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14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一部力作
寒假作业05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一、单选题1.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 )①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在再分配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③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④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我国许多城市规定了市民最低生活标准线,对生活费收入低于标准线的居民给予适当补贴。
对这样补贴的理解正确的是()A.提高医疗补助标准,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B.健全初次分配机制,协调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C.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保障低收入居民最低生活水平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年份当年的贫困标准(元/年/人)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规模(万人)1979 366 97.5 770392000 1528 49.5 462242017 2952 3.1 30462020 4000 00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达5575万人。
2020年底,全国所有贫困人口全部退出。
从上述表格可以推断出()①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②农村实现了社会公平③农村贫困家庭恩格尔系数逐年提高④共享发展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4.自2021年7月中句河南省遭遇暴雨灾情,至8月20日,河南省慈善总会累计接受来自个人、企业、社会机构的捐赠款物47.56亿元。
关于慈善捐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社会各主体在自主自愿情况下参与财富流动B.民间资本进入慈善领域,减轻国家财政负担C.政府为实现分配公平而进行的第三次分配D.有益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则和根本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为此,国家()①要先做好蛋糕,再分好蛋糕②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③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④要坚持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同样富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2021年11月,成都市相关政府部门宣布,将依托文旅成都APP,面向终端的文旅产品消费者发放200万元文旅消费券。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调查与研究》单元自测第1-5参考答案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第一单元自测1.恩格斯曾长期深入到工厂和工人居住区进行实地调查,最终编写了()一书。
A.《伦敦居民的生活和劳动》B.《英国工人阶级状况》C.《关于工业劳动的心理生理问题》D.《资本论》正确答案: B2.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代表作()中,详尽地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该成果在国际上被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A.《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B.《定县社会概况调查》C.《中国社区研究计划的商榷》D. 《江村经济》正确答案: D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的是()A.马克思B.邓小平C.毛泽东D.费孝通正确答案: C4.按照收集资料的形式,社会调查方法可大致分为两类:直接调查方法与间接调查方法,通常而言,以下属于直接调查方法的是()。
A.观察调查法B.文献调查法C.网络调查法D.大数据调查法正确答案: A5.社会调查按照调查时间,可分为横剖调查和()。
A.定量调查B. 纵贯调查C.描述性调查D.定性调查正确答案: B6.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社会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是指()。
A.典型调查B.抽样调查C.普查D.个案调查正确答案: C7.对于普查的基本特点,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调查结果较为全面和准确B.工作量大、组织管理复杂C.调查内容和调查深度有限D.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很少正确答案: D8.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社会调查工作,其本人是社会调查的身体力行者,以下属于毛泽东同志撰写的调查报告的有()。
A.《米脂县杨家沟调查》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寻乌调查》D.《长冈乡调查》正确答案: B C D9.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调查的类型越来越丰富,以下属于社会调查的有()。
A.行政统计调查B.社会问题调查C.民意调查D.市场调查正确答案: A B C D10.与普查相比,抽样调查的优点表现在()。
A.投入的各种成本相对较少B.应用范围广泛C.调查效率高D.调查内容较为丰富、深入正确答案: A B C D11.以下可以作为个案调查对象的有()。
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的探究朱媛媛
第9卷第2期2012年2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Feb.2012Vol.9No.2一、对于收入分配公平性评价指标的认识今年初召开的重庆的“两会”上,重庆在全国率先将基尼系数写入“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由0.42降到0.35。
“十二五”期间,重庆将瞄准缩小“三大差距”,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速“共同富裕”。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 ,1884~1965)于1922年提出的,用以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
其经济含义即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
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
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
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有这样的区段划分,如下表所示:通常我们会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
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
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已超过0.5,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
而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我国实际收入的差距还要更高。
收入分配理论及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论文
收入分配理论及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论文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
可分配的份额不是社会总产品,劳动所得不是不折不扣的,下面是收入分配理论及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
按劳分配具有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它反对凭借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否定不劳而获和少劳多得。
其局限性集中体现在按劳分配中的平等权利是资产阶级权利,平等只是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作为分配的标准上,不平等是以承认劳动能力差异的天然特权和同等劳动能力而因家庭人口不同带来的富裕差别而言的。
按劳分配理论中国化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分配关系问题,一方面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要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
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六大指出: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所面临的困境(一)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悬殊、收入结构不合理国际上普遍认为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个警戒线就会危机社会稳定。
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0.5。
由此可见我国收入差距已较大,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目前我国的个人收入结构呈金字塔型,中等收入者阶层数量严重不足。
在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比重一般在40%60%以上,而2003年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仅为19%。
这种金字塔型收入结构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威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兼评库滋涅茨的“倒U理论”
对策 。
【 美键 词] 民 收凡 分 配 差 距 ; u 理. 居 倒 } }
中圈分 类 号 : l 6
中家庭经营收入 比重增大 18 9 0年以前 . 自集体分配部 来
分 占一 半 以 上 , 而 1 9 年 和 19 90 9 7午 分 别 为 7 . %和 55 4
7 %。从收入构成看 , 自第 一产业 收人 的 比重 已显著 0 5 来
下 降 ,已 从 占农 民 总 生产性 收 人 的 1 8年 的 9 . 卯 1 %下 降 4 到 19 9 5年 的 6 4 ,二 . 7% 三产 业 收入 比重 已 近 13 第 三 , /。 ' 从 收人 形态 看 , 对 实 物 收 人 的货 币化 收 入 白 19 相 9 0年 以 来 保持 6 . .人 均现 金 收 人 平均 午 增 长 1. % , 8% 3 88 4 从 18 90年 的 l3 元 增 加 到 l9 1. 1 9 7年 的 2 3 .1元 , 提 高 11 2
我 国 居 民(农 民和 城 镇 居 民 )收 入 自改 革 开 放 以 来
一
年份 城镇 居 民家庭 人均 指 可支 配收^(元 )
17 98
1 8 90 l 9 90 l 9 95 l9 96 1 9 97
17 98 =0 ) 10
1 n0 0
1 70 2 . 181 9 . 2 n3 9 3 . 01 6 3l . 1 9
尔 指 教 、 等 分 指 标 、 提 金 森 指 标 , 国经 济 学 界 一 般 五 阿 中 采 用 国 际 最 流 行 的基 尼 系 数 作 为分 析 工 具 ,近 几 年测 定 的 基 尼 系 数 值 大 致 在 3 — — . 5 04 5这 一 范 围 内渡 动 。 详 见 表二 。 表二 中 国居 民 收入 分 配基 尼 系数 变动 情 况一 览表
以收入分配为研究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以收入分配为研究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者:康静萍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06期摘要:收入分配问题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但是,在中国近30年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并没有很好地把收入分配问题作为核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经济增长问题逐渐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中国政治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深入研究的几次回避。
由于理论上的偏差导致实践中收入分配问题令人堪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拼爹”现象愈演愈烈。
因此,重塑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就显得特别迫切。
今后,政治经济学要重点研究以下问题: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经济增长的正面、负面影响;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劳动者就业或创业的影响;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对政治、社会稳定的影响。
关键词:公平分配;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财产性收入;共同富裕;公有制经济;财富分配中图分类号:F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6-0030-08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在中央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学理论界正在掀起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高潮。
而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性的问题需要明确,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核心、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研究立场、理论基础,等等。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核心问题来说,笔者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了我们答案,他用40年的时间和精力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说课稿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2《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中的第三课。
这一课的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承上,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启下,为后续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奠定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和原则,理解其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个人收入分配的相关知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采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地位和作用。
了解多种分配方式的内容和意义。
明确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我国分配制度的认同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2、教学难点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区分不同的分配方式。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引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也逐渐成为触及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回顾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期为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改进提供参考。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1950-1978年)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初步探索主要始于1950年代。
当时,我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国家对于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还较为薄弱,主要依据苏联模式进行探索。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原则,即按照个人的劳动贡献给予相应的收入。
这一阶段的理论思想受到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强调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地位,追求社会主义公平和集体主义。
然而,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有限,产业结构和生产力水平较低,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存在较大差异。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社会政治动荡,经济衰退,个人收入分配问题更加突出。
此时,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歧逐渐形成,开启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新阶段。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1978-2000年)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转折点。
这一阶段,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出现了较大的变革。
市场经济的引入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同时也带来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制度变革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和调整。
个体经济发展的兴起以及私人企业的涌现,为个人创收提供了更多机会,个人收入差距开始扩大。
为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政府提出了“两个凡是”的理论,即“凡是增加了劳动者收入的活动,都是好的;凡是减少了劳动者收入的活动,都是坏的”。
这一理论对于个人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解决思路。
第三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践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收入分配的尺度及其现实价值
收入分配的尺度及其现实价值作者:王中汝来源:《理论导刊》2011年第11期摘要:尺度或标准问题,是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但在现实中往往容易被忽视。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收入分配的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收入分配尺度思想。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尺度主要是生产要素的占有与不同占有者的实力。
在共产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的尺度是劳动与需要。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四种分配尺度,即生产要素、实力、劳动与需要。
客观考察各种分配尺度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效用,对解决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尺度;生产要素;实力;劳动;需要中图分类号:F09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11-0033-04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现阶段,中国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和谐创造必需的物质前提。
然而,仅仅具备这个物质前提,社会并不能自动和谐。
社会财富生产出来之后,还存在一个公平分配问题。
贫富差距过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社会,是不会和谐的。
收入分配公平与否,首先涉及分配尺度即标准问题。
结合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丰富实践,深入研究并完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收入分配尺度理论,对解决现阶段中国社会的收入分配问题,富有启示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以生产要素为尺度的收入分配在收入分配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得比较多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收入分配。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制度。
商品生产与交换即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才达到了成熟、完备阶段。
在资本主义消亡之后,人类社会要实行计划经济。
历史发展是曲折的,人类认识也随着这种曲折性不断进步。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沒有社会制度属性。
“以人民为中心”的收入分配学术研究巨著--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由贫穷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与经验》
作者: 杨灿明[1]
作者机构: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收入分配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3
出版物刊名: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140-140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 居民收入分配;中国改革;共同富裕;经验;道路;学术研究;人民;收入分配差别
摘要:南开大学陈宗胜教授的新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由贫穷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与经验》(简称《通论》)基于改革开放至今40年的数据,从理论与实践、发展与改革、轨迹与格局、城镇与乡村、行业与地区、总体与家庭、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分配与贫困、现状与趋势、政策与建议等角度,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变动进行了综合性、全局性的研究和探索,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
《通论》试图从收入分配体制和激励制度改革的角度,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摆脱贫穷逐步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与经验,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中收入分配问题的巨著。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
姜立梅
【期刊名称】《合作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05(000)02S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学界谈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而且也是经济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它与价值、资本、增长等理论联系在一起,对于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国近年来的收入分配现状,可以用一句很简单的话来概括: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总页数】2页(P4-5)
【作者】姜立梅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7
【相关文献】
1.落实十九大精神探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与问题——中国收入分配50人论坛(南开2017)研讨会综述 [J], 史乐陶
2.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一部力作——评《税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研究——理论与实证》 [J], 杨灿明
3.一部研究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力作——简评《居民收入分配研究》 [J], 石树文
4.居民收入分配研究的新思路——读《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 [J], 宾建成
5.一部研究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力作──简评《居民收入分配研究》 [J], 石树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思考
当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思考摘要: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必须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从制度上加以规范;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
关键词:收入分配按劳分配改革Abstract: Reasonabl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social justice, is to promo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romote social harmony. With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s the main body, a variety of modes and distribution coexist system, workers in the great enthusiasm,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he widening income gap problem. Must further improve the system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nd factor contribut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tribution ; In primary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 from system to regulate;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ncrease people's income.Keywords:income distribution reform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一. 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李实PPT课件
2.5 2.3 2.1 1.9 1.7 1.5 1.3 1.1 0.9 0.7 0.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Manufactur ing
2002年 Ⅱ
0.3606 0.3660
-0.0054
Ⅲ 0.3089 0.3129 -0.0040
Ⅲ 0.3606 0.3616 -0.0010
Ⅰ 0.3666 0.3807 -0.0141
Ⅰ 0.3794 0.3794 0.0000
1995年 Ⅱ
0.3666 0.3702
-0.0036
2007年 Ⅱ
中等收 入 户
0.56 0.58 0.56 0.55 0.62 5.73 6.13 6.63 7.05 7.08
中等偏 上 户
0.48 0.54 0.53 0.50 0.60 6.02 6.69 6.91 7.31 7.57
高收 最高收
入
入
户
户
0.46 0.45 0.51 0.54 0.49 0.53 0.53 0.59 0.64 0.69 6.23 6.00 6.77 7.01 7.34 7.74 7.95 7.89 7.88 8.23
2. 现在收入差距又多大?
▪全国基尼系数=0.48
收入差距高估还是低估?
▪ 高估的证据:
▪ (1)一份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不对生 活费用差异加以调整的情况下,2001年全国的 基尼系数被估计为0.447, 而在对生活费用差异 调整以后, 该年的基尼系数则降低为0.395。
▪ (2)另一项研究是利用Brandt and Holz (2004) 对中国不同省份城乡生活费用的估计结 果,2002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比值降低到 2.38:1,而该年的城乡之间的名义收入比值为 3.39:1 (Sicular, et al, 2005)。
应用文-浅谈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浅谈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建国以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逐步完善的过程。
伴随着我们对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经历了四个阶段。
在这个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启示。
不断这些教训,对于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个人收入分配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相结合,实现了收入分配理论上的一次又一次突破,使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建国以来到1978年底这个时期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特点可以说是事实上的“平均主义”。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刚刚建国,对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存在教条化的理解。
因此,不顾中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我们在经济领域实行公有制、经济,分配制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按劳分配”思想为依据。
但由于认识和理解上的错误,国家虽说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却并未真正实施过,而是搞“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这与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是完全背离的。
因此,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二)第二阶段:1979年到1992年这个时期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开始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是单一的,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我们对社会主义有了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
通过建国近30年的建设,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解放思想,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天上回到了地下”,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转变,随之分配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2023年汉中市城固县婴幼儿照护服务管理中心招聘考试真题
2023年汉中市城固县婴幼儿照护服务管理中心招聘考试真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阐述了儒家“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社会政治观点的经典著作是()。
A.《孟子》B.《中庸》C.《论语》D.《大学》【答案】:D2.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是()。
A.基因工程B.发酵工程C.细胞工程D.酶工程【答案】:A3.公文中,()上可以不加盖印章。
A.会议纪要B.通知C.请示D.函【答案】:A4.运输危险品货物的列车发生泄漏、火灾、爆炸时,车上人员应()。
A.迅速向上风方向或高坡地段转移B.迅速向上风方向或低坡地段转移C.迅速向下风方向或高坡地段转移D.迅速向下风方向或低坡地段转移1/ 12【答案】:A5.下列国家中,有一个国家的领土不是在另一个国家的包围之中:A.摩洛哥B.梵蒂冈C.莱索托D.圣马力诺【答案】:A6.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共产主义B.利己主义C.利他主义D.集体主义【答案】:D7.成吉思汗自俘获乃蛮君主印章的文人塔塔统阿后,命其“以蒙古国家的名义使用它”,还设立中书处,使蒙古公文有了统一的文字与规范。
当时蒙古公文的形式是()。
A.蒙古文书写,加盖红印B.蒙古文书写,加盖金印C.畏兀儿蒙古文书写,加盖金印D.畏兀儿蒙古文书写,加盖红印【答案】:C8.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A.社区生活B.公共生活C.家庭生活D.职业活动【答案】:B9.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陆续推出了对电,水,气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实行阶梯价格制度的改革方案,将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量划分为不同档次,各档次用量价格实行超额累进加价。
政府推行2/ 12阶梯价格制度的主要意义在于()。
A.坚持市场定价机制,发挥市场自发作用B.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提高居民生活水平C.发挥价格杠杆功能,引导资源合理利用D.稳定市场物价水平,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答案】:C10.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 ! ; 电话: ; " 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1 2 + 2 1 3 5 / 3 0 6 4
( $ + 要的影响。
经 济 学 (季 刊)
第 !卷
作者利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测算了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两大因素对居民收 入差别的影响,结果表明,改革的因素略占优势。作者分别从人口特征与收 入差别的关系和收入来源与收入差别的关系角度探讨了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 对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人口特征对城镇居民收入差别 的解释率达到了! " #— $ " #左右,对收入差别变动的解释率达到了 $ $ #;收 入来源状况的变化是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增大的主要因素。作者分别从农 村体制改革和二元经济转换等角度研究了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及其变动的 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从体现农村体制改革的收入来源的角度看,家庭 经营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及其变动的影响最大;从二元经济转换角度 看,农户的农业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差别贡献率平均超过了% " #,非农业收 入的贡献率平均为! & #,小于农业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扩大有一半来 自非农业收入的变动,来自农业收入的变动占’ / !强。 作者在研究导致居民收入差别扩大和缩小的因素的基础上,对居民正常 收入差别的未来趋势进行了预测:我国居民的正常收入差别大约在 ( — " " ) ( " ’ "年左右达到顶点,其中全国居民正常收入差别基尼系数最大值约为 " * + & 左右,城镇约为" 左右,农村约为 左右。作者从多个角度进行判断, * ! % " * ! ) 得出我国居民正常收入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的结论,同时指出,居民正常收入 也出现一些问题的苗头:个别年度出现了绝对收入两极分化的趋势;制度性 的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很大并且仍在扩大;富裕阶层为社会所尽义务太小, 等等。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完善,一部分人获得了大量 的非法非正常收入。这种类型收入势必对居民收入的差别产生影响。因此, 研究居民收入差别,仅限于居民的正常收入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非法非正 常收入。但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困难,详细的定量研究很少。陈 教授曾于( "世纪) "年代末开始对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影响进行 研究,并形成了一种较为实用的测算方法。当时他测算了个体和私营经济偷 税漏税收入、党政官员通过贪污受贿等途径获取的腐败性收入以及集团消费 转化为个人收入这三种收入对’ , ) )年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程 度(陈宗胜, ) 。 《再论收入分配》一书对陈教授以前的研究结果进行 ’ , , + 了深化和推进。它运用我国纪检监察部门公开出版的各类年鉴,报刊文摘公 布的典型案例,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报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税务局、 海关等执法机关的一些实际案例材料,课题组的典型调查资料等,对以下各 类主要的非法非正常收入进行了研究: ( )个体经营户和私营企业主依靠偷税 ’ 漏税等违法经营所获取的收入。 ( )部分党政官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大搞 ( 权钱交易所形成的收入等。 ( )集团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形成的收入,即公款 ! 消费、公款送礼等。 ( )大规模地违反国家禁令走私贩私及其他种类影响较大 +
第 #期
许宪春: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一部力作
! ) %
! "公费医疗 我国城镇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事业行政单位的职工享受公费医疗方 面的福利待遇。按照国际标准,这些福利待遇应当作为实物报酬计入城镇居 民可支配收入。也是由于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限于现金收入,这种实 物报酬没有计算在内,因而被低估了。 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享受上述类型的福 利待遇,而且由于城乡价格和条件的差别,这部分人所获得的实物收入也没 有城镇职工那么多,所以,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由于没有包括相应的 实物收入而被低估,但它所受的影响远没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那么大。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上述诸多类型的实物性收入必然会对城镇居民收 入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和全国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 响。 (二)农民自产自用农产品的估价问题 农民自产自用的农产品没有经过市场交易,从而没有相应的市场价格。 我国统计制度规定,农民自产自用农产品的价值,按出售的综合平均价格计 算,这种综合平均价格综合了国家收购价格与市场价格两种因素。 # $ $ % 年以 前,作为主要农产品的粮食,国家收购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格。因此当时的 综合平均价格也就低于市场价格。 # $ $ %年以后,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国家出台了保护价政策,粮食的收购价格又高于市场价格,因此,这一时期 的综合平均价格也就高于市场价格。从而与国际标准相比,在 # $ $ % 年以前, 农村居民纯收入被低估了,而在 # $ $ % 年以后,农村居民纯收入又被高估了。 这种因素既影响到农村内部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影响到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 差距,进而影响到全国居民的收入差距。 (三)住户调查中样本户的代表性问题 农村住户调查和城市住户调查都存在样本户的代表性问题。例如, ! & & # 年以前,城市住户调查的调查对象只限于城市和县城关镇中的非农业住户,
经 济 学 (季 刊) 第8卷第#期 , ? 5 3 8 @ 5 3 # , & $ $ 8年# $月 A 0 2 5 B = < & $ $ 8 9 : , 6 +( 0 5 6 5 * , 0;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主要内容和特点
《再论收入分配》一书测算了 # — 7 % % # 7 7 7 年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 差别,测算了改革开放后的城乡间收入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及其变动对全国居 民收入差别及其变动的影响,估计了改革开放后地区收入差别及其对城镇、 农村和全国居民收入差别的贡献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农村居民 收入差别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全国居民收入差别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差别; 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收入差别迅速缩小, & $世纪% $年代中后期至& $世纪 7 $年 代中期经历了一次长时间的扩大过程,直至最近几年,这种扩大势头也没有 得到有效的抑制;城乡之间收入差别及其变动对全国居民收入差别的形成和 变动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城镇、农村和城乡间收入差别三个因素中,城 乡间收入差别对全国居民收入差别的贡献最大,在城镇、农村和城乡间收入 差别变动三个因素中,城乡间收入差别变动和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变动是全国 居民收入差别变动的主要因素;地区间收入差别对全国居民收入差别具有重
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研究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时, 《再论收入分配》一书采用了 国家统计局或天津市统计局住户调查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 入数据。与住户可支配收入的国际标准定义相比,这两个居民收入都存在低 估或高估的问题,从而会影响到该书的研究结论;同时,农村住户调查和城 市住户调查都存在样本户的代表性的问题,这方面问题也会影响到该书的研 究结论。 (一)实物收入问题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限于现金形式的收入,不包括实物(包括货物和 服务)形式的收入,而城镇居民除了现金形式的收入外,还获得相当数量的 实物形式的收入。我们以福利性住房和购房、公费医疗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 "福利性住房和购房 在住房制度改革之前,我国的大部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事业行政单 位职工享受福利性住房,职工交的房租很低,大大低于房租的市场价格,国 家和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房租补贴。按照国际标准,这部分补贴属于职工的实 物报酬,应计入相应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但我国住户调查中的城镇居民可支 配收入由于只限于现金形式的收入,而没有计算职工所获得的这种实物报酬, 因而被低估了。 # $世纪% $年代后期,国家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采取了鼓励职工购买福 利性住房的政策。也就是国有企业场价格,国家和企业提供了大 量的购房补贴。这些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事业行政单位的职工获得了大量 的实物收入,这部分收入没有计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因此,与国际标准 相比,一部分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被低估了。以北京为例, # $ $ $ 年,职工 购买福利住房的成本价只有 ! 元,而相应住房的市场价最低也在 & ’ $ # $ $ $元 以上,有的甚至高达 ( $ $ $ 元至 ) $ $ $ 元,是职工购买福利性住房成本价的 & 倍以上。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一部力作
— — —《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一书评介
许宪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收入分配 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而吸引 了许多经济学家投身于这一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南开 大学的陈宗胜教授是较早跨入这一领域,并且不断耕耘、取得较为丰硕的研 究成果的学者之一。他早在& $ 世纪 % $ 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撰 写了许多研究论文,并于 & $ 世纪 7 $ 年代初出版了专著《经济发展中的收入 分配》 ,在收入分配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近些年,陈教授及其合作者就 这一研究领域承担了一系列研究项目,对前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化。最近, 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陈教授和周云波博士的专著《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 入分配》 (简称《再论收入分配》 ) ,对这些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