这些算式表示什么?(学生展示)
1、像求棱长总和的问题实际上是线段的问题,一个面或者几个面的面积是属于面积的问题,求占空间的大小是属于体积的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综合练习》教学设计方案
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学校:陈钢
课题名称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综合练习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教学时间
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本课内容是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是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和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研学的综合练习课。
变式练习中,我设计粉刷教室的实际应用问题和知道棱长总和求表面积、体积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会”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提示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展学环节,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强化。我再以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巩固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框架,实现学生“熟”做数学。
体积总和不变
(四)下面的长方体都是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算出他们的体积。
师:你知道他们的体积吗?你是怎样思考的?
考考大家,你能知道这个物体的体积吗?小组里说说。
预设:长是4cm、宽是3cm,高是3cm,所以体积等于36cm3。你是从整体来看的。
引导:我们能不能看成一个个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堆叠在一起。
A占地面积B表面积C体积D棱长总和
2、把一个长方体切成几个小个长方体后,表面积总和();
A不变B比原来大C比原来小
3、把几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综合();
A不变B比原来大C比原来小
4、一个长方体油箱长6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每升油重0.85千克,这个油箱可装多少千克?应列式为:
A6×5×4×0.85 B6×5×4÷0.85
预设:变小、变大或不变。引导:你试试摆一摆学具。
为什么表面积总和发生变化?
3、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分米,把它切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这个物体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如果物体切开的时候,表面积总和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完成活动4,完成后小组说说自己的想法,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归纳:“拼”表面积总和变小
运用实物提高学生对物体表象的认识,突破教学重点。
4
在教学实践后对教学设计需要做哪些调整和修改?为什么做这样的调整和修改?
充分地让学生在自主研学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大大地提高了教学实效
时间过后,我更多地考虑到发挥小组作学习的功能,学生能说的,我不睡,学生能做的,不我不做。
几个教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放手学生自主、合作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物体的体积与面积。
3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哪些非预见的生成性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解决和处理的?更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
个别学生对物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对问题表征不太理解。
师:想一想:你是怎样解决的?
预设:先求教室的表面积,再根据实际情况,减去门窗部分。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聪明智慧,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在小组内积极理清思路。
师:看,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了。
预设:不能比较,因为表面积和体积的单位不一样。
引导:看来同学们对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已经非常熟悉了。
(三)拓展练习
根据学生刚才的回答,填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特征。
(三)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师:假设具备这些特点,你能马上判断它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吗?
预设:不能引导:必须知道物体的长、宽、高是否都相等才能判断。
教学活动2
二、综合练习。
(一)基础练习。
课件展示:一个金鱼缸长这个样子,你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计算出体积?
拓展练习中,我设计物体“拼”“切”问题。以“将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你会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吗?”引发学生对表面积总和变化的思考,学生通过计算、动手操作等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实现“活”做数学。
归纳提升,总结测试。
经过层次练习之后,学生已经对物体“切”“拼”表面积总和比较深刻、直观的认识,再挖掘书本练习题,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吗?再次激发学生充分思考物体不论“切”“拼”,体积总和是不变的。最后,通过达标检测实现学生悟学,检查学生运用新知的情况,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