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真实慧
慧如施等前五度的眼目
二、慧如施等前五度的眼目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
如《摄颂》云:“若时为慧所摄持,尔时获眼得此名,如画事毕若无眼,未画眼来不得值。
”智慧就像布施等前五度的眼目一样,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目,智慧的心所能够拣择诸法,它和眼睛有一样的作用。
其余的比如布施是以舍为体性,持戒以能断为体性等等,这都是某一种善心的状况,比如它能够放舍或者能安忍等等,但是如果没有智慧,它们就成了盲目的行为。
比如舍施一个东西,如果没有智慧就不知道什么有过患、什么没有过患,什么是小什么是大,怎么能让它清净等等。
由于没有智慧拣择的力量,所做的一切或者是盲目冲动,或者是惯性行为,或者落在颠倒当中。
如果有智慧,这些方方面面就能做得很圆满。
再看达到佛果彼岸这个方面,如果有智慧,心上能顺合缘起,所作的任何一分决定都会到达菩提果位的果地,如果没有智慧,就像南辕北辙或者不清楚方向和道路,这些像盲人一样的前五度虽然在努力,但也没有办法到达彼岸。
总之,要做一件事情,心是关键,有智慧的拣择力、明了的认识力,无误地进行,事情就能够圆满,如果没有智慧,那就是盲修瞎炼,不会得到圆满。
如同《摄颂》所说:假使此时五度的修行被智慧所摄持,那就像得到了眼睛一样,获得了波罗蜜多的名称。
这就像画一幅佛像,如果说画事已经完毕但没有画眼睛,那就得不到价值,或者说此事没有完成。
意思就是,修习下至施一抟食的布施等前五度的修行,假使智慧已经摄持了,比如具有六种殊胜等以智慧来把握,在缘起上一开始发的心最广大的,在修的时候安住在三轮无缘当中,最终回向的时候回向无上大菩提。
这就是智慧把握了施一抟食的布施,这个布施之行是非常圆满的,就像画出了完整的佛像一样,这个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波罗蜜多的名称。
假使没有智慧摄持,同样是施一抟食,或者是无记心习惯性地做,或者只求自己得一点人天福报,想以这个布施使自己来世能做个大富豪,或者施食的时候心里一直在跟别人竞争,或者是为了显示自我,这样子就成了一个以我执为了实现自我的行为。
弘一大师书法代表作《华严集联三百》(中)
弘一大师书法代表作《华严集联三百》(中)弘一大师书法代表作《华严集联三百》(中)所行无碍,以法自娱具足惭愧,究竟清凉至法彼岸,长佛善根究竟清净,具足威仪履净法界,获胜善很说甚深法,升无上堂获最胜法,升无上堂证菩提道,得坚固身具头陀行,得坚固身入真实慧,得坚固身永持梵行,勤修善根恒守正念,常行大悲入深法界,获胜善根绝世贪爱,趣佛菩提深入佛智,得预法流入一切智,升无上堂舍离众恼,成就佛身见一切佛,升无上堂端正严好,清净调柔众德悉具,大悲所熏安住真如地,普照智慧灯善入音声海,坚住菩提心远离于众相,愿度诸群生则悟甚深法,而兴大悲心未曾有苦恼,决定成菩提心生大欢喜,佛放净光明体相无所有,光明靡不周二边皆舍离,一念得菩提常护诸佛法,恒涂净戒香我性未曾有,智眼靡不周入于真实境,照以智慧光具一切功德,得无上菩提如梦不真实,舍我而修行无有一切相,而兴大悲心离一切分别,得无上菩提欲为诸法本,心如工画师一心求佛智,平等行世间其心得安隐,有苦皆灭除供佛令欢喜,知身如虚空其心无染著,如法而了知方便行于世,寂静调其心处世而不住,见心无所生了世皆如梦,见心无所生于法得自在,知身如虚空心识犹如幻,色相无有边舍慢持净界,以法化众生勤行精进无厌怠,善了境界起慈悲法身示现无真实,慈心普遍等虚空无量法门皆自在,一切智性如虚空光明照耀靡不及,智慧增长无有边如来为说广大法,汝等应生欢喜心放大光明令觉悟,离诸热恼恒清凉众生有苦皆令灭,如来处世无所依供养一切诸佛海,得成无上照世灯悉使众生离诸苦,普于十方演妙音显示一切如来境,发生无量欢喜心愿门广大不思议,慈心普遍等虚空见佛自在生欢喜,发心回向趣菩提普灭众生烦恼热,恒演如来寂妙音而于诸有无行著,为度众生普现身能学如来之妙慧,而于众生起大悲为利众生而出现,不染世法如虚空广大寂静三摩地,清净光明遍照尊令生深信入佛智,普现明灯照世间悉能悟入如来智,未曾暂起分别心信解真实无分别,光明遍净如虚空随众生心而化诱,示甘露道使清凉雨不思议最妙法,发胜菩提大愿心一切如来同赞喜,十方众生悉慰安诸如来所悉亲近,为众生故求菩提常乐慈悲性欢喜,其心善软恒清凉愍念一切众生海,兴起无量大悲心则以智慧为先导,犹如影像现世间念念示现成佛道,种种方便化众生普使受持清净戒,应当速发菩提心十善业道悉清净,百福相好所庄严大悲哀愍救一切,妙音演说遍十方能于众生施无畏,普使世间得大明如幻如梦离分别,无垢无碍同虚空众行具足犹满月,发心广大等虚空于一切法无妄想,尽未来际救众生欲灭众生诸苦恼,为现法炬大光明但愿普与众生乐,未曾暂起戏论心智慧无边不可说,光明照世为所归善能安住无碍藏,未曾暂起戏论心能以妙慧善安住,为度众生普现身恒以大音宣正法,当念本愿度众生护持众戒到彼岸,成就无畏为世雄勤修三昧无二相,调伏众生遍十方深入广大智慧海,普作清凉功德池解了诸法犹如响,化导众生无有边众生幻化无有实,诸佛护念恒不忘以法长养诸功德,发心趣向大菩提譬如法界无分别,恒以智慧悉了知如月清凉被众物,以法滋味益群生法性真常离心念,佛眼广大如虚空知一切法不可说,脱众生苦无有余演一言音充法界,起大慈悲现世间入真实慧永无病恼,得清净命不矫威仪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广度一切犹如桥梁得清净手受持佛法,具惭耻行藏护诸根得善意欲洗除惑垢,证无上法究竟清凉附集句二十五联已证如来智,勤行广大慈思议莫能及,光明无有边随应演妙法,平等施众生速入如来地,普演广大音能灭众生苦,为兴大法云住于清凉慧,永离烦恼身永绝诸戏论,念报于佛恩破诸烦恼障,照以智慧光自性无所有,智眼靡不周灭诸烦恼患,放大清净光能成平等智,恒起大愿心除灭世间想,了达诸法空令除烦恼热,悉发菩提心令人难思清净法,发生无量欢喜心诸佛境界不思议,普贤身相如虚空普净福海除众苦,广说佛道悟群生世间烦恼皆令尽,菩萨功德无有边福德如空无有尽,佛境甚深难可思福德如空无有尽,大悲念物靡不周此乃能入如来智,而不生于取著心广大智慧无所碍,自然觉悟不由他具足修习诸功德,朗然开悟大菩提常为诸佛所护念,当净其意如虚空普作群生功德藏,恒演如来寂妙音智眼清净无与等,言音善巧靡不充附八联(经文连续,非是集句)立志如大山,种德若深海得授菩提记,安住广大心妙智清净日,大悲圆满轮广辟离尘清净道,永耀众生智慧灯神通应现如光影,法轮真实同虚空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绍隆佛种不断绝,摧灭魔宫无有余善知一切真实相,深入无边法界门。
淫欲心很强怎么办欲望太强怎么办就是控制不住!看了这个以后明白了!(转载)
淫欲心很强怎么办欲望太强怎么办?就是控制不住!看了这个以后明白了!(转载)陈大惠:色情泛滥对现代人的伤害作者:陈大惠生命的最精华,男子女人都藏在这个肾精里面,肾精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荣华五脏。
我们心、肝、脾、胃、肾这个五脏六腑啊,它靠什么来滋养?就靠这个肾精来滋养,就好像是这个营养品一样被误会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有人说我喜欢钱,喜欢女人,喜欢**,喜欢享受刺激。
这个你喜欢是吗?那是暂时没有事,这个人老吃肉,让他天天吃肉,他就不行,为什么呢?他也不知道。
真正的原因就是他不是这个物种啊,他违背了天理啊,他想吃肉,那个“想”是欲望,那些东西是后天养成的,先天没有。
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个就知道,'我想'、'我有这个欲望',这些东西都是错误的,所以中国孔老夫子教给我们一句话,很重要,叫什么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有人就讲,这个不是让我们去享受饮食,享受男女吗?各位又理解错了。
什么意思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个大欲,我们知道欲望是一切苦难的根源啊!为什么这么讲?我们看这个'欲望',当你得到它的时候,你有两种表现,第一个你糊涂,你比原来还糊涂。
第二是什么呢?你傲慢,得到钱了,得到名了,你比原来更傲慢,这是凶险啊,凶灾啊!我没得到,我欲望没有实现,没有实现怎么样呢?你就嗔恨,你就忌妒。
两条路走哪一条只要是从欲望出发的,你都会生烦恼,有灾祸。
我们听明白了,就知道孔老夫子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呀,就是最大的危险。
这是提醒我们啊,一个是饮食,一个是男女,最容易给你带来凶灾呀!东方讲清心寡欲,西方天天刺激你的欲望今天的社会充满了西方的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是什么呢?它跟东方的是相反的,东方讲清心寡欲。
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让自己的欲望膨胀,不要让它受刺激。
西方是什么呢?天天刺激你的欲望。
我们中国人听的音乐,大家听古琴弹起来啊,你身心就很清凉;我们中国人喝的茶叶,一闻它,很清香;我们住的房子啊,中国的宫殿,古代的民居四合院,那些红墙绿瓦,青砖绿瓦,你仔细一看呢,你心里面呢,庄重,非常的庄重,绝对不是欲望。
佛教:上面是说于行中修观照,下面讲于住中如何修止观
佛教:上面是说于行中修观照,下面讲于住中如何修止观.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
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住中修止观者:行者若于住时则应生如是思维:我现在是为了什么事而欲住身心,是为了一切诸所欲事或者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等事而住,若是为了这些不善等事即不应住。
若是为了一切善法利益众生等事即应应善住身心,令身心调和。
若行者于住之时心不应放逸,于是住中而摄心修止。
如何住中修止呢?行者于住中观察一切所住之法及能住之身心,皆为虚妄不可得之法,故于住中心无有所执,能所空亡,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
云何住中修观。
应作是念。
由心驻身故名为住。
因此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则当反观住心,不见相貌,当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毕竟空寂。
是名修观;三、坐中修止观者:行者若于坐时应作如是思维审查自己的心念,我今是为何等之事而欲坐,若是为了诸烦恼及一切不善无记事等而欲坐,即不应坐。
若是为了一切善法利乐饶益一切众生之事则当应坐。
如何于坐中修止:若于坐时则应当了知因于何事而坐,依能坐之心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而生起,此等诸法依妄心而生,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生,是名修止;如何于坐中修观照:应作如是思维:由心所念垒脚安身,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坐,反观坐心不见相貌,当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四、于卧中修止观者:于卧时应作如是思维:我今为何等事欲卧,若为不善放逸等事,则不应卧。
若为能善修道调和四大假合之身,我们等此身虽然是依因缘所生幻相,但是我等要依此因缘假合之身成就道业,故应该善加调理此身令其不至败坏,如是思维后故应卧。
《自我教言》云:“床第恒时应有身,身体恒时应有心,心中恒时应放松”。
我们为了能善修道业要注意调理身体,适当的要让身体有休息的时间,不应过于劳累。
于睡卧之时则应如师子王卧,既是右侧吉祥卧。
如何于卧中修止:行者若于寝息之时则当了知我们是因于何事而睡卧,行者于睡卧时要观察一切世间善恶等法皆是虚妄无主,而于此观察中见无一法可得,此时则妄念不起,这样就是于睡卧中修止;如何于睡卧中修观照:行者于睡卧时应作如是思维,众生由于劳乏而于睡卧中即便昏闇放纵六情,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生起。
现在讲的是戊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这一科分两部
现在讲的是“戊二、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这一科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己一、闻器之差别”前面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讲第二部分。
己二、所说法之差别分三:一、明见为无我空之瑜伽;二、明法与非法道之差别;三、以此教诫于取舍处进止。
这里的所说法,就是无我甚深法。
圣天菩萨通过三个方面帮助大家认识到无我甚深法。
首先是阐明无我空;其次是阐明与无我空正见相应的正法之道,以及与颠倒我见相应的非法道的差别;最后教诫应进入正法之道,舍离非法之道。
庚一、明见为无我空之瑜伽分二:一、说见为无我空之自性;二、说证彼之胜用。
要明了无我空见,首先要明了无我空的自性,其次要明了无我空的殊胜作用。
这样就会对无我空有个全面的认识。
辛一、说见为无我空之自性《大般若经》中说:欲证声闻等果,也需修学般若。
这是说求证声闻阿罗汉果,都需要空性见,当然缘觉果、佛果就更需要空性见了。
内道与外道见解上最大的差别,是外道执著有我,内道宣说无我,修证内道的三乘菩提果,都需要空性见。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这也是说,不管是声闻、缘觉、佛、菩萨,都是从般若母中出生的。
由此圣天菩萨说: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唐译: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能怖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颂文直解简略而说,空无我妙理,是进入涅槃不二门之道,能摧坏一切恶见,并且是诸佛的真正境界。
(唐译:求解脱的人,除了空观妙理之外,没有其余能够证得涅槃的方便;智者欲除掉一切恶见之垢,除此也没有其余的殊胜方便;修此空至究竟,就能证得无上的菩提之果。
)释义本颂归纳出了空无我妙理的三个特点。
这个偈颂非常重要,传承上师在讲到中观的重要性、般若的殊胜性,以及详细阐述三乘菩提都需依靠空性正见时,都会引用这个偈颂。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对此作了解释,下面我边引用,边按照多昂丹碧尼玛尊者的注释,作适当的讲解。
钟茂森博士的母亲赵良玉老师的送子出家祝愿文
钟茂森博士的母亲赵良玉老师的送子出家祝愿文:祝贺茂森儿六月十五剃度出家,从此走上觉者的道路,喜见佛陀教育事业中又添新兵,值此圆顶之日,母赠儿送子出家偈一首:吾儿出家三件事:一念弥陀登上品(住真实之慧)二证本性明空有(示真实之际)三弘正法度有情(惠真实之利)借宋朝宗泽将军《早发》四句诗,送儿上路:伞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母亲赵良玉写于2O11.7.15佛历2555年6月15日附:人物简介钟茂森博士1973年生于中国广州,现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客座教授。
澳洲净宗学院副院长、方东美研究所副所长。
他1995年在广州中山大学毕业,获经济学学士;1997年获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99年获该校金融博士。
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及肯萨斯州州立大学任教四年,2003年迁居澳洲,在昆士兰大学商学院任教。
钟茂森博士曾在世界知名的金融商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20篇论文著作,在国际学术会议(包括美国金融年会(AFA),金融管理年会(FMA))上发表了近40次论文演讲。
在美国任教期间,曾两次获美国专业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
在澳洲任教后,曾获昆士兰大学商学院优秀研究奖及昆士兰大学优秀研究奖。
2005年7月获亚州金融会议最佳论文奖。
在校主要担任研究生的课程,是博士生导师。
在教学方面,一向获得学生好评。
除教学外,目前承担澳洲国家项目的研究工作;并担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中国财务金融与企业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及担任世界金融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钟茂森博士业余跟随推行佛陀教育与中华传统圣贤教育的高僧净空教授学习多年,担任净空长老在国际和平与教育活动中的英语翻译。
曾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12月在澳洲阿德莱德大学举行的“共同价值观教育”的国际会议,并在大会上介绍中华伦理道德。
2005年8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本市格里菲斯大学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培养智慧、获得和平”的国际会议上发言,呼吁在商业金融界推行孔孟伦理道德。
《坛经》课件课件
超越自我
打破自我局限,超越个人的欲 望和利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 神境界。
悟道体验
通过实践和体悟,深入理解《 坛经》的智慧,开启内心的觉 悟。
传播智慧
将所悟到的智慧分享给他人, 帮助他人成长和进步,实现心
灵的升华。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禅定智慧是指在禅定中获得的 心性智慧,能够使人超越自我 、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坛经》中,禅定智慧是通 过静坐冥想、内观自省等方式 获得的智慧,它能够使人摆脱 内心的烦恼和焦虑,超越自我 执著,达到一种无我、无执的 境界。
禅定智慧需要长期的修行和坚 持,才能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和宁静。
。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方法
行善积德
积极行善,助我心境宁 静,培养慈悲心和善心
。
忍辱负重
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 冷静和忍耐,培养意志
力和毅力。
节制欲望
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
净。
热爱生命
尊重生命,关爱他人,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
人生观。
心灵成长的路径
培养正念
保持觉知,关注当下,不被过 去和未来所困扰,使心灵得以
详细描述
《坛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 存、相互包含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和 区别。这种思想体现了《坛经》对于 整体和部分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事物 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03
《坛经》的智慧
般若智慧
总结词
般若智慧是指洞察世间真相、超越二元对立的智 慧。
总结词
般若智慧强调对事物的深刻洞察和领悟,需要不 断修行和领悟。
05
《坛经》的实践方法
禅修的方法
01
小动物住在头套里绘本故事读后感40字
小动物住在头套里绘本故事读后感40字篇1:哎呀,今天我又读了一本超级超级可爱的绘本,叫做《小动物住在头套里》。
你们猜猜小动物们住在哪儿?哈哈,它们住在头套里!就像我有时候把头套在枕头套里假装自己是小乌龟一样。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只小兔子,它的头套是胡萝卜形状的。
小兔子说:“这样我就永远不用找吃的啦!”哈哈,它真是太逗了!想象一下,如果我也住在头套里,那我可能住在巧克力头套里,天天都能吃到甜甜的巧克力!书里的动物们都有各种各样的头套,比如小猫住在鱼骨头头套里,小鸟住在云朵头套里。
它们都超级有创意,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创意大赛,我也想做一个西瓜帽子呢!我最喜欢的是小松鼠住在松果头套里的故事。
小松鼠说:“这样我就不怕冬天了,因为我就是一颗会走路的松果!”我觉得小松鼠真是太聪明了,就像我考试前夜,妈妈给我准备的小熊饼干,吃了它们,我就能变成超级学习小能手!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一样。
比如小明跑得最快,就像小猎豹一样;小丽画画最好看,就像小画家一样。
读完这本书,我想,如果我能住在头套里,我最想住在什么呢?我想了想,我最喜欢星星,所以我最想住在星星头套里。
这样我就能每晚都看到闪闪发光的星星了!这本书真是太有趣了,它让我知道了,不管我们住在什么样的头套里,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做真实的自己。
就像我,不管戴不戴头套,我都是那个爱笑的Kimi!你们呢?你们想住在什么样的头套里?快来和我分享吧!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个头套派对,每个人都戴上自己最喜欢的头套,一起玩游戏,一起分享零食,那一定超级好玩!这本书不仅让我笑出声,还让我学到了很多。
我觉得,每个小朋友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因为它告诉我们,不管我们看起来怎么样,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就像我,虽然有时候会犯点小错误,但我总是尽力做到最好,就像小兔子、小猫和小松鼠一样。
所以,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戴上我们的头套,勇敢地做自己吧!篇2:哎呀,我刚刚读完了一本超级有趣的绘本,叫做《小动物住在头套里》。
形容真相是掩盖不住的句子大全 - 副本
形容真相是掩盖不住的句子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形容真相是掩盖不住的句子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形容真相是掩盖不住的句子经典句子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1.谎言重复一千遍也还是谎言,不必为谎言找借口。
《黄金圈住地》读后感
《黄金圈住地》读后感1. “这本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那天午后,我坐在院子里的老树下看书,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书页上。
我对小伙伴说:“你知道吗,《黄金圈住地》里描写的地方像梦幻岛一样。
”小伙伴好奇地凑过来问:“真有那么神奇?”我就像发现宝藏的探险家,兴奋地给她讲着书中的故事。
这让我明白,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难道我们不该珍惜每一本好书吗?2. “书中的人物像勇敢的小狮子,面对困难毫不退缩!”记得有一次学校运动会,我参加跑步比赛,跑着跑着就累得想放弃。
这时我想起书里主角的话:“我不能被这点小挫折打败。
”我咬咬牙坚持下去。
旁边的同学为我加油:“加油,你行的!”就像书中角色相互鼓励一样。
这使我懂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只要有勇气就能战胜它,不是吗?3.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善恶美丑。
”在公园里,我看到有人在喂流浪猫,也有人在乱丢垃圾。
我不禁对朋友说:“《黄金圈住地》里也是这样,有善良的人,也有坏家伙。
”朋友点头说:“是啊,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书中的故事和现实交织,让我思考,我们要做善良的人,不要像那些丑恶的角色,对不对?4. “这故事似一场奇妙的旅行,带着我领略不同的人生。
”假期和家人一起旅游,在旅途中我对爸爸说:“《黄金圈住地》里的人经历好多波折,就像我们这次旅行可能会遇到各种事。
”爸爸笑着说:“但我们都能从中收获很多。
”在旅行中感受不同风土人情,如同在书中感受不同角色的生活,难道这不是一种很棒的体验吗?5. “书里的情节像一盒巧克力糖,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在生日聚会上,我和小伙伴们分享着糖果,我说:“看 《黄金圈住地》的时候,每翻一页都充满期待。
”小伙伴们眼睛亮晶晶地说:“那肯定很有趣。
”这种未知的惊喜让我着迷,生活中不也充满了这样未知的惊喜等待我们去发现吗?6. “它仿佛是一位智慧的长者,默默传授着生活的道理。
”有次考试没考好,我很沮丧,妈妈安慰我:“孩子,从失败中学习就好。
【住真实慧这一句,是一切妙行之大本】
【住真实慧这一句,是一切妙行之大本】
住真实慧这一句,是一切妙行之大本,为无量人天开正眼。
我们明白了,智慧重要,别的不重要。
智慧是什么? 是自性本有的。
能大师说的,自性本来具足,具足什么? 第一个就是智慧,无量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无量德能、无量才艺。
真正一切无量无边,自性本有,不是外头来的,这个一定要知道。
我们怎么把智慧丢掉了? 一念不觉而起无明,不觉就是无明,无明就是阿赖耶,就是妄心。
妄心相续,就回不了头来,它的频率太高,我们也掌握不到,所以愈迷愈深。
愈深愈迷,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六道轮回里头,业有善恶,造善业感三善道,造恶业感三恶道; 换句话说,出不了六道轮回。
堕到这里来太可怕了,当时堕下来不觉得,堕下来之后出不去,这一下才麻烦。
诸佛菩萨有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度众生,要遇到缘,这个遇到缘比中奖难,太难太难了!因缘要聚合,好,正好对着你的缘,契你的机,很容易解脱,修行证果。
如果讲的这个经教,跟你的缘不相应,白教了,你不能接受,你修行修不好,不是你修的。
净土这一门,什么样的根性都适合,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普度。
但是这个缘难信,虽然很容易修,难就难在信,你不相信它,你对它有丝毫怀疑,临命终时障碍你往生,这个麻烦就大了。
净行品第十一
净行品第十一尔时智首菩萨。
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佛子。
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
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
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
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
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
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
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
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
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
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云何得生处具足。
种族具足。
家具足。
色具足。
相具足。
念具足。
慧具足。
行具足。
无畏具足。
觉悟具足。
云何得胜慧。
第一慧。
最上慧。
最胜慧。
无量慧。
无数慧。
不思议慧。
无与等慧。
不可量慧。
不可说慧。
云何得因力。
欲力。
方便力。
缘力所缘力。
根力。
观察力。
奢摩他力。
毘鉢舍那力。
思惟力。
云何得蕴善巧。
界善巧。
处善巧。
缘起善巧。
欲界善巧。
色界善巧。
无色界善巧。
过去善巧未来善巧。
现在善巧。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
择法觉分。
精进觉分。
喜觉分。
猗觉分。
定觉分。
舍觉分。
空无相无愿。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
尸波罗蜜。
羼提波罗蜜。
毘梨耶波罗蜜。
禅那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
过未现在业报智力。
根胜劣智力。
种种界智力。
种种解智力。
一切至处道智力。
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
宿住念智力。
无障碍天眼智力。
断诸习智力。
云何常得天王。
龙王。
夜叉王。
干闼婆王。
阿脩罗王。
迦楼罗王。
紧那罗王。
摩睺罗伽王。
人王。
梵王之所守护。
恭敬供养。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
为依为救。
为归为趣。
为炬为明。
为照为导。
为胜导为普导。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
为第一为大。
为胜为最胜。
为妙为极妙。
为上为无上。
为无等为无等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
告智首菩萨言。
善哉佛子。
汝今为欲多所饶益。
多所安隐。
哀愍世间。
利乐天人。
问如是义。
佛子。
若诸菩萨。
善用其心。
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于诸佛法。
心无所碍。
住去来今。
诸佛之道。
随众生住。
恒不舍离。
如诸法相。
悉能通达。
断一切恶。
具足众善。
当如普贤。
色像第一。
一切行愿。
皆得具足。
于一切法。
无不自在。
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佛子。
云何用心。
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佛子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着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着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受闍梨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若敷牀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着僧伽梨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证菩提道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见乐着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见无乐着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着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见着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若见于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不行恶法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若见城廓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入其家已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若见空鉢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若见满鉢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得麤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着绝世贪爱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辨具诸佛法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右遶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遶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佛子若诸菩萨。
四种真实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四种真实什么意思?如何解释?四种真实显扬六卷二页云:彼复四应知者:彼真实、复有四种。
一、世间真实。
二、道理真实。
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世间真实者:谓一切世间、于诸事中、由串习所得悟入智见,共施设世俗性。
如于地、谓唯是地;非火等。
如是于水火风色声香味触、饮食服乘、诸庄严具、及诸什物、香鬘涂饰、歌舞音乐、众朋男女、威仪诸行、田宅财物、及苦乐等。
于苦、谓苦,非乐;于乐、谓乐,非苦。
又若略说者:谓此、是此,非彼;如是谓彼、是彼,非余。
若事世间有情决定胜解所行,一切世间自昔传来名言决定,自他分别,共为真实,非邪思构观察所取;是名世间真实。
道理真实者:谓正智者、有道理义。
诸聪叡者、诸黠慧者、诸推求者、诸审察者、住寻思地者、具自辩才者、处异生位者、随观察行者、依现比至教三量,极善决择智所行所知事,以如实因缘证成道理所建立故;是名道理真实。
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者:谓一切声闻独觉无漏方便智,无漏正智,无漏后所得世间智等、所行境界。
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由缘此故,于烦恼障,智得清净;及后证住无障碍性。
是故说为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问:此中何者是真实?答:谓苦集灭道名之所显四种圣谛。
由简择如是四圣谛故;得入现观位。
于现观位后真实智生。
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者:谓于所知中、能碍智故;名所知障。
若真实性,是解脱所知障智所行境界;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应知。
此复云何?谓诸菩萨、佛薄伽梵、为入法无我,及已入极清净者,依一切法离言说自性,假说自性;无分别平等智所行境界。
谓最胜真如无上所知究竟性。
此性、一切正法简择不能回转,不能过越。
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扛得住压力的经典句子
扛得住压力的经典句子
1. "压力只会杀死懦弱的人,而让强者变得更加坚强。
" - 莎士
比亚
2. "水下冰山看不见,压力下的坚韧才能被看见。
" - 佚名
3. "不要抱怨生活的艰辛,因为每一道考验都会让你变得更加
坚强。
" - 佚名
4. "在压力之下,我们的真实力量才能呈现。
" - 约翰·卡尔斯顿
5. "扛得住压力,你才能看见成功的曙光。
" - 佚名
6. "勇敢面对压力,勇往直前,你会发现压力原来是最好的助力。
" - 佚名
7. "压力是一把火炉,可以熔炼一个人的坚强和毅力。
" - 佚名
8. "只有在逆境中,真正的勇者才能展现出他们的力量和智慧。
" - 胡适
9. "压力是人生的一部分,你可以选择被它击倒,或者选择用
它来磨练自己。
" - 佚名
10. "扛得住压力的人,才能在逆境中走得更远。
" - 佚名。
现起后得世间清净智。此妙智决定唯一成熟为一切道转成遍
如是依于了知诸法真实性的智慧后,现起后得世间清净智。
此妙智决定唯一成熟为一切道转成遍具一切胜相空性的无上极果——遍具一切殊胜相空性之智慧,以此不为他道所夺而直流入果般若的一切种智之心,无住而回向,当知即是大乘道之心要。
2)获得清净波罗蜜多妙道之理分二:①由虚空之喻表诠无缘而入般若度数;②若离无缘则道不净之理。
①由虚空之喻表诠无缘而入般若度数何时有为无为黑白法,智慧摧破尘许不得时,世间说为入于慧度数,虚空何处无住与此同。
何时对有为无为、黑白所摄一切法,以谛观究竟实相智慧摧破而灭除相执后,明见彼等真实中成立或相之行境微尘许不可得而何处无有之义时,世间中称为入般若度数。
譬如虚空无自体故,丝毫不依他法而住,与此相同。
②若离无缘则道不净之理若念我当行持佛般若,度多那由触苦诸众生,起众生想名分别菩萨,此非行持最胜般若度。
虽由悲心摄持,而未灭除由著相而想:我当行持胜者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外流著相之处,且有“度多那由他触苦有情”的耽著之心,如是起自他相续所摄众生想故,称为著相分别菩萨。
如是则非行持殊胜般若度。
(三)辗转增上之因——胜解分三:1、信之胜利;2、不信之过患;3、是故教诫于佛母般若由信心精勤。
1、信之胜利菩萨往昔行于法行时,行波罗蜜现善巧无疑,听闻随即彼起导师想,以此将速证得寂菩提。
某菩萨往昔于诸有中修行时,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之义,由闻持、思维等门而行,彼等生于此世间后,以宿因之力,成了于般若波罗蜜之义善巧以及于彼无疑后,才闻此教,彼士夫便即刻想:我已见导师了,起导师想,以此因将速证大寂静菩提。
2、不信之过患往昔修行事佛那由他,然不信受佛之般若度,闻后以彼小慧弃此法,弃已成无归者去阿鼻。
何者往昔修行之时,于多那由他佛所承事供养而积集了福德。
然而,若于大乘之深密义——胜者如来之般若波罗蜜不信,而没有发愿得彼的话,现在才闻到甚深般若波罗蜜,以彼小慧者,于此甚深殊胜之法由三门之邪行作舍弃,而不作恭敬了。
以弃舍彼故,也就弃舍了三世诸佛所知的一切法,随后成了无圣法可归。
《解义慧剑》颂词浅释(上)
宗正尽断过,三义无怀疑,妙慧智宝藏,文殊尊前礼。
佛教之所以是正确的宗派,是因为佛陀所宣说的一切教法,是以宗法、同品遍、异品遍三相或三义,断除了一切怀疑的无垢(过)清净正法。
而三量慧智宝藏的源泉,就是诸佛菩萨智慧总集的文殊菩萨,故作者在文殊菩萨面前恭敬作礼。
深广难通晓,佛教之甘露,何者欲品尝,赐彼智慧光。
所谓深,指的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甚深空性;所谓广,指的是五道十地、六度万行为主的广大世俗法。
深广二法极为难得,也极难通达,它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真正教法甘露,谁想品尝这种甘露,作者就赐给他智慧光芒——《解义慧剑》。
诸佛所说法,真实依二谛,世间世俗谛,超凡胜义谛。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相应不同众生的根基宣说了无量法门,一切万法其实都包括在二谛中。
所谓世俗谛,就是成为世间名言之心的一切对境;所谓胜义谛,就是出世间正智的对境。
二谛之自性,无谬解慧入,修成净二量,胜妙之慧目。
怎样才能趣入二谛的自性呢?唯有依靠无谬定解的智慧才能深入领会,如此自相续定能修成无有错乱之过垢所染的观察世俗量与观察胜义量。
如果这样的智慧逐渐修成,么我们就具足了胜妙的慧目。
显现此等法,皆依缘起生,无所观待法,不现如空莲。
在众生面前显现的里里外外、形形色色的法,全都依靠缘起而生,如果没有一个观待之法,那么这些法绝对不可能显现,就像虚空中的莲花一样。
因缘齐全故,起生果作用,诸具果性法,皆待各自因。
首先是作用理。
意思是,只要因缘齐全,果一定会产生,因为如是之因必定具有如是作用的缘故。
其次是观待理。
意思是,所有具备果自性的法,决定都观待各自之因。
故知因与果,处及非处理,行止诸作为,宗派工巧等,皆源彼根本,是故彼者摄,世间之学问,出世之学处。
从作用理和观待理就能知道因生果、果待因,世间万事万物有处和非处两种关系:所谓“处”,就是如是因定能产生如是果、如是果定观待如是因。
所谓“非处”,即指善业产生苦果、恶业产生安乐,安乐之因是恶业、痛苦之因是善业等是非黑白颠倒的情况。
读雪漠老师《真心》实修偈颂(7):真心无形用上见
读雪漠老师《真心》实修偈颂(7):真心无形用上见原文:悟心性品第二一、悟体用任心当自在,明空常保任。
证得明空觉,圆满证三身。
心用悲周遍,显现诸化境。
由体而起用,随缘现染净。
慧体性空寂,空而能现用。
真心本空寂,无相亦无形。
妙用合妙光,妙相种种生。
为天为地狱,作佛作众生。
迷则随染缘,现为众生界。
悟则随净缘,涅槃由此生。
随缘而升沉,心体无减增。
化妙用之源,觉性之明分。
明分达于外,化为心之用。
心体本无相,行者难得见。
须从用上寻,才能觉照之。
现前一念起,认知心实相。
一念即真性,明觉观照之。
能现初动时,起用下工夫。
昭顾于当下,返照于觉知。
了知见闻者,吾心非吾体。
心性在作用,随行无不是。
心若不用时,隐然难见体。
故要生大用,大用有大机。
心之体本净,心之相光明,其用大周遍,三者不离分。
真心本来慧,光明而清净。
所谓开悟者,即见此实相。
昭昭而不昧,了了常相知。
真心即万法,自性本元成。
心生万法时,慧日亦显现。
如云开日出,如灵光独耀。
心珠独朗然,常照诸世间。
无一尘间隔,未尝有断续。
《真心》偈颂第二部分为悟心性品,第一部分明心性品,对于不了解真心的朋友而言,相当于真心基础理论导入,那么第二部分悟心性品就相当于在了解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入观察和体悟,如何深入观察并体悟呢?分成五个方面,现在先说第一个方面悟体用。
体,指心的本体,用,指心的作用,悟体用,就是深入观察和体悟心的本体及作用。
任心当自在,明空常保任,对于已经真实地明白了自己真心的朋友,只要在工作生活的每一个当下安住于真心状态即可:让自己的心处在自然无造作的本然状态,既轻松自在,又朗然空寂、明明了了。
对于还没有明白自己真心的朋友,可以先从理论上加深认识。
证得明空觉,圆满证三身,当我们在自己的心中真实无伪地验证了明、空、觉一体无分圆满地具足于我们的心中之时,就明白了原来诸佛本具的法身(空性)、报身(明性)、化身(觉性)同样圆满具足于我们自己的心中。
心用悲周遍,显现诸化境,我们心灵的作用,周遍于我们所见闻觉知的一切对象,周遍于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周遍于我们身心内外全部世界所有的一切,正是因为心灵的作用,我们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正是因为心灵的作用,我们才能够见闻觉知,我们才能够生起爱恨情愁,我们才能够快乐或悲伤,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心灵作用的化现,都是心灵作用所产生的不同情境。
真实静虑——精选推荐
真实静虑真实静虑含凡夫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这些静虑分别是什么呢?先说凡夫静虑:耽著明、乐、⽆念的觉受,为追求这⼀⽬标⽽观修,就叫做凡夫⾏静虑。
这种静虑总是带着⼀种耽著。
要么耽著明明清清的感觉;要么耽著没有任何念头;要么就耽著很快乐、委有舒服、但语⾔⼜⽆法表达确切的觉受。
安住在这些境界中的⾏⼈,⼀般都不愿意出定。
其实这种境界并不⾼,(当然做为真真实实的凡夫,能有这样的觉受已属难得,现在的⼈,天天追求速度,利益⽽静虑的觉受是⾃知的。
)因为它耽著禅味。
因⽽,禅修的同⾏们要会观察,如果落⼊这样的境界,那我们所修的,很可能成为⾊界或⽆⾊界之因(这两者都是天⼈之因,依然在六道之中)。
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是有差别的,这⼀点,《⼤圆满⼼性修息⼤车疏》、《上师⼼滴》等密宗教⾔,《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论》等显宗论典中都有说明。
因此,我们到底修的是什么禅定,⼀定要弄清楚。
我们应修的,是断除轮回根本的真实禅定,⽽⾮耽著明、乐、⽆念的凡夫⾏静虑。
虽然远离了对禅味的耽著,但却执著空执对治品⽽观修,就称为义分别静虑。
修这种静虑时,观⼀切万法为空,没有明、乐、⽆念,什么都没有,只是空荡荡、空悠悠。
这种观修⾮常重要。
因为从⽆始以来,我们就⼀直耽著万事万物是实有的,并因此流转⾄今,现在要对治这种“有”的执著,“空”的执著就成了最好的⽅便。
因⽽,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对于初学者⽽⽅,空执是唯⼀⽆谬的⼊门之道,如果说⼀上来就要舍弃它,这是散布魔语。
那这种“空”的执著是否究竟呢?不究竟,它只是暂时的阶梯。
《中观根本慧论》说:“佛陀说空性法门,是为了遣除⼀切见,⽽如果对空性起了执著,那就不可救药了,就像药已经变成毒⼀样。
因⽽参禅时⾸先了解这个静虑,是⾮常关键的。
现在很多禅修的⼈,安住的就是这种状态。
这样的状态依然是⾊界之因,不能断除轮回。
⽆论求智慧、求禅定,⾸先要通达闻思⼀些佛理,这样才能睁开智慧之⽬。
那我们应当希求并安住的是那种静虑呢?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安住于法性⽆分别的等待中,叫做缘真如静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真实慧(共一集)1997/10/9新加坡净宗学会档名:20-011-1009
「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这是诸佛如来所亲证的,也就是诸佛如来所见到的。
这些事实真相实际上就摆在我们眼前,佛菩萨能见到,我们凡人见不到,原因在哪里?都是被自私自利的妄念障碍住了。
凡人起心动念都为自己,所以是一天到晚摆在面前的真相看不到,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可怜悯者」。
如果不在面前,见不到不算可怜,在面前看不到,这叫可怜。
这个真相是什么?就是「万法皆空」,《般若经》上讲的「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
真相里面还有一个深意,那就是「因果不空」。
因果是不是万法里面的?没有错,因果也是万法里面的。
既然万法皆空,为什么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是从两个意思来说的,一个是「相续不空」,因果是相续的,一个是「转变不空」,因会转变为果,果会转变为因。
转变跟相续是从事上讲的,不是从相上讲的,因果的相决定是空的,但是转变、相续这个事决定不空,因果不空是从这上说的。
既然万法皆空,了不可得,你一定要执着,一定
要贪得,这就是凡夫,这就是过错。
凡夫的心念,念念都想求得,念念都想占有,据为己有,其实连自己这个身都不可得,所以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就叫做看破。
佛菩萨没有别的,看破了,看清楚了,所以他表现给我们看到,是彻底放下,经论当中常讲「一丝不挂」,彻底放下了。
放下之后,他才得大自在,他所有的障碍都没有了,于是心性自然就显露了,真如本性就显露了,那是本有的。
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尽的德能,也自然的显露出来。
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他的一言一行,就以我们凡夫这个执着的念头来说,我们看他起心动念,其实人家没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实际上人家也没有言语,也没有造作,我们眼睛里面所看到的;其实无一不是看破、放下之后那一种自然的流露。
显示在外面的就是大自在,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是整个大乘佛法修学的枢纽,总纲领,总原则。
在未见性的时候,也就是事实真相还没有真正彻底明了的时候,这三科:「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修德,见性之后,这三科就是性德,所以性修不二。
没见性时我们要这样做,我们要去修戒定慧,要去修布施、持戒,要认真努力去做。
见了性之后,他
在生活所表演自然就是这样,没有一丝毫勉强,没有加自己一点意思,做出来自然就是圆满的三学、六度、十愿,性德的流露。
千经万论、无量法门都离不开这三个原则。
我们在净宗修学纲领上加了两科,加了「三福、六和」,你们诸位想想,三福、六和是不是也包括在三学、六度、十愿里面?确实包括在其中。
提出这两小科是特别帮助初学。
初学学三学、六度、十愿从哪里学起?就从三福、六和学起。
这是从这里分出一个小科,让我们有下手之处。
事实真相摆在眼前最明显的,说出来没有人不知道,都知道,可是是不是真的知道?真的不知道,如果知道他就觉悟了,他就不迷了。
你说他知道,但是他依旧迷惑颠倒,由此可知,他所说的知道只是皮毛,没有深入,当然更谈不上透彻。
事实的现象是什么?生老病死,这是事实现象。
我们每天在报纸上看到,你看多少讣文,这个人走了,想想他从生到死真的就像昙花一现,你们在经上讲到流星,人的一生就像流星一样,剎那就过去了,没有了。
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释迦牟尼佛看生老病死,他开悟了,我们天天看生老病死,不开悟。
人家看花开花谢开悟
了,我们天天看也开悟不了,什么原因?人家心里头没有障碍,我们心里头障碍重重。
天天看,看一辈子还不觉悟,至死还迷而不悟,那有什么法子?生生世世迷惑颠倒,这真可怜。
悟了之后的那个现象就洒脱了,放下了。
没有放下就是没悟,悟了之后是决定放下,不再干这个傻事情了,换句话说,万法皆空的事情不干了,干什么?干不空的事情,这是个聪明人。
既然一切皆空,了不可得,你干它干什么?所以觉悟的人懂得修善因。
一定要懂得把一些恶因、恶缘、恶果都能变成善因、善缘、善果,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善巧方便。
佛法里面,这对众生讲的,自利利他、积功累德,都是对中下而言的。
上乘之人,上乘之人是讲见性了,见了性之后,刚才说了,从性德里流露出来,是法尔如是,自自然然,连积功累德这种念头都没有,哪里有这种念头?有这个念头叫打妄想。
可是我们分别、执着没离开的人看到,他们真的是在行善,真的是在断恶,真的是在积功累德,而在佛菩萨本身来说,根本也没动过一个念头,也没起心,也没动念,所以佛讲这么多经典,讲经四十九年,佛有没有说过一个字?没说。
佛有没有表演给我们做示范?轨范三界?没有,
人家日常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从来没有起一个念头,从来没有有一个意思。
所以在上乘人里面,一切都说不上,真的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这是什么人的心境?法身大士,圆教初住以上就是这样的。
佛在经上讲他们怎么修行、怎么证果,那是对我们讲的,我们有分别心。
四十一个阶位,四十一个阶位里头,他们自己本身没有分别心,他们自己从来也没有有这么一个念头,「还有四十一个阶位」,没有,但是是不是有四十一个阶级存在?确实有存在,但是他们没有这个念头。
为什么有这个存在?因为无明烦恼的习气没断干净,有的人断得少,有的人断得多。
不管无明、习气多少,他们都没有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没有了。
无明、习气是妄想,极其微细的妄想,他有多少不同,但是分别执着没有了,分别执着没有了就是平等的境界。
由此可知,所有一切不平等都是因为你有分别执着。
在十法界里面,这些众生六根根性有利钝的差别,我们娑婆世界大多数人耳根利,其余五根聪利的少,极少数,绝大多数耳根利。
但是在一真法界里面,因为他离开了分别执着,所以六根都利,他接触佛法,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开悟,所以在那个境界里面修行,
我们真是用突飞猛进都还形容不上。
所以我们学佛一定心要细,粗心大意是不行的,心要细密。
在日常生活当中处处去体验佛在经上讲的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在生活当中去观察、去体验,这就叫「作观」。
真正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观察、照见,这个样子无明分分破,烦恼渐渐除,智慧渐渐开,我们自己也渐渐能够自在、随缘了,这就是「住真实慧」,这就是得佛法真实的受用。
所以经论上常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两句话说得好,真正说到了要害。
带不去的不再放在心上了,随身的就会跟着你走,「业」。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决定不造恶业。
什么是恶业?妨害别人的是恶业。
凡是妨害别人的事情决定不干。
哪些事情妨害人?哪些事情利益人?你要真正明了善恶、是非、利害,你就是个聪明人,你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如果对于是非、善恶、利害都不明白,那你是个胡涂人,你就是个愚痴人。
我们每天读经听教就是为这桩事情。
说实在的话,要想离开愚痴,住真实慧,唯有读佛经、听佛法才能办得到。
世间其他的学术为什么办不到?其他的学术不是从心性里流出来的,是从心意识里面流出来的,心意识不是真实的智慧,还是在分别执着。
拿着一切事样样来比较,可以说他的殊胜是比较的殊胜,他的智慧是比较的智慧,他的聪明是比较的聪明,跟佛经完全不一样。
佛经是自然的,法尔如是的,这里面没有较量,他是自性自然的流露,所以是真实的智慧,这一点我们要明了。
所以学佛契入之后,这世间人讲「某人迷在佛法里」,他不是迷,哪里是迷?他真正是破迷了。
那个迷的人自己不知道自己迷,反而看那个不迷的人,「那个人迷了」,他不晓得他自己迷。
所以要想住真实慧,唯有佛法,离开佛法没有真实慧,这一点要懂得,要认识清楚,要能肯定。
所以我们在生活周边事事物物,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真相都摆在眼前,六根时时刻刻没有离开,为什么不见不闻?你要问佛经讲的什么?佛经就讲这桩事情,一点都不希奇。
就是讲我们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嗅,身之所触,你们细细看看佛经,不就是讲这些事情?
佛见到事实真相,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
我们在事实里头见不到真相,所见的全是虚幻、虚妄,所造作的也是虚妄,所受的果报也是虚妄,这才可怜。
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些事,才知道佛法的可贵,才知道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佛,你才真正的会勇猛精进,
你才不会懈怠,不会退转。
凡是退转的,对这事实真相没了解,佛法修学的好处他没有得到,所以他会退转,而且退转的人很多,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没有一个明白人把这桩事情讲清楚,这也正是经论上所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看得很清楚。
希望你们同修们住真实慧,帮助一切众生把这桩事解释清楚,这就是最善之业,这是带得去的,利益众生,没有比这桩事情的利益更大,世出世间的善法也没有任何一个善法比这个更殊胜的。
所以诸佛菩萨永无间断的在弘扬,永无间断的在说法,我们也要能够觉察得到,也要能够看到,也要能够听到,这样就渐渐的能契入,自然就法喜充满,晓得应该怎么个做法,如诸佛菩萨无二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