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答卷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论文论文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有机化学学生宋健学号***************指导教师潘妮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已经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持,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成果。
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我们也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实事求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具体的解决办法。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是能够不断吸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而不是僵化的理论教条,不是条条框框的理论。
从中国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马克主义不是教条的行动指南,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的的真正作用。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是我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保持边学习边思考的做法,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去思考目前自己的管理、技术和学习方面的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很多以前迷惑不清的问题,找到了应对各种新问题、新形势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下面将学习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一脉相承,是指这几大理论成果之间贯穿着的共同的东西。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化”。
一方面,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结出的理论果实。
马克思主义是它们共同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始终坚持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它们都致力于探索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唯一宗旨,都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本质上,这几大理论成果在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上,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这几大理论成果又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一点也是一致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几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创造。
它们都是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又将其和中国的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时,它们又都致力于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炼,从而使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点也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后形成的理论是在前理论基础上的新发展。
它们之间不仅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更是后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立足于新的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创新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着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课题。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解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体系的重要创新 成果——邓 小平 理论 、 三个代 表” “ 重
2 解读 一脉相承 , . 还要从这三 大理论成果 的体系地位分 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 论体 系的 “ 原创 形态” 邓小平 ,
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重大 战略思 想是 一脉相 承、 时俱 析 。 与
进的。
党 的 十 七 大报 告 创 造 性 地 提 出 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义 理 论 路 上 , 脉 相 承 体 现 在 它 们 都 坚 定 不 移 地 走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一
体系 , 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理论 体 系是 马克 思主义 理 义道路 ; 在根本任务上 , 一脉相承体现在它们都始终是解放生 论的新发展 。它坚 持和发 展 了 马克思 列 宁 主义 和毛 泽东 思 产力 , 发展生产力 ; 在价值取 向上 , 一脉相 承体现在 它们 都 以
主题 , 是一脉相 承的。 起。
为丰富和创新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理 论体 系做 出 了重要 的贡 观等重大 战略思想 , 又是 对邓 小平理论 和 “ 三个代 表” 要思 重
1 解读一脉相承 , . 需要从这三 大理论成 果 的科 学 内涵谈 献 , 并起 到了继往开来 的作用 。作 为 “ 最新 成果” 的科学 发展 在理论渊源上 , 一脉 相承 就是 它们都 坚持 马克 思列宁 主 想 的继 承 和发 展 , 有 所 创 新 , 开 辟 了中 国 化 马 克 思 主 义 发 且 它
就是它们都坚持 以人为本 , 把实 现好 、 护好、 维 发展好 最广 大 脉相承在逻辑 上呈 递进 关系 , 在历史上是发展关 系 , 在结构上
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 部理论 的 出发点 和落脚 点 ; 在发展道 为整体关 系。
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2002-11-07 14:09:53南方网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重大成果。
它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认为,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它们具有共同的哲学基础、共同的理论主题、共同的理论形成机制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
一、共同的哲学基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那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以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而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历史发展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生形态,但其哲学基础是一脉相承的。
列宁曾经说过: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最大成果。
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
列宁主义正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
毛泽东思想也不例外。
他所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工作路线,以及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等,都无不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精神。
而且毛泽东始终把辩证法作为认识方法、认识工具来使用,使辩证精神渗透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具体领域。
邓小平提出的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权”的基本路线,“一国两制”以及“两手抓”思想也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他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思想。
同样,“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科学体系。
首先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发展论文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社会主义思潮,后有社会主义实践。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
纵观社会主义的严谨理论和颇具色彩性的实践,充分证实,社会主义确是大势所趋,真理所在,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简介与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的展望,着重说明,社会主义不会只有一个方案,一条道路,一种模式,进而使读者认清社会主义的真谛,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
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孕育产出。
在资本主义的这四个发展阶段中,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和弊病(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政治倾轧、军事侵略、社会犯罪等)。
随着资本主义这四个发展阶段的不断发展,矛盾的积累与激化。
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
首先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是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初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深恶痛绝地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欺诈,抨击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和宗教的欺骗,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因违背人类理性和社会公德而必须加以改变。
到了19世30一40年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成熟了。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192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
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解决的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宝库中的重要理论财富,为半封建、半殖地国家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四个自信”之理论自信:理论自信底气何在
“四个⾃信”之理论⾃信:理论⾃信底⽓何在2019-09-28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动的指南。
充分发挥思想理论的引导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实现⾰命、建设、改⾰伟⼤胜利的重要法宝。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的党中央⾼度重视理论的作⽤,强调要“增强理论⾃信和战略定⼒”。
站在时展和战略全局的⾼度,在改⾰发展稳定、内政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理论⾃信增添了新的底⽓。
理论⾃信是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根本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步回答了治理⼀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的时代课题,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信,源于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民性和开放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不仅在于它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脉相承,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决定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更在于它作为改⾰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已经被中国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所证明。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只有与⼈民群众相结合,才能转化成现实的⼒量。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于⼈民、依靠⼈民、服务于⼈民、为⼈民所检验,使它有了⽴⾜于⼈民的坚实根基。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必然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征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征作者:尹成文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0年第6期尹承文(泰山学院经济管理系,山东泰安 271021)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历史性课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继承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性;发展性;开放性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0)12-0100-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历史性课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理论特征。
一、继承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
建党八十多年来,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始终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分析当时面临的具体实际制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概括。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
它们都以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崇高的社会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立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制定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目标。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坚持人民利益高与一切。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公开申明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有着质的规定和具体要求。
从质的规定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科学社会主义,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本质规定和基本原则。
从具体要求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进程和表现形式,同时还要反映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和具体要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中国国情的个性,还体现时代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是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涉及到对国情的认识,也涉及到对时代和世界的认识。
因此,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时也不断深化对国情和世情的认识,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轨迹。
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破除两个禁锢:一个是思想上的禁锢;一个是体制上的禁锢。
由此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这些重大课题中发展和形成的。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两者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本质的关联。
而这些关联主要表现在实践性、阶级性、开放性和目标性之中。
本文的内容既是针对以上四点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不仅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和创新的概括,具有极为深厚的内涵。
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又把它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具体实际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亦是如此,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融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以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特征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者紧密关联、一脉相承,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体系,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结晶,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实践要求紧紧相连的。
它不是空中楼阁、海中海市,而是一门来自于真真切切的实践中的理论。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从马克思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之“脉”
理论 体 系 , 就是 包括 邓小 平 理论 、三 个代 表 ’ ‘ 重要 思 想 以及科 学发 展观 等重 大 战 略 思想 在 内 的科 学 理论 体系 ”al。邓 小平 理 论 、 三个 代表 ” 要 思 想 以及 [P ]l “ 重 科 学 发展观 等重 大 战略 思想 作 为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理 论体 系 的三 大组成 部 分 同 时与 马 克 思 主 义具 有 鲜
论 等 。此 外 , 物史 观 还 揭 示 了推 动 社 会 发 展 的决 唯
脉相 承性 , 即一 脉相 承 之 “ ” 什 么 , 于学 习和 脉 是 对
定 力量 , 揭示 了社 会 系 统 的有 机 性 、 体 性 , 示 了 整 揭 生 产力 与 生产关 系 、 经济 基 础 与 上层 建 筑 的关 系 , 揭 示 了社 会 生 产 的过 程 和 结果 , 示 了社 会 基 本 矛 盾 揭
21 0 i年 2期 ( 总第 l7期 )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湖 湘 论 坛
h x a g f r m u i n o u
No 2. 01 . 2 1
Ge e a No 1 7 n rl . 3
・
马克 思主义 理论 研 究 ・
从 马 克 思 主 义 到 中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
理 论体 系一 脉 相 承 之 “ " 脉
史观 的基 础之 上 。
邓 小平 在我 国改革开 放 的初 期针 对 “ ” 左 的教条 主义 , 多次重 申 了要 践行 马克 思 主义 和毛 泽 东 确 立 的“ 实事 求 ” 的思 想 路 线 。他指 出 : 马 克思 、 格 “ 恩 斯创 立 了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和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 思 想 路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这是它们的基本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史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与时俱进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来形 成的理论都是在前面理论基础 上的新发展,它们之间不仅是 一脉相承的关系,更是后人在 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依据不同 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立足 于新的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创 新,与时俱进的关系。 • (2)从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形 成的实践基础上、理论内容、 历史意义和创造主体上看,它 们都是与时俱进的 。
由于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一种前后相继的关系, 因此,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也必然有一脉相承 的东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就是贯 穿于他们哲学思想中的一条主线。
毛泽东: (1)理论联系实际,走自己的路 (2)坚持唯物辩证法 (3)坚持能动的反映论 (4)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 (5)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 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邓小平: (1)强调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2)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3)对群众路线的新认识 (4)坚持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相结合 (5)强调要抓住机遇 江泽民: (1)强调开拓创新 (2)提出了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相 结合的思想 (3)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理论 成果之间既 一脉相承又 与时俱进的 关系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理论成果,是中国共 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 创造的精神财富,是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 进文化,是我国取得 独立与解放、建设与 振兴的理论指南。
一 脉 相 承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 承的理论体现在以下五 个方面:
• 在世界观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 在方法论上是一脉相承的。 • 在立场和宗旨方面是完全相同 的。 • 在研究对象方面是前后一体的。 • 在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方面是 前后相继的。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者:孙梦琪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8期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群体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以邓小平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在内的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客观地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继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归根结底有着一致的根本目标、理论基础、理论品格以及理论主题,这就意味着联系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根本目标一致——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研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以及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规律,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同时揭示了共产主义是一切共产党人位置奋斗的共同目标和最高纲领,即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形成是第一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飞跃,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邓小平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的产生与形成是第二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飞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实际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建设以及改革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对应的纲领以及方针政策,并通过建设社会主义不断的历史实践中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人的共同目标。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马克思的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而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而形成的中国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两者是一脉相承、延续贯通的。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实践检验的新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从理论体系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获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革命和夺取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发展。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科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他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重大意义?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3.(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如何科学理解?(2)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理解关系:1.“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3.”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4.”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性质: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_一题三论_一脉相承_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性
“一题三论”一脉相承———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性古世平(西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四川绵阳621002)摘要: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课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整体性的科学体系,是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灵魂。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 (2003) 12 —0433 —03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的”,创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
深入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所构成的完整的、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于我们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围绕一个主题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840 年鸦片战争后,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这两大任务集中到一点,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最大的、最主要的历史课题。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各种思想理论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主张,都是为了阻碍这一主题的解决;一切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思想、理论和道路的竞争,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围绕这一主题的解决,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形成和不断发展,创立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题三论”。
从不同历史阶段所要解决的具体历史课题和历史任务上看,毛泽东思想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所要解决的是“, 怎样突破传统模式,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解决的是“,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来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的提现具体事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的提现具体事例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紧扣中国实际、时代变化、人民大众的期盼。
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互动中,不断开拓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开辟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科学社会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为宗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这个“脉”,即共同的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接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人民立场、理论原则、人文关怀和世界视野,传承延续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主旨和内在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当代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应了时代主题转换、新技术革命兴起和东亚崛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它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社会主义、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主义、东亚崛起时代的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我们需要在正确研判世界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在世界的整体联系中确定我们的任务。
这一转换还要求我们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抓住发展的机遇。
同时,它也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现代市场经济,认清深化体制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
此外,我们还需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求经济体制具有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就、推动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的更加强大的能力。
我们需要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实施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以开放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在开放中发展壮大自己并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新技术革命带动的新工业革命,加速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浪潮向全球扩散。
只有确立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才能赶上世界现代化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了马克思主义一个完美的诠释。
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着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发生了质的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新阶段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学说,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时代高度,在科学发展中引领意识形态的新潮流,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联结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新纪元。
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
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才枝繁叶茂、大树参天。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威力才能得以发挥;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
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指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时代的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新的形势提出的新问题,得出新的结论,指导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本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当代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飞跃。
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从理论形态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这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属于同一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它们是统一的,根子都是马克思主义。
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当代中国的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1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2No.12011年2月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Social Science )Feb.2011[收稿日期]2010-12-10[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开放性研究中心资助课题(SK2010-12)[作者简介]朱荣英(1963—),男,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章编号]1009-3729(2011)01-0003-05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朱荣英(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性问题的研究存在着观点不够全面、论证不够系统的理论局限,即理性缺失。
经全面系统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二者对无产阶级立场的共同坚守上———坚持共同的阶级属性、精神指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二是体现在二者都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本质层面上的同向建构和在逻辑层级上的经验升华;三是体现在其内部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统一上———坚持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创新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主导方向,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引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志码]A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绘就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当代中国历史画卷。
作为这幅画卷最大亮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思想精髓,凝结着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经验探索,反映着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不仅政治分量和理性内涵特别厚重,而且立意深远、高度概括、博大精深,是党和国家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处处闪耀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时代真理的理性光辉和旗帜光芒。
从人类文明史演进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是在后人不断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没有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更没有终结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探索之路,恰恰相反,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发展继承创新的产物。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质言之,任何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产生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以其过去的发展为基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正是中国共产党在结合当代实践的最新需要并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的理性结晶。
从科学内涵上讲,这一伟大的理论体系,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创新性、科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性、实践性、开放性特征,不仅在学理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固有的本真精神,而且在操作层面上凝结了新时期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
作为马克思主义一元性本质和多样性发展辩证统一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普遍性的精神旗帜与当代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时代旗帜内在统一的体现,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鲜活的时代内容和理性力量,不仅敢于突破陈规、锐意进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且敢于在实践中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从学理上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主导方向,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引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推动其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
[2]然而,在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性问题的研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
譬如,有的学者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根本要求,而忽视了基本原理与当代体系之间的内在一致性问题;有的学者坚持并固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的主线,而忘记了对这种立场观点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中国式拓展;有的学者认为,要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将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哲学排除在主流思想之外;也有学者认为,只要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深度犁耕和广度拓展,就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自觉运用它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实际运用中可以不提或少提。
以上观点仅从某一视角来看似乎有些道理,但存在着观点不够全面、论证不够系统的理论局限,即理性缺失。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即二者在对无产阶级政治立场的坚守上、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精髓和实践品格上、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上,全面系统地阐释这一问题,使之纳入科学社会主义理性认知的轨道。
一、一脉相承性体现在二者对无产阶级立场的共同坚守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无论从内容上抑或形式上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集中体现在它们在阶级立场上是一脉相承的。
换言之,这种一脉相承性具体体现于它们都具有最鲜明的政治指向,即公开亮明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它们的一切理论都是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的。
这基本上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立场和政治主张,并从总体目标和阶级归属上映照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历史继承性和人民主体性特征。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强调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要为民谋划、代表他们的利益,强调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必须始终把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同时也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这种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确保了二者的一脉相承性。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是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本性决定的。
鲜明的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它就公开声明,它的世界观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也实现并体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它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出发,科学地阐述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本质和特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内在蕴涵的唯物史观和群众路线、“三个有利于”判别标准及其民生取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本性和根本要求,也是代表好、维·4·第1期朱荣英: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们根本利益这一当代使命的理论前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精神指向,是捍卫并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都从理论深处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内在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参与者和完成者,他们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未来走向,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也自觉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和要求。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切时代内容和特征都致力于从最根本意义上代表并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阶级基础,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阶级属性的鲜明体现。
应该说,是否能够以及怎样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能否以及如何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关键。
[3]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一致性不仅体现在阶级属性上,而且体现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推动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和发展,必须有成熟政党的正确领导。
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国家的领导阶级,而工人阶级的领导是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来实现的,这种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
没有整个阶级的联合行动,工人阶级就不可能担负起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历史使命,而工人阶级只有在反对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并建立与之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4]。
列宁曾在不同的场合说过,“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5](P423),只有共产党这个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才能抵制唯物中的小资产阶级动摇性和无产阶级中的偏见或狭隘性,“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
不这样,便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5](P4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并认为执政党的党风建设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结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