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于偏见的自由——从《现代》看杜衡的文艺批评的特点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1、章太炎(1869-1936)2、梁启超(1873-1929)3、王国维(1877-1927)4、鲁迅(1881-1936)5、胡适(1892-1962)6、朱光潜(1897-1986)7、徐复观(1903-1982)8、钱锺书(1910-1998)9、李泽厚(1930- )10、刘再复(1941- )1、理由一,章太炎是中国清末近代传统诗学和文学理论的最后一位代表,现代文坛复古主义思潮的领袖、政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和学术大师;理由二,作为民族主义保守派文人,他抵制五四新文化运动,亮出“文学复古”旗号,但其实质是革新,包含了社会危机时刻改革文化的良苦用心,其文论立足于经史子集,但却有经世治国的宏图大志,将传统小学发展成语言文字之大学,对历史悠久的汉语文化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反思,用以振兴民族文化,其理性求真的严谨态度让人敬佩;理由三,在诗学上,他推崇建安风骨的壮怀激烈和阳刚之气,鄙夷近代诗文,认为诗贵在形容和情性,在文学理论上,他主张借鉴西学充实和改造国学,从整体文学角度强调雅俗兼容、平等相待,他力主普及真理,重视文学介入当代生活的现实关怀,他是古典文论向现代转型时期不可或缺的一环。
2、理由一,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家和美学家中的先驱者和佼佼者、文学革命思潮的发动机、现代文艺理论革新转型的主要代表;理由二,他率先引进西方理性哲学来改造传统国学,毕生从事文化普及与思想启蒙,追求“新民、新政、新国”的救赎理想,作为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促使中国现代化思潮形成文化主流势不可挡,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理由三,他振聋发聩的“三界革命”口号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态势规划了方向,其“诗界革命”论全盘否定了失真旧美的清代诗坛,为白话新诗铺平了道路;“文界革命”论抨击了空虚雕琢的桐城古文,并自创“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论第一次使小说压倒诗文成为“文学之最上乘”,号召小说家干预时政,鼓吹小说启蒙救国,为现实主义流派占据中国现代小说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不断调整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以与时俱进,但其破坏性影响要大于建设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评述以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评述以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1)梁实秋反对以进化论的观点看待文学梁实秋主张把古今文学放到一个平面上考察评判,他认为文学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两个主要类别或倾向,一是古典,一是浪漫。
他说的“古典”,是指健康的、均衡的,受理性节制;“浪漫”即病T的、偏J的,逾越常规的。
在这个标准下,梁实秋认为“五四”文学是“非常态”的:①他认为“五四”新文学极端承受外国文学影响,追求外来的新颖奇异,造成无标准的混乱,虽一时热闹,却没有根基;②他指责“五四”文学过于推崇感情,到处弥漫抒情主义,他甚至用“号啕”一词来描写新文学中情感流溢的状况。
(2)朱自清的从“为人生”到“为人民”的文学创作观“五四”时期,朱自清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将之一,受到“为人生”文学思想的影响。
他认定把文学当消遣和游戏的时代已经过去。
1930年代,《论语》《人间世》等刊物提倡幽默小品,他极力反对,时时不忘“文艺有社会的使命”。
到了抗战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认定文学是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二是从鼓吹“民众文学”转到提倡“大众化”文学上去。
(3)沈从文把文学看成是对“人”的解释沈从文通过对各种“人生形态”的表现来扩大自我,对抗和逃避他所不愿合作的现实。
“乡下人”的自卑情结使他对现代城市文明有本能的反感,他期望以文学的幻想与创作给精神的荒原带来某些春天的活气。
比起同时代多数作家,沈从文是更耽于幻想,也趋于古典。
总之,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虽同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代表,却拥有各自的文艺观并在其文艺观的指导下努力进行创作实践。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朱自清的《背影》,沈从文的《边城》都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文艺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多元而丰富的领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作家们展示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形式和主题,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本文将以几个代表性的作品为例,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
一、《围城》《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上海小市民的生活进行描写和分析,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具有文化自卑感的知识分子,他面对社会的各种压力和诱惑,最终选择了妥协和逃避。
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以及知识分子的无奈和矛盾。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钱钟书深刻地反思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农村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封建残余和农民的苦难。
小说以一个家族为背景,通过对家族成员的命运和遭遇进行叙述,揭示了农民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动人,通过对农民的生活进行真实而深刻的描写,莫言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艰辛。
三、《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进行叙述,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苦难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在中国历经了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动荡,他失去了家庭、亲人和尊严,最终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呈现了中国社会中的荒诞和人性的悲剧。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余华深刻地反思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四、《白鹿原》《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兴衰和命运进行叙述,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封建残余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以一个村庄为背景,通过对村民的生活和命运进行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不公和农民的苦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动人,通过对中国农村的描写,陈忠实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农民的艰辛。
通过对以上几个代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判主题在不同作家和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特征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特征“五四”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引起了划时代的变革,也开始了文学理论批评的新阶段。
虽然比起创作,理论主张的阐述和文学批评的运用,显得不够活跃、充分,成就也有所不如;但文学革命却发韧于理论的倡导,然后才有创作的实践,在以后的一次又一次的革新和变动中,理论批评也经常起着开拓道路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论的开拓性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中,胡适率先提出文学改良的倡议;陈独秀明确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周作人倡导“人的文学”的主张,主张的“平民文学”、“民众文学”;鲁迅、李大钊、周作人等认为必须从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进入到作家思想和作品内容的革新,将文学革命推向深入;李大钊还从社会经济的变动说明文化思想的变动,给这场革命的发生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解本文由收集整理释,揭示了它的社会本质和历史必然性。
此外,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等人也纷纷提出革新文学的看法。
这些主张,就政治态度、思想体系、文学观点而言,互有差异和分歧;但总的说来,都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学,提倡民主主义的新文学,他们共同掀起了一场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
这些倡导者还就建设怎样的新文学,作了多方面的理论上的探讨。
这些理论批评文章本身,构成了中国现代文论的第一批文献。
现代的文学批评是随着新的文学创作的出现而逐步开展起来的,以新的理论主张为依据,促进新的文学成长。
如在关于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和汪静之的诗作《蕙的风》的辩论中,周作人、鲁迅等人以个性解放、现代爱情的观点,批驳了指责这些作品“诲淫”的非难。
闻一多关于郭沫若《女神》的评论,发现并肯定它的时代精神,同时批评了它缺乏地方色彩(民族性)的倾向,进而指出“诗同一切的艺术应是时代的经线,同地方纬线所编织成的一匹锦”(《〈女神〉之地方色彩》),同时强调了文学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在各家(比如沈雁冰、成仿吾、冯文炳、张定璜等人)关于鲁迅和《呐喊》的褒贬取舍中,鲜明地表现出持有各种理论观点的批评家对于同一个作家作品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鲁迅与《现代》杂志
、
鲁迅与 《 现代> 的关 系
《 代 》 刊 ,13 现 月 92年 5月 1日在 上 海创 刊 , 由 现代 书局 发行 。 最初施 蛰存任 主编 , 自第 3卷第 1 期 改 为施蛰 存与杜 衡 ( 汶 ) 苏 合编 。 现代》 3 《 在 0年代 的 复 杂形 势 中 , 采取 中间路 线 , “ 以 文学 作 品 的本身 价 值” 为刊 载标准 。 以刊 载文学创作 为 主 , “ 兼采理论 研 究、 文艺批 评及 翻译介绍 。 并且 注意 吸收各 派作 家撰 稿, 如鲁 迅 、 沫若 、 盾 、 郭 茅 巴金 、 郁达 夫 、 李健 吾 、 周 作人 、 韩侍 桁 、 从文 、 金发 、 望舒 、 时英 、 秋 沈 李 戴 穆 胡 原、 叶灵 凤等 。 在该 刊发表过创 作 和论 文 。 t13 均 ”1 4  ̄9 年 1 月 1日出至第 6卷第 1 后 。 1 期 施蛰存 脱离 现代 书局 ,改 由汪馥 泉 主编。 13 9 5年 3月 1日出至第 6 卷 第 2期 。 为政 治 、 济 、 化及 艺术 的综 合性 杂 改 经 文
王 吉鹏 , 柏朝霞
( 辽宁师范 大学 研究生 院 ,辽宁 大连 16 2 ) 0 9 1
摘 要 :现 代 > < 杂志 先 后 由施 蛰 存 、 衡 、 杜 汪馥 泉 任 主 编 为现 代 文 学 史上 的 重 要 刊 物 , 与鲁 迅 有 着 紧 密 的 联 系。 迅 不 。 作 其 鲁 仅 时 刻 关 注 着 它 的 发 展 , 积 极 为 其 撰 稿 : 极 开展 对“ 三 种 人 ” ‘ 、 文 ” 文 艺论 争 ; 萧 伯 纳 访 华 , 露 文 化 界 的 伪 善 ; 还 积 第 、‘ 品 J j 的 借 揭
《 代 》 志 , 刊于 13 现 杂 创 9 2年 , 刊 于 1 3 终 9 5年 ,
浅论20世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浅论20世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摘要:自由主义文艺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20世纪30年代掀起这一思潮的自由主义作家们出于对自由的执着,标榜文学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倾向,主张文学应与政治保持距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思考社会生活,注重文学艺术的独立性。
关键词:自由主义文学价值人性独立在五四时期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第一次产生了具有真正独立品格的现代知识分子,培养和锻造了“人”的现代独立意识,这对后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的自由主义作家,出于对自由的执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思考社会生活,关注文学艺术的独立性。
在这一时期,他们对主流文学起到了补充作用。
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朱光潜和沈从文等人。
首先,在他们的理论宣言中,他们公开表示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梁实秋认为,“文学回避生活,这就取消了文学本身的任务。
”文学在有意义之前需要观念的支撑。
它需要道德描述才能拥有权力。
朱光潜还明确表示,“19世纪流行的‘文艺为文艺’的主张是一种不健全的文艺观。
”沈从文希望他的作品能给那些“关注中国社会变化”的人。
梁实秋认为,“文学而躲避人生,这就取消了文学本身的任务”,“文学里面是要有思想的骨干,然后才有意义。
要有道德性描写,然后才有力量。
”朱光潜也明确表示“十九世纪所盛行的‘为文艺而文艺’的主张是一种不健全的文艺观。
”沈从文则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那些“对中国社会变动有所关心。
首先,在动荡的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虽然处于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但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却很少受到20世纪末西方文学的负面影响。
它不那么颓废和享乐,并表现出一定的严肃性:认真的反省、认真的表演和对社会生活的认真思考。
朱光潜作了以下总结:在这一时期,自由主义作家对于政治、社会、艺术的思考中带有典型性:“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的简介与评价
在中国,“五四”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大体是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和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他们创作的那些具有较浓厚的超政治超功利色彩,专注于人性探索和审美创造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
它包括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三个方面。
这些作家通常抱着远政治近艺术的创作态度,具有文学独立性;其作品注重人性的发掘和艺术美的构造、注重文学的自身价值,具有主体性;作为文学思潮,它总是处于非主流状态,具有边缘性。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与文化思想界的自由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简要说来,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与中国社会的自由主义思潮基本上是一种同构关系:彼长此长、彼伏此伏。
受西方尤其是英美自由主义熏染的自由派作家,当他们较集中地面向社会和文学发言的时候,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便应运而生了。
自由主义文学是指具有独立性,提倡自由及人性的文学流派。
它的主要派别有“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京派、海派以及受西方思潮影响的一些作家。
主要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梁实秋、朱光潜、胡适等。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客观存在,它如同大海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自由主义文学无疑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分支,它相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而言,与强调政治、社会、道德不同,主张文学要以“自由”为核心,以“人性”的探讨为基础等观点。
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的评价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
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种手法而已”。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梁实秋(1903-1987)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家、散文家和翻译家。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新人文主义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再造。
新人文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化运动,它强调个体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由的理解上。
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对外界束缚的解放,更是对内心的自我探索和成长。
他在《自由的边疆》一文中写道:“自由,不是斩断一切,而是摆脱一切,而后才能够看清自己。
”这种对自由的理解,使人们不再被外界的限制和刻板印象所束缚,而是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再造主要表现在他对人的尊严和人类全面发展的思考上。
他强调人的尊严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尊严,更是指精神层面的尊严。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精神的升华和思想的深入。
在《人的尊严》一文中,梁实秋写道:“人,不论贫富、贵贱、聪明、笨,都是人,都有人的尊严。
”他提倡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地对待,不论其社会地位和身份。
此外,梁实秋还关注人类全面发展的问题。
他认为,人不仅仅应该在物质层面追求成功和幸福,更应该在精神、道德和文化层面实现全面发展。
他在《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一文中写道:“一个人不仅要有生活的欢乐,还要有精神的欢乐;不仅要有物质的富裕,还要有精神的富裕。
”他强调人应该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成功和享受,更应该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提升。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视角。
他的思想引领着人们超越传统的束缚,真正地去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和发展。
梁实秋的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提供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我们从梁实秋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不断探索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体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课时作业43: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Ⅰ语言素养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时常到那古园里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①_________________,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
②_________________,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排比、比喻、拟人B.对偶、比喻、排比C.对偶、借代、排比D.排比、借代、夸张答案A解析本文中,“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中的“等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运用的是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北京市门头沟区市级名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北京市门头沟区市级名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国演义》中,刘备打算把益州的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却认为应当归还百姓,不可夺为私赏,这体现出赵云能够审时度势,深谋远虑。
B.《呐喊》中,作者在富有生命力的少年闰土,活泼率真的双喜和阿发,自由纯真的六斤等孩子身上,倾注了深厚的情感,寄寓了美好的希望。
C.《边城》中,船总顺顺豪爽仁义,他帮着料理老船夫的后事,并且还邀请翠翠住到自己家中,到最后成为翠翠唯一的靠山,唯一的信托人。
D.《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葛朗台在死前都给欧也妮留有遗言,这两份不同的遗言是他们各自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表现。
E.《哈姆雷特》中,王宫中众人痛饮狂欢,通宵达旦。
哈姆雷特认为这种酗酒作乐的陋习应当革除,这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纯洁优雅的追求。
2、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根据漫画内容拟写一条对我们在工作办事方面的一句话建议。
要求语言简明、准确。
(内容不超过40字,建议不超过20字)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料得魏延必反,便授予杨仪锦囊,嘱咐他在魏延反叛时打开,后来杨仪姜维依计行事,让马岱出其不意斩杀了魏延。
B.茶垌船家人为傩送取了一个诨名为“岳云”,这是因为傩送美丽,虽无什么人亲眼看到过岳云,却从戏台上小生岳云,得来一个相近的神气。
C.《呐喊》中,鲁迅塑造了华大妈、三太太、七斤嫂、单四嫂子等一系列可悲可怜、愚昧麻木的妇女形象,通过她们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黑暗。
D.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了梅表妹,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本想安慰他,但看到觉新一味地妥协,转而责备他咎由自取。
20世纪30年代“文艺自由论辩”评析
学 术 交 流
Academic Exchange
Apr.,2017 Serial No.277 No.4
2O世 纪 3O年 代 “文艺 自由论 辩 "评 析
王 子 琪
(首都 经济贸易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 院,北京 100072;台湾艺 术大学 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 ,台湾 新北 22058)
[收稿 日期 ]2017—02—10 [作 者简介 ]王子琪 (1986一),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讲 师 ,博士研究生 ,从事艺术社会学和文化品牌研究 。
· 150 ·
文 学 的 自由抗 争 。上述 两种 理论 倾 向 的影响 中国 20世 纪 3O年代 文学与政 治关系的三个 因子
下面介 绍 政治 与文 学关 系 的两个 理论 :第一 ,等 同论 。“为 政 治 而艺 术 ”,就 是将 文 学等 同于某 一 阶 段 的文化 或文 学政 策 .是文 学政 治化 的最 大化 和文 学功 利观 念 的极 端 化 ,无 限夸 大文学 的政 治性 而 忽视 文学 的其 他性 质 。第二 ,对立 论 。 “为 艺术 而艺 术 ”的对立 论是 另 一极 端 ,其 割裂 文 学 与政 治 的关 系 ,主 张文学脱离政治 ,过分夸大文学的 自主性而放弃其社会性 。这种理论不论是从文学 创作 的社会环境还 是 内容 上都是 不 能成立 的 。当政治 权力 的介 入压 迫文 学时 ,对立 论 常作 为文学 的一 种 自我 防卫 机 制 ,为
例如胡秋原在文化评论创刊号上发表了阿狗文艺论民族文艺理论之谬误该文在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同时提出了文艺自由论的el号认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艺术虽然不是至上然而绝不是至下的东西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以不三不四的理论来强奸文学是对于艺术尊严不可恕的冒渎
批评家的手艺、眼力与教养:詹姆斯·伍德及其文学批评
批评家的手艺、眼力与教养:詹姆斯·伍德及其文学批评近些年,詹姆斯·伍德的评论集在大陆出版,收获了大批粉丝。
在浙大教授许志强看来,他的艺术判断力堪比埃德蒙·威尔逊,直觉敏锐也非一般作家所能及。
他将直觉、视野、素养和鉴别力协调起来,显示出一种敏捷的悟性。
批评家的手艺:“如何做出最好的描述而不显得徒劳”弗吉尼亚·伍尔夫给自己的文学评论集取名为《普通读者》,并在序言里借约翰逊博士的话点明题意:“能与普通读者的意见不谋而合,在我是高兴的事;因为,在决定诗歌荣誉的权利时,尽管高雅的敏感和学术的教条也起着作用,但一般来说应该根据那未受文学偏见污损的普通读者的常识。
”这就有了“普通读者”的说法。
对于文学批评而言,它意味着与学院立场的某种区分,也意味着与父辈的从业方式的区分。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教育背景来看,维多利亚后期文学批评的准则、教条及其垄断性质,给了她一个反传统的立场。
“普通读者”的提法,并不意味着降低文化修养,更非民粹主义式的敌视高雅,而是说她不赞同那种欠缺文学性的文学批评,不赞同父辈的批评理念和实践。
两卷《普通读者》的写作表明,作者拒绝用客体化的目光看待文学。
对她来说,每一篇评论都是一次内心的相遇和对话,而非为了总结出一点什么。
这和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的文学评论是很不相同的。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神秘灵交》一文中,詹姆斯·伍德指出:在她的批评中,比喻的语言成为一种以自己的口音与小说对话的方式,唯有这种方式可以尊重小说终极的不可描述性。
批评家便是用比喻来避免以成人的简明来欺凌小说。
因为这种语言是一种强大的犹豫。
其强大在于伍尔夫比喻的活力和独创;其犹豫在于它承认,在批评中纯粹的总结语言是不存在的。
我认为,把这段话放在罗兰·巴特身上也一样适用。
或者说,这是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种罗兰·巴特式的描绘。
渐行渐远的“同路人”--论杜衡小说创作及文学观
第60卷第2期Vol.60No.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21年3月Mar.2021渐行渐远的“同路人&——论杜衡小说创作及文学观杨迎平1杨柳2(1.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71;2.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杜衡在参加“第三种人”论争之前,曾是左翼作家的“同路人”。
他早年有参加革命活动被捕的经历,文学创作主要写底层人民的生活,也表现革命者的困惑与艰难,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杜衡曾深受左翼作家冯雪峰的影响,在思想上倾向革命。
但经历“文艺自由论”论争之后,出于话语策略上的考虑,左翼开始有意远离杜衡,之前的朋友们也逐渐疏远他,这致使杜衡的长篇革命小说《再亮些》陷于被冷落的尴尬处境。
杜衡终于与左翼作家,甚至与他的朋友们渐行渐远。
关键词杜衡;小说创作;文学观一提起杜衡,人们就想到“第三种人”的称谓,会联想到1932年他在《现代》杂志第1卷第3期发表的署名苏汶的文章《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想到著名的“文艺自由论”的论争。
其实,早在论争之前,杜衡就是左翼作家的同路人。
他有过参加革命活动的实际行动,而且他的文学创作没有离开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描写,没有离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也深受左翼作家冯雪峰的影响,在思想上是倾向革命的。
朋友施蛰存说:“关于'第三种人'的论辩掀起以后,雪峰和杜衡(苏汶)常有会晤……在他写的那篇总结性的文章《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里,语气之间,也还是把苏汶期许为同路人。
”①冯雪峰在《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中说:“除了自己和领导着一切革命的文学者坚决不懈地斗争着工作着以外,还要联合一切进步的,为着人类的前进和光明而工作的文学者作家也同走。
”"冯雪峰主张左翼作家要与一般作家携手前进,“因此,我们不把苏汶先生等认为我们的敌人,而是看作应当与之同盟战斗的自己的帮手,我们就应当建立起友人的关系来”#。
吴芳吉新旧文学观解析
第17卷第5期2017年9月J〇—J黯顧Vol.17 No.5Sep.2017•文史经管哲•吴芳吉新旧文学观解析黄林非(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100)[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吴芳吉对文学的历史进化观念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文学无新旧之 分,因此“新文学”、“文学革命”等提法不能成立。
他对当时影响甚大的“八不主义”逐条分析反驳, 进而从A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新旧文学观。
吴芳吉有关新旧文学观的系列文章立论公允,文风厚朴,体 现了平情立言、慎思明辨的学术精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中亦可看出《学衡》诸君在新旧对立的 文化语境中试图超越古今中西之争的博大襟怀。
[关键词]吴芳吉;新旧文学观;/V不主义;新文化运动[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454 (2017 ) 05-0070-03[DOI]10.16261/43-1370/z.2017.05.019“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使得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内容的启蒙精神广为流布。
运动之 初,“启蒙”与“救亡”并行不脖,相得益彰, 这一局面“延续了一段不太长的时期”,[1]但 启蒙与学术的关系,从新文化运动的起始,便 显得特别的紧张。
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 未将推进文化的改革与创新作为运动的真正目 标,而是着眼于借此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所以,在他们看来,对现实生活不能产生直接 功用的学术,就只能是无关紧要的枝叶问题。
五四以降,现代中国之学术,或学者,常常表 现出两种不同的思路和旨趣:一种是为主流文 化推波助澜、欢呼喝彩,跟历史战车牢牢捆绑 在一起;另一种则承受着主流文化的强大压力, 独立开辟和耕耘自己的园地。
前者的历史功绩 不可抹杀,后者的文化情怀和独立的学术活动 却应当得到“同情之理解”和公允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中,《学衡》杂志与《新青年》杂志,一南一北唱对台戏。
与《新青年》同仁 的关注社会变革、关心政治不同,《学衡》诸 君的兴趣点不在现实问题,他们不爱写时评与 政论,与政治保持着较远的距离,因而显示出 一种冷静和独立的学术姿态。
论自由人文主义批评的特点及其适用的范围
2019-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新论论自由人文主义批评的特点及其适用的范围陈慧(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100)摘要院自由人文主义批评是指由利维斯等批评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起的一场文学运动,其出现既是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也是出于当时英国特殊社会语境的需要。
它的观念和方法曾经在很长时间内被人们接受和应用,但在1970年代的批评理论热潮之后开始遭遇猛烈的抨击。
关键词:自由人文主义批评;价值;形式美学倾向中图分类号:I7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3-0006-01“自由人文主义批评”这一词大约出现于1970年代。
受后结构主义思潮以及一系列社会运动的影响,当时通常带有贬义色彩,它被认为是直至现代批评理论出现之前主导西方文学研究的一整套观念,从更狭义的角度来讲,自由人文主义批评则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利维斯、等人发起的一场文学运动,与其说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可说是对人类尊严的信念。
一、价值的评定关于在伟大的艺术家中为什么很少有女性这一问题早在美国就有人质疑,如果女性和男性一样有创造力,为什么还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哲学家或者作曲家?自从艺术史在西方作为一门学科建立起来,其叙述的角度就是西方白种男性的对人类艺术成就的叙述。
林达诺克琳说,白种西方男性的观点无意识地被接受为‘艺术历史学史家的’观点。
这种观点无论是在道德和价值立场上,还是从纯粹的知识史上考察都是不确切的,从古至今,对于有色人种这一词至今还存在,所以一些伟大的艺术家中很少有黑人的出现,提到西方的大艺术家,大家第一个想到就是文艺复兴三杰、提香等人,不管是艺术作品的作者或者是绘画中的人物都很少有黑人,事实是,西方的艺术品里有很多有色人种,只不过这些作品没有被展出而已。
在西方只有上层人士能和艺术家们有更多的接触,同样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有同样的现象,这是典型的“马太效应”。
中国现代文学对权力体制与政治制度的犀利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对权力体制与政治制度的犀利批判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社会中,权力体制和政治制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中国现代文学以其犀利的批判,揭示了这些制度的弊端和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对权力体制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对官僚主义的揭露上。
官僚主义是权力体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权力为中心,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民众的需求。
作家们通过描写官僚主义的种种现象,如腐败、权钱交易、权力傲慢等,展现了官僚主义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官僚主义的揭示,展现了官僚主义对农村社会的摧残和破坏。
这种批判不仅让人们认识到官僚主义的危害,也促使人们对权力体制进行反思和改革。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对政治制度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对权力集中和民主缺失的质疑上。
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中,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民众的意见和权益往往被忽视。
作家们通过对这种现象的揭示,呼吁政治制度的改革和民主的实现。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过对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的交织,揭示了政治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这种批判引起了社会的共鸣,也推动了政治制度的改革进程。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对权力体制和政治制度的批判还体现在对权力滥用和人权侵害的揭露上。
权力滥用和人权侵害是权力体制和政治制度的一种必然结果,作家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引起了社会对人权保护的关注。
例如,韩寒的小说《后会无期》中,通过对警察滥用职权和侵犯人权的揭示,让人们认识到权力滥用对个人自由的侵害。
这种批判不仅让人们对权力滥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促使人们对人权保护进行反思和行动。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对权力体制和政治制度的批判并不仅仅是一味的抱怨和诟病,它也提出了一些改革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创作,提出了一些具有启示性的观点和建议。
例如,莫言在小说《蛙》中提出了通过农村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来解决官僚主义问题的思路。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
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种手法而已”。
另一种倾向则是脱离当时具体时代环境,抽掉文学的社会性,从所谓“纯粹文学尺度”出发,不适当地夸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和影响,甚至企图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导地位而代之。
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历史和真理的偏离要正确的对20世纪的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了解和评析。
一是自由主义文学发生的背景。
它滥觞于封建旧文学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新文学建设初期,而在左联时期达到了高潮。
当时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
五四以后的旧军阀专政和1927年后的新军阀专政, 在文化思想领域内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统治。
因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一方面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也是与现实反动政治不协调的表现。
文学与现实政治的不协调,使自由主义作家不愿变文学为现实政治的奴婢,但又不能和无力提出更有力的未来社会政治理想来与现实政治对抗,于是只能遁入自由主义一路。
二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
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受胡适影响的“新月派”文学;二、是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文学;三、是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四、是被称为“海派”的实际属于不同流派的都市文学作家;五、是一批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而又游离于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批评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 少 在 我 , 没 有 的 。② 是 ”
换 句话 讲 , 杜衡 的 自我 期许 , 是成 为那 个 发现 并想 指 出世 界 的 缺 陷 的人 。 当然 , 现 缺 陷是容 易 就 发
本 文 从 他 在 《 代 》 志 中所 发 表 的 重要 的 批 评 文 章 入 手 , 他 的 文 学 主 张 、 评 观 、 评 方 式 和 批 评 风格 进 行 现 杂 对 批 批
细致 的分 析 , 时 其 做 出 比较 公 正 的 评 价 。 以
关 键 词 :杜衡 ;《 代 》 志 ; 第 三种 人 现 杂 中 图分 类 号 :2 6 6 I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3 6 ( 0 0 0 10 0 0 2 1 ) 2—0 9 0 9—0 8
A or 2 0 . 01
免 于 偏 见 的 自由
从《 现代》 杜衡 的文艺批评 的特 点 看
张 生
(同 济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上 海 2 0 9 ) 0 0 2
摘 要 :作 为 2 O世 纪 3 O年 代 著 名 的批 评 家 和 作 家 , 因为 所 持 的 文 学 立 场 与 当 时 及 后 来 的 主 流 文 学 观 相 异, 杜衡 ( 汶 ) 直 被 视 为反 面 的 对 象 而 受到 指 责 , 对他 的 具 体 的 文 学 主 张 和 批 评 实 践 的 研 究 却 付 之 阙 如 。 苏 一 但
收 稿 日期 :0 9—0 20 6—1 9
作 者 简 介 : 生 (9 9一 , , 南 焦 作 人 , 济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中 文 系教 授 , 士 。 张 16 ) 男 河 同 博
① 、 孔 另 境 : 杜 衡 致 立 贞、 瓴 函 》 载 《 代 作 家 书 简 》 上 海 : 活 书店 , 9 6年 , 4 、 6页 。 ② 《 张 , 现 , 生 13 第 64
的 写作就是 想使这 三者结 合起 来 。虽然 他 自认 为 自己结 合 得并 不 好 , 用 一套 陈 旧的名 词 来 说 , ( “ 真 科 学性 ) 善 ( 育性 ) 美 ( 、 教 、 艺术 性 ) j者 直 到 现在 都 不 能 在我 作 品里 得 到 一个 适 当 的调 和 。这 三 个要 这 素, 我有 时候 只能顾 到两个 , 时候甚 至只 能顾 到一个 。⑨ 有 ”
“
… …
历 史的演 化是 没有终极 的 。这 就是 说 , 何社 会 秩序 都 不会 是 终极 的 。每 一 个 时代 都 有 它 任
底 矛 盾 , 这 些 矛 盾 便 是 历 史 演化 的 新 环 节 的 张 本 。 过 去 是 如 此 , 在 是 如 此 , 而 现 而且 将 来 也 必 然 地 是 如 此 。 正 因 为 矛盾 没 有 完 全 绝 灭 的 一 天 , 们 便 时 常 需 要 一 面 可 籍 以 认 识 这 矛 盾 的镜 子 。供 给 时 代 以 一 我
也 是 由 于 杜 衡 是 在 《 代 》 发 表 批 评 文 字 最 多 的 人 , 且 , 现 代 》 几 乎 是 他 一 生 中 发 表 文 艺 批 评 文 现 上 而 《 也
字最 多 的杂 志 。同 时 , 还从 第 三卷 第 一 期后 与施 蛰 存 联 合 主 编《 他 现代 》 负 责 小 说创 作 和杂 文 的编 辑 , 工作 , 在此 之前 , 第一 卷 第一 期起 , 就应 施蛰 存 之邀 在 审 阅小 说创 作 的稿 件 。并且 , 而 从 他 众所 周 知 , 在
念 时所 秉持 的独 立 的精 神有 着不 可 分 的 联 系 , 而在 他 的这 种 精 神 背后 , 是 他 的独 特 的个 人 性 格 在 起 则 作用。 对 于 自己的性 格 , 衡并 非 只是 像 常人 一样 停 留在模 糊 的认 识 上 , 为批 评 家 , 对 自己早有 理 性 杜 作 他 的或者 “ 论” 理 的认识 , 如他 在给 两个 批评 他 的长 篇小 说《 再亮 些 》 的读 者 的 回信 里就 曾说 : 我 可 以坦 白 “
面镜 子 的任 务 , 固然 由社会 思想 家们 用他 们 的锐 利 的解剖 和批判 来担任 了, 但我 们 知道 , 单有 这种 根 单 据 纯理智 的批 判和 解剖是 不 够的 , 们还得 感 觉的地 来体验 这些 矛盾 。 ④ 我 ” 而这面 “ 镜子“ 的作用 , 当然 是为 了使 人 们 能够 更 加全 面 和清 晰 地 发现 时代 的真 相 和矛 盾 , 进 而 并 为改善这 一矛 盾提供 帮助 , 杜衡 指 出 , 才是 文 学 的“ 久 的 、 对 的 、 不 能 用 旁 的 东 西 来替 代 的任 这 永 绝 决
《 代 》 前 , 就 和 施 蛰 存 、 望 舒 、 呐 鸥 等 人 长 期 身 处 同 一 个 文 学 团 体 。所 以 , 论 他 的 文 学 观 及 现 之 他 戴 刘 讨
其具 体 的批 评活 动 , 最好 的路 径 就是 围绕《 现代 》 的相 关文 字进 行分 析 。
一
、
杜 衡 的文 学 主 张 : 真 ” “ " “ ” 调 和 " “ 、 善 、 美 的“
本 的 基 础 , 有 这 个 “ ” 即 使 艺 术 水 平 再 高 , 也 不 认 同 。 因 为 , 然 文 学 要 充 当 暴 露 时 代 矛 盾 的 一 没 真 , 他 既 面镜 子 , 便 间 接 或 直 接 使 它 得 到 改 善 , 文 学 就 不 能 脱 离 “ ” 存 在 , 果 文 学 失 去 了 “ ” 就 不 能 以 那 真 而 如 真 ,
务” @。简而言之 , 的文学 观 , 穿 了还 是“ 他 说 为人 生 ” 的文 学观 , 意在 暴露 社会 的矛盾 、 病 , 引起 人 立 弊 以
们 的注意 , 而 予 以改善 。 从 关 于 这 一 点 , 自己 也 说 得 很 清 楚 , 并 不 认 为 文 学 作 品 是 纯 粹 的 艺 术 , 还 是 科 学 和 教 育 , 他 他 他却 可清楚 地看 出杜衡 的文 学观 , 他是 把艺 术 的“ ” 在第 一 位 的 , 次才 真 摆 其
是 “ 和“ 。在他 看来 ,美 ” 即艺术 性 固然 重 要 , 善” 美” “ , 但前 两 者 尤其 是 “ ” 才 是 艺术 得 以存 在 的最 根 真 ,
lO 0
同济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社
第 2 卷 1
的, 可要把它 说 出来 , 没那么 容易 了 。这 就像 皇帝 的新 衣 的故 事 , 却 发现 皇帝 是 否真 正 穿有 新衣并 不 重 要 , 键是要 把真 相说 出来 , 关 而这需 要 的就 不 仅仅 是 “ 故 ” , 世 了 他需 要 的是 “ 子” 傻 的精 神 , 需要 的是 勇 气 , 胆识 , 有独 立 的精 神 。在“ 三种 人 ” 是 还 第 的论 争 中 , 迅 因对 杜 衡批 评 左 翼文 坛 的 言论 有 所 不满 , 鲁 在《 现代 》 第二 卷第一 期 的《 < 三种 人 > 一 文 里 , 责 他是 “ 论 第 》 指 心造 了一个 横 暴 的左 翼 文坛 的幻 影 ” 但 , 杜衡 就并未屈 服于鲁 迅 的意 见 , 现代 》 二 卷第 j 期 发表 《 九 三二 年 的 文艺 论辩 之 清算 》 对 鲁迅 在《 第 一 , 的这种说 法进行 有理 有节 的反驳 :他 ( “ 鲁迅 ) 不能替 别人 文过 , 说整 个 左翼 文 坛一 向就 像他 自己那样 地 宽 大 。以前左翼 所犯 的武 断主 义 , 加帽 子主 义等等 的事实 俱在 , 要 的时候 , 必 我很 可 能列举 出来 。而况 何 丹仁先 生也 的确声 明 了有 纠正 以前 的左倾 宗派 主义 的必要 。如果尽 非事 实 , 又何所 用其 纠正 ? 则 ” 从这件 事上 也可 以看 出卡 衡 的个性 , 十 只要 是他 认 准 的事 , 管是 谁 , 不 即使 是 面对 鲁 迅 这样 的人 , 他 也是 不客气 的 。其 实 , 迅 的这篇 文章 还 是他 亲 手转 交 给施 蛰 存在 《 鲁 现代 》 编 发 的 。 这 也 就是 为 什 上 ② 么在 他 的朋 友 , 像施 蛰存 、 呐鸥等人 都 比较热衷 于“ 情文 学” “ 端 文学 ” , 刘 色 和 尖 时 他却 始 终坚 持 自己的 那一套 略显 “ 落后” 的文学 观 的原 因。相对来 说 , 杜衡 的文学 观还 是 比较传 统 的 , 1 与 9世 纪流 行 于法俄 的批判 现实 主义一脉 相承 , 在 第 二卷 第 一 期《 代 》 所 发表 的《 他 现 上 论文 学 上 的 干 涉 主义 》 中说得 很 清 楚, 文学 应该作 为反 映现实 , 即反映 时代发 展 的矛盾 的一面 “ 也 镜子 ” 时代 的里程碑 ” 和“ 而存 在 。
他在 评价郁 达夫 发表在《 现代 》 第二 卷第 二期 的《 迟桂 花 》 , 特 别强 调 了艺 术 的真实 性 不能脱 离 时 就
第 2 1卷 第 2期
21 0 0年 4月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T n j Unv r i o ra o il ce c e t n o g ie st J un l ca in e S ci i y S S o
VO . o. I21 N 2
应 该说 , 上 个 世纪 3 在 0年 代 众 说 纷 纭 的 文 坛 , 衡 的 文 艺 批 评 能 够 引 起 各 种 争 议 并 且 在 这 种 情 况 杜 下 还 受 到 巴 金 等 人 的 推 重 , 仅 与 他 所 秉 持 的 具 体 的 文 学 理 念 密 切 相 关 , 与 他 在 阐 述 自 己 的 文 学 理 不 还
地 告 诉 你 : 事 实 是 绝 没 有 你 所 想 象 的 那 么 懦 怯 , 么 看 得 自 己 渺 小 ; 有 我 地 自信 , 更 渐 渐 有 了 我 我 那 我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