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3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义务教看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FI标: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屮抽象出数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2.经历从实际物体屮抽象出简单儿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儿何休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数学思考:1.能对调查过程屮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屮蕴涵着信息。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小,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3.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口常生活小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他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屮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屮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三、内容标准:数与代数:(一)数的认识:1.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2.理解符号<,=, >的含义,能用符号描述数的大小。
3.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屮的-•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数的运算:1.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屮的简单问题,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三)常见的量:1.在现实情境小,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Z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2013小学数学新课标判断选择题.
一、判断:1、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2、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最有效的学习活动就是单纯在模仿记忆。
(×)3、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全部。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性。
(√)5、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无论是新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应力求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8、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评价结果为主。
(×)9、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10、《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12、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13、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16、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17、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18、《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
(×)19、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20、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3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3版)一、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科要求,对数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和要求的一套标准。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首先,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目标。
数学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数学教学的内容。
数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图形与空间、量与单位、数据与图表、常见数学法、简单应用题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涵盖了小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
再次,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数学教学的方法。
数学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最后,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数学教学的评价方法。
数学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方法。
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进行量化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结起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和要求的一套标准。
它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法,能够帮助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
解析新课标提倡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
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时的分析能力。
幼儿识字是一切语文教学的开始,首先我们的教学必须是符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抓住他们爱玩的天性,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案,综合运用识字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的辅助功能,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发识字资源,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字效率,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细细品读这句话,我们可以以此为教学指导,归纳出数学教学中适宜采用的四种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师生动传授、学生动手实践、师生合作探索、学生合作交流。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些方法科学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例略谈一下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地运用这些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一、改变单向教师传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小学阶段的教学,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偏小,知识、经验的储备不足,学生的学习尚不能完全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中,所以接受式学习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我们要努力让这种接受式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创意,能深深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乐于接受。
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注重让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多变的方式给学生以新鲜感,使学生在被动接受中依然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多媒体课件以其音画并举、声形并茂的方式,可将许多难于理解的抽象问题具体化,或是通过给学生展示生活化的场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使学生于具体情境中去学习抽象的数学道理。
如:在学习“秒”这一抽象概念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奥运开幕式场景中倒计时的画面;然后再展示新闻联播前读秒的镜头,让学生于生活中的熟悉的画面中去理解和认识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简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是根据最新的教育要求和学科发展而进行的修订。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这一修订版的详细信息,以帮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
修订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数学教育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是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和专家的建议,结合了国内外数学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改进。
主要变化综合素养的强调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等。
通过多样化的研究活动和实践任务,学生将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探究性研究的引入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研究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引入了探究性研究的理念和方法。
学生将通过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数学思维的培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等。
通过各种数学问题和情境的引导,学生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并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施指导为了有效地落实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师需要充分理解修订版的要求,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育部门将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以帮助教师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要求。
总结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是学科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产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本文档提供的指导和建议,更好地实施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推动学生的数学研究和发展。
>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实施以教育部门的官方文件为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 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 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 估算。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 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 量的估计; 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 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 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 的大小。 4、再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 分数。 6、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 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6、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 和合数。 7、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 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 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 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数的运算
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 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 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 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 实例,并进行交流。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实践性和生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并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推理、证明、估算、模型、解决问题等。
数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掌握和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数学符号、数学语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数学建模等。
数学情感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并发展的情感态度,包括兴趣、信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
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数学情感教育,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方法的培养,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数学情感教育,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方法的培养,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总之,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培养出更多数学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前言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旨在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这份标准涵盖了小学数学的整个学科范围,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
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还为每年级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小学数学的宗旨和任务小学数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小学数学还要为中学数学和更高级别的数学打好基础,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的任务包括:1、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指通过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小学数学要求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应用思维,通过数学学习和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小学数学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计算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素养,包括数学思想、数学能力和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文化意识和数学思想,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1、以学生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2、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教学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循序渐进小学数学教学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科的本身特点,逐步深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4、启发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等方法,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5、综合性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要应用多种手段,实现综合性教学,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等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实际应用。
(完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
全日制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人教版(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 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 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 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 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 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 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 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 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 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 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 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 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与代数”的主要 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 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 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 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 方程、方程组、不等式、 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 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 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 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 平移、旋转、轴对称、相 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 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 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2
“统计与概率”的主 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 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 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 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 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 数、极差、方差等;从数 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 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 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 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 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 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 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情 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 技能。
感 志,建立自信心。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
态
●体会数学的特点, 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
度 了解数学的价值。
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养成认真勤奋、
数学思考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郑东新区XXX课程类型:小学数学教学材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教材版本:XXX设计教师:XXX日期:2013.2.10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一、课程目标项目数与代数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细化后的目标叙写1、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花生、数小棒、数豆子”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之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可以应用数举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联合情境“买铅笔、捉迷藏、快乐的小鸭”等,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之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的计较办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根据具体问题,估量运算的成效;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亲昵联系。
图形与几何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1、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味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学生经历从平面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味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统计与概率数学好玩(分扣子)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举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综合与理论数学好玩(填数游戏)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办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研究的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引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部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所制定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该标准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造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背景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数学教育强调的是记忆和机械计算,忽视了数学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造思维能力,中国教育部决定制定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主要内容1. 数与量数与量是数学的基础概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起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数的概念、数的大小比较、数的读写和数的进位等基本知识。
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量的测量和估算,培养他们的量感和数感。
2. 运算与应用运算与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学会灵活运用运算法则。
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几何与图形几何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学习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了解几何图形的分类和相互关系。
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测量和构造,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和观察能力。
4. 数据与统计数据与统计是现代社会必备的数学技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呈现数据,能够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推理。
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据处理和统计思维能力。
对学生的影响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
首先,新课程标准促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创新精神。
最后,新课程标准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跨学科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对其他学科的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3版)一、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设计思路(二)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
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
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三)关于学习内容之一:数与代数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数与代数“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
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
模型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
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树立模型思想。
(四)关于学习内容之二: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徒刑,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也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力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力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五)关于学习内容之三: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
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在“统计与概率”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
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概率的学习中,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六)关于学习内容之四: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