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普曼传》浅析新闻人如何处理好个人、媒体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媒体报道中的身份成见——李普曼《公众舆论》读后感
媒体报道中的身份成见——李普曼《公众舆论》读后感翻开最近的报纸杂志, 不难发现新闻的主角总是所谓的“富二代”、“农民工”、“90后”之类带有明显身份标签的人物。
谈到“富二代”, 人们总是想到飙车、炫富、纨绔子弟;谈到农民工, 大家的印象是文化素质低等;谈到“90后”, 无外乎非主流、个性张扬等。
这就是他们通过媒体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已经形成固定思维, 很难改变。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概念——刻板成见(stereotype) 。
所谓“刻板成见”就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 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
新闻报道中的“富二代”、“农民工”、“90后”就是公众对这几类群体的刻板成见。
身份成见的产生李普曼认为, 真实环境太大太复杂, 而个人自身能力有限, 我们凭借自身经验无法完全了解外部环境。
在现代社会, 我们每个人都只生活在地球的一隅, 对庞杂的外部环境无法亲身经历, 只能通过媒介的报道去感受。
真实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 已经经历了一个重新选择加工的过程。
媒体展示给受众的, 并不是真实环境, 而是一个建立在真实环境基础上的拟态环境。
1. 媒体的成见媒介在报道中如此强调公众身份,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
成见便意味着新闻有看点, 有看点则可以吸引受众。
从“70码”到“我爸是李刚”到“激情杀人”, “富二代”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名词。
有关“富二代”的报道, 总是摆脱不了飙车、炫富、飞扬跋扈的负面消息, 所以在公众舆论中, 这一阶层的形象或多或少被扭曲了。
而“农民工”是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的叠加, 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 成为构建农民工想象的媒介。
(1) 而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总是掺杂负面消极的态度。
媒体对“富二代”、“农民工”等特殊人群进行的报道, 经常有大肆渲染进行“妖魔化”的现象。
首先, 对所谓“富二代”、“农民工”等特殊人群, 报道的数量多、篇幅大。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
三 专家与公众之间是否分离
李普曼
分离
杜威 抨击分离
《公众舆论》中对专家 极重视,认为专家所从 事的研究能够给决策者 提供建议。 “专家仍然是人。他们 也会喜欢权力,他们会 把自己视为审查官,从 而摄取真正的决策功 能……唯一的制度保证, 便是尽最大可能将执行 者与调查者严格分离。”
抨击这种分离,认为, 科学研究的结果应以一 种可被公众理解的语言 呈现在公众面前,一个 大众没有机会去告知专 家他们的需要,政府最 终都会变成寡头政府。 “核心的需求就是改进 辩论、讨论和劝服的方 法和条件。” 只有这样,公众才能拥 有对知识的意义作出判 断的能力。
主体:认为公众会因环境压力 要么大声疾呼,要么畏惧社会 惩罚而在优势意见面前转向沉 默或附和。 客体:公共事务会被意见环境 所蒙蔽和左右,公众无法对公 共事务表达真实的意见。 意见:舆论未必是社会上意见 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是传媒 提示和强调的少数人的意见 “公开的意见”而非“公众意 见”,一般社会成员由于处于 “多元无知”状态,很容易把 “公开意见”当作多数意见接 受,造成虚假舆论,并对新的 舆论形成产生压力。
李普曼关于拟态环境观点总结:
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 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 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 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 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 应。“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 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 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 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 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 看待。
事实、新闻与自由-李普曼新闻报道观的理论遗产与现实困境
事实、新闻与自由:李普曼新闻报道观的理论遗产与现实困境论文关键词:李普曼新闻报道观困境论文摘要:随着新闻历史从政党报刊年代走到激进劳工报刊,再进入大众化的通俗商业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模式也历经了从硬新闻到解释性新闻再到批判性新闻的转变,其间事实从“有闻必录”转向“选择性筛选”再进入“本质真实”的深层。
为了进一步使“事实”成为新闻报道的行规,“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等标准相继成为衡量事实的基准线,但囿于体制背后的权力斗争,事实又往往在这些貌似专业化准则的掩护下沦为或煽动危机、或推行霸权、或普及市场自由主义的工具。
在西方新闻界,最早将“新闻”、“自由”、“事实”、“客观性”等概念纳入理论观察视野的是美国着名专栏作家、记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他在1920年出版的《自由与新闻》(Liberty and the News)一书中全面探讨了新闻、事实与自由的关系问题,让人们看到了新闻与新闻自由的“实体”所在。
在媒体高度饱和(media-saturated)的当下社会,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从不乏大挥笔墨的报道主题:从娱乐圈的“艳照门事件”到经济领域的“美国经济衰退论”;从2008年美国大选到台湾的入联公投,我们看到全球媒体又在不遗余力的制造着一轮又一轮的“媒体奇观”(media spectacle)。
2008年3月发生的西藏骚乱,更让人看到了“媒体奇观”背后的真实与谎言。
面对种种流言和不实的报道,人们在相信与质疑的不同态度间虽有愤恨,但对此已习以为常了。
事实上,自近代新闻业产生之日起,事实就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旨。
但什么是事实?随着新闻历史从政党报刊年代走到激进劳工报刊再进入大众化的通俗商业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模式也历经了从硬新闻到解释性新闻再到批判性新闻的转变,其间事实从“有闻必录”转向“选择性筛选”再进入“本质真实”的深层。
为了进一步使“事实”成为新闻报道的行规,“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等标准相继成为衡量事实的基准线,但囿于体制背后的权力斗争,事实又往往在这些貌似专业化准则的掩护下沦为或煽动危机、或推行霸权、或普及市场自由主义的工具。
新闻传媒如何扮演民主参与的角色评杜威和李普曼在新闻与民主关系问题上的分歧
新闻传媒如何扮演民主参与的角色评杜威和李普曼在新闻与民主关系问题上的分歧一、本文概述新闻传媒在民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公众参与民主生活、表达意见和进行监督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新闻与民主关系的问题上,美国学者约翰·杜威(John Dewey)和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持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位学者在新闻与民主关系问题上的分歧,并深入分析新闻传媒如何扮演民主参与的角色。
我们将概述杜威和李普曼的主要观点及其分歧所在;我们将从新闻传媒的角度,探讨其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实现民主参与的功能;我们将结合案例,对新闻传媒在民主参与中的角色进行评价,以期为我们理解新闻传媒与民主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二、杜威的新闻与民主观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公共思想家,他对新闻与民主关系的理解,深深根植在他的民主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理论中。
杜威坚信,新闻传媒不仅是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实现真正民主参与的关键工具。
在杜威看来,民主并非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交往的模式。
新闻传媒在这个模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能够连接社会各个部分,促进信息的自由流通和公开讨论。
杜威认为,一个健康的民主社会需要公民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而新闻传媒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渠道。
杜威强调新闻传媒的公共性和参与性,他反对将新闻传媒视为单纯的商业产品或是精英阶层的工具。
相反,他主张新闻传媒应该由公民共同所有和控制,为公民提供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和平台。
在杜威看来,这样的新闻传媒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
对于李普曼所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杜威持有不同看法。
他认为,虽然媒体可能无法完全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对新闻传媒的民主期待。
相反,我们应该通过积极参与新闻传媒的活动,提高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
我读李普曼《公众舆论》
5
Page21
想象
偏见
成见 内部因素
虚拟环境反过来又支配着我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本身
我们在这个环境中形成门户之见
众说结晶成舆论
国民意志、团队精神、社会目的的形成
可编辑ppt
Page21 6
继续图解。。。。。。
传
统
的
假定:人们的内心不可思议地存在着一种
民
超出他们视线之外的关于世界的知识
主
政
治
舆
论 学
李普曼其人
W•李普曼(1889--1974年), 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大学 期间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 一名社会主义者,1911年大学 毕业后从事新闻事业,曾做过 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1958年 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他的著作 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 新闻学及外交等多个领域,如 《自由与新闻》《公众舆论》 等
可编辑ppt
4
《公众舆论》内容图解
想象
思想
见解
虚拟环境的产生
人为的审查制度
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
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 事务的时间比较贫乏
原因
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 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
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 杂世界面临的困难
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 活方式的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
外部的限制
可编辑ppt
1968年,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李普曼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拟 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他认为,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拟态 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 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 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 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
新闻传播与公民道德建设媒体在价值观引导中的作用与责任
新闻传播与公民道德建设媒体在价值观引导中的作用与责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媒体的普及,新闻传播逐渐成为公民获取信息和建立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之一。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承载着引导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在价值观引导中的作用和责任,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建议。
一、新闻传播的作用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闻传播可以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事件、访谈专家以及分析研究等手段,将最新的社会动态和知识传递给公民,使其了解社会状况,拓展视野。
其次,新闻传播具有引导公民价值观的作用。
通过报道不同的事件和现象,媒体可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例如,多次报道关于环保和健康生活的信息,可以引导公众关注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方式,从而触发公众的积极行动。
三、新闻传播的责任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新闻媒体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首先,媒体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新闻报道应尽量避免主观偏见,客观地呈现事实,为公众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
其次,媒体应该注重价值引导。
在报道中,媒体应积极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最后,媒体应该注重社会责任。
新闻传播应当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及时报道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公正。
此外,媒体应该自律,遵守道德底线,不发布虚假信息和低俗内容。
三、“新闻传播与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挑战与建议在新闻传播与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信息爆炸和媒体的商业化使得新闻报道充斥着各种噪音,导致公众很难得到准确和可靠的信息。
因此,媒体应加强自律,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
其次,新媒体兴起,社交媒体的流行使得信息传达更加快速和广泛。
然而,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并且容易引发谣言和虚假信息。
媒体应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监管,引导公众正确使用新媒体,并提倡人们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
此外,全球化时代带来了跨国媒体的发展,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和冲突也增加了阻力。
新闻传媒如何扮演民主参与的角色_评杜威和李普曼在新闻与民主关系问题上的分歧
新闻传媒如何扮演民主参与的角色?———评杜威和李普曼在新闻与民主关系问题上的分歧单 波 黄泰岩 提 要 20世纪20年代,杜威和李普曼在新闻与民主政治关系问题上的争论反映了传统民主观与现实主义民主观的冲突。
前者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现代民主的内在危机,后者让我们理解了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理想色彩。
它提醒我们,新闻传媒在扮演民主参与角色的时候应该有一种对立统一意识,既要维护民主的理想,又要回应民主政治的严酷现实。
一方面,新闻传媒要从参与式民主理念那里获取思想来源,提供更好的信息给理性的公众,帮助公众在参与式互动过程中形成对公共事务的恰当理解;另一方面,新闻传媒又要面对李普曼对现代民主的内在危机的批评,不仅要警惕个人利益、偏见对新闻传播的扭曲,还要防止把公众参与形式化、仪式化。
关键词 新闻传媒 民主参与 杜威 李普曼 中图分类号 G 210 1900年出现了一种强劲的社会思潮:认为民主力图以多数人的意志决定政策,但真正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轴心来决定政策,即政府应该由工程师来管理。
美国的城市精英也受其影响,不相信新移民,担心城市腐败问题,希望政府由职业管理阶层来统治,强调必须把真实的民主从还未成熟或还没有足够知识来进行自我统治的大众手中拯救出来。
①与此同时,研究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学者们又观察到了这样的事实:新闻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成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电气化、摄影术、电影、留声机、电话、广播等新的传播技术戏剧性地改变着媒介领域,也给人们提供了生活基础,以至于传播的变化能戏剧性地改变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同时,人们所处的时代还是垄断资本时代,在追求高额利润的过程中,作为公众舆论必不可少的滋养品的新闻,已被耸人听闻和浅薄无聊所“污染”,并且威胁着民主政治。
更为可怕的是,各种政治、经济力量乃至社会偏见渗透到媒体中来,事实与虚构、新闻与娱乐、信息与广告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闻不仅经历着它作为民主机构角色的信任危机,而且还经受着人们对其民主能力的普遍怀疑。
对李普曼《公众舆论》的新思考
对李普曼《公众舆论》的新思考【摘要】著名传播学者李普曼在近一个世纪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舆论悬在虚空的社会图景,其深具洞察力的见解和前瞻性的思考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
在21世纪的今天,重读经典,从社会和传播环境、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出发进行对比分析,我们有幸发现悬在虚空的舆论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正在一步步走向可能。
[关键词]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传播环境沃尔特·李普曼( 1889-1974)。
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
仞年的卓越新闻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李普曼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公众舆论》。
1982年传播学鼻祖韦尔伯·施拉姆来华讲授新闻传播学时,曾把李普曼奉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并把《公众舆论》列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之作。
此书自问世以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影响力经久不衰,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首次提出了“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概念,对舆论、宣传和议程设置等方面的传播研究都产生了影响。
纵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我们仍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媒介环境下继续李普曼之舆论观的审视和思考,以期发现公众舆论在当代的新变化和新情况,使我们对这一伟大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一、李普曼的舆论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肯定舆论强大力量的同时,认为公众可以自发地形成正确的观念,相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而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的独特思考可看做是对卢梭的批判和反驳,在他看来,当下的公众并不可能自发地产生正确的公意。
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所做的比喻那般,囚在山洞中的人们始终把在墙壁上火把的反光中看到的东西当做世界的本来面目,直到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挣脱了束缚走出山洞才看到了外面的真实世界。
而当这个人回去告诉其他人的时候,仍然囚在山洞中的其他人却坚持认为他们在墙壁上看到的才是现实。
极有寓意的故事映射到现实,就如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
李普曼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公共舆论》:李普曼的洞见与现代社会的思考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和聊天室都在为我们提供各种观点、消息和舆论。
而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传播环境中,一个近一个世纪前的作品——《公共舆论》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沃尔特·李普曼,这位美国新闻评论家,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为我们揭示了舆论形成的奥秘。
《公共舆论》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舆论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深入探讨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和心理学的综合作品。
李普曼对舆论的阐述,不仅仅局限于其形成和影响,更深入到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之中。
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舆论并非完全自发形成,而是人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识的反映。
换句话说,舆论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解读和评价。
在李普曼的眼中,媒体在舆论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即媒体所塑造的环境,它影响着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这使得我们往往基于媒体所呈现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直接与真实世界互动。
因此,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此外,《公共舆论》还触及了社交圈子对人们意识的影响。
李普曼指出,社交圈子不仅影响我们的信息来源,还影响我们的观点和行为模式。
由于社交圈子的固化,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与我们相似的观点和立场,这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社交圈子里,某些观点会更加流行和被接受,而其他观点则被排斥或忽视。
但李普曼并没有完全否定社交圈子的重要性。
他强调,我们需要意识到社交圈子对我们的影响,并努力打破这种局限性。
通过接触不同的社交圈子、获取不同的信息来源,我们可以培养更加全面和客观的思考能力。
在阅读《公共舆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理解舆论的形成机制,以便更好地应对和引导。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社交圈子对我们认知和思考的影响,从而打破偏见、开拓视野。
总之,《公共舆论》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简述李普曼新闻传播思想
使 新 闻业 专 业 化 , 而 且还 能使 它 更 加 自 由 , 更 富有 英 雄 气 息 。 因此 “ 客 观 性 是 西 方 媒 介 专 业 化 的一 个 标 志 ”
“ 在法律 允许 的范 围内向人 们提供最大程度 的色情 刺激 ” 。 这 种深刻 认识对 于反 思我 国大众 化媒体 的各种 有违职 业道 德 的行为不无助益 。李普曼非常珍视记者作为公共利益的维 护和捍卫者所承担 的公器职能,并 由此提 出较高于一般社会
成 员 的道 德 要 求 。在 其 1 9 1 4 年 7 月 5 目的 日记 里 ,李 普 曼 写道 :“ 从事 公共 事务报道的记者不 能对 自己的名誉视而不 见 。因为名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个人 的虚 荣心。为 了了解
三 、“ 拟态环境 ”理论对传播学 的研 究有力 的引发 了李 普 曼有关 “ 拟态环境 ” 理论 的阐述来源于柏拉 图的 “ 洞穴隐 喻”
对新闻职业规范的恪守和职业声誉的珍视新闻职业规范是在新闻传播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新闻传播者应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业规范但由于新闻传播活动所具有的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这对矛盾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不可调和性再加上新闻职业规范发挥作用有赖于传播者个体内心的自我约束因此在公共利益和商业私利的博弈中新闻职业规范往往会迁就于后者从而导致新闻传播职业规范遭到践踏
的事 实基础之上 , 使新 闻自由具有确定性并且新闻传 播实践
上具有较 强的操作性 。在对新 闻 自由富有洞见 的认识上 ,李 普 曼还拓 展 了新 闻客 观性 以及新 闻专业主 义 的相 关基础 理 论。他指 出,新闻记者应该是 “ 耐心、无畏 的科学人士 ,努 力探 求世界的真相 ;好 的报 道需要实践最 高 的科学 品质” 。 将新 闻报道 的客观性提升到科学的层面,由此赋予其实现新 闻 自由的重任 。在此理论基础上 ,李普曼提出要将新闻业从 个 行业转变为一个专业的观点 。在寻找新闻专业化的依据 时,李普曼选择 了客观性。他认为 ,追求科学的方法不仅 能
读李普曼《舆论学》
读李普曼《舆论学》作者:吕强来源:《卷宗》2014年第03期1 作者简介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生于美国纽约,曾在哈佛大学上学,当时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
他撰写专栏评论被250多家美国报纸和20多家家国外报纸刊用和转载,获普利策新闻奖,总统自由勋章等殊荣,是美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传播学家,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李普曼一生持续写作60余年,创作1000余万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22年公开出版了《舆论学》(Public Opinion),被认为是20世纪传播领域的传世名著。
其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舆论学》至今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被韦尔伯·施拉姆看成是整个新闻传播学界的奠基之作。
2 《舆论学》主要观点2.1 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化,人们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保持对所有外部环境和事物的直接实践,超过自己直接经验感知范围以外的事物,就需要通过大众媒介(media)所提供的信息去了解认知。
而大众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不是对客观环境“镜子式”的反映,是通过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所呈现的环境。
一般人不了解媒介的这种内部运行机制,通常会把大众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当做客观真实环境来对待。
人的行为是通过自身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产生的,“拟态环境”的产生使得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根据对客观环境认知而产生的反应,变成了对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认知而产生的反应,大众媒介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控了人的思想。
2.2 刻板成见李普曼认为,人脑不可能直接记住现实环境的所有细节,只能通过对事物的抽象化处理,浓缩成为一个符号、概念存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浅析媒介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析媒介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媒介进步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形式和功能不断更新和改善,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过程。
媒介包括文字、印刷、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它们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还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媒介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快捷、更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
在传统社会中,信息传播通常依赖于口述、书信等方式,传播范围受限,信息传递速度较慢。
随着媒介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途径获得及时的信息。
这不仅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广泛。
任何地方的事件、任何人的言行都能够迅速传遍全球,使得社会的各个角落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这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
媒介进步激发了社会的创新与创造力。
媒介的进步不仅在技术上革新,也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获取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发布和传播自己的创造成果,促进了个人和团体的创新与创造力的发挥。
互联网上的各类社交平台也成为创新交流的重要场所,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寻找灵感、结识合作伙伴,并产生创新的想法和实践。
媒介的进步为人们创造了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激发了个体和社会的创新活力。
媒介进步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公平平等。
在传统社会中,信息传播受到高昂的成本限制,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和掌握信息的权力。
而媒介进步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壁垒,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公平平等。
通过互联网等媒介渠道,任何人都可以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不再受到地理和社会地位的限制。
这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够获得和分享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世界、提升自我。
媒介进步为信息自由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也促进了社会的公民意识和参与度的增强。
媒介进步对于文化传承和多元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作为文化的传播渠道,随着媒介的进步,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音像制品的发展使得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传播更加便捷,使得世界各地的文化得以相互了解和吸收,推动了文化多元性和全球文化交流。
李普曼关于新闻记者素质哲学
李普曼关于新闻记者素质哲学新闻200770210217 朱海燕说起新闻界里颇负盛名的人物沃尔特•李普曼,也许大家都很熟悉,他是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新闻学者、社会哲学家与专栏作家, 他的有生之年正好是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他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独特的视域和犀利的笔触影响了几代美国新闻人,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新闻传播理论的重要开创者。
他生于1889年。
从他1910年开始为《波士顿平民报》当见习记者起,到他逝世前三年即1971年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止,他一生写了总数达一千万字的上万篇时政文章,发表了30多本著作。
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是20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
这些专栏文章是西方各国首脑人物、总理府、外交部和编辑部的必读材料。
美国整整三代人都靠李普曼指点政治事物的迷津。
李普曼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书本《李普曼传》作者罗纳德·斯蒂尔给他的评价是:“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
印象里,李普曼是有点古板的,但是他绝对是超级冷静、理性、敏感、极强的分析判断能力,他大多数时间都在写专栏,从《新共和》杂志到《世界报》,再到《先驱论坛报》。
李普曼就是这样一位让后辈兴奋不已的大师级人物,他将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推向了荣誉的巅峰。
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他在“今日与明日”专栏中发表了1.4万篇文章,是二十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对于当年的很多美国人来说,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房门,捡起牛奶瓶和报纸,一边吃早餐一边看李普曼是怎么样评价这个世界的。
李普曼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认识作为名记者的李普曼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新闻传播思想,其对新闻职业规范、新闻自由、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等问题和观点的阐发有力地引发了新闻传播相关领域的研究。
直至今日,这些思想对丰富和深化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普曼传后的读后感
李普曼传后的读后感李普曼一生中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国务和外交事件,从老罗斯福一直到约翰逊的美国历届总统都极为重视他的立场观点。
也许正因为他自己所具备的这些对舆论的巨大力量才促使他对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希望美国能追求自身的崇高理想,他孜孜不倦地提醒他的读者们要牢记这些理想。
“年轻人的思想要是‘保守’的话,那肯定是荒谬的。
他们大概会变成‘墨守成规’的人。
年轻时就‘正统’的人,有可能一辈子都会处在中年人状态。
”也许正是李普曼坚持了这样的一种理念才促使他的专栏,他的评论具备了更深刻的概念。
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是光有正义感就能帮助人,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更需要的是带着正义感和睿智想出更合适的解决之道。
憧憬只有通过与真实世界打交道,才能变成事实。
的确,再多的想法,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更加凸显出其现实的意义。
李普曼一生中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国务和外交事件,从老罗斯福一直到约翰逊的美国历届总统都极为重视他的立场观点。
《李普曼传》的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所说:“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
”也许正因为他自己所具备的这些对舆论的巨大力量才促使他对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李普曼曾导致走向社会主义、政治行动主义、怀疑论、淡泊的超然态度、经济上的保守主义、冷战的批评者、社会自由派,最后使他产生了感情上的突变,奋起反对他所认为的帝国野心。
他希望美国能追求自身的崇高理想,他孜孜不倦地提醒他的读者们要牢记这些理想。
“年轻人的思想要是‘保守’的话,那肯定是荒谬的。
因为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大概会变成‘墨守成规’的人。
年轻时就‘正统’的人,有可能一辈子都会处在中年人状态。
”也许正是李普曼坚持了这样的一种理念才促使他的专栏,他的评论具备了更深刻的概念。
这个年轻时代里的李普曼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更应该有更多的新思想,这样的理念带着他产生一个有一个新的思想,一篇又一篇对舆论具有影响力的文章。
浅谈李普曼政论特色
浅谈李普曼的政论特色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李普曼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1889年9月23日生于美国纽约。
在哈佛大学时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同时担任哈佛月刊的编辑。
191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先后在多家报纸公职,热衷于政治新闻的报道并亲身参与活动,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
沃尔特•李普曼与1974年12月14日逝世。
作为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他的专栏评论被不止250家美国报纸和大约25家国外报纸刊用,同时它还分别为50多家杂志撰稿。
他获得了1958度普利策新闻奖。
李普曼的一生中以独特的政论的评述享誉国际,他与1931年9月开始在《先驱论坛报》撰写《今天于明天》的专栏。
他的专栏文章紧要围绕当时美国社会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脉搏,对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本人通过对他的作品了解将他的政论特色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李普曼主张在文章中对新闻进行解释。
相比一些作家他们严格遵守新闻与舆论分开的客观性原则,李普曼却在自己的文章中加入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他曾经说过:“如果只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谁做了些什么,谁讲了些什么,新闻就只不过是仍在桌子上的一堆乱七八糟的积木而已。
一个好的新闻,它的主要作用不是告诉读者‘你们应该干什么’,而是应尽量告诉他们已经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意味着什么。
我尽量写我所理解的事物,如果我这样做,我相信别人也能理解它。
”李普曼在文章中大胆假如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而是进行清晰的解释和中肯的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很有权威性!第二,李普曼的政论评价,都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判断。
《李普曼传》读后感
首先简单说一下我关于《李普曼传》这本书的切身感受,其实我并没有跑到图书馆去借阅这本书籍,因为个人的的确确不怎么喜欢看书。
但是当老师布置了关于这本书的作业,我不得不强迫自己去看这本书。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室友桌上,厚厚的一大本,我其实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的,封面上的李普曼眼神深邃,长得也没有老师上课给我们描述的那么胖,甚至这个照片看起来都无法想象他本人是一个矮胖之人。
发际线特别高,这也是能理解的,有几个搞学术的不是少头发就是秃头的,所以这样一个脑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由于这本书有522页,所以也让我在很多时候都是跳着读。
但是我依然过目不忘的是封面对李普曼的介绍是:“他一生活了85岁,其中持续写作60余年,创作1000余万字,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却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他是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作为新闻学院学生还是知道一些新闻界的伟人,但是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所以这次既然这门课程《舆论学》和李普曼这个人物关系这么大,更加激发了我对李普曼生平的好奇。
好了,正式切入主题,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以为这本书只是子啊简单的.介绍李普曼的个人的一篇传记,其实纵观全书以后才发现不仅仅如此,这本书还是对一个世纪来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事务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也正是因为李普曼拥有这种巨大的舆论力量,才对美国造成了如此深远的影响,也对新闻界产生了世界瞩目的影响力。
关于李普曼伟大的一生可能已经有过很多的说法,那我就谈一下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地方。
说实话,我一般看书都是开始看的比较认真比较仔细,所以第一章节我记忆是最深的。
对于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章节是《独生儿子》,李普曼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所以有着从小被接受高等待遇的机会,也就为他后来的学习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虽说李普曼得童年依旧活在一个战乱颠沛流离的时代,这也正将他的思维提升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层面。
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读后感李普曼(1889- 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卓越新闻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李普曼这个名字对于我们学传媒的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他对新闻界的贡献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其后很多的学者所提出的理论无不渗透着他的观念。
李普曼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公众舆论》,这部著作诞生于1922年,虽时隔近一个世纪,但不论什么时候重读,依然为之震撼、为之动容,深感启迪。
他用多年从事新闻评论的敏锐的政治触觉,用从事作家的对文字的灵动驾驭,以及对新闻事件的烂熟于心和历史把握,成就了这部传播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主要分为八个部分,二十八个章节,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有关公众舆论的相关知识,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书作者以众多实例展示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巨大差别,将外部的世界、媒体营造的虚假的世界和人们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做了区分。
我们对于现实认识越来越间接,我们自以为真实的东西,并非真实反映,而我们自身的诸多限制条件决定了我们很难直接地接触外部世界,加之我们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成见,问题变得更加不可把握。
这些内容,即是作者在接下来重点分析的问题—到底是那些因素导致了我们认识真实世界的困难。
纵观本书内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莫过于李普曼对公众舆论的质疑,认为“真实的外部世界”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
李普曼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1. 客观障碍即外部因素对我们认识真实世界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李普曼传》浅析新闻人如何处理好个人、媒体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李普曼与二十世纪的美国历史紧密相联,他一生刻录着美国所经历的诸多大事:第一次世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次世界大战、麦卡锡主义迫害、六十年反越战等——许多大事因他参与而得以完美解决,或者遭遇顽强的阻击——成为一名通过独立言论干预社会、影响政府、造福民众、成就自我的经典范例,李普曼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新闻记者,一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专栏政论家。
他在成就自己在新闻事业时也推动了美国历史的进步,个人、媒体发展以及国家进步达到共同的进步。
从《李普曼》传中个人及媒体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是对立统一的。
新闻传媒是影响、引导舆论的主要社会机构,可以说新闻传媒是舆论的主阵地。
而新闻人是这个阵地的每个个体。
媒体的报道有时候能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和社会的发展。
新闻传媒既是报道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的信息总汇,又是人们对公共事务批评和评价的舆论平台。
通过“传声筒”、“望哨”、“多棱镜”、“减压阀”等不同的舆论调节功能的发挥,传媒有助于营造出和谐的舆论氛围。
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造就一些有成就的记者。
在《李普曼传》中说对于一些黑暗接发者虽然对现实批评力度是够的,在解决问题却是肤浅的,一切言论必须基于事实,在动笔之前要成竹在胸,坚持写文章要清晰明了,开门见山,这都成了李普曼新闻文风的核心部分。
李普曼在新闻中始终保持怀疑主义,他总是置身于边缘,随时准备抽身引退,别人为之奋斗献身,他却在一旁观察分析。
用冷静之笔写出更深度的文章。
推动国家在制度等方面的改进。
广告是支撑媒体发展的经济支柱之一,而西方的报纸以商业为中心而诞生的,以更多的人获知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为目的。
在我国同样,要使报纸需要一定的广告来源支持报纸的发展。
要使更多的人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必须建立在对商业欲望的增长、更为开明的社会制度之上方能获得,不急的事实是,信息是民主之源。
李普曼的不凡之处,在于把西方报纸重视时政评论这一传统,发挥到空前未有的深度与广度,举凡世界格局、国家大事、总统竞选、经济振兴,诸多事情,无不成为其笔下关注之对象,他写的新闻灵活多变,善于在丛杂多变的利益格局中梳理出一条擒贼先擒王的利益主线出来,以便使政府和社会节约运营成本,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以赢取个人和社会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的最大收益。
媒体人处理好与政治家关系对媒体与个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李普曼是二十世纪少有的与政治家过往甚密、能影响和左右势态发展的新闻人。
这与李普曼所处的时代
传媒体竞争没有今天这般激烈、信息获取远没有今日这般多元有关。
但李普曼曾经说过即便你跟大人物亲密无间,你也最好要保持距离。
一来便于你冷静观察,二来不受到情感对理智的伤害。
但要做到这点也是困难的,因为大人物一般是信息之源,是观察事件的焦点,与其有亲密的私谊,可保证对信息源的某种垄断和抢先发表,这对传媒经营至关重要,这对任何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有着很大的诱惑,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短处就是容易丧失新闻的客观公正。
李普曼的不凡之处在于,一生与诸多政要过丛甚密,固然在某些新闻事件的评论处理上火候并不得当,但大体保持了一新闻人的独立思考,对诸多大事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洞见。
所以追求个人及媒体发展时还应该为为新闻的真实性考虑。
媒体人监督强权,扶贫济困推动着社会进步。
李普曼实施着自己作为新闻人的监督,以及在社会分工的情形下,某种“拾遗补缺”的作用,是社会之微调和修正,而非鼓吹革命、荡及社会的助推器。
李普曼坚持实际评述和利益衡度,李普曼在越战中后期鲜明的反越战态度,充分表明了他作为一个新闻人的独立思考,以及不为情感所羁绊的襟怀,为了不伤害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尊重事实本身。
保持一个新闻人的独立的品格,不因为自己的感性而危害公共利益。
作为新闻人,有时候常常会因为经营在强化市场意识与秉持客观公正之间出现碰撞,导致媒体报道不时受经营左右。
新闻人要处理从各方面处理好个人,媒体和国家社会进步的关系并非易事,以激情之心,冷静之笔,口诛笔伐,促进个人媒体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大师渐行渐远,徒留后辈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