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国花印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二语文检测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二语文检测试题高三2011-01-02 22:55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二语文检测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缥缈(piǎo)稽首(qí)风流倜傥(tǎng)侍候(sì)B.坍塌(tān)靓妆(liàng)不落窠臼(kē)更迭(gēng)C.斡旋(wî)莞尔(wán)前倨后恭(jù)消弭(mí)D.龃龉(jǚ)匡正(kuāng)余勇可贾(gǔ)体恤(x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耿介流连忘返潇湘岑寂B.笑靥诗性大发碣石水蒸气C.想象声名雀起寒喧座右铭D.坐阵冒然行事陨落寂寥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巨大的哭墙上刻着:“1937.12.13—1938.1”一行黑色大字,表明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时间。
B.“中国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不仅我们自己需要这个答案,世界也在等待中国提供这个答案。
C.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正在修改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了“规范和清理高考加分项目”(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具体如何清理,即使在最终出台的《规划纲要》中也有所体现,但也不太可能详尽表述,这有赖于下一步实施细则的进一步明确。
D.2010年4月25日,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录用公共科目笔试在全省17个地市同时举行。
考试报考人数为40.8万人,比去年增长4.4%,竞争8619个职位。
这是山东省实行公务员考录制度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考试。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除了赛车呼啸而过的急速感觉外,还有赛车呼啸而过后的那种振聋发聩的声音,那声音绝对是你要捂住耳朵才可以承受的。
中国国花的简介
中国国花的简介
中国国花是牡丹,它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在中国长久以来就被视为美好、高雅、吉祥
的象征。
牡丹是山茶科牡丹属的花卉,有着红、粉、白、黄等各种颜色,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色彩,因此被誉为“花中之王”。
牡丹花大而饱满,花瓣排列如饼层,层层相叠,散发着浓
郁的香气,十分美丽。
尤其是在中国,牡丹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中国自晋代以来就开始栽培牡丹,而唐代则是牡丹栽培的鼎盛时期,被视为赏花盛宴
的一部分,并成为皇家御用的花卉。
从唐代开始,东京(今天的北京)的延庆县开始举办
牡丹花展览,历朝历代都有开展类似活动,其中以济南市的大明湖牡丹花会最为有名。
清
代时期,由于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大力推广,才形成牡丹花盛行于北方地区的习俗。
如今,牡丹已成为中国的国花,而且京、洛二地的牡丹更是全国闻名。
中国人将牡丹与美、富贵、吉祥等文化意义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文学、戏曲、诗词中,也经常出现牡丹的内容,如《长恨歌》中就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
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描写。
牡丹的美丽与繁荣,寓意着祖国的繁荣富强。
此外,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牡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
中国绘画中所谓“花鸟画”,就是以牡丹为代表的一种。
古代一些著名的画家,如郑板桥、钱维城、张大千都喜
欢画牡丹,以牡丹为素材的绘画作品层出不穷。
总的来说,牡丹既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
作
为中国的国花,它具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都有着
重要的地位。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中国精神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中国精神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景象或事物来寄托诗人的情感、思想或寓意。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意象往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能够体现出中国精神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意象及其所体现的中国精神:
1. 自然意象: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常描绘自然景观,如山川、江河、湖海、花草树木等。
这些自然意象体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
2. 动物意象:动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如鹏、龙、凤、鹤、鹰等。
这些动物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鹏代表高远志向,龙象征权威和力量,凤寓意吉祥和美好等。
这些意象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力量、权威和美好的追求。
3. 植物意象:植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同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松、竹、梅、兰等。
这些植物意象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高尚品德和坚韧精神,如松象征坚韧不拔,竹代表正直清高,梅寓意傲雪凌霜,兰象征高雅纯洁等。
4. 月亮意象:月亮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往往代表着思乡、离别、忧伤等情感。
月亮的阴晴圆缺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月亮意象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家乡、亲人和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它们不仅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意象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如崇尚自然、追求美好、坚韧不拔、思乡爱国等,都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
牡丹所蕴含的中国文化
牡丹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牡丹,又称芍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既是中国的国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牡丹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文化、艺术与哲学的象征。
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贵、美丽、高雅和优雅。
作为中国的国花,牡丹在中国文化中拥有着特殊的地位。
自古以来,牡丹便是文人墨客们钟爱的题材之一。
在唐代,李白曾写下“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样的诗句,表达了牡丹美丽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将其赋予了墨客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宋代,苏东坡也曾写下“翠梧迎绮陌,红蕖醉春池。
羞入蟾宫后,潜声下玉搔。
”等佳句,表达了牡丹的妩媚和高贵。
牡丹也经常被用来作为文人画的题材,成为了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国文化中还象征着尊贵。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武则天在位时,她借助牡丹的美丽和高贵来表达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在她的时代,牡丹的美丽和高贵成为了她的权力象征,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尊贵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牡丹还代表着优雅和高雅。
在绘画艺术中,牡丹常被绘制在山石、竹子等元素中,与之相映成趣。
而在诗词歌赋中,牡丹则常被用来表达高雅和优美的情感。
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便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样的诗句,其中的“更上一层楼”,表示了诗人的追求和高雅情感,而牡丹则成为了这种高雅情感的象征。
总的来说,牡丹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十分丰富。
它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牡丹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的尊贵、美丽、高雅和优雅,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中国文化中,牡丹的美丽和高贵,不仅仅是一种花卉的美丽,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象征。
中国十大名花的文化内涵
中国十大名花的文化内涵1、梅花: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梅花是中国特产名花。
我国人民自古用梅、爱梅、赏梅、吟梅、艺梅,对它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
人们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
梅花不畏严寒,在冰中孕蕾,雪里开花,早早地报道春天的到来。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元·杨维祯)梅花这种“凌寒独自开”的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品格和独步早春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强刚毅之伟大精神的象征。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民族英雄、革命家、爱国志士都喜欢用梅花的形象、气质来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以梅花的性情和精神来象征自己的品格和情操。
2、牡丹:国色天香牡丹与梅花,两者都是特产我国、久负盛誉的传统名花。
清代末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辛亥革命后梅花是我国的国花,它们都登上过中国国花的宝座。
现在,又有人提出把梅花、牡丹都作为我国的国花,以便让祖国遍开姊妹花。
由此足见它们在中国名花中居于平分秋色的首席地位了。
然而,它们毕竟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如果说梅花重精神、风韵至上的话,那么,牡丹就是凭天资,“国色天香”了。
原产中国的牡丹,因其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被尊为花中之王,历来被中国人民视为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
3、菊花:凌霜绽妍每当秋风萧瑟、百花开尽、万木凋零的时节,在中国南北的庭院里,一种英姿挺秀、色彩艳丽、飘香吐蕊的花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赏者,它就是世界闻名的中国传统名花---菊花。
它那傲霜餐露的特性,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勇敢、坚强之优秀品质的象征。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的炎帝时代,神农氏就把菊花作为上等药品了。
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南阳郦县有菊潭,饮其水者皆寿。
”说的是当时中国的菊花就野生在山谷溪旁和水潭边,潭水清香甘甜,当地居民饮了多能长寿。
从此,人们都争将菊花带回,种在池边、井旁,一年复一年,越传越广。
所以菊花广泛流传于民间。
4、兰花:空谷佳人兰花是我国古老而著名的花卉之一。
唐宋诗词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义
唐宋诗词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义唐宋诗词,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其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不仅影响了唐宋时期,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
在历史长河的延续中,唐宋诗词始终是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的精神标杆,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一、唐宋诗词的精神内涵唐宋诗词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1. 反映人生哲学唐宋诗词是人们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的文艺作品。
在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唐宋诗词所表现出的人生哲学,集中体现在“人生短暂,天地茫茫”的思想中,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无奈与追求。
2. 展现美的理想唐宋诗词还把美的理想融入到作品中去,不仅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代表了人们对于艺术的高追求和对于自身审美能力的完美张扬。
唐宋诗词将诗人所看到、所感受到的美,以优美的语言和穿透力强的笔触诠释出来,创造出无数绝妙的艺术形象。
3. 揭示社会现象唐宋诗词也表现出对于社会风貌和现象的关注。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浮现。
唐宋诗词通过对于社会现象的细致描绘,准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思想。
二、唐宋诗词的文化意义1. 唐宋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典范,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道瑰丽风景线。
2. 唐宋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丰富矿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3. 唐宋诗词代表了中国文化不断追求美好文化生活和卓越的艺术成果的文化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追求审美和艺术的优秀特质,更能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 唐宋诗词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中,阐述了孔孟之道,以诗词思辨,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传达出中华民族”仁义道德”和“大审美”的思想精髓,具有重要的思想和文化意义。
总之,唐宋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些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给我们带来了深厚的精神财富。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a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a高考语文2014-05-11 1907().黄冈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A卷)本试卷共23小题。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勾结/勾当扫除/扫帚咽气/狼吞虎咽兴奋/兴高采烈B.奔跑/投奔空气/空闲累赘/罪行累累丧礼/丧心病狂C.栏杆/竹竿侪辈/肚脐投缘/不容置喙俘虏/饿殍遍野D.宣布/渲染凄怆/呛人旺盛/矫枉过正假装/久假不归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彩票首屈一指毛骨耸然义愤填膺B.驾驭励行节俭一枕黄粱枉费心机C.幅员明火执仗不可思议以逸代劳D.宛转记忆犹新乔装打扮罄竹难书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整个赛季同时失去姚明和麦蒂这两位巨星的休斯顿火箭队,居然取得了42胜40负的战绩,主教练阿德尔曼的执教能力让人侧目。
B.通过参加这个夏令营,营员们不仅学会了一些必要的野外生存的技能,还意识到面对困难时团结一心的重要性,三人成虎的观念已经深入他们的意识里。
C.一场由重庆开始的扫黑风暴逐渐席卷全国,许多作恶多端的黑社会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人民纷纷拍手称快,认为他们罪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京残奥会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仁义和宽容”,希望残奥会所体现的“歌唱生命的创造力、人性和伟大的人道主义”理念能感动东盟各国政府和人民,推动大家重视和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的教育工作和体育活动。
B.为了解决电脑使用者经常忘记密码的问题,科学家推出操皮下植入射频识别芯片的方法,这对于电脑爱好者来说无和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总设计师刘竹生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的火箭运载能力,已经足够保证完成绕月工程所需要的飞行器发射任务。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人言可畏么?答:可畏,又不可畏。
中国古代花的寓意
中国古代花的寓意
中国古代文化中,花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不仅代表着美丽和香气,还寄托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中国古代花的寓意: 1.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梅花被誉为“四君子”之一,代表着坚贞不屈的精神和高洁的品格。
梅花在冬季开放,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
2. 荷花:荷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代表着纯洁、高雅和君子之风。
荷花的寓意与佛教也有紧密的联系,在佛教中,荷花象征着涅槃和解脱。
3. 菊花:菊花是中国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象征物,代表着坚强和永恒。
菊花在秋季开放,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被视为一个崇高和忠诚的象征,象征着中国古代士人的高贵和理想。
4. 桃花:桃花是中国文化中代表春天和爱情的花卉,被认为是“花中之王”。
桃花的花语是“爱情和希望”,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桃花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
5. 牡丹:作为中国传统花卉的代表之一,牡丹寓意富裕、显赫和吉祥。
在中国古代,牡丹被视为一种极为珍贵的花卉,因为它不仅具有优美的外观,而且代表着荣耀和权力。
总之,在中国文化中,花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每种花都有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因此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艺术、礼仪等领域中。
- 1 -。
唐宋诗词名花的人格化吟咏模式及其审美意蕴
唐宋诗词名花的人格化吟咏模式及其审美意蕴摘要:咏花诗词作为咏物诗词的一个分支在中国历代诗词中蔚为大宗,在唐宋时达臻巅峰。
名花意象丰富精深的内涵和审美意蕴亦于此时达到了顶点,这与唐宋之际著名的文人墨客的大力歌咏与推崇是分不开的。
他们在继承前代咏花的基础之上将其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格化的内涵,生发出寄寓身世、标举人格、悦君求名、壮怀抒志四种歌咏模式,对咏花诗词的发展与创新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审美意蕴在此之上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呈现。
唐宋名人以其神来之笔写尽了名花的美态、风骨与品格,使名花形神更加深入人心,积淀成为更加厚重而别具韵味的中国传统意象代代相传。
关键词:唐宋诗词;名花;人格化;吟咏模式;审美意蕴花卉是文人墨客挚爱的意象之一,常被用来起兴寄情,展示作者的内心世界,曲折地反映人的处境、心境和对生活的体悟。
唐宋是咏花诗词发展至巅峰的阶段,众诗家词人,各展所长,创造了繁花似锦的辉煌画卷。
名花意象人格化的审美历程,亦于此时达臻巅峰,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绚烂景观。
一种花由沉默于万花丛中到成为芳名远播的旷世名花,与著名文人以文字为媒介的颂扬、褒奖、推崇是分不开的。
一些花就是因为在著名文人的著名诗文中被反复歌咏,最终成就了其名花地位。
唐宋著名文人对于名花的人格化吟咏,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一、以花写人寄怀身世之感此类诗往往借物喻人,寄怀人之命运遭际、身世际遇,多抒不平之气,感怀才不遇,叹明珠暗投,壮志难酬。
苏轼、辛弃疾、白居易的笔下多有此类佳作。
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命运多舛,屡受贬谪,长期外放,其咏海棠之作甚为著名,其中突出地表现了他借咏花以发身世之慨。
他笔下的海棠花,寄寓着其深刻的命运之叹,寂寞飘零,幽独孤立,郁郁不得志之意,一目了然。
试看这首《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唐代人对牡丹的看法
唐朝人对牡丹的看法是非常喜爱和尊重的。
牡丹在唐朝被视为国花,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唐朝人对牡丹的喜爱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园林建设中,还体现在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各个领域。
在政治上,牡丹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唐太宗李世民曾将牡丹定为国花,据传说,他是在一次狩猎中,看到一只鹿在一朵盛开的牡丹花下休憩,认为这象征国家的繁荣昌盛。
将牡丹定为国花,不仅彰显了皇室的威严和荣耀,也为人民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文化符号。
在经济领域,由于牡丹在唐朝时期的价值极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
据记载,唐代洛阳牡丹的价格曾经一度高于黄金,成为了富裕阶层炫耀财富的象征。
同时,种植牡丹的产业也逐渐兴起,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文化上,许多唐朝诗人都喜欢借用牡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唐朝中期的一位宰相柳浑曾经留下一篇唐诗,他这首诗取名就是《牡丹》,头两句是“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
这首诗虽然是在讽刺唐朝贵族人士为了一棵牡丹花而豪掷千金,但是也证明了当时的唐朝人特别喜爱牡丹。
关于我国名花的诗句和象征的品质
关于我国名花的诗句和象征的品质以下是一些关于我国名花的诗句和它们象征的品质:
1.梅花:
诗句:“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元·王冕《白梅》
象征品质:坚韧不拔,傲骨铮铮。
梅花在冬季盛开,即使面对严寒,也能傲立雪中,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2.菊花:
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象征品质:淡泊名利,隐逸山林。
菊花常被视为隐士的象征,它不追求繁华,不争名夺利,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3.兰花:
诗句:“兰花一径斜斜竹,竹里幽兰抱露花。
”——清·郑燮《题画兰》
象征品质:雅致高洁,超脱凡尘。
兰花常被视为君子之花,它不媚俗、不争艳,只追求自己的雅致和高洁。
4.牡丹:
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象征品质:富贵荣华,华丽堂皇。
牡丹花大色艳,象征着富贵和荣华,也常被视为繁荣和昌盛的象征。
5.杜鹃:
诗句:“杜鹃啼血行人哀,一啼一声悲徘徊。
”——唐·成彦雄《杜鹃》
象征品质:思念家乡,悲愁痛苦。
杜鹃鸟的叫声常被形容为“不如归去”,因此它也成为了思乡之情的象征。
关于我国名花的诗句,并说明他的象征品质
关于我国名花的诗句,并说明他的象征品质
1.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梅花象征着坚强、高雅和忠贞。
它在寒冷的冬季依然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朵,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2. 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菊花象征着高洁、清雅和淡泊。
它在秋季盛开,花色多样,常被用来比喻人的高尚品质和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3. 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牡丹象征着富贵、尊荣和昌盛。
它的花朵硕大、色彩艳丽,常被用来象征繁荣富强和美好的前景。
4. 兰花:“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苏辙《种兰》
兰花象征着高雅、清幽和淡泊。
它生长在幽静的山谷中,花香清幽,常被用来比喻人的高雅品质和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
这些名花在我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们的品质和精神追求常常被用来寄托人们的情感和理想。
寓意丰富的植物形象 古诗中的花草树木
寓意丰富的植物形象古诗中的花草树木在古代文学中,花草树木常常被用来寄托情感,抒发思想,赋予文字以深刻的寓意。
这些植物形象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中的装饰,更是对人生、情感、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反映。
从古诗中的花草树木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丰富的寓意,让我们一同探索其中的奥秘。
古诗中常见的植物形象之一是梅花。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坚韧、纯洁和不畏严寒的品质。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发悬冠江自澄,青山夹道绿无际。
登临不见天日色,风物长怀旧土心。
落纸泪痕如点漆,梅花轻挼春意凝。
丹凤朝阳楼上看,猿啼三声泪俱零。
”其中“梅花轻挼春意凝”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对故乡的眷恋,暗示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向往。
另一个常见的植物形象是松树。
松树象征着坚韧不拔、永远挺立的品质,常被用来比喻忠诚、坚贞的情感。
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中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松柏寒色”一句,以松树寓意忠诚不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除了梅花和松树,桃花也是古诗中常见的形象之一。
桃花象征着美好、幸福和爱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的“春芳”即指桃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
总的来说,古诗中的植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种植物都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花草树木不仅仅是文字的装饰,更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通过它们的寓意,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背景。
从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从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
能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荣耀,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和精髓。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长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每个中国人在社会上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神食粮。
唐诗宋词作为国学经典之一,对了解、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唐诗和宋词的关系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具有极其辉煌的一页,没有这一页,整部中国文学史将为之黯然失色。
诗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学体裁,并贯穿于整个文学发展过程,到了唐代,诗才真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诗歌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主流,上至王侯将相、后宫嫔妃,下至名媛僧道、村夫樵子,写诗吟诗成了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也诞生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等独具风格、成就卓越的诗坛大家,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篇佳句,使唐诗能够在漫长的诗歌发展史中独领风骚。
词的发展也只有到了宋代才别具一格,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令世人刮目相看,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词坛大家,也为后代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章佳作。
《盛唐中唐诗对宋词影响研究》一文主要是研究唐诗对宋词的影响和宋词对唐诗的继承,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最具影响诗词人的诗词分析研究,总结出唐诗宋词的影响与继承。
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唐诗对宋词发展的影响相当深远,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当然,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也并不是说宋词就没有自己的创造。
宋词继承唐诗创作艺术的同时也生产了一种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之“新”,当然就是唐诗中所没有的。
这就就是宋词具有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这种句式,打破了唐诗齐言的传统,为更自由、委婉、更有韵味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赏花 传统文化
赏花传统文化赏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爱赏花,将花卉作为一种艺术欣赏的对象,体验自然之美,感受生命的意义。
赏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赏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唐代文人墨客常常在花前吟诗作赋,将花卉与文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宋代文人陆游更是对花卉情有独钟,他在《示儿》中写道:“只恐花飞去,流落到他乡。
”表达了对花卉之美的珍惜与怜惜之情。
赏花不仅仅是欣赏花卉的美丽,更是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疲惫,而赏花可以带给人们一种放松和愉悦的感觉。
当人们置身于花的海洋中,观赏着五彩斑斓的花朵,心情也会随之明朗起来。
花朵的香气、花瓣的柔软,都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
中国的花卉种类繁多,每一种花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例如,牡丹被誉为国花,其雍容华贵的姿态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梅花被誉为冬天的花,其坚韧不拔的品质象征着坚强和勇气;荷花是夏季的代表,它清雅高洁的形象给人以清凉和宁静之感。
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意义,赏花不仅可以欣赏花的美丽,更可以了解花背后的文化内涵。
除了花卉本身的美丽外,赏花还与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常常有赏花活动。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赏梅花,寄托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清明节时,人们会到墓地前赏花祭奠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中秋节时,人们会赏月花,品味团圆的喜悦。
这些赏花活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赏花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欣赏活动,也是一种社交的方式。
人们常常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赏花,共同分享美好的时刻。
在赏花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交流感受,分享对花卉的喜爱与研究,增进彼此的友谊。
赏花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自然和他人亲近的机会,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平衡和放松。
赏花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它既是一种艺术欣赏的方式,又是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更是一种社交的方式。
通过赏花,人们可以感受到花卉之美,体验到自然之美,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花卉背后的文化内涵。
唐宋诗词中花卉意象的写作文化
唐宋诗词中花卉意象的写作文化标签:花卉;作者;思想感情;沟通;表达;归纳;表达正文:现当代以来,国内对花卉意象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空缺的状态,在1949年到1980年间甚至没有出现一篇专门论述花卉的文章,这种状况直到1983年日本学者水上静夫出版了专著《植物与中国文化》,中国学术界的学者们才开始对花卉文化展开了深入研究。
但是,这种研究是建立在一种贫瘠的培育土壤之上的,中国发花卉文化研究由于种种原因而显得非常单薄,非常浅显,难以深入发掘花卉文化的深层意蕴。
譬如,一说起菊花,它象征着隐逸,高洁;一说起梅花,它象征着坚强,不畏严寒;一说起牡丹,它象征着富贵,贪慕虚荣等等,这种模板化的回答任何人都可以随口说一段。
这种现象鲜明的反映了当今学术界对于花卉研究的不严谨,甚至已经产生了一丝畸形病变的味道。
短时间内想纠正这种畸形的研究方向是不可能的,只能从根源上一点一点的扩充对于花卉文化的研究途径,丰富花卉文化的内涵。
而唐宋作为花卉文化形成的关键期和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无疑是进行花卉文化研究的一个优秀突破口。
花卉自先秦时期就开始被选作文学创作的素材了,譬如河南庙底沟桥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五瓣花朵纹饰,《诗经》中的花卉信息以及《楚辞》“香草美人”的系统话语。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文学体制的成熟完善,以及文学创作群体对美的极致追求,花卉文化在这个中国文学创作的巅峰期进发出了强烈的光芒。
它们与文学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想结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与个人身世结合,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经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一定的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经历的体现,唐诗宋词的创作者对于花卉意象的处理有很大一部分是将花卉意象与人生经历结合。
这种写作最常见的就是将花本身在自然界中的某种特性提取出来,再用各种写作手法来强化这些作为诗歌创作意象的特性表现,进而引申到作者的生活之上,它希望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作者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与理解,是作者社交生活的一种总结陈述。
关于名花的诗句和象征的品质
关于名花的诗句和象征的品质
以下是一些关于名花的诗句和象征的品质:
1.梅花
“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
梅花通常在冬春季节开放,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也与松树、竹子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
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2.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无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以芍药“妖无格”的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3.桂花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
这首词盛赞桂花,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全词自始至终都像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
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宋代文化中的牡丹情结与文化解读
宋代文化中的牡丹情结与文化解读古人有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自古以来,牡丹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作为富有、高贵、美丽的象征。
古时,我国的文人骚客好以物自比,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牡丹作为花中最为美好的代表,就成为各个时代中被文人骚客用以自比的代表。
通过对我国各个时代的文献的考察,从唐代以来,牡丹作为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钟爱的花卉种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的宋代,其越发的被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那些文人骚客,在抒发对牡丹的喜爱之情时,从不吝惜文墨,故,牡丹也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底蕴。
一.宋代文化与牡丹情结1. 宋代地域文化中的牡丹洛阳地处我国黄河中下游,属温带区域,极为适合牡丹的种植,且在李唐时期,其作为当时的京都,所以成为我国的种牡丹、赏牡丹的圣地,到了宋代发展到高峰时期。
在宋词当中,有陆游的“洛阳春色擅中州,檀晕鞓红总胜流。
憔悴剑南人不管,问渠情味似侬不?”也有欧阳修的“更值牡丹开欲遍,酴醾压架清香散。
”其中,不难看出各个文人对牡丹深深的爱恋之情。
经过唐朝几百年的培育,宋代时的牡丹花的种类已极为繁多的了,尤其是品牡丹的圣地洛阳,这里几乎囊括了我国大江南北所有品种的牡丹,“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过”就形象的描述了洛阳牡丹品种数量繁多。
通过对宋词的研读,那时的牡丹已不仅仅是作为上层建筑的领导阶层才能够赏玩的花种,牡丹已遍及我国大江南北,成为老百姓们共同赏玩的花种。
2. 宋代诗词文化中的牡丹牡丹作为宋代所有阶层的人民所喜爱的花种,诗词当中不乏出现诗人词客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牡丹的喜爱之意。
如果你仔细研读宋代的诗词,你就会发现,宋代的文人骚客大多喜欢牡丹,栽植牡丹并且精心呵护,在赏玩牡丹时也总是会歌咏赞美牡丹。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有“更值牡丹开欲遍,醉醚压架清香散”,用牡丹的高尚品质来自比,表达自己对高尚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牡丹的喜爱之情;宋代进士寇准曾被皇帝要求为牡丹赋上一曲,其张口就来,“培终得近天家,有芳名出众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国花印象与中国文化精神一、“花”意象的审美精神价值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
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
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
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二、牡丹晋身唐代国花的历史文化机缘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
隋代即有赏牡丹的记载,但直至盛唐,牡丹才真正取代六朝咏梅的遗风,成为占据咏花新宠地位的“国花”,洵非偶然。
盛唐气象为其“国花”的追寻注入巨大魄力。
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
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
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
其实相比其他的“名花”,牡丹“出道”甚晚。
上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
虽然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笔下,已有“牡丹”一词出现.而在稍后的北齐人杨子华的画中,亦出现了画得纤毫毕现的牡丹图,在南北朝时期牡丹就已进入了人们的审美视域,但其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赏爱追捧,却是唐代。
牡丹唐代甫一登场,就得到了国君爱宠并予以大力推崇,视为奇赏,旋即名倾朝野,推之民间,使“赏牡丹”成为举国若狂的盛事。
这“牡丹热”一直延续到北宋,横跨两代。
此间,唐和北宋文人更是争相歌咏。
这里必须谈到大诗人李白。
开元中,皇宫内庆兴池东沉香亭前牡丹盛开.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乘夜游赏,招来翰林待诏李白赋诗助兴,风华正茂,英姿勃勃的李白借花喻人,以牡丹喻杨玉环,写下了千古名作《清平调》词三章:(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借花喻人.巧妙摄取杨玉环与牡丹相通的特质——大气雍容、体态肥酿、艳压群芳、宠冠后宫的至高地位融于一体,形神两入,达到了人花合一的完美境界。
牡丹成为“国花”与杨贵妃的得宠有着内在联系。
而李白的创作恰使这一文化选择得到成全,牡丹正是凭藉李白的《清平调》辞三章与盛唐最高的政治中心结缘。
这三首诗及其典故传为千古佳话,集中了太多人间至美的因素,聚合了几个“第一”——唐玄宗李隆基位居九五之尊。
为权威第一;杨玉环是美人第一;李白是诗人第一;李龟年是当时歌者第一;高力士是内官第一。
几个第一因“牡丹”而汇聚,共同托举起牡丹“国花”地位和王者风范的精神气质。
三、雅俗同赏国花的狂欢提起唐代极写牡丹的绝妙诗篇,当然要说到刘禹锡那首风流倜傥的《赏牡丹》,以白描创造出情深词显的境界.含不尽之意尽在象中: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以一个“动”字,将牡丹艳压群芳的王者之美,以及牡丹花开时长安倾城观赏、万人空巷的轰动盛况,投诸读者无尽的审美联想中。
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
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如徐凝之《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皮日休之同题诗作:“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以及徐夤之《牡丹花》:“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
”另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徐凝《寄白司马》)、“牡丹娇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王教(一作王毂)《牡丹》)、“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张又新《牡丹》)、“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自居易《买花》)、“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唐彦谦《牡丹》)。
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
唐舒元舆在其《牡丹赋》中的句子代表了时人心目中的牡丹形象:“我案花品,此花第一。
脱落群堑垡塞揸1 2Q I窒圄团类,独占春日。
其大盈尺,其香满室。
叶如翠羽,拥抱比栉。
蕊如金屑,妆饰淑质。
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天桃敛迹,裱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进一步发掘了牡丹冠绝群芳的劲心刚骨的品格:“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
是不特芳姿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安得以‘富贵’一语概之!”由此可见唐宋之世对于牡丹花容花品卓绝于万花的高度肯定。
牡丹意态,雅俗共赏,但其精神内核深处蕴涵着以李白为代表的诗酒风流和人格精神,以及那个时代政治文化对这种人格行为的双重包容。
牡丹敢于违抗武后之命,特立独行、傲世不迁的性格恰如传为李太白敢让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笑傲王侯的盖世豪情。
“牡丹”所象征的,是声色之美与性情之美完美融合的大唐盛世的精神,亦是唐代文学的主体风貌。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牡丹令人豪。
”唐人以源自生命本真的奔腾澎湃和盛大开阔.酣畅恣肆的自由思想.开放健康的进取精神,“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
以此滋育着牡丹意象。
以牡丹意象滋育着人的意志品格,其内在精神的结合点,就是这个“豪”字。
即便安史之乱后,国运日颓,但牡丹的“国花”地位却没有动摇,文人诗家继续赋写牡丹,只是其中渗入了一种变调,由对牡丹的赞美歌咏转化为藉讽喻来反省盛唐。
以自居易的新乐府为代表的一系列诗作,上承《诗经》讽喻传统,以讽世和议政的意识,反思盛唐,兼及以杨贵妃误国为戒。
其《买花》诗云:“一丛深色花,t户中人赋。
”《牡丹芳》诗云:“花开花落二十El,一城之人皆若狂。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这种写实讽世的创作意图,为鲜艳的牡丹涂上一层忧郁的色彩。
至唐末五代。
咏牡丹的诗作连讽喻也没有了,成为一种隐约间的遥远追忆,进入一种个人化的欣赏。
陈与义诗《牡丹》通过咏牡丹,抒发兴亡之慨、乡关之思: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牡丹意象在五代、宋的私人化过程中,联系着乱世忧患,也触动了个人的乡关身世之感。
这种国花在唐代的公共化,以及在五代、宋的私人化.使之含蕴深厚,历久不衰地扣动人的心弦。
四、唐宋两代“国花”的历史禅代名花意象自经成为公共精神财产,就具有极强的保鲜能力,可以穿越人心,可以穿越时代。
到北宋前期,牡丹意象并未因改朝换代中衰,雄风犹劲。
然而.由唐人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
宋代文化表现出许多与唐代文化反其道而行之的特征,内敛、典重代替了外向、豪放;“理趣”代替了“情韵”。
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
在冲破唐代的影响焦虑中,各种艺团I 窒!堑堡塞揸术自辟一方天地,标新立异,文体会通,交互借镜。
总体而言,宋代文化是高度理性化的文化,表现在文人身上,就是一种高度内省化的文化心态。
任何文化都在制造时尚,都在选择作为必然是时代精神之载体的意象。
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价值持续升高。
北宋后期私家园林的发展使得梅花成为园艺新宠.文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甚至皇家园林中皆有专题梅景.洛阳富弼园有“梅台”、王直方汴京城南私园及宋徽宗艮岳均有梅景营置。
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后的优越气候条件推动了梅花种植的普及,赏梅艺梅上承六朝余绪至此复兴盛。
范成大的范村、张镦桂隐玉照堂等均成为著名的艺梅赏梅之所。
普通的庭院栽植更为普遍,“所至必种梅,殷勤发培滋”。
在普遍的时尚爱好中,梅花的审美特质和文化意蕴受到了士大夫文人阶层的深入关注。
他们以梅为名号表其德,如李刘号“梅亭”、史达祖号“梅溪”、曹良史号“梅南”、王炎武号“梅边”等。
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
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国花”从牡丹到梅花的转变。
两宋之交是一个分水岭。
金人入侵,北宋政权灭亡,从根本上震撼了和改变了宋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乃至整个宋代社会的发展。
自北宋后期,文人由于外在实现严重受阻,内在实现即是人格的实现与完成,就被抬到了高于一切的地位。
“对气节、品格的关注和维护成为新一代文人精神的中心,文学创作的主旨也因此而有所转移。
”因此,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
五、宋代选择梅为国花南宋杨万里对梅花的发迹史做过精辟的总结,“梅花”意象的发掘始于六朝.最早多出现在宫怨题材的作品中,喻佳人之娇媚,感韶华之飘忽。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有“凡春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风打头,楝花风打末”之句,可见梅居百花之先,为报春使者。
六朝咏梅诞生了一批以古乐府《梅花落》为题的拟作,多从物候特点出发,感叹韶华易逝,春光苦短,进而关注梅早春而发为众芳先、映雪傲寒等自然特性,并发掘出踏雪寻梅、折梅赏枝等题材。
写早春而发的作品如南朝谢燮的《早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寒士意气的介入,出现何逊表现映雪傲寒的代表作《咏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名士趣味也在改写梅花意象,遂使梁简文帝的《雪里觅梅花》为六朝写踏雪寻梅之始。
名士、寒士从不同精神类型,赋予六朝咏梅不同的人格化内涵。
为宋代梅花全盛时期的到来打下重要根基。
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七所说:“《离骚》偏撷香草,独不及梅。
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
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
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
他以高士的身份隐居杭州孤山梅园,生活情趣出入于“梅妻鹤子”之间,因而极大地提高了梅花意象的诗化程度和情趣浓度。
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人梅花意象的时候,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趣和道德内涵.以清妙深幽的意志成为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或人格自许的极佳对应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梅花审美的全新格局。
辛弃疾有诗云“若无和靖即无梅”。
他的咏梅诗8首,被称为“孤山八梅”;另有《霜天晓角》、《瑞鹧鸪》词2首。
堪称咏梅极品的《山园小梅二首》以第一首最负盛名: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