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4-社会认知(2)-自我知觉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内隐的反应”即心理,“外显的反应”即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人的社会化 2、自我 3、社会认知 4、社会态度(二)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三)群体心理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一般分为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又分为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3.调查法:调查法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较弱,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是使用问卷调查时,这个缺点更为明显。
4.档案研究法:提示:在学习每种研究方法时,除了要明白概念之外,还应该明白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采用的是多元化的思路,即根据研究的问题采用适合的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时间和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所以,1908年常被认作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P23)再社会化: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P26)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第4章社会动机第1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传统的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理解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谈论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
第2节需要、动机和个体的行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现象,一种主观意识。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必有目的,而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而具有相同目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而去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
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动机的产生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人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行为。
但动机与行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行为来追溯、窥察动机;而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第3节动机的分类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方面来确定:(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基础的自然动机,其它几种为社会动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用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思考1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什么是晕轮效应?它对我们认识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3人们通过那些线索形成对他人的知觉?4什么是图式,它可以分为哪几类?5社会认知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6试述Heider、Weiner、Kelly和Bem的归因理论。
7人们在归因中会有什么样的偏差?1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也叫印象形成,指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特性如下: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它决定着人们对他人的知觉。
评定人或事物时,有三个基本维度:评价(evaluation):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好与坏的方面加以评定力量(potency):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活动性(activity):指对他人或事物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2整体印象的形成尽管第一印象很重要,但随着我们对他人认识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人知觉他人的时候往往会获得许多信息,对于如何组织这些信息,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几个加工处理的模型,包括:(1)平均模型Anderson在1965年提出,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2)累加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段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平均(3)加权平均模型Anderson于1968年提出,按照这一模型,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相对前两个模型而言,加权平均模型能够解释的范围广,它是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最常使用的模型。
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bias),这些偏差是知觉过程的特性,人们可以注意到它,并把他们的影响降低,但人们无法避免它的存在。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案例: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香水的销量虽 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
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 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 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慎
让被试判断此人是 否慷慨、幽默,结 果如下
慷慨 第一组 90%
幽默 77%
第二组 10% 75%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
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如果事先提醒被试避免作出草率判断,并告知他们要考
虑到全部有用信息,首因效应就可以减弱。 近因效应就会发生,我们就可能注意对方的“现在”表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任何社会知觉都由自我知觉开始, 都有自我知觉的参与过程。
所谓的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内容 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 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 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 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 了经典的Chanel 5。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香水工业 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 了下来。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2021年整理)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
(完整)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的全部内容。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1。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社会教化: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法庭、监狱、劳动教养所等。
可分为两大类:有系统的正规教育(学校、监狱、劳教所);非系统、非正规教育(社会风俗、团体亚文化、传播媒介)个体内化: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包括: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强化2。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基础:遗传因素文化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朋辈团体、职业背景、大众传播媒介3。
主要的社会动机:(1)亲和动机的理论:1.本能论(麦独孤、亚里士多德)2.生存论(柏拉图)3。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4。
适宜唤起层次理论(赫伯)5.条件作用理论:合群在个体早期表现为亲子的依恋。
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3.出生顺序4。
相似性5.享受交流的乐趣6。
找到自我评价的基准亲和动机概念: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
高亲和动机的人特点:1.喜欢交往,并享受交往带来的乐趣2.渴望友谊,喜欢合作3.对人际冲突的回避4.对失去亲密关系的恐惧亲和的作用:1。
2-社会知觉
Kraut & Johnston(1979)
考察跑步者的微笑是由于有同伴同行还是由 于天气明媚呢?
微笑是社会互动的一部分,是沟通技巧,而不仅
仅是愉快情绪的一种信号。
你会识别笑容吗?
对笑容的判断,女性不如男性敏感
通过让人们辨别真实或伪装的笑容,对1.5万 多名受访者的直觉能力做测试。
受访者被要求分辨出所有照片中笑容的真假: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肖曼·巴纳姆
著名杂技师
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我的演出之所以很受
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份, 所以“它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 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性,将这种倾向 称为巴纳姆效应。
N.D. Sundberg,1955
内在自我觉知(private
公众自我觉知(public
self-awareness)
self-awareness)
内在自我觉知: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
内在自我的人:
对自己的感受比较在乎,常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 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太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公众自我觉知: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Self-Consciousness Scale,简称SCS)
共17道问题 Likert
5点量表记分
0表示完全不符合我,
4表示非常符合我,
1,2,3,分别表示不同程度的符合或不符合。 请在你认为合适的数字上打“√”。
0 1 2 3 4
1、我经常试图描述自己 2、我关心自己做事的方式 3、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什么人不太清楚 4、我经常反省自己 5、我关心自己的表现方式 6、我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7、我从不检讨自己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6.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7.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9.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0.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1.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2.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3.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的科学。
了解社会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
为和决策,以及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1. 社会认知: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信息。
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决策等心理过程。
2. 社会影响: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如何相互影响和受到影响。
包
括社会规范、社会比较、社会压力等。
3.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自我认同、自尊、自我效能等。
4. 社会认同: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包括族群认同、性别认同、社会角色认同等。
5. 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关系。
包括亲密关系、合
作与竞争、集体行动等。
6. 社会接触:个体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包括偏见
与歧视、群体间冲突、社会支持等。
7.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包括社会化、文化间差异、社会运动等。
8.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包括实验设计、调查问卷、观察法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原理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
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和心理过程,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和发展。
请注意,以上知识点只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深入学习和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精髓。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
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5)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其母体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由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个体和团体心理活动它反映了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导向作用,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心理师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行为: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社会心理: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3,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1)F。
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
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4,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5,我国学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吴江霖(198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潘菽(198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科学(3)沙莲香(198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4)周晓虹(199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文化和完整的人格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6,两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特里安德斯等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的一门学科7,社会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社会心理学和普心的关系*对象、范围普心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社会心理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角度与侧重普心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共同点**研究对象是共同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重点,研究人的微观层面**在学科理论研究上,有共同的理论假设*差异点**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内部功能以及个体间的差异,社会心理学研究更关注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人格心理学强调观察法、测量法等的运用:社会心理学重视现场实验研究,心理测量法,观察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5)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对象、范围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极其本质,结构及个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角度与侧重社会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研究方法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8,有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知(1)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
《社会心理学》主观题汇总
《社会心理学》主观题汇总一、名词解释1.自我意识个体参与自我知觉时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人格特质。
2.自我图式马科斯提出,自我图式是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一个图式就是一个具体的成分概念,自我图式构成了我们的自我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分类和提取经验。
3.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时,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与价值观来对自己现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
4.自尊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5.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或者自我强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6.自我确认是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人们通过自我提升,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高的评价,从而有助于个体自尊的建立;通过自我确认,使别人对自己有一致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自尊水平。
7.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是班杜拉提出来的。
他认为自我效能主要是从成功经验中获得的关于自己能力的概念。
8.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它是指人们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
9.自我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的、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
10.自我检控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11.自证预言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它是指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我们对他的期望行事。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12.焦点效应人们在自我观察的时候,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把自己看成某一情景的中心,并且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
13.透明度错觉人们认为自己隐藏的情绪一旦外露,就会被别人发现的错觉,实际上别人可能根本看不出来。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的自我知觉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的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涉及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本文将探讨自我知觉理论的基本原理、实验研究以及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一、自我知觉理论的基本原理自我知觉理论是指个体是通过观察自身行为、思维和感受等内在过程,来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内部自我观察和外部他人评价。
内部自我观察是指个体通过反思自我内心状态和行为等因素,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
这种自我观察过程可能受到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观和自我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友好和善良的人。
外部他人评价是指个体从他人的角度和评价中获取对自己的认知信息。
这种认知信息可能来自他人的言行、表情、态度和评价等因素。
个体会将这些评价与自我知觉进行对比,从而形成对自身认知的判断。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是否具有吸引人的外貌或者智力水平等。
二、自我知觉理论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来验证和探索自我知觉理论。
一项经典的实验是自我知觉理论中的镜子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者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并要求他们评估自己在外貌、魅力等方面的各个特质。
研究发现,被试者往往会将自己比较理想化,认为自己更加吸引人和有魅力。
这表明了自我知觉的一种特点:个体倾向于维护和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形象。
此外,还有一些实验研究探讨了他人评价对自我知觉的影响。
例如,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者听到一段听力测试的录音,被试者会被告知自己得了很高或者很低的分数。
结果显示,无论是被告知自己得了高分还是低分,被试者都会对自己的听力能力产生相应的评价,进一步说明了他人评价对个体的自我知觉有一定影响。
三、自我知觉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自我知觉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之一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的形成。
个体通过观察自身行为以及他人的反馈,来形成自己的认同和身份感。
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认知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理解、推断和判断。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认知和推断的理论框架。
它主要关注个体如何通过观察、推理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来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并根据这些理解来进行适应性的社会互动。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1. 认知模式: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构建一种认知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
2. 信念与欲望: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他们的信念和欲望所驱动的。
信念是指个体对事实和真相的认知,而欲望则是指个体对某种结果或目标的渴望。
3. 推断与解释: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进行推断和解释。
个体会根据他们对他人的信念和欲望的理解,推断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4. 记忆与归因: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会根据自身的记忆和归因倾向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个体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情境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估和解释。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 理论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运用心理学中的理论和概念。
例如,个体会运用心理理论中的意向性、目标导向性和情绪等概念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2. 人际感知: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如何通过感知和解释他人的非言语行为来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人际感知包括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等非言语信息的解读。
3. 自我知觉: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将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对他人的理解中。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信念和欲望来推断他人的行为意图,并将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投射到他人身上。
心理学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在心理学领域中,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行为、心理状态和特征进行感知、解释和理解的一个过程。
它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语言和非语言表达,从而获得他人意图、情绪和个人特征的能力。
社会知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表情来判断他们的动机、感受和意图。
社会知觉可能涉及许多不同的方面,如人们对他人内在特质的知觉、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的解释、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人际关系的预测等。
在社会知觉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被心理学家广泛应用和研究。
其中之一是人们常使用的“第一印象”这一概念。
第一印象是指个体在初次接触他人时所形成的对其印象和评价。
这种印象往往基于外貌、声音、行为等非常有限的信息,但却对后续的判断和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与社会知觉相关的概念是“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解释其原因或动机。
在归因理论中,人们将行为原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当个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他们倾向于认为这是由于对方的性格、意图或能力造成的;而当个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时,他们倾向于认为这是由于环境、机会或运气引起的。
此外,社会知觉还与情绪感知密切相关。
情绪感知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语言语调等来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
通过情绪感知,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产生共情和相互支持的行为。
社会知觉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人际关系、沟通和社会互动的本质非常重要。
它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喜爱和信任,以及为什么有些人在社交场合中更具有影响力。
此外,社会知觉也有助于我们改善自我认知和提高自我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社交中的行为和效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知觉也存在一些偏见和局限性。
由于人们在进行社会知觉时所使用的信息有限,他们可能会根据一些表面特征和刻板印象做出错误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自我知觉
死亡
社会化
13所院校本(2003):“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 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 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孙时进(2003):“可以认为,个体的社会化 就是个体经过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文化影响, 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从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 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 (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First, the self is composed of our thoughts and beliefs about
ourselves, or what James (1890) called the "known," or, more simply, the "me." Second, the self is also the active processor of information, the "knower," or "I.”
11. 我是内向而心理常有矛盾的人 12. 我是有时有自卑感的人; 13. 我是感情脆弱的人; 14. 我是渴望真诚友谊的人; 15. 我是愿意得到别人理解的人 16. 我是能理解他人的人; 17. 我是有时拘谨的人; 18. 我是宁愿自我感受的人; 19. 我是不愿被人怜悯的人; 20. 我是相信自己的人。
The self-perception of Chimps and Orangutans 3/3
They rarely touch the red spot and, unlike chimps and orangutans, are no more likely to touch it when the mirror is present than when the mirror is absent. The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chimps and orangutans have a rudimentary(未发展的) selfconcept. They realize that the image in the mirror is themselves and not another ape (猿), and recognize that they look different from how they looked before.
社会心理学 自我认知
自我的本质
自我意识的发生
自我的本质与功能
自我的功能 自我的组织功能 内涵:人们可以利用自我图式,帮助我们去 对自己进行了解。 自我图式:帮助人们去组织对自己进行了解 的心理结构,它会影响人们所注意到的、所 思考的和所识的关于其自身的信息 自我参照效应:人们对于有关他们自身的信 息识记效果更好的倾向。
和谁比较,如何去比较?
三、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主要内容: 1、如何留下一个好印象----印象管理 2、如何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认知失调 理论 3如何认知残酷的自我现实----自我合理化
1、印象管理—世界是个大舞台
为了在世上取得成功,我们作任何事都要摆 出我们已经成功的样子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中的正向偏差 在对100万高中生参加的调查发现:70%的 学生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中上水平;60%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运动能力中上水平;85的 学生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中上水平。 研究发现,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更 道德、能力更强,未来更幸福。
案例研究
对自己的能力判断正确吗?
3、比较
下行社会比较好吗? 同陌生人比较,你会---同团体内的其他人比较,你会---同关系密切的人比较,你会---如果你控制感低,你会----
3、比较
上行社会比较好吗? 同陌生人比较,你会---同团体内的其他人比较,你会---同关系密切的人比较,你会----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
奖励越多,兴趣越大吗?
2、观察
理解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二因素理论 情绪经验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的结 果:首先,我们必须体验到生理的激发;皆 着,再为这个激发状态寻找适当的解释。
案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 我
问卷
2009. 2-
):自我 第3章 社会认知(1):自我 章 社会认知( ):
*问卷;社会化;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问卷;社会化; 问卷 第1节 自我概念 节 第2节 印象管理(自我表达) 节 印象管理(自我表达)
20 问法
请尽快回答20次 我是谁” 请尽快回答 次“我是谁”?
子曰: 夫仁者, 立而立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论语-雍也 人……” 《论语 雍也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 其恕乎! 不欲,勿施于人。 12.278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斯语矣。” 14.376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 子路问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 以敬。 如斯而已乎? 修己以安人。 “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 而已乎?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 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 舜其犹病诸! 舜其犹病诸!”
3:个体意识和无意识 彭:1章1节3:个体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 )的含义
自我感觉到、能思想、有知觉的、有意志的、 自我感觉到、能思想、有知觉的、有意志的、充 分了解情况的、清醒的、故意的、敏感的等(卡尔文 分了解情况的、清醒的、故意的、
人的意识有时也叫觉察( ),表现 人的意识有时也叫觉察(awareness),表现 ), 为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己的内部 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 非我” 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 客体”区别开来。即人具有自我意识 体”和 “客体”区别开来。即人具有自我意识 (self- consciousness ) 意识的特征 无意识(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的含义 )
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 总之, 心状况的认识。 心状况的认识。
The self-perception of Chimps and Orangutans 1/3
Gallup (1977; 1993; 1994) placed a mirror in an animal's cage until it became familiar with it. The animal was then briefly anesthetized(麻醉) (麻醉) and an odorless(无味的) red dye(染料) (无味的) (染料) was painted on its brow or ear. What happens when the animal wakes up and looks in the mirror?
The self-perception of Chimps and Orangutans 3/3
They rarely touch the red spot and, unlike chimps and orangutans, are no more likely to touch it when the mirror is present than when the mirror is absent. The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chimps and orangutans have a rudimentary(未发展的) self未发展的) concept. They realize that the image in the mirror is themselves and not another ape (猿), and recognize that they look different from how they looked before.
社会化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 个性(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个性(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化就 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西方人格结构理论: 西方人格结构理论:
“大五因素理论”(OCEAN) 大五因素理论” OCEAN) Freud:本我、自我、 Freud:本我、自我、超我 ……
从这个人的回答中可知其自我意识的内容比较深沉、细腻和丰富。 从这个人的回答中可知其自我意识的内容比较深沉、细腻和丰富。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过程(金:59) )
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 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 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 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 文化 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 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修 人格 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 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 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
11. 我是内向而心理常有矛盾的人 12. 我是有时有自卑感的人; 我是有时有自卑感的人; 13. 我是感情脆弱的人; 我是感情脆弱的人; 14. 我是渴望真诚友谊的人; 我是渴望真诚友谊的人; 15. 我是愿意得到别人理解的人 16. 我是能理解他人的人; 我是能理解他人的人; 17. 我是有时拘谨的人; 我是有时拘谨的人; 18. 我是宁愿自我感受的人; 我是宁愿自我感受的人; 19. 我是不愿被人怜悯的人; 我是不愿被人怜悯的人; 20. 我是相信自己的人。 我是相信自己的人。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 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
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 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 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 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以 及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 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系、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The self-perception of Chimps and Orangutans 2/3
Chimpanzees (黑猩猩) and orangutans(猩 黑猩猩) ( 猩) immediately touch the area of their heads that contain the red spot. Gorillas (大猩猩) and many species of 大猩猩) monkeys, on the other hand, do not seem to recognize that the image in the mirror is themselves.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自我知觉的错觉: 自我知觉的错觉 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 自我(Self ;金:149 )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和观念 ) 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self-awaerness)认识自己的一切 )认识自己的一切…… ?:自我是人们对自己所持有重要信念的集合……关 ?:自我是人们对自己所持有重要信念的集合 自我是人们对自己所持有重要信念的集合 关 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信念就是自我概念。 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信念就是自我概念。 自我信念的主要内容: 自我信念的主要内容:
自我的结构
James(1890)、 ( )、Mead(1934) )、 ( ) Freud(1936)、 )、Erickson(1968) ( )、 ( ) Rogers(1959)、 )、Markus(1977) ( )、 ( ) 时蓉华、 :公我—私我 时蓉华、?:公我 私我 杨中芳( 杨中芳(2001) :中个人的回答中可以知道其自我意识比较肤浅。
Who are you? 乙(采自杨永明等 采自杨永明等1985)
1. 我是联想丰富的人; 我是联想丰富的人; 2. 我是满怀希望的人; 我是满怀希望的人; 3. 我是敏而好学的人; 我是敏而好学的人; 4. 我是忠诚朴实的人; 我是忠诚朴实的人; 5. 我是关怀他人的人; 我是关怀他人的人; 6. 我是内心含蓄的人; 我是内心含蓄的人; 7. 我是办事果断的人; 我是办事果断的人; 8. 我是虚怀若谷的人; 我是虚怀若谷的人; 9. 我是充满自信的人; 我是充满自信的人; 10.我是临危不乱的人; 我是临危不乱的人; 我是临危不乱的人
答:1. 我是 我是…… 2. 我是 …… 我是…… 我是
请尽快回答20次 请尽快回答 次“他(或她)是 或她) 谁”?……
同性别、年龄、年级、班级) 两位中国被试的回答(同性别、年龄、年级、班级) 被试甲 被试乙
Who are you? 甲(采自杨永明等 采自杨永明等1985)
1. 我是 我是1964年出生的人; 年出生的人; 年出生的人 2. 我是 省人; 我是XX省人 省人; 3. 我是性格开朗的小伙子; 我是性格开朗的小伙子; 4. 我是自尊心很强的人; 我是自尊心很强的人; 5. 我是 我是1983年人大学的; 年人大学的; 年人大学的 6. 我是 我是1984年转专业的; 年转专业的; 年转专业的 7. 我是身高 米的人: 我是身高1.6米的人 米的人: 8. 我是体重 公斤的人; 我是体重56公斤的人 公斤的人; 9. 我是爱思考的人; 我是爱思考的人; 10.我是爱玩的人; 我是爱玩的人; 我是爱玩的人 11. 我是对往事总感到懊恼的人; 我是对往事总感到懊恼的人; 12. 我是对自己感到不满的人; 我是对自己感到不满的人; 13. 我是 我是1974年失去母爱的人; 年失去母爱的人; 年失去母爱的人 14. 我是爱学习的人; 我是爱学习的人; 15. 我是特别喜欢运动的人; 我是特别喜欢运动的人; 16. 我是喜欢绘画的人; 我是喜欢绘画的人; 17. 我是喜欢唱歌的人; 我是喜欢唱歌的人; 18. 我是生活比较有规律的人; 我是生活比较有规律的人; 19. 我是爱美的人; 我是爱美的人; 20. 我是感到幸福的人。 我是感到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