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载体及其课程教材的历史演变
汉字文字载体的演变浅析
汉字文字载体的演变浅析发布时间:2021-02-26T11:14:37.88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9期作者:张蒙[导读] 文字是需要物质材料作为其载体的,张蒙新乡市博物馆 453000文字是需要物质材料作为其载体的,承载文字的物质材料可称为“文字载体”。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文字载体最为丰富的国家,从古老的陶器到甲骨、金石再到竹木和帛书,直至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纸张,中华先民们尝试了丰富的书写材料,留下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一、汉字发展准备阶段的文字载体此阶段的文字载体所记载的,首先是语言等信息,其次才是简单的文字信息。
中华民族曾经历了一段非常长的无文字时代。
当时人们传播信息,只能依靠语言,后人想要知道前人的事情,只有依靠口耳相传。
在漫长的口耳相传中,信息不免有遗漏、误传、歪曲,这是留下的古代文化信息都非常少的原因。
随着语言的发展,为了延长信息的保存时间,古代先民们逐渐发明出了辅助工具来增强信息的记忆,就出现了“结绳记事”和“契刻”这两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国最早关于结绳记事的文献记载为《周易·系辞下》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关于结绳记事的突破性考古发现,但是在很多文化遗存中,都发现一种名为“觹”的器物。
这种器物是一种专门用于解结绳结的工具,且器身中间有孔洞,可以随身系挂。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绳索应是当时比较常见的一种生活资料,为结绳记事的物质基础。
但是,结绳记事的作用只能帮助人们记录和回忆有某件事情或者与之有关的数量,无法让人们记得事情的具体细节或产生图像感,所以,人们就在可以刻写的竹板或木板上,用特定的线条或符号作为标记。
契刻符号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由普通计数信息向文字信息过渡的使命。
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中,有许多具有文字特征的契刻实物出现。
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挖掘出了多个骨质契刻,这些契刻已不是之前的简单刻画线条计数,而是有鲜明的“点画”“转折”等近似于文字的笔划,具备了文字的基本条件。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国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甲骨文,经历了青铜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从这些演变过程中展开叙述,以便更好地理解汉字书写的发展历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起源于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最早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祭祀仪式等信息。
甲骨文的书写形式简单朴素,字形多为象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青铜文青铜文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形式。
青铜文的字形更加规整、工整,字形多为彼此相连的象形字,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3. 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字体的第一个标准化字体,起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篆书的字形简洁、规整,笔画粗细均匀,形成了方正的字形特点。
篆书的书写载体主要是竹简和石刻,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文献的刻写和书写。
4. 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字体的一种发展形式,起源于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隶书的字形规整、笔画工整,字形简化,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隶书的书写载体主要是纸张,成为古代文书、碑刻等正式场合的书写形式。
5. 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字体的主要发展形式,形成于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
楷书的字形简化、规整,笔画工整,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基本样式。
楷书的书写载体主要是纸张,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书写的主要形式。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青铜文、篆书、隶书和楷书,每一种字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美感。
这些字体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中,不仅仅是字形的变化,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的体现。
汉字载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载体的演变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而且也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下面我们来从历史、形式和含义三个方面,来看一看汉字载体的演变过程。
一、历史春秋时代和战国时期,汉字的形式多样,曾有当时的国家和地方各有特色的文字。
那时还没有通用的书写规则,每个人的书写方式也因此各不相同,无形中制约了信息传播的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统一了文字的书写形式,实行了“小篆”“大篆”“楷书”等书写规范,并普及使用。
汉字的书写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沟通交流,为后代书写提供了基础。
在唐宋时期,楷书成为主流,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学派。
唐朝的颜真卿,宋朝的米芾、苏轼,他们的书法造诣极高,为后来的书法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形式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信号,形式因而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古汉字的形式简洁明了,构造形态各异,形式分为采形象图形的象形字、象声字、象形声人物字、联合起字形词组成的指事字、形声字、转注文化的会意字、形容词词效等字形。
汉字的表现形式还包括书法,在书法的历史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楷书的发展。
楷书的笔画要求清晰,稳重大方,行笔书写越多越好。
五言诗正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伟大的唐诗人杜甫、李白、王之涣等都是用楷书作为诗歌的书写规范。
三、含义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载体,它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汉字的组成和构造,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历程。
例如,日这个字是由太阳、月亮和水虫等组成的,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太阳、月亮、水虫等自然界事物的描述。
这样的字是具有千年发掘文化的积淀意义的。
在汉字文化的漫长历程中,从普及、通行到创新,汉字一直在变化和发展,蕴藏着不可逾越的文化内涵。
如今汉字已经被纳入世界范围的UNICODE字符编号,成为全球通行的文字之一,成为人类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汉字的演变资料课件
海外教育机构推广
鼓励海外教育机构将汉字纳入课程设 置,提供汉字教学资源,培养更多对 汉字感兴趣的外国学生。
汉字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汉字字体设计创新
随着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汉字字体设计将更加注重 个性化和艺术性,满足不同领域和受众的需求。
汉字数字化技术的进步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汉字的呈现方式将更加丰富多样,如 动态字体、交互式字体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篆书
总结词:古朴典雅
详细描述:篆书是汉字的早期形式,其笔画粗细一致,结构对称,呈现出古朴典 雅的艺术风格。篆书字形圆润,线条流畅,常常被用于书法艺术创作。
隶书
总结词:方正平直
详细描述:隶书是篆书之后的一种新字体,其特点是字形方正,笔画平直。隶书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篆书的书写过程,提高了 书写效率。隶书在古代广泛应用于官方和民间书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小篆为 官方文字,结构整齐、笔画均匀。
金文
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比甲骨文更规范。
隶书
小篆的草写体,结构简化,书写 方便,逐渐成为日常使用的字体。
规范化汉字的意义
1 2
3
统一书写标准
规范化的汉字有助于统一书写标准,减少错别字和书写混乱。
提高阅读效率
规范化的汉字使字形更加清晰、易认,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汉字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
汉字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虽然现代社会中,拼音、拉丁字母等书写方式逐渐普及,但汉字仍广泛应用于文学、艺 术、历史等领域。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字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也逐
渐提高。
汉字的价值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和象征。汉字的书写和欣赏,能 够让人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汉字的艺术价值也在书法、
中国古代书写载体的演变历史
中国古代书写载体的演变历史中国古代书写载体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甲骨文。
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商朝晚期(公元前14世纪),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这些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是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发展演化为金文。
金文是商朝晚期至周朝初期的文字形式,主要刻在青铜器上。
金文更加规范和丰富,也更具艺术性,成为古代社会的士人文化象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书写载体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此时的文字系统较为复杂,由楚、秦、魏、齐等不同地域的文字形成。
这些地方文字在书写载体上的展示形式多样,有竹简、木牍、帛书等。
汉朝是中国书写载体演变的重要时期。
当时广泛使用的载体有竹简、丝绸、木牍和竹简帛书。
竹简被广泛用于文献的保存和传播,丝绸用于绘制文字和图案,木牍则主要用来记录官方文书和奏折,竹简帛书则是将竹简上的文字转写到帛纸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纸张的发明使书写载体变得更加广泛流通。
公元2世纪,纸张逐渐取代竹简和帛纸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成为中国古代书写的重要突破。
纸张便捷、耐久,促进了书写的普及和发展。
唐宋时期,书法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书写载体也更加多样化。
在文字书写上,除了纸张之外,宣纸、绢和皮纸等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到了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的印刷更加规模化。
针对不同读者的需要,纸张的规格和质量也有所变化。
此时期的书写载体以木活字版和铅字排印的书籍为主。
近代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电子媒体逐渐成为主要的书写和阅读载体。
虽然传统的纸质书籍和手写文字仍然存在,但电子书、手写板和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已成为人们阅读和书写的新选择。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书写载体的演变历史,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电子媒体,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这些变革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文字传承和传播的不断追求。
中国文字载体的发展2
6.甲骨流失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磨 难。没落的王朝,动荡的局势,战火的硝烟,使 这些国宝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据《甲骨年表》 记载,清末民初,小屯村村民得知甲骨有利可图 后,便开始了无数次的狂挖滥掘。他们搭席棚, 起炉灶,争地盘,还经常为此大打出手,直挖得 小屯村“千疮百孔,沟壑纵横”,而结果是“所 得者一,所损失千矣”。挖出的甲骨,不是为国 家所有,而是被坐地收购的商人和洋人卷去,大 量遗落或流失海外。据不完全统 计, 旧中国甲骨文流失到的海外 国家 和地区有12个,共计26000余 片,其 中仅日本就有1万多片, 其他主 要流失在加拿大、美国、 德国等。
中国文字载体的发展
中国文字载体简介
1.文字载体是什么? 文字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作为载体,而承载 文字的物质材料称为“文字载体”。 2.文字载体的演变过程: 前纸时代——纸的时代——后纸时代 前纸时代:陶瓷,动物甲骨,青铜器,竹 简,木犊,缣帛等
1.基本简介
2.历史发展
甲 骨 文
3.主要内容
4.重要价值
5.重要新解
6.甲骨流失 7.认字游戏
1.基本简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 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 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 骨文。殷代(商朝)人用龟甲、 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 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 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 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 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 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 字为甲骨文。
•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 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 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 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 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 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 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 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 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我国初期文字载体的变迁
5.石 雕
除陶器、甲骨、青铜器之外,古人还在石头 上刻字,谓之石雕。 《墨子》书中有“镂于金石”之说。战国时 代,在石头上刻字已经流行。
最早的石雕:石鼓
现存最早的石雕是陕西出土的石鼓, 是战国时代秦国的石刻. 为花岗石质,圆顶平底,高约90厘 米,直径约60厘米,共十件,原文 700余字,现存272字。雕刻在 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典和佛、道经 典,谓之石经。 石经。 石经
带有文字的龟甲
3.带有铭文的青铜器 带有铭文的青铜器 带有铭文的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直到 前5世纪止,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大体 相当于夏、商、周以至春秋时期,大约在商 代晚期的第二期铜器上才出现铭文。 较早的铭文只有几个字,商代末年开始有较 长的铭文,最长的有三、四十个字. 西周的铜器铭文增多,有近500字的长文,多 为与祀典、锡命、征伐,契约有关的记录。 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我国许多古代文献,因 此后人称之为青铜器的书。
熹平石经残片(东汉) 熹平石经残片(东汉)
熹平石经拓片
熹平石经之后,历代都有石经传世,如三国时期的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241)刻成古文、 篆文、隶书3种书体的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 唐文宗开成二年的《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 五代蜀广政元年至二十八年(公元938─965年)刻 的《后蜀石经》, 宋仁宗庆历元年始刻的《北宋国子监石经》, 南宋高宗用楷书手写付雕的《御书石经》以及清朝 的《清乾隆石经》等。
帛书—— 云气占图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汉代帛书——《彗星图》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
帛书——《老子》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楚帛画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宗周钟(西周) 宗周钟(西周)
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日本向中国 派遣唐使, 如吉备真备
清政府派留 学生赴美, 如詹天佑
出现留学 日本热潮, 如鲁迅
留法勤工 “以俄为 俭学运动, 师”,留苏 如邓小平 学习热潮
【合作探究】根据下列名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的作用。
• 詹天佑:1872年留学美国,后考入耶鲁大学 • 陈独秀:1901年留学日本 • 蔡元培:1902年赴日考察,1907年赴德访问,1912年留学德国 • 胡 适:1910年赴美留学 • 李大钊:1913年留学日本 • 鲁 迅:1902年留学日本 • 钱玄同:1905年留学日本 • 吴 虞:1905年留学日本 • 周恩来:1917—1919年留学日本;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 • 邓小平:1920年赴法留学,1926年离法赴苏留学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 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 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 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 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中央 地方
1 官学
2 私学
பைடு நூலகம்汉朝设立太学
学学 在 在 产生
春秋时期,儒家 孔子
西晋设立国子监 官 民
唐朝:私人学塾、村学、
汉朝设立郡国学 府 间 发展
蒙学基层教育形式 宋代:书院
中央官学:太学
“讲经图”(汉代画像砖)
孔子讲学图
中国文字的演变及载体
中国文字的演变及载体
自人类开始文字记录历史文明之后,各个国家都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体系。
中国文字的演变历程也异常复杂,丰富多彩,跨度超过了3000年之久。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文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载体,也逐步演化成为了传播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工具。
最初的中国文字始于公元前13世纪前的商代甲骨文,而其形式基于当时书写工具的使用情况而产生。
当时人们使用的写字工具为刻刀,在牛骨或龟甲等硬质材料上进行符号记录,所以甲骨文的书写具有笔画圆润,线条流畅,简洁性和轻巧度强,易于刻写的特点。
在商代中后期,纹饰和人物的描绘开始出现在甲骨文中,这也意味着人们的日常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记录日益增多,也为后人对当时社会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秦汉两代对文字统制的不断强化,汉字的正式书写形式逐渐统一,始于公元当时普遍使用的篆书、隶书,经过柳公权提拔的楷书,以及张旭创造的行书、草书等等书体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人们熟知的汉字书写形式。
在此期间,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渐得到了传承和规范化,逐步演化成为了一种相对清晰规范的统一书写形式,使得中文成为了中国知识和文化的基石。
总的来说,汉字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仅是一个书写文字的载体,更是记录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工具,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随着时代的推移,汉字的书写和使用方式在不断地演化和变化,但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仍是不可替代的。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一、竹简与竹帛1. 竹简的起源与特点•简介: 竹简是最早的汉字书写载体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特点: 竹简以竹子为材料,切成一片片的薄片,用绳子串联起来,形成类似于现代翻页的结构。
2. 竹帛的出现与发展•简介: 竹帛是指用竹简和丝绸帛布为书写载体的形式。
•特点: 竹帛的出现使得书写更加方便,同时增加了书写载体的多样性。
二、纸张的使用1. 丝绸纸的兴起•简介: 丝绸纸是最早的纸张形式,其纤维主要来源于丝绸。
•特点: 丝绸纸具有光滑、柔韧的特性,适合书写,但制作成本较高,价格昂贵。
2. 规模化造纸技术的出现•简介: 在东汉时期,规模化造纸技术逐渐兴起,纸张开始进入大量生产与应用阶段。
•特点: 规模化造纸技术的出现使得纸张的制作更加快捷、经济,为汉字书写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 纸张的进一步改良•简介: 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逐渐改良,质量得到提升。
•特点: 改良后的纸张更加坚韧耐用,能够承受更多文字的书写,同时也方便保存和传承。
三、印刷术的应用1. 木版印刷的发展•简介: 木版印刷是最早的印刷术形式,其在中国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唐朝。
•特点: 木版印刷可以大量复制文字,提高书写效率,同时也方便传播文化。
2. 活字印刷的兴起•简介: 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将印刷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特点: 活字印刷技术使得印刷更加精细、准确,同时也提高了印刷效率。
3. 移动印刷与数码印刷的应用•简介: 随着科技的进步,移动印刷和数码印刷技术广泛应用于汉字书写载体的制作上。
•特点: 移动印刷和数码印刷技术使得书写载体的制作更加灵活快捷,同时也提高了质量。
四、数字化时代的书写载体1. 电子屏幕的广泛应用•简介: 进入数字化时代,电子屏幕作为新型的书写载体得到广泛应用。
•特点: 电子屏幕具有可擦写、可编辑、可存储等特点,使得书写变得更加便捷和环保。
2.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简介: 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书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书写载体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汉字书写载体是甲骨文,它是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后期出现的。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
要用于占卜和纪录。
由于甲骨文是刻写在硬质载体上的,所以它的字形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线条和笔画。
随着时代的变迁,甲骨文逐渐被篆书所取代。
篆书是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方便管理和统治而推广的一种文字。
篆书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整,笔画也更为丰富,书写载体也从兽骨、龟甲转变为简牍和竹简。
汉字书写载体的下一个重大变革发生在汉代,那时候的主要书写载体是帛书和木简。
帛书是用蚕丝制成的纸张,字体比篆书更加流畅,书写也更为方便。
木简则是用薄木片制成的书写载体,由于材质的限制,字形比较简单,但书写方便,逐渐成为了古代文人书写的主要工具之一。
随着纸张的普及和印刷术的发明,汉字书写载体又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
宋代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书写载体由此变为了纸张。
纸张的出现使得汉字书写更加方便,字形也更加规范。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白描、工笔画等绘画形式,从而使书写载体再次发生了变化。
总之,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每一次变化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书写载体是纸张和电子媒介,它们的出现已经让汉字书写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用于卜辞的一种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而金文则是商周时期朝廷御用的铜器铭文,用于记录祭祀活动和贡品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书写载体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汉朝时期,纸张的发明使得书写变得更加方便和普遍。
此后,出现了绢书、竹简和木版印刷等书写方式。
其中,木版印刷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汉字书写的传播和普及。
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汉字书写载体也不断地更新和升级。
印刷术的进步使得书籍的印刷更加快捷和高效,同时电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出现又为汉字书写带来了崭新的方式和形式。
以电子书和电子邮件为例,它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地存储和传播汉字书写,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汉字书写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可以说,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它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更是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
随着未来科技的不断发展,汉字书写的形式也将不断地发生变化和更新,但其本质和意义始终不变。
- 1 -。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书写的形式。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的形态比较古朴,笔画粗犷,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载体的起始阶段。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书写载体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商代后期,出现了一种新的书写形式——金文。
金文是在青铜器上刻写的文字,形态比甲骨文更加规范,笔画更加细腻,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载体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历史的演进,汉字书写载体也逐渐从青铜器和兽骨上转移到了纸张上。
纸张的出现,使得汉字书写更加方便和快捷。
在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书写形式——楷书。
楷书是一种规范的书写形式,笔画清晰,结构严谨,成为了汉字书写的主要形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书写载体也逐渐从手写转移到了印刷。
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汉字书写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明代,出现了一种新的书写形式——宋体。
宋体是一种规范的印刷字体,笔画清晰,结构严谨,成为了现代汉字书写的主要形式之一。
总的来说,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纸张和印刷,汉字书写载体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和进化。
这些变化和进化,不仅反映了汉字书写技术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演化和文化载体的变迁
汉字的演化和文化载体的变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字。
它的演化历程,不仅是语言文化的变革,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魅力。
本文将从汉字的来源、发展、变化和作用等方面,探讨汉字的演化和文化载体的变迁。
一、汉字的来源汉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象形文字。
古代先民用画线、刻划或刻画等方式,记录生活中的万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天上的大雁、水中的鲤鱼、地上的老虎等,都可以以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些初步的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不断演化和改善,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汉字。
二、汉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七个阶段。
其中,“甲骨文”是古代商朝时期使用的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被称为“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金文”则是西周至春秋时期使用的文字,刻在铜器上,与甲骨文相似,但更加简洁、流畅。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文字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更加规整、规范的“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其中“楷书”被誉为正式文字,至今仍广泛应用。
三、汉字的变化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汉字不断变化和演化,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和字形,甚至出现了不同的读音和词义。
比如,今天我们熟知的“中文”,就是汉语的一种书写形式,而“方言”则是指不同地区的汉语发音和用词。
此外,由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汉字也逐渐被简化,形成了现代汉字,大大提高了汉字的书写效率和表达能力。
四、汉字的作用汉字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古代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是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和表达的主要方式。
在语言文化交流和创新中,汉字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天,汉字已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在人类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它的演化历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魅力,也为人类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文字文化载体的转变
中国文字文化载体的转变由夏朝所属以游牧求生存谋发展的东方之国(时称东夷之国),商,崛起后,73灭夏,建立了商殷王朝。
商承袭夏制,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法则支配下,构建社会文明,在文字载体上传承了夏朝的“木牍”书契之做法。
但是由于木制品“书契”文字的文书载体——“木牍”(木简)容易腐烂,致使史料无法长久保存,成了当时史官最为关切的事。
商殷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把自己占卜的“天意”永久传承下去,在其祖先游猎游牧剥皮起骨的启示下,希望将所谓占卜的“天意”用文字刻录在骨头上,作为“书契”文字的载体,以便长久保存。
可是,“书契”文字于“木牍”(木简),比较容易。
在制作材料甲骨上“书契”文字,用石器“书契”就太不容易,难度也大。
随着生产的进步与发展,伴生出青铜器生产工具,促使史官们创造出“书契”文字的青铜器刻刀,开始“仰录”国王活动之时事,使青铜器刻刀成为在甲骨上“书契”文字的必用工具。
在这里,“甲”,指的是龟甲,“骨”,指的是牛骨或者兽骨等。
由此,一些文字文化人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为“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统称“甲骨文”。
比如:出土文物显示,“为盘庚迁殷到纣亡二百七十三年间的遗物。
内容都是商王室的占卜记事文字,”……“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四千五百字左右,可认识的约一千七百字(据《甲骨文编》)。
”参阅词目甲骨文《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第216页。
上述文字证明,中国古文字之多、之丰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甲骨文词目又显示:“近年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周代祖先古公亶父迁此)等地,也曾发现西周的甲骨文。
卜辞字小如粟,若干词语不见于商代甲骨文,而近似西周金文。
”此处文字记载告诉人们,黄帝在氏族联盟辖区“始用的统一文字”,在炎帝氏族辖区即渭河流域另有创新。
这就是,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到了西周,中国文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即“若干词语”在商朝“甲骨文”中是没有的。
而且,“字小如粟”,能刻如此小的文字,其工艺水平之高,前所未有。
汉字载体及其课程教材的历史演变
汉字载体及其课程教材的历史演变
李方
【期刊名称】《现代教育论丛》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汉字形体的历史演变及其结构音韵和艺术的特征,生成了诗词、识字、书法等汉字特色课程.汉字载体经历的“甲骨、青铜、石载体→简册、帛载体→纸载体→电子载体”的历史演变导致中文教材质态历经“‘石经’教材→简册教材→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的发展变迁.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教材的重要启示.
【总页数】8页(P83-90)
【作者】李方
【作者单位】广东省国基教育发展研究院广东广州,51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4
【相关文献】
1.汉字构形理据的历史演变与汉字的记号化 [J], 陈拥军
2.基于项目载体高职专业教材的创新研究——以数据库课程教材开发为例 [J], 孔勇奇
3.汉字构形理据的历史演变与汉字的记号化 [J], 陈拥军;
4.汉字是中国文化有效对外传播的载体——第一届“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的举办与影响 [J], 李海峰;
5.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图说汉字》课程的有效开展 [J], 张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及其规律
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及其规律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及其规律别,顺华(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人类探索理想信息载体的脚步从未停止,文字载体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纸发明以前的”前纸时代”,纸发明以后的”纸的时代”,电子媒介出现以后的”后纸时代”.考察中国文字栽体的演变史,会发现新,旧载体并用的现象十分突出:”前纸时代”缣帛与简牍持续并用;”纸的时代”纸与简,帛并用了数百年;当今的”后纸时代”又出现了电子媒介与纸的持续并用.新载体之所以不能马上取代旧载体,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来源于新载体本身,新载体虽然有旧载体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但在使用中也有无法克服的缺陷;二是来源于人们的观念,人类似乎有一种共性,抛弃熟悉的东西会感到痛苦.越是文化根基深厚的人越是如此.关键词:文字载体;新栽体;旧载体中图分类号: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4)06—0098—05文字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承载文字的物质材料可称之为”文字载体”.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文字载体的探索,新文字载体的发明往往是适应社会控制和文化传播的需要而产生的,又反过来促进社会控制和文化传播,并促进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考察文字载体演变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新的文字载体产生后, 旧的载体通常不会马上退出历史舞台,新,旧载体往往会持续并用一个时期.本文主旨即在探讨文字载体演变进程中新,旧载体并用的规律.一,文字载体演变的历程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国传统的文字载体先后有陶器,动物甲骨,青铜器,竹简,木牍,缣帛,纸等.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电子媒介作为文字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文字载体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纸发明以前的时代,纸发明以后的时代,电子媒介出现以后的时代.鉴于纸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和目前仍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笔者将三个阶段分别称为”前纸时代”,”纸的时代”,”后纸时代”.(一)”前纸时代”在发明纸以前,我国主要使用陶器,动物甲骨,青铜器,竹简,木牍,缣帛等作为文字载体.严格地说,原始陶器所承载的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文字.考古发现我国原始社会陶器等遗物上有许多原始符号.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半坡类型遗址出土陶器上的符号,绝大部分都刻在同一种陶器的同一部位上,规律性很强,学术界对于这些符号的争论很多,有些学者把它们与古汉字直接联系了起来…;有些学者认为这种符号还不是文字,只不过是”为表明个人所有权或制作时的某些需要而随意刻划的”_2J.原始陶器上不仅刻有简单记号, 而且还刻有较复杂的象形符号,山东曹县陵阳河, 大朱村,诸城前寨等地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陶符,就有自然风景和生产工具的刻划符号,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如郭沫若指出: “彩陶和黑陶上的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有的学者认为,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虽然不见得是汉字的前身,但有可能对汉字的产生起过某种影响,如裘锡圭先生指出:”它们的大多数应该是会转化成文字的.”_4』(嗍不管怎样,从传播的角度看,这些符号表达了一定的意义,使陶器成了传递信息的媒介,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可靠性和持久性,说明陶器是原始社会晚期的重收稿日期:2OO4—10—20作者简介:孙顺华(1962一),女,山东即墨人,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98要书写材料.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也有了发展,信息传递比原始社会时期要求更迫切.对于上层统治阶级来说,没有比较完善的一套符号系统作为传输信息的工具,就很难成功地组织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夏代已进入阶级社会,所以从理论上说夏代应该有文字,但是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确凿无疑的夏代文字.在已发现的各种性质既明确,内容也比较丰富的古汉字资料里,时代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的殷墟甲骨文,它是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目前已出土的甲骨达l0余万片,甲骨上的文字多少不等,少的三五字,多的几十字.甲骨文的全部单字约4500个左右,其中现在已认识的1000个左右,尚未认识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甲骨文多是占卜的卜辞,内容涉及商王所关心的所有重大问题.大约从商代后期起,青铜器开始成为重要的文字载体.青铜器是铜,锡,铅合金铸成的器皿,一直沿用到西汉,而以周代最为精美.商周青铜器种类很多,有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及其他日用器物,都是王室贵族的专用器.自商代至汉代,都盛行在金属器物上刻铸文字,特别是西周最为盛行.据孙稚雏《金文着录简目》统计,现已发现有铭文的古代青铜器物共7312件,包含单字约3500个,目前已能辨认的约有2000个.最初,青铜器上的文字只是名字或其他符号;随即发展为纪念性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用途和作器的人;最后发展到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铸于其上,字数于是由几个逐渐增加至几百个.铭文的内容大多是记载重要的祭祀活动,征伐,封赏,册命,券书,誓约,训诰和颂扬祖先功德,可以说直接记录了当时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因而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西周晚期着名的毛公鼎的铭文长达497字,是现存青铜器上最长的铭文,记录了周成王任命毛公为执政大臣的册命,以及对毛公的告诫,内容与《尚书?周书?文侯之命》相近,已具有典籍的雏形.春秋时期,晋国和郑国曾把国家整部法律铸在鼎上,称为”刑书”,”刑鼎”.鼎是”国之重器”,被视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在鼎上记载法律条文,具有晓谕全国,昭示后代的意义.以竹,木为文字载体,合称简牍.根据古文字学的研究,商代甲骨文中有”册”字,并把从事文字记载的史官称为”作册”.从古文献记载来看,《尚书》中有”王命作册”,”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由此可见,商周时代已使用竹简作为文字载体.遗憾的是,商周时代的简牍至今没有实物发现,这也许与年代久远,简牍朽坏有关.一般来说,单片的竹片称”简”,将若干片编连起来,称为“册”.”册”也称”策”,一册就是一篇完整的文字.简册的制作方法,据刘向《别录》:”以火炙简,令汗去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日汗简.”②我国最早出土竹简是在魏晋时期,据《晋书?束皙传》载,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河南汲郡有人盗战国魏襄王墓,出土了几十车竹简,晋武帝命令整理,得《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16种古籍,都是秦汉以来没有传本的.近代以来,陆续发现一些简牍,其中年代最早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属战国前期;年代最晚的是新疆吐鲁番晋墓所出晋简.1995年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的发掘中,发现了《老子》等五部战国时期竹简典籍,共804片,上面16000多字墨书篆文清晰可见,这是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数量最多的楚简.关于帛书的起源,尚难确考.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王国维《简牍检署考》).《墨子》一书中有”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的记载,可见在孟子时代帛和竹简已经同时并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织丝的国家,商周时期,养蚕业已相当发达,”帛”作为一般丝织品的称呼,始见于甲骨文.先秦丝织品种类甚多,可供书写的帛有数种,其中用生丝制成,色白,不经漂染的称”素”.另外还有”绢”,”缯”,”缣”等.绢也是用生丝织成,轻薄如纱,特别宜于绘画;缯与绢相近;缣是用双丝织成,色黄,价格更贵.帛书的长度,据唐徐坚《初学记》卷21载:”依书长短,随事截之.”即帛书根据内容长短而定,可长可短.一般的标准尺度是四十尺,篇幅短的剪裁,长的缝接.宽度则一般为一尺.书写完毕,即卷成一束,称为一卷,卷的名称即来源于此.由于缣帛容易朽坏,后代不易见到实物.1951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帛书,可惜已成碎片,无法看到原貌.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帛书二十多种,包括《老子》,《经法》,《战国策》及兵书,历书,医书等,共约12万字.这是现代人第一次看到完整的汉代帛书,极为难得.其中有用整①目前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简,最早的属战国前期,如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1号墓发现的楚简(年代为前433年);木牍最早的属战国晚期,有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号秦墓发现的两件木牍家信(时间约前223年).②《文选》李善注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亦有类似引文.99幅帛书写的,如《老子》,宽约48厘米,折叠成长方形,放在一个漆盒下层;有用半幅帛书写的,如《战国纵横家书》,长192厘米,宽约24厘米,用一长方形木片为轴,卷成一卷.(二)纸的时代纸的发明和普及是文字载体的重大革命.根据许慎《说文解字》对纸的解释,最早的纸是作为丝帛的副产品,用丝质纤维制造的.蚕丝原料昂贵,所以这种纸的产量很有限,只能供宫廷内使用.造纸原料的初步突破是用植物纤维(主要是桑麻)代替蚕丝.用麻质纤维做造纸原料,比蚕丝具有价廉的优势.出土文物证明,麻质纸在西汉时已开始使用,并且质量较高,如1986年,甘肃省天水县放马滩西汉初期文景时期墓葬中出土纸质地图纸由植物纤维制成,薄而软,表面光滑平整,上面用细黑线条绘制着山川道路等图形,它与此前发现的”灞桥纸”03及居延,扶风,敦煌烽燧发现的粗糙的纸不同,不仅年代更早,而且纸质细致,是现存世界古纸中最重要的标本.纸的原料和技术的根本突破,是在公元2世纪初的东汉时期.宦官蔡伦和有关工匠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以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以沤,捣,抄一套工艺技术,完成了造纸原料的开拓和技术的创新.蔡伦的造纸方法,使造纸原料的来源扩大了,纸的成本降低了,因而很快地推广开来,蔡伦也成为后世所传的纸的发明人.纸的普及是在两晋南北朝时.西晋时,材料来源除麻和楮树皮外,还扩大到桑树皮,檀树皮,以至用藤造纸.随着产量的增多,纸逐步普及.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洪家贫,伐薪卖之,以给纸笔,故不能早涉艺文,常乏纸,所写皆反复有字,人少能读之.”可见当时用纸写书已开始普及到贫寒之家.比葛洪稍早的左思,以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文苑传》),说明纸已被士大夫普遍用为抄书材料.对已习惯简册,帛书的两晋南北朝时的文人来说,纸作为文字载体是新鲜的,令人兴奋的,所以一些文人甚至把纸作为吟咏的题材.如西晋傅咸作《纸赋》, 称赞纸的优点:”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将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南朝梁人萧绎作《咏纸》诗,形容当时的纸张: “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与简牍,缣帛等文字载体相比较,纸有着独立,轻便,价廉,容量大,易储存等优越性,所以很快在全世界得到传播.公元6世纪开始,造纸术传往朝鲜,越南,日本.公元751年传到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以后又传到西亚的大马士革城.后又经阿拉伯,埃及,西班牙传到欧洲的希腊,意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建立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此时离蔡伦的发明已有1000多年.到16世纪,纸张已流行欧洲.中世纪的欧洲,生产一本羊皮制的《圣经》甚至需要300多张羊皮,文化信息的传播因材料的限制而范围极其狭小.有了纸就不一样了,纸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三)”后纸时代”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重大革命,也是文字载体演变史上的一次革命.电子媒介承载着包括文字在内的更丰富的内容,它既可承载文字,也可承载声音,图像,它有传统媒介根本不能想象的功能,即可以记录和再现人们现实生活的一切活动.电子媒介的出现是电子技术发展的结果.早在16世纪,人类就对电磁通信产生了浓厚兴趣,随着物理学的不断发展,电磁传播技术终于成为现实.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业蓬勃发展,促进了新的传播技术的应用和新的传播媒介的产生.20 世纪初,最重要的电子媒介——广播诞生了;20世纪30年代,人类发明了电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开始了对新媒体的研究开发,传播媒介开始向以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骨干的多媒体发展.与电子媒介的发展相适应,电子出版物应运而生,而且被认为是继中国的毕舁发明活字印刷和德国的古腾堡首创铅字印刷术后出版领域中的一次最大的革命.电子媒介成为文字载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信息存储在磁带,磁盘和只读光盘等载体上,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才能阅读;二是指以电子形式传递信息,也被称为”无纸出版”,它包括可视图文,电子邮件,电视和广播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图书,期刊,报刊等都是以纸为文字载体.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媒介对纸质媒介的冲击越来越大.二,新旧媒介持续并用的规律早期的文字载体主要是日常物质生活用品和①1957年在西安市郊灞桥发现,系公元前二世纪物品,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纤维为原料所制,由此引发造纸术自西汉始的论断.1o0精神生活用品,原始陶器,殷商甲骨,周朝青铜器都不是独立的,专门的文字载体,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而不是承载文字.就原始陶器来说,主要是日常物质生活用品;就殷商甲骨来说,主要是占卜活动用品,在当时的巫祝文化背景下,商王要通过请示天地鬼神来决定行动计划;就周朝青铜器来说,主要是作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等王室贵族的专用器.中国真正独立的,专门的文字载体始于简牍,此后,文字载体向着轻便,价廉,容量大,浏览方便,易储存的方向演变.但是,考察文字载体演变史,我们会发现一种新载体出现后,往往不会马上取代旧载体,而是新,旧载体持续并用一个时期.在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上,曾经有过缣帛与简牍并用,纸与简牍,缣帛并用,如今又出现了电子媒介与纸的并用.新的文字载体为什么不能马上取代旧载体,从下面的论证中或许会找到答案.(一)缣帛与简牍并用简牍使文字载体走向了独立,但简牍最大的缺点是笨重,并由笨重带来携带不便,浏览不便.如秦始皇每天处理的公文达100余斤(《史记?秦始皇本纪》).解决文字载体的笨重是简牍时代人们最大的心愿,于是,人们发现了缣帛.跟简牍比较,帛书有不少优点,如质地柔韧,容易吸墨,书写方便,可长可短,又可随意舒卷,便于阅读和收藏;分量很轻,便于携带等.汉代是帛书最流行的时期,在国家藏书中,凡重要的典籍多用帛书.《汉书?艺文志》着录的儒家经典,如《诗》,《尚书》,《礼》,《春秋》等,都用帛书,以表示郑重和珍贵.东汉末年,董卓强迫献帝移都长安,将士竟然将国家图书馆的缣帛图书拿来做帐篷,车篷,行军袋等(《后汉书?儒林传》),可见汉代帛书数量之多.汉代帛书虽然很多,但文献和考古都证明帛书仅与简策并行.《汉书?艺文志》所着录的书,简策称篇,帛书称卷,称卷的是少数,大多数称篇,可见简策在汉代仍是主要的文字载体.汉代还有”三尺法”,”尺牍”的说法,书写法令的竹简最长,达三尺,因而汉代称法律为”三尺法”;一尺见方的木牍称“方”,汉代以后用于书写私人书信,故称”尺牍”.“三尺法”,”尺牍”等称呼的流行是汉代以简牍为文字载体的有力证据.此外,甘肃武威东汉墓曾出土长55?5厘米的《仪礼》简策,这与王充在《论衡》中所说的”二尺四寸,圣人文语,朝夕讲习,义类所及,故可务知”正相符合,证明汉代曾以竹简作为儒家经典的书写材料.缣帛之所以不能完全取代简牍,主要原因是缣帛成本很高,产量有限,价格昂贵,不能普及.《后汉书?蔡伦传》就说”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据现有资料,在汉代,一匹粗缣值六百余钱,一匹白素值八百余钱.折合汉代平均米价,一匹缣相当于六石大米的价格.价格昂贵限制了缣帛的使用范围,所以汉代帛书的使用主要限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藏书,二是绘画,三是达官贵人等社会上层的书信.从缣帛与简牍持续并用的史实可见,新载体不能取代旧载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来源于新载体本身:新载体虽然有旧载体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但在使用中也有无法克服的缺陷.(二)纸与简牍,缣帛并用从东汉到东晋数百年间,存在着简牍,帛书和纸书三者并存的局面:官方文书仍用简牍,重要图书多用帛书,纸书则从下而上逐步推广.199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走马楼第22号古井内发现三国孙吴纪年简牍数万枚,其中基本完好的有2千枚以上.这批数量惊人的简牍除去10块大木牍外,都是竹简.大木牍约容100—160字,竹简每枚平均20字左右.这批简牍都是官方文书,主要是券书,户籍簿,司法文书和账簿等经济类文书, 时间断限为孙吴嘉禾元年至六年(232—237年),这是官方文书仍使用简牍的明证.官文书用纸取代简牍是在东晋.东晋元兴元年(402年),桓玄据建康自立称楚帝,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①.这个法令标志着简帛时代的结束.由统治者下令以纸代简,说明纸的推广成为不可阻挡的大势.就纸张取代简帛这一点,桓玄算得上一个改革者.南北朝以后,纸书风行全国,这可以从敦煌遗书中得到充分的实物证明.在官文书坚持使用简牍的同时,有钱的贵族也看重缣帛而轻视纸张.由于缣帛产量有限,价格昂贵,只能在上层贵族内使用,因此缣帛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达官贵人借缣帛以示尊贵,这成为推广用纸的社会心理障碍,纸因此长时间得不到上层贵族的承认.东汉末年的学者崔瑗与友人葛元甫的信中说:”今遣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表明纸被认为是贱物,贫寒之家才不得不用.西晋左思《三都赋》脱稿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①唐徐坚《初学记》卷二一引《桓玄伪事》.桓玄(36o一404年)在东晋末年曾代晋称帝,可见在此之后,简牍才逐渐为纸代替.101洛阳为之纸贵”,对《晋书?文苑传》的这段记载,一般认为豪贵之家也用纸书写,反映了贵族”贵素贱纸”观念的改变.而笔者认为,豪贵之家”竞相传写”的只不过是一篇流行的文章,这恰恰说明纸张在当时贵族心目中只适应时尚,而真正严肃的,有价值的东西仍需传统的书写材料.以我们今人的看法,纸的优越性远远大于简,帛,既廉价轻便,又容易书写保存,可为什么在郑重场合受到排斥?是纸张质量不好吗?答案是否定的.1924年在新疆鄯善出土的《三国志?吴书》残卷,1965年在新疆吐鲁番发现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残卷,都证明西晋的纸张质量很好.①纸张之所以在郑重场合受到排斥,与人们固守传统的观念有关.其一,在古代行政领域中,传统的力量十分强大.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祖宗一直使用的是简牍而不是纸张,若加以改变便有”不敬”之嫌,这个风险是不敢轻易去冒的.其二,人类似乎有一种共性,抛弃熟悉的东西会感到痛苦,越是固有文化根基深厚的人越是如此.对于当时的贵族来说,他们熟悉的是简书,帛书,他们习惯用简,帛书写,所以便排斥纸张.当然,纸张并没有因贵族的排斥而中断普及化的趋势,相反它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取代了简,帛. 由纸与简,帛并用数百年及最终取代简,帛的史实证明,强大的传统观念是阻止新载体取代旧载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新载体的无比优越性会逐渐弱化人们的传统观念,当新载体低成本,高效益的优越性充分显示的时候,新载体就会取代旧载体. (三)电子媒介与纸并用1978年,兰开斯特在其着名的《通向无纸情报检索系统》中预言,无纸社会将在20世纪末不可避免地到来.但是我们看到,无纸社会并没有真的如兰开斯特所言已经到来或正在到来,也就是说电子媒介并没有取代纸质媒介.从市场情况来看,电子出版物确实增长迅速,但纸质媒介的生产和销售量也呈上升趋势,我们每天仍在大量接触纸质媒介, 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等.电子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纸质媒介,既有媒介本身的原因,也与人们的观念不无关系.从媒介本身来看,目前电子媒介虽然有纸质媒介所不具备的优点:体积小,储存密度高,传递迅速,形象生动等; 但纸质媒介也有电子媒介所不具备的优点:价格低廉,装帧漂亮,携带方便,阅读便利等.另外,电子媒介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标准化问题,相容性问题,版权问题等目前也没有解决.数字化图书馆甚至被人戏称为”脆弱的图书馆”l5].目前的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在特性和功能上是相辅相成的,谁也不能取代谁.从人们的观念来看,每当一个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产生时,总会引起”现代派”和”传统派”的争论,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这几乎是一条定律. “现代派”是新传播技术,方式的使用者,而”传统派”是原传播技术和方式的保护者;”现代派”看到的是新传播技术,方式的优点,而”传统派”看到是的缺点.历史上中国人对纸的态度已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西方亦如此.如希腊文字出现后,苏格拉底认为,这会造成人们依赖文字而使记忆萎缩;许多口语词汇只能给出一种文字形式表达,无法展现口语对话中的多种语境;当时记忆一部史诗所花费的时间,远远少于为了掌握记录的文字体系而花费的时间.苏格拉底的观点当然有道理,但却忽略了文字的优越性:正是文字的诞生使得他的学生柏拉图有可能记录下老师的谈话而使之流传后世.当最初的印刷品《圣经》传播时,许多圣徒认为是对手抄《圣经》的亵渎,但他们忽略了印刷品的优越性:人手一本《圣经》成为可能.当今人们关于电视,网络的争论依然反映了这一定律,正如美国媒介哲学家利文森(P.Levinson)所指出的:”今天对于全部电子媒体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猛烈的学术攻击,都是源自由来已久的对新媒介的焦虑而反过来希望保护书写媒介.”m’参考文献:[1]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J].文物,1973年,(12).[2]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J].考古,1981,(1).[3]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J]考古,1972,(1).。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汉字作为一种重要的书写系统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代的纸质书写,汉字书写载体的变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变革。
本文将以人类视角,以流畅的叙述方式,详细描述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最早的汉字书写载体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用龟甲和兽骨上刻划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这种书写形式粗犷简单,符号图案明显,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虽然甲骨文的使用范围有限,但它标志着汉字书写载体的起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竹简作为书写载体。
竹简是将竹子削成薄片后,用绳索穿孔固定在一起形成的书写材料。
竹简的出现使得书写更加方便,人们可以随身携带并进行书写。
竹简的使用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漫长的时间,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主要书写工具。
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纸质书写成为主流。
纸张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书写载体从竹简转向纸张。
纸质书写的出现使得书写更加便捷高效,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书写。
此时的纸质书写已经逐渐接近现代汉字书写的形式。
在纸质书写的基础上,印刷术的发明进一步改变了汉字书写的载体。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字迹均匀清晰,大量印刷品的制作和传播成为可能。
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汉字书写载体更加多样化。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电子书写成为一种新的书写方式。
电子书写通过电子设备和触摸屏实现,人们可以使用电子笔或手指直接在屏幕上进行书写。
电子书写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记录,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书写方式和样式选择。
除了纸质书写和电子书写,现代汉字书写还包括了其他一些载体形式。
例如,在各种材质上刻写汉字的石刻、金属刻字和传统的手工绘画。
这些书写形式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力,使汉字书写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
通过对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汉字书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密切相关。
从甲骨文到纸质书写,再到电子书写,每一种书写载体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 态 可能源 于 图画 的幅 面是 近似 四方形 。汉 字 的
的文字 , 而汉 字 是 我 国统 一 使 用 的 文 字 。汉 字 经 历 了一 个 漫长 的发 展 历 程 。一 般 认 为 , 汉 字 可 能
起 源 于母 系 氏族 公 社时期 , 如 果从 仰韶 文化 算 起 ,
据 我 国考古 发 现 , 西 安 半 坡 出土 的 陶钵 口沿
体 的研 究 。 目前 确 知 的成熟 的汉 字及 其载 体产 生 于商代 。秦 汉 时期 为改革 的高峰期 。 由于汉字 形
体 与结 构 的独 特性 , 诗词 、 识 字 和书法 成 为具有 中 国特 色 的课程 。汉 字载 体从 甲骨 发展 到纸 和 电 子
甲骨 文是 殷 商 时代 刻 在 龟 甲 或 兽 骨 上 的 文
字 。商代 出现 了甲骨 卜 辞 。 甲骨 卜 辞 和器 物铭 文 中出现 的字达 3 5 0 0个 左 右 , 除 象形 字外 , 形声 、 会
的整 体系 统 。
收稿 日期 :2 0 1 5一 O 1— 0 7
作者简介 :李方 , 广东省国基教育发展研究 院院长 ( 广东广州 , 5 1 1 4 0 0 )
汉 字 已经历 经六 千 多年 的历 史 。汉 字 发展 到商 代 的 甲骨文 , 标 志 着汉 字 发 展 基 本 成 熟 。本 文 所 谓 汉 字形 体 体 系便 是 指 由汉字 的形 态及 其字 体组 成
方块 形态 是 区 别 于 西 方 文 字 的 “ 鸡肠” 形 态 的 最
显 著 特征 。
2 0 1 5年第 1期 ( 总第 2 0 1 期)
稚 熬盲诌靠
T HE MODE RN ED UCA T I ON J O URNAL
No .1,2 01 5
G e n e r a 1 .No . 2 0 1
汉 字 载 体 及 对探 索 中 国 特 色 的课 程 教 材 具 有 重要 的
参考 价值 。
和 篆文 等形 态 的历史 演变
象形 是汉 字早 期最 显著 的形 态特 征 。在黄 帝
时代 , 有 仓颉 造象 形 字 之 说 。《 淮南子 ・ 本 经训 》:
“ 昔 者仓 颉 作 书 , 而天 雨 栗 , 鬼夜哭。 ” 许慎 《 说 文 解字 ・ 序 》: “ 黄帝 之史 官仓 颉 见 鸟兽 之 迹 , 知 分理 之 可相 别异 也 , 初造书契。 ” 此 外 又说 : “ 仓颉 之
上有 符号 二 三 十 种 , 最 常 见 的是 一 竖 划 , 其 次 是 “ 工” 形, 从 陶器 的 图 形 纹 饰 推 测 , 那 时 应 有 象 形
文字 。 [ ]
1 .从象 形 性 上 看 , 汉 字 经 历 了 甲骨 文 、 金 文
并存 。汉 字 载体 的 演 变 和 发展 , 促 进 了 中 文教 材 的发 展变 化 。因而 研究 汉字 载体 与课 程教 材 的历
中图分 类 号 :G 6 2 4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2 0 9 5— 6 7 6 2 ( 2 0 1 5 ) 0 1 — 0 0 8 3— 0 8
( 一) 汉 字形 态 的演 变
汉 字 与课程 、 汉 字载体 与 教材 , 息 息相 关 。探 讨 中国特 色 的课 程 与 教 材 , 不 能 忽 略汉 字 及 其 载
一
、
汉 字 形体 与 汉 字 课 程 的 历 史 演 变
初作书, 盖依 类 象 形 。故 谓 之 文 ; 其后形声相益 , 汉 字是 一种 信 息 的载 体 , 也 是 记 录 中 国人 的
语言( 文化) 的符 号 。中 国是 多 民族 国家 , 有 不 同
即谓 之字 。 ” 我 国学 者认 为 , “ 黄帝 族 ” 发 明的象 形 文字 , 如“ 山” 、 “ 田” 、 “ 水” 等 字本 于 图 画。 l 4 汉
李 方
摘 要 :汉 字形 体 的历 史演 变及 其 结 构音 韵 和 艺 术 的特征 , 生成 了诗 词 、 识字、 书法 等 汉 字 特 色课 程 。 汉字载 体 经历 的“ 甲骨 、 青铜 、 石栽 体一 简册 、 帛栽体一 纸载 体一 电子 载 体” 的历
史演 变导致 中文教 材 质 态历 经 “ ‘ 石经 ’ 教 材 简册 教 材 一 纸 质 教 材 电子 教 材 ” 的 发展 变 迁。这 是构 建 中国特 色课 程教 材 的重要 启 示 。 关 键词 :形体 ;汉 字课程 ;教 材 变迁
如“ 田” 字 的形 状 显 现 田与 田之 间 的疆 界 。 甲骨
甲骨 文再 现 了事 物 的形 态 轮 廓 , 象 形 图画 性
很强 。对 于 E t 月 山川 等 形 象 性 事 物 , 甲骨 文 的相 应写法显得 更 生动 。金文是 商 周 时代 铸刻 在 青铜 器上 的文 字。商代 金 文 的形态 特 征有 源 于 甲骨 文
・
8 3・
汉 字载体 及其 课程 教材的历 史演变
意、 假 借 等 文 字 已被 普 遍 使 用 。 _ 5 甲 骨 文 已 出现
界 各 国华侨 中普遍 使用 。 目前 中国大 陆使 用 的简
“ 学” 、 “ 教” 、 “ 师” 、 “ 笔” 、 “ 册” 字 等 教 学 上 的 用
字, 这 些字 是象 形字或 会 意字 。 _ 6 J
体 字是 政府统 一规 范 的汉字 。但 繁体字 的 艺术 欣
赏价值 较高 , 仍是 目前 我 国书法艺 术首 选 。 繁 体字 具有 以下 四种 结构 特 点 : ( 1 ) 象形 : 以 事 物形 状 来 表示 字 义 的字 是 象 形 字 。象 形 字 是 “ 画成其 物 , 随体 诘诎 ” , 一般 是事 物 的名词 [ 1 2 ] ,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