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
新时期国有企业新型腐败特点、趋势与对策
新时期国有企业新型腐败特点、趋势与对策│文彭新林刘敏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致命风险。
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实践中一些腐败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复杂,腐败手法也是隐形变异、翻新升级。
比如,出现了披上“合法外衣”型腐败、“借鸡生蛋”型腐败、“影子股东”型腐败、代理人型腐败、高利转贷型腐败、委托理财型腐败、期权型腐败、“逃逸式”辞职型腐败、政商“旋转门”型腐败、收受虚拟货币型腐败等新型腐败形式,并呈高发多发态势,给反腐倡廉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国有企业新型腐败的主要特点总的来看,当前新型腐败具有风腐交织一体化、腐败利益主体圈层化、利益关联间接化、利益实现方式多元化、实际危害外溢化等特点。
国企新型腐败既具有前述新型腐败的共性特征,也有国企新型腐败的个性特征。
新型腐败主体范围较为固定。
当前,国企新型腐败的主体,主要集中于国企高管以及国企负责采购、财务、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人员。
究其原因,主要是国企内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尚不健全;有的国企权力配置结构不合理,治理权责界限不清晰。
新型腐败发生领域相对集中。
从国企新型腐败案发情况看,投资融资、工程项目招投标、物资和服务采购等领域是国企新型腐败的高发地带。
特别是充当工程项目的“掮客”,以及相关企业“挂靠”式腐败等,几乎成为不少国企经营发展中默认的“潜规则”,进而滋生出众多新型腐败。
新型腐败的隐蔽性更强。
在国企新型腐败查处实践中,合法市场交易与利益输送交织型新型腐败非常突出。
如“利用虚增交易环节”“提供交易机会”“相互照顾提供便利”“利用与本人无亲属关系的人员进行违规违法操作”等,竭力为利益输送披上合法外衣,笼罩市场化面纱的腐败手法花样翻新,使得国企新型腐败被发现和查处的难度更大,危害潜伏期长期化。
国有企业新型腐败的发展趋势从实践情况看,国企年轻干部、基层单位工作人员更容易实施技术水平更强、持续时间更长的贪腐行为,凸显当前国企新型腐败向“小微专基”方向发展的趋势。
浅谈我国腐败现状与反腐对策
浅谈我国腐败现状与反腐对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腐败问题一直是困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天,我们将浅谈我国的腐败现状以及反腐对策。
一、我国腐败现状腐败问题在我国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呈现出多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特点。
首先,政府层面的腐败普遍存在。
政府官员滥用权力、受贿受贿、贪污贪污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还严重破坏了人民的信心。
其次,企业界也存在严重腐败问题。
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不正当利益成为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这导致了资源浪费、失信风险增加等问题。
第三,司法领域的腐败也极为突出。
一些法官和律师为了个人私利而失去了法律的公正和公平,司法公正受到了重大挑战,公众对司法机构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二、我国反腐对策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腐败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遏制。
首先,建立了严格的法律制度。
中国通过立法来明确腐败行为的界定,并加大了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腐败行为的人员实施惩处和追责。
其次,中国深化了反腐败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反腐败活动,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打击跨国腐败行为,追回国家资产。
第三,推行了更加透明和规范的行政管理。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行政审批的公开透明,建立了更加规范的行政体制,减少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此外,中国还倡导全面从严治党,在党内强化反腐力度。
建立了反腐败协调小组,并将反腐败纳入全体党员的重要考核内容。
然而,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反腐败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由于腐败问题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单靠法规和打击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进行长期的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反腐斗争。
三、未来的展望虽然我国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我们要时刻警惕腐败问题的反反弹可能。
只有通过持续的反腐斗争,才能实现长期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对腐败问题的预防力度,建立健全反腐机制,完善监督体系,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力量。
剖析当前腐败现象六大新特点
剖析当前腐败现象六大新特点当前腐败现象存在着六大新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腐败行为的演变和趋势。
本文将从机制性腐败、权力寻租、网络化腐败、金融腐败、外逃腐败、底层腐败六个方面进行剖析。
首先,机制性腐败是当前腐败现象的一个新特点。
由于制度与监管不健全,腐败问题在一些行业和领域中已经形成惯性。
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人为制造腐败现象。
其次,权力寻租是当前腐败现象另一个明显的新特点。
一些官员滥用职权,通过职务上的便利获取私利,甚至将公共资源作为私人财产进行交易,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第三,网络化腐败是当前腐败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腐败行为也逐渐与互联网相结合,采用新的方式进行。
一些官员通过网络平台收受贿赂、海量信息的开放、新兴的电子商务等,极大地方便了腐败行为的进行。
第四,金融腐败是当前腐败现象的一个突出特点。
金融行业是利益链条最为复杂且利润最高的行业之一,也成为腐败问题的高发领域。
虚假贷款、利益输送、金融诈骗等腐败行为时有发生,给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造成了极大破坏。
第五,外逃腐败是当前腐败现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随着社会的全球化和经济的国际化,隐匿财产、寻求庇护、逃避法律追究等行为也越来越多。
一些腐败分子通过跨国转移资产进行逃避,给国家的执法机关带来了困难。
第六,底层腐败是当前腐败现象之一、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和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利用职权便利、损害群众利益等方式谋取私利。
一些工作人员以权谋私,给基层政府的形象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综上所述,当前腐败现象存在着六大新特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腐败行为的新形态。
为了解决当前的腐败问题,我们需要完善制度、加强监管,重塑权力与利益的关系,使得腐败行为失去土壤。
同时,还需要加大惩治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反腐败的大环境,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形式与策略
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形式与策略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本保障,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客观需要。
国家领导人反复告诫全党,在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需要十分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把反腐倡廉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成效。
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但是,消极腐败现象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还在滋长和蔓延,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还很严峻。
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把从严治党方针落到实处。
腐败是人类社会的毒瘤。
它损害民主和法治的根基,扭曲和破坏市场竞争秩序,侵害公民合法权益,降低公民生活质量,甚至为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提供温床,威胁社会安全。
历史上,因腐败而亡国灭族的悲剧一再上演,令人触目惊心;当今,因腐败而导致政权更替,引发社会动荡的事件频频发生,值得深思警惕。
当前,中国反腐败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反腐意志坚决,力度空前,成效显著,但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
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以全球比较的视野冷静分析当前形势,认清我国反腐败的成效、挑战和困难,会让我们更加理性和沉着地应对腐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动作频繁,既“打老虎”又“拍苍蝇”,陆续的采取的节日腐败、创新党内巡视制度、集中解决“四风”问题、整顿会所歪风等一系列措施,态度坚决,力度空前,成效显著。
同时党中央清醒的认识到反腐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地监管和牵制,当权者在运用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分配社会各项资源的时候,由于人性的弱点,导致资源分配丧失公平。
腐败已经是现在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和世界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
一、加强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必须从教育入手。
腐败的产生,首先是思想的堕落。
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及原因剖析
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及原因剖析一、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一)腐败类型增加。
从腐败类型来看,个体腐败与群体腐败并存,串案、窝案和法人犯罪案件增多。
违法违纪者往往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群体性、帮派性的特征更具明显。
在一些大案、要案中,往往是带出一个个串案、窝案。
(二)腐败主体蔓延。
从腐败行为主体来看,行为主体从基层向中层、高层领导干部蔓延,“一把手”腐败现象严重。
自从进入90年代,党内高层干部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已由昔日的县处级向地厅级、省部级发展。
在一些大案中“一把手”违纪违法较为突出。
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
(三)腐败区域扩展。
从腐败发生区域来看,腐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散到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
就连新闻出版、学术教育界也未能幸免。
管理党风廉政工作、查处腐败分子的机关也出现了腐败现象,近几年纪检监察干部贪赃枉法、徇情枉法,以及自身腐败、包庇腐败现象行为时有发生。
上述特点全景式地展示了目前我国腐败现象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不谓不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为何仍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有:二、腐败产生的原因(一)价值失范、道德约束乏力导致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虽然一再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是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在宣传教育、社会舆论、识人用人等方面,与无产阶级道德观念大有所悖,致使一些人产生了模糊观念和错误心态:认为廉政吃亏,等待观望;法不责众,随波逐流;你捞我捞大家捞,不捞白不捞。
(二)分配不公和公务员低薪导致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瞩目,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很大,国家工作人员工资低,且上下级之间又不统一。
特别是分配不公中的不良暴富,对社会起了不良示范作用,一些意志薄弱者竞相效仿。
原先的心理平衡被打垮,取而代之是一种“吃亏”、“补偿”心理。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当前腐败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包括群体化、高管化、巨额化、期权化、潜规则化、国际化和新型化。
反腐败必须扩大党内民主和发展人民民主,加强选人用人制度建设,强化反腐倡廉教育,推进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建设,完善干部考核与监督制度等。
一、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当前我国的腐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由收钱收物的“硬腐败”发展为接受各种服务、旅游出国等“好处”的“软腐败”;由个人捞钱的“小腐败”上升为集体福利、挥霍公款的“大腐败”;由内资企业的“内资腐败”发展为外资企业参与商业贿赂的“外资腐败”;由一人出事的“单案”扩大为一揪一串的“窝案”。
具体来讲,腐败现象具有的特点是:其一,群体化。
湖南省郴州市委原书记李大伦腐败案发后牵涉人员达160余人“;慕马腐败大案”涉案人员达142人;湖北襄樊市委书记孙楚寅落马,牵出领导干部70余人。
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
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其二,高官化。
近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央纪委、监察部查处了原中央政冶局委员、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贵州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方仁,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山东省委原副书记、青岛市委原书记杜世成,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等一批高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据公开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共有35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年均7人。
其三,巨额化。
腐败涉及的金额巨大,动则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
2009年已经基本查明涉案的3l位国企企业家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34.0466亿元,人均涉案金额高达l.0982亿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9.3273亿元,人均贪污、受贿3109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9人,累计挪用公款12.9387亿元,人均挪用公款1.4376亿元。
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特点治理对策论文
浅析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特点与治理对策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1摘要腐败现象如今是各个国家和政府十分头疼的“顽固之疾”,同样反腐倡廉不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与否,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否。
本文先阐述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我国腐败问题存在的特点,最后对其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反腐监督机制一、在我国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意义根据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要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将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
由此看来,反腐倡廉的建设以被日益重视起来且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加强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
温家宝总理近日就指出:“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
中国共产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
腐败现象是同党的建设总目标和“三个代表”的思想完全对立的。
腐败只能破坏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干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损害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
只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才能够有效地遏制腐败,才能有力地保证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明,所以反腐倡廉的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强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生产率上,更体现在政治的廉洁和精神的文明上。
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它要求各项事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如果我们在抓紧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社会风气的净化,在发展物质文明的时候,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那么腐败现象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腐蚀社会主义大厦的根基。
如此,即使富裕了也是少部分人的富裕,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将永无实现之日。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摘要腐败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危险。
当前中国出现了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上升的趋势。
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
同时,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和制度化,腐败同时向高层发展和向社会蔓延,涉及层面不断扩大,腐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腐败文化开始形成。
其主要原因有: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削弱。
腐败损害了经济发展,危害着社会秩序,危及了政治稳定。
应当从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等方面进行控制和治理。
关键词腐败一、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点(一)念所谓腐败行为就是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员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利益冲突中以个人利益为首要选择违反法律、党纪、政纪规定的行为。
(二)一是以权谋私。
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要手段。
二是权财交易。
公共权力掌握者与利益追逐者之间达成合意欲望为目的的合意与合作。
以权谋私、权财交易的目的而实施的一系列互动行为。
(三)1.腐败2.3.4.5.6.腐败行为是一种违纪、违法、犯罪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二、当前中国腐败问题造成的主要危害(一)、不少研究成果表明:腐败从多方面会损害经济发展。
腐败水平提高会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大大Paolo Mauro腐败指数从1到10每低2.4人均收入增长率就高4个百分点。
腐败影响经济增长,其原因之一是导致投资水平降低,因为腐败使投资者估算的风险增大,原因之二在于腐败使教育方面的公共开支减少。
腐败指数每低2.38,政府的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就高0.5%左右。
腐败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
胡鞍钢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初步估计。
他先将中国的腐败类型划分为四种类型,然后对每一种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腐败确实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腐败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避免的问题,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面临着严重的腐败问题。
腐败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发展,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一系列反腐败策略。
本文将探讨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并分析反腐败策略的有效性。
腐败问题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在这个时期,由于政府的集中经济控制和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一些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导致了严重的腐败现象。
虽然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后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限制腐败,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改革的滞后,腐败问题仍然存在。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企业和司法系统中。
在政府机关中,一些官员滥用职权、受贿行为屡禁不止。
这种腐败行为不仅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也极大地阻碍了政府的公正执政。
在企业领域中,腐败问题包括贪污、行贿、私人利益输送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发展,并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司法系统中,一些法官和法律执行人员涉嫌受贿、徇私枉法,使司法公正受到严重威胁,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
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腐败策略。
首先,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如国家监委和中纪委,来加强反腐败工作。
这些机构负责调查和审查涉及腐败的行为,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其次,中国政府加强了监管和审计工作,建立了完善的腐败预防机制。
同时,政府还大力推进反腐败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腐败问题的认识和警惕性。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反腐败合作,追逃外逃的腐败分子,从根源上打击腐败行为。
然而,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腐败措施,但要想根除腐败问题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腐败问题根源于利益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些腐败犯罪分子利用职权和权力寻求个人私利,并与其他人形成利益链条,这使得打击腐败极具挑战性。
其次,一些腐败现象依赖于非法收入来源和隐蔽手段。
当前我国行政权力腐败的特点及治理对策范文
开题报告一、选题的理由1、遏制与治理日益严重的行政腐败问题,是我国法治国建设的要求。
2、腐败使社会资源无法公平合理地分配,导致贫富不均现象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二、选题意义有利于深化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全面梳理行政权力、经济成长与预防腐败之间的关系,推动新形势下惩治与预防腐败理论的创新。
一是有助于对市场经济背景下行政权力运作的内在特点、价值理念和变化轨迹进行深入挖掘和整体勾勒;二是有助于厘清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产生的机会和激励结构,科学衡量政府控制经济活动的程度对腐败的影响以及腐败对经济成长所造成影响;三是有助于更深层次地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产生的机会和激励结构,探讨行政权力如何在根源上减少腐败的产生机会。
三、设计思路首先,浅析我国行政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现阶段我国行政权力腐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腐败现象在我国的三个阶段时期。
其实结合社会现实和一些案例分析我国行政权力腐败对社会和人民造成的各种危害及产生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然后从经济、政治、历史三个方面阐述产生行政权力腐败的根源所在。
最后综合行政权力腐败的产生的成因,结合我国法制体制及体制的不健全,提出治理行政权力腐败的一些对策,从而起到遏制腐败更深入恶化。
四、写作提纲(一)行政权力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对社会的危害1、行政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2、行政权力腐败现象的危害(二)行政权力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1、经济根源2、政治根源3、历史文化及主观意识根源(三)行政权力腐败现场的遏制对策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化监督机制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结论:尽快完善经济体制,推进政治改革,实现真正的依法行政,同时加大干部思想教育,从而实现遏制行政权力腐败现象。
反对行政权力腐败既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具有紧迫性;既要坚决地、持久地进行下去,又要重视阶段性成果,一步一步地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当前我国行政权力腐败的特点及治理对策【内容摘要】行政权力腐败及整治问题是政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对策研究
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腐败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痼疾。
腐败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人民的利益,还妨碍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本文将探讨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一些反腐败的对策措施。
一、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分析1. 权力过于集中中国的权力过于集中,给了腐败分子可乘之机。
一些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形成了权力寻租的局面。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存在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监管不力,导致腐败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2. 缺乏监督与透明度中国的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监察部门的权力受到限制,难以有效发现和打击腐败行为。
同时,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缺乏透明度,容易引发腐败问题的滋生。
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也较弱,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
3. 薪酬体系不合理现行的薪酬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一些公职人员来说,薪酬并不高,而他们却有着巨大的权力。
这种不合理的薪酬体系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发生,一些官员可能通过滥用职权来获取非法的收益。
4. 社会道德观念淡薄中国的社会道德观念普遍较为淡薄,一些人缺乏对道德底线的约束,容易被腐败所诱惑。
同时,一些人对腐败的态度较为宽容,甚至存在“能捞则捞”的心态,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
二、反腐败的对策措施1. 改革权力分配机制为了减少腐败问题,中国需要改革权力分配机制,实现权力制衡和监督的有效运行。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应当更加明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力度。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力,提高打击腐败的能力。
2.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中国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力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察机构的权威性和效率,加大对腐败问题的打击力度。
同时,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推动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能力。
3. 改革薪酬体系对于公职人员的薪酬体系需要进行合理调整,确保他们的薪酬与权力相匹配,避免因薪酬不高而滥用职权。
论我国腐败犯罪的现状及其对策
论我国腐败犯罪的现状及其对策一、腐败犯罪的现状与特点我国当前正处于较大变革运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腐败犯罪现象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权钱交易,行使职务与谋取私利相结合、权力行为与经济行为相结合,权力的物化、商品化已经达到相当程度权钱交易、职务犯罪是腐败犯罪的最典型特征,也是政治和经济以某种扭曲的方式进行结合的产物。
其实质是一种畸形的交易行为。
掌握权力的一方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行使权力来谋取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即通过权力和金钱的交换,以牺牲国家或集体的利益,损害执政党和政府的形象为代价,来满足个人或小团体的私欲。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法制的不健全、社会伦理道德的偏差与失范,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消极腐败现象再度猖獗,权钱交易这一形式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
权力物化、商品化,权力资本与金钱资本在目的、手段、影响等方面都有所进化、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日益严重。
以贿赂罪为例,在经济运行中,在某些地方,贿赂与经济行为相结合,甚至成为生产、流通领域得以完成的必要的润滑剂,并从一种单向的行为变为双向的行为。
出卖权力、接受贿赂的掌权者也步入商业化的浪潮,甚至把行使权力作为一种经营活动,以权力为资本,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明面上或暗下里被动地接受贿赂,而是通过种种奇妙的暗示或洒酣耳热后的“失言”、“自白”,做“姜太公钓鱼”,寻求合作者,进行合伙经营;而行贿者的眼光也变得“长远”起来,不再追求眼下一时一地的利益,他们通过不断的贿赂与投入,以扩大和形成一条牢固的金钱纽带,换取长远的利益。
(二)腐败犯罪从自然人发展到法人,从经济部门蔓延到执法等部门,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在许多地方已经公开化、广泛化现阶段,一方面人们对腐败现象恨之入骨,深恶痛绝;另一方面,腐败现象不断蔓延,日益严重。
甚至社会上已形成普遍的贿赂心理,并且凝固成一种心理定势,外化为行动习惯。
首先、金融、商业、建筑、供销、物资、外贸、房地产、证券、期货等经济部门是腐败犯罪的集中多发区。
中国当今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当今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腐败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然而,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对策,可以帮助中国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腐败问题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首先,政府官员的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滋生了腐败。
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官员手中,他们往往能够滥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
其次,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也为腐败问题提供了土壤。
高速的经济发展使得政府资源配置变得庞大而复杂,容易产生腐败现象。
再者,道德观念的淡漠和法律意识的薄弱也是腐败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系”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们更注重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忽略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要解决腐败问题,首要的一步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政府应当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另外,政府官员的权力应当进行有效的分散,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此外,建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样的机构应当具有独立的调查权力,并公正地处理腐败案件。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当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干预,降低行政审批的难度以及涉及的不透明度。
这样可以减少政府官员谋取私利的机会。
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减少市场上的不公正交易,提高企业和公民对法律的遵守意识。
另外,加强对公众舆论监督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官员的行为应当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的监督。
政府应当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向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公众成为监督的主体。
同时,加强媒体的监管,确保媒体的独立性,使媒体能够对腐败问题进行公正、客观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最后,教育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可以有效地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
我国反腐倡廉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反腐倡廉的现状和对策摘要权力异化被视为腐败的根本特征,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制度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一种动态的完善过程,制定并执行制度必须经过实践的严格检验,永远没有完成时,进行时是常态。
源于实践的制度必须透过实践活动才会使制度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极强的操作性,才能实现制度的稳定性、根本性和持续性等属性特征。
紧密结合反腐败的新举措,将丰富的反腐败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凝练,从而巩固反腐败实际成果,这既要将反腐败工作实践上升固化为制度,又通过制度出台规范行为,推动源头治腐。
因此,从理论上将反腐败实践经验进行凝练概括,并将其规范化转化成制度,进而将实践精神注入,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使反腐倡廉制度更加科学严密。
关键词:反腐;倡廉;对策目录摘要 (1)一、我国反腐败面临的问题 (3)(一)窝案串案数量持续上升 (3)(二)腐败形式更为复杂隐蔽 (4)(三)家庭成员集体参与犯罪 (5)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6)(一)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核心 (6)(二)加强制度建设是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之策 (6)(三)加强制度建设是国际反腐败历史经验的有益借鉴 (7)三、反腐倡廉的对策 (8)(一)思想道德防线 (8)(二)反腐败法治体系 (9)(三)权力制约和监督 (10)参考文献 (13)一、我国反腐败面临的问题(一)窝案串案数量持续上升窝案、串案是指一名官员落马而牵扯出的一系列贪腐官员的腐败案件。
窝案、串案的实质是某些腐败人员为谋求私利,与他人相互利用和相互勾结,形成利益共享和利益均沾,一旦案发,牵涉人员多、涉案金额大、影响范围广、情节比较严重。
窝案串案的严重危害性体现在窝案串案成员形成了利益同盟,存在巨大的利益链条,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不仅使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更是相互包庇,使该区域的政治生态乌烟瘴气,不成体统,毫无规矩可言,更无清廉一说,大大损坏了公仆形象,破坏人民群众对官员的信心、信任以及信赖关系。
行考1:我国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整治腐败的具体举措
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一、联系实际例子:审判工作中的腐败人民法院担负着惩处腐败分子、清理害群之马的重要职责,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力量。
但是近些年法院内部违法违纪现象明显增加,反腐倡廉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一、产生腐败的原因(一)内部因素 1.主观方面。
第一,法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所承办的案件。
第二,由于案件多,人员少,造成法官整天忙于办案,疏于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
第三,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
第四,查处不力。
2.客观方面。
近年来,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而法院干警的人数几年来变化很小。
案件多、任务重与审判力量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使得法官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往往顾及了结案速度,忽视了案件的质量。
(二)外部因素 1.社会风气的影响。
公款消费屡禁不止,贪污、受贿大案叠起,不少人认为,有钱就可以买法,神圣的法律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金钱的变种。
2.行政干预的影响。
少数行政机关的领导“关心”审判工作,插手法院正常审判工作的情况。
3.地方保护主义。
有些地方的行政机关或法院往往以种种理由进行推诿或拒绝配合,甚至有的法院以“为辖区经济保驾护航”为名,阻挠外地法院依法办案。
4.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
公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还不能做到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工作对策反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确保司法公正,就必须坚决、彻底地清除法官队伍中违法、违纪的腐败分子,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中重新树立起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是反对司法腐败的思想前提。
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斗争,反腐败斗争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成败,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
所以,法院领导要对干警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只有干警自身的政治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司法公正。
我国腐败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彭治民)(2)
论新时期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征及其应对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体制快速转型期,腐败现象突出,呈现出多发、高发的趋势。
本文从腐败的定义及新特征出发,分析了腐败类型、方式和程度的新变化,并就当前腐败易发多发的原因从利益诱惑、体制漏洞、监督不力、惩罚不力、道德因素、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针对当前腐败现象的新特征,从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大腐败惩治等方面着手,探寻构筑规范有效的反腐防线。
关键词:腐败现象;新特征;对策分析目录引言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征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腐败的定义ﻩ1(二)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征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腐败类型的新变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腐败方式的新变化 (3)3.腐败程度的新变化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主要原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利益诱惑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体制漏洞....................................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监督不力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惩罚不力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道德因素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文化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遏制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对策分析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加强制度建设,消除产生腐败的体制缝隙和漏洞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筑牢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防线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加大对腐败的惩治力度,充分发挥惩治腐败的重要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足薪养廉,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收入分配调节机制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腐败现状及对策
腐败现状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腐败现象。
腐败不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损失,更深刻地侵蚀了人民的利益,影响到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防止腐败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项社会责任。
本文将针对腐败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腐败现状1.政治腐败。
政治腐败可以说是腐败现象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其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包括职务买卖、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对外透露机密信息等。
2.经济腐败。
经济腐败主要指的是在经济领域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比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等。
3.文化腐败。
文化腐败是一种比较隐蔽的腐败现象,它主要出现在文化领域,包括盗版、抄袭、造假等。
4.社会腐败。
社会腐败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比如利益输送、关系到位等。
5.道德腐败。
道德腐败是指某些人在道德观念上的败坏,主要体现在一些人无视道德、规则等。
二、对策1.加强法制建设。
在加强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规章,还要加强执法的力度,强化监管,对违法行为给予惩罚。
2.建立金融机制。
建立金融机制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制度,降低腐败成本,从根本上制约腐败。
3.完善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可以发挥有利于预防腐败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对腐败行为进行防范和打击。
4.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基准,要发挥社会道德对于预防腐败的重要作用,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对于打击腐败也有很大的帮助。
5.加强教育宣传。
加强教育宣传,可以提高公民的素质和道德观念,让人们懂得正义与公正的价值,在人们对腐败行为的认识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腐败是严重损害社会利益的现象,要想彻底消除腐败,必须从防范入手,采取多种对策。
只有建立健全的制度与法律,加强监督管理,强化任职资格审查和提高道德素质等方面,才能为社会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公正的环境。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腐败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层面的社会组织中,在政府机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领域都有所表现。
腐败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发展。
为了应对腐败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腐败现象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权力过于集中。
当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容易出现腐败问题。
权力过于集中使得监督和制衡机制不完善,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条件。
第二,监管不力。
监管机构的失职和腐败同样是腐败问题的重要成因之一、监管机构存在监管不均衡、监管手段不足等问题,使得腐败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第三,制度缺陷。
一些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也是腐败问题的成因之一、制度缺陷包括执法不公、处罚不力等问题,这使得腐败行为难以受到有效的制约和处罚。
第四,利益驱动。
腐败行为往往源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驱动。
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利用职务权力进行腐败行为。
利益驱动使得腐败行为难以遏制,需要建立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
针对上述成因,可以提出一系列对策:首先,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应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建立各级监察机构并强化监察职责,对权力滥用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其次,改进监管机制。
应完善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提升监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监管机构的内部监督,严肃查处监管失职和腐败行为。
第三,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
需要修订和完善腐败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对腐败行为的法律制裁力度。
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对腐败行为从严惩处。
第四,增加公共参与和舆论监督。
提高公民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能力,通过公民参与和舆论监督来推动腐败行为的曝光和治理。
第五,加强教育和培训。
加强公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
加强公职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廉洁意识和职业道德。
第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弘扬廉洁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权力寻租化更加隐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权力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减弱,但权力对资源的支配仍然存在。
腐败现象趋向于“寻租”,即通过恶意利用权力来获取私利。
与过去哗众取宠、明目张胆的行为不同,现今腐败现象更加隐蔽,如隐蔽收受贿赂、滥用权力、操纵股市等。
这种变化给了腐败行为更大的存活空间,也增加了打击腐败的难度。
二、腐败现象跨界蔓延。
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交叉融合加速,使得腐败现象也呈现出跨界蔓延的趋势。
腐败行为已经不再局限于政府层面,还涉及到企业、学术界、医疗、环境治理等各个领域。
譬如医疗领域的“红包”、“床位号贿赂”,企业界的行贿受贿,甚至是在涉及国家重大战略性项目中的腐败行为等。
跨界蔓延的腐败现象,给制约和打击腐败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网络时代下的新型腐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腐败行为也呈现出新的形态。
例如以网络炒作为手段的草根腐败、网络游戏腐败、网络金融腐败等,这些新型腐败方式充分利用了网络匿名性、传播迅速性和信息扩散性等特点。
这些新型腐败行为在网络时代下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给我国腐败现象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法治建设的加强。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加强,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堵住了腐败的“法律漏洞”。
创立了严密的司法制度和法律执行体系,对于一些腐败行为实行了有效的规范和判罚。
这种法治建设的加强,给了打击腐败行为更多手段和执行力度。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权力寻租化更加隐蔽、腐败现象跨界蔓延、网络时代下的新型腐败、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加大、法治建设的加强等方面。
这些新特点对于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优化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加强对腐败行为的执法和打击力度,以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一、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当前我国的腐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由收钱收物的“硬腐败”发展为接受各种服务、旅游出国等“好处”的“软腐败”;由个人捞钱的“小腐败”上升为集体福利、挥霍公款的“大腐败”;由内资企业的“内资腐败”发展为外资企业参与商业贿赂的“外资腐败”;由一人出事的“单案”扩大为一揪一串的“窝案”。
具体来讲,腐败现象具有的特点是:其一,群体化。
湖南省郴州市委原书记李大伦腐败案发后牵涉人员达160余人;“慕马腐败大案”涉案人员达142人;湖北襄樊市委书记孙楚寅落马,牵出领导干部70余人;2009年8月原巢湖市委书记周光全被判处无期徒刑,随着周光全的被查处,安徽省巢湖市有14名党政官员受到免职处分或被判刑,这些被处理的官员都有着向周光全行贿以谋取利益的“不良记录”。
可以说,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
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
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挤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其二,高官化。
近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央纪委、监察部查处了原中央政冶局委员、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贵州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方仁,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山东省委原副书记、青岛市委原书记杜世成,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等一批高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据公开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共有35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年均七人。
2009年8月27日,中央纪委发布消息,通报了对广东省原政协主席陈绍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结果,决定给予陈绍基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海外媒体对此评价称,2009年1—8月,“六名副省级以上官员被集中查处,彰显出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
9月份后又相继查处了贵州省政协主席黄瑶、辽宁省人大副主任宋勇、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堂堂的问题。
12月份查处了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的党组书记、副总裁张春江的问题。
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
其三,巨额化。
腐败涉及的金额巨大,动则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
2009年已经基本查明涉案的3l位国企企业家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34.0466亿元,人均涉案金额高达l.0982亿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9.3273亿元,人均贪污、受贿3109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9人,累计挪用公款12.9387亿元,人均挪用公款1.4376亿元。
其四,期权化。
“权力期权化”交易的是一种“权利”,其不直接涉及钱物,因而形式和过程隐蔽,相互兑现往往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如高薪任职、分给股权、优厚待遇等。
腐败分子进行权力操作可以用“扶持企业、促进发展”为借口,即使损害国家利益也可以用“改革代价”遮掩,过程隐蔽,其交易方不是在职干部,甚至可能不是其本人,对象和内容都较为隐蔽。
“权力期权化”改变了腐败获利的时间和方式,为腐败分子手中的“权力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变现可能。
它可以是权力享受权力回报,在离职前安插亲信或选定“接班人”,为自己遥控权力作打算;可以是权力享受资本回报,在位时为企业牟利,辞职或退休后到企业“高薪打工”;也可以是资本享受权力回报,利用在位时积累下的“活动能量”换取企业股权或创业资本。
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预留“出路”、“退路”,还可以“封妻荫子”,由受益方资助亲人子女出国留学或提供创业资本。
如广东省原高级法院院长麦崇楷就为其子换取了数百万的企业股权。
其五,潜规则化。
从文化上看,我国是一个宗法伦理社会,血缘观念极强、法制观念薄弱,这种特定的文化观念也为腐败行为的发生孕育了土壤。
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消极的因素是滋生腐败的条件,如“潜规则”文化在官场中流行,很多行为规则不公诸于世而是如“黑市”交易,公诸于世的规则,大家又不遵守。
再例如“消解”文化,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消解制度的倾向,在现实中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另外,还有“圈子”文化,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
入围的干部争宠,不入围的干部被剔除,这种示范效果迫使大多数干部去遵从新的游戏规则。
从追求庇护到跑官买官,并按照这一游戏规则所提供的激励机制来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使正直的干部越来越难以生存。
其六,国际化。
有的腐败分子利用资本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境流动的机会,与地区外、行业外、境外的不法分子相勾结,共同犯罪;有的利用国际间法律的差异,国内犯罪,国外洗钱;有的以境外商人为合作对象,在为对方牟利后,在境外“交易”,赃款赃物滞存境外。
一些涉案的党政干部特别是关键涉案人员一有风吹草动即随时出逃。
“裸体官员”问题浮出水面,暴露出以往外逃贪官贪腐时“留一手”(即任职期间有意将妻儿送出国,独自一人在国内),贪腐行为败露后立即逃往国外的腐败谋略。
而某些干部利用出国考察机会滞留不归的情况更是暴露出贪官风险意识的增长。
其七,新型化。
在新兴领域开展反腐败斗争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拍卖等方面的反腐败措施比较少导致新兴领域腐败案件频繁发生,在这些领域中,腐败呈现出金融化、虚拟化的特点。
与异性直接相关的腐败现象不可轻视,中纪委研究室原副主任、中纪委北京培训中心原主任、原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副主任刘春锦指出:受处分的厅局级干部中,90%的落马贪官都有包养情人,甚至有多个贪官共用一个情人的现象。
原天门市委书记张二江甚至把“小姐”带到家里嫖宿。
被“双规”后,张二江供述了自己曾同107名妇女发生过不正当性关系,天门人戏称张二江是“梁山寨主”。
二、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战略对策(一)扩大党内民主的实现方式,以民主制度建设来推动反腐败的深入1.在全国县市逐步实行以下制度:(1)党代会年会制。
县市党代会由过去的五年召开一次,改为每年召开一次。
党代会年会的主要任务是听取和审议县委、县纪委工作报告和县人大党组、县政府党组、县政协党组的书面工作报告;讨论和决定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对县委委员的年度工作进行评议。
(2)党代表直选制。
党代表由过去的间接选举改为竞争性直选。
过去的县级党代表候选人,一般是由党组织提名或推荐,在基层党员代表会议上,按照很少的差额甚至等额选举产生。
实行直选以后,党代表改由党员直接提名、个人自荐报名,通过预选按得票多少确定候选人,县级领导干部也必须通过提名参加预选才能成为候选人。
候选人的差额必须达到30%以上,由所在选举单位的党员直接投票产生。
(3)党代表常任制。
党代表的任期与本届党代会的届期相同。
在任期内,党代表享有在大会期间的选举权、审议权、重大事项决定权、质询权、提出罢免案权、评议权以及闭会期间的学习培训权、调研视察权、提出意见建议权等权力,充分发挥党代表的作用。
(4)评议制。
在党代会年会上,党代表要对县委、县纪委领导班子进行评议,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无记名投票表决;对“三个党组”的工作报告要进行评议,确认报告是否通过;县委委员向党代表述职,党代表对县委委员进行评议,评议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评议结果作为考核县委委员工作的重要依据;届中,还须对县委委员进行一次信任投票,信任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
评议结果在代表大会上公布,对不满意票超过30%的领导班子,必须写出书面整改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并及时向党代表公布。
2.制定完善的、科学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制度,保证党内决策的民主化。
必须尽快制定标准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相关制度。
规则包括:界定常委会需要讨论的重大事项的范围与确切内容;书记与副书记、常委之间关系的平等性,以及常委讨论权的保证制度;常委会议事的具体程序等。
3.利用人民民主反腐败。
要充分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监督作用,发挥人民代表的职能,推进反腐败工作。
如2006年通过的《监督法》创设了在人大闭会期间由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进行审议的制度,这一制度增加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宪法和法律活动监督的主动性和经常性,保证了各级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上的决定权。
(二)加强选人用人的制度建设1.完善初始提名权制度。
要提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必须科学合理地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程序,实现“由少数人选少数人”到“由多数人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为此要做到:(1)明确范围,保证初始提名推荐人员的广泛性,科学界定行使初始推荐提名权的人员范围。
(2)规范程序,强化初始推荐提名权的制度安排。
四个程序:一是组织部门制定发放《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推荐提名公告》,公告空缺职位,做到群众知情。
二是制定发放《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推荐提名表》,实施署名推荐,实行责任追究。
三是执行资格双审,严把入口关。
对照职位资格条件,对人选进行资格初审。
四是综合分析结果,确定考察对象。
2.建立干部推荐说明书制度。
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逐步实行干部推荐说明书制度。
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填写干部推荐说明书并署名,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得不到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3.实施“考任分离”制度。
“考任分离”制度就是将干部的任用从时间和空间上分割开来。
考察时不任用,任用时不需要再考察。
这一制度的好处:一是可以降低用人上的风险,对在公开选拔中一时难以把握的人选,可以先“放一放”,通过工作实践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考察。
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公开选拔的成果。
对在公开选拔中成绩突出、综合素质较高但因职位所限未任用的优秀人员,可先纳入领导干部人才库,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任用,这既充分利用了公开选拔成果,又节约了人才开发成本。
三是留出了对干部进行全面考察的时间。
可以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挂职锻炼等多种方法对拟用人选进行全面的定量和定性考察。
4.推广离岗考察制度。
所谓离岗考察制度,就是指主要领导干部获得提拔需要离岗时,在公示提拔信息以后,适度延长公示时间,令其脱离原工作岗位,暂不进行新的任命或暂不就任新职,而是安排其到党校进行为期至少三个月的培训。
在此期间可以排除干扰,使“一把手”得到最充分的监督。
这有利于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完善选拔任用决策机制,防止考察失真、“带病提拔”等问题。
有一些干部“带病”的问题会在离岗考察期间显露出来。