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精品习题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蒹葭赏析题及答案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班级:姓名:【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习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分析: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蒹葭》精品习题及解析
《蒹葭》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主题思想】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
《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一、选择题1、给以下加粗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2、填空题: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局部。
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讲解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简答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在古汉语的规那么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p 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比拟《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4、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选取一首,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三、阅读《君子于役》,答复以下问题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蒹葭》阅读附答案
《蒹葭》阅读附答案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5.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分)
译文: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第 1 页共2 页
参考答案
5. (2分)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意思对即可。
6. (3分) D
【《蒹葭》阅读附答案】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第 2 页共2 页。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虚写)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项有误,全诗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它是一首叙事诗”的说法错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蒹葭练习题精编版
蒹葭一、默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练习1.本诗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
2.诗歌抒发了一种的感情。
3.体现诗的全部旨意出来,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4.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
5.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6.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7.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8、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9.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抒发的感情?10.请简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11.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12.本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13. 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1. 风2. 敬慕、怀念与怅惘交织 3.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 道路迂曲回盘,坎坷难行失望、惆怅5.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6.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萧瑟凄凉的晚秋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7.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8.苍、霜、方、长、央9.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10.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显示了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举例:每章的后四句。
反复抒写道路的险阻,表达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
11.诗中景物描写都是静态描写,而诗人忽上忽下地寻找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忽远忽近是动态描写。
12.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蒹葭》习题及答案
《蒹葭》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蒹葭》选自《诗经·()》。
2、《蒹葭》的中心意象是()。
3、《蒹葭》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诗歌意境的作用。
4、《蒹葭》中的“伊人”象征了( )5、除了借景起兴、整体象征外,《蒹葭》还用( )艺术手法主要二、简答1、《蒹葭》一诗的中心意象所蕴涵的象征寓意是什么?2、《蒹葭》一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3、《蒹葭》一诗采用重章叠句形式的作用是什么?三、论述题1、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2、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
一、填空题1、秦风2、伊人3、层层推进、步步深化4、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5重章叠句二、简答题1、人世间各种渴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遇。
2、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3、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三、论述题1、《蒹葭》的中心意象:伊人。
伊人的象征意义: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诸如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
2、本诗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不是眼前所见的实景实事,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人某事的追忆,而是一种由诸多类似人事、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而成的心理幻象。
“在水一方”就是这样一种由特定感情外化而成、具体事实完全被虚化了的心理幻象。
在这种心理幻象中的一切事物,无论是河水、伊人,还是逆流、顺流,无论是险阻、宛在,还是河岸边、水中央,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作何山何水、何时何地、乃至何人何事的考究;否则,就会产生许多自相矛盾之处。
正因为如此,《蒹葭》的意境也就呈现为一种不粘不滞、似花非花、空灵蕴藉、含蓄多藏的朦胧美。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这种朦胧的美感是由读者的阅读期待视域和文本的召唤结构所造成的。
一方面,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思想情趣、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等个性特征,对同一文本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定向性期待和交流思路,最终必然形成不同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如王夫之在《诗绎》中所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蒹葭选择带答案
蒹葭选择1.下列对《蒹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中主人公在深秋露重霜浓之时,徘徊岸边,上下求索,寻找“伊人”而不得。
B.每一章开头写景起兴,表明时间推移,烘托清冷气氛,抒发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地点的变化,暗示“伊人”难以寻觅。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同时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详解】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采用重章叠句的方法,表现出时间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追求者的深情执着;“在水之湄”“在水之诶”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2.下面对《蒹葭》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
B.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
C.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经过主人公一再追寻,几度求索,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
【详解】D.“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有误,根据“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可知,伊人行踪飘忽不定,主人公尽管一再追寻,但并没有找到伊人,心中充满了难言的怅惘与伤感。
3.选出下列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出芦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初秋凄凉景色,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B.“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两句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中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抒发了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地企慕伊人的心境。
【详解】A.赏析有误。
根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景物芦苇苍苍、寒霜浓重的特征,可知,应是“深秋”(或暮秋)景色,而非“初秋”。
蒹葭练习题(打印版)
蒹葭练习题(打印版)《蒹葭》练习题一、填空题1. 《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其作者为______。
2. 诗中“蒹葭苍苍”中的“苍苍”一词,形容的是______。
3. “白露为霜”在诗中指的是______。
4.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指的是______。
二、选择题1. 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所表达的意境是:A. 道路遥远,难以到达B. 道路曲折,充满挑战C. 道路平坦,容易到达D. 道路险峻,充满危险2. 下列哪项不是《蒹葭》中的诗句?A.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B.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D.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三、解释题1. 解释“蒹葭”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2. 简述“白露为霜”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四、简答题1. 根据《蒹葭》的内容,描述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
2. 分析《蒹葭》中“伊人”的形象特点。
五、论述题1. 论述《蒹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六、翻译题将下列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答案一、填空题1. 《蒹葭》的作者是《诗经》中的无名氏。
2. “苍苍”形容的是芦苇的茂盛。
3. “白露为霜”指的是露水凝结成霜。
4. “伊人”指的是诗人心中所思慕的人。
二、选择题1. B2. C三、解释题1. “蒹葭”指的是芦苇,诗中用以象征爱情的纯洁和高洁。
2. “白露为霜”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高洁,也暗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易逝。
四、简答题1.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是秋天的景象,芦苇茂盛,露水凝结成霜,给人一种清新而又稍带忧伤的感觉。
2. “伊人”的形象特点是遥远而又神秘,令人向往而又不可及。
五、论述题《蒹葭》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六、翻译题“逆流而上,道路漫长而艰难。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蒹葭》【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蒹葭》【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蒹葭》综合练习
《蒹葭》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给下列加线注音。
未晞()水中坻()溯洄()蒹葭()水之涘()水中沚()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蒹葭苍苍苍苍:(2)溯洄从之溯洄:(3)道阻且长阻:(4)溯游从之溯游:(5)蒹葭萋萋萋萋:(6)白露未晞晞:(7)道阻且跻跻:(8)蒹葭采采采采:(9)道阻且右右:3.理解型默写。
(1)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
(2)诗歌通过“,。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二、综合性学习1.《诗经》中每一首诗都是一幅唯美的画。
请根据下图,写出古诗的题目及你判断的理由。
题目:理由:三、简答题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2.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四、阅读(一)阅读下面下列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校校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B.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情景,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的娴练和纯熟。
C.“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不远,表现出了织女内心的高兴与激动。
D.“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蒹葭练习题
蒹葭练习题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蒹葭”一词中的“蒹”指的是_________。
2. “蒹葭”一词中的“葭”指的是_________。
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出自《诗经》中的_________篇。
4.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指的是_________。
5.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的“溯洄”指的是_________。
6.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的“溯游”指的是_________。
7. “蒹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比喻_________。
8. “蒹葭”一词在文学中常用来表达_________的情感。
9. “蒹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来形容_________。
10. “蒹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来形容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蒹葭”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文学作品中?A.《楚辞》B.《诗经》C.《论语》D.《左传》2. “蒹葭”一词在《诗经》中用来形容什么?A. 风景B. 人物C. 情感D. 事件3.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通常被理解为?A. 远方的亲人B. 梦中的情人C. 逝去的故人D. 身边的友人4. “蒹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比喻什么?A. 远大的志向B. 深厚的情感C. 艰难的境遇D. 遥远的距离5. “蒹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来形容什么?A. 秋天的景色B. 春天的生机C. 夏天的热烈D. 冬天的寒冷6.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的是什么季节?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7.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的“道阻且长”形容的是什么?A. 道路的曲折B. 心情的复杂C. 情感的深厚D. 时间的漫长8.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的“宛在水中央”形容的是什么?A. 人物的位置B. 人物的心境C. 景色的宁静D. 情感的纯粹9. “蒹葭”一词在文学中常用来表达什么?A. 思念之情B. 离别之痛C. 重逢之喜D. 相聚之乐10. “蒹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来形容什么?A. 秋天的景色B. 春天的生机C. 夏天的热烈D. 冬天的寒冷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蒹葭”一词在《诗经》中的象征意义。
大学语文蒹葭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蒹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关于《蒹葭》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风》的范畴。
B.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雅》的范畴。
C.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颂》的范畴。
D.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赋》的范畴。
答案:A2. 《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的下一句是什么?A. 白露为霜B. 所谓伊人C. 在水一方D. 溯洄从之答案:A3. 《蒹葭》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A. 爱情B. 战争C. 劳动D. 政治答案:A4.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的下一句是什么?A. 道阻且长B. 道阻且右C. 道阻且左D. 道阻且跻答案:A5. 《蒹葭》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屈原B. 李白C. 杜甫D. 无名氏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________”。
答案:水一方2. 《蒹葭》一诗中“溯游从之,宛在________”。
答案:水中央3.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长4. 《蒹葭》一诗中“溯游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右5.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跻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秋天清晨,蒹葭(芦苇)丛生,露水凝结成霜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
2. 请简述《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爱之人的深切思念和渴望。
通过“在水一方”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和忧伤。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结合《蒹葭》一诗的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蒹葭》一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中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高中语文《蒹葭》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语文《蒹葭》同步练习题(附答案)高中语文《蒹葭》同步练习题(附答案)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涘窈窕荇寤寐参差琴瑟芼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访兰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出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还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资;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蒹葭》练习题
《蒹葭》练习题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蒹葭苍苍.()白露未晞.()在水之湄.()道阻且跻.()宛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
2、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诗文。
3、借助书脚下的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诗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根据以上诗意,概括《蒹葭》主要内容:。
二、探究学习
探究一:《蒹葭》这首诗的音韵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探究二: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其特点是什么?有何作用?
2、探究本诗主要运用的两种表现手法。
(1)表现手法(一),分析
(2)表现手法(二),分析
三、拓展延伸
朱熹之解:“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
“伊人”是这样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一直执着追求的,你还能把伊人理解成什么呢?
2。
蒹 葭 习题精选
蒹葭习题精选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5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
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①在不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③“宛”字,好像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7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教师准备:①美丽?外在?内在?气质高雅温婉动人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烘托出来的。
8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精品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选择题:
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分析: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应该是“清晨”;第二句应该去掉“翌日”。
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分析: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4、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分析:C、“为霜”“未晞”“未已”的意思不同,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感情也随之有所发展。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
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分析:B“伊人”心中喜欢的人;“君子”是指好男子。
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类”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拿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遍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着离。
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睢》相比,《蒹葭》的情感的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理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点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分析:《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分析:A《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
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7、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D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
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解析】D.有误,“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是正确的,但并没有体现主人公绝望的情绪。
三、赏析题: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景语情语。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5、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答:“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
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从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6、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全诗记述了主人公寻找伊人的经过,抒发了追寻不得的惆怅感受,塑造了一个情真意切,执著追求,坚守信念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