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真实内涵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度探讨卡尔马克思在其早期不朽巨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萌芽与发展轨迹。

这部手稿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现实深刻剖析的产物,也是他后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起点。

尽管该手稿在其生前未曾公开出版,但其内容对后世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异化劳动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理想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继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出一种超越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构想——共产主义。

他强调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属性,认为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才能恢复劳动的社会性和人性,进而实现个人的真正解放和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本文的第一部分将首先回顾《手稿》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随后集中分析马克思在手稿中如何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来展现其共产主义理念的逻辑起点,进而探讨这一早期思想如何预示并推动了马克思后期成熟共产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系统的梳理与诠释,《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力求揭示马克思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初步设想,以及这一设想对于理解和实践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长远影响。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奠定了其日后成熟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这一时期,他不仅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而且试图通过哲学的维度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植根于对异化劳动的深刻洞察之中,他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其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异化关系,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而是变成了奴役工人的手段,进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了劳动对于人类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能真正恢复其自由全面的劳动本质,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劳动、物质变换和共产主义——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劳动、物质变换和共产主义——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劳 动 过程 的一 般 性 质 人 手 来 揭 示 物 质 变 换 概 念 的 自然 行 , 或者 只能 不完 全地 进行 。土地本 身 又是这 类一 般
[ 收稿 日期 ]0 1— 1 2 21 0 —0
[ 金 项 目] 海 市 教委 科研 创 新 项 目“ 克 思主 义 生 态哲 学思 想 研 究” 1Y 15 。 基 上 马 ( 1 S2 )
然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 坏 了人 与 自然之 间的物质 变换 关 系, 使资本 主义私有 制条件 下人 与 自然之 间物质 变换 出现 了 致 “ 裂缝 ” 。只有变革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 , 实行共产主义 , 才能合理调节人与 自然之 间的物质 变换。马克 思关于人 与 自然之 间的
物 质 变换 思 想 对 于我 们 解 决 当今 生 态环 境 问题 , 行 生 态文 明建 设 具 有 重要 指 导 意 义 。 进 [ 关键词 ] 克思 ; 资本论》 劳动 ;物质 变换 ; 马 《 : 共产主义
之间的物质变 换关 系 , 致使 资本 主义 私有 制条件 下人 个基 本的实践活动 , 它是人 与人类社会 的起点 , 一 是 与 自然之 间物质变换 出现了“ 裂缝” 。只有变革资本 主 切社会经济 活动 的基 础。人类 要生 存和 发展 , 必须进

义 生 产 方式 , 行 共 产 主 义 , 能 合理 调 节 人 与 自然 之 行 各 种 形 式 的 生 产 实 践 活 动 。 人 类 只 有 以人 的 物 质 生 实 才 才 间 的物 质 变 换 。马克 思 关 于 人 与 自然 之 间 的 物 质 变 换 产 劳 动 为 中 介 , 能 实 现 人 和 自然 之 间 的 物 质 变 换 。
j 川3 } f . 霄2

《共产党宣言》导读-网课答案

《共产党宣言》导读-网课答案

如果没找到答案,请关注公众号:搜搜题免费搜题!!!1. 单选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如果要有自由和解放,必须有()。

(1.0分)暴力革命2. 单选题共产主义原则的具体内涵是什么?()(1.0分)消灭私有制3. 单选题《共产党宣言》提到,工人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的环节加入。

(1.0分)思想4. 单选题 ()提出了社会主义永恒常在的论断。

(1.0分)韦伯5. 单选题《资本论》主要是以哪个国家为背景?()(1.0分)英国6. 单选题在人和人之间的以契约的方式所安放的关系当中,同时是不再需要任何遮掩、任何伪装的赤裸裸的()。

(1.0分)经济剥削7. 单选题以下哪部著作是德里达的著作?()(1.0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8. 单选题无产阶级革命的路径是()。

(1.0分)开放的9. 单选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谁?()(1.0分)马克思10. 单选题《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资本主义的论述,最核心的主题是()。

()(1.0分)危机与革命11. 单选题 ()转向了垄断资本主义。

(1.0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12. 单选题马克思谈到英国革命时特别谈到了?()(1.0分)宪章派运动13. 单选题《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核心概念是?()(1.0分)阶级14. 单选题以下哪项是鲍威尔思想所持的立场?()(1.0分)政治革命的立场15. 单选题《共产党宣言》作为一个文本,参与了什么行为?()(1.0分)博弈16. 单选题 ()认为私有财产以自由劳动为依据。

(1.0分)亚当·斯密17. 单选题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危机的根源有几个?()(1.0分)二18. 单选题马克思通过讲述()的历史生成来讲述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生成。

(1.0分)资产阶级19. 单选题德国现实低于现代水平的典型标志是当下的德国没有政治革命带来的()。

(1.0分)现代政治20. 单选题马克思与恩格斯最初的合作始于以下哪部著作的写作?()(1.0分)《德意志意识形态》21. 单选题资本主义的三大阶段不包含哪个?()(1.0分)资本主义(集中控制阶段)22.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这个现实机制作为前提条件会带来什么具体结果?()(1.0分)普遍的自由买卖23. 单选题工人的真实存在境况一定是()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的基本内涵与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的基本内涵与根本要求
列 宁称 “ 马克思 主义 的最本 质 的东 西 、 马克思 主义 的 活 的灵 魂 ” “ 体地 分析 具体 的情 况 ” J 毛 泽东 是 具 ; 要求学 习 马克思 主义 , 要 真正领 会 马克 思列 宁 主义 “ 的实质 , 真正 领 会马克 思 列 宁主义 的立场 、 点 和方 观 法” 并 指 出共 产 党 人 “ 马 克 思列 宁主义 的真 理 ; 马克 思主义形 势政策观 ; 本 内涵 ; 本要 求 基 根 中图分 类号 : 8 A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4— 1 0 2 1 ) 1— 0 8一 4 10 3 6 ( 0 1 0 0 4 o
形 势政 策观 是世 界 观 的重 要 部 分 , 现 了人 类 体 社会 中各个 阶级 、 集团 、 党 等各 种 活动 主 体在 分析 政 判 断形势 、 定 执 行政 策 中 的基 本 立 场 、 点 和 方 制 观 法 。马克 思主义形 势政策 观是 马克思 主义世 界 观 的 应用 , 是马 克思主义分 析判 断 形势 、 定执 行 政策 的 制
命性 与阶级性 的统一 。

饭, 靠实 事求 是吃饭 , 科 学 吃饭 ” _8 小平 更是 靠 ;3 邓 J 明确 地指 出 , 实事求 是 是 马克思 主 义 的精髓 ” “ 。
可见 , 实事 求 是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世 界 观 的根 本 。在 判

实事 求 是 : 克 思 主 义 形 势 政 策 观 的 根 本 马
决不是 以这 个或 那个 世界 改 革家 所 发 明或发 现 的思 想 、 则为 根 据 的。 …。 克 思 主义 的所 有 理 论 都 原 ” 马
是根据 历史 的 、 存 的阶 级斗 争 、 会 实践 的真实关 现 社

论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观

2013年8月第8期总第234期理论学刊啊-∞r y Jou眦IA呜.2013N O.8S朗.N o.234论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观+周向军,刘文杰(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鉴于马克思的特殊历史地位,其本人对自身理论的评析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对其本人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解读是为必要。

马克思从认识基础、产生前提、发展动力、外部契机、内容、特性、使命、命运的角度论述了何为马克思主义;从坚持、运用、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其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后人科学地认识、对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当下中国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观[中圈分类号】A8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8一0009一05马克思主义既是理论体系,亦是改造现实的武器。

而要发挥其作为武器的固有力量,科学地认识、对待该理论体系是前提条件,这便关涉主体的马克思主义观。

早在马克思在世时,该问题就已显现,怎样才算得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便是该问题的表现形式。

对于19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那些形形色色的自谓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有一句话,可谓石破惊天:“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1】(呦”这句话表达了马克思对不肖后学的不满,是对“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愤慨。

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虽然极少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但对自己的理论还是有着诸多分析、评价和反思,在其中蕴含着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理论,这便是本文意义上的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马克思论何为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实际生活的反映。

唯心主义认为,思想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推动力,即历史由人的理念驱动;而马克思却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只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和征兆,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本来这些共产主义体系以及批判性和论战性的共产主义著作不过是现实运动的表现”口儿巧鳓,马克思就以空想社会主义为例,分析了其表现、特征,指出之所以如此,既因为其所处的时代阶级斗争不发展,也由于这些思想家本身的生活状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注定只能产生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追求真理、关注社会进步、强调实践的哲学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是指追求真实、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和追求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新发展理念中“真善美”的内涵,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真善美”的内涵1. “真”“真”是指追求真理、探求实实在在的现实。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人类认识的客观依据和指导行为的准绳。

新发展理念中的“真”意味着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分析和把握各种矛盾和问题,力求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2. “善”“善”是指推动社会公共利益的追求,关注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善是以人类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追求社会的普遍利益。

新发展理念中的“善”意味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与协调,推动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共同繁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1. “真善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追求真理和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而新发展理念中的“真善美”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现。

“真”是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善”是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美”是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繁荣发展。

2. “真善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类追求自由和平等,倡导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

新发展理念中的“真善美”也要求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市场环境持续稳定、公平有序,保障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失,营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3. “真善美”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人类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追求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新发展理念中的“真善美”秉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理念,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障人类的永续发展。

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本体论意蕴

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本体论意蕴

义各 自的局 限性和发 展 的丰 富成 果 , 是二者 高度发展 的 共产 主 义是 “ 人和 自然之 间、
人和人之 间的矛盾 的真正解决 , 是存在 和本质 、 对象化和 自
我 确 证 、 由和 必 然、 体 和 类 之 间 的 矛 盾 的 真 正 解 自 个
发展 的 奈 件 。 ” 实现 人 类 的彻 底 解放 。
实现共 产主义 , 实现人 的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何 谓哲学的本 体论 ?本 体论 ( n l y , 其原 初 的 O to )在 og
和 一般 的意义上 , 是指 关于存在 、 关于存在 者的学说 。马克 思认 为 , 人的存在就 是人 的生命 活动。人 的生命 活动 不是
内在意蕴。通过深切 领悟立足 于马克思共 产主义学说之 上 的本 体论根 基 , 深切 地理 解马克 思的哲 学革 命 , 本真地把
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 的真实 内涵。
[ 关键词 ]马克思 ; 共产主义学说 ; 本体论 ; 哲学革命
【 中图分 类号]B6 [ 0 1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68 (06 0 — O4 0 08— 25 20 )1 00 — 3
的真正 占有 ; , 因此 它是人 向 自身, 向社 会的 即合乎 人性 的
人 的复归 , 这种复 归是 完全 的, 自觉的和在 以往发展 的全部 财富的范 围内生成 的。 … 这是 一 个极 其概 括 的表 述 , ” 体 现 了马克思关于人 类解放的 最初和 最基本 的观 点。在 《 共 产党 宣言》 马克 思更 成 熟更 完备地 科 学论述 了共产 主 中, 义学说 , 出“ 那里 , 个人 的 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 的 自由 提 在 每
共产主义是对作为 自我异化 的私 有财产 的扬 弃 , 是 但 更强调必须把 对私有 财产的扬 弃理 解为对人 本 身的解放 。

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第一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主要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旗帜并永葆青春的奥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弄清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坚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Marxism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说简单,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以来,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耳熟能详。

说复杂,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加之人们对它的理解形形色色、莫衷一是。

比如,现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如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等。

即使在中国,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了的科学理论体系,等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一)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1.恩格斯的理解1890年,恩格斯曾经给马克思的女婿,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拉法格写过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恩格斯十分尖锐地批评当时一些学风浮躁的德国大学生和年轻的著作家们,指出这些人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把马克思的一些对他们有用的话,当作标签、到处乱贴,生搬硬套,以此来炫耀自己。

恩格斯说:“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后他们属于十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者。

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面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进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精神实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的实践价值,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的文化意蕴。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的革命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的理论前提,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实质;时代特征;思想路线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并上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指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旨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进行概括和介绍,揭示其在社会、政治等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阶级斗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对立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都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生产力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劳动分工、生产关系、私有制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社会的矛盾主要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社会运动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运动的动力来自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导致了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权益而进行斗争。

这种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被剥夺了劳动的自主权和财富的控制权,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改变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社会,人们在这样的社会里能够自由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的概括和介绍,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如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社会运动的动力、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人们认识社会、揭示社会规律、指导社会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的自由观内涵浅析

马克思的自由观内涵浅析

马克思的自由观内涵浅析自由赋予生命以价值,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价值目标。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对以往自由观的超越对自由进行了新的阐述。

主要从认识论以及实践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自由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客观、历史和实践三个主要方面,即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立足于客观必然之上,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标签:马克思;自由观;历史;必然实践自由,一个人们永恒谈论的主题,在岁月的长河中亘古常新。

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自由这个字眼是如此的美妙动听,即使它带来的是错误,我们也离不开它”。

人人谈论自由,人人追求自由。

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自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裴多菲曾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帕特里克·亨利也说过:“我不知道别人走什么样的道路,但对我来说,不自由,毋宁死!”那么自由到底是什么?究竟如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马克思的自由观为我们追求自由实现人生价值树立了伟大的旗帜。

自由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在探寻着自由的问题。

马克思批判和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并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前人关于自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独具建树的自由观。

马克思将自由与能动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第一次真正地把自由建立在了现实的基础之上,给自由以科学全面真实的解释,从而实现自由观上的革命与变革,在哲学史上确立了科学的自由观。

马克思的自由观之所以能够超越以往一切自由观,实现自由观的历史性转变的根本,其原因就在于马克思的自由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石,把人的现实生活作为考察对象,从现实的社会生活结构中探究人的自由,唯物辩证地肯定了人类对自由的本体论追问和价值论追求,科学地论证了自由从价值理想、理论形态转变为现实存在、生活事实的历史过程性及其内在的逻辑性,揭示了自由的社会生活的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内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他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除此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1)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

(2)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的亚当*斯密经济学、大卫•李嘉图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法英空想社会主义,其代表人物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3.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态(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源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期消极的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2)这一原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

阶级压迫得 以延续下去 。这 里要说 明一 点 ,“ 每一 个企 图取 代 旧统 治阶级 的新 阶级 ,为 了达到 自己的 目的不得不把 自己 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 的共 同利益 , 就是说 , 这在观念 上 的表 达就 是 : 赋予 自己的思想 以普遍性 的形式 ,把 它们描 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 、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 。 二 、意识形态的特征 ( 一 )阶级性 。前 文已经提 出 ,意识形态 是属于某个社 会 阶级集 团的对 于社会关 系的观点 ,为 自身 的集 团利益 以及 群体本身的社会利益做理论基础 。在社会 中占统治地位或 主 流地位 的始终是属于统治 阶级 的。马克思认为 ,不管在 哪个 时代 ,统治 阶级 的思想都是要 占领 主要地位 的,同时其思想 也起到维护统治 的精神力量 ,这一现象 的出现是 由于统治 阶 级支配着社会 中的物质生产资料也支配着精神生产 资料 。因
意识形 态的基 本特征 ,从 而得 出马 克思的意识形 态概念是一 个否定性概 念 ,它的本质是 一个总体观念概念 的总和 ,马克思 意 识形 态理论的基本特征 有阶级性 、隐蔽性和 实践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 态是 马克思 主义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与一 定社会 经济和政 治直接相联 系的观念 、观 点 、概念 的总 和 ,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经济思想 、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等意识 形式 。意识形态 的内容是社会 的经济基础 、政治制度 、人与 人 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 系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 内涵 ( 一 )观 念 的上 层建筑 。1 9世 纪 ,“ 意识形 态 ”一 词在 马克思 主义 中得到 了很好 的发展 。在马克思那里 ,他将意识 形态理解是 与一定经济基础所适合 的观念上 的 “ 上层建筑 ” , 这个理论包括社会 中各种各样 的意识形态 ,主要有哲学 、艺 术 、经济 、政治 、法律思想 、道德等形式 。马克思在他 的著 作 《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明确提 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就是 种特定 的社会意识 , 指的是 “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 而 且只要人们一 直存在 ,意识 就始终都是 这种产物 ” 。 即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 二 )虚假 的体系 。在 《 共产党 宣言 》中,马克思从本 质 出发深刻地揭露 了意识形态其实是一种虚假 的意识 。马克 思 指出 : “ 在全部意识形态 中人们和他 们 的关 系就像在照相 机 中一样是倒 现着 的 ,那末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 的历史 过程 中产生 的,正如物像在 眼网膜上 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 活 的物理过 程中产生 的一 样。 ” 与此 同时 ,伟大 的恩格斯也 将 意识形态理解 为 : “ 意识形态是 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 , 但是通过虚假 的意识完成 的过程 。推动他 的真正动力是他所 不 知道 的,否则 这就不是 意识 形态 的过程 了。 ”意识 形态 的 产生过程就是 自觉地或不 自觉地掩蔽 自身与社会经济事实进 行联 系的客观过程 。 ( 三 )统治 阶级 的工具 。马克思 在其理论 中又阐述 了意 识 形态其实是 属于统治 阶级的一种思想 理论 ,“ 统 治阶级 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面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进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精神实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的实践价值,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的文化意蕴。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的革命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的理论前提,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实质;时代特征;思想路线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并上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论马克思政治理想的科学内涵及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政治理想的科学内涵及当代意义

马 克思 的政 治 理想 ,以帮助 人们 深 刻 理解 社 会 主义 的 主流 意识 形 态 。只 有坚 定 信仰 、 凝心聚力 , 我们 才 不会 在市 场 经济条 件 下 的多元选 择 中迷 失方 向 。


马克 思政治 理 想 的科学 内涵
马克思政治理想贯穿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 , 具
实取 得 了 巨大 的进 步 和 发展 。但 共 产 主义 理论 诉 说 的 美 好 与 现 实 中存 在 的 问 题 还 是 形 成 了不 小 的反 差 。我 们 的路何 去何 从 , 人 们 在社会 转 型 的关 键 时期 总不 免发 出这 样 的疑 问 。在人 们思 想上 彷徨 动摇 、 主
理 想 是对 现 实 的超 越 ,政 治 理想 是对 政 治 现实 的超越 。政治 理 想是 对 政 治现 实 的批 判 和对 政 治未 来 的美好 憧 憬 , 是现 实发展 的导 向标 。政 治理 想力 图
( 一) 明确 的政 治 目标 : 实现共产主义 , 解放全人类
马 克 思 主 义 始 终 把 解 放 全 人 类 作 为 自己 的使 命 ,而 全人 类 的解 放 只有 通 过实 现共 产 主义 这 条路
更 多 的时 间和精 力 去作 旅 行 、 听音 乐 、 读柏 拉 图。这 样 由 于分工 对 人 的 自由产 生 的束 缚就 得 以解 除 。其 四, 国家和 阶级 消 亡 , 不再 存在 对 人 的统 治 。马 克思 认为 , 无产 阶 级掌 握政 权 仅仅 是一 个 过渡 阶段 , 随着 生 产 资料 变成 全社 会 的财 产 ,无 产 阶级 本身 将 自行 消 失 ,由此 作 为 阶级统 治 工具 的国 家也 必将 自行 消
流 意识受 到质 疑挑 战的 时候 ,非 常有 必要 重 新认 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下面将从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以及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三个方面探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

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通过实践才能对世界进行观察、实验、验证和总结。

只有通过实际的实践经验,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把握住客观世界的真实规律。

例如,在社会科学领域,只有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观察等实践方法,才能够真正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出科学的理论观点。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在经济领域,实践是企业家们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只有通过实际市场竞争、生产实践等方式,才能够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之一,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到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实验,不断总结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例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实际社会发展中不断研究、实践、总结而得出的,它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综上所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的核心,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动力。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实践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理论上,更体现在实践中。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与理想。

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

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

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守正创新是认识论理论和价值理论的重要内涵之一。

蕴含在守正创新中的认识论包括客观认识、历史认识和实践认识;价值论中的守正创新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守正创新精神也体现在思想文化方面。

想要坚持守正创新,第一、要拒绝“弊端归正”即胡乱夸大和理
想化;第二、要主张“正端创新”即正确引导行为和发展;第三、要主张“实干创新”,在实践中把理论化为实践,整合动力,致力于实现真正的改革。

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就是在实践,改革,探索中追求对真理的认识,体现对未来的向往,探索一条适合人类的自由和幸福的道路。

它是一种真实的实践思维,追求真理和美好愿景,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地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效内容,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作用,促进新的理论发展和新的实践。

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客观实证认识论的原则,以实践为根本,以真理为中心,以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引领实践,综合考虑人的实际追求,准确分析社会问题,不断开拓理论新领域,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

因此,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就是要坚持客观实证认识论,以实践为根本,以真理为中心,以以人为本的价值取
向引领实践,综合考虑人的实际追求,不断探索和开拓理论新领域,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让人类实现真理和美好的愿景。

从而为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动力,使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光明的未来。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
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社会制度,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平等和共
同富裕。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私有财产被废除,生产资料由整个社会
共同拥有和管理。

这意味着没有个人的财产固化,资源和财富可以更
加公平地分配给每个人。

共产主义追求社会的共同利益,强调团结、合作和互助。

这种社
会制度希望消除个人的经济差距和社会阶级的存在,促进人与人之间
的真正平等。

共产主义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发展和实现自
己的潜力,无论他们的出身、财富或社会地位如何。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政府不再存在,因为全体人民共同管理社会
和制定决策。

没有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社会成员都愿意为了共同
的目标和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奉献。

人们共同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和
繁荣而努力。

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它追求解
决贫富差距、剥削和不平等的问题,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基本权利和
福利。

共产主义主张以人的需要为中心,保证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衣食
住行,享受教育、医疗和其他基本权益。

然而,共产主义的实施一直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有人认为,
共产主义会导致集权和个人自由的消失,限制了个人的选择和决策权。

此外,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以解决资源分配、管理和激励等困难。

尽管共产主义的实现可能具有一定的困难,但这种理想社会制度
仍然激励着人们对于公平、平等和社会正义的追求。

共产主义为未来
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想框架和方向,希望人们能够不断探索和寻找更加公正和合理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信念观的主要内涵_哲学论文

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信念观的主要内涵_哲学论文

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信念观的主要内涵_哲学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标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信念思想探究【绪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探析绪论【第一章】理想信念与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信念观的形成【第二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信念观的主要内涵【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信念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结语/参考文献】马克思与恩格斯理想信念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信念观的主要内涵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观马克思恩格斯理想观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他们将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指出共产主义理想的本质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达到个性自主的理想人格”[1].马克思恩格斯理想观对于社会个体的成长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理想观”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怎样的”[2],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理想观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同时也是个人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首次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确定了人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和所具备的价值,将人道主义与唯物主义有效结合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观从道德理想、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三个方面系统体现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想观是对无产阶级道德观念的规范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的结晶。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无产阶级所具备优秀道德品质给予了高度肯定,称其为人真正应具备的道德观,是”最动人、最高贵、最合乎人情的特性”[4],为了人类的自由和幸福终身奋斗的革命精神。

在他们的意识当中,个人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高度一致,为了所有人的利益奋斗不息,并能将个人与集体集中统一起来。

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在各个领域范围内的道德规范进行了详细阐述,形成了全面系统性的处理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体系。

论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

论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

论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王德峰【摘要】Reflections on the problems about the human spiritual being is of a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times,which relies on ontological approaches.Thus,Marx’s brand-new ontology is the most enlightening.Marx successfully abandoned the opposition of materialismto idealism,and created his historical materialism,whose core is the concept “sensuous conscious-ness”,and is not confined to Feuerbach’s philosophy,because Marx made it the foundation of theconcept“sensuous activity”. Based on “sensuous consciousness”,Marx ushered in a new approach to historical ontology,along which we should represent the contemporary world’s historical process as the“work”done by the contemporary sensuous consciousness.%重思人的精神存在问题,在当代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但此思需进入存在论,才会有真实的价值。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完成的存在论革命,对我们有最为重要的启发。

在存在论上扬弃了唯物与唯心之对立、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其存在论思想和历史思想的核心,乃是感性意识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真实内涵作者:李飞虎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10期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批判的两种“共产主义”即: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和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

在批判的角度上提出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并理清了几对关系:”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马克思“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所要达到的目标、“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中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等。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真实内涵作者简介:李飞虎,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222-02对于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共产主义这一章节开篇就指出:“共产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明确的指出,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都是人类历史上两个必经阶段,同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的关系。

一、马克思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只注重人对物质的需求,没有注重人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只是一种物质的平均主义,并没有突破工人这个界限。

马克思指出:“在它最初的形态中不过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人与物的关系粗陋的共产主义停留在物的层面上,私有财产关系仍然是整个社会同实物世界的关系,所有人都成为工人,所有人共同占有劳动产品。

1.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否定私有财产,把私有财产唯一当作客体、物来对待,没有从主体的角度看清楚私有财产的本质。

2.粗陋的共产主义要求否定私有财产,但是这种单纯的否定是不科学的,是没有深入实质的否定,因为物质财富的平均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否定私有财产的公有制。

3.其根源就是人的平均化欲望作祟,只有自己得到别人得到的东西才是王道,这样就意味着所有人的生活都是穷困潦倒。

4.最终导致的结果:工人这个范畴并没有被取消,而是被推广到一切人身上。

因此,“粗陋的共产主义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是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

”(二)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共产主义提出了公妻制,认为要把妇女变成公共的和共有的财产,这是泯灭人性的做法,否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否定了人感性的生活,因此这种否定才是真正的私有财产,是“私有财产最彻底的表现”。

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之所以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就是因为她否定了人类的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它并没有认识到私有财产的本质,更没有认识到人感性的一面,这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是背道而驰的。

二、马克思批判了政治上的两种共产主义马克思所批判的政治上的两种共产主义,即是对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和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批评,具体有以下表现:(一)进步的地方1.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和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都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即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就是私有财产。

2.上述两种共产主义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向自身的复归,是人政治上的解放。

(粗陋的共产主义只认识到物对人的重要性,即物质的层面,政治上的共产主义则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

(二)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的原因1.政治上的共产主义自始至终没有突破人的异化的篱笆。

2.政治上的共产主义没有深刻认识到人的本质的发展与私有财产的背后隐藏的现实逻辑,没有物质基础便无法谈精神支柱。

3.不了解人的自我异化的本质,没有厘清自我异化最终要与劳动的异化、与人的类本质、类特性的异化之间的内涵,没有认识到后者决定了前者的存在,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总之,政治上的共产主义没有深深的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所以,这两种共产主义只是人的政治上的解放,不是人全面发展的科学思想。

综上所述,以上论述的三种共产主义都是从纯粹的物质层面到狭隘的精神层面,逐步的深入,与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迥然不同。

其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1.工人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是受到有产者的压迫和强制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工人并不能真正的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反而是否定自己,感到不幸。

因此,在工人的整个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在内心深处是游离于工人自身,不依赖于工人而存在,“单纯的”劳动就产生了私有财产。

2.工人通过劳动产生的劳动产品不归工人所有,反而归资本家所有。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工人只有先作为人存在,然后才能作为工人存在,作为工人存在又是为了作为人存在。

第二,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强制劳动,因此工人产生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第三,在强制劳动下,工人一旦消极怠工就面临失业,因此工人之间为了争取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的生活资料而产生竞争,这种竞争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方式展开。

因此,工人创造的越多,表示自己越是弱小,反之这种异己的力量越强大。

3.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工人越来越贫困,而资本家越来越富有。

私有财产就是异化劳动的积累。

一旦私有财产的这个秘密发展到最高阶段,即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上升为非无关紧要的对立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私有财产的异化即将开始。

4.私有财产的运动,本身就包含着其必然被扬弃的过程,只不过这种过程必须由无产阶级革命来完成。

5.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同一的。

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又用来偿付劳动本身的工资。

另一方面假如没有异化劳动也就不会有私有财产,反之没有私有财产也就不会有用来偿付劳动本身的工资的存在。

因此,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同一的。

其次,强制提高工资,无非是给奴隶以较多报酬”因此资本家无论以何种方式提高工资,支付更高的工资背后产生更多的私有财产或者是确定会生产更多劳动产品的前提下。

最后,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同时产生工资。

因此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同一的。

没有异化劳动,不会有私有财产,也就不需要支付工资。

6.奴役制关系是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这种关系的变形,当私有财产不复存在,异化也就不存在,全人类就会解放,这种解放的形式由政治解放、经济解放表现出来,工人和资本家全部解放,最终就是马克思所诠释的由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组成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私有财产的扬弃的表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个著作的名字暗含深意,马克思不仅仅从哲学的角度诠释了异化劳动就是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而且站在从经济学的角度上,也指出了:正是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所以,要克服异化就必须从私有财产、从奴役制下把工人解放出来,从而把私有财产变为真正的人和社会的财产,这就是扬弃私有财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马克思私有财产的扬弃所要达到的一个状态。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人是客观存在的主体,我们的历史是以人为主体的世界历史,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取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才能走向共产。

资本主义使人的本质完全扭曲,而共产主义就是站在人的历史上来消灭私有制的,最终扬弃异化使人全面发展,回到自己的本质上来。

“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这种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是建立在私有财产运动的基础上的,肯定了私有财产的积极方面。

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且是感性生活的丰富。

在私有制的社会中,工人一旦拥有可以满足其部分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时候就容易满足,从而感到幸福,而人作为类存在物,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富裕,更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幸福感不能被单一的物质满足而代替。

最后,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复归,是人向社会的人、合乎理性的人的复归,是全人类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2.私有财产的扬弃,人与自然的关系。

劳动异化,使得自然界成为异己的存在与人相对立。

“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

”人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的原材料,异化劳动使工人这种无机的身体归资本家所有,反过来与人自身相对立,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

最后的结果“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

私有财产的扬弃,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自然界这个纽带来实现,一方面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是人认识的对象;另一方面人也从自然界提取生活资料和劳动加工的对象。

所以异化劳动的扬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相统一,和谐发展。

四、结语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一个精妙绝伦的过程,是经得起实践证明的,因此是科学的思想。

其实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就已经有了想法,可谓是萌芽阶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异化理论为出发点,批判了其他三种他不认可的共产主义,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初步雏形。

1845到1846年,马克思又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点阐释了唯物史观,也对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描述,并试图找到二者的结合点。

最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真实内涵,深刻的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必然”,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了最完整、准确的诠释,给予工人阶级以重生的活力,使整个世界的面貌也逐渐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董生.共产党宣言的共产主义思想——从早期到问世.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3]韩玉霞.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3).[4]刘晨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思想新读.哲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14.[5]张森年.对异化劳动的”四规定说”辨析.哲学动态.证明与探索.2000(8).[6]邓晓臻、温立武.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的本体论建构意义.探索.200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