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而可行的儒学建设方案----陈明《儒者之维》诠解(一)
大陆新儒家的问题意识、话语范式、思想谱系都已成型
陈明:大陆新儒家的问题意识、话语范式、思想谱系都已经成型 陈明:我也被李明辉扫了一下,躺枪了。我跟他很熟,他提出这个问题有偶然有必然。偶然是什么呢?他忠诚于牟先生的那套想法,同时性格非常自负。他曾经在我面前说林安梧作为牟先生亲炙弟子却大谈什么后新儒学,情感上就说不过去,儒家讲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嘛。从这个角度来说,明辉兄虽然是海龟,情感、理念还是非常之儒家非常之中国!他用自己极富个性的语言方式通过彭湃这个平台大陆儒学和港台儒学用对立的关系呈现出来,是很有些偶然性的。 必然的地方是什么?必然的地方就是大陆儒学到今天确实已经是轮廓初具,从方法论到问题意识,到话语范型,到思想谱系都可谓隐约成型。当年方克立提出这个概念是试图从政治上加以否定,这次李明辉否定这个事实,却是从学理——我跟人认为还有意气,都表现出某种吊诡的味道,颇堪玩味!
李明辉问题实际可以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大陆儒学作为事实能不能成立?二是大陆儒学的学术论述和价值取向可不可接受?,价值取向可不可以接受,他以及大陆一些自由派学者的或仍然受80年代思维主导的儒家研究者基
大陆新儒家的问题意识、话语范式、思想谱系都已成型 2015-04-04 09:36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陈明2823次点击:我要评论
我认为大陆新儒家从对康有为的解读中重新实现了对近代儒家思想价值的体认和回归,并获得了在左派右派之外建立自己政治哲学论述的立足点。如果一定要有所概括,我觉得大致可以用中体西用,渐进改良,振兴中华来表述。 编者按:3月28日,原道书院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长乐村正式揭牌成立。书院主办者是中国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陈明。当天陈明在开院揭牌、祭孔释菜礼之后,就儒学复兴与大陆新儒家的种种议题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并针对前不久台湾中研院文哲所李明辉的批评,做出了相应回应。李明辉指出,现在所谓的“大陆新儒家”是主要以蒋庆为中心,包括陈明在内的一小撮人的自我标榜。此外,他也不赞同“大陆新儒家”对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的区分。李明辉也曾公开批评过蒋庆。
“儒学与宪政”网络笔谈之一
“儒学与宪政”网络笔谈之一主要参与人员:陈明: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副研究员,《原道》主编(网名“诚明”)秋风:民间学者米湾:首都经贸大学副教授韩星: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冼岩:民间学者(网名“闲言”)石勇:民间学者陈壁生: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王达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食无鱼:儒学联合论坛网友(王达三按:以下讨论是发生在儒学联合论坛上有关儒学民间化、儒教国教化以及儒学与宪政的一组讨论。
因为讨论正在进行中,我们将陆续整理,以飨读者。
)食无鱼:就儒学发展问题五问秋风先生阁下的直言,我很佩服。
但我有几个问题,不知阁下能否作答:第一,请问,在儒学中衰的情况下,中国还有儒家的大人物吗?如果有,请问他们是谁?第二,这些大人物,我不知道蒋庆、陈明、晓光等人是不是。
如果是,请问他们是如何攀比权力和体制的?第三,阁下把自由宪政作为先入的、合理的预设,我们姑且不论。
但我想,在西方,自由传统之开端,其兴趣亦无不集中在政治。
为何这个传统,到了中国,就不能从底层、地面来做起呢?或者你的尝试,是一种这样的做法。
但大多数人呢?为何中国的传统,一定要走民间的道路呢?第四,民间儒教化和儒学国教化,这两个进路,在目前都是一种尝试,而不是一种事实。
作为尝试,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预设,而断言哪种尝试的结果更为合理,而毋宁说,它们都担负着某种功能。
姿态也好,意义也好,方法也好,进路也好,这样的尝试,对儒学这么大的一个传统的复兴而言,都有其意义,而且是少了,不是多了,还不到担心他们的壮大和成功的时候。
为何将二者对立起来呢?第五,传统、秩序的自发演进,应该包括制约权力,参与权力,引导权力,而不是等自己积聚成大而后突然爆发。
自觉地引导政治,和为了自己的私利去攀附权力,是一回事吗?如何断定这些积极关注政治的儒家人物就比那些关注政治的自由派人物缺失什么呢?讨论问题,能只预设自己的真诚而把别人看作是自降身段吗?根据我的观察,即使在阁下的“中道自由主义”一系中,我认为也有很大的分歧和差异,在蔡案、卢案,以及马英九电等问题上,我看到了一些自由主义者对政治的渴望,换句话说,是对权力的渴望。
陈明:《原道》二十年,用众筹的方式求未来发展
陈明:《原道》二十年,用众筹的方式求未来发展2015-01-14 15:56来源:新京报作者:张弘1087次点击:我要评论现在的大陆新儒家,则是在古今关系中开展工作,即从现实的需要出发思考探索儒学在今天应该如何调整建构,以重建曾经有过的儒家文化符号系统与国人生活、生命的实践联系,应对承担像国家建构、国族建构以及文化认同、身心安顿等问题。
去年年底,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弘道书院主办的《原道》二十周年纪念座谈暨学术研讨在京举行。
作为一本创立20周年的MOOK,《原道》对大陆儒学的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并聚集了一大批儒家学者。
近日,记者采访了《原道》创办人兼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明。
谈包容没有一种思想可以包打天下新京报:十年前,我参加过《原道》10周年座谈会。
现在,《原道》创办20周年了,20年坚持下来,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有哪些过程是你特别难忘的?陈明:感触最深的是人们对儒学认知的变化,除了普通人由陌生、怀疑到有兴趣、期待的转变,政府部门由否定到肯定的转变,儒学内部也由一种基于情感的认同坚持到经由理性思考的认同坚持这样一种变化。
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
让我特别难忘的莫过于看到体制内的思想也并非铁板一块。
新京报:从《原道》本身而言,我觉得这本MOOK本身的议题相当开放,比如,儒学与自由主义、儒教与基督教、儒学与公共领域等,都在其议题之内。
这些可以看作你为儒学传统的现代性转换而做的努力,也是儒学对当下现实的回应。
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收获?陈明:前面的回答实际也适应这个问题。
至于收获,我觉得主要是由此吸引了许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原道》中来。
一个好的刊物,一是要发好文章,二是要出人才,最重要的则是要开风气。
我们虽然做得有限,但一直以此为方向。
现在,我们更有信心了。
新京报:《原道》有一种可贵的品质,就是不回避儒学内部的分歧和来自儒学外部的批评。
比如,第23辑就刊登了首师大文学院教授黄应全批评蒋庆,认为蒋庆提倡“王道政治”,反对民主,所以不是一个真正的儒家,并说蒋庆“走火入魔”。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研究生张灵利一、选题目的:《明儒学案》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所著,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学案体学术思想史著作,它的编撰标志着中国学术史研究“学案体”的确立,在中国学术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写作意图在经世致用, 其主要内容是系统总结有明一代学术发展状况,此书思想价值很高, 对清代与近代学术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值得我们阅读。
二、史学家黄宗羲黄宗羲(1610 —1695),字太冲, 号南雷, 又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是明末清初一位进步思想家与史学家。
其父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
崇祯帝即位,宗羲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弘光政权崩溃,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
他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
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
兵败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
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
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
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
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
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
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
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
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
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近千卷。
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史案》(迄今未见)、《明文海》、《明夷待访录》、《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三、著述背景黄宗羲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解”的历史大变革时期,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烈, 特别是明朝灭亡后, 有识之士都在总结明亡的教训。
明儒学案-第1章
第1章明儒大家黄宗羲之生平黄宗羲,明末大思想家,在明清鼎革之际,念念不忘旧朝,集合志士,起兵抗清。
后组织“世忠营”结寨自固。
复追随南明鲁王,任左副都御史。
失败后,隐居著书,对清廷荐官力辞不就,坚决不出仕。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他的父亲黄尊素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被押送京城,后来,受酷刑而死。
在他的父亲被送走之前,父亲命他拜著名学者刘宗周为师,并嘱咐他:“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
”就这样,父亲的教训对他后来的求学道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而当时年仅十九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
黄宗羲的祖父为使黄宗羲牢记国恨家仇,还在他进出的门口处写上“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八字来激励他。
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并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其事迹更是轰动海内外。
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
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
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
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
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廷屡次诏征,皆辞免。
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
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
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
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儒学的现代重构
儒学的现代重构2014-03-10 15:42来源:文汇报作者:夏乃儒核心提示:国家已经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到日程上来。
很难设想隔绝、摒弃传统文化而能建成文化强国。
而具有悠久、深厚、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当务之急是把占中华传统文化主干地位的儒学系统,尽力梳理与重构,使现代化建设能植根于其上,并真正形成为文化软实力。
可儒学的现代重构——夏乃儒在文庙“与孔子对话”学术讲堂上的讲演核心观点儒学,一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当务之急是如何进行现代重构,使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其上,并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软实力。
儒学的重构现在是时候了。
必须在它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
重构儒学正当时儒学的现代重构这一课题,在上世纪末,正逢世纪之交时,曾在学术界热烈讨论过,当时是对海外学者提出“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回应。
到现今,又过了20多年,儒学的内部、外部情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在来研究“儒学的现代重构”,时机已趋成熟。
首先,笼罩在传统文化上的种种极左的负面认识已逐渐澄清。
随着最近几年儒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凝聚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其次,对儒学思想资源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局面。
出土文献不断涌现,呈现中华文化复兴的曙光。
继上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老子》等文物之后,90年代郭店又出土了一批楚简,震惊了海内外汉学家。
子思佚籍的发现,使孔孟间传承之缺环得以填补。
此后又整理出上博藏楚竹书、清华藏战国竹简和北大藏西汉竹简。
研究“早期中国”文化已形成一个热流。
当今儒学研究深入表现之一:研究思路有新的拓展。
学者们分别提出了:生命儒学、生态儒学、实践儒学、情感儒学、生活儒学、制度儒学等,从各个角度展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
回归轴心时代与中国的现代转型———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首都师范大学陈明教授访谈
陈 明(以下 简称 “陈 ”):作 为一 种古典 理论 .个 体 在儒学 思 想 巾虽 有关 注但 并不 具备 基础性 地位 和意 义 。个 体的 凸 显跟经 济 的发 展 ,尤其 是 私人 财产 权 的 出现 和发 展有 关 。宋 明儒学 关 注个 体 ,但 是 ,是把 人 当作 道德 主
一 种在这样一个天人 关系架构里的生命展 开和 完成方式 ; 当然 ,它是以大人 即贵族为例的 象征性或 示范性表
述 ,
关键词 :当代新儒家;儒学的现代转向 ;《易庸 学通 义》
中 图分 类 号 :B22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号 :1002—3240(2018)07—0003-05
摘 要 :《易传 》就 是 天论 ,《中庸 》就 是 讲 天人 关 系 ,《大 学 》则 是讲 个 体 生命 在 这 一 天 人 关 系架 构 里的 展 开
与 完成 ..之 所 以选 择 这 三部 经典 ,主 要 是 因 为 ,《易传 》作 为孔 子 几乎 是 唯 一 亲撰 的 著作 其 各 方 面 的地 位 意 义都
赵 :儒 学的 复兴 应该 是 生活 方式 的复 兴 ,让儒 学成 为一 种 日常 生活 ,然 而儒 学复 兴如何 应 对现代 性 ? 陈 :儒 学 是一 种生 活方 式 的说 法好像 来 自粱 漱溟 吧 ?这个 概 念意 味 着对儒 学 的 文 明文化 学 的理解 角度 ,但 却 很少 有人 去从文 化文 明的角度 深 人思 考它 的内涵 意 义 ,而流 于个 体性 的 、表 面 的理解 这 可 能跟 梁漱 溟 本 人 的 个 体性 、人 生论 的写 作 方式 有关 系 。你 这里 进一 步落 实 为 日常生 活 ,也 有这 个 问题 。L]常生 活化 是 重要 的 ,但 史 重 要 的是作 为 文 明 、文 化 支撑 的儒学 对 于生 活世 界基 本 的奠基 意 义。它 的论证 和确 立 ,是这 种 生活 方式 的基 础 , 所谓 文 明 的冲 突 ,就 是 在这一 领 域 范 围内话语 主 导权 的 紧张 和争夺 。至 于生 活方式 ,它 的重 要性 ,除 开在 使个 人 生 活生 命 品质 得到 提升 的同时 ,也有 着这 样 一层 超 出个体 的意 义 。 在 这 里 ,关 于现 代性 ,我 并 不觉 得 是一 个 有 多重要 的 问题 ,因为儒 家文 化本 身 的开放 性 和 吸纳 能 力 已被 历 史证 明。 赵 :儒 学 是一 个开放 的思 想体 系,这 一 点 学界 没 有异议 ,但 在 哪 些是 儒 学的核 心理 念上 存在很 大争议 正是 理 念 的不 同导 致 当代新 儒 家对 复兴 之路仁 者见仁 智 者 见智 ,针 对这一 问题 ,您认 为儒 学与 自由主 义 、社群 主 义 、 保 守 主 义以及 儒 家 内部 之 间 的交 叉点或 者说 共 同的 基 点是什 么? 陈 :儒学 确 实是 一个 开放 的思想 体 系 ,因为它 是跟 伦 常 日用高 度相 关 。但 它也有 自己的基 本信念 和 价值 ,不 如此 则 不足 以 为 中国文 明奠 定基 础性 框架 。它 的核心 就是 敬 天 、法 祖 、崇圣 。 这 种属 性 和地 位 决定 了不能 简 单拿 儒 家或 儒 学与 自由主义 、社 群 主 义 、保 守 主 义什 么 的去 进行 对 比 ,或 者 讨 论 其 相互 关 系 。儒 家 思想 体 系可 以演绎 形 成各 种政 治哲 学 、文化 哲学 或 其他 社会 理论 ,那 才是讨 沦 的基础 和 平 台 。你 知 道 ,我是 主张 对儒 家 文化 作宗 教定 位 的 ,所 以 ,你可 以参 照基 督 教与各 种 时代 思潮 的 关 系 去思 考你 这 里提 f』5的 问题 。 赵 :听说 了您 正在 写一 本 关于 易庸 学的 书 ,现 在是 否写 完 了?您能 简单地 介 绍下 这是 一本 什 么样 的 书?为什 么 选 择 了这 三 部 经 典 的 组 合 ? 陈 :是 的 ,书名 叫《易 庸学 通 义》。主体 部 分 已经完 成 ,讲 《易传 》的部分 很快 就 会在 《北京 大学 学 报》刊登 Ⅲ 来 。其他 部 分 ,都 已经写 成 文字 ,只是 因 为要 出一 本英 文论 文集 ,我 觉得 有必 要加 入 一篇 董 仲舒 的 文章 ,就把 书 的事 搁 置下 来 了 。 这是 一 本讨 论儒 教之 系统 神 学 的书 。既 然把儒 家 思想 理解 为宗 教 ,那 么它 的神 学 系统 是 什么 就是 必 须 同答 的 问题 。基 督教 、伊斯 兰教甚 至佛 教道 教 ,都有 自己 的创世 纪或 天论 ,有 与此 相应 的人生 论 或启 示 录 ,儒教 其 实 也 有 ,只是形 式 上不 如它 们那 么 明显 。我 就是 要对 此进 行梳 理 。我认 为 《易传 》就 是 天论 ,《巾庸 》就 是 讲天 人 天 系 ,《大学》则是讲个体生命在这一天人关系架构里的展开 与完成。 《易 》为 群经 之首 ,易 经发 生最 早 ,易传 陈 义最高 ,但 二 者关 系一 直没 有具 有说 服 的定 论 。我从 硕 i研 究生 开始 就关 注 这个 问题 , 十年 后终 于形 成 了 自己的看法 ,那 就是 ,易 经是 巫术 ,易 传是 宗 教 、是神 学 ;二 者 间 的递 进 升华关 系 ,是理 解儒 教 甚至 中华 文化 的重要 依据 。 之所 以选择 这 部经 典 ,主要 是 因为 ,《易 传》作 为 孔子几 乎是 唯一 亲撰 的著 作其 各 方 面 的地 位 意 义都 无 可 比拟 ;《中庸 》地位 本 身就很 高 ,得 到各 方公 认 ,同时 ,易 庸相 通 ,甚 至 被看 成解 易之 书 ,但将 其 放 存儒 家 思想 系统 中 的解 释 我觉 得并 不 十分 妥 帖到位 ,有 必要 结合 起 来构 筑一 个新 的系统— — 易传 讲 天道 ,中庸则 以天道 为 前提 讲 天人 之 际天 人 关系 ;《大学 》在 四 书 中被定 位 为 为学 次第 ,实 际 是 以格 物 为起 点 和途 径 ,通过 于 物 』-体 认 天地
儒家的由来
儒家的由来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认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
儒者,术士也。
(《说文》。
)儒之名盖出于需。
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
儒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
他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
"胡适《说儒》中,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而正是这个将儒释为柔,引来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于立场截然不同的大辩论。
胡适认为儒者为殷遗民,而这些人于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为周代社会对有此类文化之术士之蔑称。
因已遭亡国,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势存在。
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
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必斋戒沐浴,以示诚敬。
不仅证明了胡适的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职人员的论点,也为儒教(非儒学)是宗教找到了证据。
李泽厚也认为儒家是巫师演化而来的。
孔子自己曾经说过,"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
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自己与专门沟通鬼神的术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
从孔子开始,"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脱离了巫的知识范围。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开私学的教育家,人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及弟子把古代为贵族所垄断的礼仪和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儒家学派。
因此,儒家是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是一个重血亲人伦,追求现实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
对儒学的解构和重建阅读答案
对儒学的解构和重建阅读答案《对儒学的解构和重建》阅读材料我觉得对孔子、《论语》和儒学,似乎还需要做另一种工作,就是对这一“半宗教半哲学”的文化神髓进行解构和重建。
首先是解构。
解构有两个方面:宗教方面和哲学方面。
这两方面是非常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譬如说,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构建了一整套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宇宙观图式。
这是哲学,但又不只是哲学;这是宗教,但又不完全是宗教。
它欠缺一个到处活灵活现的人格神上帝来不断干预人世,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却又是统辖、主宰、支配、制约整个政教体制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从“官制象天”到医药占卜。
后者到今天也还在影响人们的活动和心理。
又譬如,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构建了以“天理人欲”为核心的心性本体论。
这当然是哲学,但又不只是哲学。
它否认人格神的上帝,本身却是以一种不可违抗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道德律令展示出来的后期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法规秩序。
它统辖、主宰、支配、制约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甚至直到今天。
儒教的特征之一是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融成一体,形成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并提升到心性本体论的哲理高度来作为信仰。
“教”在这里既是人文教育又是人生信仰。
因此解构方面,首先应是将伦理道德作为个体的内心信仰、修养和情感与作为社会的外在行为、准则和制度区分开来。
同时,又由于情感信仰、理性思辨、制度设定等各有不同的层面、位置和意义,所以还应该从原典儒学中定位和厘清,看看从孔子开始的儒学教义各个章句在哪个层面上具有或不具有价值,恢复原典儒学例如《论语》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情本体”。
这样,对了解和消解传统以及今日中国的“政教合一”或称“政治宗教”,可能颇有好处。
第二,解构之后,再“重建”否?在“教”的方面,当然不必模仿____或伊斯兰教,再去塑建人格神的上帝。
但是否可以考虑回到“天地国亲师”mdash;mdash;那松散而灵活、没有人格神上帝的儒学的“宗教”传统呢?这个“宗教”所具有的含糊性和开放性,使它可以有一个广阔的自由的解释空间。
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试题
阶段综合测评(一)(专题一、专题二)(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X,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子在当时(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B[孔子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而不是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故A项错误;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提出“克己复礼”的主X,表明他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也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C、D两项错误。
]2.先秦时期,各种治国方略层出不穷。
“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治国方略( )A.孟子B.老子C.墨子D.韩非B[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X“仁政”,与题干“事少而功多”的描述不符,故A项错误;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X“无为而治”,与题干“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相符,故B项正确;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X“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描述不符,故C项错误;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主X法治、变法革新、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题干描述不符,故D项错误。
] 3.“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无用也。
”(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X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D[根据材料信息“《庄子·人间世》”可知此主X属于道家学派,由D项中“有为”“难治”可推断其主X“无为而治”,这正是道家的代表性观点,故D项正确。
A项属于心学观点,B项属于法家思想,C项是儒家荀子的观点,皆与材料观点不同,故排除。
《明儒学案》
若有耐心可以看看黄宗义的《明儒学案》营销新趋向:1.渠道媒体化,例如终端卖场,一些服务行业的营业网点都成为重要的品牌接触点;2.人群细分化,仅从人口学细分已经很难锁定消费者,需要从消费者偏好需求角度细分;3.营销精准化,品牌在媒体组合上越来越追求对目标人群的精准覆盖;4.传播整合化,线上线下,广告与公关,都需要有机的组合。
钱穆先生的《阳明学述要》、《宋明理学概述》《南方周末》编辑老师推荐学生阅读的29本书在《南方周末》实习了几周,深感编辑老师对阅读的要求之高。
除了一些大家经常读的经典书籍之外,还有很多书籍也是值得年轻人一读的。
这是《南方周末》编辑老师推荐的书单,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看。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编辑老师推荐书目1. 吾讲斯美:近距离读美国作者 : 李雾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哈佛琐记作者 : 吴咏慧出版社 : 三联书店3. 上学记作者 : 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4. 中国近代史大纲作者 : 蒋廷黻出版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5.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者 : 朱光潜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6.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作者 : 郑也夫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7. 伪自由书作者 : 鲁迅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8. 论自由作者 : [英] 约翰·密尔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9. 论民主作者 : (美)科恩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10. 西方哲学史:上卷作者 : (英)罗素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11. 黄河边的中国作者 : 曹锦清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12. 再造文明的尝试作者 : 罗志田出版社 : 中华书局13. 论语译注(简体字本)作者 : 杨伯峻出版社 : 中华书局14. 孟子译注(简体字本)作者 : 杨伯峻出版社 : 中华书局15.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 : (奥)茨威格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6. 培文书系·大学之旅——社会学的邀请作者 : (美)乔恩·威特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17. 哲学的邀请作者 : [西]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18. 人类学的邀请作者 : (美)卢克·拉斯特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 法学的邀请作者 : [英]布赖恩.辛普森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 伦理学的邀请作者 : 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21. 经济学的邀请作者 : (澳)雅尼斯·瓦鲁法克斯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22. 社会心理学的邀请作者 : (美)戴尔·米勒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23. 培文书系.大学之旅—政治学的邀请作者 : (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24. 健康的邀请(第12版)作者 : (美)戴安娜·黑尔斯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25.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作者 : 蒋勋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6.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作者 : 汉宝德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7.越读者作者:郝明义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8.昨日的世界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出版社:1996-7-1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 舒昌善29.有一天啊,宝宝……作者:蔡康永出版社:2006-7 / 当代世界出版社。
新儒家
• (3)现代新儒家是针对近代西方实证主义思 潮传入而形成的,这个学术思想从反实证主 义回到儒家的心性之学,突出人作为认识主 体、道德主体的观点。因此,现代新儒家是 本世纪一个具有民族本体的文化立场、采取 真善统一的思维方式、推崇直觉的思维方法 的学术思相流派。 • (4)现代新儒家是在本世纪20年代产生的以 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以服膺明儒学为主要 特色、力图用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以谋 求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 学衡是现代新儒家的学术源头。
• 1921年学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学衡杂志的创 刊,以纯学术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国文化的 精粹,同时也引发了新儒家哲学思辨的兴起。 • 学衡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永恒的 价值,是构成民族文化的基石。孔子是中国文 化的集大成者和开创者,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 的主轴。 • 其“树立了一面旗帜分明的大旗,担负起中流 砥柱的重责大任”。 • 学衡派认为,“以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决今 世人生问题之要义”。
四、新儒学发展的迷失与困境 • (一)在现代新儒家看来,现代民众冷漠 儒学,并非意味着儒学面临着生存危机, 反倒证明了儒学在现代社会里具有顽强的 生命力。 • (二)现代新儒家认为,现代民众因其生 存困境而必然认同儒学。 • (三)现代新儒家中的某些人,比方说杜 维明先生,从儒学的现代命运“取决于它 的听众”这一认识出发,强调儒学能否长 足发展,“关键决定于儒家的学术思想到 底有无见证者。”
• 第二代第三群: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 他们对西方哲学、文化的理解超越了前两代新 儒家,但是在对某些重要问题的认识上,如对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对孔子的评价等,又有很 强的情绪化倾向。 • “智者型”的牟宗三 • “仁者型”的唐君毅 • “勇者型”的徐复观
《儒藏·明儒学案》点校说明
《儒藏·明儒学案》点校说明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名士,天启间因弹劾宦官魏忠贤下狱,死狱中。
崇祯初,宦党失势,十九岁的黄宗羲入京为父讼冤,在对簿公堂时手锥宦党许显纯等,朝野震惊。
由是声名渐显,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
清军南下,宗羲回到浙江,召募义兵,率乡人组成“黄氏世忠营”,进行反清武装斗争。
失败后被悬赏缉捕,被迫亡命海上。
明亡后始还乡,隐居山林,多次拒绝清廷的征召。
恢复刘宗周创立的证人书院,讲学其中,并多次到各地授徒论学。
宗羲一生除赴南明行在短暂地担任过左副都御史一职外,主要从事著书讲学。
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术数、文学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主要著述除《明儒学案》而外,尚有《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易学象数论》、《孟子师说》、《明文海》、《明文案》及诗文集等。
其史学主张对浙东学者影响很大,《易》学著作在清代《易》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但黄宗羲主要以思想史研究见长,他本人也是一个思想家。
黄宗羲的思想深受其师刘宗周的影响,但又绝不囿于一家之说,而是博采众说,融会贯通,又推衍发挥,心得独到。
同其它许多心学家一样,本体——功夫论是黄宗羲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在本体论上,黄宗羲是彻底的气一元论者。
在他看来,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但都统一于气。
存在本身,不过是气的运动变化。
气的运行变化所体现出来的规律即是理。
人本身也是气,人心也是气,只不过是一种虚灵知觉之气,即所谓“知气”。
心的知觉运动也就是“知气”的流行运转,其间所体现出来的条理即是性。
这样,理、心、性诸范畴在气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另一方面,由于宇宙万物只有对于人才有意义,是主体意识的对象化,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世界统一于气也就是世界统一于心。
这就是黄宗羲“盈天地皆心”的本体论。
气或者说心的基本存在状态是“一本万殊”。
实体气是一本,而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是万殊。
“知气”心是一本,而喜怒哀乐交替变化是万殊。
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杜维明的现代新儒学思想
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杜维明的现代新儒学思想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儒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和创新。
其中,杜维明的现代新儒学思想备受关注,其理论理念的深入探究对于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杜维明的思想特点、创新之处以及五个实例来探讨儒学的现代新思路。
一、杜维明的思想特点杜维明的现代新儒学思想,是在传承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哲学等外来思想,不断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可能性。
杜维明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人性和谐、和谐社会、敬己爱人等。
相比传统儒家文化而言,其思想特点更加注重对于个体的关注和人性的发展,同时也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二、杜维明的创新之处1. 去人本思想:杜维明在传承儒家经典的过程中,坚持人本思想,注重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利,认为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个体的权利,而不是公共利益或社会秩序。
这一创新深刻的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人权的重视。
2. 天人合一:杜维明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互动。
同时,这一概念也提醒人们“民和天和”的伦理理念,即“天地万物皆属于人类”,强调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
3. 和谐社会:杜维明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不同的群体需要相互尊重和包容。
文化的多元发展不应成为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而应成为推动人际关系的方式之一。
4. 社会财富:杜维明提出,社会财富不应该单纯以物质财富作为衡量标准,而应该重视人文因素。
他强调文化的价值,追求人文精神的发展。
5. 敬己爱人:杜维明认为,敬己爱人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个体的行动应该同时增强社会的和谐程度。
敬己爱人是对于社会和谐的保障,体现出积极的人文主义的精神。
三、五个实例的阐释1. 传统伦理思想:杜维明在他的新儒学思想中,将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通过新儒学来传承和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让这些传统延续下来,发挥更好的作用。
创生动力如何建立儒家形上学之辨析
創生動力如何建立儒家形上學之辨析鄧秀梅第一節前言比較中、西兩大哲學,,中國儒、釋、道三家之形上學所以有別於西方之形上學,大抵緣於他們完全建立在實踐之基礎上,亦即三教全然是實踐之形而上學。
可是三教縱然是立基於實踐工夫,儒家依然有別於釋道二家,差別關鍵在於儒家是肯定天道生物之「縱貫縱講」的型態,釋道二家則為「縱貫橫講」的形而上學。
1雖則三教同樣對一切存在做出根源的說明,然而儒家始終保有天道「創生」的動力,此動力在其餘二家已被淡化至消泯無蹤了。
因之吾人可以論斷:儒家形上學必須築基在創生動力上,凡泯失動力者,皆不足與語儒家哲學。
不過此創生動力亦非泛泛而談之動力,前提是它必須扣緊道德實踐而論,換言之,儒家之創生動力其實是道德實踐之動力,整部儒家哲學便是道德創造之論述。
是以同樣皆為動力創造之形上學,儒家與道德實踐乃息息相關,離開不得。
縱觀近代中國哲學論壇,首先嘗試以哲學性的理論架構去撐起儒家哲學的,莫過於民初年間之熊十力先生。
熊先生以「恆轉功能」為創生實體,鼓舞變化萬物,剎那剎那生滅滅生,宇宙全體均為天道本體的顯現,創生動力之意味不可謂不重矣,但是儒家之形上學果真可以用此方式陳述嗎?熊先生自然十分強調實踐之重要性,他坦然直陳:「為欲悟諸究玄學者,令知實體非是離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識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實證相應故。
」2可知熊先生的本意也想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然而原意縱為如此,是否可以保證在論述過程中始終保有此原意而不失呢?茲有必要探討儒家形上學真正可以表現其道德本懷的陳述步驟應當如何,方能不失道德形上學之真義。
本文擬將熊先生與當代學者范良光先生之學說兩相比較,因為兩者同樣皆明標「動力」為貫徹形上學體系的主軸,可是陳述過程卻大異其趣,本文1「縱貫縱講」與「縱貫橫講」乃牟宗三先生對三教哲學之劃時代的論述,請參見牟先生之《中國哲學十九講》、《現象與物自身》、《心體與性體》、《佛性與般若》等著作。
2熊十力《新唯識論》,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頁43擬欲從熊、范兩位學者的差異處,分辨符應儒家形上學的論述方式應當如何,是否有其必須遵守的規範,因之而有本文的撰述。
【陈明】儒生对当下的问题要有准确的把握儒家网
【陈明】儒生对当下的问题要有准确的把握儒家网【陈明】儒生对当下的问题要有准确的把握陈明作者简介:陈明,男,西历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长沙人。
西历一九八二年毕业于株洲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专班;西历一九八九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西历一九九二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现供职于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态的知识分子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2001年对谈录》(北京:华夏出版社二〇〇二年版),《儒者之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〇四年版)、《文化儒学:思辨与论辩》(四川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版),《儒教与公民社会》(北京:东方出版二〇一四年版)等。
西历一九九四年创办《原道》辑刊并任主编,西历二〇〇〇年开始主办“原道”网站;西历二〇〇四年主编“原道文丛”、“原道译丛”系列。
西历二〇〇五年组建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任秘书长。
西历二〇〇七年主持成立首都师范大学儒教研究中心,任主任。
西历二〇一三年起,担任弘道基金理事长。
(吹剑编撰于西历二〇一四年)呼吁儒家复兴,实际是要求恢复某种常态作者:***——在“儒生重现之文化历史意义研讨会”上的发言编者按:“儒生文丛”由蒋庆、陈明、康晓光、余樟法、秋风任学术委员,蒋庆撰总序,汇集了中国大陆儒家近年来的思想探索及社会活动成果,乃当代儒家新锐对中国及人类命运的深入探讨和最新看法。
自“儒生文丛”第一辑三册(书目为《儒教重建——主张与回应》,《儒学复兴——继绝与再生》,《儒家回归——建言与声辩》)出版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孔子2563年暨西历2012年10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在北京蓟门桥主办“儒生重现之文化、历史意义暨'儒生文丛’出版座谈会”,蒋庆、张祥龙、梁治平、陈明、康晓光、秋风、干春松、彭永捷、高超群、唐文明、温厉、任锋、林桂榛、陈壁生等学者出席会议。
即用见体、公民宗教——陈明文化儒学思想评述
即用见体、公民宗教——陈明文化儒学思想评述
闫恒
【期刊名称】《当代儒学》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作为当代大陆新儒家的代表之一,陈明以其"即用见体"、"公民宗教"等理论和创办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平台《原道》而广为学界所知。
本文拟对其著述中的基本概念或命题及其演进发展作一梳理和评述,以深化对陈明在儒家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谱系中的位置和意义以及儒家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中国思想格局中的位置和意义的了解。
【总页数】30页(P159-188)
【作者】闫恒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71.2
【相关文献】
1.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儒学"万物一体"思想及其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系 [J], 刘莉萍
2.弘扬儒学思想精华促进两岸文化发展——"儒学与海峡两岸文化根基"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娄杰
3.儒学展开的新向度——简评陈明的“文化儒学” [J], 周良发;杨阳
4.“即用儒学,投机见体”的“大陆新儒家”——由“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所引
发 [J], 王绪琴
5.21世纪大陆儒学复兴浪潮中的《新原道》与陈明的“即用见体”评析 [J], 王亚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要而可行的儒学建设方案----陈明《儒者之维》诠解(一)
今年以来,围绕蒋庆“读经运动”而引发的观念论争,给人以“文化保守主义重新浮出水面”之观感。
思潮涌动中,创刊于十年前、被称作被文化保守主义大旗的《原道》杂志,它的主要发起与编辑者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陈明先生的名字,也再次被人们屡屡提起。
新近出版的这本《儒者之维》,便是他儒学思想的一个集中反映,不过相较于蒋庆,它提供给人们的分明是另外一种儒学论述。
在这种论述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时空与知识区分,已经没有了绝对的意义,扑面而来的是一个现代儒学思想者在面对现代社会时所禀持的开放气息和辽远思绪。
翻阅之下觉得以下三个方面颇值得注意。
其一,澄清文化与政治在历史和逻辑上的真实关联,将儒学从本不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中剥离。
儒学曾经是活的文化与精神存在。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近百余年来,怀疑与否定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竟成为了几代中国精英者,在寻求富强时一个附带“志业”。
其间虽然不乏捍卫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致力于从中国内部探索文化自新道路的特立独行之士,但他们在与前者的交锋争论中,总是处于弱势、守势。
这种格局直到今天也没有什么根本改变。
按照上世纪80年代时的说法,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冲击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其文化演化路径,由表及里必须也必然要经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价值的阶段和三层面。
既然精神文化高踞于器物和制度系统之上,而且三者不可分割统一为一有机整体,那么顺理成章,
一切问题都是文化问题,解决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途径,也只能从文化开始,而现实问题的不能解决,那也是落后的文化的责任。
在陈明看来,其貌似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实际却大有问题。
他认为在经济生活、政治制度与精神文化之间,并不存在前后直接决定的关系。
在这种认识范式中,文化成了“第一推动”,人则完全成了文化的受动者,但实际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可以积极根据主体需要自我创造,文化从根本上说乃是这样一种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人之对效率的要求,决定了物质文化的进步;对正义的渴望,推动了制度文化的变迁;对精神需要的憧憬,导致了观念文化的发展。
”精神层面的文化,与以政治架构为主要内容的制度系统,以及大众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器物系统之间,有相互勾联的一面,但与此同时,又有彼此独立,对应于人与社会的不同功能需要而独立生长的一面,并不存在谁比谁高级、谁比谁更具决定性的问题。
揭示出这一点很重要,它至少对近世以来中国知识阶层习惯于从纯粹思想文化层面,以文化决定论的态度,来图解中国前途命运的迷思,是一种解咒。
既然文化并不存在内部层递的单向决定性,那自然而然,儒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就不必也不应为近世以来中国的屈辱历史负责。
“近代中华民族的危机,根本上在于服务于统治集团利益的专制制度,无法将民众有效地组织调动起来,以适应近代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进行的生存竞争。
胡、陈诸人以偏概全地指‘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掩盖了现实中问题的症结所在。
”
陈明的博士论文《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论证,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士族“在中国的南方发挥了‘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的功能,在中国的北方凭借自身的力量‘以夏变夷’,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前述洞见,显然是这一思路在近代史上的落实与升华。
其二,从文化人类学的进路把握儒学,指出儒学传统相对中国人生命的内生性。
儒学不必或不应为历史耻辱负责,并不就能证明其对当下中国人的生活还有意义。
在陈明眼中,近世以来中国那些作为文化激进主义反对面的诸多文化保守主义者对儒学的诠释方式,其实也同样问题多多,妨碍了对儒学的合理认识。
为陈明所不满的主要是两种对儒学的保守主义诠释。
其一是把儒学理解为一种现代学术分类意义上的哲学(或伦理学、政治学),然后按照西方的知识框架作对象化的解剖分析。
这集中体现在第一、二代新儒家身上,他们普遍从哲学上论证儒学的知识和价值合法性。
用心虽苦,收效却甚微。
其二是把儒学化约为一种宗教,以信仰和情感的维度理解和把握儒学,并循此寻建儒学的当代生存坐标。
陈明认为这作为一种知识把握是片面的,作为一种复兴策略则不免顽固僵化。
“知识化实际上是分解,是不尊重儒学的整体性,因而无法理解儒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相反,信仰的进路则是不加反思地接受。
”
既然儒学不单纯是一种知识,那么,它是什么呢?陈明的答案是文化,“文化与知识之间的区别在于:知识是对世界的认知,是一种反映性的、求真的东西;而文化要复杂得多、深刻得多。
我认为文化包括三层含
义:第一,它包括这个世界的图像,就是指知识、规律等;第二,是表达,即主体的意志、需要,第三,是方案,当然它是广义的,即根据主体的需要、知识,来落实力求有用的方案,比如制度,以及一些非制度的设计、规划等等。
显然文化比知识的范畴要大。
此外,文化还有一些维度,它是历史性的,情境性的。
”在指出儒学是文化而不单纯是知识这一点后,陈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从整体上把握儒学,“儒学,它在知识形态上是复合的,有结构的,跟火药一样。
简单地作哲学、宗教或伦理学的解读,就像把它理解为硫磺、木炭或硝一样,是一种不当化约。
同时,儒学作为历史上主干的文化系统,它像一座完整的大桥,有一组桥墩,承担着政治建构、文化认同、社会组织、身心安顿等系统性功能。
如果仅仅从某一个角度出发对儒学整体否定或肯定过度,往往会遮蔽问题的其他方面,妨碍整个系统的调整改进。
”这种基于文化人类学的整体主义进路的另一主张是:儒学不仅内部是系统性的,而且,其与历代中国人的具体生活之间,也具有一种有机性。
在天则经济研究所的讲演《士族与儒学》中,陈明特意指明了儒学相对于其它一些宗教和知识系统的殊异处,就在于从发生学来说,它是从习惯、礼俗发育生长起来的,是与当时社会生活秩序与中国人情感意志相对应的理论表达与塑造。
换言之,儒学以及建基其上的制度系统,对中国人来说,乃是哈耶克所说的“自生自发的秩序”。
这一自生自发性,决定了儒学系统与中国人的生命意志与情感之间,构成了不可分割的内生关联──儒学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外衣,而是中国人心
灵的外化,不是想舍弃就可以随便舍弃的。
书中这段话就很好传达了这一点:“传统作为一套符号话语,它与民族生命是‘表达/塑造’的二重关系。
作为表达,它反映了民族的意志、需要以及对世界的理解认知;作为塑造,它是民族自我意识对自身的自觉把握、调整与建构。
”既然儒学与中国人的关系,是表达/塑造,儒学事实上也是镶嵌在中国人的灵魂中,它甚至应该被理解为是一种文化宿命,这一宿命仍关系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安顿与生命前途。
其三,即用建体、即用证体:儒学的新建构。
对儒学文化之系统性、有机性的理解,自然更有助于清楚认知儒学对往昔中国人的意义,也有助于明了它的当代价值。
陈明在自序中说:“我的儒学研究总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从文本和语境的互动中去探寻其意义价值。
”将文本还原到具体语境、从语境中读解文本,一方面消解了“圣人之法”的绝对性,另一方面,则又从“因时设教”的背后彰显出“圣人之所以为法”的绝对性及其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陈明认为,当代文化危机的本质就是我们民族主干性文化话语系同的缺位:“当代中国文化的危机根本上讲就是我们没有一个能够承担这一‘表达/塑造’功能的话语系统”;“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当然也是我们理解陈明之儒学建构方向的关键所在。
有趣的是,在儒学建构上,陈明的思考方式并不是整体主义的理想主义的,而毋宁说是一种经验主义、实用主义与意志主义的大混合──这实际也仍然与其文化人类学偏好相关。
在北京大学研究生座谈会上,他
说:“儒学要进入社会生活就像一切思想要进入社会生活一样,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逻辑上成立,实践中有效(用)。
”逻辑上成立不成问题,通过破除两种迷思,疑难已经释解,但实践中有用如何可能?陈明“即用建体、即用证体”的儒学复兴方法论,应当算是对他自己的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个精彩阐述。
它是在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志论改造后(将张之洞的中国之学为体改造为中国人的意志为体)向存在哲学的必然转进(强调创造、责任和勇气)。
他说:“体可以理解为一个文化系统的基本义理或价值;用是使用(use),既包括功效(function),也包括客观性的问题(problem),还包括主观性的意志(will)……重心在用,体则是开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